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种尺部诊脉法

合集下载

脉象寸关尺简介

脉象寸关尺简介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二是可推断一些疾病的进退.
如本来为表症,脉浮,但渐脉象变洪大,高烧,说明邪盛正衰主病进.如从洪大渐趋缓和,也就是病从重渐好转了.
脉象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我收藏了一个脉象口诀,原箸是吉林省已故老中医李治民先生,你看看是否有用。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都说中医把脉很⽞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直被沿⽤传承⾄现在,⾜以可见它的强⼤⽣命⼒和科学性。

中医⾃古便有号脉这⼀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个⾮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指触按病⼈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了解病情的⼀种诊断⽅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个西医病名,⽽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药。

健康⼈的脉要了⽣病的脉象,⾸先得了解健康⼈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般是不浮不沉,不⼤不⼩,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数清楚,⼀息(即⼀呼⼀吸)之间四⾄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脉跳越快,婴⼉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童常为⼀息六⾄,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年⽼⼈体弱,脉来较弱;成年⼈⼥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略快;瘦⼈脉较浮,胖⼈脉多沉;重体⼒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有⼒,饥饿时则脉较弱。

1、⼤⼩:管察⽓:⼤⽓旺,⼩⽓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

3、硬软:管察⽕:硬⽕多,软⽕少。

4、浮沉:管表⾥:[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命及⼼脏平安,乱则⽣命及⼼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变弱。

⼀般情况下,提⽰病邪在表。

脉浮⽽有⼒者为表实,浮⽽⽆⼒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证,沉⽽有⼒者为⾥实证,沉⽽⽆⼒者为⾥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流速度减慢。

迟⽽有⼒者为冷积实证,迟⽽⽆⼒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如何把脉看病图解 简单易学

如何把脉看病图解 简单易学

把脉捷径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

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

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

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法,可真不容易学,尤其是没有跟师,自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无可奈何的对脉法敬而远之,因为书中所说的浮沉尺数,甚至是二十八脉,可以说但凡认识字的都能看懂,可是看懂不等于“摸”懂……一把起脉了来,根本就不识得是何脉,更别说凭脉象去判断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的病症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脉法就不学了?我这么说吧,我打算写这一篇章文章,就是为了让你完完全全的掌握脉法,你信吗?别瞎想了,我都不信!凭一篇文章,就掌握脉法,那古人还费什么劲的写一大堆书留给我们研究啊但是呢,虽然这一篇脉法内容,不可能让你完全掌握脉法,却可以让你敲开脉法之门,算是一条捷径吧,这条捷径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钥匙……这条“钥匙”是什么呢?快关上门,认真看下去:其实切脉呢,古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也就是寸口,去判断人身阴阳的盛衰,往简单了看,所谓的脉,在血管里,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气,二是血,一阴一阳是也,而所谓的阴阳盛衰是什么呢?注意看下面这两句话:盛衰,我们这样来理解,盛者,气之盛衰,气之大小、盈余,当我们把脉时,是脉动有力的,也就是阳态之脉,如洪大,有力,长实等,这些脉证明了什么?就是阳气太过,火太旺了。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察觉脉搏的变化来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状况可以通过脉搏的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寻找脉搏的特征对于判断疾病的种类和程度非常重要。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是指医生在诊断病人时,会用手指按住病人的腕部(寸口)察看脉搏的变化。

具体的寸口包括左右手的尺部、中部、关部三个区域。

医生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仔细观察、感觉脉搏,并将观察到的变化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来进行诊断。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因为脉搏的变化很微小,容易被忽略或误判。

而且不同疾病的脉搏特征也不尽相同,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总之,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说是中医医术的精髓所在。

- 1 -。

中医脉诊寸关尺

中医脉诊寸关尺

中医脉诊寸关尺寸关尺[cùn guān chǐ],是脉学术语,指寸口脉分三部的名称。

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

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历代医家对寸、关、尺各部的长度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以“脉取三寸,三部各为一寸”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医家的认同。

