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开题:采访心理学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策略

合集下载

新闻心理学论文(2)

新闻心理学论文(2)

新闻心理学论文(2)新闻心理学论文篇二《浅析心理学在新闻采写中的运用》【摘要】在新闻采写活动中记者占据着主导地位,记者情绪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新闻活动的开展,所以新闻采写要做到不偏不倚,记者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要增强移情和应变能力,把握好采访表情,发挥主动精神,让新闻报道做到公正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关键词】情绪移情首因效应目前,我国新闻界,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然而新闻心理学较多关注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素质的研究,而对记者自身在新闻采写中的心理特征的研究涉及较少。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冷场、尴尬的局面,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调整自己的采访情绪、表情去应变?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如何让采访变得简单、顺利?记者的移情应急能力的提高对新闻工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将在新闻界前辈的新闻活动中汲取养分,通过研究,一一理清。

一、心理素质在新闻采写中的重要性新闻工作者要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本领,能够在任何艰苦条件下与被采访者打交道。

记者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的本领,让他们觉得可亲可信,有话要告诉你。

这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新闻写作的时候,把握好记者自身的心理,这样有利于记者采写的新闻不掺杂着个人的好恶,确保新闻报道做到不偏不倚,更好地发挥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的作用。

二、新闻采写中,记者心理波动的产生及原因记者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往往会遇到突发事件,如果缺乏临场应变能力,会给新闻的顺利采写带来障碍。

1、在一些突发事件中,记者不能驾驭自身的心理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的采访是在紧迫的心理下进行,有些记者为了追求视觉的冲击力,摄制一些血淋淋的画面,这给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缺乏人文关怀。

而在新闻写作时,一味地渲染、煽情,会造成同样的负作用。

2、记者的情绪影响新闻采写的顺利实现所谓情绪,从心理学来看,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

浅析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运用

浅析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运用

浅析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运用作者:龙红宇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09期【摘要】:新闻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中,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包括新闻学和心理学两大板块。

新闻心理学能够更好地服务新闻行业,使新闻采访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

本文针对不同的采访事件、采访对象,就如何在采访中运用新闻心理学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阐释。

【关键词】:新闻心理学采访运用北京广播学院的刘京林教授在《新闻心理学概论》中将新闻心理学定义为: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新闻传播者应该掌握着传播的主动权。

一、运用心理学是新闻采访的客观要求新闻采访的过程,说到底就是记者探究事件发展规律、揭示事物产生真相、追寻人物心路历程的过程。

有人说:“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采访的内涵有二方面,一是“静”,属于景物范畴,靠直接摄取;二是“动”的,属于行动范畴,包括人物的活动、事物的运动等,靠语言交流。

“静”有赖于眼睛观察;“动”只用眼睛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访和问、以及接触采访对象。

记者进行采访时,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关键,如何抓住采访对象的心理,把握采访节奏,从某种程度来说,能够直接影响采访的成功与否。

如果不了解对方的心理,提问就很难切中要害,要想采访顺利进行,那对采访对象进行心理分析则是必须的,即运用逻辑思维合理判断采访对象的感情、理智、兴趣、意志等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规律。

因此,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其中的基本规律对于一名优秀的记者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纵观目前我国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运用新闻心理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经常会看到一些记者提出一些文不对题的问题,被采访者浮皮潦草的回答的大话、套话,在市、县级电视台中,这种状况尤为突出。

这里既有记者自身心理调节的问题,也有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把握的问题。

在实践中,除了一些正面的采访需要双方心理互动之外,还有很多采访特别是反面采访其实就是斗智斗勇的过程,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心理的交锋。

新闻访谈心理学运用艺术

新闻访谈心理学运用艺术

新闻访谈心理学运用艺术心理学是一门以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为研究内容的学科,主要涉及人格、能力、动机、情绪和认知等几个方面。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个人,同时也涉及各个社会领域。

新闻采访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群,这就要求新闻采访者在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交往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从而把握被采访者的心理规律和心理活动,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采访的质量。

一、利用心理学,实现采访双方的“共情”,实现良好沟通新闻采访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静的景物,新闻记者可直接摄取;另一方面是动的行为,主要包括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等等,这一方面需要记者通过交流来获得。

