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则徐的评价
我眼中的林则徐

我觉得林则徐的特点:非常精细,事事留心,非常注意细节,但是又不失宏观的把握。
关于禁烟问题,林则徐的考虑极其细致。
有关贵州矿务的民营问题,他也同样考虑到了方方面面。
务实,所以能够与时俱进,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
也知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道理。
所以他到广东后能够开眼看世界,马上收集国外的情报,翻译国外的历史地理著作,注意外国对中国的评价。
比如在林则徐收集的外国资料中,就看到国外对中国水师以及铸炮技术的评价,显然林则徐很以为然,就开始收集西方的铸炮书籍,尝试用西方的方法铸炮。
同时开始购买西方的船只,准备组织一支新的海军。
所以,可以想见,如果他能够继续干几年,是可以走向近代化的。
我眼中的林则徐:做人很好,到哪儿,都能同合作者打成一片,大家受益。
但是他却又是个有原则的人。
这是难能可贵的。
他在广州,合作者邓廷桢、怡良、关天培等都受益。
在新疆,让布彦泰由将军升任总督。
所以布彦泰也一直给林则徐说好话。
林则徐的朋友很多。
不过,就晚清的风气而言,林则徐应该也有为部下虚报战功的事情。
因为有些事情,林则徐的奏折同外国报刊上说的颇不一致,而且据我的判断,外国报刊说的很可能是事实。
这人很清廉林则徐清廉、是个民族主义者,而且又能够与时俱进,人人都可以在他那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所以,在中国,他是不朽的。
我心中的英雄——林则徐学完了《血泪国耻》,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我仇恨侵略者,痛恨鸦片,憎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更崇敬“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
在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者利用鸦片打开了中华大门,残害中华儿女,更霸占中华领土,在我中华国土上横行霸道,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正当中华民族灾难当头的时刻,一位爱国爱民的官员林则徐挺身而出,为受难的中华民族出了一口恶气,是他向道光皇帝请求到广州禁烟,抱着“鸦片一日不禁掉,就一日不回京城”的决心,顶着重重压力,让不可一世的洋人乖乖交出所藏的鸦片,烧掉了这残害中华人民的一箱箱鸦片;是他在广州率领大军英勇抵抗,为打击侵略者立下汗马功劳。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

班级:10旅游管理2班学号:10250801249姓名:刘璐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个人认为,在清朝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非禁烟功臣林则徐莫属。
有些观点认为林则徐禁烟的做法有待商榷,并没有根除鸦片交易,还镇压了农民起义,所以不能算是个功臣。
而我认为,人无完人,林则徐也难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做法,但至少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更是直抒了他心系国家,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这些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吗?个人认为,对于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大概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禁烟的民族英雄。
在英国贩卖鸦片之际,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所收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大长中国人民的反英斗志。
更为难得的是,他禁烟却不禁商,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二)为民办实事,是抗英战争中的抵抗派的代表人物。
林则徐虽居高位,却清廉自好,心系民生,为民服务,是难得的大清官,被百姓誉为“林青天”。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还着力于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改进军事技术,同时招募渔民编成水军,屡败英军的挑衅。
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是当之无愧的抗英英雄。
(三)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在被道光帝派往广东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期间,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组织翻译西方书刊,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四)参与镇压农民起义。
林则徐在1840年9月被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
人物评价林则徐

成就二 放眼世界第一人
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 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 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参 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 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较为系统的 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 为《四洲志》;适应当时对敌斗争和对外交涉的需要,着人迅速编译了 《国际法》,这在中国国际法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它标志着西 方国际法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标志着近代国际法开始在我国应用于 对外交涉,标志着中国近代国际法学史的开端。从理论上说,林则徐是中 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先行者、中国国际法学的开 山者。
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魏源对林则徐作了 全面和崇高的评价:“品望重当朝,犹忆追陪瞻 雅范;褒荣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遗徽。”
美国学者马士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中,说林则徐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 员”“是(道光)皇帝的化身”。他认为“林钦差 的整个经历明净如水晶。他的动机是禁止鸦片的 输入和消费,为了达到此目的,他准备采用一切 手段。”
自道光十九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起,至道光二十年10月清廷革林 则徐两广总督职止,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抗英军事斗争共19个月。5月18日, 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6月3日, 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 于侵略的决心。
赞美林则徐的语段

