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中的特殊功能

合集下载

汉译英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策略

汉译英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策略

汉译英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作者:王毅,任丽花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0年第01期摘要:中国特色词汇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属于中国英语,是一种变体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促进功能和标记功能两大语用功能。

在翻译的过程中,直译、直译加注释、意译的翻译策略可以达到促进功能,而运用音译、直译则可以实现中国特色词汇的标记功能。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语用功能;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0)01-0042-05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国友人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也越来越感兴趣。

翻译作为一种对外传播的手段,当目标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时,就会出现非母语英语变体,带有中国特色的英文词汇也应运而生。

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可以直接反映出中国文化、社会发展、时代特征。

由于目标语和源语在思维方式、社会文化、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让中国特色词汇既有中国特色,又能让目标语读者很好地理解接受,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一、关于中国特色词汇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不同的语言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

中国特色词汇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

它们是社会现象的表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简要说来,中国特色词汇有三个特点:独特性、文化内涵、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

例如,中国的“功夫”“风水”“太极”“四书”“五经”就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很难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词汇。

因此,如何正确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这也是国内翻译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学者从翻译策略、翻译理论等不同角度对其展开了研究。

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语翻译策略方法研究

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语翻译策略方法研究

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语翻译策略方法研究本文以《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语翻译策略方法研究》为标题,旨在探讨如何准确翻译中国特色的词语。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加强,许多中国特色的词语也逐渐被英语说者使用。

然而,由于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差异很大,甚至很难将一些中国词语精确地翻译成英文,而这对于英语文化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为了更好地翻译中国特色的词语,本文重点探讨如何正确运用英语翻译策略,使其更加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的特征。

首先,本文将介绍如何正确使用文体表达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语翻译策略。

由于中文和英语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特别是文体表达方面存在很多的差异,在翻译时必须特别关注。

比如,中国词语既可以用普通话及地方方言表达,但英语却不能,因此,必须使用适当的语法和句式来表达中国文化特征。

其次,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运用词汇翻译中国特色词语的策略。

在词汇翻译中,必须考虑文化的差异。

比如,中国特色的词语有“天降宝”,而英文可以用“blessing from God”来表达它的意思,因为这种文化差异不仅更加准确地表达了中国文化特征,而且也更容易被外国人理解。

此外,本文还将介绍如何正确使用逻辑思维来翻译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语翻译策略。

由于英文和汉语逻辑思维方式不同,在翻译中也存在差异。

因此,必须正确使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来表达中文,以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特色。

最后,本文将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文化翻译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语翻译策略。

在文化翻译中,文化差异往往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必须以正确的文化环境为前提,正确使用语言表达中文的文化背景,使之更能够准确地表达中文的特征。

综上所述,本文在介绍如何正确运用英译策略来翻译中国特色词语方面,主要涉及文体表达、词汇翻译、逻辑思维及文化差异等。

通过正确运用英译策略,可以使中国特色词语更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特征,更加适宜地传播到外国文化环境下。

汉语拼音在英语中使用的研究

汉语拼音在英语中使用的研究

汉语拼音在英语中使用的研究汉语与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从书写到发音等各个方面都不尽相同。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拼音进入了英语当中。

汉语原本也没有拼音。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总之就是中国原来没拼音,是近代从外文字母中借鉴来的,和国际化接轨为主要目的。

许多人在使用汉语拼音时,都以为拼音字母是英文字母。

其实不然。

《汉语拼音方案》设定的《字母表》共26个字母,全部是拉丁字母,同时也是拉丁字母的全部、英文字母的全部,而且汉语拼音、拉丁文、英文的字母表的字母排列顺序也完全一致。

《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是正确的,它规定尽可能使各个字母的读音符合国际音域也是正确的。

面对今天使用电脑及其网络进行中文信息处理这个事实,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50年前我国政府在字母选择上的决策是具有前瞻意义的。

所以汉语拼音的使用有良好的基础。

接着我们要看一下汉语拼音进入世界的进程。

从1977年开始,联合国有关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即著名的ISO)相继通过决议,确定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罗马字母译写中国人名地名和汉语语词的国际标准。