研究认为,三部总长度应根据人腕部桡动脉比较浅露肤表的一段长度来确定,在前臂中所占长度比例应与前臂在人身长中所占长度比例相适应;而各部的长度应按寸关尺分别反映人体上、中、下三段的身长比例来确定。

按照上述原则计算,三部总长度以2寸最合理,寸关尺长度分别为6分、2分、12分。

关于三部脉候脏腑的问题,历代论说颇多,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以临床常用的划分方法为代表: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

总的来说是“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躯体下部)”的原则。

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从各个方面比较以求诊得正确的脉象,进而与四诊结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既不能单凭脉诊,也不能把三部候脏腑的方法机械地看待。

主要内容脏腑定位。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

肾脉元在左尺申,膀胱是腑常相应。

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右关认。

右尺配三焦,此为初学入门。

寸关尺,左心主血,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隧道,故次附之;右肺主气,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运化,故次附之。

分之日气、日血、曰脉,总之惟脉运行气血而已。

是以气血盛脉盛,气血衰脉衰,气血和脉平,气血乱脉病。

由此知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心与小肠为表里,旺于夏,而位左寸,沉取候心,浮候小肠。

肝与胆为表里,旺于春,而位左关,沉取候肝,浮候胆。

肾与膀胱为表里,旺于冬,而位左尺,沉取候肾,浮候膀胱。

独取寸口诊脉法操作步骤

独取寸口诊脉法操作步骤

独取寸口诊脉法操作步骤独取寸口诊脉法,是中医诊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触摸人体寸口脉搏的跳动情况,来判断人体内脏器官的状况。

这一方法是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那么,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独取寸口诊脉法的操作步骤。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独取寸口诊脉法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包括:先吩咐患者伸出手,将衣袖推到肘部以上,找到寸口,并让患者保持清静、放松,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

二、触寸口接下来,医生应该用左手食、中、无名指,或右手同样的三个手指,用适当的力度按压在患者寸口上,左手按左腕的寸口,右手按右腕的寸口。

按压的力度要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和脉象的情况,应该是轻描淡写的,切忌过于用力,以免影响判断结果。

三、观察脉象在触寸口的过程中,医生应该用专业的眼光观察患者的脉象。

寸口脉搏的早晚、迟缓、弦紧、涩滑等情况,都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脏腑、经络的状况。

同时,医生还应该注意寸口脉搏的长度、深浅、规律程度等。

四、分析判断根据对患者寸口脉搏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应该判断出患者身体的状况。

比如,寸口脉搏迟缓、涩滑,可能反映出患者身体有湿热之症;而寸口脉搏细弱、无力,则可能表明患者体内元气不足等等。

根据不同的情况,医生可以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详细询问最后,医生还需要与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

医生应该询问患者身体的症状、发病时期、个人习惯等情况,并仔细记录下来。

这些信息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总之,独取寸口诊脉法是中医领域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涉及到了中医的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

医生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才能更好地进行独取寸口诊脉法,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十二部简易诊脉法古人发明的诊脉法以三个手指确定病情是非常科学的,它实际是一种经络信息的诊断法。

古人讲“医生不懂经络,开方动手便错”,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诊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古人的诊脉法虽然能知道病在那一脏、那一腑能治好病,但太深奥使人很难掌握;而只听病人的口述很多病确诊不了病根,按摩没有效果。

阎惠民先生在六十余年的按摩生涯中,根据病情脉搏的反应,创造了一套十二部简易诊脉法,少走了许多弯路,治愈了许多针药治疗无效的疑难病。

(一) 诊左手寸脉如轻压只有寸脉顶指,说明有胸闷,如无胸闷感觉,有时长出一口气则胸部有舒服感则是胸闷,多因肝、胃有病。

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必有脾虚,多有四肢无力,女性月经偏多。

如轻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小肠有火,小便多数黄赤。

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

但感冒发烧,全身有炎症也会出现三部脉顶指,可试血压鉴定。

如轻摸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阳虚怕冷或高压低;如深压只寸脉顶指,多心火大,多有心烦、心悸,少数左肺有火、咽干;如摸不到,多数心脏弱,心脏或心血管有病。

