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方法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把脉原理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反映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系统总结把脉原理的知识点,包括把脉的方法、脉象的判断和脉搏的特点等内容。
一、把脉的方法1. 位置:把脉通常是在患者的两只手腕处进行,包括尺、联、中三脉。
2. 姿势:患者应保持平静的状态,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尽量松弛肌肉,不要有过分的紧张状态。
3. 把脉手法:中医把脉的手法包括三种基本手法,即一指禅、三指禅和对禅。
医师在诊断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手法。
在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人可以选择一门中医诊断学科。
二、脉象的判断1. 脉象的分类:中医把脉包括脉息、脉数、脉缓、脉洪、脉细、脉粗、脉滑、脉涩、脉弦、脉弱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和体质。
2. 脉象的意义:脉象的判断不仅仅是对患者病情的一个反映,更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一个认知。
医师通过把脉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脉搏的特点1. 有节律性: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跳动。
2. 有力度:脉搏的有力度可以反映体质的强弱。
3. 有速度:脉搏的快慢也可以反映体质的变化。
四、把脉的作用把脉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医师提供重要信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在中医治疗中,把脉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通过把脉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把脉也可以对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仔细的把脉,医生可以获取大量有关患者的信息,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把脉原理的认知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中医的传统诊疗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又称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医者可以获取患者身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信息,从而判断病情。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口诀是入门的关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一、脉象要素脉象要素包括位、数、形、势四个方面。
“位”指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
浮脉位浅,轻取即得;沉脉位深,重按始得。
“数”指脉搏的频率。
快为数脉,一息五六至;慢为迟脉,一息三至。
“形”指脉搏的形状。
如洪脉宽大,状如洪水;细脉如线,细小而软。
“势”指脉搏的力量和趋势。
实脉有力,应指充实;虚脉无力,按之空虚。
二、常见脉象口诀1、浮脉浮脉轻取即可得,外感风邪表证多。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是表虚。
2、沉脉沉脉重按始应指,里证常见此脉形。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里虚寒。
3、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阴盛气血寒。
4、数脉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阳盛或虚劳。
5、洪脉洪脉来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热盛阳明气分证,脉洪有力为真实。
6、细脉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多常见。
7、滑脉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痰食实热多常见,妇女妊娠亦可见。
8、涩脉涩脉细迟往来难,短且散止又复还。
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亦相干。
9、弦脉弦脉端直似琴弦,肝经病主痛与寒。
10、濡脉濡脉浮细软而棉,气血不足湿邪缠。
11、促脉促脉数而时一止,阳盛实热阴血瘀。
12、结脉结脉缓而时一止,阴盛气结寒痰瘀。
13、代脉代脉动而中止时,良久方还元气亏。
三、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实脉多主实证,虚脉多主虚证。
但脉象的诊断并非单一依靠某一种脉象,而是需要综合多种脉象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进行全面分析。
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脉象,或者不同的疾病可能会出现相同的脉象。
因此,中医把脉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观察。
中医切脉方法

中医切脉方法左手右手寸口——心寸口——肺闭上——肝闭上——脾尺中——肾尺中——命门(右肾)左手脉象心脉: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肝脉:正常不弱不强,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说明大多有胃炎之类的病。
尺脉: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是头痛或头脑不清楚,有时分不清楚就是有痛病。
右手脉象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虚,有便溏腹痛问题。
右手尺脉:太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脉大小:主管察气。
脉大气望,脉小气虚。
2、脉快慢:主管察精。
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3、脉硬软:主管察火。
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1、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太子参:补气生津。
党参:益气,生津,养血。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大枣:补充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
黄芪(qi):补气生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
2、补阳药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巴戟(qi)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仙茅:温肾壮阳,强筋骨,祛寒湿。
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
益智仁:暖身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tuo)。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补血安胎,疗伤续折。
蛤(ge)蚧: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
冬虫夏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
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淫羊藿: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中医的把脉方法与脉象种类

