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潮州茶文化范文

合集下载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定稿)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定稿)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定稿)第一篇: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定稿)潮州工夫茶的渊源、发展和现状2011年12月06日 12:28:53一、引言潮州工夫茶,亦称潮汕工夫茶。

两者同源同义。

古潮州郡治,覆盖现今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区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揭东九县,还远及丰顺、大埔、焦岭县等。

追溯潮州茶事,偶有关联,故以“潮州工夫茶”命题。

有关潮州工夫天茶的主要著述有:黄挺《潮汕文化源流.潮汕工夫茶》、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概论》、曾楚柄(潮州工夫茶)等。

还有其他作者的专文见之报刊或丛书。

而在此前,另一重要著述,潮籍学者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功夫茶》,在茶界中却鲜为人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近期有黄挺等几位作者在专著中引为附录,才为世人所知。

翁辉东(1886-1963),广东海阳县金石人,字子光,曾任潮州韩山师范学监,代校长,后专心于著述。

编有乡土教材《潮州乡土历史》、《潮州乡土地理》;著《潮州民俗志》、《潮州文物图志》、《潮州金石考》等。

《潮州茶经》,作于1957年清明,以抄本行世。

翁氏《潮州茶经》,较为全面反映潮洲工夫茶的概貌,吸收唐、宋以降历代先贤论茶精苹,融大潮地产茶铭区、嗜茶品类、取水掌火、茶具、冲泡、啜饮、寻韵等基本内容,总结成简洁的文字。

规范的程式。

工夫茶就是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粗、求工”,并由此体味工天茶的“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三昧”境界。

二、潮州日工夫茶的特点《潮州茶经》问世已有40多年,它在总结和发扬潮汕茶俗文化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域,潮州茶俗文化的形成便是特例之一。

潮式工夫茶的特点,第一是在开放、多元中形成鲜明的个性。

从技茬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衡量,始终是开放的、多元的,由于开放,就有吸取相创造。

工夫茶“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泥炉”,还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即是一例。

潮汕茶文化[潮汕茶文化的作文欣赏]

潮汕茶文化[潮汕茶文化的作文欣赏]

潮汕茶文化[潮汕茶文化的作文欣赏]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文化,是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

下面是精心为你的潮汕茶文化的作文欣赏,一起来看看。

潮汕功夫茶我的家乡潮汕是一个神奇而又富饶的好地方,这时有潮剧,有潮绣,还有远近闻名的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之一。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

潮汕功夫茶整体上有:精、洁、和、思四个特点。

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冲泡的茶具也需要成套,计十来种。

潮汕功夫茶不但讲究品饮的功夫,而且讲究沏泡的学问。

它的冲法有一套十分复杂的程序,最常用的冲法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

我爱潮汕功夫茶,更爱我的家乡——潮汕,我为我是潮汕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潮州工夫茶工夫茶是潮汕地区特有的品茶风尚.品尝工夫茶是潮州民间最普遍的习俗,也是潮州人的待客之道.像我们家里都有一套精致的茶具.今天,李大婶到我们家做客.我妈妈赶紧拿出一套茶具,一套茶具一般有大的盖杯或冲罐和三或四个小茶杯.先烧开水,把茶具冲洗.叫"榄碳煮水,开水热罐"; 然后把茶叶放在冲罐里,叫"乌龙入宫".冲罐选宜兴陶壶最好,我们普通用枫溪制的瓷盖杯.接着把烧开的水冲到茶壶里,把盖子盖上,妈妈把茶壶拿起来转一圈把茶冲到小杯里,但是没有把茶拿来喝,而是把茶水拿来洗杯,我奇怪的问妈妈,茶为什么不喝?妈妈笑眯眯说:"迅速倒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俗话说,头遍脚气,二遍茶叶,三遍穷人喝不着.这一道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熏洗仙颜"这次妈妈冲进开水后,盖上一会儿,就把把壶转一圈把茶均匀冲到小杯里,后来还逐杯点了点把壶里的水滴干,我这下又问妈妈,为什么您在上边转了又点水呢?妈妈说:"俗话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吗."然后妈妈说,"好喝了".先把一杯双手拿给李大婶喝,"别客气".李大婶笑着接过茶杯,''好香的茶''这叫''敬奉香茗,品香审韵''.妈妈说:"工夫茶讲究的是色香.这是潮州饮食文化之一".哦,我明白了.潮州功夫茶有不受环境限制,以三五成群共饮而深受人们喜爱,气氛和谐.是商业活动,人际交往之道。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关于文化的作文:潮汕的茶文化