如果记者在交流沟通过程中无法掌握被采访者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就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无法实现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这就要求记者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在采访过程中分析被采访者的心理规律,对被采访者的意志、兴趣、理智等进行判断。

这种对被采访者心理规律的分析和判断,不仅涉及心理活动的共性分析,也涉及其心理活动的个性分析,对被采访者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

所以采访中,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是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之一。

只有综合把握被采访者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并进行灵活的调节,新闻采访者才能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自主判断,实现与被采访者的情感上的共鸣,使其更加乐于接受采访,积极配合,以提高采访的效率。

二、运用心理学,将被采访者进行分类新闻采访涉及到的对象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且被采访者在地位、文化、年龄和职业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心理状态必然会有所区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新闻记者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和访问较多的对象,且不同对象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大的区别,具有极强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新闻采访中必须具有敏捷的才思和较好的应变能力,能够在采访过程中将被采访者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被采访者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对话,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以充分挖掘被采访者身上的新闻价值。

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

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

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而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记者在采访中如何运用心理战术,可以更好地获取信息、挖掘新闻价值,同时也能更好地与被采访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战术技巧。

首先,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战术包括对被采访者心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以及针对性的沟通技巧。

在采访前,记者可以通过对被采访者的背景资料进行了解,推测其可能的心理状态,为采访做好准备。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心理战术技巧,以引导被采访者回答问题,获取更多信息。

其次,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记者更好地掌握采访节奏,控制采访的方向。

通过观察被采访者的表情、语言和肢体语言,记者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方式和态度,以达到更好的采访效果。

同时,记者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战术技巧,如借助暗示性问题、利用沉默等手段,引导被采访者透露更多信息。

另外,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还可以帮助记者更好地处理采访中的突发情况和挑战。

在采访过程中,被采访者可能会出现情绪激动、回避问题等情况,这时记者需要运用心理战术技巧来缓解局势,保持冷静,并继续进行有效的沟通。

同时,记者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战术技巧,如设问、反问等方式,应对被采访者可能的反击和挑战。

总的来说,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是一门复杂而又重要的技巧。

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心理战术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的采访情况,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灵活运用各种心理战术技巧,记者可以更好地与被采访者沟通,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角度,提升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在新闻采访中,心理战术的应用是记者必备的技能之一,也是提升采访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心理效应和心理咨询技巧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刍议

心理效应和心理咨询技巧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刍议

心理效应和心理咨询技巧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刍议作者:王兴尉来源:《西部学刊》2017年第11期摘要:采访是新闻报道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采访不仅仅是对新闻素材的简单搜集,更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态度等心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过程。

在新闻采访中巧妙地运用心理效应、心理咨询非语言性技巧、心理咨询语言性技巧,能够快速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有助于展开对采访内容的充分探讨,从而为提高采访的质量和效率奠定基础。

关键词:心理效应;心理咨询技巧;新闻采访;运用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1-0078-02采访是新闻报道工作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正所谓“七分采三分写”,采访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成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采访过程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过程,是个体与个体之间需要、情感、态度等心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过程。

记者的任务是向受访者“索取”所需要的信息,与之相对应的,采访对象要做的就是“给予”自己掌握的信息。

因此,如何让受访者能够畅所欲言,积极回答记者的提问就成了采访工作的关键。

本文就心理学中心理效应和心理咨询技巧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运用,谈几点管窥之见。

一、巧用心理效应,快速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心理效应是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是人的某种行为引起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相应变化的因果效应或连锁效应。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存在着很多的心理效应,认识与研究这些心理效应,并在采访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能够巧妙地叩开采访对象的心扉,消除彼此间的心理隔阂,对于提高记者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快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巧用首因效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即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第一印象”。

一般情况下,记者对于采访对象而言就如同一个忽然闯入的陌生人,这在不同程度上会使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
新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新闻报道与心理学关系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探究新闻报道对人们的心理影响。

在新闻采访中,运用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被采访者的心理状态,帮助记者更准确地把握新闻事件的本质,为读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在采访前,记者应该了解被采访者的背景和心理状况,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采访。

