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绘制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让学生能联系事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规律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方式讲授法、动手绘制
教具准备动画、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突出地图多媒体与启发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和身边事物的结合,建立学生地理思维。
运用多媒体,以加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周边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学预测
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知道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同时提高其动手能力,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
考虑学生多是农牧区的学生初中地理知识薄弱的因素,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多联系图片和现实进行教学。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
2 气压带和风带2.2。
1一、选择题下图是“某区域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有关a、b、c、d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流a、c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B.气流b、d由低压流向高压C.气流b、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D.气流a、c引起降水变化,气流b、d则不会2.下列有关甲、乙两处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处易形成多雨天气B.近地面等压面,甲处向下凹,乙处向上凸C.甲、乙两处均为少雨带D.甲处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处答案:1。
C2。
B解析:第1题,从经纬度和环流方向来看,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低纬度环流圈。
a气流是因地面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但c气流因动力原因由密度小的地方流向密度大的地方;b、d为水平气流,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并且发生了明显的偏向,说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d是信风带,由高纬流向低纬,温度不断升高,一般带来干燥的天气。
第2题,甲地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等压面下凹,水汽上升凝结,易成云致雨,气温日较差小,乙地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等压面上凸、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A.下沉干燥B.上升湿润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4.正确表示①②之间风带风向的图是()答案:3。
A 4.B解析:第3题,从图中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提示信息可知①②③均为气压带的位置。
C、D排除。
据纬度位置可知②为30°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A正确。
第4题,①②之间的风带应为南半球低纬度的信风带,即东南信风带,实际风向为东南风。
下图所示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读图,回答5~6题。
5.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6.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答案:5。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14张PPT)

冷干 温湿 干热 湿热 干热 温湿 冷干
*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 )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① 甲
60°
② 乙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 地球表面上运动
影 响 因 素
高 压 低压
热
低 压
高压 冷
D
近
(百帕)
地
1000
面
风
1002
的
形
1004
成
1006
1008
高空风的形成
1010
1012
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读下列二图,标出并说出A、B两地高空的风向。
低
高
低
高冷
冷
北极B
低热
热 赤A道
高冷
冷
南C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北极 赤道
1.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 地球表面上运动,而且 地球不自转
影 响 因 素
冷热不均
南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 地球表面上运动,而且 地球仅自转不公转
影 响 因 素
冷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冷热不均引起,热力原因 空气质量变化引起,动力原因 空气质量变化引起,动力原因
冷热不均引起,热力原因 空气质量变化引起,动力原因 空气质量变化引起,动力原因
太阳直射点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质课件(共25张PPT)精品物理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北极
赤道
赤道 南极
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副热带高压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与东 北信风交替控制
赤道地区气流上升, 终年高温多雨
距海洋较 远终年受 大陆气团
控制
冬夏 季风 交替 控制
2、季风环流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着季节而有显著的改变现象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
热带——终年高温;亚热带——冬暖夏热 温带——冬冷夏热;寒带——终年严寒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 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 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
团控制
受极地气团控制
西风控制
副热带高压与西风 交替控制
2、东亚季风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东亚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
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
素。而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2 气压带和风带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
气压带、风 带的季节移 动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势力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
日本等
国西南等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 类型 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拓展提升】我国东部雨带移动与季风的关系及其影 响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_赤__道__低__气__压__带__,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
D_盛__行__西__风__带__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 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南风
F极地东风带
_极__地__高__气__压__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总结气压带和风带 的季节移动原因与规律。
(1)我国东部雨带移动规律。 ①主要与季风进退的迟早有关。 ②每年5月,暖湿的夏季风到达南部沿海,在南岭一带形 成雨区。 ③6月,夏季风向北推进到长江流域,在准静止锋的影响 下,雨带在江淮之间徘徊,形成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这 时华北等地区常出现干旱。
④7、8月,夏季风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在那里形成 雨区,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出现伏旱。 ⑤9月,冬季风向南推进,夏季风南撤到长江以南。 ⑥10月,随着冬季风势力的增强南进,夏季风退出我国 大陆。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考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基础知识·过关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与主要的气压带和风带: 读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第二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低纬环流 赤 道 低 压 带 东北信风带
2.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3.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极地高压带 (1)分布 极地东风
(侧视图)
盛 东
副极地低压带
行 北
西 信 风
风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副热带高压带
信 西 风
66°34´N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6°34´N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低纬信风带
夏至
23°26´N 赤道低压带
0°
23°26´S
低纬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6°34´N
极地高气压带
66°34´N
极地高气压带
图解全球气压带、风带剖面图
冷、干
2、性质
冷、干
温、湿 热、干
温、湿
热、干
热、干
热、湿 热、干
温、湿 冷、干
温、湿
冷、干
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 带(2个) 副极地低气 压带(2个) 副热带高气 压带(2个) 赤道低压带 (1个)
分布
南北纬 90°附近 南北纬 60°附近 南北纬 30°附近 赤道附近
成因
赤道
---单圈环流
赤道
南极
大家看法
赤道与极地间的单圈环流是否 能够维持?
