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完整版

合集下载

脉诊操作要点

脉诊操作要点
五十动: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小儿脉:医生用左手握小儿手,再用右手大拇指按小儿掌后高骨脉上,分三部以定息数。对四岁以上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侧滚转寻三部;七八岁可以挪动拇指诊三部;九至十岁以人三部诊脉进行。小儿三岁下,虎口看三关,一节风关为,二节气关连,三节叫命关。
脉诊操作要点脉诊入门图解脉诊一学就通中医脉诊初学脉诊一点通脉诊视频脉诊速记图卡脉诊仪中医脉诊一点通脉诊歌诀脉诊入门
中医诊脉的操作要点
脉诊按部位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
遍诊法:分为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部诊法:分为人迎、寸口、趺阳脉。寸口诊法: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为腕后桡动脉。现在常用。
指法:临床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
1.选指: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
2.布指: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3.运指:布指之后,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和单诊等。
注:1、每项扣分参考评价情况进行扣分,其他内容酌情扣分;每项扣分不超过该项所在分值。
2、每项按照规定时间完成,超时未完成者,未完成项目不得分,并在该操作总分扣除时间分1分。
监考老师:考核日期:
(1)举法:用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举法又名“浮取”。
(2)按法: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按法又名“沉取”。
(3)寻法: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寻法又名“中取”。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医针灸的常用脉学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人迎气口的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气机运行情况,进而判断病情和辅助诊断疾病。

人迎气口位于颈部的两侧,距离颈椎横突约3寸,即颈椎下缘处。

触摸人迎气口时,应用中指贴近颈椎后,由上往下滑动,当感觉到颈动脉搏动的地方即为人迎气口。

在诊断中,医生会观察人迎气口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滑动感等特征,进一步判断病情。

常见的脉象有沉、浮、紧、弦、细、数、缓、急等。

人迎气口脉法主要用于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等特点,可以辅助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但需要指出的是,人迎气口脉法仅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不能替代其他现代医疗技术和方法,如影像学检查等。

诊脉入式歌.

诊脉入式歌.

诊脉入式歌决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女人面北受气看,寸关尺部同断病;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肾居尺脉合膀胱,小肠亦在此部用;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关部认;右尺命门并大肠,用心仔细须寻并;若诊他人覆手取,要字看时仰手认;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脉应;大肠共肺为传送,心与小肠为受盛;脾胃相通五谷消,膀胱肾合为津液;三焦位居上中下,自在胸腹皆相应;肝胆同为津液腑,能通眼目为清净;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次第推排三部脉,配合天地人三元;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名尺泽;关前关后定阴阳,察脉根源应不嗟;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亦无疴;三迟二败冷危困,六数七极热生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嗟;一息二至着床害,二息一至死非怪;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热积生风冷生气,用心指下叮咛记;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依经分节气;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归四季;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机小解通玄记;浮芤滑实弦紧洪,名为七表属阳宫;微沉缓涩迟伏并,濡弱为阴八里同;长短虚细促动结,代革同归九道中;更有数牢散三脉,二十七脉名须窍;血荣气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通;昼夜八百一拾丈,呼吸定息六寸行;拾二经络周流遍,一十六丈二尺零;浮风芤血滑多痰,实热弦劳肾痛间;洪热微寒脐下积,沉因气痛缓皮顽;番则伤精阴血败,又闻迟冷伏格关;濡多自汗偏宜老,弱脉精虚骨体竣;长则气理短则病,细为气乏伐衰然;促为热结极为积,虚惊动脱血频来;数则心烦大病进,革为精漏血虚寒;牢坚衰急心腹痛,散似杨花气乱行;浮芤其状相反,欲识涩而似微;按乎弦而若紧,沉伏殊途同归;洪与实而恍惚,濡与弱如依稀;滑动体殊不一,革牢按之似疑;缓此迟之小快,结促指下疾迟;虚散薄而无力,代则歇如中指,先辨诸脉之情,后认五行生尅;便复通於药性,然后可以为医;既以明其诸脉,须知疾之所有;寸脉急而头痛,弦为心下之咎;紧是肚痛之徵,缓即皮顽之候;数散热居胃口,微弱冷入胸中;滑主痰多,涩而血少,胸连肋满,洪滑莫差,项引背痛,沉紧不诊,更过关中,浮缓不食,紧牢痛满,喘急难痊,弱以数兮,胃之虚热,弦以滑兮,胃之寒痰;微涩主下胀满,沉兮膈上吞酸;弱即宜为虚视,沉乃须作实推;下肿缘濡,女萎调之在急;水症困伏,牵牛泻之命安;尔乃尺中沉绝,定知女经不调;男人遇此之候,必主小腹难消;伏脉壳兮不化,微即腹痛无谬;数缘内热便壅,迟是寒於下焦;胃冷呕逆涩候,饱胀问痒弦牢;紧则痛居其腹,沉乃疾在其腰;濡数浮芤之脉,皆主小腹难消;细详如此之候,其脉何处能逃;若问女子何因,胎脉尺中不绝,太阴洪如女孕,太阳大是男娠;若遇两手俱洪,而当双产推之;详察月数断定,各依其部如神;假会中冲者动,此乃将及九旬;患者欲知生死,须详脉之动止;弹石劈劈而又急,解索散散如又聚;雀啄顿木而又住,屋漏将绝而复起;蛤游冉冉,而进退难寻;鱼翔澄澄,而迟疑掉尾;斧沸之脉涌如膏;一占此脉旦夕死,嗟呼遇此之候,定不能起;纵有丸丹,天命而已,复困沉沉,声音劣劣,寸关虽无,尺尤不绝,往来息芍,踝中不歇,如此之流,何忧殒灭,经之其载,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乃当更治。