例如,如果采访对象是一位遭遇家暴的受害者,记者应该尽可能避免在家庭成员或者其他人的面前采访,以免影响被采访者的情绪和回答。

其次,在采访中,记者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态度。

使用正确的语言和措辞可以减少被采访者的压力和紧张感,让被采访者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同时,记者应该保持耐心和同情心,尊重被采访者的感受和隐私,不要把被采访者当成新闻工具或者娱乐对象。

最后,在采访后,记者应该仔细审核采访内容,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如果发现采访过程中存在误解或者不当行为,应该及时纠正和反思,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道德观念。

总之,新闻心理学的应用在新闻采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记者更好地与被采访者沟通,理解被采访者的感受和心理状态,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价值。

- 1 -。

心理效应和心理咨询技巧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刍议

心理效应和心理咨询技巧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刍议
在一 次新 闻采访 中 , 采访 地点是在一个建筑工 地 , 为 了使 全帽, 这个 看似不起 眼的细节 , 拉 近 了与采访对 象之间 的

二、 巧用心 理咨询非语 言性 技巧 , 筑 牢采访关 系的情
自己的形象 更贴合 采访 现场 的氛 围 , 笔者提前 佩戴 了安 感 基 础 在心 理咨询 的方 法 中, 非语言性 技 巧是 常用且 有效
心理效应和心理咨询技巧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 刍议
i 头 髓
摘要 : 采访是 新 闻报 道工作 中重要 的一环 , 采访 不仅仅是 对新 闻素材 的简单搜 集 , 更是人 与人之 间需要 、 情 感、 态度等心理信 息的 交流与传递过 程。在新 闻采 访 中巧妙地运 用心理效应 、 心理 咨询非语 言性技 巧 、 心理 咨询 语 言性技 巧 , 能够快速 营造轻松 、 和谐 的采访氛 围, 有助 于展 开对 采访 内容 的充分探 讨 , 从 而为提 高采访 的质 量
印象 ” 。一般情况下 , 记者对 于采 访对象而言就 如同一个 “ 自己人” , 记者应该 在采访 中寻找 双方 的共 同兴趣 点 、 共 忽然 闯入的 陌生人 , 这 在不 同程度上 会使采访 对象 的心 同话 语 、 共 同观念 等 , 使双方产生 心理上 的共 鸣。在采访 理 状态 受到影 响。 因此 , 记者 能否在 采访对象 心 中留下

位来 大陆旅 行 的台湾游 客 时 , 在得 知对方是 建盏作 坊
好 的第一印象就显得特别 重要。在记者 和采访 对象的初 老板后 , 笔者先 与其聊起 了陶瓷 , 在认真聆 听完 他对瓷器 次 会面 中, 记者 的开场 白、 表情 、 态度 、 服饰等将 成为采访 的研究心得后 , 感 觉 已经获得 了对方的心理认 同 , 于是才 对 象对记者个人 品格 和业 务水平 的重要评 价标 准 。例如 询问他对 于两岸关 系的看法 , 顺利地完成 了采访 。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
新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新闻报道与心理学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新闻报道的文化、社会、政治和心理背景,并研究了新闻报道对于受众感知、情绪、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在新闻采访中,新闻心理学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新闻心理学帮助采访者更好地了解受访者的心理状态。

采访者可以通过对受访者的语言、肢体语言和情感反应的观察,了解受访者的情感状态和心理需求。

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对话,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情绪波动,从而更好地获取信息。

其次,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采访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采访对象的语言和行为。

采访者可以通过分析受访者的语言、肢体语言和情感反应,了解对方实际想表达的信息和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对话和获取信息。

同时,采访者还可以通过分析受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了解其对话策略和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最后,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采访者更好地掌握采访技巧。

