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源思想中跨文化理念的形成

合集下载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研究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研究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研究魏源(507539年),唐末五代晚期政治家、思想家,湖北恩施阳山(今恩施市)人,又称齐源、魏元,字湛溪,唐太宗(李世民)婚后师父,唐朝掌管礼仪的高官,为政治家、思想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五代之母”。

魏源的思想有很大影响,有政治思想、礼俗思想、教育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等。

他肩负起重要使命,竭力主持唐朝的政治、礼仪、宗教、教育、文化等各项事务。

魏源的政治思想以“和谐”为中心,强调以和为贵,追求社会和谐。

他以“崇祯式”为政治理论,提出“非政治无仁义”的理论,强调唐朝必须尊崇祯祥,实行仁政,以期达到政治稳定的目的。

此外,他还提出“依法治国”的理论,认为政治要建立在法律基础上,以确保政治稳定和实现社会和谐。

另外,魏源还在礼俗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

他主张要恪守传统习俗,尊礼重法,以礼让安宁,范儒教人,把君臣父子的本分加以弘扬,以此取得社会稳定。

他认为,以偏激治国必然导致事物支离破碎,只有崇尚正义、追求和谐、把传统文言礼仪的精神发扬光大,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魏源也关注教育,他致力于推广儒家思想和文化,弘扬“经蒙体文”,主张必须依照典章礼制来训练子弟,使子弟深入学习古今文物,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此外,他还认为教育必须以实用性为目标,要把经史艺文结合起来,强调知行合一、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魏源的哲学思想以“尚实则变”为核心,强调要尊重实事,追求实效,反对冷落虚无,反对把虚假当作真实来处理问题,以期实现管理的有效性。

魏源的思想影响深远,在政治、礼仪、教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刻反映了他的实用主义精神。

总之,魏源是政治家、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他精于政治、礼仪、教育、文化等,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其中,有政治思想、礼俗思想、教育思想、哲学思想等,对于当时的政治社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教育政策制定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世人尊魏源为“五代之母”,其精英思想影响无穷,其功不可没。

近代史论文 魏源的民族意识在近代历史中掀起的波浪

近代史论文 魏源的民族意识在近代历史中掀起的波浪

近代史论文魏源的民族意识在近代历史中掀起的波浪在近代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或许远没有他人那么耀眼。

但是他作为近代中国首批“开眼看世界”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为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影响深远。

在我们封建意识根深蒂固的中国激起一股实业救国的风潮。

这个人的名字,就是魏源。

魏源简介: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汉族,湖南邵阳人,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咸丰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殁于杭州。

著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现今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魏源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珍齐名,并称龚魏。

魏源“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以天下为己任,主张改革内政,抵制外国侵略,讲求经世之学,崇尚今文经学,创导“史学经世”的新的学术动向,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开风气之先者。

魏源论学以“通经致用”为宗旨,对于充斥朝野的考据学风和理学的性理空谈,皆加贬斥,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

道光初年,魏源曾先后任江苏布政使、巡抚贺长龄幕僚,主持《皇朝经世文编》纂辑事宜,对海运、水利诸政多所建言。

鸦片战争爆发后,魏源一度应钦差大臣裕谦聘,入浙江参加抗英斗争。

兵败,感愤时事,撰成《圣武记》14卷。

又遵友人林则徐嘱,据《四洲志》及中外文献资料,辑为《海国图志》50卷,后增至100卷。

《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他摒弃了传统的夷夏之辩,提出要与各国友好平等相处,敏锐地感到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热情地讴歌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民主制度,主张对包括宗教在内的西方文化持宽容态度,要求引进外国先进的人才和技术,改革中国的社会运行机制。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原因初探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原因初探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原因初探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原因初探
魏源对晚清中国的深切忧虑,自小所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尤其是湖湘文化和江浙文化对他的影响,这些都促其"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魏源个人品格及其亲身经历则进一步激发了这一思想的形成.魏源的师友大都主张"经世致用",他们有力地推动了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作者:袁仁洪姚兰图 Yuan Renhong Yao Lantu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刊名: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07 23(5) 分类号:B252 关键词:魏源经世致用形成原因。