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人迎大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

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人迎大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

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人迎大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黄帝内经》关于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汤泼雪的讲义第七章是色脉,前面说的是看气色诊病,后边介绍了三种《黄帝内经》的诊脉方法。

脉搏因为藏在身体皮肤以内,和浮于表面的气色相比属阴,今天就先说说人迎寸口脉法。

所谓人迎寸口就是两个脉搏的名字。

人迎脉在喉结外侧颈动脉搏动处,属于足阳明胃经而在头,是地的阳气迎合于天的交界处,又有迎接贵人的含义。

寸口脉在手寸关尺三部脉中,最大者,属于手太阴肺经,是天的阴气下降于地的交界处,也是天地气交,阴阳界交之处。

人迎寸口脉的诊脉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比较两个脉搏的大小来指导临床:1、人迎和寸口脉大小相一致的,说明阴阳平调。

2、人迎大于寸口一倍的,说明少阳之气太过,病在足少阳,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少阳。

3、人迎大于寸口两倍的,说明太阳之气太过,病在足太阳,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太阳。

4、人迎大于寸口三倍的,说明阳明之气太过,病在足阳明,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阳明。

5、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的,说明厥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厥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厥阴。

6、寸口大于人迎两倍的,说明少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少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少阴。

7、寸口大于人迎三倍的,说明太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太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太阴。

8、如果人迎和寸口脉的差距达到了四倍,离死亡就很接近了。

人迎脉位于喉结两旁一寸五分处,为阳明胃脉,主要以诊察在外的六腑病变,所谓“人迎主外”。

人迎寸口脉法对比其实就是阴阳对比,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理念。

人迎脉在上,为天为阳,寸口脉在下,为地为阴。

《灵枢·五色》中解释了诊脉的原理:人迎盛坚者,伤于寒。

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学习了这一个诊脉方法后,还是有所疑问,《黄帝内经》也说过,天不满西北。

地不足东南。

人体的左右不一致非常正常。

人迎寸口脉左右都有,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会出现左侧人迎大于寸口,同时右侧人迎小于寸口,或两侧人迎同时大于寸口,反之亦然,各种各样的情况,那么在上面几种情况下,以哪一边为准呢?我又从网上找到了一些论述,其中有一篇《脉法赞》说的是,所传以分左右寸口为人迎气口者,实乃分左右阴阳之意。