深压只关脉顶指,说明胃有火,食欲正常。

如深压摸不到,则是胃寒,食欲不佳,或有各种胃病。

如深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左肾虚,多数有腿痛、无力等症状;如摸不到,则腿通气不畅。

重压两膝眼痛不可触,如果按摩的双足有了凉感,说明气已通,再压两膝痛立止。

如深压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低压低或是阴虚体弱;如深压三部脉都顶指,则低压偏高。

(二) 诊右手轻压只寸脉顶指,绝大多数有头晕、头痛以及咽喉痛或耳有病;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说明多数胆有火、口苦,如不苦,食无味也系轻度口苦;或者是有胆结石或胆囊炎,可做B超检查。

如只尺脉顶指,多数是大肠有火,大便不成形,有结肠炎,少数便秘次数多;如摸不到,则为大肠寒,多数便秘或肠感冒。

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或有感冒发烧及全身有炎症。

如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阳虚、怕冷或是高压低。

如深压只寸脉顶手,说明多数右肺热,多有咽喉干渴。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脉诊是传统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在中医临床诊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脉诊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摸寸口、摸脉搏与辩脉象。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操作方法及其口诀。

1. 摸寸口(左、右手指动静法)摸寸口是指在人体两手掌手掌根部向尺侧推进到手腕处,寻找脉搏的位置。

摸寸口的操作方法有左、右手指动法和静法。

左、右手指动法的口诀:“尺寸之脉,问候宜尽重拜托,眼目心头,小指为宜胜于手中指;身百脉绝,指上先为正尺寸。

”左、右手指动法具体操作流程:1)身体放松,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顺着掌骨纵隔线推进到手腕处,留心触诊。

静法的口诀:“寸口动静两相夹,明寸声音是重大;寸口中心把握好,感寸脉象定方太。

”静法具体操作流程:1)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轻轻按压寸口,留心把握脉象,并注意观察脉搏的大小、形态、快慢和畅缓度。

2. 摸脉搏(左、右侧,寸、关、尺)摸脉搏是指通过触诊不同部位的脉搏,了解脉象的情况。

摸脉搏的操作方法包括左右手摸脉搏和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

左、右手摸脉搏的口诀:“尺脉手摸从左按,关脉心前约半寸;寸脉手摸正中间,脉点应在掌根基。

”左、右手摸脉搏具体操作流程:1)左手摸尺脉,右手摸关脉。

2)左手摸关脉,右手摸寸脉。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口诀:“手尺脉行从骨上,中指放在手腕下;两副关脉见动静,两侧平齐偏心心。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具体操作流程:1)摸尺脉:用中指按压腕横纹上面一横指的位置。

2)摸关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中间位置。

3)摸寸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下面一横指的位置。

3. 辩脉象辨脉象是指根据摸寸口和摸脉搏所获取的脉象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对脉象特点和可能病因的判断。

辩脉象主要有“脉诊四要素”即脉搏的浮、沉、细、数这四种特征,以及脉搏的宽、滑、长、急、洪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一种尺部诊脉法
尺部诊脉法,是指通过对尺脉脉象(广义的,包括各种表现)的诊察来诊断病症的一种脉诊技法。

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关于尺脉确定病症的记载,《辩脉法》载“尺脉弱,名曰阴不足”,又,“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名妊娠……”(《金匮》妇人妊娠病脉并治第二十),一般认为阴脉就是尺脉,同书中还有各种其它脉法与尺脉相对的多处记载,结合《脉经》里“尺脉浮……尺脉虚……尺脉沉而滑……”(卷四辩三部九侯脉证第一)“尺脉滑而浮大”,“尺脉牢而长”(卷一辩银洋大法第九)和历代其它医家关于尺脉的病案来看,应该有一种专门的尺脉诊法存在。

