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优质课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知识备查
背背景景资资料 料
藤野先生 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 生于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 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 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没有进 过大学,不合“资格”被要求离职,后到东京 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 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 逝世,享年72岁。
《藤野先生》一文在鲁迅先生心目中为 什么如此重要?藤野先生又是一位怎样的先 生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 《藤野先生》,从中探究答案吧!
第一课
学时 习目标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 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 法。(重点) 2.把握本文的线索,体味含义丰富的语 言,特别是反语的作用。(难点) 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 “弃医从文”的原因。(素养)
【流言】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 、诬蔑或挑拨的话)。
预习检查
词语解 释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 【疑惑隐】怀藏疑。困惑。 【瞥见一】眼看见。 【精通对】学问、技术或业务有透彻的了
解并熟练地掌握。文中是讽刺的 【决意说】拿法定。主张,决计【。诘责】责问。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知识备查 背景资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料于1926年,当时正值中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的 世界观发生巨大飞跃的前夕。
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 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 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 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 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 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 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 门大学图书馆写成的。后选入《朝花夕拾》。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藤野先生》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藤野先生》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藤野先生》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藤野先生》优质课教学设计1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藤野先生》优质课教学设计引言:《藤野先生》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二单元,属于有关幸福、快乐的话题。

文章讲述了一个年轻有为的教师因为班级问题而迷失自我,最终领悟到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育者。

本次课程设计将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文章主旨,加深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思考能力。

一、教学目标1.认识文章的主旨思想,并理解藤野先生这个形象。

(认知目标)2.运用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探讨情感教育和情感价值观。

(情感目标)3.培养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和创作,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

(能力目标)二、教学过程1.热身——“我是谁”让每位同学在班级板报上自我介绍,展示自己的照片和一幅代表自己的图画,学生在展示时可以加上自己的口号。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为后面探讨主题做好铺垫。

2.语文阅读——“藤野先生”对本文进行初步阅读,让学生读完文章后铅笔圈出重点,在听讲老师分析和梳理。

随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板书的问题: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老师?她如何关心学生?学生是否有该多方面提供支持?讨论的结果,要求所有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再次简单概括并发表观点。

3.师生互动——“悄悄话”以课本末尾的“悄悄话”部分为基础,引发师生互动。

先由教师随机口述一个问题,由学生自由回答。

然后,几个学生间相互对话,也可以选择刚刚在热身中说到的口号来搭话。

最后由教师让学生投票,选出最佳问题和回答。

4.情感教育——“如果我是藤野先生”通过回答问题和交流,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勾勒出自己理想的教育者形象。

教师在学生的思考中适时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情感与认知之间的互动。

学生最后以一个小故事或一篇短文来描述自己的理想教育者形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感价值观。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优秀4篇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优秀4篇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优秀4篇鲁迅《藤野先生》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品析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2、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

3、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程序设计:一、检查作业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1、指名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2、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

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如何理解“大慨”?(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3、自读课文第24至31语段,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3)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

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

九年级语文藤野先生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九年级语文藤野先生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课文以与藤野先生交往为明线,以爱国 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崇高品 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思念;同时追述了自 己弃医从文思想改变,洋溢着强烈爱国 主义思想感情。
第24页
语文活动:
学习本文“写人抓特性”,几笔勾勒出藤野 先生外貌白描手法,写出自己外貌或典型 性格特性。
猜猜我是谁
第25页
三、
本文语言耐人咀嚼,很富有感 情色彩,试举例阐明。
第4页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5页
课文《社戏》
第6页
课文《故乡》
第7页
课文写于1926年, 回想了1902—1906 年留学日本片段。 鲁迅本想以学医来 救国救民,但以后 却弃医从文了,我 们在本课学习中 会结识到作者思想 改变原因。
第8页
鲁迅留学日本经历
19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与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 出“我以我血荐轩辕”誓言。
关怀实习—— 热情诚恳(略)
理解裹脚—— 求实精神(略)
• 课文详细写了四个经典事例,从不同 • 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高贵品质。
第16页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在《自题小像》里鲁迅先生发出了 “我以我血荐轩辕”誓言,表达了他崇高爱 国思想,课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一思想?
第30页
第31页
俯首甘为儒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
;成都整形医院 成都整形医院;
冥域,而不是叫玄域,以后才更名叫玄域の.现在这样子就应证了,根汉再次确认之后,最后才回头看了看这无尽の星空,喃喃自语道:"再会了.""哥,你现在就走吗?你不融合这里の残灵了吗?"幻流觉得有些不解.根汉是以融合为主の壹位超级修行者,若是呆在这

