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邵希增
学雷锋主题班会PPT素材1剖析

中文名:雷锋
别名:雷正兴
国籍:中国民族:汉 Nhomakorabea出生地:湖南省望城县 出生日期:1940年12月18日
逝世日期:1962年8月15日 职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二等功一次
三等功三次
抚顺市人大代表
1、爱国主雷义锋精神精;神的内涵
2、集体主义精神; 3、一心向党的忠贞精神; 4、为人民效劳的无私奉献精神; 5、学习上的钉子精神; 6、生活上的补丁精神——即艰
汽水。
一九六零年十月以后,雷锋 先后担任了抚顺市建立街小学〔即 现在的雷锋小学〕和本溪路小学校 外辅导员。 雷锋平时工作.学习 都很忙,他只能利用午休时间或风 雨天不能出车的日子请假到学校去 找教师,同学谈心,或进展其他辅 导活动。他善于团结小朋友,启发
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雷锋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 辛勤培养下一代茁壮成长。共青团 抚顺市委为表彰雷锋的事迹,曾于 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八日颁发奖状, 上面写着:“奖给优秀辅导员雷锋 同志,保持荣耀,继续前进〞。
1960年 1月8日 这天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这天是我最大的荣幸和荣耀的日
子。我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穿上了黄军服,荣耀的参加了中国人民 解放军。我好几年来的愿望在今天已实现了,真感到万分的快乐和喜 悦,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革命的大家庭里,我一定要好好地锻炼 自己,在入伍的这一天,我并提出如下保证:
辛奋斗精神; 7工作上的螺丝钉精神; 8、关心下一代的园丁精神; 9、助人为乐的团结友爱精神; 10、与人交往的诚信精神;
雷锋纪念日
雷锋同志因公牺牲后, 他的日记陆续被一些新 闻媒体报导出来。?中国 青年?杂志社觉得雷锋是 和平时期青年的一个楷 模,打算在1963年3月2
县志烈女图

县志烈女图作者:吴永强来源:《齐鲁周刊》2018年第49期1647年,大清刚建国不久,蒙阴县城遭遇了一次灭顶之灾——被起义军丁维岳部攻陷,之后没多久,县城被收复,人们在县政府的影壁墙下发现了七具女子的尸体。
这些女子,有小孩,有少女,没人认领,静静地躺在政府大门口。
女孩们衣不蔽体,惨状令人动容。
一些天后,县教育局丛局长找人收殓埋葬了她们。
因为没有姓名,这些人被命名为“照墙七女子”。
同样在这场灾难中,一个叫公同文的年轻人竭力抵抗,被起义军杀死。
他的妻子孙氏只有25岁,一个人抚养两个孩子,20年后饿死了。
起义军还抓住了另一个姓孙的女人,苦苦相逼,孙氏大骂说:“我出身名门,夫家也是国之栋梁,怎么可能从了你们这些臭贼。
赶紧杀了我,去和丈夫相会。
”起义军大怒,把她肢解了。
这之前和之后数百年,散布在小县城周边的女人们,一直在接力进行一场“壮举”——守节。
20岁,巩氏的丈夫死了。
她痛哭道:“你死了,我还活着干什么?”每日哭泣,卧床不起。
在家人的劝说下,开始修炼守节术,以纺织为生,自给自足,活到80岁。
21岁,包氏的丈夫死了。
她剪掉头发,生了遗腹子,养大成人,为儿子娶妻。
一年后,儿子死了。
她和儿媳妇一起守节,儿媳妇也死了,她活到80多岁,饿死了。
一个货郎外出有事,贼寇绑架了他的妻子。
这个女人告诉贼人:“我丈夫外出,婆婆年龄大,你们把我绑走了,婆婆一定会饿死。
”不一会,贼人绑来了婆婆,两个女人抱头痛哭。
贼人杀死婆婆,对女人说:“你婆婆死了,现在可以跟我走了吧。
”女人說:“等我埋葬了婆婆,就跟你去。
”于是,她把婆婆的尸体投到井里,自己跟着跳了下去。
以上皆出于康熙十一年版《蒙阴县志》烈女篇,计有明朝23人,清朝34人。
每个人的故事,多则几百字,少则几十字,文字背后隐藏着一个个令人惊恐的故事。
康熙二十四年版新的县志中,完整收录了这些人的故事,并有所增加,还附有县知事刘德芳的一篇小评。
他说:“盖天地之所以不渝覆者,惟此名教纲常耳。
历史故地忆先烈——纪念台儿庄大战79周年