关于文化的作文:潮汕的茶文化

关于文化的作文:潮汕的茶文化饮茶,几乎已成为了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特别在潮汕地区最为盛行,潮汕的功夫茶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潮汕人爱饮茶,几乎到了不饮茶睡不着觉的程度。

作为一个潮汕人,我也十分爱饮茶,饮茶也成为了我闲暇之余的一种乐趣。

坐在窗台上,一边品茶一边看书,便会如入无人之境,好像世界只有我\香茶和书。

每每端起茶杯,香茗那种不可抵挡的扑鼻而来的香味便在我鼻子前飘荡。

小啜一口,柔顺的液体在舌尖流淌,让人不想吞下。

每喝一口,都会传来舌尖上味蕾一阵阵真情的致谢;“啊!好茶!好茶!”每喝一口,我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

我常常边看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边品茶,都能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其实,品茶就如品味人生,只要用心体会,就会有所收获。

几年前的一天,我回到乡下度假,与母亲造访了亲戚,亲戚是个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对功夫茶情有独钟,我感受到了冲潮汕工夫茶独特的习俗与复杂的工序。

乡下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喜欢用地道的乌龙茶招待客人,乌龙茶浓浓的香味、淳厚的茶水就像敦厚的淳朴的山里人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泡功夫茶的工序很多,先是把茶放在拳头大小的茶壶里,冲入沸腾的山泉水,但通常泡茶是要倒掉的,因为乡下的茶是人工采摘的,纯天然的,需要将茶的道茶水倒掉,以便去除灰尘、杂质。

而功夫茶更有一个特点,就是只有三个杯子,杯子只有半个乒乓球大,所以茶要轮流喝。

一壶香茗盛上来,先是“关公巡城”,把三个茶杯紧凑地摆成三角形,然后像关公巡营一样循环冲茶,壶中的茶快倒完时,就来一招“韩信点兵”,把剩余不多的茶以水滴为单位倒在三个杯子里,然后主人用钳子将茶杯轻轻地放在客人面前,客人方可饮用。

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独树一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我们的生活中,茶是不可缺少的:闲来无事,邀三五知己煮茶论道;心情欠佳时,一杯香茗解千愁,能驱散我们的烦恼,带给我们心灵的慰藉。

所以,我希望潮汕茶文化能很好地保留并传承、发扬光大。

潮州人潮州茶_初中初一作文900字

潮州人潮州茶_初中初一作文900字

潮州人潮州茶潮州,是我的家乡,在这个人才辈出、美丽富饶的地方,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那,就是潮州的功夫茶。

潮州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是一种在潮州抬头不见低头见、十分平常的民俗。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尝过功夫茶了。

宋代诗人苏辙曾经有一句诗:“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意思是说:功夫茶的茶品质非常好,达到了天下的至高点了,侍弄这样的好茶,身体从不知疲倦。

在潮州,不论嘉会盛宴,或是闲处逸居,乃到豆棚瓜下,担侧摊前,只要是有空闲时间,潮州人就会端上茶几,摆上已洗好的茶壶、茶杯,抓一把潮州功夫茶叶,往茶壶里冲热腾腾的白开水,水满壶口为止,再刮去壶口的泡沫,再把壶中的水倒掉,然后再冲一次,盖上盖子,不一会儿,功夫茶的清香味就会开始四溢出来。

这时的潮州人就会拿起“壶耳”,把壶中的工夫茶倒入几个小小的茶杯中。

经过再三礼让,端起杯,一闻其香,二观其色,三再慢斟细呷。

色香入脑,不由让人精神抖擞,有时细细斟呷还能品尝出人生先清苦后甘润的韵味来。

真可谓是“优哉游哉”啊!综观各地的名茶,其中,潮州工夫茶为最为精致、最为著名,为什么呢?因为各地的饮茶方法很多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一般都能在潮州工夫茶艺中得到补偿。

潮州人饮工夫茶时,真可谓是“乘热连饮”:一系列的烫罐淋杯、罐外追热、高冲低斟的程式,能有效地减少泡、斟过程中热量的散失;而别处的工夫茶虽然也散发出清香,但是,先一口、后一口的冷热不均,使品尝者感到十分反感,而潮州的工夫茶却恰恰相反,它“乘热连饮”的特点使品尝者回味无穷。