明代魏源的古文论与文言摹仿创作

明代魏源的古文论与文言摹仿创作

明代魏源的古文论与文言摹仿创作在明代,古文论和文言摹仿创作成为文人们广泛讨论和实践的重要主题。

魏源作为明代的一位重要文化名人,对古文论和文言摹仿创作作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魏源的古文论观点,探讨他在文言摹仿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他对明代文化的影响。

一、古文论观点魏源对古文的理论观点相对独特,可以说是在明代的古文论中独树一帜。

他认为,古文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应当得到重视和推崇。

他主张文采、音韵、意境等方面是古文的重要特点,这些都需要在写作中加以充分体现。

他还提出了“有时通则务雄健,无时通则务清文”这一口号,强调了哲学思想和修辞技巧在古文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文言摹仿创作成就在文言摹仿创作方面,魏源展现了出色的才华和独特的创造力。

他以古文家汪洋的文风为范本,创作了一系列的文言散文。

这些作品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逻辑结构上都体现了他对古文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作为一位优秀的摹仿者,魏源不仅熟悉古代文学作品,还对当时社会和时事有着广泛的了解。

他善于将时事背景与古文风格相结合,以此展现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他的作品不仅文字优美,表达深入,而且关注当下社会的问题,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怀。

三、对明代文化的影响魏源的古文论观点和文言摹仿创作不仅对明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古文论与文学创作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魏源的古文论观点拓展了古文的审美领域。

他的观点和口号对明代文人来说是一种启发和鞭策,使他们在古文创作中更加注重文采和修辞技巧的运用,推动了古文创作的发展。

其次,魏源的文言摹仿创作在明代文坛引起了轰动。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独到的观点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他的影响力激发了许多文人对文言文创作的兴趣和热情,推动了文言文创作的繁荣。

最后,魏源的古文论观点和文言摹仿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和作品被后来的文化名人引用和参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古文风格一直影响着后世文坛,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照。

魏源的教育思想内涵与当代创新教育理念——读魏源《默觚》有感

魏源的教育思想内涵与当代创新教育理念——读魏源《默觚》有感

魏源的教育思想内涵与当代创新教育理念——读魏源《默觚》有感魏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锐意进取的改革家。

他一生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得最充分、发挥得最精彩和最有建树的是“经世致用”思想。

在晚晴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强烈的爱国情感,使深受西学东渐思潮影响的魏源形成了他自己的思想体系:学习西方改革弊政的“经世致用”思想,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从“经世致用”思想出发,魏源积极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

他认为,“务实”“革新”富国举措的实施,必须要有“真知”“实学”的人才。

而要造就出具有经世致用的真才,就必须用经世实学去培养人,只有用与现实社会道德、政治相一致的实学造就人才,才能培养出匡时济世的真才。

为此,魏源提出“经世致用”四原则和实事、实功互动论,这集中反映了他务实求是的治学风格和教育学术观点。

1825年编纂《皇朝经世文编》,他在序言中就提出了“经世致用”四原则:“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善言人者,必有资于法矣;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善言我者,必有验于物矣”。

此后又提出“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的实事、实功互动论。

也就是,适合当时社会实际,一切都应从实际出发。

为培养“真知”“实学”的人才,魏源主张——第一,融会贯通,实事求是。

魏源认为治学不要孤陋寡闻,要结合现实状况学习古代经史典籍,求古与今、德与智的会通。

强调治学需要智勇与德结合。

他说:“用智如水,水滥则溢;用勇如火,火烈而焚;故知勇有时而困,且有时自害”,只有君子的德行才能使它们“多而不溢,积而不焚”。

在魏源看来,必须打破陈规戒律,创造性地学习。

他曾说“读父书者不可与言兵,守陈案者不可与言律,好剿袭者不可与言文”,就是有力的证明。

同时他还强调,在治学求术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地治学求术,才能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才能融会贯通,求得真知实学。