脉诊歌诀全(精) 文档

脉诊歌诀全(精) 文档

内容简介这本脉诀歌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诊脉歌:介绍切脉时应如何进行的程序。

寸、关、尺三部中浮、中、沉九候的诊法,身体上、中、下三部应在某部,五脏六腑主在哪个部位。

2、脉象口诀歌:是把二十八部脉分做两种方法解释,每一部脉先将脉象形态说明,再将病因、症状指出。

3、分部主病脉歌:是细分二十八种脉象出现在哪个部位,主某脏某腑发生什么病。

另外还有诊“内因”证诀,诊“外因”证诀,诊“不内不外因”证诀,再定死脉、怪脉形候诀,生理异常脉五种等。

并且补充诊小儿虎口三关脉歌,看小儿“人迎”、“气口”诀歌,诊妇人脉歌,诊妇人有妊脉,切脉“八纲”,四季脉变,平息脉歌。

中医四诊中切脉最难,因兴凭医者三个手指和呼吸(一呼一吸名一息)来掌握患者的脉博跳动、形态、强弱而定脉象,诊断脏腑疾病。

故此,切脉只有长时间的体验才能认清。

以上脉诀是湖伟彬幼年从先父学医时所读家传秘本,简单易记,便于初学诊脉者,仅又从新整理,尽量改成白话,适合盲文,但限于文化水平,多有词不达意之处。

我国故有的脉学文献极其丰富多彩,是祖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它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历代经验积累的结晶。

我们应该认真钻研继承前人遗产,从实践中发扬提高使祖国医学有更大的进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学而时习非常重要啊!论小儿虎口三关脉歌小儿三岁下,虎口看三关,一节风关为,二节气关连,三节叫命关。

男左女看右,紫热红伤寒,青惊白似肝,黑似因中恶,黄是因脾端,淡红淡黄者,此渭无病看。

看小儿气口脉歌小儿三岁放平脉,一指三关定数细(小儿三岁以前看虎口三关,三岁以后方看掌后高骨,一指定寸关尺三步),一吸六至是平脉,七、八是热似为困,迟冷数热古今流,浮风沉积虚当实,左手人迎主外感,右手七口主内急,外后风寒属食侵,内后乳食时痰积,洪紧无寒是伤寒,浮缓有寒是伤风,浮洪多是风热盛,沉细原因如是疾,沉紧腹中痛不休,弦紧喉见喘气急,紧促只因痘疹生,紧数只是惊风至,虚软吐泻做慢惊,滑泽是痰痃疟利,芤为失血上下分,弦急可恶需要记,软而细者是肝乎,实而数者为便秘,大小不匀为恶候。