随师侍诊,常见有的老先生持脉,以食指定在关后尺上,中、无二指同时排列于后,谓之诊察尺脉。

为此曾多方查阅资料,遗憾的是,至今未见任何中医文献明示相关操作技法。

于是循此法四处求教,广涉脉书,临证也深加研摩,历有十年,略有体会,以为:诊脉胃气、神气随处可见,根脉诊则不能离开尺脉。

尺脉至少是根脉的一种。

叔和云“……尺犹不绝……何忧损灭”。

又由于尺部位置的特殊,如果再施行适当的操作技法,则不仅可以同时检测胃神根,对确定平脉,把握先天阴阳的生理、病理消长,作整体生理、病理的八纲辩证、脏腑辩证,以及诊察尺中其它局部脏腑的生理、病理状况,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撰者所掌握的尺脉诊法,有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脉理和操作技法,与各家理法有所不同。

现总结出部分相关的脉法脉理,简介于后,一家之言,以求引玉。

一、四大功用与相关脉理
1、确定平脉:尺脉部位介乎尺肤与寸口脉之间,至少有
三指的长度,又没有寸、关、尺的浮沉差异,平阔有余,脉动、脉管体、脉内容物与四周组织关系分明,其中个体脉的大小、长短、浮沉、虚实异常,可以一览无遗。

因为个体差异如肥瘦高矮造成的操作困难,也可以改善。

此时运用“自然落指法”(详见后)是确定平脉的重要依据。

当然,平脉仍然要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反复比较,以防疏漏。

2、把握肾中阴阳的生理、病理消长:一般来说,尺部脉
法与所谓温补派各家的联系比较大。

强调肾命水火阴阳。

如薛已指出,左尺脉虚弱而细数者是肾水真阴不足,宜六味丸,右尺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者命火常亏,宜八味丸。

李中梓谓,“先天之本在肾……故肾为先天之本……”,“两尺为肾部,沉候之六脉皆肾也……肾水绝也。

”(《医宗必读》)。

这里介绍的脉法,原来的名称就叫做“阴阳脉法”,除了广义的先天肾中阴阳之外,更突出了狭义生殖阴阳的消长。

且主张男女尺脉左右相反:男子左脉主肾中先天阳气和生殖之阳气的消长,主火。

又主子处,大肠,膀胱无形之气化。

右脉主肾中先天阴精和生殖之阴精的消长,主水。

右主子处,大肠,膀胱有形之物的
排泄。

女子与男子相反,左阴右阳。

在脉象上,仲景的“男子脉浮弱至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和“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此名为革,妇人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的名训,是生殖之阴阳病变的经典,对女子精气,包括现代医学有形之经、带甚至排卵的生理、病理作脉象估计,男子精气的饱满与漏、遗,结合现代医学的有形之物的消长如不射精、逆行射精作脉象估计,都出于其中。

诊脉时不要等闲视之。

关于大肠无形气化定位是否存在,有待商榷,暂列存疑。

3、作整体的生理、病理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
证对脉位的要求是不高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尺脉诊察和一般诊法无异。

《难经·五难》中的经文曰,“如三菽之重,……肺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

”是脏腑浮沉定位法的雏形。

在这里,尺脉右浮取主肺和大肠无形之气,(与一般大肠只一处定位不同,这里有形无形分列),中取主脾胃,沉取如前述李中梓所言“沉候之六脉皆肾也”,男子主肾中先天阴精和生殖之阴精的消长,主水。

右主子处,大肠,膀胱有形之物的排泄。

女子主肾中先天阳气和生殖之阳气的校长,主火。

又主子处,大肠,膀胱无形之气化。

左浮取主心与小肠,中取主肝胆,沉取如前述之男女相反。

简易的脏腑分列法,有一部分可移至尺脉诊中,前人述及较多,如郑寿全《医理真传》说右浮为三阴病,左沉为三阳病等。

4、诊察局部脏腑功能的生理、病理:前面其实已经提到,
尺部脉所主脏腑男女相反。

除子处生殖之阴阳定位,膀胱、大肠,即二便的生理、病理状况,皆可以从中测出,对细察脉象的要求较高。

而男女左右相反,在实践中结合脉象看,如有女子大便不同,左尺中、沉取独弦滑至关,或月经将至,左关尺偏浮而弦滑,四周从容,屡验,不见得没有道理。

二、操作步骤与重点说明
1、自然落指法:即以双手拇指同时轻托彼双腕底,双手
食、中、无三指同时按于彼关后尺中,先定浮位,然后同时加压,压力大小与彼脉四周组织张力大小相应,速度缓而匀,自肌肤表层一气下落到筋骨,乃至八指用力扣压久候,整个过程没有刻意停顿和重新返回。