中国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做出巨大贡献。

他多次代表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召开的会议上,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这一提议在1982年获得通过。

在这之后,我国外交部和新华社也曾专门发出通知,要求照此办理。

从此,经联合国批准,用汉语拼音拼写人名和地名在全世界推广使用。

正如英国著名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主持翻译全本的《红楼梦》(书名没有用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而是The Story of the Stone,即《石头记》)时候,书中所有人物的名字都使用了汉语拼音,包括林黛玉,翻译为Lin Dai-yu,没有用Black Jade这样的意译。

中国特色词汇异化英译走向的模因论解释

中国特色词汇异化英译走向的模因论解释

中国特色词汇异化英译走向的模因论解释作者:朱淑芳来源:《学术问题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模因泛指一切被模仿和复制的文化信息,能被迅速广泛地模仿和复制的模因称之为强模因。

很多颇具中国特色的词汇就是强模因,而异化英译策略则是这类强模因实现跨文化、跨语言复制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关于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越来越多的译者倾向于采取异化翻译策略,通过以模因论为基础,尝试用模因的传播来解释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英译走向。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中国特色词汇;异化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3)02-0044-04一、模因论、模因和强模因“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①。

模因论的中心术语是模(meme),最早由Dawkins在其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②。

模因前期被定义为文化模仿单位,比如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尚用语、建筑风格等;后期的模因被定义为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里的一个复制因子③。

也就是说,一切因被人们模仿而传播或直接复制而传播的文化或信息单位,都可以称之为模因。

那些没有被模仿,也没有得到复制的文化或信息单位是不能称之为模因的。

我们的生活里存在着数以万计的模因,模因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也遵守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④。

弗朗西斯·海利根(Francis Heylighen)认为,一个文化或信息单位要能成为模因,必须经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这四个阶段⑤。

“同化”就是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

“注意”是指某个文化或信息单位的显著程度能引起宿主的关注;“理解”是指某个文化或信息单位符合宿主已有的认知结构;“接受”是指宿主愿意把该文化或信息单位作为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汉语拼音在我国高校校名英译中的实用性探究

汉语拼音在我国高校校名英译中的实用性探究

268汉语拼音在我国高校校名英译中的实用性探究白雅堃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摘要:高等院校作为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国际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高校校名是展现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对高校校名进行英译时,其准确性和实用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实用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对高校校名采用汉语拼音翻译进行了辩证分析,论证了利用汉语拼音进行高校校名翻译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局限性。

通过探究,发现一些高校校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汉语拼音;高校校名;英译;实用性一、引言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建立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高校校名作为展现学校身份的名片,不仅体现了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同时还传递着学校在社会公众视野中的形象,因此,在对高校校名进行翻译时,要综合考虑译文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针对中国高校校名英译的现实状况,笔者将从实用性及局限性两个层面对高校校名采用汉语拼音翻译进行分析论证,一方面指出利用汉语拼音对高校校名进行英译的可行性,同时也提出这一做法的局限性,以期对高校校名的翻译工作起到一定借鉴和帮助作用。

二、汉语拼音在高校校名翻译中的实用性众所周知,我国高校校名的命名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1.地名+学校性质类别,如: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2.地名+学科专业+学校性质类别,如:中国矿业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3.人名+学校性质类别,如:中山大学(Sun Y at-sen University)。

[1]第一类和第三类校名由于包含地名和人名,因此校名在翻译的过程中直接采用了“威妥玛式拼音”的方法加以命名,这种命名方式简洁而直观,实用价值无可争议。

而第二类命名方式在我国高校名称当中占据绝大多数,由于国内高校名称英译没有统一的规范可循,因此各高校在对校名进行英译的过程中有着较大的自主性。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研究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研究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研究中文摘要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英语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特色词汇是表达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当中国的文化传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这些中国特色词汇又是怎样不失原味的被翻译成外语从而被外国人所接受的呢?本文将以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成英文为例,介绍了一些中国特色词汇的被译成英语的方法,它们分别是音译、直译、意译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使大家基本了解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交际是怎样被转换并被使用的,逐渐融合进传统英语中的,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将浅谈中国特色词汇所对应的特别的英文词汇出现的原因之一: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并对文化差异进行细分详细阐述。