第二,行以求知,注重达用。

魏源崇尚“善琴弈者不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善治民者不泥法”的独立学习精神。

论魏源人才伦理思想

论魏源人才伦理思想

论魏源人才伦理思想汇报人:2023-12-06•绪论•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目•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结论与展望录01绪论研究背景和意义背景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他的人才伦理思想对于中国近代人才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意义研究魏源的人才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人才观的发展历程,为当代人才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研究目的和方法目的通过对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研究,揭示其思想内涵、特点及历史影响,为当代人才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魏源人才伦理思想进行深入剖析。

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内涵、特点及历史影响进行研究,同时对其在当代的价值进行探讨。

创新点通过对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系统研究,揭示其对中国近代人才观发展的贡献,为当代人才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和创新点VS02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0102儒家注重人的道德修养,认为道德可以提升人的境界,这一思想在魏源的人才伦理思想中得到了体现。

儒家强调德才兼备的人才观,认为“德”是人才的第一标准,这一观点对魏源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源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他认为这是实现人才价值的关键。

魏源的人才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他针对当时社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才观。

魏源的人才伦理思想具有强烈的实用性,他强调人才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03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尚志尚力的人才观魏源认为,人才的价值在于其志向和实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详细描述魏源认为,有志者事竟成,只有拥有坚定的志向,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取得成功。

同时,实力也是实现志向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足够的实力,才能将志向转化为现实。

魏源认为,德才兼备是人才的必备素质,二者缺一不可。

在魏源看来,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

魏源教育思想浅谈

魏源教育思想浅谈

魏源教育思想浅谈
第一部分是理清魏源先生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了其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社会原因。

第二部分介绍魏源先生经世致用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注重实用的治学原则,重视调查研究,贯彻学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宗旨,提出务实革的富国举措,将知识付诸实践,使经世致用思想达到了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抵御外敌及改革开放思想。

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教育学内涵,分为三层:
一、主张变革科举,以新的方式与准则来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

二、以融会贯通、行以求知和勤奋治学的方法追求真知实学。

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教育内容,迈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第四部分论述魏源先生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近代史中,魏源的重视实学的主张,为教育界开启了学以致用的新风气,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起点,是中国吸纳异质新学的开始,标志着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开端。

更重要的是,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所包含的务实、革新的精神和求真求是的学风,对于当前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为今天科教兴国政策指导下如何提高民众科学精神和个人素养,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史鉴。

论魏源思想中跨文化理念的形成

论魏源思想中跨文化理念的形成

论魏源思想中跨文化理念的形成和价值姚武(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422000)[摘要]魏源从林则徐的《四洲志》中看到了世界的辽阔,从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上认识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优势,从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意识到了文化改良的必要性。

魏源坚持“睁眼看世界”的立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积极主动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这是对跨文化理念的自觉运用和实践,对近现代文化探索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魏源;跨文化理念;文化交流[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09C899);湖南省魏源及湘西南文史研究基地委托项目在文化对话理论中,跨文化理念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自魏晋佛学传入开始,中外文化交流有近200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作为文化主体的中国知识分子有着极强的华夏文明至上的思想观念。

而在近代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以大炮和鸦片带来异质文明的深入侵蚀,一向自视优越的华夏文明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优越感开始动摇。

在“内忧外患”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到来之时,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进行了卓越的富有指导性、创造性的文化探索。

魏源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坚持“睁眼看世界”的立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是对跨文化理念的自觉运用和实践,对近现代文化探索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

面临着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以及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转型,魏源作为“睁眼看世界”派的中坚力量,以跨文化理念来审视当时的中外文化,以“文化焦虑”的方式来表达一个“积感之民”的思想探索。