赞美林则徐的语段
以下是一些赞美林则徐的语段:
1. 林则徐,中华民族的骄傲。
他虎门销烟的壮举,展示了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反
抗精神,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和启蒙者。
他坚持“睁眼看世界”,积极推动
洋务运动,提倡引进西方技术和文化,为中国近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林则徐,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注重实践、敢于尝试,提出了“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4. 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他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不懈努力,始终坚持
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5. 林则徐,是一位崇尚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
他以身作则,恪
守道德准则,注重家风家训,致力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展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
历史趣谈:对林则徐如何评价 林则徐故居在什么地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对林则徐如何评价林则徐故居在什么地方
导语:大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因为做官清廉,爱民如子,因此也被人称作林青天。
林则徐在福建一带做官的时候,主持了震惊世界的虎门销
大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因为做官清廉,爱民如子,因此也被人称作林青天。
林则徐在福建一带做官的时候,主持了震惊世界的虎门销烟,揭开了中英从贸易斗争到军事斗争的序幕。
林则徐在江南为官的时候,不但能够做到爱民如子,而且还能够接受当时在江南地区最为先进的思想。
每到一个地方去当官,总是能够解决好当地积压了多少年的案件。
林则徐不但没有贪污一分钱,而且还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给当地修建各种新式学堂,开办译书管,鼓励当地士子努力学习西洋传来的知识。
对当地的漕运、水利、农业、税法等等一切事关民生的项目,都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并且积极的解决。
每到一个地方担任大员,林则徐总是能够在当地获得美誉。
与清朝别的关于大为不同的是:林则徐能够积极的学习外来的文化,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
作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一方面积极了解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国家的军事、政治、文学、法律、艺术、经济,而且还自己出资建立了译管,翻译了大量的欧洲书籍。
帮助中国士子也能够认识到国外的世界。
虎门销烟事件之后,林则徐根据自己学习到的英国的法律知识以及国际法和英国进行了大量的斗争,维护了大清王朝的尊严。
虽然后来遭贬官新疆,但是林则徐不因贬官而失落,继续在新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林则徐故居在什么地方
生活常识分享。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

班级:10旅游管理2班学号:10250801249姓名:刘璐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个人认为,在清朝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非禁烟功臣林则徐莫属。
有些观点认为林则徐禁烟的做法有待商榷,并没有根除鸦片交易,还镇压了农民起义,所以不能算是个功臣。
而我认为,人无完人,林则徐也难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做法,但至少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更是直抒了他心系国家,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这些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吗?个人认为,对于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大概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禁烟的民族英雄。
在英国贩卖鸦片之际,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所收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大长中国人民的反英斗志。
更为难得的是,他禁烟却不禁商,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二)为民办实事,是抗英战争中的抵抗派的代表人物。
林则徐虽居高位,却清廉自好,心系民生,为民服务,是难得的大清官,被百姓誉为“林青天”。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还着力于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改进军事技术,同时招募渔民编成水军,屡败英军的挑衅。
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是当之无愧的抗英英雄。
(三)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在被道光帝派往广东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期间,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组织翻译西方书刊,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四)参与镇压农民起义。
林则徐在1840年9月被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
对林则徐的评价人物评价

对林则徐的评价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
进士出身,嘉庆十九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河南布政使,云贵总督等职。
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
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
此后皇帝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他抱病起程,途中死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酷爱自由、不畏强暴的民族,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仍然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不动摇。
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他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
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传颂。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林则徐享有崇高地位,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
林则徐人物点评

