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迎寸口对比诊断法临证应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种,主要是通过观察人体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它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人迎寸口诊法的相关内容。
人迎、寸口,指的是脉搏的两个部位。
人迎脉指的是人中下,寸口脉指的是手腕处。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触诊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根据变化的情况,医生可以判断病人是属于实证还是虚证,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观察面色在中医诊断中,观察面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人的面色可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通过观察面色,医生可以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判断病人属于实证还是虚证。
面色红润、气色鲜明的人,往往是体内有热,阳气过盛,属于实证;而面色苍白、气色晦暗的人,则可能是气血不足,阳气不足,属于虚证。
观察舌苔舌苔是人体的生理反应之一,也可以反映出疾病的情况。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度等情况,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
舌苔白腻、湿润的人,往往是体内有湿热,消化功能减弱,属于湿热证;而舌苔淡白、干燥的人,则可能是气血不足,阴液亏虚,属于虚证。
观察脉象脉象也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观察脉象的速度、强弱、有无等情况,可以判断出病人的病情。
脉象沉细数而弦的人,往往是气血不足,阳气亏虚,属于虚证;而脉象弦数而滑的人,则可能是肝郁气滞,阴寒证等。
人迎寸口诊法是一种全面细致的诊断方法,在观察人迎、寸口、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都需要非常仔细地观察和分析。
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准确性高:由于人迎寸口诊法多方面综合分析,因此在诊断准确性上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病人的病情。
灵活性强:人迎寸口诊法不局限于一种疾病,而是适用于各种疾病类型,因此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病情。
适用范围广:人迎寸口诊法可以用于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包括感冒、发烧、胃肠炎、慢性病等,适用范围广泛。
【诊断】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

【诊断】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人迎寸口脉诊法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诊脉方法之一,包含理论依据、临床指导等。
该脉法可通过寸口脉与人迎脉的脉象相互对比,指导经脉辨证及针灸临床治疗。
但由于历代医家对于人迎脉所在的诊脉位置见解不一,使得对该脉法的应用造成障碍。
故笔者着眼于古典文献,从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探析人迎寸口脉诊法,以验于临床。
1诊脉位置在应用人迎寸口脉诊法前应首先对其历史源流进行梳理。
后世医家对人迎寸口脉法的诊脉位置有2种认知:一种观点认为人迎脉诊脉位置位于颈部喉结旁的动脉处,气口即寸口;另一种观点源自《脉经》,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脉诊脉位置,右手关前一分为寸口脉诊脉位置,由于该脉法诊脉位置的不确定,导致了历代医家对人迎脉诊脉位置各抒己见,使该脉法应用混乱。
1人迎脉诊脉于颈部《灵枢·本输》曰:“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灵枢·寒热病》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1]。
《内经》已经指出人迎为颈部动脉,位于足阳明胃经。
故后世医家多认为此脉法中的人迎脉位于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而寸口脉位于双手的肺经寸口脉。
但是,人迎脉诊脉位置若位于颈旁动脉则会给临床操作带来诸多不便。
人迎脉位于颈部动脉,则左右皆有人迎脉、寸口脉。
虽然《灵枢·动输》中记载:“阴阳上下,其动一也。
”但在实际临床中,由于病情的多变复杂,很可能会出现左右人迎寸口大小相反,甚至出现左右寸口脉相差非常大的情况,这时该如何诊脉,则无法确定。
历史上认同人迎位于颈旁动脉的学者也未能对此做出较为合理的解答。
2诊脉位置位于左右手首次将人迎寸口脉法赋予新的含义的是《脉经》,王叔和于《脉经·卷第一·两手六部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云:“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2]分析其内容可知,其中关于人迎、气口的定位应为关前一分。
后世医家孙思邈、陈无择等也认同“左人迎,右寸口”的观点,临床上很多医生以此作为依据也取得了显著疗效,说明也有其理论以及临床意义。
人迎脉口双诊法之内容与凭脉正诊治原则

