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分层限时跟踪练24
新新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分层限时跟踪练17第5章.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限时:45分钟)[基础练]扣教材__练双基1 •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A. 第二周期与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高正化合价均从+ 1逐渐增大至+ 7,0族元素一般是0价B. 4个长周期所含元素种数相同C. 不同主族的三、四周期元素原子序数的差可能不同D. 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逐渐增强【解析】第二周期元素中F没有正化合价,故A错误;在4个长周期中,第六、七周期由于含有镧、锕系元素,其元素种数多,故B错误;元素周期表中IA 及HA族的三、四周期元素原子序数的差是8,其它主族中三、四周期元素原子序数的差是18,故C正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逐渐增强,故D错误。
【答案】C2. 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A. 因为H2O的沸点比H2S高,所以O原子得电子能力大于S原子B. 因为F原子得电子能力比Cl原子强,所以氢氟酸属于强酸C. 因为H2CG酸性大于HSiO3,所以CH稳定性大于SiH4D. 因为Na+ KCI(熔融)===NaCI+ K f,所以Na原子失电子能力大于K原子【解析】一般来说,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越稳定,其原子的得电子能力越强,沸点高低不是判断的依据,故A错误;HX的酸性强弱与卤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无必然的联系,故B 错误;fCO酸性大于HSiOs说明C原子得电子能力比Si原子强,因此其氢化物稳定性也强;K、Na 同主族,K的金属性比钠强,用Na制备K是因为K的沸点较Na低,故D错误。
【答案】C3. (2013 •福建高考)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其中只有M为金属元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原子半径Z<MB. 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C. 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小D. 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WA 族【解析】由四种元素都为短周期元素及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可确定四种元素分别在第二、三周期的右侧,又知只有M为金属元素,则M X、Y、Z分别为铝、硅、氮、氧,然后根据选项一一判断解答。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分层限时跟踪练 第1章 化学

冠夺市安全阳光实验学校物质检验与鉴别物质的制备(限时:45分钟)[基础练]扣教材练双基1.下列实验的操作、现象、结论均正确的是( )的钴玻璃,所以不能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钾离子,A错误;氯气、溴蒸气、NO2均能将KI氧化为单质碘,从而使淀粉变蓝,所以该气体不一定是氯气,B错误;向某溶液中先加入盐酸无变化,再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含SO2-4,C正确;原溶液中也可能含有Fe3+,D错误。
【答案】C2.以下根据实验现象的推断,正确的是( )A.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形成白雾的气态氢化物,一定是氯化氢B.溶于水能形成无色溶液的红棕色气体,一定是二氧化氮C.某物质燃烧后的产物既能使白色硫酸铜粉末变蓝,又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物质一定是碳氢化合物D.灼烧某织物纤维,可闻到烧焦羽毛气味,说明该织物是棉织物【解析】A项中凡是容易溶解在水中的气体都能形成白雾,比如氨气;C 项中只能说明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项中闻到烧焦羽毛气味说明含有蛋白质,该织物不是棉织物。
【答案】B3.只用试管和胶头滴管就可以对下列各组中的两种溶液进行鉴别的是( )①AlCl3溶液和NaOH溶液②Ca(HCO3)2溶液和NaOH溶液③NaAlO2溶液和盐酸④Al2(SO4)3溶液和氨水⑤Na2CO3溶液和稀H2SO4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 D.③④⑤【解析】①将AlCl3溶液滴加到NaOH溶液中先没有现象,后生成沉淀,将NaOH溶液滴到AlCl3溶液中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二者现象不同,可鉴别,故正确;②无论将Ca(HCO3)2溶液滴到NaOH溶液中还是将NaOH溶液滴到Ca(HCO3)2溶液中,都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错误;③将NaAlO2溶液滴到盐酸中先没有现象,后生成沉淀,将盐酸滴到NaAlO2溶液中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二者现象不同,可鉴别,故正确;④无论将Al2(SO4)3溶液滴到氨水中还是将氨水滴到Al2(SO4)3溶液中都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错误;⑤将Na2CO3溶液滴加稀H2SO4立即有气体产生,若反滴加,开始没有气体,二者现象不同,可鉴别,故正确。
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分层限时跟踪练28