结合时代语境,运用文化对话理论来探究魏源跨文化理念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魏源跨文化理念的形成源于对世界的认识。

近代西书汉译潮流的兴起,特别是林则徐对《四洲志》的编译,直接影响了魏源对《海国图志》的编写,影响了魏源对世界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魏源思想中跨文化理念的形成和价值姚武(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422000)[摘要]魏源从林则徐的《四洲志》中看到了世界的辽阔,从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上认识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优势,从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意识到了文化改良的必要性。

魏源坚持“睁眼看世界”的立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积极主动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这是对跨文化理念的自觉运用和实践,对近现代文化探索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魏源;跨文化理念;文化交流[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09C899);湖南省魏源及湘西南文史研究基地委托项目在文化对话理论中,跨文化理念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自魏晋佛学传入开始,中外文化交流有近200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作为文化主体的中国知识分子有着极强的华夏文明至上的思想观念。

而在近代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以大炮和鸦片带来异质文明的深入侵蚀,一向自视优越的华夏文明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优越感开始动摇。

在“内忧外患”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到来之时,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进行了卓越的富有指导性、创造性的文化探索。

魏源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坚持“睁眼看世界”的立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是对跨文化理念的自觉运用和实践,对近现代文化探索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

面临着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以及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转型,魏源作为“睁眼看世界”派的中坚力量,以跨文化理念来审视当时的中外文化,以“文化焦虑”的方式来表达一个“积感之民”的思想探索。

结合时代语境,运用文化对话理论来探究魏源跨文化理念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魏源跨文化理念的形成源于对世界的认识。

近代西书汉译潮流的兴起,特别是林则徐对《四洲志》的编译,直接影响了魏源对《海国图志》的编写,影响了魏源对世界的认识。

魏源受好友林则徐的委托,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了《海国图志》。

书中主要系统地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具有划时代意义,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

尽管在明末清初,西洋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带来了世界知识的新东西,但却不被人们所重视。

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清廷皇帝和显官达贵,闭关锁国,妄自尊大。

《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这种孤陋寡闻的状况,它向人们提供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又以66卷的巨大篇幅,详叙各国史地。

这样,使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

既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

梁启超赞誉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

”[1]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有“天地之气其至明而一变乎?沧海之运椭地圆体,其至西而东乎”、“岂天地气运自西北而东南”、“归中外一家欤”等语,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中国是其中的一部分。

《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拓宽了国人的视野,也促使魏源思想中跨文化理念的形成。

其次,魏源跨文化理念的形成源于近代文化冲突和文化转型的客观语境。

近代文化冲突和文化转型为魏源等知识分子进行跨文化理念的形成提供了现实语境。

文化对话中的很多事实证明,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强势文化总是流向弱势文化包容或同化弱势文化。

在中外漫长的文化交流中,中国古代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兼容了儒、道、释三者的复合文化。

而到了明代后期以后,中国文化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不前和日益腐朽,失去光彩而显得落后。

[2](P28)而十九世纪初以来的欧洲,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工业革命迅猛展开,经济飞速发展。

资本主义新文化取代了中世纪神学文化,并以殖民和商品输出形式向世界进行文化渗透,近代世界文化特别是中西文化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3]事实证明,伴随着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隆隆炮声,近代中国陷入中西文化的冲突境地。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流,西方列强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通过战争的形式来实现的,他们通过与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进行疯狂的掠夺和奴役,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打破了封闭的中国传统文化壁垒,迫使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文化心态以适应新的文化氛围。

此时的魏源作为“睁眼看世界”的中坚力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直接昭示了跨文化的理念,正是时代的要求。

再次,魏源跨文化理念的形成源于近代知识分子自觉的文化探索。

在文化对话理论中,文化对话的主体是充满家国意识和人文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化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对话中的立场和地位。