其实有时候,工夫茶不是专为解渴的。

它是一种合乎道德、科学和艺术的真善美的高级享受。

工夫茶座洋溢着祥和的气氛,共饮的人相敬相爱。

茶具雅洁,冲沏精美,诗情画意,开通思路,可以说是人间极乐。

功夫茶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饮茶艺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大雅而大俗,这正是它的魅力与生命力之所在。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潮州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

(一)潮州“功夫茶”潮州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而潮州茶文化又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尤以“功夫茶”为著称。

“功夫”,本为茶名(一种中等茶),后演化为烹茶方法。

《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

”潮州功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

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

闲居在家,只要一起身,就会先烧上一壶泉水,为一天的品茶开个前奏。

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功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

功夫茶乃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诗人丘逢甲从日本回国后,在潮州生活时作《潮州春思》诗六首,其中一首记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瀹新鹪觜,来试潮山处女泉。

”(二)功夫茶的特点潮州功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

据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功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志之烹制法。

”功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讲究。

功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

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

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

中国各地茶叶介绍 探索广东的潮州凤凰喜茶

 中国各地茶叶介绍  探索广东的潮州凤凰喜茶

中国各地茶叶介绍探索广东的潮州凤凰喜茶潮州凤凰喜茶,作为中国茶叶的一种,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历史背景。

在本文中,将会详细介绍潮州凤凰喜茶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广东地区的流传与发展情况。

一、潮州凤凰喜茶的起源潮州凤凰喜茶起源于广东潮州市凤凰山脉一带,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该茶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和丰富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据传,潮州凤凰喜茶起初是供奉神灵的特殊茶品,后来才逐渐走向民间。

二、潮州凤凰喜茶的特点1. 品种丰富:潮州凤凰喜茶以其多样的品种而著称。

其中,以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凤凰鸳鸯和凤凰肉烟等最为有名。

每种品种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风味和特点,受到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2. 香气浓郁:潮州凤凰喜茶的香气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无论是品茗还是品评,都可以从茶叶中闻到淡雅的花香和果香,给人以愉悦和轻松的感受。

3. 叶底纹理:潮州凤凰喜茶的叶底光洁,纹理分明。

叶底中常常带有红、绿等花纹,形态美观并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这也是潮州凤凰喜茶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三、潮州凤凰喜茶在广东地区的流传与发展广东地区对于茶文化的重视与发展使得潮州凤凰喜茶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推广。

潮州作为茶叶的重要产地,通过对茶园的建设和茶叶加工技术的提升,致力于打造更高品质的凤凰喜茶,使其成为广东地区重要的茶叶品牌之一。

潮州凤凰喜茶的流传与发展也与当地人民对茶文化的热爱密不可分。

每年的茶叶节期间,潮州都会举办盛大的茶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与茶叶爱好者前来品茗参观。

这样的活动不仅促进了潮州凤凰喜茶的销售,也加深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除了在广东地区的发展之外,潮州凤凰喜茶还通过网络等渠道走向全国甚至全球市场。

不少茶叶迷从各地前来潮州,品尝和购买正宗的潮州凤凰喜茶。

这种跨地区、跨国界的推广方式,为潮州凤凰喜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综上所述,潮州凤凰喜茶作为中国茶叶的珍品,在广东地区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丰富的口感、浓郁的香气以及美丽的叶底纹理,使得潮州凤凰喜茶成为茶叶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潮州茶文化,以供大家参考!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潮州茶文化潮州是广东省乌龙茶的发源地,陆羽的《茶经》已有岭南产茶之记述。

潮州堪称为中国最讲究茶道的地方,独特的潮州“工夫茶”,形成很有特色的潮州茶文化。

这与当地的凤凰山盛产名茶有很大关系。

潮州凤凰茶品质优良,以“凤凰单枞”“岭头单枞”等为代表的潮州凤凰单枞茶,是乌龙茶类中的极品名茶,素以紧结润喉、天然花香、独特丛韵称誉,在国内外各类茶叶评比活动中屡获殊誉,享有较高声誉。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品尝凤凰单枞茶后,认为“比美国的花旗参还提神”。