人迎脉口双诊法之内容与凭脉正诊治原则一、人迎脉口阴阳双诊古法脉诊的概念人迎、脉口阴阳双诊古法源于《黄帝内经·灵枢·玉机真藏篇》。
武当山祝华英道长认为通过诊察患者人迎、脉口寸关尺部脉搏之大小、强弱和正负脉搏运行情况,可以体察出患者的不平之处或独异之处,即是病灶之所在(阴阳、表里、脏腑、经络),用于指导中医中药、针灸按摩,使之达于平衡合理。
二、侯人迎脉口寸关尺,明阴阳双诊之病位。
(一)、左右脉口寸关尺侯五脏之气。
左侧寸关尺侯心肝肾;右侧寸关尺侯肺脾胃命门。
(二)、左右人迎侯六腑之气。
左侧寸关尺侯小肠、胆、膀胱;右侧寸关尺侯大肠、胃、膀胱。
三、侯人迎脉口,明“脉应四时”“平与不平”。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篇》“终始者,经脉为纪。
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
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
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
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
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为常,脉与“时”“节”相应为常;脉与“时”“节”不符,“太过”“不足”皆为变。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日浮,反此者病。
内经人迎寸口脉诊法在推拿临床中的应用举隅及思考

曾行 封 闭 治疗 , 疼痛有所缓解 ; 半 月 前 曾因 哮 喘 进
操作 , 点揉 右侧 肩 髑穴 , 均 以轻 柔手 法 , 力度 限定 在
皮部至经筋浅 中层之 间; 由远及近, 较重手法分理
手 太 阴 上肢 部 分 ; 由近 及 远 按揉 足 阳 明经 膝 关节 以 下部 分 ; 由近 及 远 按 揉 膝 关 节 以下太 阴经 部 分 ; 按
迎。
治疗 予 循左 肩 臂 三 阳经 , 由远 及近 行 分 筋理 筋
手法 , 寻得三间、 液 门、 外关 、 肩 髑 穴疼 痛敏 感 , 重 点
1 项肩部酸紧、 双肩关节疼痛活动欠利案 2 0 1 5 年 7月 3 1日门诊 患 者 , 李某, 女, 6 1 岁, 某
医院妇产科退休职工, 主诉为“ 项 肩 部 紧 束 不 适 数 周, 双肩 关 节 痛 活动 欠 利近 一 年 ” 。除此 之 外 , 尚有 C C 4  ̄ 、 C C ~ , 椎 间盘 突 出, L , L —L ~ S 椎 间盘 膨隆, 支气 管哮喘 , 甲状 腺 功 能 减 退 等 诸 多病 史 。 双 肩 关 节 于 外 院 诊 断 为肩 周 炎 , 左侧肩关节较重 ,
初学把脉|张仲景把脉的四个部位:寸口、人迎、趺阳、太溪

初学把脉|张仲景把脉的四个部位:寸口、人迎、趺阳、太溪中医给病人看诊搜集信息主要有三个要素:舌、脉、证。
❍舌,看舌苔、舌质。
❍脉,主要有几个部位来检查,第一是寸口(左上图),在手腕处平时中医把脉的位置,就是挠骨的桡动脉。
第二是人迎(右上图),在脖子,俗称颈动脉;第三是趺阳(左下图),在足背动脉;还有一个位置叫太溪脉(右下图),也就是肾脉,在太溪的位置。
寸口和人迎这两个部位,是我们检查疾病特别重要的位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从左到右分别为寸口,人迎,趺阳,太溪。
❍第三个要素是证。
中医的辩证,是很多个症状比如口苦、咽干、腹泻、腹痛、腰痛等一系列的症状结合起来,得出一个诊断的结论,这就叫做辩证的证。
可以理解为证是一系列症状的集合。
脉分阴阳首先来看脉这个要素里边的两个部位,一是人迎,一是寸口。
在《灵枢经》里,反复探讨人迎和寸口之间的关系。
从人体解剖结构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位置也极其重要。
医圣张仲景把脉主要有四部,寸口、人迎、趺阳、太溪。
《黄帝内经》篇篇都是经典,仲景当年著书的时候就反复参考了内经的文章。
概括起来仲景借鉴的就是四个字,「阴阳」与「五行」。
阴阳极为重要,仲景用阴阳转换出了三阴三阳。
内经里边不断地讲人迎与寸口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讲阴与阳的关系。
我们左手和右手的寸口是不一样的,它的阴阳属性完全不同。
左手的阴阳属性为阳,右手为阴,即左手为阳手,右手为阴手。
观察心脏的血管布局,就能够判断出来为什么左手是阳手,右手是阴手。
人体的结构本身就是天地的设计。
左手主要是看人体的阳气。
比如说见到一个患者,他得的是热症,那通过左手就可以判断这个热,出自哪一个部分,出自于哪一个脏腑等等。
寸、关、尺❍传统上「寸口脉」分寸脉、关脉和尺脉。
寸脉离手掌近,尺脉离手掌最远。
左寸对应心,心为火,它的阳气是很足的,因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心脏始终在跳动的。
肠道有蠕动,胃也有蠕动。
而很少能感受到肝脏的动态,比如说肝脏有抽动、蠕动等等,身体会特别不舒服,那是生病了才会有的现象。
灵枢经第九篇终始之三人迎脉和寸口脉比较断病

