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临证不寐七法

合集下载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1.高血压三冉某某,男,61岁【初诊】头晕目眩,面红目赤,唇紫且干,舌红起刺,苔垢而厚,两脉弦滑有力,按之振指,愈按愈盛,血压180/l00mmHg,病已三十余年,一向服西药心痛定、复方降压片维持。

近因动怒,血压剧增,服药无济于事,夜寐梦多,阵阵烦急。

此木郁化火,肝阳上亢,急以镇潜息风,活血化瘀方法,须防中风之变。

生石决明20克,生牡蛎20克,珍珠母20克,菊花10克,桑叶10克,勾藤10克(后下),赤芍10克,丹参10克,茅芦根各10克,牛膝10克,黄芩10克,山栀6克,七剂。

【二诊】药后眩晕稍臧,夜能成寐,脉仍弦滑有力,舌红苔白根厚,术火仍炽,仍用前法加减。

生石决明20克,生牡蛎20克,珍珠母20克,勾藤10克,赤白芍各10克,龙胆草3克,夏枯草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黄芩10克,川楝子10克,七剂。

【三诊】两进清泄肝胆镇潜息风之剂,木火已减,风阳暂息,眩晕之势大缓,夜寐亦得安稳,诊脉弦滑,沉取弦细,舌红苔白,前法继进,再增入滋填,以救肾水,为治本之法。

生熟地黄各2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生石决明20克,生牡蛎20克,珍珠母20克,勾藤10克(后下),桑叶10克,菊花10克,丹参10克,赤白芍各10克,牛膝10克,七剂上方服后,眩晕已止,食眠如常,血压稳定在140~150/85~90mmHg之间。

嘱其素食、忌辛辣,戒烟酒,节喜怒,以巩固疗效。

【按】:此案患者年老病久,顽固的高血压眩晕,辨为肝阳化风,木火上升,故用药镇潜与清泄并重,又因其老年动脉硬化,故用活血化瘀之品,贯彻始终。

风阳得息,木火已减之后,又增入滋肾壮水之味,用生熟地、二至丸之类以滋肾水之不足为治本之计。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此之谓也。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下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下

阴 助 而 生 化 无 究 。”故用熟地黄、沙参、麦门冬、枸杞子、菟丝子滋阴填精,配以桂附、仙 茅、仙灵脾壮阳益命门之火,深得阴阳互根之妙。故服后即效,心率增加。 二诊由其他医生应诊,以脉迟为阳虚,改用单纯朴阳的方法,希求速效,反致心率下降,诸 症再现。故三诊在初诊方上重加白芍,以救劫伤之阴,则又趋好转。当出现湿热积滞之象时 即加入琉调泄热之品。总之,据证分析,随证用药,不拘于成见,不一味地以脉迟为阳虚, 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神。
胸痛 1(冠心病) 蒋某,男,48 岁,于 1989 年 10 月 8 日初诊。 自 1987 年 8 月患心肌梗塞,经医院抢救后病情缓解。仍遗留下胸痛时作,中脘满闷,不思 饮食,乏力头晕等症。观其舌质红苔黄腻厚,脉濡缓,时有结代,血压偏高。证属湿浊不化 , 气机阻滞,升降失常。治宜宣郁化湿疏调升降,佐以活血通络方法。药用:荆芥 6 克,防风 6 克,蝉衣 6 克,片姜黄 6 克,旋复花 10 克,代赭石 10 克,半夏 10 克,薤白 10 克,瓜蒌 30 克,佩兰 10 克,杏仁 10 克,焦三仙各 10 克。嘱其改变一直以卧床休息为主的习惯,每 日早晚走路锻炼各 1 至 2 小时;饮食宜清淡,服药 7 剂,心情舒畅,胸痛未作,头晕乏力见 轻,胸脘胀满见舒,食欲好转,舌红苔白,脉滑数,湿郁渐化,仍以前法进退,药用:荆芥 6 克,防风 6 克,蝉衣 6 克,僵蚕 10 克,片姜黄 6 克,赤芍 10 克,丹参 10 克,大腹皮 10 克,槟榔 10 克,香附 10 克,焦三仙各 10 克,水红花子 10 克。服上方 2 周,饮食二便正常 , 精神振作,未见其他不适。改为益气养阴方法,药用:荆芥 6 克,防风 6 克,沙参 10 克 , 麦冬 10 克,炙甘草 10 克,丹参 10 克,赤芍 10 克,香附 10 克,郁金 10 克,焦三仙各 10 克,炒槐花 10 克,水红花子 10 克。1 月后,去医院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血压正常。并 能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按],此病案系心肌梗塞后,胸痛未愈,在家卧床休息二年,精神负担很重。赵老根据脉、 舌、色、症辨为湿阻气机,升降失常之证,先以宣郁化湿为治,仅服药 7 剂,症状大减,增 强了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积极配合,每天坚持走路锻炼,开始 30 分钟,逐渐增加到 5 个 小时左右,3 个月后可以去公园,爬山等活动。实践证明走路锻炼可以改善心脏冠状循环, 增加心肌营养,有促进病愈的作用。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习惯性便秘
陆某,女,26岁,1992年6月30日初诊。

