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则徐 魏源思想评价
对林则徐,魏源思想评价

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绪论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打击,中国官僚和有识知识分子中的爱国人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地理历史,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寻找救国存亡的道路和抵御外来侵略的方法,通过收集,翻译传入中国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讯英国俘虏和直接问询外国商人,传教士的方法,获取当时世界知识。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之人,在被道光皇帝派遣到广东省虎门查禁鸦片与鸦片贩卖势力作斗争,组织人员翻译西方刊物,1841年编成《四洲志》,将书稿交付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地理,历史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编成《筹海篇》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以期能够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魏源及其思想简介魏源,生于1794年,卒于1857年。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一代经世史学的开山, 1803年的一天9岁的魏源对主试官的上联“杯中含太极”脱口而出答道“腹内孕乾坤”,县令听后连连称赞,小小年纪才思敏捷。
魏源出生在邵阳县的一个小官吏家中,到父辈已经家道中落,从小就喜欢读书,平日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母亲怕他此役以往会拖垮身子,便强行规定他每天按时熄灯安寝,但常常趁父母熟睡,偷偷起来挑灯夜读。
17岁在当地就小有名气。
20岁入京后与思想家龚自珍结为好友,经常在一起切磋文章学问,谈论政事,大大开拓了学识视野,这一时期,正值清朝统治从康乾盛世逐步走向衰落之际,统治集团日益奢侈腐败,大小官吏贪腐成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和名族反抗运动,魏源身处政治权利的中心,感受深切,出于对时局的关怀,开始留意考察和研究财政,币制,水运,海运,漕运,水利,盐法,兵防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经济问题。
并在学术界极力倡导“经世致用”魏源不负林则徐所托,于1843年初编纂了《海国图志》50卷,并先后增补成60卷和100卷,近百万字。
第一、二讲:林则徐魏源译报活动及其思想

林则徐下令搜集外国人在广州、澳门出版 的各种报刊,如澳门的葡萄牙文《蜜蜂华报》 (1822年创刊),《澳门抄报》(1834年 创办),广州的英文报纸《中国丛报》 (1832年创办)《广州周报》(1835年创 办)等等,精选外文翻译人员进行翻译,译 出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按时间顺序装订成 册,命名为《澳门新闻纸》。
第一讲:林则徐、魏源的译报活 动及其对报纸的认识
1、林则徐及《澳门新闻纸》
林则徐( 1785- 1850),字元抚,一字 孝穆。谥号文忠。福建候官(今福州)人。 嘉庆十六年进士。官至湖广总督、两广总督。 他是鸦片战争时期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 英雄。 ——虎门销烟;抗英斗争,维护民族尊严。 在禁烟运动的过程中,为了解外国的情况, 他组织人力翻译外文书报,成了中国近代最 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和第一个重视外国新 闻的人。最早利用外国报纸上的信息来对付 外国侵略者。
魏源对林则徐译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魏源简介: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 隆回县人。他是19世纪中叶中国著名的学者和先 进的思想家。他29岁(1822年)考中举人,后屡 试不第,直到52岁(1845年)才考中进士。因此, 他一生没有做过大官,只做过知县、知州,而且 时间也不长,约五六年时间。他在历史的主要贡 献体现在学术和思想方面。他同林则徐一样,是 中国近代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
徐培汀、裘正义著:《中国新闻传播学说 史》,重庆出版社1994版,第134-135页。
讨论题:请谈谈你对这两条评价的 看法。——即洪仁玕的新闻思想是不 是脱离实际的“空想”?为什么?