还将提出一些关于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国家传播的前景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文化差异;翻译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TranslationAbstract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China English.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refer to the uniqueness of Chinese items, and of course, contain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wid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how can they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by foreigners accurately in translation? The paper, by giving a good number of examples,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including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ese methods help to understand how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transformed into and used in English, and how they gradually integrate into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and satisfy the demand of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In addition, the paper is to expose in detail lexical gap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urthermore, it also offers some views on the prospect of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s; translation一、前言英语从它传入中国的第一天开始就发挥着强大的交流作用,同时也开始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文化词汇及段落英译

中国特色文化词汇及段落英译

常用的中国文化特色英译词汇风水:Fengshui; geomantic omen阳历:solar calendar阴历:lunar calendar闰年:leap year十二生肖:zodiac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he Tomb-sweeping Day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the Mid-autumn Day重阳节:the Double-ninth Day七夕节:the Double-seventh Day春联:spring couplets春运:the Spring Festival travel把中国的汉字“福”字倒贴在门上(听起来像是福到)预示新年有好运:turn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luck (fu) upside down to make “dao”(which sou nds like arrival) and put it on your door to bringin good fortune for the new y ear庙会:temple fair爆竹:firecracker年画:(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压岁钱:New Year gift-money舞龙:dragon dance舞狮:lion dance元宵:sweet sticky rice dumplings花灯:festival lantern灯谜:lantern riddle食物对于中国佳节来说至关重要,但甜食对于农历新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能让新的一年更加甜蜜。

Food is central to all Chines festivals, but sugary snacks are especially import ant for LunarNew Year, since they sweetne up prospects for the coming year.传统的佳节食物包括年糕、八宝饭、饺子、果脯和瓜子。

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现状及其翻译策略_张元

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现状及其翻译策略_张元

收稿日期:2007201230作者简介:张 元(1982—),女,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硕士生;王银泉(1963—),男,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7卷 第1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VOL.7,NO.12007年3月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M ar .,2007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现状及其翻译策略张元,王银泉(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 要:语言,尤其是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要素。

新词,是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是鲜明折射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汉语中出现的特色新词是具有中国时代特色、反映中国国情的崭新的表达方式。

在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及时而又准确地向世界译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生事物对于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文化、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和对外宣传具有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翻译理据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65(2007)01—0105—06 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新事物和新现象层出不穷,其典型表现就是在政治、经济、科技以及社会生活中,大量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丰富多彩的新词语不断涌现,诸如“联合执法,叫停宰客娱乐场所”;“网络恶搞成为‘草根文化’,对象逼近普通人”,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针对这种社会语言现象,陈原曾指出:“凡是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不表现出来那就不能在社会生活中起交际作用。

”[1]新词,是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是鲜明折射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中国特色新词新语是指“土生土长的新词语”,它的不断涌现乃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催生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拼音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中的特殊功能作者:张堂坤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30期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拼音已被频繁地用于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中,在翻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其具体功能和正确的使用仍然没有得到系统翔实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如何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拼音的研究还有许多不清楚、不合理、不标准的地方。

本文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分析并着重探索拼音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中的具体特殊功能。

通过挖掘使用拼音翻译中国特色词汇的原因,指出拼音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功效和正确使用拼音的方法,以此凸显拼音在英译中国特色词汇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倡导在翻译实践中应正确使用拼音,发挥拼音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中的作用。

关键词:拼音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特殊功能1.引言使用拼音翻译中国特色词汇这一做法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传统以直译和意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在一些翻译领域中确实可以准确适当地再现原文风采,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1]32。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本身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如新词不断产生,旧词不断被淘汰,词义发生变化等,这时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传达出源语文化中最真实最准确的意思。

例如,迄今尚无一个具体的英语词汇可以完全替代中国词语“风水”,人们也不可能根据字面将其简单译为“wind and water”。

虽有译者将其译为“geomancy”,但因“geomancy”的词义内涵并不完全等同汉语的“风水”而可能导致误解。

所以,译者另觅其他译法。

翻译的目的是传达源语文化的世界观,向他人介绍新知识[2]53。

在翻译中,如果在目标语中没有找到相应的词恰当地替代源语,译者就会不辞辛劳地利用各种资源探索新的翻译方法。

由于英语翻译活动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中国文化的呈现,更是介绍中国文化的手段。