分层限时跟踪练(二十八)(限时:45分钟)[基础练]扣教材练双基1.(2016·汉中模拟)已知常温下,K sp(AgCl)=1.8×10-10,K sp(AgI)=8.51×10-1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常温下,AgCl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K sp和在纯水中的K sp不相等B.向AgCl的悬浊液中加入KI溶液,沉淀由白色转化为黄色C.将0.001 mol·L-1的AgNO3溶液滴入KCl和KI的混合溶液中,一定先产生AgI沉淀D.向AgCl的饱和溶液中加入NaCl晶体,有AgCl析出且溶液中c(Ag+)=c(Cl -)【解析】K sp只与温度有关,A错误;K sp(AgI)<K sp(AgCl),AgCl(s)+I-(aq)===AgI(s)+Cl-(aq),可以转化,B正确;若Q c>K sp,则会出现沉淀,因不知c(Cl -)和c(I-)大小,无法确定先生成AgI沉淀,C错误;加入NaCl晶体,平衡AgCl(s) Ag+(aq)+Cl-(aq)逆向移动,会析出AgCl,但c(Cl-)>c(Ag+),D错误。
【答案】 B2.(2016·江西鹰潭模拟)下列有关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A.AgCl沉淀生成和溶解同时在不断进行,且速率相等B.AgCl难溶于水,则溶液中没有Ag+和Cl-C.只要向含有AgCl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浓盐酸,一定会有沉淀生成D.向含有AgCl的悬浊液中加入NaBr固体,AgCl沉淀不变化【解析】只有在饱和溶液中,才会有沉淀溶解平衡,v(溶解)=v(沉淀);因AgCl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gCl(s) Ag+(aq)+Cl-(aq),溶液中存在Ag+和Cl-;加入HCl,c(Cl-)增大,平衡逆移生成AgCl沉淀;AgCl可以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AgBr。
【答案】 C3.(2016·江苏无锡质检)下列有关溶度积常数K sp的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下,向BaCO3饱和溶液中加入Na2CO3固体,BaCO3的K sp减小B.溶度积常数K sp只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K sp减小C.溶度积常数K sp只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K sp增大D.常温下,向Mg(OH)2饱和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Mg(OH)2的K sp不变【解析】温度不变,溶度积常数不变,故A项不正确;大多数的难溶物温度升高K sp增大,但也有少数物质相反,故B、C均不正确。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4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课时跟踪练24一、选择题1.(2022·东莞八中月考)某温度下2 L 密闭容器中,3种气体起始状态和平衡状态时的物质的量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气体X Y W n (起始状态)/mol 2 1 0 n (平衡状态)/mol10.51.5A .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 =6.75B .升高温度,若W 的体积分数减小,则此反应ΔH >0C .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平衡正向移动D .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 =c 2(X )·c (Y )c 3(W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Δn (X)=1 mol 、Δn (Y)=0.5 mol 、Δn (W)=1.5 mol ,所以,Δn (X)∶Δn (Y)∶Δn (W)=2∶1∶3,反应方程式为2X(g)+Y(g)3W(g)。
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可以利用物质的量代替浓度计算平衡常数,所以平衡常数K =c 3(W )c 2(X )·c (Y )= 1.5312×0.5=6.75,故A 项正确,D 项错误;升高温度,W 的体积分数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即ΔH <0,故B 项错误;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增大相同的倍数,平衡不移动,故C 项错误。
答案:A2.(2022·佛山南海中学月考)NO 与CO 是燃油汽车尾气中的两种有害气体,常温常压下它们之间的反应:CO(g)+NO(g)CO 2(g)+12N 2(g) ΔH =-374.3 kJ· mol -1 K =2.5×1060,反应速率较小。
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K 很大,NO 与CO 在排入大气之前就已反应完全 B .增大压强,平衡将正向移动,K >2.5×1060C .升高温度,既增大反应速率又增大KD .选用适宜催化剂可达到尾气排放标准解析:平衡常数很大,表示该反应所能进行的程度大,由于NO 与CO 反应速率较小,在排入大气之前没有反应完全,故A 项错误;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增大压强,K 不变,故B 项错误;CO(g)+NO(g)===CO 2(g)+12N 2(g)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平衡逆向移动,K 减小,故C 项错误;选用适宜催化剂可增大反应速率,使尾气得到净化,达到尾气排放标准,故D 项正确。
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2

分层限时跟踪练(三十二)(限时:45分钟)[基础练]扣教材练双基1.(2016·河北普通高中质检)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加热烧杯,可用来分离NaCl和NH4Cl B.石蜡油分解实验C.比较MnO2、Cl2、S的氧化性D.收集干燥的氨气【解析】A项,加热烧杯时,NH4Cl分解为NH3和HCl,在烧瓶底部NH3和HCl又重新结合成NH4Cl,从而与NaCl分离;B项,该实验为石蜡油的分解实验,反应管中缺少作为催化剂的碎瓷片;C项,MnO2和浓盐酸常温下不反应;D 项,氨气不能用无水氯化钙干燥。
