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_2007中国志愿服务的文献研究

合集下载

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度分析

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度分析

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度分析志愿服务是一项自愿且不图报酬的式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步,推动人类发展的社会事。

从世界范围来看,志愿服务业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至今在世界各国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一项推动社会步,催生现代文明的世界运动,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遍重视和人民的积极与。

一志愿服务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30以来,以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目的的社会志愿服务由小变、由弱变强,成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组成因素,体现出强大的生命。

1.1978—1986年,愿服务只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要内容,没有被单提出。

批判陈旧、僵化思想观念,发物质创造的热情成为影响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的主流思潮。

这一期,各种机构沿用“学雷锋、做好”的方式,年年开展“学雷锋”活,活动出现形式化、短化的特点。

2.1987—1993年,志愿服务的萌时期。

这一时期的志愿服务活动多民间自发性质,针对有帮助需求的定人群。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西文化交汇的广州市深圳市,青少年从香港、澳了解到“义务工作”有公益服务的性质,这是我“志愿服务”的萌芽。

全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线电话、全国第一正式注册的志愿者社团继成立。

3.1994—2000,由自发行动转化为组织、有系统、有内容的社会事。

在共青团中央的发和推动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994年成立。

共青团推动志愿行动,在几年的时间内,托各级共青团组织,建立起国、省、市、县四级青年志愿协会,部分地区延伸社区、农村,建立镇(街道)青年愿服务中心和社区(农)青年志愿服务站。

这一期的志愿服务活动由于有了政的组织和推动,得以迅发展推广,志愿者特别是年志愿者人数迅速增加,志服务活动不断开展,志愿服领域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多个域。

4.2001—2007,志愿服务活动范围和参人群不断扩大深化。

伴随中国改革深化,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上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行动对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社各界逐渐发现志愿服务是涉及民的事业。

这一时期的社志愿活动参与人群更加广泛、参方式多种多样,并呈出明显的国际化特征。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概述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概述

[ 1 ] 丁元竹, 江汛清. 志愿活动研 究: 类型、评价 与管理 【 M】 . 天津: 天津人民 出版社, 2 0 0 1 .
【 摘 要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与国际接轨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跨世纪事业。它推动着社会保障体 系的建立和 完善 ,促进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和全 面进 步。文章首先对 志愿者的概念进行 了简单的陈述 。其 次对 志愿服 务活动进
行 了阐述。最后 分析 了我 国志愿服务 活动 的问题 并提 出对 策。
只有这样才能是志愿服务在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护下有序的进行才能最大限度的维护和保障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才能及时的预防志愿服务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和激发志愿者们的志愿热丁元竹江汛清
青年 与社会
青年论坛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概述
周 丽娟
(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 1 1 8 1 6)
也受到制约 。
法规 的保护 下有 序的进行 ,才能最大限度的维护和保 障志愿 服务对象 的合法权益 ,才能及时的预防志愿服务 中可能 出现 的种种风 险 ,才 能最 大限度的调动和激发志愿者们 的志愿热
情。
2 . 志愿 者活动的开展 缺乏 经费的保 障。志愿 者活动的经
参考文献
费 问题 , 一 直是 困扰志愿者活动的障碍 。随着志愿者 活动 的 日益 丰富 ,党政 部门和社会机构对于志愿者组织 资源 的使 用 也 越来越普 遍 。但是 ,往往存在 重使用 ,轻支 出,重付 出, 轻 资助 的现 象。这使得 志愿者组 织缺乏可 持续 的发 展能力 , 使 志愿者活 动受 到一 定 的制 约。对于 日常管理 ,人 员培训 , 项目 策 划等等都缺乏必要 的经费 。政府投入不足 , 社会 支持 度不 足 , 都 是导致经费不足的主要原 因。到 目 前 为止 ,志愿 服务事 业还未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 的总体 规划 中 ,只 能通过 专项 活动的 申请得到经费 。而全社会未形成一 种 良好 的捐赠 氛围 , 使得经 费一 直处 于缺乏之 中。 3 . 缺少相应 的法律规 范 ,志愿者 的权 益难 以受 到保障 。 经 过这些年 的一 系列 的努力 , 我 国志愿者活动不断取得进步 , 但 还存 在着诸多 的问题 。全 国至今没有一部统一 的志愿服务 法 。而在现有的立法 中,又多 以地方性法规我 主 ,可操作 性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史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史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史一、志愿服务起源与兴起中国志愿服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是以青年志愿者为主,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志愿服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

