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伟说课稿新
七年级语文上册 2.8《我的第一本书导》说课稿 人教版(新疆专用)(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2.8《我的第一本书导》说课稿人教版(新疆专用)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 2.8《我的第一本书导》说课稿人教版(新疆专用))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2.8《我的第一本书导》说课稿人教版(新疆专用)的全部内容。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本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我的第一本书》是语文七年级上人教版(新疆专用)第8课.《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要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蕴含,并不太容易.因此,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定为:1、识记字词,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2、品味重点语句,感悟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3、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学会思考人生.其中2、3均为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阳光课堂”“五步对话"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活动。
课前要求学生按照预习体,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老师只做必要的点拨和总结。
三、教学流程:(一)设疑导入有谁还记得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也许很多人已经把第一本书给遗忘,给丢失了。
但是,本课的作者牛汉先生,在历经坎坷、饱经沧桑之后,为什么会满怀深情地去追忆他的第一本书呢?他的第一本书为什么会让他永志不忘,难以释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牛汉先生的童年生活,去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探寻一下其中的原因(屏幕出示作者档案)设计意图:导入语力求信息量最大化,同时设置悬念,便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交流分享——展示预习成果(生生对话)预习检测卡(满分30分)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10分)()2.成语解释(10分)翻来覆去:知书识礼:3、作者档案(10分)《》我们学过他的《》.完成预习检测卡后,请大家大声齐读,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
吉林省长春市第104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宽容》序2》教案

我们不应该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6.“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这句话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情感目标: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重点
.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文章的中心。
难点
对文中隐喻色彩浓厚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差异个性设计
教学资源
第二课时
课前演讲
一.导入新课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但一些比较含蓄,比较抽象的语句又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结合练习二,我们来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这是因为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三、归纳文章。
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大家觉得《宽容》序言里的寓言故事蕴涵了怎样深刻的道理?
如果别人已不宽容,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容,乞求得来的宽容,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
如果你还要想宽容别人,就不要等到别人来乞求,记住一句老话:给永远比要令人愉快。
宽容是一种理解,宽容是一种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说课稿新人教版在设计本课时,我更多地想到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也曾有人说:“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不能坐等,要主动,主动的去接轨。
”电教多媒体是语文教学同现代化建设接轨的一个切入口,它为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语文教改的步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众所周知,电教多媒体是集声、像、文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增强学生对用文字符号记录的枯燥的课文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像,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强化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一改教师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只改教法不改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的故辙。
学习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能力目标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把握“星星”“诗”“蜜蜂”“晚上”“萤火虫”“春天”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感受时代脉搏,体会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流程:一、题解与导入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人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那优美的散文,精湛的小说,尤其是冷峻辛辣的杂文,一直吸引着我们。
难怪文学评论家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
作家唐弢在《琐忆》一文的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这一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ǎi,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án,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kuāng,哄骗。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特产丰富。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3.背景链接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文体链接(1)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
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
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作说明要抓住特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写作说明要抓住特点1.懂得说明事物时抓住事物特点的重要性。
2.知道什么叫“特点”,懂得说明事物的特点不但要对事物表象进行说明,还一定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
3.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说明文。
1课时师: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忧如差不多,但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整相同的。
这一发现告诉我们:即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其余,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虽然都是笔,却完整不一样样。
写作文也是相同,想要写好说明文,就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
( 一) 猜一猜1.出示投影1。
“浑身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其余哺乳动物相同,有嘴,有鼻子,有眼睛,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
”请你根听闻明内容,猜猜写的是哪一种动物。
( 生猜一阵后 )师小结:上述文字由于没能求情这类动物自己特有的标记,所以不好猜。
( 板书:独有标记 ) 此刻我们把一动物差别于其余动物的独有标记换上别的一个名称,即事物的特点。
(板书:事物的特点)过渡语:事物的特点即这一事物的独有标记。
终归什么是独有标记呢?( 指导学生理解“特点”)2.出示投影2。
“长着一身柔嫩的雪白的毛,嘴巴是三瓣的,一双眼睛又红又亮,两只耳朵很长。
” 师:你能看出来写的是哪一种动物吗?为何?比较投电影2,问:为何投电影 2 更能清楚地看出是写兔?小结:兔。
写出了兔的毛、眼睛、耳朵处的独有标记。
3.出示投影 3。
(小白兔)指导学生连续观察,解析其形态,问:“它有哪些标记?”“嘴巴尖尖的,耳朵有时直竖,前腿短,后腿长。
”小结:写出了兔的形态特点,自然事物的特点不不过只限于形态,特点还可以包含哪些方面?请大家归纳整理一下,还“兔子”一个本来的模样。
4.出示投影 4。
“小白兔,披一身柔嫩雪白的长毛,蹲着时活像一个雪球,嘴巴尖尖的,嘴唇有三瓣。
眼睛像一对红色的玻璃球,见到阳光就轻轻颤动。
前腿短,后腿长,走起来一跳一跳的,尾巴短小。
”师归纳小结:写特点不但要写出它的独有标记,并且还一定写得认真详尽。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14应有格

教学内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时间2016年10月14日总课时数1总第1课时备注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反思与改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肇.(zhào)中埋没.(mò)彷.(páng)徨.(huáng)儒.(rú)家华裔.(yì) 论.(lún)语中庸.(yōng)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获得知识。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交流点拨】(1)提出问题(1段):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分析问题(2~12段):论述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3.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国物理学家。