【答案】 A2.(2016·江西八校联考)对于实验Ⅰ~Ⅳ的描述正确的是()A.实验Ⅰ:逐滴滴加稀盐酸时,试管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B.实验Ⅱ: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为橙红色,上层无色C.实验Ⅲ:从饱和食盐水中提取氯化钠晶体D.装置Ⅳ:酸性KMnO4溶液中有气泡出现,且溶液颜色逐渐变浅乃至褪去【解析】 A 项,Na 2CO 3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NaHCO 3,所以开始时无气泡产生;B 项,上层液体为棕黄色(Fe 3+的颜色);C 项,从饱和食盐水中提取氯化钠晶体应采用蒸发操作,在蒸发皿中进行,不是在坩埚中进行;D 项,蔗糖被浓硫酸碳化,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CO 2和SO 2气体,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时,CO 2不反应逸出,SO 2将高锰酸钾中锰元素还原为Mn 2+,使溶液颜色逐渐变浅乃至褪去。
【答案】 D3.(2015·福建高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解析】 NaOH 具有强吸水性和腐蚀性,不能放在滤纸上称量,A 项错误;配制FeCl 3溶液时,为抑制其水解,可将其先溶解在盐酸中,然后稀释至所需浓度,B 项错误;NH +4能够与碱反应生成NH 3·H 2O ,受热分解产生NH 3,C 项正确;在酸性条件下,铁发生的是析氢腐蚀,D 项错误。
【答案】 C4.(2016·安徽江南十校联考)下列各装置能够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 .用装置甲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少量乙酸B .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C .用装置丙制取无水MgCl 2D .用装置丁制取乙烯【解析】 A 项,乙酸乙酯在NaOH 溶液中易发生水解,应将NaOH 浓溶液改为饱和Na 2CO 3溶液;B 项,氯气也与AgNO 3溶液反应且进气方向不对,应“长进短出”;C 项,在干燥的HCl 气流中加热MgCl 2·2H 2O ,可以有效地抑制MgCl 2的水解,最终制得无水MgCl 2;D 项,制乙烯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反应混合液的液面下。
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下限时集训24

课下限时集训24(限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4·上海高考)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平衡常数K 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 .K 值不变,平衡可能移动B .K 值变化,平衡一定移动C .平衡移动,K 值可能不变D .平衡移动,K 值一定变化2. Cl 2合成有机物时会产生副产物HCl 。
利用反应4HCl(g)+O 2(g)2Cl 2(g)+2H 2O(g) 可实现氯的循环利用。
如图是反应温度对HCl 平衡转化率影响的曲线。
当该反应达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 =[Cl 2][H 2O][HCl][O 2]B .及时分离出H 2O ,平衡正向移动,这是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的缘故C .若向恒容平衡体系内再加入1 mol O 2,则达新平衡时,HCl 的转化率增大D .随温度升高,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值会变大3.(2016·赣江模拟)在某一体积可变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Y(g)2Z(g) ΔH <0。
t 1时刻达到平衡后,在t 2时刻改变某一条件,其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t 2时,v 正>v 逆B .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X 的体积分数Ⅰ>ⅡC .t 2时刻改变的条件可以是向密闭容器中加ZD .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Ⅰ<Ⅱ4.(2016·成都模拟)工业上用DME 法以H 2和CO 为原料生产甲醚(CH 3OCH 3)。
其原理是在同一容器中发生如下两个连续反应:①2H 2(g) +CO(g) 3OH(g)②2CH 3OH(g)CH 3OCH 3(g)+H 2O(g)当达到平衡时实验数据如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 .290 ℃时反应②平衡常数值达到最大C .平衡时,反应①与②中CH 3OH 的消耗速率一定相等D .增大压强能增大CH 3OCH 3产率5.(2016·山西大学附中模拟)在10 L 密闭容器中,A 、B 、C 三种气态物质构成了可逆反应的体系;当在某一温度时,A 、B 、C 物质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甲,C 的百分含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
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分层限时跟踪练9

分层限时跟踪练(九)(限时:45分钟)[基础练]扣教材练双基1.(2014·北京高考)下列金属中,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层能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空气氧化的是()A.K B.NaC.Fe D.Al【解析】金属铝在空气中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层,防止内层的金属进一步被氧化,D正确。