二、志愿服务组织与机构建设为了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推动志愿服务组织与机构的建设。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纷纷成立志愿服务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志愿服务活动。

同时,志愿者协会、慈善机构、社会团体等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形成了多元化的志愿服务体系。

三、志愿服务项目与活动开展随着志愿服务组织与机构的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也得到了广泛开展。

这些项目涵盖了教育、扶贫、环保、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为社会提供了广泛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志愿者们还积极参与各种灾害救援、社区服务、敬老院服务等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志愿服务法规与政策保障为了保障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法规和政策。

这些法规和政策明确了志愿服务的地位和作用,规范了志愿服务的组织和运作,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志愿服务文化培育与传播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文化的培育和传播。

通过举办志愿服务文化节、评选优秀志愿者等方式,宣传志愿服务的理念和精神,提高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同时,媒体也积极报道志愿服务的活动和成果,为志愿服务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志愿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志愿服务也在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参加国际志愿服务交流会议、派遣志愿者参与国际救援行动等方式,中国志愿服务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

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志愿服务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志愿服务的发展。

七、志愿服务发展挑战与机遇虽然中国志愿服务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志愿服务的期望和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钱六姐与贱三爷》华师出版社出版(19865)(主编)《钱六姐研究》

《钱六姐与贱三爷》华师出版社出版(19865)(主编)《钱六姐研究》

《钱六姐与贱三爷》华师出版社出版(19865)(主编)《钱六姐研究》守望者·采风类刘民从艺简历:1958年6月支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963年调到车一场任政治处宣教助理员。

1975年7月安置在湖北省咸宁县官埠公社任宣传干事,1979年9月调到咸宁县文化馆。

1980年开展民间歌曲普查,为以后守望这片民间文化泛土,打开了眼界,坚定了决心。

1981年春参加湖北省文化厅、省文联在应城县汤池举办的民间文学学习班,正式开始了民间艺术生涯。

1982年主编了咸宁文化馆第一本铅印物《钱六姐的故事》组织召开了全国机智人物学术研讨会。

1996年退休以后,致力于鄂南民间文化搜集、整理、研究工作至今。

主要成果:《钱六姐与贱三爷》华师出版社出版(1986.5)(主编)《钱六姐研究》湖北省民协编印(1987.10)(主编)《装哑戏知县》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1989.9(主编)《咸宁市民间故事集成》咸宁市群艺馆编印1989.12(主编)《咸宁市民间歌谣集成》咸宁市群艺馆编印(主编)《咸宁市民间谚语集成》咸宁市群艺馆编印(主编)《仙人爹讲的故事》咸宁市群艺馆编印1989.12(主编)《嫦娥文化》咸宁市咸安区委宣传部等编印2009(副主编)《现世嫦娥钱六姐研究文集》长江出版社出版2011.11(副主编)《咸宁民间长篇叙事山歌》长江出版社出版主编万立煌2008(副主编)《嫦娥文化研究》长江出版社出版主编黄大明等(编委协编)《咸宁地区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编委协编)《咸宁地区民间歌谣集成》中国民间出版社出版(编委协编)《咸宁地区民间谚语谋集成》中国民间出版社出版(编委协编)专业奖励情况:湖北省三民集成工作屈原二等奖(87.12)、一等奖(91.10)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民宗委湖北省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一等奖1999.2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民宗委全国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先进工作者(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1991.7 “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志愿活动论文

志愿活动论文

关于重庆能源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现状的调查志愿活动的背景志愿服务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们步入大学校门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帮助别人,做志愿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志愿服务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

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

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从事志愿工作是慈善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工作看成一种单方面的施予;把志愿者当作“廉价劳动力”;认为只有那些不愁衣食及有大量空余时间的人,才有资格或才会参加志愿工作。

其实,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

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及责任。

参与志愿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及“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

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

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

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

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1997年底,江泽民总书记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亲笔题名。

2000年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在杰出青年志愿者的来信上作出重要批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

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

希望你们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努力、发扬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不懈奋斗,不断创造,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调查的内容及计划我们此次调查的学校为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位于重庆市双福新区,调查的时间为开学的第三周,调查的项目主要包括:了解大学同学们愿意做志愿活动或不愿意做志愿活动的原因。