他所提出的设“新闻馆”和“新闻官” 一些具体措施,并非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 而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政府办报、“富民” 也办报等一些设想在国外、在香港早已成了 现实,在戊戌变法前后的中国大陆也已经做 到了。新闻的监督功能、信息传播功能和教 育功能随着新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也陆续得 到了发挥。不能因为太平天国的失败,《资 政新篇》未能付诸实施,就把洪仁玕的新闻 思想看成是主观性很强的空想。
人物评价---林则徐

人物评价——
林则徐
一、简介 二、成就 三、与鸦片战争的联系 四、总结
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魏源对林则徐作了 全面和崇高的评价:“品望重当朝,犹忆追陪瞻 雅范;褒荣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遗徽。” 美国学者马士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中,说林则徐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 员”“是(道光)皇帝的化身”。他认为“林钦差 的整个经历明净如水晶。他的动机是禁止鸦片的 输入和消费,为了达到此目的,他准备采用一切 手段。”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 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 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 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 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 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 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 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 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 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 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 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谢谢
1、他注意了保护民族权利。 2、林则徐的民族意识还表现在,努力寻找祖国富强之路,使整个 民族富强起来。 3、林则徐为维护我国主权的爱国主义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他重视 执法、认真行法上。
林则徐与魏源思想述评.doc

林则徐与魏源思想述评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提出的“睁大眼睛看世界”和“向外国人学习控制外国人的技巧”的新观念,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严重打击。
中国官僚和知识分子中的爱国人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地理历史,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寻找救国图存的方法和抵抗外国侵略的方法。
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介绍到中国的外国报纸、书籍、地图,在战争期间审问英国囚犯,以及直接询问外国商人和传教士,获得了当时的世界知识。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
他被道光派往广东虎门镇压鸦片和打击鸦片走私。
他组织人员翻译西方出版物。
1841年,他把它们编成《四洲志》,并把手稿交给了他的好朋友魏源。
1843年1月,魏源将其编为《海国图志》,其中包括世界各国的地理。
历史也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论述了海防的战略和战术。
《《筹海篇》》一书提出了“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以丰富强兵,抵抗外国侵略,在近代中国创造先进的外国军事科学技术”的思想。
魏源及其《魏源简介》生于1794年,卒于1857年。
这个词沉默而深沉,来自湖南邵阳。
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开创了世界历史。
1803年的一天,9岁的魏源对着大考官脱口说出对联“杯里太极”,并回答说:“我怀了一个儿子”。
听了这话,县长反复表扬他,从小就想得很快。
魏源出生在邵阳县一个小官员的家里。
因为他的父母已经是家中的一员,他从小就喜欢读书。
他从不放下书本,熬夜看书。
他的母亲害怕他会在过去搞垮自己的身体,所以她强迫他每天关灯按时睡觉。
然而,当他的父母在睡觉时,她经常偷偷起床熬夜看书。
17岁时,他成为当地的名人。
年初,XXXX 编纂了01030150卷,增加到60卷和100卷,近百万字。
当时,《海国图志》不仅是一本完整的世界历史和地理知识的书,而且是一个为反侵略斗争提供各种战略和信息的海防总集。
主要内容包括《海国图志》和每部电影的总序、后评价和文章中的注释。
它还包括汇编信息,收集所有国家的外国历史数据,可以找到。
论林则徐

论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清朝官员。
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出身士大夫家庭。
嘉庆进士,入翰林院。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起,曾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山东等地任职,办理过军政、漕务、盐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实际调查,干练有绩,由道台迁升至巡抚。
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广总督,严禁鸦片,卓有成效。
次年上奏道光帝,力主禁烟,遂受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粤查禁鸦片。
十九年,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力严缉走私烟贩,惩处受贿官吏,迫令英美烟贩交出鸦片237万余斤,从四月二十二日起,在虎门当众销毁;又提出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确贸易方针,以孤立英国侵略者;会同水师提督关天培筹划海防,倡办义勇,屡挫英军武装挑衅。
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
林则徐十分注意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中华大地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时,他已看到了洋人的坚船利炮,他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世界,他打破了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开创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同时,他对外商采取了恩威并重、分化瓦解的策略,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林则徐民本思想内容及其评价与启示-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