K、Na、Fe表面形成的氧化膜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A、B、C错误。
【答案】 D2.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刚用酸充分处理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发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下列关于上述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火焰温度太低不能使铝燃烧B.铝在空气中能很快形成氧化膜C.氧化铝的熔点比铝的低D.用酸处理时未能将氧化铝溶解【解析】处理过的铝箔在加热时迅速形成一层氧化膜,而Al2O3的熔点高于Al的熔点,故加热至熔化时,内层铝成为液态,而外层的Al2O3未熔化,液滴不会滴落,只有B项正确。
【答案】 B3.在酸性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铝均可溶解。
但在家庭里,用食盐腌制的食品亦不能长期存放在铝制品中,其主要原因是()A.铝能与NaCl直接发生反应而被氧化为氧化铝B.长期存放的NaCl与水反应,溶液不再呈中性,可与铝发生反应C.铝与其中的杂质、NaCl溶液形成原电池,铝被氧化D.铝与其中的杂质、NaCl溶液形成原电池,铝被还原【解析】铝制品不能长时间存放食盐腌制的食品,因为氯离子对氧化膜有破坏作用,若氧化膜被破坏,则由于铝制品不纯,铝与其中的杂质、NaCl溶液形成原电池,铝失去电子,被氧化,C项正确。
【答案】 C4.下列有关铝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制备AlCl 3不能采用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B .工业上采用电解AlCl 3的方法冶炼金属铝C .实验室常用氨水和硫酸铝溶液制备Al(OH)3D .存在于污水中的胶体物质,常用投加明矾等电解质的方法进行处理【解析】 熔融的AlCl 3不导电,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Al 2O 3的方法来冶炼金属铝,故选B 。
《新新考案》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分层限时跟踪练29Word版含解析

分层限时跟踪练(二十九)(限时:45分钟)[基础练]扣教材练双基1.(2016·聊城质检)生物质(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体)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能发生如图的转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汽油属于纯净物B.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C.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D.生物质能来源于太阳能【解析】汽油是烃的混合物。
【答案】 A2.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A.聚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CH2B.丙烷分子的比例模型:C.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D.乙烷的电子式:【解析】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为丙烷的球棍模型;是甲烷的比例模型。
【答案】 D3.如图是常见四种有机物的比例模型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乙丙丁A.甲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乙可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使溴水褪色C.丙中的碳碳键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D.丁在稀硫酸作用下可与乙酸发生取代反应【解析】甲、乙、丙、丁分别为CH4、CH2===CH2、和C2H5OH。
CH4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H2===CH2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酯化反应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
【答案】 C4.(2016·青岛质检)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乙烯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的反应方程式是CH2===CH2+Br2―→CH3CHBr2B.石油的催化裂化既能提高汽油产量,又能提高汽油的质量C.石油的裂解和裂化都是化学变化,但二者的目的不一样D.异丁烷与正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解析】乙烯与溴反应生成物应为CH2BrCH2Br,A不正确;石油催化裂化既能提高汽油的产量,又能提高汽油的质量,裂解是深度裂化,以获取化工原料乙烯、丙烯、丁烯为生产目的,B、C正确;异丁烷与正丁烷分子式相同,均为C4H10,分子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D正确。
【答案】 A5.甲烷和氯气以物质的量1∶1混合,在光照条件下,得到的有机产物是()①CH3Cl②CH2Cl2③CHCl3④CCl4A.只有①B.①和②的混合物C.只有②D.①②③④的混合物【解析】甲烷和氯气是一个链式反应,只要第一个反应发生了其后续反应即发生,不能认为甲烷和氯气1∶1就生成CH3Cl,1∶2就生成CH2Cl2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层限时跟踪练(二十四)(限时:45分钟)[基础练]扣教材练双基1.下列反应中,熵显著增加的反应是()A.CO(g)+2H2(g)===CH3OH(g)B.CaCO3+2HCl===CaCl2+H2O+CO2↑C.C(s)+O2(g)===CO2(g)D.2Hg(l)+O2(g)===2HgO(s)【解析】A项气体分子总数减少,熵减反应,错误;C项气体分子总数不变,熵不变;D项气体分子总数减少,熵减反应,错误;B项气体分子总数增加,熵增反应,B项正确。