要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就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拼音就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手段之一。

于是,在翻译目的要求下,在翻译原则的指导下,拼音或是拼音加注的翻译方式便应运而生。

2.拼音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中的特殊功能诚如上文所说,拼音在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中有着特殊功能,那么,它的特殊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

2.1拼音在翻译中提供发音,有利于读者感知真正的主题或主体,了解源语的真正内涵。

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往往有必要传达原文真正的主题或主体,此时唯有拼音才能最有效地达到此目的。

例如,汉语有一种口头形式的习语——惯用语,人们就不能仅仅根据其字面意思推测它的具体含义[3]47。

中国人熟知一个叫“狗腿子”的惯用语,而且常用它来描述坏人的帮凶,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指“狗的腿”。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惯用语都是耳熟能详的,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要深刻理解却是相当抽象复杂的。

若要寻根究底,就不得不利用拼音“gou tui zi”和中国字“狗腿子”查阅相关资料。

在此过程中,拼音以向读者提供发音的方式,帮助外国人追踪并理解中国特色词汇的真正意思,不仅克服了文化差异导致的障碍,而且成功呈现和传播了中国文化。

因此,使用拼音英译中国特色词汇一方面可使源语文化特征最大限度地得以保留,另一方面可使中国特色在译语文化中得到正确理解。

2.2拼音巧妙地辅助阐释了中国的历史典故,展现了中国的历史事件,保持了中国历史的鲜活性。

中国悠久的历史在其语言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

中国人对这些故事也许耳熟能详,但是,不太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却需要借助拼音追踪具体所指并弄清其具体指代。

以“空城计”的英译为例:“Kong Cheng Ji”(also called the“Stratagem of Empty City”)refers to the strategy adopted by Zhuge Liang,statesman and strategist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to rescue from asiege[4]63.上述译法为外国人提供了6W,即who,when,why,what...)的相关信息,便于他们了解该故事的具体内涵和文化背景。

拼音不仅恰当地揭示了中国的历史典故,还保持了中国历史的清晰性。

2.3拼音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的政治文明,有效地缩小了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如词位空缺现象的产生。

所谓词位空缺就是在译入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替代源语的现象。

当在英语国家中找不到对应的英语词汇替代一些中国特色词汇时,拼音可以用来缩小中英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差异,搭建起交流的桥梁[5]87。

例如,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使用“不折腾”这一通俗用语后,“不折腾”随即成为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焦点,译者们纷纷提出各自译法,但是均不能准确清楚地将其确切含义表现出来,这也刚好证实了“不折腾”属于汉语独有的,是无可替代的中国特色词,最佳的外文转译也就只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样的拼音。

所以,在2008年12月30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现场翻译就直接使用了“不折腾”的汉语拼音“bu zhe teng”作为其英译。

采用拼音“bu zhe teng”作为英译保证了它的特殊指代,弥补了词汇空缺,最大限度地再现了中国的政治,传达了中国特色,缩小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距,达到了成功交流的目的。

2.4拼音承载着中国特色文化,以其独特性驱除了误解和歧义,保全了中国特色。

关于这一点的最佳例证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英译。

最初的译法“Five Friendliess”源自英文单词“friendliess”,就有三种歧义:首先,就其字面意思而言,“friendliess”既可指友好的人,又可指提高友谊的比赛;其次,“friendliess”和“friendless”发音过于相似,极易造成误解;最后,就其构词方法而言,“friendliess”可解析为“friend”+“lies”,极易引起歧义。

而采用其汉语拼音“Fuwa”的译法,却受到了好评和欢迎。

据此可以看出,有些英语词汇本身有其固有的缺陷与不足,如模糊性、歧义性和不确定性等,而拼音则可以以其独特性驱除歧义,避免误解,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活动。

2.5拼音形象贴切地表达了中国人民最衷心最真挚的祝愿。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取自成语“四海之宝”,表达了中国上海人民对来自世界各地人士的衷心祝愿与热烈欢迎[6]151。