口传心授的脉诀——脉理心灯

口传心授的脉诀——脉理心灯

口传心授的脉诀——脉理心灯医家脉理最为先,此中妙决要精研, -三部五脏犹易识,七诊九侯至难传; -掌后高骨为关脉,前寸后尺三部全, -左寸心经与小肠,关部肝胆正相当, -尺部膀胱合与肾,右寸肺经与大肠, -脾胃正在关部内,尺部命门和三焦, -三部五脏既分明,七诊之法亦要精; -静心忘虑均呼吸,先诊虑际指要轻, -微重饥端沉至骨,病人息数俱察清, -七诊既明论九侯,浮中沉在指下求, -三部俱有浮中沉,此为九候莫在等, -七诊九侯辩既真,人身三焦亦要分, -脉中寸部管上焦,须知从头至于心, -中焦从心至于脐,脉居关部不须疑 -从脐至足为下焦,尺部寻之自不迷, -三焦部位即分当,各脉形状亦要商, -脉行三十最繁浩,浮沉迟数为大刚, -浮脉形状果如何,按之不足举有余, -沉脉重按方可得,一息三至脉为迟, -数脉一息来六至,四脉形状亦辨真, -诊时下指细推祥,先求本脏脉相当, -肺脉浮涩脾和缓,心脉浮大肝弦长, -命门三焦宜沉细,肾脉沉滑最为良, -一息四至中和象,不浮不沉气悠扬, -此为平脉休断病,有病之脉再参祥; -浮而有力风来侵,无力为虚损真阴; -沉而有力乃为积,无力气逆脾寒深; -迟而有力乃为寒,无力腹疼因痞端; -数而有力当作热,无力疮痒疼难安; - 数而沉细属虚火,若兼繁盛是伤寒; - 总言回脉知大略,再分六部仔细参; - 左寸脉浮心不宁,神昏话乱梦多惊, - 胸中烦躁痰涎甚,伤风发热于头疼; - 心脉来沉积浮梁,胸满肋疼冷饮伤, - 咯血虚惊夜不寐,气粗崩漏淋难当; - 心迟腹疼胃虚真,心疼呕水小便频, - 胸满脐疼身拘紧,怔仲虚汗渐伤神; - 心数烦躁言语狂,小便不和舌生疮, - 目昏头眩兼呕血,烦渴口苦与舌强; - 左关脉浮肝受风,瘫痪筋拘怒气冲, - 身疼麻木臂不举,面肿牙疼便血脓; - 肝脉沉兮怒伤肝,血虚爪枯目昏酸, - 肥气肋疼胸胀满,惊悸肠鸣睡不安; - 肝迟中寒疝气成,筋挛骨疼目泪盈, - 痃癖肠疼不大息,转筋麻木触事惊; - 肝数风热渴难当,血少头眩目无光, - 骨蒸烦躁兼呕吐,善怒气逆塞胸堂; - 左尺脉浮气不和,风博牙疼背腰驼, - 足腿生疮小便赤,女人崩带渐成痈- 肾沉下寒经不通,肠满奔脐下壅, - 风滞腰疼溺浊涩,精衰目暗耳不聪; - 肾迟虚冷精自遗,阴亏血满便淋漓, - 腿膝酸疼梦涉水,盗汗阴湿疝无疑, - 肾数下焦虚火生,发热消渴并耳鸣, - 血淋遗溺身湿痒,肾壅足肿筋骨疼, - 女人逢此成胎气,男人遇之多遗精;右寸肺浮肺气伤,痰嗽咽热吐血浓, - 头面疮肿大便秘,青涕自汗鼻塞壅; -肺脉生沉肺生壅,息奔胸满痰气功, - 皮毛焦枯兼喘嗽,骨蒸呕血声不洪; - 肺迟气弱寒痰多,喘嗽呕逆痞成疴 - 虚汗耳聋并溏泻,皮肤燥痒梦涉河; - 肺数喉腥痰火生,咳嗽吐血目不明; - 面生痤痱大便结,气喘咽干语无声; - 右关脉浮宿食壅,脾虚泻痢滞难通, - 发虐齿宣并盗汗,喘呕麻木腹虚膨; - 脾沉胃虚饮食难,脾气关格又吐酸, - 吐泄贪睡手足乱,身黄肿满腹如盘; - 脾脉逢迟胃中寒,食停虫积膈不宽, - 痰壅呕逆兼咳嗽,泻泄腹疼不能安; - 脾数中消常嗜眠,胃酸口臭齿龈宣, - 多食多饮臂不举,霍乱烦躁有涎痰; - 右尺脉浮相火生,阴肿后结多遗精, - 脉沉虚汗脐下疼,遗精白浊膝腿疼; - 脉迟腰疼溺难禁,下元虚冷泻不轻; - 脉数阴虚三焦热,烦渴大便秘难行; - 五脏分明六腑通,万机总归回脉中, - 须知随时有主脉,良医细心再研究, - 弦洪毛实分四季,总要和缓胃气充, - 男子关前脉常腾,女子尺脉定浮洪, - 两手关前于寸后,右为气口左人迎, - 人迎脉大伤六气,气口脉大伤七情, - 浮风紧寒虚中暑,濡湿涩燥从火生, - 喜缓怒弦夏脉涩,思结悲散最分明, - 若逢沉脉心多恐,脉若动兮必为惊, - 妇女诸证同男断,惟辨胎产和月经, - 尺脉浮数先期至,沉迟过期腹冷疼, - 经断脉和知胎气,须辨女孕与男形, -左实为男右为女,左右皆然双胎城, -产后数大难调治,沉细而缓可保生, -小儿脉与大人异,一息七至为和平, -六至沉细知为冷,九至热极病难宁, -浮为风痰沉细食,弦急气凝促虚惊, -虎口脉纹先祥视,紫热红寒青为惊, -白色为疳黑为恶,淡黄淡红病渐宁, -命关已过无安日,气关为重风关轻, -脉中消息知大略,再有危脉细参评, -雀啄连来三五下,屋漏半日一点落, -鱼翔似有亦似无,虾游静中忽一跃, -弹石硬来寻却散,搭指散乱如解索, -寄与医家仔细看,六脉一见休下药, -更有代脉气飘扬,十动一止一年亡, -二三四十若有止,二三四载必有伤, -结脉促脉俱有止,止无定数病无妨, -人安脉病终难保,人病脉安自安康, -又看人形把脉求,肥人沉细瘦多浮, -短人脉短密下指,长人脉长疏指求佛点头脉决寸浮头脑腰腿痛,沉细横身骨节疼,女寸俱无月家病,脉大大肠水泄灵。