灵枢经第九篇终始之三人迎脉和寸口脉比较断病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经书讲,人迎部位的脉搏跳动的大小,是寸口脉搏动的二倍,病在足少阳胆经,如果人迎脉搏的大小,是寸口脉搏跳动的二倍的同时,病人又有躁动的表现,那病就在手少阳三焦经了。
人迎脉搏的大小是寸口脉象的三倍,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如果同时病人有躁动的症状,那病位就在手太阳小肠了。
人迎脉搏的大小是寸口脉搏大小的四倍,疾病在足阳明经,如果病人再有躁动症状的,病就在手阳明大肠经了。
人迎脉搏动的大小是寸口脉搏动大小的五倍,而且脉象博动既大又快,那是六阳经的脉气旺盛至极端状态,流溢在外的表现。
病名叫溢阳,溢阳的情况下,阳气旺盛到极端,就会隔绝阴气的运行,阴气无法外达而使阴阳交合,这种情况就称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
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
关格者,与之短期。
经书讲,寸口脉搏的大小,比人迎脉搏的大小大一倍,病在足厥阴肝经,同时病人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心主,也就是手厥阴心包经。
寸口脉搏动大小是人迎脉搏动大小的三倍时,病在足少阴肾经,同时病人有躁动症状时病在手少阴心经。
寸口脉搏动的大小,是人迎脉搏动大小的四倍时,病在足太阴脾经,如果病人有躁动症状,病在手太阴肺经。
寸口脉象大小是人迎脉象大小的五倍时,而且又大又快,这就是溢阴。
溢阴是内部阻滞的现象,称内关。
内关不通的情况下,人就会死亡。
如果人迎脉与寸口脉象都大于平常脉象的四倍,那就说明阴阳两气都旺盛至极,从而产生了阴阳互格斗的现象,病名是关格。
病人如果有关格的脉象,那就距离死亡不远了。
《灵枢针灸》学习:人迎寸口脈诊

本帖最后由成哥于2013-7-30 22:19 编辑阴阳脉-人迎寸口脉《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
终始者﹐经脉为纪。
持其脉口人迎(1)﹐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相司守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为平人”。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2)﹐知阴者知阳。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3)﹐所谓一也”。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寸口主中﹐人迎主外(4)﹐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5)”。
【注释】﹕(1)脉口人迎﹕脉口﹐指寸口脉。
又称气口。
人迎﹐指人迎脉。
(2)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指了解经脉阴阳表里关系。
头﹕指人迎脉。
(3)三阳在头﹐三阴在手﹕三阳﹐指阳明太阳少阳﹔三阴指太阴少阴厥阴。
头指人迎脉﹐手指寸口脉。
全句指阴阳经象反映在人迎寸口二脉。
(4)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中﹐内也﹐指阴经﹔外﹐阳也﹐指阳经。
(5)平﹕指常人。
【按语】﹕本篇论述了人迎寸口脉的候诊部位以及正常人迎寸口脉的状况。
寸口脉反映阴经﹐人迎脉反映阳经﹐此即“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气口候阴﹐人迎候阳”。
临床上通过比较人迎寸口两脉的强弱﹐了解经脉阴阳平衡与否。
这即是《灵枢终始》中“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所以﹐人迎寸口脉亦可称为阴阳脉。
有关人迎寸口脉的具体检查方法﹐参考本篇附篇。
关于正常的人迎寸口脉﹐本篇论及了两个方面﹕第一﹐必须是“脉口人迎应四时也”。
即寸口人迎脉随四时而有相应的变化﹐具体就是“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第二﹐必须是“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
即人迎寸口两处指下的感觉如同按在同一条拉紧的绳索上。
这里指出检查人迎寸口脉时﹐不是注意其脉的大小快慢浮沉﹐而是需要揣摩两脉指下应指力度﹐以确定两脉的强弱。
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

