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资料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23)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23)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23)必修一知识点梳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概念:大气是指地球周围聚集的一层很厚的大气分子,称之为大气圈。

是由多种气体、固体杂质和水汽混合而形成。

2、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组成成分作用干洁空气氧气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参与有机物的燃焼、腐败、分解氮气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水汽水汽的固、液、气三态转化,产生了一系列天气现象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大气垂直分层(比较重要)大气分层高度特点与人类关系气温的垂直变化空气运动特点高空大气平流层顶至2000 ~ 3000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对流层顶至50 ~ 5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下冷上热,因而大气结构平稳,天气晴朗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同一纬度不同季节厚度不同,夏季较厚,冬季较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最密切对流活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特别提醒:臭氧层位于平流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反射作用(1)表现(2)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3)现象: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的气温相对较低。

2.散射作用(1)表现: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3)现象3.吸收作用(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第二部分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部分地球上的大气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风向
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 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hPa) 1000
1005
摩擦力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1015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练习:
1、在北半球等压线图中,近地面风向是-B----高空风向是---A-----
海口的纬度位置比拉萨低,为什 么太阳辐射总量却比拉萨少?
多云雨,云量多,大气的反射作用强的原故
如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地区某地连续三天
的天气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 10月4日平均气温最高

B、 10月5日昼夜温差最大
C、 10月6日易出现霜冻
D、三天中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子夜
二、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 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射向宇宙空 间
云层等
“大地暖大气” “大地暖大气”
“太阳暖大地”
地面增温
“大气还大地”
“大气还大地”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大气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 散射、吸收作用 • 大气的保温作用可以总结为三句话: •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 [要点]:①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夜间,地面辐
白达气天地温射量辐,面不射绝 又大 的 会还大 被气 太 太给部 大削 阳 高地分 气弱 辐面热逆了射,到, 使气温不致降 得过低

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手写笔记人教版

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手写笔记人教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 地球大气的组成1.1 地球大气的结构1.2 大气的组成1.3 大气层的特点和作用2. 大气的温度和气压分布2.1 温度分布2.2 气压分布2.3 影响温度和气压分布的因素3. 气压与风3.1 高压和低压的形成3.2 风的产生原因3.3 风的分类4. 大气环流4.1 副热带高压带4.2 赤道低压带4.3 偏北风带和偏南风带5. 大气的湿度和降水5.1 湿度的表示方法5.2 降水的形成过程5.3 降水的类型6. 大气污染与保护6.1 大气污染的源头6.2 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6.3 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地球上的大气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一,了解地球大气的构成和特点对于我们理解气象变化、环境保护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必修一的第二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大气的组成、温度和气压的分布、气压和风、大气环流、大气的湿度和降水,以及大气污染与保护等内容。

我们将了解地球大气的组成。

地球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汽、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这些气体在大气层中的分布和作用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大气的结构、组成和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气象现象的发生和大气环境的变化。

大气的温度和气压分布也是地球大气的重要特点。

了解温度和气压的分布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气候变化和天气情况,对于农业、交通运输和旅游等行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温度和气压的分布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海洋和陆地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

气压与风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现象。

高压和低压的形成与分布对风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而风的产生又直接影响着大气的环流。

了解气压和风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风向和气候变化的规律。

进一步地,大气环流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现象之一。

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以及偏北风带和偏南风带的存在和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了解大气环流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高一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

高一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1.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手写笔记人教版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手写笔记人教版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手写笔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大气的组成1. 大气层:地球的大气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四个层次。

- 对流层: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厚度约18公里,包含了大气的绝大部分质量,也是生物活动和气象现象发生的地区。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8-50公里,空气流动平稳,没有明显的气象现象。