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交流点拨】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2段):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
②(3~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七年级语文《羚羊木雕》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羚羊木雕》说课稿七年级语文《羚羊木雕》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山东__实验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赵__。
下面我对我所执教的《羚羊木雕》这节课进行解说。
我主要从下面的六个流程来进行阐述。
即:说模式、说教材、说学情、说设计、说评价、说得失。
【说模式】我们__实验初级中学的课堂模式是“3·2·1”教学模式。
主要包括:三个教学环节,两种学习方式、一个最终目的。
简称为三环节两方式一目的。
所谓三个教学环节就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反馈提升三个环节。
首先,“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主要包括“引入定向、自学指导、自主学习”三个步骤;“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主要包括“合作交流、疑难生成、展示点拨”三个步骤;“反馈提升”是课堂教学的保证。
主要包括“反馈测评、拓展提升”三个步骤。
两种学习方式指的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这两种学习方式主要是针对于学生的“学”而言的,细说有自主学、结对学、小组学、交流学、指导学、合作学等等,最终达到学生的快乐学、高效学的目的。
无论是先学后导,先学后教,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一个最终目的,即: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这也是我们实行课改的原始出发点和最终归结点。
为了全面落实新课改理念,我们总结出了课改课堂的十大特征,即:1.面向全体学生2.以学生为主体3.以教师为主导4.体现民主平等5.落实开放课堂6.运用分组教学7.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8.教材校本化改造9.与实践充分接轨10.快节奏、高效率、大容量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针对课堂的三个环节,规范了学生课堂行为的15个标准。
为了保证课改的顺利推进,我校总结出了符合我校特点的“三为主”课堂推进策略:即以教材为主源,以导学案为主线,以解决问题和疑难为主攻。
为了落实课堂的高效和减负,我校还实施了“三策略一转型”即:训练前置、学案作业一体化、三色学案、作业转型。
《我第一本书》人教版八年级选修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我第一本书》人教版八年级选修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1.3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2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书籍的热爱之情,激发阅读兴趣。
3.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悟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找出关键句。
4.精讲点拨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4.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5.练习巩固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5.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点评。
6.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从中汲取写作素材。
3.在仿写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4.教师在课堂上的点评较为准确,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仿写练习中的表现。
六、课后作业1.巩固生字词,确保正确书写和运用。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书籍的作文。
七、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
2.学生可以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书籍的看法,进行交流分享。
八、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乘法》基于课程标准说课稿
后士郭小学张建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的复习,这节课我将从目标的叙写,评价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预设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基于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要求。
二、基于教材
分数乘法是在学习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基于学生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
利用分数乘法的计算,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以及利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地说,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问题解决。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与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以及用分数乘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四、基于课程纲要
【课程特质】
通过总体的整理和复习,把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提纲携领
地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归纳等,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提高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更好地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预定目标。
【评价等级】
A、能在自主复习中梳理复习过程,掌握本单元知识点,并能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熟练进行本单元习题的练习。
B、能完成对复习过程的梳理,掌握本单元知识点,能正确计算和理解课本上的习题。
C、通过自己的复习和别人的帮助,能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五、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小学数学第一单元复习分数乘法
【评价内容标准】
1、能完整总结出本单元的知识点。
2、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生活问题。
【水平要求】
A 1、能流利、完整总结出本单元的知识点。
2、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生活问题。
B 1、能总结出本单元的知识点。
2、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正确进行简单的练习。
C 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六、根据以上五项思考,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目标一: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
目标二: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目标三:能准确地找到单位“1”,并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七、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整理归纳,全班交流,说出本单元的知识点,并能熟练掌握。
任务二:通过小组交流,自主训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八、评价标准
任务一——能准确、熟练的总结出本单元的知识点。
任务二——能灵活运用所总结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九、评价方法
交流式评价: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表现性评价:
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
纸笔性评价:
运用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十、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结合平时学生练习情况,强调学生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找单位“1”的方法。
如:学生做练习时,出示一些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单位“1”
2、揭示课题。
设计理念: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使学生尽快的明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二)归纳梳理,一展身手。
1、自主回忆第一单元老师所学的内容,回忆不出,可以看书帮助。
2、小组交流知识点,易错、易混点,推荐代表发言。
3、各小组补充,完善本单元所学到的知识和所应注意的事项。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重、难点。
设计理念:先让学生自己总结,老师再进行归纳,提炼,使学生从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的方法上,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
(三)课堂练习,巩固所学。
1、出示分数乘法计算题及解决问题练习题,学生自我检测。
2、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此目的通过练习,让学生加强练习、熟练应对所存在的问题。
(四)总结学法,提升能力
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说出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理念:此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做题方法和步骤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明白复习中只要处处留心观察,就会有所收获,从而形成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十一、作业设计
有关分数乘法的练习题。
(找单位“1”的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作业设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并把学到的方法运用于实际生活。
十二、板书设计 分
数
乘
法
解决问题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
分数乘分数
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
的数是多少
小数乘分数
设计理念: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