林则徐人物点评第一篇:林则徐人物点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论林则徐的爱国思想翻开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林则徐。
这位杰出的爱国者,百余年来,被中国人民深深地怀念着。
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的初期,即鸦片战争前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反侵略斗争中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
林则徐的一生是一个杰出的爱国者。
毛泽东曾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的民族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
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
”林则徐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可贵的反抗性格的代表人物。
他虽然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但是他与地主阶级中那些顽固昏庸腐朽的一派不同。
他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派,能够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使自己的思想逐渐接近社会现实。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清朝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
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高潮,是对于数十年来外商贩运鸦片的严正抗议和坚决打击,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
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
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
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民族英雄,同时也被人们称为只能过眼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一、林则徐爱国思想的体现虎门销烟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虎门销烟的正义行动,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林则徐的评价
【内容摘要】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受命于国家危难之秋,在广东,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此外,他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更重要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来自我国历史上的民族主义传统,还有他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
【关键词】为民开眼看世界爱国思想转变
中国现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但在这个时期,仍出现一些民族英雄,林则徐是其中一位,受命于危难之际。
一、为民办实事
林则徐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在任江苏廉防使时,他在大堂上书写一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事事为民着想,对于漕运、盐法、水利、农业、制币、吏治、救灾等关系民生的大事,无不予以关注。
二、禁烟不禁商
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同时,他对外商采取了恩威并重、分化瓦解的策略,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三、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四、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发生转变
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方面来自我国历史上的民族主义传统,另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他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我国所面临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
中国人民反对这些敌人的斗争,面临着许多过去没有的新课题,从而使林则徐的爱国主义具有新的时代特色。
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较为突出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其主要表现在:1.他注意了保护民族权利。
当英国商人大量贩卖鸦片,直接损害人民利益时,引起了他严重的关切。
他在向道光帝指出鸦片泛滥将使数十年后兵弱银涸的严重局面之后,又强调指出,“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反对白银流向外国。
他估计,“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不止于万万两”。
他说:“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换上益下,藏富于民。
无如漏向外洋,岂宜箱寇资盗。
”这里,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
这种初步的民族意识,是林则徐爱国上义思想的突出特点,也是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鸦片泛滥之后,他曾亲自向苏州、湖北汉口一带“阛阓聚焦之地”的“行
商铺户”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到民族经济遭受破坏和商人破产的现实。
他指出:“行商铺户……佥谓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货约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数,问其一半售何货,则一言以蔽之曰,鸦片烟而已。
他还指出:“以中国之利利外夷,是夷人所获之厚利,皆从华民分去”。
这种认识,初步触及了中国近代的问题,即利权外流问题。
这是后来一切爱国主义者所要寻求解决的重要课题。
“挽回利权”的爱国口号即根据这个事实提出的。
这说明,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初步触及保护民族利权的内容。
同时,他反对鸦片泛滥较多地着眼于大多数百姓遭受毒害的后果,这些都是他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2.林则徐的民族意识还表现在,努力寻找祖国富强之路,使整个民族富强起来。
近代的爱国主义,同过去比较起来,已不单纯地局限于武装反对民族压迫的行动,而且包括了如何使整个民族从贫穷落后转变为富强的重大课题。
当鸦片泛滥,白银大量外流,引起清政府财政严重困难时,林则徐极力主张在经济上实行“兴利除弊”的改革,如改革盐政;允许民间开矿,探求利源;推行新疆屯垦,发展边疆农业生产等。
鸦片战争失败后,他除了力行“兴利除弊”的改革之外,还希望“大有为者振作之”。
林则徐这些言行,表明他已从单纯的军事上反侵略发展到寻找富国强兵的道路,这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
3.林则徐为维护我国主权的爱国主义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他重视执法、认真行法上。
当然他执行的是封建大法。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与外国的关系而言,他行法于在华外商,就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意义。
当鸦片泛滥时,林则徐坚持“大清律例”,不但适用于“华民”,而且同样适合在华“外夷”,“化外人有犯”,并依律科断之”,“与华民同照新例一体治罪。
”他还明确地向英国政府宣布:“凡在一年六个月之内,误带鸦片,但能自首全缴者,免其治罪。
若过此限期,仍有带来,则是明知故犯,即行正法,断不宽宥”。
“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
”林则徐反复强调“夷商至内地”,必须遵“天朝”法度,犹如“别国人到英国贸易,尚须遵英国法度”一样。
这反映了林则徐维护我国主权和法律的鲜明爱国的思想。
值得指出的是,林则徐还企图吸收有利于反鸦片走私西方的法律的某些观点。
林维喜事件发生后,他立即令人翻译了滑达尔的《各国律例》,即《国际法运用在行为和民族与主权事务的自然法则的原则》,并且吸收了其中一些条例观点。
如战争中对敌方实行封锁、禁运等,作为他反侵略的法律武器。
他看了《各国律例》之后指出:“近日访问,乃知此等奸夷,并未领照经商,而敢偷渡越窜,若被该国查出,在夷亦必处以重刑。
”当然,林则徐并未认识到贩卖鸦片是英国政府允许的。
但也使他了解了这一事实: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对有损于他们利益的走私活动也是禁止的。
这就更坚定了林则徐打击在中国领土上违法的外国商人的决心。
林则徐为了反侵略需要,吸收了资本主义国家某些法的思想观点,更使他的主权观念增加更多的近代色彩。
林则徐的爱国思想大大超出了狭隘的封建的忠君思想。
他的爱,是对民族利益的关切,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这点远远超过过去的爱国英雄。
林则徐也说过:“雷霆雨露总君恩。
”但,这种忠君观念,不过是表现他个人对皇帝的感激之恩而已。
他受宠则对君主感激涕零,失宠则甘忍辱负重,置个人祸福荣禄于度外。
而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命运的大是大非,则始终保持民族气节,坚持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反侵略的正确道路。
如,当道光皇帝以“误国病民,莫此为甚”莫须有罪名将他革职以后,林则徐一方面向朋友表明自己心迹,一方面委婉地向道光皇帝抗争。
他宁可遭受罢官、流放、诽谤的折磨,也不愿意放弃反侵略的崇高信念。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句话,鲜明地反映了这位民族英雄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民族责任感。
他曾写道:“中原若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把我林则徐流放,就能使夷人退兵吗?如果能,我老死边疆,也心甘情愿。
爱国浩然正气充满于字里行间。
这里流露了他对道光皇帝的内心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他关心全民族命运,把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的高尚情操。
正是出于这样的信念,他尽管受非议,受罢革,受流放,他还是在可能的范围内,筹议海防。
他手无斧柯,仍尽力向道光皇帝建议,筹防,坚持反侵略到底。
即使流放途中,他做梦也梦见江南烽火连天的反侵略斗争。
直到逝世之前,他家居福州,仍领导福州人民群众起而驱逐英国侵略者。
他的反侵略正义立场,是至老弥坚的。
参考资料:/klh/5/53011/text/53011_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