47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
然而只此一役,3万将士为国捐躯,正如祭文所言:“战后台城,冷月照残垣,芍药惨淡开。
尸填街巷市野,血盈运河沟渠。
千年古城,无墙不饮弹;鲁南大地,无土不沃血。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是中国军队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一场重大胜利。
参战将士身在抗日战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然而他们也牵挂着父母、爱人和孩子,烽火中家庭亲情与国家大义交织,热血与柔情汇成一封封家书,鲜明地记录了时代的烙印。
在祭奠仪式之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以“烽火家书诵读会”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展示参战将士遗存的家书。
台儿庄大战参战将领后代徐勃、左中仪、陆良年、康代周等人担任“朗读者”,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讲解员共同诵读“烽火家书”。
“慈爱的双亲,现在我们已经加入台儿庄战场了。
儿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去和敌人肉搏……飞机不住在抛炸弹,大炮不住咯咯地响,不写了,敬祝。
”这是台儿庄大战参战将士赵克写给父母的家书。
“幼兰爱妻……民族危在旦夕。
身为军人,义当报国。
万一不幸,希汝改嫁,幸勿自误!”这是参战将士黄人钦写给自己新婚妻子的家书。
“对国家社会无补,国家何须有此国民,家庭何须有此子弟……因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职,完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则视汝等幼时之修养造诣如何。
”这是参战将士邹绍孟写给儿子的家书。
一语成谶。
当年烽火中的家书已成遗愿,然将士们的拳拳爱国之心与浓浓思亲之情,却在朗诵者饱含深情的诵读中跃然眼前,催人泪下,更让人难以忘怀。
邹绍孟之孙邹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先辈所训“对国家社会无补,国家何须有此国民,家庭何须有此子弟”一句记忆最为深刻,如今读来也颇有警示作用。
而现在这封家书的复制件一直装裱并悬挂在邹家人的书房,用以激励子孙。
诵读会结束后,听众都自发在台儿庄纪念馆展厅里寻找参战将士家书原件,重新阅读。
台儿庄战役研究会副会长郑学富告诉记者,他从2015年开始四处寻找台儿庄大战参战将士遗存的家书,在云南、河南、四川等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得睹家书真容,现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存有参战将士罗芳珪、何信、马聚山等人的家书原件,还有赵克、黄人钦等人家书的复制件、文字件。
石湖中学组织全校团员祭扫烈士墓

石湖中学组织全校团员祭扫烈士墓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光荣传统,4月1日下午,石湖中学组织全校团员700余人祭扫烈士墓。
烈士墓位于石湖乡石湖居委会高庄后500米处,是1946年6月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战斗的遗址。
此次战役史称小高庄战役,我军共伤亡200多人,埋葬在此处的有107具尸体,十分惨烈。
祭扫活动上,同学们先是排队为先烈敬献花圈,默哀1分钟,紧接着认真听取团支部书记介绍战斗经过,然后新团员进行入团宣誓,最后新、老团员代表讲话。
他们纷纷表示要时刻不忘先烈遗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加倍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缅怀革命先烈。
太平山县西柏陂村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什么什

太平山县西柏陂村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组织指挥了震
惊中外的什么什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来到平山县,确定工委驻地以太行山深处的西柏坡为中心。
1948年5月,毛泽东等来到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
从此,西柏坡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也成为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在平山县西柏坡村,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三大战役,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篇章,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发起。
同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万余人。
至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进行,是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
淮海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
平津战役在1948年11月29日发起,历时64天,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被歼灭和改编。
此役之胜,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儿时故事:小小幻灯放映室

北京纪事106儿时故事:小小幻灯放映室文·图◎ 孙晓鸥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文革”带来的一系列恶果,人们不光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同样十分单调。
当时的文艺舞台和银幕上除了那清一色的八个样板戏之外,其他几乎什么都没有。
那时学校又不怎么正经上课,风华年少又精力过剩的我,由于整天无所事事而脑子里经常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念头。
过一过撒传单的瘾几年前我经常看到有人在大街小巷抛撒传单,这些人传单撒出而被人疯抢后得意洋洋的样子让我很是羡慕,总想着自己也能过过居高临下撒一把传单让众人哄抢的瘾。
我当时手里正巧有一本木刻版毛主席像画册,而我又曾不止一遍地看了长篇小说《红岩》。
书里所描述主人公之一成岗自编自刻自印《挺进报》的情节,让我觉得成岗这一英雄形象既高大又神秘。
于是便萌发了向革命烈士成岗致敬,自己印制毛主席画像的想法。
我从大院儿的木工房找来废旧的三合板擦拭干净,把需要复制的画像先用白纸拓下来再贴在三合板上,然后用铅笔刀一刀一刀刻下来,最后再用细砂纸和橡皮仔细研磨,一个可以用来印刷图像的木刻印版就制成了。
我又找来白纸和墨汁,将墨汁均匀地涂抹在印板上,然后翻过来像盖图章一样小心翼翼地按在白纸上,一张木刻版的毛主席黑白画像瞬间诞生,连我自己都惊叹这神奇杰作。
之后我如法炮制继续印制,很快手头便就有了几十张这样的画像。
到哪里去抛撒呢?当然我不可能跑到大街上去抛撒,只能在大院里进行,抛撒对象只能是我们家附近那帮同样无所事事整天游来荡去的孩子们。
为更好地完成和见证这一壮举,我找来楼里邻家一个发小来做搭档。
这小兄弟搞创意和具体制作不行,但他很会招呼人,用现在的话讲叫忽悠。
巧了,他们家还真是东北人。
那会儿部队大院儿里楼房都不高,我家住的楼房只有两层,我俩的家都住二楼,最适合抛撒点什么。
这天,小搭档“砰”地一下推开我们家门(当年我们小伙伴之间串门从不敲门,都是破门而入),跑进来挥着手一脸兴奋地喊着:“都来啦!都来啦!快开始!快开始!”我很诧异。
踏寻红土地——山西新军决死四纵队十九团三营官兵殉难地寻访记