【答案】 B2.实验证明,多数能自发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对此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所有的放热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B.所有的自发反应都是放热的C.焓变是影响反应是否具有自发性的一种重要因素D.焓变是决定反应是否具有自发性的唯一判据【解析】反应放热与反应自发程度无必然联系,A、B项错误;焓变、熵变均影响化学反应进行方向,但焓变影响较大。
【答案】 C3.分析下列反应在任何温度下均能自发进行的是()A.2N2(g)+O2(g)===2N2O(g)ΔH=+163 kJ·mol-1B.Ag(s)+12Cl2(g)===AgCl(s)ΔH=-127 kJ·mol-1C.HgO(s)===Hg(l)+12O2(g)ΔH=+91 kJ·mol-1D.H2O2(l)===12O2(g)+H2O(l)ΔH=-98 kJ·mol-1【解析】同时为焓减、熵增的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反应,D项正确。
【答案】 D4.(2016·河北省衡水模拟)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CO2和H2,发生反应:CO2(g)+H2(g) HCOOH(g),测得平衡体系中CO2的百分含量(CO2%)与反应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物理量中,a点大于b点的是()①正反应速率②逆反应速率③HCOOH(g)的浓度④对应温度下的平衡常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温度升高,正、逆反应的速率都加快,所以b点的正、逆反应速率大于a点的正、逆反应速率,①、②错误;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说明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向是放热反应,所以a点HCOOH(g)的浓度大于b 点HCOOH(g)的浓度,③正确;正向是放热反应,温度越高,对应的平衡常数越小,④正确;故选D。
【答案】 D5.(2016·重庆巴蜀一模)某温度下在2 L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A,发生以下化学反应:2A(g) B(g)+C(g)ΔH=-48.25 kJ·mol-1,反应过程中B、A的浓度比与时间t有下图所示关系,若测得第15 min时c(B)=1.6 mol·L-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为3.2B.A的初始物质的量为4 molC.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是193 kJD.反应达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80%【解析】根据c(B)=1.6 mol·L-1,n(B)=3.2 mol,看图可推知n(A)=1.6 mol,根据三步法计算:设A的起始物质的量为x mol,2A(g) B(g)+C(g)开始(mol) x0 0变化(mol) x-1.6 3.2 3.2 平衡(mol) 1.6 3.2 3.2可以计算出x=8,B错误;K=1.6×1.60.82=4,A错误;A的转化率为(8-1.6)/8=80%,D正确;达到平衡时生成B 3.2 mol,放出的热量是3.2 mol×48.25 kJ·mol -1=154.4 kJ,C错误。
【答案】 D6.(2016·山东济宁一模)N2O5是一种新型硝化剂,在一定温度下可发生以下反应:2N2O5(g) 4NO2(g)+O2(g)ΔH>0T1温度时,向密闭容器中通入N2O5,部分实验数据见下表:...A.T1温度下,500 s时O2的浓度为0.74 mol·L-1B.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将容器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则再平衡时c(N2O5)>5.00 mol·L-1C.T1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1,T2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2,若T1>T2,则K1<K2 D.T1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1=125,平衡时N2O5的转化率为0.5【解析】500 s内N2O5的浓度变化量为5.00 mol·L-1-3.52 mol·L-1=1.48 mol·L-1,O2的浓度为0.74 mol·L-1,A正确;达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将容器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相当于增加压强,平衡左移,则c(N2O5)>5.00 mol·L-1,B正确;该反应正反应方向为吸热反应,若T1>T2,由T1→T2,相当于是降低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平衡常数K2减小,应为K1>K2,C错误;2N2O5(g) 4NO2(g)+O2(g)起始浓度(mol·L-1) 5.00 0 0转化浓度(mol·L-1) 2.50 5.00 1.25平衡浓度(mol·L-1) 2.50 5.00 1.25K 1=c 4(NO 2)×c (O 2)/c 2(N 2O 5)=(5.00)4·1.25/(2.50)2=125,平衡时N 2O 5的转化率α=2.50/5.00×100%=50%,D 正确。