-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50-80公里,气温逐渐升高。

- 外层:位于中间层之上,高度约80公里以上,空气非常稀薄。

2. 大气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一些稀有气体组成。

- 氮气(N2):占大气体积的78%,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成分。

- 氧气(O2):占大气体积的21%,是生物呼吸和燃烧过程中必需的气体。

- 氩气(Ar):占大气体积的0.93%,是大气中的第三大成分。

- 稀有气体:包括氦气(He)、氖气(Ne)、氪气(Kr)、氙气(Xe)和气体(Ra)等,占大气体积的0.07%。

二、大气的物理特性1. 大气压力:大气层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压力,主要由大气的重力和气体分子的碰撞造成。

- 平均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力为101.325千帕。

-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力逐渐降低。

2. 大气温度:大气层中的温度变化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不同。

- 对流层: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下降。

- 平流层:温度保持相对稳定。

- 中间层和外层:温度逐渐升高。

三、大气的垂直结构1. 温度层:大气层中温度变化的分层结构。

- 对流层:温度逐渐下降,平均每升高1公里温度下降约6.5℃。

- 平流层:温度相对稳定。

- 中间层和外层:温度逐渐升高。

2. 密度层:大气层中气体密度的分层结构。

- 对流层: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小。

- 平流层:密度相对稳定。

- 中间层和外层:密度逐渐增大。

四、大气的运动1. 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主要包括风。

- 风的形成:由于地球的自转和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形成了气压差,导致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组成1、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了解)2、干洁空气(掌握)⑴、概念: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⑵、干洁空气成分体积分数:N₂ 78%,O₂ 21%,0.93% 氩气,0.038% CO₂, 0.032% 杂气⑶、组成成分的作用①氧(O):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②氮(N):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③二氧化碳(CO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具有保温作用;④臭氧(O₂):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3、水汽和杂质水的相变: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了解)⑴、作用:①含量少,但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③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⑵、降水的条件:①水汽②凝结核③温度(了解)二、人类活动与大气(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正在不断的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

1、体现: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和对森林的乱砍乱伐2、实例:①温室效应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掌握)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砍伐-CO₂增多-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②臭氧空洞危害:使得大量的紫外线穿越大气层,进入近地面,严重威胁各种生物的生命安全。

臭氧空洞发生在南北两极或极地上空3、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了解)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大气的垂直分层(全部掌握)一、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分层依据:温度运动状况密度二、各垂直分层的的特点1、对流层⑴、范围:平均厚度:12Km,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

⑵、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将至-60℃;对流层大约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⑶、大气运动状况: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⑷、密度气压:密度大、气压大⑸、水汽尘埃: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的污染物也集中于此层。

地理必修一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笔记资料

地理必修一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笔记资料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短波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热大地〞,“大地热大气〞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

a.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b.散射: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如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蓝光被空气分子散射〕;旭日、夕阳、朝霞呈橘红色〔早晚时,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的间隔较远。

在到达地面之前,蓝紫光绝大部分被散射了,最后进入人们视野的只有红、橙、黄等波长较长的的光〕。

c.反射:不具选择性。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属于大气的保温作用〕。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太阳高度角越小,光线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途径越长,被削弱得也越厉害。

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还大地〞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小气温的日较差〔白天,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地面获得热量减少,使白天地球外表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大气把吸收的地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使夜晚地球外表温度不至过低〕;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2.热力环流〔1〕大气垂直运动和程度运动的成因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②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a.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程度气压差→程度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b.等压线:受热地区—近地面向下凹,高空向上凸;冷却地区—近地面向上凸,高空向下凹。

可以用“热胀冷缩〞来记忆,即受热地区两等压线的间隔胀得较远,冷却地区两等压线间隔缩得较近(如右图)。

其中,气压值大小排序为A>B>C>D〔注:同一平面,气流总是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竖直方向上,气温和气压总是越向上数值越低〕c.举例: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①城市风:城市生活、消费释放大量的认为热,使城市气温高,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注意城市风不随昼夜而变化〕②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空气由大陆流向海洋;而海洋上因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

(完整版)必修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最全面)

(完整版)必修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最全面)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1.1、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4.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5.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6.大气逆辐射并不只在晚上存在。