《藤野先生》优秀课件

《藤野先生》优秀课件

语言品味:
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 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 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原是“漂亮”之意,这时是反语,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讽刺一些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不 务正业,注重容貌打扮的丑态。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 说法。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 用?“鉴”是什么词性?什么意思?
——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 当镜子照。有讽刺作用。
鉴 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
意思是照镜子。
小知识:“鉴”和“监”: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2.文中还有一种情况,借助于词,增 强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试举例。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只不过” 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 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失望。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似有此事,但 不完全肯定
——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 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 “优待” 的原因,带有弱国国民的辛酸。
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学医
注音:
绯红(fēi) 油光可鉴(jiàn) 不逊(xùn) 芦荟(lú huì) 解剖(pōu) 烂熳(màn) 芋梗汤(yù gěng) 抑扬顿挫(yì cuò) 匿名(nì) 诘责(jié) 瞥(piē)见 深恶痛疾(wù) 教诲(huì) 杳无音讯(yǎo) 畸形(jī) 驿站(yì)
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 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3)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 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藤野先生》优质课课件

《藤野先生》优质课课件
藤 野 先 鲁 迅生
鲁迅
(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 思想家。作品有散文诗集《野 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 小说集《呐喊》《彷徨》,杂 文集《华盖集》等。
⑻《琐记》 ⑼《藤野先生》 ⑽《范爱农》
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学医
藤野严九郎 (1874---1945) 一九零四年至一 九一五年在仙台 医学专门学校任 教。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
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
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 国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中国人坏
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
他当成异己。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铭记一份恩情
作业:
•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 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阔别 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 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 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 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标致——原是“漂亮”之意,这时是反语,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讽刺一些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不 务正业,注重容貌打扮的丑态。
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 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2)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 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 在学跳舞。”
小结(本文中心):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 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 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 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 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藤野先生优质课

藤野先生优质课

学者形象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清国留学生
厌恶 日暮里 东京 水户 相识
藤 看电影事件 野 匿名信事件 先 生
交往 相处 离别
仙台
怀念 感激
弃 医 从 文
北京
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个 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什么思想品质?
事例 1 2 3 4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工作认真负责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 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 思想家和 革命家 。 1918年,他首次以 “鲁迅”为笔名,发表了 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 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 《 狂人日记 》。
鲁迅的作品
《孔乙己》《故乡》《社戏》 《呐喊》 小说集 《彷徨》 《故事新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 散文集 《藤野先生》
散文诗集 《野草》 《雪》 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集》《坟》等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 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先生的二十 余年后的 年10月12日。 1926 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 却 了。 写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 弃医从文 生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青年学生的正义 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斗争, 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 抒发强烈的 情感。
相信自己,你 会有精彩的表 现。
藤索。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 品质的写法。
绯红 芦荟
fēi 油光可鉴 huì 解剖
jià n pōu xù n
gěng 芋梗汤 yù 不逊 匿名 nì 诘责 jié 瞥 深恶痛疾wù 烂熳
piē mà n