【答案】 C7.(2016·南京一模)一定温度下,在三个体积均为1.0 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 2和SO 2发生下列反应:3H 2(g)+SO 2(g) 2H 2O(g)+H 2S(g)A .该反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B .容器Ⅱ达到平衡时SO 2的转化率比容器Ⅰ小C .容器Ⅲ达到平衡的时间比容器Ⅰ短D .240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08×104【解析】 比较容器Ⅰ与容器Ⅲ可知,升温SO 2的平衡浓度增大,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 错误;容器Ⅱ相对于容器Ⅰ而言相当于增压,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时SO 2的转化率增大,B 错误;容器Ⅲ到容器Ⅰ相当于升温,升温速率加快,容器Ⅰ达到平衡的时间短,C 错误;容器Ⅲ中K =⎝ ⎛⎭⎪⎫0.181.02×0.091.0⎝ ⎛⎭⎪⎫0.031.03×0.011.0=10 800,D 正确。
【答案】 D8.(2016·嘉兴基础测试)FeCl 3(aq)与KSCN(aq)混合时存在下列平衡:Fe 3+(aq)+SCN -(aq) Fe(SCN)2+(aq)。
已知平衡时,物质的量浓度c [Fe(SCN)2+]与温度T 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e 3+(aq)+SCN -(aq) Fe(SCN)2+(aq) ΔH >0B .温度为T 1、T 2时,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 1、K 2,则K 1<K 2C.反应处于D点时,一定有v(正)>v(逆)D.A点与B点相比,A点的c(Fe3+)大【解析】A项,温度降低时,c[Fe(SCN)2+]增大,说明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B项,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故K1>K2;C项,D点时反应未达到平衡,且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正)>v(逆);D项,A点与B点相比,A点的c(Fe3+)小。
【答案】 C9.已知A(g)+B(g) C(g)+D(g)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如下:(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ΔH________0(填“<”“>”“=”)。
(2)830 ℃时,向一个5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 mol A和0.80 mol的B,若反应初始6 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3 mol·L-1·s-1,则6 s时c(A)=________mol·L-1;若反应经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此时A的转化率为________,如果这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 mol氩气。
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________。
(3)1 200 ℃时反应C(g)+D(g) A(g)+B(g)的平衡常数的值为________。
【解析】(1)因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而ΔH<0。
(2)c(A)始=0.20 mol5 L=0.04 mol·L-1,由v(A)可得Δc(A)=0.018 mol·L-1,c(A)末=c(A)始-Δc(A)=0.022mol·L-1;或直接写“三段式”可得计算所需数据;因体积没变,加入的氩气不会引起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因而转化率不变。
【答案】(1)c(C)·c(D)c(A)·c(B)<(2)0.02280%80%(3)2.510.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是一种重要的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
(1)以甲烷和水为原料可制取甲醇。
①CH4(g)+H2O(g) CO(g)+3H2(g)ΔH=+206.0 kJ·mol-1②CO(g)+2H2(g) CH3OH(g)ΔH=-129.0 kJ·mol-1则CH4(g)+H2O(g) CH3OH(g)+H2(g)ΔH=________ kJ·mol-1(2)用甲烷催化还原NO x为N2可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一定条件下,反应CH4(g)+H2O(g) CO(g)+3H2(g)可以制取合成氨的原料气H2。
将1.0 mol CH4和2.0 mol H2O(g)通入容积为100 L的反应室,CH4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
已知100 ℃时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是5 min,则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v(H2)=________;该温度时的平衡常数K=________,该反应的ΔH________0(填“<”、“>”或“=”)。
【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①+反应②:CH4(g)+H2O(g) CH3OH(g)+H2(g)ΔH=+77.0 kJ·mol-1。
(2)利用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 CH4(g)+4NO x(g) x CO2(g)+2N2(g)+2x H2O(g)。
(3)CH4(g)+H2O(g) CO(g)+3H2(g)起始浓度(mol·L-1) 0.01 0.02 0 0转化浓度(mol·L-1) 0.005 0.005 0.005 0.015平衡浓度(mol·L-1) 0.005 0.015 0.005 0.0155 min时氢气的浓度变化了0.015 mol·L-1,根据v=ΔcΔt,其反应速率为0.003mol·L-1·mi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