患者自1992年元月初产后,大便一直3~7日一行,经常服用麻仁丸,润肠丸等。

就诊时,体质肥胖,头目眩晕,心烦急躁,脘腹胀满,纳食不佳,下肢轻度浮肿,大便近2周未行,舌红苔白腻,脉濡滑且数。

证属湿热积滞于胃肠,升降失常。

治以疏调气机升降,除湿清热通便。

方药:蝉衣、片姜黄、枳壳、防风各6克,僵蚕、大腹皮、槟榔、焦三仙各10克,瓜蒌30克,大黄2克。

嘱其忌食肥甘厚腻。

服药7剂后,大便日行2次,偏稀,余症皆减。

原方改大黄1克,去瓜萎加莱菔子10克,隔目1剂,连服3周,诸症皆愈,体重亦有所减轻。

【按】:便秘而常服麻仁丸、润肠丸,此常法也,必有效验,然不能根除也。

以致服药则便畅,不服药则便秘,久而久之,必赖药以通便,必增大剂量始效,终有服药亦不便之日矣。

此为肠胃传导之病,湿热积滞壅阻,致三焦气机不畅。

戴元礼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

”故治疗用升降散疏调气机,调整升降,加大腹皮、槟榔、焦三仙、枳壳疏导三焦,气机调畅则传导自分。

故药后便秘即除,肥胖亦减矣。

又[按]:本案与上案一为便秘,一为泄泻证,似相反,而皆以升降散加减琉效,盖其证虽异而病机则一,故异病同治也。

赵绍琴内科秘验方

赵绍琴内科秘验方

赵绍琴内科秘验方1.补心安神膏【处方】黄芪60g,党参30g,沙参60g,生地黄60g,当归60g,赤芍60g,白芍60g,阿胶30g,黄芩20g,川黄连10g,女贞子30g,墨旱莲60g,金樱子60g,五味子60g,远志肉30g,生牡蛎80g,焦麦芽60g,桑椹子60g,鲜葡萄2500g,鲜苹果4000g(切片),蜂蜜150g,冰糖60g。

【主治】失眠,见劳倦思虑过度而致心脾两虚的失眠证,或伴见脾虚食滞者,可见心悸健忘,肢倦神疲,纳食欠佳,面色少华,大便密结,舌淡,脉细弱。

【加减】如素有肺虚,燥热咳嗽,或血虚便秘者,加川贝母30g,麦冬30g,玉竹30g;痔疮,便血者,加丹参30g,炒地榆60g,干荷叶30g,炒槐花60g;燥热干咳,舌瘦干红者,加款冬花60g,桑白皮60g,地骨皮60g,紫菀30g。

如遇感冒及其他疾病发生,应立即停服此药,以免留邪。

【方源】《失眠症中医诊疗》2.软肝缩脾方【处方】柴胡6g,黄芩10g,蝉蜕6g,白僵蚕10g,片姜黄6g,水红花子10g,炙鳖甲20g,生牡蛎20g,生大黄1g,焦三仙各10g。

【用法】上方每周5剂,每剂煎取500m1左右,分2~4次温服,服3个月后改为每周3剂分服维持。

【功效】行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

【主治】用于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加减】胸胁满闷,喜叹息,脉沉而滞,气郁显著,加佛手片10g,香附10g;厌食呕恶,胁肋不舒,舌苔白腻,湿郁为甚,加藿香10g,佩兰10g,姜半夏10g;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舌红起刺,火郁之象,加用黄连6g,牡丹皮10g,龙胆草3g;嗳气频作,食后脘堵,积滞明显,加保和丸10g冲服;腹壁青筋暴露,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明显,舌有瘀斑,血瘀之征,重用鳖甲、牡蛎各30g,加莪术6g,三棱6g,或配服鳖甲煎丸每日1丸;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象沉细软弱,虚象为主,当区别气血阴阳之偏重,酌加补益之品,气虚者,舌淡脉虚,加白术10g,太子参6g;血虚者,唇淡面黄,脉细,加阿胶10g;舌淡苔滑,脉象濡缓,中阳不足,加干姜3g,吴茱萸3g;舌红尖绛,少苔且干,下焦阴亏,加生地黄20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