1994-2007年中国主要城市的规模产出效应实证研究:一个面板模型

1994-2007年中国主要城市的规模产出效应实证研究:一个面板模型

规模对产 出影响 中存在 显著 的固定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 , 水平效应在 一1.6 3 5 9和 1.4 7 10之间 , 增长效应在 04 8和 .3
50之 间。研究结果同时显示, . 规模越 大的城市通常具有更高的水平效应 , 但是增长效应却越低 , 这表 明可能存在适
度 的 最 优 城 市规 模 。
张友 志h ,宋 迎 昌 ¨
(.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a 研究 生院;b 城市发展 与环境研究所 , . . 北京 10 0 ; . 00 5 2 江苏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江苏 镇 江 2 20 ) 103
摘 要 :建 立 柯 布道 格 拉 斯 城 市规 模 产 出效应 面板 模 型 , 19 - 20 对 9 4 0 7年 全 国 3 O个 主要 城 市 的规 模 产 出效 应 进 行 了实证 研 究 , 究表 明 , 市规 模 对 产 出有 显 著 性 影 响 , 市规 模 产 出 效 应 中 包含 显 著 的 时 间影 响 和 地 区 影 响 。 研 城 城
建 成 区面 积规 模 ) 城 市 产 出 的影 响 , 于全 国 范 围 内 对 对
地 区之 间 和 多 时 间截 面 的 城 市规 模 产 出 效 应 研 究 还 有
12 面 板 数 据 模 型 .
收 稿 日期 :2 1 0 0 ;修 回 日期 :2 1 0 0— 3— 6 00—1 2 2— 2
存 在 弱正 相关 关 系 。陈 彦 光 ( 0 3) 为 在 分 形 性 质 20 认
待深入 。由此 , 考虑到面板模型的 良好性质 , 拟建立
城 市规 模 产 出 效 应 面 板 模 型 , 19 -2 0 对 94 0 7年 我 国 3 O
个主要城市( 省会城市和直辖市) 的规模产出效应进行

中国志愿者发展历程[五篇模版]

中国志愿者发展历程[五篇模版]

中国志愿者发展历程[五篇模版]第一篇:中国志愿者发展历程中国志愿者发展历程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

据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中心(2002 年7月16日正式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与培训的机构。

)丁元竹主任介绍,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

1979 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

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

这样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

志愿者不仅进入了中国,还有了南北两个叫法:北方称之志愿者;南方则叫义工。

香港,台湾两地就叫义工,台湾设有专门的“义工法”。

很多在国内从事志愿活动的人,把志愿者和义工总是分开而谈,更有甚者认为,志愿者的档次要比义工略高些。

实际它们都对应一个英文单词———volunteer.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西方有学者专门指出,“如果说人类发展前500 年是技术革命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人类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后500 年社会学、社会服务将成为地球上生存的重点,人类也将开始重新调整自己。

”在我国,正是使用“志愿者”这一词汇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志愿服务的思想却源远流长。

在几千年以前,中华民族便形成了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志愿服务云海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一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儒家关于“仁爱”、“义利”的思想,墨家关于“兼爱”、“非攻”的学说,就是这种精神实质的典型代表。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义仓”、“义米”、“义舍”等具有近现代志愿意义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热潮。

中国志愿者发展历程

中国志愿者发展历程

中国志愿者发展历程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

据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中心(2002 年7月16日正式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与培训的机构。

)丁元竹主任介绍,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

1979 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

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

这样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

志愿者不仅进入了中国,还有了南北两个叫法:北方称之志愿者;南方则叫义工。

香港,台湾两地就叫义工,台湾设有专门的“义工法”。

很多在国内从事志愿活动的人,把志愿者和义工总是分开而谈,更有甚者认为,志愿者的档次要比义工略高些。

实际它们都对应一个英文单词———volunteer.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西方有学者专门指出,“如果说人类发展前500 年是技术革命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人类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后500 年社会学、社会服务将成为地球上生存的重点,人类也将开始重新调整自己。

”在我国,正是使用“志愿者”这一词汇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志愿服务的思想却源远流长。

在几千年以前,中华民族便形成了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志愿服务云海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一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儒家关于“仁爱”、“义利”的思想,墨家关于“兼爱”、“非攻”的学说,就是这种精神实质的典型代表。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义仓”、“义米”、“义舍”等具有近现代志愿意义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热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anJiuZongShu□吴江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后来逐渐在世界各国普及。