其拼音译法“Haibao”不仅驱除了外国人心中对于英文“the treasure of the sea”的疑问,而且以其异域语言特色达到了不同文化成功交流的目的。

所以,在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中,拼音不仅向读者提供了发音方便感知主体对象,再现了中国的历史、政治,而且促进了中国特色文化的对外宣传和跨文化交际,在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活动中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

那么,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怎样正确使用拼音,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则成了当前最关键的问题。

笔者将提出几点译法建议,供大家在日常的翻译实践中参考。

3.正确使用拼音,在翻译实践中优化拼音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中的特殊功能首先,建议采用拼音加注,给出相关具体的信息缩小两种语言的差距,减少信息的遗漏。

例如,英译中国特有的节令“惊蛰”时,就有必要使用拼音并辅以必要的解释性文字,做如下变通处理:Jingzhe(March 6,is the day of waking of insects),one of the 24 solar terms that divid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unar year,Form this day on,little creatures that were hibernating are supposed to come back to life①.采用此种方法不仅保全了源语的实际说法,而且传递了其内涵信息,使得译文读者对中国民间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较深刻的印象。

这正是拼音加注的翻译方法在翻译实践中所起到的神奇作用。

其次,就某些已有的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提倡遵守约定俗成,尊重惯译,避免出现困惑和误解。

如:在翻译中国人的名字时,人们习惯上将姓放在前名放在后[7]4。

以汉王刘邦的名字为例,目前规定的标准译法是“Liu Bang”,不是“LiuBang”,也不是“liubang”,更不是“BangLiu”。

尊重这些规定的译法,在翻译中会少很多麻烦。

又如,对于一些中国特色词汇的已有英译,不再提倡创新更替。

像“太极”的英译为“Taichi”,“馄饨”的英译为“Wonton”,“麻婆豆腐”的英译为“Mapo Toufu”。

这些词的英译虽然与现行规范不尽吻合,但因其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强行规范反而会导致混乱,因此应遵循其原有译法,保持译语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最后,一定要高度重视拼音拼写规范的问题。

为适应汉语的发展要求,在拼写时,应做到字母与字母紧密相连,词与词间空格,专名与通名有机结合,且专名和通名的首字母须大写[8]237。

正如专用名词“汉江”的正确拼写形势是“Hanjiang River”,它包括两部分:“Hanjiang”和“River”,其中,“Hanjiang”是专名,“River”是通名。

而且无论是通名还是专名,每个词中间都不容任何形式的插入,如“汉江”这个词的正确拼写形式应为“Hanjiang”而不应为“H-a-n-j-i-a-n-g”。

为消除误解,在一些以元音字母开头的音节前加上隔音符“’”,已经在翻译界达成了共识[8]237。

例如,如果地名“西安”的拼音“Xi’an”中不加隔音符,就可能误读为单音节词“Xian”如“先、显”等。

类似的情况还有“建瓯”“Jian’ou”和“天鹅”“Tian’e”。

这些看似很细微的问题,却都与拼写相关,与翻译质量和效果相关。

所以,在日常的翻译中,应该重视书写规范的问题。

以上这几种具体的建议译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翻译实践中,正确使用拼音,促使拼音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些方法致力于理想化的译文,通向成功交流和促进中国特色文化传播的坚实基础。

4.结语拼音在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中有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通过大量的例子分析论证了使用拼音英译中国特色词汇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正确使用拼音不仅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

注释:①中国节令"惊蛰"的翻译来自于《中国日报》,2007.3.6.参考文献:[1]方梦志,毛忠明.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8.[2]李云,李和庆.新编大学翻译教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3]崔长青.论汉语惯用语英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47-51.[4]沈林.中国地名、人名在英语中的正确译写[J].昆虫分类学报,2003,(3):237-238.[5]杨红梅.从中国特色词语的翻译策略谈“不折腾”的英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6):85-90.[6]叶岚.中国吉祥物名称的英译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5):150-153.[7]厉宾,史定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拼写规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8]沈林.中国地名、人名在英语中的正确译写[J].昆虫分类学报,2003,25(3):237-2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