面临着“内忧外患”带来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之境,习惯于“释儒解经”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化优越感开始动摇,他们当中开始有人用新的眼光来看世界和认识自我文化,进行艰苦卓越的文化探索,魏源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魏源自称是“荆楚之南”的一个“积感之民”,虽然他出生于湘西南偏僻之地,但他从小就有着强烈的求学和探知外面世界的欲望,同时也有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人生的遭际和幕府的见闻让他积聚了太多的感悟和思考。

在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中西文化对话语境中,在“内忧外患”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到来之时,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坚持“睁眼看世界”的跨文化理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要放眼世界,学习外来优秀文化(长技),富国强兵;另一方面,提醒统治阶级要警醒,认清时局,改革弊政,抵御夷敌。

魏源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的视野中,通过学习先进技术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体现了一个“积感之民”强烈的国家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说,魏源的跨文化理念是一种应时而生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视角,这不仅折射出独特的时代内涵,也反映了文化探索者深邃的文化智慧,对近代中国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探索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推动了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主动学习西方文化的风气。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开端,也是古代文化过渡到近现代文化的开端,魏源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过渡性人物。

他的跨文化理念,是中国知识分子面临西方强势文化冲击做出的明智而理性的文化抉择,它不仅对文化冲突和文化转型时代的众多问题做出理智的回答,而且修正了中外文化交流中传统的封闭的价值判断模式,提供了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文化对话模式和途径。

魏源的跨文化理念,开启了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的风气,后来的志士仁人在面对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之时,莫不从魏源跨文化理念中所提供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生发开去,加以阐释和发挥。

不管是地主阶级改良派代表曾国藩、左宗棠等,农民阶级的洪仁轩等,还是资产阶级的孙中山及改良派代表康有为等,还是革命民主主义代表鲁迅等,都有过直接或间接学习西方的经历。

其次,促进了改革和批判并重的社会思潮的发展。

魏源跨文化理念的运用和实践,不仅看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优势,也认识到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危害。

他一方面进行社会批判,批判统治者缺乏忧患意识、虚骄自大、畏敌如虎。

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他忧愤地指出:“承平恬嬉,不知修攘为何事,破一岛一省震,骚一省各省震,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冯河暴虎者虚骄而无责。

”[4]他另一方面主张社会改革,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在盐政、水利、吏治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随着时代的变迁,任何社会的发展总会出现弊端,需要改革,魏源在更广阔的视野内认识到改革与批判的关系。

他主张“变古”与“师夷”相结合,体现了社会改革和社会批判的辩证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再次,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具有崇高的声誉。

魏源的“经世致用”、“变古”与“师夷长技”以及“势变道不变”等观念,为文化交流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主体所常用的一种文化态度,为同样情势下的其他民族和国家面对同样的文化交流时提供方法和途径。

[5]魏源的这些观念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大和民族对西方和世界的看法。

日本学者藤间生大在《世界史上的魏源》中论述道,“魏源的思想和认识,仅以我个人极其不充分的研究来看,它的影响绝不仅限于东亚近代史的初叶,对于摆脱隶属于他人,赢得了自立,并正在创造富裕生活而努力的20世纪末叶的今天的东亚来说,我们也能找到魏源思想的轨迹,甚至可以说魏源思想也可以列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6]可见,魏源的思想观念及其思维方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魏源的跨文化理念,是魏源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现当代人文知识分子面临着一系列的文化困境和文化抉择,那么,近代思想者特别是作为“睁眼看世界派”的中坚人物魏源的跨文化探索理念,对现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反思会提供启示并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王继平.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J].云梦学刊,2003,(1).[3]魏源.魏源集·海国图志·叙[M].北京:中华书局,1976.[4]严亚明.“师夷长技”与魏源的民族意识[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5]姚武.论魏源思想在中西文化对话中的文化意义[M].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日)滕间生大.世界史上的魏源[J].云梦学刊,1994,(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