在中国,志愿服务是伴随改革开放产生的新生事物。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推动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建设,90年代初开始发起“中国志愿者行动”,1994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志愿组织。

随着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积极努力及活动的迅速开展,青年志愿者、青年志愿服务逐步走进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概念,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1]十多年来,中国的志愿服务发展迅速,已经在社会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统计1994年至2007年6月30日的13年半间公开发表的关于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的文章达1014篇。

笔者认为对这些文章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对进一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情况,更好地促进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是有益的。

本文选取CNKI《中国期刊全文库》网络版所载1994-2007年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相关文章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到志愿服务文章的性质,本文选取了该数据库十大专辑中的后五个专辑为查询范围,即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和经济与管理专辑。

在该数据库中,以“篇名”为检索途径,以“志愿者”和“志愿服务”为检索词,进行逻辑“或”操作。

可以看到最早的一篇文章出现在1984年,从1984-1993年的十年间共有七篇,由于文章数量较少,且研究价值小,故本文从1994年开始统计。

排除不相关文章、小幅新闻报道和重复文章(重复的文章以发表时间在前的一篇列入统计)这样从1994年至2007年6月30日之间共检索得到1014篇。

下面对这些论文进行定量分析。

一、文献数量分析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在中国开展的多年间,其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长,且呈现激增的趋势。

从2001年开始,文章数量增幅较往年加大,这与当年7月申奥成功后各项迎接奥运志愿服务的开展和研究不断出现相吻合。

从2003年开始,随着奥运志愿服务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文献数量激增,2003到2006四年间的发文量大于以前九年发文量的总和,说明志愿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摘要: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对1994年-2007年间关于我国志愿服务方面的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

针对统计结果,对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志愿服务;文献;研究中国志愿服务的文献研究1994—2007表1:中国志愿服务文章年度分布年份9495969798990001020304050607合计篇数89233536253961611031051612241241014比例0.800.902.303.403.502.503.806610.1010.3015.902212.20100月均0.70.81.92.932.13.35.15.18.68.813.418.720.7图1中国志愿服务文章增长趋势二、文献主题分析本文将志愿服务文章按主题分为6类(见表2),它们分别是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专访纪实、实证分析、国外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感受、志愿者及活动宣传。

表2列出了各年度不同主题文章数量变化情况。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到,所有文章中数量最多的是理论研究类,占到了总数量的近一半,且增长趋势最快,其次是志愿服务宣传类和专访纪实类文章。

这符合志愿服务的开展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现状,因为一项事业在发展之初,理论研究和宣传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另外,从表3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虽然目前我国的志愿者活动搞的红红火火,但对志愿服务法制化、专业化服务、绩效管理、志愿者培训等方面的研究仍比较欠缺,这些问题正是阻碍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软肋。

1.法制化检索得到的文章中,论及志愿服务法制化的文章共14篇,其中10篇是在2006年以后发表的。

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98年,是在我国第一部志愿者立法出台的前一年。

这些文章中有一半以上是综述性的浅谈,多为探讨志愿服务立法的必要性及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的现状,其中也涉及到对未来志愿服务立法构架和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但基本上都是浅尝辄止,缺乏深入的探讨。

我国第一部关于青年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于1999年8月5日在广东通过,到目前我国已有16个省市制定实施了有关志愿者的地方性法规。

但就如何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志愿者工作法规,还没有一个针对志愿者活动和志愿者管理的综合性政策,尤其是缺少权威的、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

因此近年来关于志愿服务法制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全国性的志愿服务立法建设。

十几年来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很快,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要承认,与发达国家践行百年的志愿服务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各项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这使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受到种种限制。

根据志愿服务在我国开展的十几年历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法律问题和英美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法制化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加强志愿服务的立法、健全完善志愿服务法律制度、不断把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的轨道已是近在眉睫,这一点得到了政府和各界的共识。

文章中研究者对当前我国志愿服务法律环境的认识和对今后志愿服务法的架构基本一致,即立法的目的、原则、依据;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志愿组织管理;志愿服务的支持与保障和法律责任等。

其中志愿服务组织法律地位界定、志愿者权利义务规范和志愿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的明确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2.监督与评估志愿组织服务于整个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它极强的公共性,它们的活动过程应该是公开的,因此监督与评估无疑是志愿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我国志愿活动不发达,很大程度上与志愿组织透明度不高和监督不力有关。