林则徐民本思想内容及其评价与启示-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家和民族英雄。
他的民本思想独树一帜,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又契合了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及社会意义。
可以说,林则徐的民本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一、林则徐民本思想内容(一)民为邦本林则徐出生于小地主家庭,这让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民众的疾苦,思想感情上更接近人民群众,加之林则徐深受传统民本主义的影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便构成了他思想的基石。
这一思想贯穿他一生的思想体系,指导了他毕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民为本,就应当从民之、顺民之情、得民之心,保证决策合乎民情、民。
更为难得的是,传统民为邦本思想中的要指士民绅民等中小地主阶级,且基本限于汉族,而林则徐扩充了民的范围,从绅民、殷民、大户、业户和士民扩大到平民、贫民、灾民、穷民、小民等各类下层民众,即使是误食鸦片者也称为吾民。
林则徐还明确地民族歧视政策,把少数民族在内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苦人民也纳入到民的范围之中,由此为传统民本思想增添了新内涵。
(二)爱民、察民、恤民林则徐认为,民众不仅是安邦之本,更是兴邦之本,只有民安、民富,国家才能稳定繁荣。
要做到这一点,为官者必须爱民、察民,实现民隐尽达,尽知民情向背,密切关注民众疾苦。
他要求郡县以下尤无日不与民见,诚知民情向背,而顺导之于所安,则平其阴阳之毗而为化民成俗之由(《云左山房文钞》第 1 卷)。
而要详察民情,则必须期于博采广咨,多方调查研究,重视民众的意见和智慧。
在爱民、察民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恤民。
民生凋敝,则百业不兴。
为了达到民安、民富,他从传统重农思想出发,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益。
同时,他重农而不抑商,鼓励沿海人民经商,号召与西方各国开展正当贸易往来,主张自铸银元发行,改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状况,尽力藏富于民,以夯实国家稳定的基础。
林则徐人物点评

林则徐人物点评第一篇:林则徐人物点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论林则徐的爱国思想翻开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林则徐。
这位杰出的爱国者,百余年来,被中国人民深深地怀念着。
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的初期,即鸦片战争前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反侵略斗争中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
林则徐的一生是一个杰出的爱国者。
毛泽东曾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的民族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
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
”林则徐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可贵的反抗性格的代表人物。
他虽然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但是他与地主阶级中那些顽固昏庸腐朽的一派不同。
他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派,能够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使自己的思想逐渐接近社会现实。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清朝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
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高潮,是对于数十年来外商贩运鸦片的严正抗议和坚决打击,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
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
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
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民族英雄,同时也被人们称为只能过眼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一、林则徐爱国思想的体现虎门销烟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虎门销烟的正义行动,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关于林则徐魏源的评述

关于林则徐魏源的评述
“西学东渐:在近代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维理念层次。
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都属于器物层次的学习,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巩固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但是前者“师夷长技以制夷”首要目的是要抵抗外来侵略,而后者“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为了“剿发捻,勤远略”,其首要目的是镇压国内人民起义。
并且前者仅仅局限于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后者学习的内容要广泛的多。
而且前者仅仅局限于著书立说,基本上没有付诸实践,后者却掀起了一场为期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
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学习属于制度层次的学习,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维新派主张在保留清政府统治前提下,通过资产阶级改革的方式过渡到君主立宪制政权;革命派主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发展民主共和制政体。