《藤野先生》优质课课件

《藤野先生》优质课课件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 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 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 只有一条路:到 外国去。”
深化“伟大”
此时鲁迅最想要什么?而且在国内已毫无 出 路,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又怎样呢?请自 读 第1-3段,思考:初到日本的鲁迅,得到 他想要 的东西了吗?
鲁迅到仙台怎样。读第四段,你觉去仙台路 上鲁迅的心情怎样?好好读读第五段,想一 想:初到仙台的鲁迅, 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2.藤野先生的侄子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 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 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 切!
藤野先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P R E M I U M P O W授课E者R:PtianOqi I N T T E M P L A T E
CODE
教学目标
1.理解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情谊
引入“伟大”
鲁迅是怎样评价藤野先生的?
从小学至今,我们一定都有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难忘的老师。 你能用一两句话评价他吗?
默读24-31段。这部分写了哪两件事?这两 件事各带给鲁迅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 生有什么关系?
读第39段。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向藤野先生说一段话,表露作者当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 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 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 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学习的目的是“欣赏散文,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文中的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品味精妙的语言。

”本文的重点是抓住典型事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对恩师深深感激之情。

2、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

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3、学生分析:
经过进三年的学习,初三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概括,分析能力,但有些内容理解得不够全面、客观。

不过,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只要给他们机会,就会展示出来。

具有好强,好胜的特点。

班级中已初步形成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

因此教学中,我以讨论交流为主,“还政于民”适时引导,这样学生会更易接受。

二、课堂实录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与他人的因素,而老师又是其中很重要的角色.大家所熟悉的鲁迅先生也是这样.
师: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记得三味书屋中老先生的名字吗?
生:寿镜吾
师:今天,我们再通过鲁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的另一位老师藤野先生。

去看看这位洋老师给了鲁迅怎样的印象和影响。

(导语的设计,抓住学生初读中的漏洞,许多学生读后并没想到 ,鲁迅先生在私塾中的启蒙老师.导语的设计意在“温故而知新”。

既简洁,节省时间,又能一下子触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急于了解鲁迅先生的洋老师,激发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的欲望。

)
(二)引导学生将事件归类,培养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课文要求一边细读,一边找出课文中所写的事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都快速读起来)
师:时间到,现在谁能概括?其他同学在注意听的过程中,针对文中所写内容可以加以补充更正。

生1:1)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很“标致”
生2:2)“清国留学生学跳舞”还有3)“作者在仙台受到优待”
师:刚才这位同学概括出两个,表现很不错的,谁还能概括?积极发言
生3:4)初见藤野先生,5)留级生介绍藤野先生
(生情绪气氛渐渐高涨,进入思维状态,举手同学也多了起来)
生4:6)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7)教“我”改解剖图;8)担心“我”怕鬼;9)问“我”中国女人裹脚之事
师:这位同学一次概括出四个事件,真的很棒,给些掌声作为鼓励。

(生齐鼓掌)
生5:10)匿名信事件;11)看电影事件
师:文章结尾部分还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6:12)“我”与藤野先生惜别;13)回国后,忆藤野先生;14)丢、寻藤野先生添改过的讲义
师:(小结)同学们带着要了解藤野先生——鲁迅的洋老师的想法查找并完成了事件的概括,对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大多数学生仅抓住了直接或间接写藤野先生的事,其余的事件则忽略掉了,也有学生抠得过细,经过全班讨论后,归并到此14件事中学生在此过程中带着要了解藤野先生——鲁迅的洋老师的想法,去查找概括事件,既完成了事件的概括,又再次细读了课文,达到了自主阅读的目的。


师:我们根据这14件事与刻画人手的关系,分为三类,并分别说说不同类别事例的作用。

(幻灯片放出)
第一类:写藤野先生其人,直接为刻画人物服务。

生7:第4件事是见藤野先生的印象,从初见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中可见学者形象。

师:那么你把外貌描写读给同学们听,我们可见翻到前面彩图看先生的画像。

生8:第5件事是耳闻藤野先生逸事,属于侧面描写,既增加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了解,又使写法灵活多变。

生9:第6~9件事是正面描写,刻画藤野先生的极具特色的4个典型事件,准确、传神地刻画了治学严谨、做事认真、关心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良师形象。