潮州凤凰山的产茶历史十分悠久,当代学者已将潮州的产茶史追溯至唐代。

相传,宋帝南逃时路经凤凰山,口渴难忍,侍从们从山上采下一种树叶,叶尖似鹪嘴,烹制成茶,饮后顿觉生津止渴,烦燥尽消,后人广为栽种,并称此树为“宋种”或叫鹪嘴茶。

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初稿》记载“茶,潮之出桑浦者佳。

”当时潮安已成为广东产茶区之一。

清代,凤凰茶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列入全国名茶。

单枞茶历来有茶王之称,茶人都将凤凰单枞茶视为茶中珍品。

1986年,潮州被纳入国家茶叶商品出口基地体系,1995年凤凰镇被授予“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称号。

一盏潮州凤凰工夫茶,溢出潮州文化独特的韵味,蕴涵着潮州凤凰单枞茶的神奇魅力,见证了潮州凤凰茶生产的悠久历史。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潮州茶文化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似乎还没有种茶。

《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

《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可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珍贵。

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

说中到“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

产茶之地,出税固宜。

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

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

没有种茶倒不要紧,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

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如果《三阳志》所记属实,恐怕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艳”。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现在也是如此。

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

自然,现在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从奇种”简名曰“凤凰茶”,就是驰名海内外,在今天国产的特级茶叶中首屈一指,但可惜产量不多,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高贵的。

表演程式潮汕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为好。

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兴紫砂壶)、若琛瓯(茶杯)、玉书碾(水壶)、潮汕烘炉(电炉或酒精炉)、赏茶盘、茶船等。

(一)鉴赏香茗主泡师用茶则从茶仓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助泡接过赏茶盘,让客人鉴赏干茶,并介绍所用茶的特点。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浇壶身,其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三)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拔入茶壶,装茶的顺序应是先细再粗后茶梗。

(四)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五)春风拂面(刮顶淋眉)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盖上壶盖,冲去壶顶的泡沫。

淋壶可冲淋壶盖和壶身,但不可冲到气孔上,否则水易冲入壶中。

淋壶的目的一为清洗,二为使壶内外皆热,以利于茶香的发挥。

(六)熏洗仙颜迅速倒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欢舞。

(八)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内注满沸水。

(九)游山玩水也称运壶,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响茶之圣洁。

(十)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之关羽。

此番目的是为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且低斟是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十一)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戏称韩信点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十三)品香审韵先闻香,后品茗。

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

品饮要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茶汤的鲜醇甘爽,令人回味无穷。

(十四)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第八步动作。

(十五)若琛复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复第九、十、十一步动作。

(十七)再识醇韵重复第十三步动作。

(十八)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

铁观音等乌龙茶,内质好,香气浓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

因是表演,故只冲泡三次,希望能为来宾带来美好的回味。

(十九)谢茶敬客完成整套潮汕工夫茶的冲泡程序。

潮汕工夫茶的表演以冲泡两次茶为宜,最多不超过三次。

这样既给来宾一个完整的印象,又不使表演时间过于冗长。

如果在生活中,则可以继续冲泡下去,且每一次冲泡,时间上应有一段间隔,不可一壶泡完紧接着又泡一壶,间隔时间大致为10分钟左右。

品茶潮汕功夫茶没有像中国功夫那样驰名中外,但她作为潮汕文化的精粹,容入了潮汕人世世代代的情感。

茶对于潮汕人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饮料,而是生活中的生活,她承载着潮汕人的生活态度,映耀着潮汕人的处世哲学。

北方人的喝茶方式总是让我很纳闷,往一大杯水里扔进一些茶叶,泡一泡,就可以喝了虽然这种喝茶方法效率比较高,不过他们更多的是吧茶当作解渴的饮料喝,而不是一种悠闲自在地品茶或者叫品茗也好。

而外国人喝茶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往一杯泡的发黑的红茶里加入牛奶就喝了起来茶味全无,茶的精粹消失殆尽。

而真正地喝茶,应该是气定神闲,悠然自我地喝茶。

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式这种境界地升华。

一个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随意而坐,气定神闲,不管泰山崩于前,还是黄河之水泛于前;一套潮汕功夫茶茶具,一般情况下有四个小杯,一个特殊茶壶,最好茶壶是由紫沙呢制作的;一壶煮沸的水而且还要不断加热;冲茶的方法也是很由讲究的,如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不管用什么方法,冲茶还是要不紧不慢的,讲究心手协调,内外一致。