我听赵绍琴课的笔记:温病对神昏高热,不只有“三宝”

我听赵绍琴课的笔记:温病对神昏高热,不只有“三宝”

我听赵绍琴课的笔记:温病对神昏高热,不只有“三宝”导读:此文系赵绍琴教授30余年前在包头受邀会诊讲课内容的记录。

赵老治疗高热神昏,除了大家熟知的“三宝”外,让我们一起看看还有哪些认识。

赵绍琴教授对高热昏迷证治的经验谈作者/傅明光1983年受包头医学会的委托邀请了卫生部命名的热病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赵绍琴来包讲学会诊学习之后受益颇深。

现将其讲授的内容和经验记录整理介绍于下,共同道学习鉴赏。

高热昏迷是指急性外感热病如伤寒、温热病、湿热病所引起的发热昏迷常见于“流脑”、“乙脑”、病毒性脑炎、大叶性肺炎、中毒性痢疾等非指内科杂病。

如肝昏迷、酮症酸中毒等。

中医要治急症,就必须研究高热昏迷,一见高热昏迷就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这是一种错误的偏见。

一、病因病机1.温热邪气亢盛,来势猛烈,内闭心包。

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2.素体阴虚,心阴心气不足、感受温热之邪,内陷心包。

3.温热之邪炽盛、邪热炼津成痰、痰热上蒸、蒙闭心包。

4.感受湿热之邪,上犯蒙闭心包。

5.误治:①误用辛温发汗或苦寒攻下伤阴而内陷心包。

②误用滋腻或误用温补壅滞、使气机闭塞、邪不得外达、遂被通入心包。

二、证治外感高热神昏、多见于温热病和湿热病,因此高热昏迷要从卫气营血进行辨治。

1.热在卫分神昏初起发热、头痛、口渴微汗、咽痛、舌红、脉浮数而突然昏迷。

此乃“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卫气闭郁、邪热内扰心神而发热昏迷。

治宜辛凉清毒开窍,方用:桑菊饮、银翘散加减。

又如暑痫(暑风):起病则发热口干口渴心烦,昏迷抽搐。

治宜芳香疏解、苦甘泻热佐以疏风。

方用新加香薷饮加减。

2.热在气分神昏①高热心烦、口渴大汗出、脉洪大而见神昏澹语者。

治宜清气泄热、开窍醒神。

方用白虎汤加味。

②气分热盛,(上述症状)兼有腑热、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而滑而昏迷者。

治宜通腑泻热、开窍醒神。

方用牛黄承气汤或白虎承气汤。

3.热在营分神昏心烦不寐、身热夜甚、神昏谵语、舌红绛无苔、脉细数。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失眠:神经衰弱一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失眠:神经衰弱一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失眠:神经衰弱一
佟某,男,46岁
1992年7月6日初诊
患失眠症20余年,每晚需服安眠药方能入睡。

现面色发青,头晕目眩,心烦急躁,夜寐梦多,纳食不香,舌红苔白且干,脉弦滑且数。

证属肝胆郁热,气机阻滞,热扰心神。

治以泄肝热,调气机以求寐安。

方药:蝉衣、片姜黄、柴胡、黄芩、川楝子、枳壳、竹茹各6克,僵蚕、焦三仙、水红花子各10克,大黄1克。

服药3剂失眠好转,服10剂后,不服安眠药亦能入睡。

又以原方加减调治30余剂,睡眠基本正常。

【按】:失眠一症,方书多责之于心,习用枣、柏仁、合欢、夜交藤等药,养心安神以济安寐。

此案患者失眠20余年,诸法尽试,不能奏效,是治未对症也。

其失眠伴心烦急躁、夜寐梦多,是肝经郁热之象,其面青、眩晕亦为肝之病状,脉弦滑且数,更是肝热之征,何以舍肝而他求耶?故治以泄肝热,调气机求其寐安。

用升降散加柴胡、黄芩、川楝子泄其肝热,加焦三仙、水红花子疏调胃肠,再加竹茹、枳壳,即合入温胆汤意,故能三剂即效,一月痊愈。

失眠一症,先生多从肝调治,用升降散加减,每每奏效甚捷。

其辨证眼目,在于心烦急躁、夜寐梦多、脉象弦数,舌质红绛,凡见此脉症,俱作肝经郁热,治无不验。

赵绍琴医案大揭秘

赵绍琴医案大揭秘

赵绍琴医案大揭秘赵老御医之后,得名家指点,临床60年自成风格,不喜成方,辨证立法,善于化裁成方。

因此很多医生看不懂或者不喜欢学习赵老处方。

今天选择一案(李刘坤著《赵绍琴医案实录》,连续20诊,我逐一解读。

本人才疏学浅,难免不到之处还请同道纠正。

张某,女,48岁。

[初诊]1983年11月28日。

患胆结石、胆囊炎、慢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左脉沉滑略数,右脉弦细,中脘疼痛,夜间较重,消化欠佳,右胁时有胀痛,腰痛。