不能。因为地球是不停自转的而且地球 的表面不是均匀的,因此 单圈环流是不 存在的。
探究活动
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存在 地转偏向力),太阳点直射点不 移动(直射赤道),赤道和极地之间 会形成怎样的环流?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活动点拨1.教材第33页活动(1)提示:近地面风从两极到赤道,高空风从赤道到两极。
(2)赤道与极地之间单圈环流不可能存在。
在假设条件下,赤道与极地之间存在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高空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近地面大气由极地流向赤道。
但是,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大气一开始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2.教材第35页活动1.略。
2.参照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有关知识,分析气压带成因的差异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分布规律: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中心,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对称分布;气压带的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风带在低气压带风向辐合,在高气压带风向辐散,南半球风向向左偏,北半球风向向右偏等。
[学业达标]1.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B.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C.大气环流是大气中常见的无规律运动形式D.大气环流只调节全球热量平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流的特点。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可调节全球水热分布。
答案:B2.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附近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解析:本题关键是选好突破口,如从甲、乙两处入手,比较困难,只有从60°处入手。
仔细观察该处有①②两支气流相遇,①气流爬升在上。
根据60°附近中纬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中纬西风暖而轻,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在副极地形成上升气流,可见①气流是中纬西风,②气流是极地东风。
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A下图为三圈环流模式中某一环流圈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a、b、c、d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流a、c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B.气流b、d由高压流向低压C.a、b、c、d四气流都受地转偏向力影响D.d为东南信风带4.有关甲、乙两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形成低气压,乙处形成高气压B.甲处形成高气压,乙处形成低气压C.甲处形成极锋,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D.乙处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解析:第3题,图示为北半球低纬环流圈,a为上升气流,原因是赤道地区气温高;b 为高空的风,应从高压流向低压;c为下沉气流,动力原因形成(从赤道上空过来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风,不能继续向北流动,在30°N上空被迫下沉);d为近地面的东北信风带,从高压流向低压。
气压带和风带

高气压 同一纬度上,大陆气温低,空气冷而重;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压带分裂成高、低气压中心
大 西 亚速尔洋
七月 高压
空气受热膨 胀上升
太
平
亚副洲热(带印高度)气 低压 压带
洋 夏威夷
高压
60N 30°N
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阐述理由。 低气压 同一纬度上,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
思考
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 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那些好处。
提示: (1)采用对比的方法(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 进行比较,两个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自然景观完全不同)
(2)采用联系实际的方法 (可以结合农业生产等情况)。
提示:(1)采用对比的方法(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 撒哈拉沙漠地区进行比较,两个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 同,但自然景观完全不同)
空气上升,形成低
气流在地表附近 辐散
气压 空气变冷并下沉
太阳辐射量少,气温低
极地东风
北纬 90° 极地高压
高压帶 在南北纬 3低0左压右帶,
空气下对沉流层顶
盛北行部纬西分北3风那空0纬空°里气气60下吹在°沉向地极的表空地附,气副近副取极輻热代地散帶低高压压
在南北东纬北信60风,由极地吹來的冷空气 与从南赤北道纬气温300高°吹來的暖空气空相赤气遇道受低热压上升
全球性大气环流的作用:
它促进了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 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 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 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表面均匀 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不考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不自转
理想环流.sw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__季__节__变__化____而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 季___北__移_____,冬季南移。
材料二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请思考下列问题: (1)在“马纬度”海区为什么总是无风? (2)在“马纬度”两侧分别盛行什么风带? (3)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吗?为什么? 答案:(1)在南北纬30°附近气流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2)信风带和西风带。 (3)不是。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造成气压 带和风带也有规律的移动。
极出现臭氧空洞?