喝茶不是狼吞虎咽,而是慢慢品味,任茶香直扑鼻孔,慢慢沁入心肺,与内心的平静容为一体。

择茶一、铁观音铁观音,茶人又称红心观音、红样观音。

清雍正年间在安溪西坪尧阳发现并开始推广。

天性娇弱,抗逆性较差,产量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说。

“红芽歪尾桃”是纯种铁观音的特征之一,是制作乌龙茶的特优品种。

安溪铁观音主产区在西部的“内安溪”,这里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云雾缭绕,土质大部分为酸性红壤,土层深厚,特别适宜茶树生长。

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

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开彩,一年可采制春、夏、暑、秋四季。

茶叶品质以秋茶为最好,春茶产量最多,约占年产量的40-45%;秋茶香气最浓,俗称“秋香”,产量约占15-20%。

鲜叶采摘必须在嫩梢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展开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并注意做到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不碰碎叶片,不带鱼叶和老梗。

还应注意不同生产地带及不同采摘时间的茶叶不能混杂。

铁观音,至今仍为工夫茶客所钟爱。

在海内外多次名茶评比中,铁观音经常名列前茅。

铁观音滋味醇厚,向有“七泡有余香”之美誉。

其外观色泽油亮,茶条表面凝集有一层白霜;又因揉捻手法精巧,条索紧结如镙头,纳茶入罐十分方便,故成为工夫茶之佳选。

但从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凤凰水仙茶系的崛起,铁观音的“霸主”地位已发生动摇。

二、凤凰茶凤凰水仙产于凤凰山区,该区海拔高度在1100米以上,最高的乌岽顶达1498米,是粤东第一高峰。

山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层深厚,云雾多,曰照短而漫射光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是理想的植茶之地。

凤凰水仙叶型较大,叶面平展,前端多突尖,叶尖下垂似鸟嘴,故当地称为“鸟嘴茶”。

清明前后到立夏开采者为春茶;夏茶在立夏后至小暑,秋茶在立秋至霜降间采制;立冬至小雪间采到的称雪片。

凤凰水仙茶系品类曰趋繁富,质量不断提高,名茶迭出,令人目不暇接凤凰单丛、白叶单丛、群体单丛、黄枝香、黄金桂、奇兰、蓬莱茗、八仙、浪菜……面对茶叶店中繁多的品种,有时还真叫人感到无所适从。

喝茶讲究色、香、味,喝工夫茶还要讲究“喉底”,即啜茶后,齿颊留香,舌底回甘,有一股奇妙特殊而难以言状的“山韵”。

山韵一般是只有高山茶才具有的,且随品种、产地而迥异的独特韵味,品味时须合口屏气并略作吞咽状,方能较明显地体味到。

喝茶而能喝出山韵,是一咱至高无上的享受,亦是工夫茶最诱人的神妙境界。

选购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今惑于金玉其外的包装,迷信“分钱分货”的而专拣贵的买,把茶购回家冲泡后却连呼“上当”者,颇不乏人。

一般来说,选茶时一要观形茶叶外形是否匀齐,条索是否紧实,颜色是否润泽;二是要掂重以手权衡,厚重沉实者为佳,轻飘松散者次;三要嗅味仔细嗅辨有无霉气、烟焦气、异杂气。

好的茶叶,有一种纯正的令人愉悦的茶香,行家里手甚至能辨认其蕴含的花香弄。

泡沏方法功夫茶能如此负有盛名定有他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他的泡沏方法上。

泡沏功夫茶一般分为八个步骤一、治器所谓治器,就是把茶器洗工净。

一般的功夫茶是几个茶杯配一个茶壶(茶杯由三个为宜),治器就要用开水把茶杯和茶壶洗工净。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

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

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工夫。

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

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二、纳茶所谓纳茶就是把茶叶放进茶壶里。

纳茶时候一般不用手直接去拿茶叶,而是用一个小勺来盛茶叶,这样避免茶叶带着手气、汗味,还要向客人介绍茶的特点、产地。

茶叶放进茶壶的时候还要注意把茶碎放在茶壶里面,把整颗整颗的茶叶放在茶壶上面和出水口处,这可避免冲茶的时候茶碎随茶水流出来。

过程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未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