要求“指随脉势”,是平脉的重要依据。

类似的脉法如:“初重指切骨定毕,便渐举指,令指不厚不薄与皮毛相得……以意消息进退举按之宜”《千金要方》,这里的“重指”初看不一样,实际上就是强调一气下落,如果在尺脉部位应用,似更便捷有效。

2、察独对比:察独易懂。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
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陷下者病。

”这里偏向大致收索。

关键是操作中脉
象与部、位之间的主次取舍,注意要有几条明确的思路。

对比是前者的深入,常有的有左右对比法(重点在于双手对比时,双手脉象之间的异同,有病理上相互协同和不同病理同时存在的可能。

)浮沉对比法,更针对浮沉之间的脉象病理协同可能和相异可能,操作中指法变化较多,要求“指随脉势,脉应指生”,“势象合一,动静兼施”,强调指法的主动。

3、其它的脉法:如以浮测沉法(此法认为脉动为浮,而
周围组织为沉,只诊浮位就有可能掌握沉位的状况),沉取久候法(沉取久候法一向为历代医家所倚重,朱丹溪论曰:“……若察取至骨,来势有力,且数,以意参之于证,验之形气,但有热证,当作痼热可也。

”李中梓指出“……脉又不足凭,当取之沉候”。

但都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

此法沉的部位,在极底,脉搏已不见搏动,只能凭无名指外端的搏动和三指下静态时的张力来确定虚实。

若勉强划分为5度则是强实、饱满、中平、虚乏、空乏,又有硬、软、涩触感之分。

可以简单理解为硬是血亏气盛,软是气亏血满。

涩为虚或实造成的不通畅病理。

然后结合轻度抬指,诊察起伏的高度来估测症候,如周学海所言“肾气虚者,尺中必陷而起伏小也”(《读医随笔》短脉余义)。

御医世家赵绍琴教授的沉取重按,常谓按之有力或按之急数,可能就是动静相兼的指法诊察所得,在重压无搏动的情形下,是不可能有24脉之中任何一种脉象出现的。

伏脉也是极沉,但一般认为伏脉有细小的形状,也只有动静相兼的指法可能诊出。

个体脉的起伏高低各不相同,须与平脉相权衡,于是轻抬指的高度也就成了一个需要估测的问题,起伏大则抬指高。

又有极力重压脉仍搏动的,多为气郁,阳亢或有症瘕)。

对比法往往是与相关脉理分析同时进行的。

通过对比确定主要的病理可能,然后结合捕捉各部位的病理共同点,确定主要病理。

4、求同:即归纳总结最主要的病理现象,以指导处方用
药。

主要病理脉象、部、位之间一般豆油相似之处或出现相互协同的病理提示。

如前所述,虽然有一个诊断顺序,但实际上每一步仍要互相反证。

比如对平脉的确定并不能在自然落指法中完全一次确定下来,以后每一步都在反证。

另外还有三个须要注意的地方,一是关于“成形”的概念,即,三指同时感触到脉动,此种状态称之为“成形”,在排除了先天脉管较硬、中医的症瘕和西医懂得动脉硬化、泌尿系结石(有关具体内容今后补遗)的等因素之后,一般认为,浮沉之间,指下成形状况所占的比例越大则病理越偏向于实邪重,反之则是虚证。

二是双手同时持脉。

为了细致探测脉况,一般用时会很长,持脉三十分钟是常事。

为节约时间,加上为了同时相诊脉,(毕竟双手脉表达的是一个整体)保证尽可能的精确,所以主张双手同时持脉。

三为势、象、部、位都可以不同程度的提示病位、病机、病因,因而对势、象、部、位的轻重取舍至关重要,此为人所忽视。

此法又有独特的规律,比如脉细首先考虑是肝病。

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