什么是人迎气口脉的部位

什么是人迎气口脉的部位

什么是人迎气口脉的部位人迎气口诊法,虽出自《内经》,而历代医家对于人迎气口所在的部位,见解不一,迄今无定论,归纳起来,博粹堂中医讲大致有三种说法:1、《内经》的说法,人迎位在结喉两旁(颈动脉),气口位在两手掌后高骨经渠之分(桡动脉)。

《灵枢,寒热病篇》:“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要筋之前。

”《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气口即寸口,寸口的部位,《灵枢?本输篇》:“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

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手太阴经也。

”后世从此说者,有隋代杨上善,《太索-人迎脉口诊》注说:“肺脏手太阴脉动于两手寸口中,两手尺中。

五脏之气,循手太阴脉见于寸口,故寸脉主于中也。

人迎胃脉,六腑之长,动在于外,候之知内,故日主外。

寸口居下,在于阿手,以为阴也;人迎在上,居喉两旁,以为阳也。

寸口人迎两者,上下阴阳虽异,同为一气,出则二脉俱往,人则二脉俱来,是二八共引一绳,彼牵而去,其绳并去,此牵而来,其绳并来,寸1人迎,因呼吸牵脉往来,其动是问,故曰齐等也。

”杨氏注释,阐发了《内经》之旨。

后世如唐-王冰,明?徐春甫、张景岳等医家,皆持此说。

2、《脉经》说:“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寸口脉,从广义讲概括寸、关、尺三部分,寸居上,关居中,尺居下,文中“关前一分”,当指寸部。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即左手寸部为人迎,右手寸部为气口。

后世医家多附和此说,但对人迎气口的部位究竟在寸、在关又有分歧见解。

认为在两手寸部者,如唐?孙思邈说:“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

”元?李呆也认为人迎、气口在两手寸部。

他说:“盖左手关前日人迎,右关前曰气口。

”明?马莳说:“寸口者,居右手寸部,人迎者,居左手寸部。

”认为在两手关部者,如宋?朱肱认为:“左关为人迎,右关为气口。

”明?李中梓说:“盖寸部三分,关部三分,尺部三分,三部合计共得九分。

每部三分者,前一分,中一分,后一分也。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王叔和的《脉经》不仅具有版本文献学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且更具有指导临证诊脉的巨大价值。

比如《脉经·卷一》中《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顺逆第七》记载:《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诸经损减,各随其部。

察按阴阳,谁与先后。

阴病治官,阳病治府。

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这是王叔和收录早已亡佚的古籍《脉法赞》中的一段。

对于我辈今天临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于掌握“人迎”“气口”的定位,都非常实用。

04限于篇幅,这里不逐字逐句解释,仅据这段文字扼要归纳六点临床切脉的技术和秘诀。

(1)脉的寸关尺五脏定位是,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

左关属肝,肝藏魂;右寸属肺,肺藏魄;右关属脾,脾消谷;左寸属心,心藏神。

这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当根据五脏切脉的定位来诊察病人的精神状态与后天之本的关系,注意这几个字,即魂、魄、谷、神的病理表现皆可辨脉而知。

(2)“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即左脉主管火(寸)、木(关)、水(尺),是官(我克);右脉主管金(寸)、土(关)、相火(尺),是府(被克)。

此即强调脉诊的五行思维。

两手左右脉存在着五行制约关系,即左寸脉火克金(右),左关脉木克土右),左尺脉水克火(右)。

(3)讲切脉分男左女右,男者左脉大为顺为阳,女者右脉大为顺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阳气行于左,阴气行于右。

(4)切脉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强调切脉“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这句话很重要,即注意关前一分位置的脉动,明确告诫这是人的性命所主。

左寸(含关前一分)为人迎,右寸(含关前一分)为气口。

《素问经脉别论》日:“气口成寸,以决生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

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

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

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

二盛,病在太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已上为关阴。

”(《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
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

《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

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

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

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

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

这期间不
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全释放出来了,学习到的大量知识重新有条理地排列起来,对以前很多看不上眼的医论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如果没有亲历过痛苦的思考,无论我怎么强调这套脉法的重要性你都不会有感觉,但当你真的掌握了这套脉法,就可以轻松准确地判断六经病的病位,临床疗效便有了质的飞跃。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魂、魄、壳、神,皆见寸口。