气机不畅,热郁于内。

治法:疏调气机。

饮食当慎。

处方:旋覆花(包)10克,片姜黄6克,蝉蜕6克,僵蚕6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生地榆10克,白头翁10克。

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青龙按:本患者多种疾病缠身,赵老抓主证,目前肋胃脘腰疼为主。

传统看用方香附旋覆花汤合升降散加减化裁。

选用旋覆花香附疏肝理气,片姜黄白芍柔肝活血止痛,四味相和治疗肋痛胃脘痛,气血并治。

蝉衣僵蚕升清,地榆白头翁凉血止血,这是因为肾炎有尿潜血。

赵老手法按照温病血分证入手,凉血止血。

药仅八味紧扣病机。

[二诊]1983年12月12日。

尿检见尿蛋白+,红细胞满视野。

患慢性肾炎两年余,中院胀满,舌红,苔白,用凉血育阴方法。

荆芥炭10克,炒地榆10克,干荷叶10克,白茅根10克。

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青龙按:一诊疏肝调气机基础肋痛胃脘痛愈。

又有胃胀,舌红,赵老直呼凉血育阴。

药用荆芥炭荷叶疏风止血入血分,地榆白茅根凉血止血针对尿潜血。

药仅四味,体现凉血育阴之意。

又符合温病血分治法,透热凉血。

并不去治胃脘胀满,也能疏通气机消除胀满。

[三诊]1983年12月19日。

慢性肾炎兼风湿性关节炎,肢体关节作痛,舌红,苔白,用散风祛湿活络方法。

羌活6克,独活6克,防风6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生地榆10克,焦三仙各10克。

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青龙按:前用凉血育阴,这次又出现身痛关节痛,舌红苔白。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性功能障碍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性功能障碍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性功能障碍孙某,男,24岁【初诊】患者新婚三个月。

婚后即患阳事不举。

夫妻关系随之恶化。

曾自购补肾壮阳丸药服之无效。

两月来心情苦闷异常,每晚独自饮酒解愁,不能自拔。

自述半年以来疲乏嗜睡,习渐严重,甚至工作中即可入睡。

患者体形肥胖,面色潮红而光亮。

诊脉濡软且滑,按之且数,沉取弦急。

舌苔黄腻,根部垢厚。

合参脉、舌,色、证,此属湿热童盛,阻滞经络,当清化湿热,治在厥阴。

柴胡6克,苏藿梗各10克,独活5克,草豆蔻5克,车前子10克,山栀6克,黄芩10克,龙胆草6克,醋大黄10克(后下),二剂【二诊】药后大便畅行三次,心中烦热大减,阳萎已起,嗜睡减轻。

诊脉弦滑,按之濡数,沉取弦急之象大减,苔垢已化,舌质仍较红。

此湿热积滞渐化,三焦气机渐通。

然湿热蕴郁日久,非一剂可愈之证,仍氲清化湿热,活血通络方,继清余邪。

柴胡6克,黄苓10克,泽兰叶10克,片姜黄6克,蝉衣6克,钩藤10克,川楝子10克,防风6克,杏仁10克,大黄粉2克,龙胆草4克(后二味研细末装胶囊吞服),三剂上疗服后,患者前来告知,阳萎已完全治愈,其他症状也已消失,夫妻和好。

遂嘱其停药,并嘱其禁糖,戒酒。

忌食蒜、慧、韭、辣椒等辛辣之物。

并劝其每日运动锻炼,以为强身健体之计。

【按】:本案患者年轻力壮,虽患阳萎,并非为肾虚,故其自服补药而日渐加重。

其形肥,嗜酒,面赤光亮,舌红苔腻,疲乏嗜睡,全是湿热蕴肓1;之象,其脉濡滑弦数,接之愈数,沉取弦急,说明其病本质是肝经湿热下迫,肝郁化火。

不可一见阳萎,便投补肝肾温命门之剂。

一般说来,凡年轻而体质壮实者,多园恣食厚味,或酗酒不止而患阳萎,皆属湿热蕴郁,三焦气机不畅,所谓“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皆可仿此例而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绍琴临证不寐七法
不寐即“失眠症”,其表现不一。