7.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昼夜温差的比较】晴天温差大于阴天,陆地温差大于海洋。

2.1.2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特别提醒】(1)气压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而言的。

(2)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尔减小。

(3)大气的垂直运动是地面冷热不均造成的,并非由气压差异造成的。

(4)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总是由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3、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使海冰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巴山夜雨”、逆温】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重点与考点: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探究学习主干知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

2.大气的受热过程3.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意义: 。

5.大气的热力作用:(二)热力环流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

能量来源: 。

2.热力环流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海陆风:白天吹 夜晚吹山谷风:白天吹 夜晚吹城市热岛环流:形成原因① 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 或 ,大部分到达 ,并被地面吸收和 。

② 地面吸收 而增温,同时又以 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③ 吸收地面辐射以后又以 、 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定义: 它是大气运动的 的形式。

形成原理:近地面空气 或 引起气流的 运动 导致 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的 运动 运动和 运动共同形成热力环流 大气的削弱作用:方式大气的保温作用:① 对于地面辐射的强烈吸收。

② 大气逆辐射: 。

① ② ③重点解析:1. 大气的温度变化规律 ① 水平方向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垂直方向上,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2.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相互转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大气对可见光几乎是透明的,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却强烈吸收,而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从而完成了“温室效应”。

3.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垂直运动),造成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导致等压面产生弯曲。

其变化规律是:高压区凸向高处,低压区凸向低处典题解析:1、读图(一),判断A 、B 两处的温度差异。

解析:在垂直方向上,高度高则气压低,高度 低则气压高。

故a >c ,b <d ,而c=d ,所以a >b 。

根据高空气压状况与地面相反的特点,可以确定A处气压较低(注意,A 处气压低不是与其高空的a 处相比,而是与近地面的B 相比而言的),B 处气压较高。

而AB 两处的气压差异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所致。

因此,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

A 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判断出A 处温度较高,B 处温度较低。

2.读下面“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B 、C 三地中,属于下沉气流的是 , 判断理由是 。

(2)①、②、③三处中,属于低压区的是 。

(3)④、⑤、⑥三处中,属于高压区的是 ,判断理由是 。

解析: 一 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匀,最终导致等压面的弯曲状况 二 在此处需联系的知识点是:① 在垂直方向上(对流层),气压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 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匀,引起气流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

受热的地方,气流膨胀上升,相应的地方形成低压。

冷却的地方,气流冷却下沉,相应的地方形成高压。

反之,近地面是低压则对应温度高(受热),近地面是高压则对应温度低(冷却)③ 等压面的弯曲规律是:高压区凸向高处,低压区凸向低处 答案:(1)B 、C 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2)② (3)⑤ 近地面受热,气流膨胀上升,在此堆积达标训练:1、下列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B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图一图二C.日出前和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明亮D.沿海地区的日较差小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和形成的原因是()A.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B.子时、大气逆辐射最强C.午后2点左右、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D.上午10点左右、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A.物质循环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地球运动4、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球自转偏向力C.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D.气压差异5、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A.大气环流B.热力环流C.季风环流D.三圈环流6、下列关于气压、高度、气温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B.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气压高C.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气压低D.空气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7、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区应在()A、农村B、近郊C、郊区D、市区8、热岛温度为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其值高低反映了热岛强度的大小。

从图中可得到正确的信息是,某热岛强度()A 夏季大于冬季B 午后大于夜晚C 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小D 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9、根据如图所示垂直剖面气压变化判定热力环流方向()A、①→②→③→④→①B、①→③→④→②→①C、①→②→④→③→①D、②→④→③→①→②二、综合题右图是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时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后回答:(1)表示阴天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A、B),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2)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天的夜里?答案:达标训练1.A 2.C 3.B 4.C 5.B 6.C7.C 8.D 9.B(二)综合题1、(1)B 白天云层反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不很高;夜间云层使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降得很低,故日较差小。