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诸经损减,各随其部。

察按阴阳,谁与先后。

阴病治官,阳病治府。

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真的太感谢王叔和了,如果没有他,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人迎与气口的位置,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懂人迎气口脉法。

在这里我不禁要为王叔和抱不平:后世医家在注解《伤寒论》时,只要解释不通,就把责任推到王叔和身上,说是王叔和乱改导致后世看不懂《伤寒论》。

其实仔细阅读《脉经》就可以知道王叔和对文献的收录很重视原貌,
《脉经》中可以看到很多古朴的文字,这些文字未经润色,从此可知王叔和更不会乱改张仲景的文字。

王叔和对中医的贡献非常大,他在《脉经》中收录了大量失传的古脉法。

很多脉法由于年代久远,失于传承,基本定义已不可知,很难应用于临床。

在《脉经》中,有一篇失传了的《脉法赞》,从文字上看,很古朴,类似这种古朴的文字在《内经》里很多见,故可知《脉法赞》的成书很早,这篇文献对人迎与气口的定位记载是: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

现在明白了人迎、气口位置,便很容易分出阳病与阴病:左右手关前一分比较,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右手脉大就是阴病。

下面解释一下何为一盛、二盛、三盛:“盛”字下为“皿”字,为器皿之意,上为象形,代表高高耸起的谷物,其原始意思为器皿中放满了满溢的谷物等祭祀用品,后来演变成一种计量单位。

一盛、二盛、三盛即是脉搏小、中、大三种衡量标准,通过关前一分的大小判断病在哪一经。

如果关前一分很小就是少阳病或厥阴病;关前一分中等大小就是太阳病或少阴病;关前一分特别大就是阳明病或太阴病。

这么理解的话问题又出现了:人有高低胖瘦之分,针灸取穴所用尺寸的长度因人而异,关前一分的盛数如何因人而异究竟关前一分多大是标准的一盛大这个问题我在经典中没有找到答案,带着这个疑问上临床,我提出过无数种假设,否定了很多想法,最终找到了答案: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

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则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则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为三盛。

下面详细说一下人迎气口脉法的具体操作细节。

以高骨定关,高骨到腕有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长度为一寸,因此叫寸口。

一寸分十份,只要过了高骨,刚到缺口的位置便是关前一分。

诊脉时先通过左右手关前一分大小的对比,判断病人是在阳病还是在阴病,如果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如果右手脉大就是阴病。

然后将盛的一侧关前一分与关脉比较,判断病人具体病变所在。

以左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少阳;
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太阳;
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阳明。

以右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厥阴;
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少阴;
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太阴。

可以画一个脉形图来表示,每一对中,上为寸下为尺,左为左手脉,右为右手脉。

根据这套脉法,临床便可精确判断六经病,无论病人将自己的病诉说得多么复杂,只要摸到了这个脉象,再有相应的症状作为判断依据,便可以对病情掌握得很清楚、处方多半可以“一剂知,数剂已”。

假设来了个病人,主诉头晕,一摸脉,整体脉弦,并且人迎一盛,初步可以判断为少阳病,就可以按照这个方向进行问诊,可以问是否兼有口苦、胸胁支满等,但见一证便是,就可放胆开小柴胡汤,并根据病人具体病情适当加减。

如果病人主诉为头晕,一摸脉整体脉也是弦脉,但同时气口二盛,我们便可初步判断为少阴病,再进行方向性的问诊如是否没精神、怕冷等,如果证状又能证明是少阴病,则就可以应用真武汤加减。

当我将人迎气口诊法应用于临床时,我的疗效有了质的飞跃。

后来再翻看后世医家的书,真是后悔自己的眼睛被知识蒙蔽了太长时间。

我以前看到的金元四大家的医书与现在看到的完全不同,李东垣、朱丹溪都用人迎气口脉法,而且人迎气口的定位都在
关前一分,只是我以前看到他们写的书时总想对他们做一下评价或从他们的医学体系中抽出部分对自己有用的医论,而不是真正想深入完整地学习,因此对这些人迎气口的记载都持批判态度或观望态度。

有了这种临床的实际体验,更加坚定了我学习经典的信心,下面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放空自己,继续读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