采访者可以根据受访者的情感状态和心理需求,采用不同的采访技巧,例如倾听、引导、反馈等,以便更好地引导对话和获取信息。

同时,采访者还可以通过了解受访者的心理反应,掌握语言和行为的控制力度,从而更好地掌握采访技巧。

综上所述,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采访者更好地了解受访者的心理状态、理解对方的语言和行为以及掌握采访技巧,从而更好地引导对话和获取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访心理学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策略
大纲
引言
一、心理学和采访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发展与影响
(二)采访心理学的发展与影响
二、采访心理学在新闻采访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采访心理学是新闻采访中的地位
(二)采访心理学是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1. 采访前的准备
2. 采访中的接触
3. 采访中的收尾
三、采访的心理危机以及采访心理学的运用策略
(一)被访者的心理特点及危机表现
1. 积极倾诉,主动配合心理
2. 理性谦虚,防御严谨心理
3. 打马虎眼,恐惧回避心理
4. 惊慌不安、胆怯无措心理
5. 反感排斥,抗拒采访心理
(二)记者的心理特点及危机表现
1.自视甚高,轻视心理
2.卑躬屈膝,迎合心理
3.惊慌失措,惶恐心理
4.情绪化心理
(三)采访心理学在采访中的运用策略
1.深刻的印象
2.表达的魅力(语言、肢体语言)
3.心理的贴近
4.环境的缓解
5.时机的把握
四、采访心理学在未来新闻采访中的运用展望
1、探讨自然地心理状态与刻意营造的心理状态之间的规律与转化
2、未来的运用展望
结语
采访心理学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策略
一、采访心理学的产生
(一)心理学的发展与影响
人类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的大脑可以诞生思维和思考能力。

人类通过大脑,在接触周围的人与事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并且运用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从思
维的表现来看,思维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在外,思维常常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人们在观察和接触之下,产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由此作用于人的本身和发展,比如通过观察飞行的大鸟而发明了飞机;在内,思维则转换为内心活动的变幻规律,我们称之为心理活动现象。

可以说,从人类诞生初始,心理活动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存在。

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心理的作用日渐受人重视。

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可以说,采访心理学的诞生是一个很偶然的结果。

在最初的新闻领域中,并没有采访心理学的一席之地。

老记者们往往要通过多年的采访经验,才能大致的掌握对心理因素的利用,隐约中摸索出一些规律。

这时候,采访心理学只是带有一点心理色彩的采访经验而已。

由于采访心理学只是一个雏形,没有固定的形态和定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以,在没有理论作为基础的前提下,采访心理学只能依靠老记者的经验传授,在记者们的言传身教中慢慢的摸索和进步。

在摸索中,记者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采访中的事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事例中的代表性,并从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中发现潜藏的规律以及特点。

记者们通过对被访者的心理规律有了大致的掌握,采访心理学随之诞生。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采集”和“访问”而形成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

记者在采集的前提下,了解被访者的背景信息,在访问的过程中,完成信息的采集,这是记者与被访者通过交流与沟通达成信息的传递的过程。

一般来说,记者与被访者作为采访的互动方,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心理感应的过程,即双向心态的调整。

从采访对象来看,新闻的采访对象并没有固定的,而是散落在广泛在人群的中,所以一千种人可能会有一千种零一种心理特点,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文化教育以及生活环境都不同,所产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

被访者复杂多变的心理特点往往使记者不好把握,给新闻采访带来一定的难度。

交谈时,记者不仅需要面对被访者复杂多变的心理特点,还让被访者配合记者的采访,以达到讲真话、讲心理话的目的。

采访心理学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可以帮助记者从自身和被访者双方的内心上寻找一个平衡点,让是记者更加顺利的进行采访。

采访时,记者首先要认识自己的采访对象,就是通过肢体动作和语言神态的观察,对被访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初步的认识。

再来,就是通过对被访者心理特点的分析,对症下药,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最后,就是从采访中积累经验。

从记者本身来看,面对千变万化的被访者,就要具有千变万化的心理心态来应对。

一把钥匙开一扇门,面对积极交谈者,记者要以冷制热,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理智的思维,不被被访者牵着鼻子走;面对爱自我吹嘘者,记者要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事后仔细调查;面对敌对轻视者,记者要持有耐心,用情来感动对方。

总之,记者要保持灵活性和机动性,以便于应对不同心理特点的被访者。

(二)采访心理学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心理学的作用渗透在采访的各个环节之中,正确的使用采访心理学,有利于记者正确的把握被访者的心理特点差异。

首先,采访前的准备。

通过了解被访者的身份、职业等背景因素来判断对方的兴趣、爱好从而推测出对方可能会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比如,学者可能会对学术领域的书籍和相关信息感兴趣,这就需要记者提前备课,不能毫无准备,采访时一问三不知,产生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反效果。