人物形象地塑造,主要借此完成。

(将阅读教学与对学生的写作指导联系在一起,是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目标的第一点相对轻松的完成了,且基本上是学生自查自找自行归纳的,效果较好。

)第二类:写作者离开藤野先生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

生10:第12~14件事写惜别,不舍之情,回忆亦可见师生情深。

丢讲义的自责,寻讲义的诚恳从独到的角度含蓄地表现了鲁迅对恩师无言的感激与思念。

师:由此可见,叙事不仅是为刻画人物服务,变可饱含深情,抒发情感,从而直奔主题,使主题含蓄深刻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了解第二类事件的作用,学生稍费周折,但一经点拨,很快就明白。

尤其惜别几节中,比较直白的感情流露,鲁迅善意的谎言,学生还是能理解的。

而“丢”与“找”经过比较分析后,学生则明白“找”是重点,也是生对师情深的间接表现。

这样,让学生逐事细究,使学生不仅明白事件的作用,也理解了作者这样写的原因——都为抒发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一片无法言表的真情。


第三类:字里行间并末写藤野的事件
生11:第1~3件事虽末写藤野先生,但解释了见藤野先生的原因。

生12:第10~11件事也末写藤野先生,但讲清了告别藤野先生的原因。

师:这也是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三类事件末写藤野先生,似多余之笔。

我给同学们介绍当时的背景:(幻灯片展示)
鲁迅于1902年被公派留日就读东京弘文学院学习,而鲁迅对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的实质看得非常清楚,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

鲁迅学医,既是因为想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又是因为对洋务运动的失望。

而后弃医从文则因为发现救助国人的灵魂比救助国有的身体更重要。

否则,“尽管体格健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令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即为文中提到的看电影事件。

(学生立即活跃起来)
师:第三类事件的作用亦明朗化了。

求医是因为爱国,弃医从文也是因为爱国。

至此,我们对作者选材及其作用已基本理清。

那么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生12: 我认为:以藤野先生其人为线,全文写见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

师:支持这一观点的学生请举手(学生过半)
生13:我反驳,我认为以爱国的情感为线索,学医为爱国,弃医从文也是爱国。

(赞成这一观点的举手近半,有些同学已开始争议、犹豫)
师:写藤野先生与写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
生14:二者并不矛盾,因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
(学生们立刻明白了二者的关系)
师:这位同学反应特别快,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

至此,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

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

师: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
生:东京——仙台——离开东京
师:通过这些事件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生:一个有高深学问,严谨认真,外表质朴富有人情味,尊重人,有平等意识,关心异国青年的人。

师:结合事件概括鲁迅的思想历程。

生:寻求→失望→学医→弃医从文→继续战斗
(学生一边回答问题,教师一边板书总结)
师总结:本文是一篇以写人物为主的散文,生动形象地记述了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如何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及耐心的对待一个异国学生;并深刻地写出作者自己思想历程上的重要选择。

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怀念和佩服之情。

时隔20年,作者仍“时时记起他”,足见藤野先生对他的人生的影响之大。

一位优秀的教师就象一盏不灭的灯,会长久的照耀着人们,给人以精神和力量!
课后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

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是成功的。

我以前教过此文,感到难度极大。

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长(4000字左右,)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

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效。

所以我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住多为4课时完成。

)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

其次,我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以前曾直接从事件入手、引到鲁迅的爱国之情,自感牵强,所以此次作了改动),使学
生自长事例自行剖析。

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以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这两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

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典型事例)理清了全文的脉络,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设并巧解了线索的悬念(两条线索),明白了文章的明暗相辅,才化难为易。

实现了难文浅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点忽视全面,恰恰是以点带面,浅教变不是忽视课文的深度而是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关于文章的线索之争是学生自发的真理愈辩愈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后的收获可以从恍然大悟的感叹声中听出,这正是我孜孜以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