目前我国对于志愿组织主要是采用政表2:中国志愿服务文章主题分布情况9495969798990001020304050607总计比例理论研究1312161572129294536721106345945.3专访纪实324699776141925362417116.5实证分析00001114243555312.9国外志愿服务001201357481182525.6活动感受00103141381013188707志愿服务宣传445118631514282935472223123.5总计89233536253961611031051612241241014100表3:中国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类文章分类(篇)制度法规组织管理服务方式志愿者激励监督与评估青少年发展志愿者培训144971341215专业化服务精神文明与德育和谐社会社区志愿者研究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研究奥运志愿者研究541165211212449YanJiuZongShu府监督与评估和自我监督与评估两个层面,由于我国的志愿组织数量较多,且各自为政,政府只能进行宏观调控,提出建议,所以主要是以自我监督与评估为主。

自我监督与评估是志愿组织制定内部的规章制度,并定期公开自我评估结果,这是志愿组织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社会信誉和提高绩效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2]但我国各种志愿组织都以不同的规章进行约束,这造成了评价依据不同,而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则有法定化规定[3]。

国外对志愿组织的监督与评估除政府与自我两个层面外,还有行业自律、媒体监督和专业机构的评估,多层面的社会监督不但有利于志愿组织的管理,更促进了志愿活动的发展。

我国志愿组织间的联系不紧密,缺少横向合作,行业自律和专业机构层面的监督与评估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关于该主题的文章数量最少,只有4篇。

但随着奥运会的临近,目前已经有研究者对整个奥运会志愿活动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构想与建议,相信奥运志愿者活动的顺利开展将会对我国志愿活动监督与评估机制的建设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今后的志愿活动监督与评估提供宝贵的经验。

3.志愿者培训统计中关于该主题的15篇文章全部都是讨论体育志愿者培训的,而关于奥运志愿者培训的就有10篇,且文章中讨论的培训内容几乎都是与体育和奥运相关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志愿服务培训的现状,即针对性非常强的项目培训。

这是我国志愿服务以项目为核心的开展方式所决定的,需要开展服务就召集志愿者,活动结束就解散,没有利用服务活动与服务活动的间隙培养志愿者的各种能力,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

这种培训方式造成了对志愿者的培训主要是以短期的技能培训为主,缺乏相应的常规培训,这样的培训很难使志愿者的素质提到提高。

而西方的志愿活动则比较注重志愿者本身的学习和发展,它涵盖了长期的志愿者素质培训和短期加强式的技能培训,是在“求发展”的目标定位下寻求多元化的个性素质培训,而更重要的是使命感、组织归属感的培养。

[4]有研究者认为[5],现代服务理念的培养是志愿者常规培训的关键,提出“助人自助”和“开发性扶助”的重要的理念,强调进行社会服务既是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志愿服务的收益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同时要致力于一切性扶助,即通过服务提高服务对象的各种能力,而不是增加他们的依赖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对象及其需要日益复杂多样化,对志愿者的素养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不可忽视。

4.专业化服务志愿服务可分为非专业化服务和专业化服务两种,非专业化服务是指技术含量较低的服务,如大型活动中的后勤保障工作;专业化服务是指具有某项专业知识和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士提供的服务,如翻译、义诊、支教、法律援助、维修等。

开展低端的非专业服务是志愿服务得以广泛开展的基础,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非专业化服务将难以解决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问题、医疗救助、法律咨询等,单靠“献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

另外,从志愿服务提供者的参与动机看,纯粹道德实践意义上的志愿服务活动已不能吸引更多的青年参加,青少年往往把志愿服务与个人的成才和价值实现结合在一起,在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志愿者也希望能得到技能方面的提高,能为现时的职业发展或将来的转岗就业提供帮助。

[6]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缺乏专业的志愿者组织机构,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在职人员比例相对较低,经常是为某一活动临时招募志愿者,而在志愿服务发达的国家,几乎在各个专业领域都有长期稳定的志愿者。

[7]在我国发展专业化志愿服务可采取适合专业人员工作特点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一般情况下,在职的专业人员工作任务重,时间宝贵,更适合去做那些发挥其特长的服务工作,如对志愿者、社工和承担特殊服务任务的人员进行培训,提供咨询等等,而不一定去从事那些非专业人员也可以用途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