因此,记者既要了解被访者自己的作品,又要对该学术的相关领域有大致的认识,降低盲目提问的可能性。

再来,采访中的接触。

从第一眼开始,采访双方就已经开始进行内心的接触了,他们都会下意识的通过从对方的态度和语气等外在因素判断其内在特点。

因此,正确的心理判断能帮助记者迅速拉近与被访者的距离,在双方的配合下打开话题,引导采访的进行,错误的判断则
会增加额外的困难,妨碍采访的进程。

比如,当被访者处于情绪低落时,记者不合时宜的大开玩笑,就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情绪,增加采访的难度。

最后,采访终的收尾。

当一段采访结束时,记者不可以完成任务之后就离席走人,而可以在允许的时间中顺着话题继续与对被访者进行拉家常似的聊天,以庆祝双方完美的完成了一段采访的进程。

不管是采访前还是采访后,记者都尽可能的给被访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位被访者都是一个线人,以后都有可能继续合作,因此良好的印象会帮助记者与被访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采访的心理危机以及采访心理学的运用策略
(一)被访者的心理特点及危机表现:
新闻采访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记者与被访者双方进行心理感应的一个过程,但是由于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的心理特点不同,使得记者运用采访心理学时必须对症下药。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积极倾诉,主动配合心理。

这类被访者有着明显的倾诉的欲望,在明确了记者的采访目的后,通常会积极主动配合记者的访问,能举一反三回答记者的问题,一般在采访时不存在困难。

这类人的特点是健谈容易跑题,被访者一边敢于揭露事情的真相、敢于剖析自己的内心,但往往会给记者提供过量繁杂的信息。

记者在采访此类人时,必须在脑海中快速理清信息的价值,并且从中理清思路,不能偏题跑题。

2.理性谦虚,防御严谨心理。

这类被访者一般的社会地位较高并且受过高等教育,多是从政或者从事于教育技术、科研等工作岗位。

面对采访时,一般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此类人的嘴巴比较严,一般该说的说,不该说的绝不透露,擅长与记者打太极,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提问都容易出现所谓的“官腔”,使采访内容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记者最好开门见山,让被访者避无可避,无太极可打。

3.打马虎眼,恐惧回避心理。

这类人的特点顾名思义就是故意装糊涂。

消息的传递往往随着人们一传十,十传百而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

因此,消息的提供源按照时间先后和距离远近就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人是目击了解者,可信度大;另一种人是道听途说者,可信度小。

对于某类特定的新闻事件,目击了解者因为惧怕、忌讳、不信任等防御心理,对事情的过程三缄其口,或者为了回避记者采访而干脆装糊涂,打马虎眼,让事实的真相被掩埋。

而道听途说者,反而不回避记者,知道的不知道的都乱说一气,所提供的信息反而会混淆视线,使记者难以区分出真正有价值的线索。

记者在采访时,根据特定的事件,通过试探性的话语,凭借自身耳鼻喉目的观察,区分出以上两类被访者,撬开回避事件的知情人,区分不知情人的不可靠消息。

4. 惊慌不安、胆怯无措心理。

这类被访者多是普通市民,一般很少被记者采访,没有被采访经验,害怕被记者采访时自己说不到点子上,害怕被笑话,内心的极度不安而导致表达时紧张无措,容易语无伦次。

记者采访时,应调动现场气氛,缓解被访者紧张的情绪。

同时还要态度礼貌、语气亲切,适时地通过一些引导性的词语,将话题继续下去。

5.反感排斥,抗拒采访心理。

被访者没有充分认识新闻报道的意义,觉得采访是在探查别人的隐私或秘密,因而语言上对记者冷淡生硬,内心排斥记者,抗拒采访。

脾气暴躁的被访者甚至会对记者进行暴力活动。

这时,记者不能与之硬碰硬,而是采取怀柔的态度,有针对性的动之以情,有理有据的晓之以理。

发扬记者本身的积极、有毅力的乐观态度。

以上几点分别从被访者的社会地位、性格脾气以及内心活动出发,将被访者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具有代表性的分类。

但是,在实际采访中,记者却不能仅凭着这几类心理特点一概而论。

采访时,被访者的心理活动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会受到各种原因而产生突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