而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和康梁为首的维新派都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但是前者比后者学习的内容更肤浅,前者仅局限于著书立说,后者却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最后还通过光绪帝展开了戊戌变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绪论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打击,中国官僚和有识知识分子中的爱国人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地理历史,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寻找救国存亡的道路和抵御外来侵略的方法,通过收集,翻译传入中国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讯英国俘虏和直接问询外国商人,传教士的方法,获取当时世界知识。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之人,在被道光皇帝派遣到广东省虎门查禁鸦片与鸦片贩卖势力作斗争,组织人员翻译西方刊物,1841年编成《四洲志》,将书稿交付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地理,历史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编成《筹海篇》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以期能够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魏源及其思想简介魏源,生于1794年,卒于1857年。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晚清着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一代经世史学的开山,1803年的一天9岁的魏源对主试官的上联“杯中含太极”脱口而出答道“腹内孕乾坤”,县令听后连连称赞,小小年纪才思敏捷。
魏源出生在邵阳县的一个小官吏家中,到父辈已经家道中落,从小就喜欢读书,平日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母亲怕他此役以往会拖垮身子,便强行规定他每天按时熄灯安寝,但常常趁父母熟睡,偷偷起来挑灯夜读。
17岁在当地就小有名气。
20岁入京后与思想家龚自珍结为好友,经常在一起切磋文章学问,谈论政事,大大开拓了学识视野,这一时期,正值清朝统治从康乾盛世逐步走向衰落之际,统治集团日益奢侈腐败,大小官吏贪腐成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和名族反抗运动,魏源身处政治权利的中心,感受深切,出于对时局的关怀,开始留意考察和研究财政,币制,水运,海运,漕运,水利,盐法,兵防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经济问题。
并在学术界极力倡导“经世致用”魏源不负林则徐所托,于1843年初编纂了《海国图志》50卷,并先后增补成60卷和100卷,近百万字。
在当时,《海国图志》即是一部世界历史地理知识大全,又是一部为反侵略斗争提供各种应敌方略和情报资料的海防总汇。
主要内容包括《筹海篇》及各片总序,后评和文中夹注。
还包括资料汇编,汇集了所能搜到的各国外史资料,编排是,由近及远,先南洋,印度,后非洲,欧洲,南北美洲各国,并根据反侵略斗争的需要,分类介绍船炮,火轮船,地雷,水雷,望远镜等西方科技发明与制造技能工艺,附70多张图,船炮器艺数十种,这些在现在看起来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当时的中国对西方事物大多不甚了解,更不能良好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特别是书中提供的资料和地图,大多出自英美德,葡萄牙人着作,内容详实准确,更加可贵的是,还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反侵略的战略战术,主张利用各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以牵制侵略者,以及“师夷长技”,努力学习西方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造船,制炮等工艺,来提高防御能力。
刊刻问世,在晚清知识界刮起了一股不小的旋风。
成了当时和以后许多年间,中国一切有进取心的人的共同趋向。
在当时,绝大数人都沉迷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未醒过来,视西方器物为奇技淫巧而不屑道。
魏源指出:“预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预悉夷情者必先立译夷书”反对人们鄙视“奇技淫巧”的态度,倡导自行设立造舰制炮。
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步系统记载军事史的史实。
打破了原先的只重视古史考证的沉闷氛围,开启了学习和政治研究的新风气,后成为了晚清进步知识分子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寻找救国真理的启蒙书,19世纪50年代传入日本,对日本思想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魏源的最后几年,在参禅念佛中度过,后来干脆迁居杭州佛寺僧舍,终日闭幕养心,不闻政事,少与人来往。
于1857年去世,倡导经世学风的大学者,最后皈依佛门,寻找“出世”精神解脱的末路,原因值得我们回味,因当说,它既是魏源晚年目睹封建统治江河日下,无力回天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林则徐及思想简介林则徐生于1785年8月30日卒于1850年11月22日,福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瓶泉居士、等,清朝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官至一品,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被后人称赞为民族英雄。
着名的历史学家,近代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高度赞扬了林则徐使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说法一经问世就被世界广泛认可。
林则徐反对闭关自守,是“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在鸦片战争后提倡对外开放,反对闭关锁国。
他针对封建统治夜郎自大的恶习,反对固步自封,打破“天朝尽善尽美”的陈腐观念,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开风气之先。
这种开放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受之启蒙。
林则徐出生在福建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立下经世致用“的志向走上仕途后,关心民众痛苦,努力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创制农具,改良品种,保护牛耕,救灾救助,开发资源,办了许多实事。
腐朽落寞的封建制度,注定林则徐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和抱负只能以悲剧告终,但是林则徐在外族侵略,内政腐败的历史关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领导禁烟运动,坚持反抗外来侵略和倡导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林则徐为国尽卒的崇高品质,务实创新的改革精神和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在中国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生爱国爱民,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实际的汉学风尚与固步自封的士林风气,在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所到之处,都坚持利国利民的措施。
一些国外学者称赞他是开明的经济学家,又是一个力求从老一套儒家思想牢笼中开辟一条新路的知识分子。