响
带对气候的
影响(重点、难
点)
1
互动课堂
2
知识构建
3巩固园地4来自课时作业互动课堂
知识点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 概 念 : _全__球__性__的__有__规__律___ 的 大 气 运 动 , 它 反 映 了 大 气 运 动 长 时 期 的 __平__均____状态。 (2)成因:_太__阳__辐__射___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热__量__差__异__,促使大 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1.如下图是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气压带的名称:A为__赤__道__低__气__压__带___,B为_副__热__带__高__气__压__带___。 (2)图中风带的风向:①为__东__南__风____,②为__西__北__风____。
(3)下列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①为温暖湿润的风 B.②为寒冷干燥的风 C.受气压带A控制的地方多阴雨天气 D.气压带B是由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解析】 三圈环流中位于两个环流之间的高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所以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根据已知条件“南半球”可知,副热带高气压带以 北的环流为低纬环流,故A为赤道低气压带,①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②为 中纬西风带,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1.单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则在极地与赤道间会形成单圈环流,如 下图:
2.三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
3.气压带和风带 (1)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如下图)
①气压带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极地高气压带(2 个) 南北纬 90°附近 热力原因
新课标导学
地理
必修① ·人教版
第二章
行星地球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情景导读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重点难点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宇航局对臭氧的
气压带、风带
持续监测,结果发现南极臭氧空洞在 2014
的分布、移动
年 9 月 11 日达到了年度峰值,面积大小与
绘制全球气 规律(重点);
北美洲相当。自 1985 年英国科学家发现了
压带、风带分 海陆分布对
南极臭氧空洞,数十位科学家几次赴南极查
布示意图,说 北半球冬、夏
实,最终弄清了臭氧空洞形成的机理。南极臭氧空洞形 出气压带、风 季气压中心
成的主要原因是氟氯烃的排;放,而人类所排放的氟氯 带的分布、移 的影响(重
烃主要在北半球。
动规律及其 点);
【思考】为什么人类在北半球排放的大量氟氯烃会使南 对气候的影 气压带和风
材料一 在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风不经常来这儿做客,这可苦坏了 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们,使他们不得不整星期地等候着顺风的到来。那时候, 帆船除了装载货物外,还装运许多马匹,因为美洲大陆在被发现前,那儿没有 马。货物倒不要紧,马匹则因为缺少草料而死去,而马肉又吃不掉,没有别的 办法,只好把马抛入大海给鱼吃。人们因此把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 个非常古怪的名字——“马纬度”。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如下图)
(1)三圈环流 ①成因:高低纬度间的__受__热__不__均__和___地__转__偏__向__力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组成:a___低__纬__环__流_、b__中__纬__环__流__、c__高__纬__环__流__。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①气压带:A_赤__道__低__气__压___带__、B__副__热__带__高__气__压__带____、 C_副__极__地__低__气__压__带___、D__极__地__高__气__压__带__。
低纬信 风带(2 个)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 高气压带之间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 地低气压带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 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西南风 东北风
风向 南半球 东南风
属性(影 响气候)
冷干
西北风
温湿
东南风
干燥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 性的季节移动。(如上图)就北半球来说,与二分日相比,大致是夏季北移,冬 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会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 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副极地低气压带(2 个) 南北纬 60°附近 动力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2 个) 南北纬 30°附近 动力原因
赤道低气压带(1 个)
0°附近
热力原因
特征 冷高压 冷低压 热高压 热低压
气流 下沉 上升 下沉 上升
影响气候 冷干 温湿 干热 湿热
②风带
风带
分布
北半球
极地东 风带(2 个)
中纬西 风带(2 个)
知识点二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_海__陆__热__力__性__质___差异大。 2.分布 (1)夏季:亚欧大陆上__副__热__带__高__气__压__带____被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 在海洋上,亚欧大陆形成__低__压__中__心__。 (2)冬季:亚欧大陆上_副__极__地__低__气__压__带_____被切断,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亚欧大陆上形成__高__压__中__心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