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内经》经文①《素问·六节藏象论》:“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②《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③《灵枢·终始篇第九》:“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⑷《灵枢·经脉篇第十》:“肺手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迎寸口对比诊断法临证应用【关键词】脉诊部位;人迎诊法;寸口诊法;针灸疗法;偏头痛《内经》中脉诊法有3种,即寸口脉诊法、寸口人迎对比脉诊法及三部九候脉诊法。
如今寸口脉诊法广泛应用于中医教学和临床中。
其中三部九候脉诊法由于过于繁琐及许多部位的不方便(如鼠鼷部的触诊),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目前临床较少应用,而寸口人迎对比诊脉法虽然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却为从医者所忽略,临床应用也较少。
笔者临床观察发现,该法对众多疾病的的辨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 理论溯源
寸口脉象主要反映躯体内部脏腑中气血的盛衰。
《素问·五脏别论》云:“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与胃,变见于气口。
”据此可以认定,五脏六腑之气血虽然均从胃中所化生,但五脏六腑气血盛衰变化却可以通过手太阴肺脉的寸口处而显现出来。
至于人迎脉象,《灵枢·禁服》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说明“寸口”反映了人体“中”的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而位于颈部的人迎脉则反映了人体“头面身形肢节”等“外”的气血变化,《灵枢·五色》还特别举例予以说明“人迎盛坚者伤于寒”。
外感寒邪侵袭,邪气留于肌表,阳气卫外为固,与外邪交争于肌表,故而发生人迎脉“盛坚”的实大有力脉象。
2 应用说明
一般来说,人迎与寸口的搏动力度以及大小浮沉是一致的。
所谓“阴阳上下,其动一也”(《灵枢·动输》),但常人脉象搏动情况会随节气的变更而有微小的变化,春夏季节人体阳气浮越于表,所以,人迎脉会有轻微的浮大;而秋冬季节阳气内收于体里,此时寸口脉会显得微大一些,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
如果没有明显的疾病表现,虽然在春夏人迎微大那是人体正常的阳气浮于表的反映,不属于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大小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灵枢·五色》)。
如果人体已经发生疾病,体内阴阳二气必然已经发生不平衡,此时寸口与人迎脉大小应该有所不同,人迎与寸口应该有或大或小的变化与差别,但如果此时人迎与寸口脉象搏动力量和浮沉相等,反而说明人体元气大虚,体内阴阳气血或均虚弱无力抗邪,或体内外邪气均旺盛,此时患者已经有死症,这时疾病反而更难以治疗和恢复了。
如《灵枢·终始》云:“人迎与寸口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
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
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邪气侵犯人体内外,或气血均已严重不足,此时患者身体情况不良,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至于患者的预后,如“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泄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
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所谓勿刺者,有死症也”(《灵枢·热病》),此时寸口静说明风热邪气尚未侵入内腑,仍然在表,而反映体“外”的人迎脉躁动,说明邪气仍在体表三阳之脉,所以应该“取诸阳脉,五十九刺”,使之汗出,风热去而发热之病好转;同时需要注意“实其阴”,因外泄而导致的不足,但一定要引起注意的是:身体高热而人迎与寸口二脉却非常平静无躁动现象,此时身体元气大亏,阴阳二气已经不能出外抗邪,是非常危险的情况,此时不宜进行针灸治疗了。
当属于身形外在的头面、肢节等发生气血逆乱病变,但还没有内侵及脏腑的时候,经常会在寸口脉无所反应,笔者经常遇到头晕失眠患者,寸口细弱无甚起伏,但是人迎脉却浮大有力,显示出阳热有余,甚至上入头脑之象,所以笔者认为寸口与人迎对比结合来进行病位判断,对疾病的在表在里及是否表里同病以及疾病虚实的判断则显得简单而容易了许多,并且避免了单纯诊断寸口脉象的不足。
综合看来,人迎的脉象也可反映身体内部“阳”气的变化,寸口的脉象可以反映体内脏腑“阴”气的情况,即“气口候阴,人迎候阳”(《素问·阴阳别论》)。
在《灵枢》与《素问》中多处提到了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如“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
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灵枢·四时气第十九》)。
此时,医家已经通过人迎与寸口脉象的对比变化来进行病位及病情发展趋势和预后的判断。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5岁,几内亚籍,2006年1月9日初诊。
患者5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