(2)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幅度大。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重点与考点:1.大气运动过程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2.掌握大气运动过程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磨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3.气压状况判断风向、风力或由风向判断高低气压探究学习主干知识(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①气压梯度:。

其大小的判断标准是:。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③方向垂直于,指向。

④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注意与根本原因相区别)2.地转偏向力是 。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偏离其初始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

3.风的形成类型 受力状况风向高空的风和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近地面的风、地转偏向力和与等压线之间重点解析: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准确表述,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垂直于等压线。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赤道地区不偏转。

A 、C 中正确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A ,表示是北半球风向的是B,表示是南半球风向的是D2. 根据风向判断高低压中心。

首先明确是高空中的风向还是近地面的风向,其次判断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判断高低压中心。

高空中的风向,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在风向的左侧。

南半球在右侧 ① 高空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垂直 ② 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成一夹角。

3.根据风向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或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磨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判断与 2 相同,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典题解析:1、如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 飞机左侧是高压,判断( )A 、顺风飞行B 、逆风飞行C 、风以南侧吹来D 、风从北侧吹来力。

北半球空气在此二力作用下,风向右偏成与等压线平行,吹西风。

与飞机飞行方向相反,逆风飞行。

风向的判断依据是气压差异状况和所在半球,若不考虑摩擦力,则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偏转90°,与等压线平行;若考虑摩擦力则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偏转一锐角,与等压线相交。

2、(07 广东文综)图二是某时刻地面气压(百帕)分布图,从中可以得到正确的信息A B D 图一是()A 甲地气流下沉B D乙地是高气压中心解析:该题考察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由图可以观察到等压线的疏密状况不同,并且气压状况明显不同,甲处为低压中心,说明甲处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

丁处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暴风雪。

丙地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比较小,乙处,从图中可以明显观察到乙处中心气压高,为高气压中心答案:D达标训练:读甲、乙两幅等压线分布图,判断下题。

1、有关甲、乙两点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点盛行西南风B、乙点盛行东北风C、甲、乙两点风力大小相等D、甲点风力小于乙点2、右图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④>③>①>②3、北半球的人背风而立,高气压在他的()A.左前方B.右前方C.左后方D.右后方4、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图二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面摩擦力C.地球自转偏向力D.惯性离心力5、读“北京市某年3月8日和3月9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3月9日白天与黑夜的气温都比3月8日低B、3月8日是晴天,3月9日是阴天C、云层对大气不一定具有保温作用D、体现了云层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6、下列各图正确表示北半球高空风向的是()综合题读下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①,②,③,④。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其方向是。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

(4)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图表示的地区在(南或北)半球,理由是。

(5)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地,原因是。

答案: 达标训练1.D 2.A 3.D 4.A 5.B 6.C综合题(1)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地转偏向力摩擦力(2)垂直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3)平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4)相交北风向向右偏(5)N N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重点与考点: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气压带、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随季节作用探究学习主干知识:(一)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平均状态。

2.意义:大气环流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在高低纬度之间①.前提条件和形成原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和。

②.气压带和风带全球共形成个气压带,(请再右图中括号内填入气压带、风带的名称)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①季节移动的原因: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②季节移动的规律:“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见教材)”上可以看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为:9006003003006009006月22日北移北半球(夏季):向移动南半球(冬季):向移动12月22日南移北半球(冬季):向移动南半球(夏季):向移动重点解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比较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气流性质极地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90º附近热力原因冷高压下沉冷干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南北纬60º附近动力原因冷低压上升温湿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30º附近动力原因热高压下沉干热赤道低气压带(1个)30º附近热力原因热低压上升湿热风带分布风力气流性质北半球南半球极地东风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冷干中纬西风带(2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西南风西北风温湿低纬信风带(2个)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燥典题解析:例1.有关气压带、风带正确的叙述是()A.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因遇冷空气下沉堆积形成B.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C.高中低纬近地面风向与高空风向都是正好相反的D.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地区降水都较多,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少解析: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