有彻夜不能入眠者;有半夜易醒者;有睡不安静者。

其病因有从内伤不足而引起的,亦有因外感六淫而成的。

(一)养血益气,补益心脾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血亏损,血不舍神,心神浮动,经常失眠,过劳则更甚,面色萎黄,体倦神疲,饮食无味,健忘心悸,脉象细弱。

可用补益心脾方法,如归脾汤。

白朮10、党蔘10、黄芪12、当归10、茯苓10、远志10、炙甘草10、合欢皮12
加减法:
若气虚较重者,可加重益气药的量:党蔘20、黄芪30、桂圆肉30. 若血虚又兼心阴不足时,加入养血育阴之品,如旱莲草10、炙女贞10、桑寄生15、料豆衣13。

若消化不良,舌苔黄厚者,加焦麦芽10、香稻芽10、鸡内金10、焦山楂10。

(二)滋肾阴,抑虚火,泻南补北
阴虚火旺,肾虚水不制火,真阴不升,心火上亢,不能安寐,头胀眩晕,耳鸣心烦,口干津少,或有梦遗,舌红脉细数。

可用泻南补北法。

阿胶珠12、川黄连1.5(研冲)、白芍20、黄芩10、合欢皮10、沙蔘12、麦门冬12、生鸡子黄2枚(搅入冲)
加减法:
若大便干结时,加知母10、生地榆10、生槐米10,白芍加至30~40。

若大便干燥并带有鲜血时,加瓜蒌30、杏仁10、桃仁10、郁李仁10。

若属血虚者,加当归10、生熟地各20、川芎10、旱莲草10、女贞子10。

若虚热上扰时,加生龙牡各10(先煎)、生石决明20(先煎)。

(三)泄胆宁神,其寐自安
胆热上扰,则心烦梦多,阵阵急躁,夜寐不安,动则惊醒,脉象弦数,左关尤甚,泄其胆火,其寐自安。

竹茹10、半夏10、陈皮10、茯苓12、甘草10、枳实3、珍珠母30(先煎)
加减法:
若舌红起刺,心火上炎时,加马尾连6、黄芩6。

若舌苔黄厚者,此挟胃肠滞热,当以清化通腑方法,方中加川军炭3,或加焦麦芽10、神曲12、鸡内金10。

(四)化痰降逆,和胃安寐
痰湿壅遏,胃气不降,胸中满闷,寐不得安,苔白腻厚,脉象濡滑且数。

用化痰降逆和胃方法。

北秫米60、半夏12、炙甘草10、陈皮10、合欢皮10
加减法:
若痰湿化火,舌黄垢腻时,加黄芩10、苏子10、莱菔子10、冬瓜子10
若属肝经郁热挟痰者,方中加蝉衣6、殭蚕10、蛇胆陈皮2管或
0.6(冲)。

若湿重而气分不足时,加香砂六君子丸,或橘红10、苍朮10、茯苓20。

(五)疏导化滞,肃降安神
滞热上迫,胃中不和,心神受扰,寐则惊醒不安,小儿尤甚。

可用疏导化滞方法。

半夏曲10、旋覆花10(包)、陈皮6、焦三僊各10、莱菔子10、大黄粉0.5(冲)
加减法:
若滞热上迫,火热较重时,加黄芩6、马尾连10、竹叶茹各3。

若兼肝热而心神不安者,加黛蛤散10(包煎)、远志10、茯苓神各10。

(六)益气养心,安神定志
心胆气虚,体质薄弱,胆怯心慌,触事易惊,夜寐不宁,脉细弱畧数。

用益气养心,安神定志方法。

党蔘6、沙蔘12、菖蒲10、远志10、生龙骨20(先煎)、生牡蛎10(先煎)、珍珠粉0.5
睡前服。

加减法:
若舌红口干时,加沙蔘10、麦门冬10、五味子6。

若属阳气不足,服上方效而不巩固,可于方中加桂圆肉60(另煎,兑)、黄芪30、桂心0.5。

(七)养血行瘀,宁神定志
病后体弱,血分瘀阻,形体削瘦,面色萎黄,夜不安寐,舌淡有瘀斑,脉细弱。

用本法治之。

琥珀粉1(冲)、玳瑁10(先煎)、当归10、川芎6、白芍15、地黄15、黄芪20、白朮10、太阴元精石3(研冲)
加减法:
若气分过虚,可于方中加人蔘粉3。

若虚热化火,舌红口干时,加五味子6、炒地榆10、炒槐米10、焦三仙各6。

若舌苔垢厚时,可于方中加焦三僊各10、鸡内金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