2020年五一期间,离石区信义镇高家庄村迎来了两位来自忻州市保德县的远方客人。
两位来客是抗战时期带领官兵在吕梁山交城、文水、离石、方山、临县一带浴血奋战、抵御日军的山西新军决死四纵队十九团三营教导员高日升烈士的侄子高先生和侄媳尚女士。
高先生携妻专程踏寻80多年前二伯父高日升和他带领的190余名官兵战斗、生活和为国捐躯的红土地,既为告慰三营某加强连全体英烈,缅怀因丧子悲恸诀别溺亡的祖母,也是为了完成父亲生前交代的一桩遗愿——“找到你二伯的殉难地,让他魂归故里”。
来离石之前,高先生查找过相关山西牺盟会、山西新军的诸多史料。
1936年,在觊觎华北的日本侵略者日益咄咄逼人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委派薄一波、徐向前、程子华、南汉宸、谷景生、裴丽生等赶赴山西,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经过反复磋商,成立了中共统一战线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
一年后,牺盟会会员迅速发展到300万人,牺盟会大力发动群众,改组改造山西各级旧政权,并与一批中共派来的老红——山西新军决死四纵队十九团三营官兵殉难地寻访记◇ 白柱明踏 寻 红 土地军一道训练了大量军政干部,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进行了充分准备。
全面抗战开始后,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山西牺盟会主要负责人薄一波代表中共中央和牺盟会,向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提出组建“山西新军”的建议,以增强抗日力量。
1937 年8 月1 日,作为山西新军部队主要组成部分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正式成立。
与此同时,由山西产业工人、城市手工业者、农民、旧军人等组成的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旅、山西政治保卫旅等隶属于山西新军系统的抗日武装力量相继组建。
牺盟会派出大量骨干力量进入山西新军,八路军也委派一批老红军加入牺盟会,进而成为山西新军的各级指战员,山西新军实际上成为我党领导下的除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又一支正规抗日武装力量。
新军成立后,在艰难困苦的抗日斗争中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晋西南、晋西北、晋东南、晋中等地区,与八路军部队密切配合,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斗争。
岳岳邵大哥,英风一世多

邵式平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赣东北(闽浙赣)和闽赣苏区主要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人民政府首任主席。
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江西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
邵式平是一位饱经历练、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革命家,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勋。
邵式平在学生时期就立志“铲除人间不平,和恶势力斗”。
在弋阳高小,他和同窗好友方志敏共同组织进步团体“弋阳九区青年社”,团结一批进步青年,宣传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
1923年(另一说是1922年),邵式平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次年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积极投身和领导爱国学生运动,成为进步学生领袖。
1925年,邵式平加入共青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由一名青年学生成长为职业革命家,投身于大革命洪流当中。
在开创革命局面的斗争中,邵式平表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才能。
他与方志敏、黄道一起领导了著名的弋横农民武装暴动,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
邵式平先后担任信江特委常委、军委书记,红十军政委,赣东北省委常委、军委主席,闽浙赣省委常委、省军区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他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积极参与领导根据地建设,参与指挥赣东北红军连续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根据地“由弋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赣”,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他与方志敏一道,总结了“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等一系列战略战术,在苏区军民中享有“上有朱毛、下有方邵”的高度赞誉。
在奉命率红十军赴中央苏区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并取得胜利后,他出任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受命组建新开辟的闽赣苏区,历任闽赣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省委书记等职务。
在经营中央苏区北大门、抵抗国民党军重兵压境、开展土地革命、创建红七军团等革命历程中,邵式平苦撑危局,胸怀全局,功不可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烈士邵希增
—摘自原临清县县委书记胡代耕县长史烈光回忆录
邵希增,男,生于1912年,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下堡寺镇修子古村人,1939年前后任山东省临清县委员会委员,下堡寺11区区委组织委员,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从事于党的地下工作,秘密发展了83名地下共产党员,为党作了大量的工作。
1940年2月份,国民党顽固派石友三的伪区长刘金榜把邵希增偷偷抓去,严刑拷打,用香烧烂了他的全身,妄图从他的口里供出我党的组织情况,问“谁是共产党员?”邵希增同志斩钉截铁的回答: “我只知道毛泽东这一个共产党员。
”邵希增同志坚贞不屈与敌人作了顽强的斗争。
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
当党组织得知邵希增同志被押在摇鞍镇后,我县大队在一天夜里包围了摇鞍镇,消灭了国民党顽固派石友三的部队三十余人,活抓了伪区长刘金榜,救回了邵希增同志,但终因缺医少药没有救活他。
刘金榜经抗日政府审判后已经枪决了。
邵希增同志牺牲后,临清县召开了追悼会,并追认为烈士。
鲁西北报(党内)用大红标题“千百万中的一个”刊登了他的英雄事迹。
邵希增同志牺牲七十五周年祭(邵希增之子邵钦虞整理)
20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