他十分重视了解和研究外国事实,组织翻译了《世界地理大全》,译辑了《澳门新闻报》,《澳门月报》,《华事夷言》,《四洲志》,《各国律例》等材料书籍,体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在林则徐的影响下,家乡许多福州人,家人,亲朋好友,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纷纷跟随他加入到了“睁眼看世界”的行列中去,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轰轰烈烈走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图强维新思想也相应地被推到历史的前台。
福建四周的知识分子们在推动中国历史,思想改革的道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奉献出了巨大的力量。
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是中国维新运动的坚定实践者,严复也是身处福建受魏源,林则徐影响,成为最重要的中国近代维新启蒙思想家之一。
甲午战争之后,严复目睹了中华民族的内外忧患,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他先后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取名《天演论》,提出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主张,这社会上激起了巨大的思想思潮。
在1894年到1909年,先后翻译了《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在世界上反响巨大的着籍,这些着作的翻译,不仅在当时腐朽的封建统治中振聋发聩,深刻教育、启迪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整整一代热血青年。
魏,徐二人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中体西用”论西学传入中国后。
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了接触。
在西学和中学接触的过程中,既存在矛盾和斗争又是相互交汇融合。
从里的演变来看,中西学是反复矛盾的过程中不断融会贯通的。
在晚清西学传播的历史中提出了“中体西用”,到晚清一直都流行着。
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中体西用”萌发于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明确与冯桂芬撰《校汾庐抗议》中所提出来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流行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主持的洋务运动时期。
冯氏从国家民族所受的耻辱中惊醒过来。
他说,中国一向称自己为天朝大国,天时地利人和在世界上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今天屈服于其他国家的武力之下,不是天时地利不如别人,而是我们的人虚而不实,为什么我们自己的人不如其他人,是因为我们的人没有用自己的耳朵去听,没有去看,十分可耻,如何摆脱这可耻的地步,只有自强了。
延续于清末的“新政”“立宪”。
其间,改良思想家,维新也大多提倡此说法。
其实上,这种中国的“道”加上西方的“器”融合起来不仅矛盾而且不可行。
晚清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民主”的含义,这里说的民主,不是指泛指的民主,还包括每个民族中包括的民主性的精华,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包含着一些专门遏制专制主义的民本思想。
这里的民主,指的是近代意义上的民主。
近代民主是伴随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化产生的,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主张“民贵君轻”“民为邦本”虽然强调人民在国家的重要性,对专制统治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他是从王朝的统治出发,人民没有权力。
近代意义的民主包括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家创立的,构成民主学说的基础,包括“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自由,平等,博爱”。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
民主体现在“主权在民”的原则。
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并没有形成近代意义的民主,近代意义的民主是西方的舶来品。
从鸦片战争中,民主思想开始传播并开始付诸实践。
《海国图志》中魏源介绍和评论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思想,例如在提及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在介绍的过程中写下了一段评语,“弥利坚国非有雄才与枭杰之王也。
涣散二十七部落,涣散数十黔首……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寻同,既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可以看出魏源高度评价和赞赏美国的共和制是“公”且“周”即认为其优点是废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打破了封建的家天下局面,议员和总统皆自下而上由民众选举,议事会的议事尊重多数的意见,“三占其二”。
催生洋务运动鸦片战争之中,清政府在应对危机时的表现和节节溃败,各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是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加深了国内民族矛盾,使中国有识之士开始看到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惊人差距,同时开始问中国的未来寻找出路,自上而下的开展了一场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
从本质上来讲“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被迫进行的自我拯救运动,以“自强”和“求服”为口号,兴办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军事,民用工业,训练新式海军,向西方发达国家派遣第一批留学生,培养新式人才,建立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军械所,天津制造局,购买国外先进的军事装备。
从这些实践活动来看,都体现了林则徐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但局限于当时统治阶级对现实认识过于浅显,所有的向西方学习都是为了维护已经腐朽的封建统治。
思想的局限民国时期着名历史学家,近代史学家陈恭禄认为“林则徐……虽然身处在交通便易之城,而亦不知外国的情况……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对外知识之浅陋,一位英国还不足够使中国畏惧,想用武力震慑恐吓来解决问题,仍然不能够辨别明白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使外国商人一律围困在商馆中,被迫上缴鸦片”近代历史学家郭延以指出:林则徐是艳片战争中的核心人物,这是国内国外都认可的,但是在外国人眼中的林则徐自大,强横,在外交处事的方法态度完全是传统东方式的,但同时期的琦善等人有外交风度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