中医的把脉方法与脉象种类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中,属于切诊。
切诊就是指医生对患者体表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重要的辩证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通常包括脉诊与按诊两部分。
诊脉时医生应该用左手切病人的右手脉,右手切病人的左手脉。
先用中指按掌后(桡骨茎突)内侧,以定关位,然后食指放在中指前定寸位,无名指按在中指之后定尺位。
切脉时,三指弯曲呈弓形,使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
如果给小孩诊脉,小孩寸口短,所以三根手指放不下,所以可以用一个手指诊脉,这成为“一指定关法”。
把脉的指法,为“举”、“按”、“寻”,轻轻按在皮肤上叫“举”,又称浮取或者轻取。
用力按就是“按”,又称沉取或重取。
挪动手指仔细推寻,为“寻“,又称中取。
诊脉时间最好为清晨,因为清晨人体内外环境比较安静,未受饮食、劳作、情绪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气血平静,诊脉较为准确。
常见的脉象有十五种,分别是: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细脉、洪脉、滑脉、涩脉、弦脉、缓脉、代脉、结脉、促脉。
如果自己给自己把脉怎么把,应该把右手伸到左手手背下面,反扣在左手手腕上,不是直接伸手去摸。
几个典型的脉象,我们可以看一下,比如“滑脉”,如果出现了滑脉一定是体内有实热,痰饮,食滞,脉象是“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
比如“洪脉”,就是说人力阳盛实热,有时也会是虚劳、失血、久泄等虚症导致的,脉象是“脉形阔大,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哎呀,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你们知道吗?中医把脉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那么,如何学好中医把脉呢?这里就有一个简单易懂的口诀,叫做“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跟着我一起来学习吧!1. 1.1 观察手腕: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手腕,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哦!要用两只手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然后轻轻地摆动一下,这样对方就会自然地伸出手臂。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仔细观察对方的手腕了。
手腕上有三条主要的血管,分别是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三条血管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2 1.2 轻触皮肤:接下来,我们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触碰对方的手指关节处的皮肤。
这里的皮肤是人体最薄的地方,也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
通过轻触皮肤,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血液流动情况,从而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3 1.3 比较搏动:当我们轻触对方的皮肤时,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的这三条血管的搏动应该是均匀、稳定、有力的。
如果搏动过快、过慢或者无力,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健康问题。
1.4 1.4 感受心律:除了观察血管的搏动情况,我们还可以尝试感受对方的心律。
方法很简单,就是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按在对方的手腕上,然后慢慢地数数对方的心跳次数。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
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1.5 1.5 注意呼吸: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呼吸情况。
健康的人的呼吸应该是平稳、有规律的。
如果呼吸急促、浅表或者有喘息声,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呼吸系统问题。
2. 2.1 询问病史: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对方询问一些关于病史的问题。
比如说,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有没有失眠、头痛等症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把脉基本方法

那把脉都有哪些应用场景和优势呢?哎呀呀,这可多了去啦!在中医诊断各种疾病的时候,把脉可是必不可少的呀。它能够反映出人体的整体状况,就像一个“晴雨表”一样呢!通过脉象,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呢。而且相比于一些西医的检查方法,把脉更加方便、快捷,还能体现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呢,多棒呀环呢!那到底什么是把脉的基本方法呀?
首先呢,把脉的时候要让患者安静地坐着或躺着,手腕要放松平放在脉枕上。医生呢,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在患者手腕寸、关、尺三部上。手指要微微弯曲,力度要适中,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而且要注意指法哦,有举、按、寻等不同的手法呢。同时还要注意脉象的频率、节律、强度、形态等方面。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呀,需要医生的细心和经验呢!
我给你讲个实际案例哈。有个患者总是觉得身体不舒服,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也没查出什么问题。后来他找到了一位老中医,老中医通过把脉,发现他的脉象有点偏弱。经过仔细询问和诊断,老中医判断他是气血不足。于是给他开了一些补气血的中药,患者吃了一段时间后,身体真的就好多了呢!你说神奇不神奇?
所以呀,把脉真的是中医的一大瑰宝呀!我们一定要好好传承和发扬它,让更多的人受益呀!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中医把脉是阳气的运行和五行变化在脉络中的反映,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掌握把脉的技巧与方法,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十分必要。
掌握了以下这些把脉口诀,就能更快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了。
一、参阳非阳把哪脉,手上阳脉下阴脉。
这句话告诉我们把脉时要先辨别是阳脉还是阴脉。
阳脉有手阳明、手太阳、足阳明、足太阳四经;阴脉有手厥阴、手少阴、手心主、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三阳六经,只有辨别清楚了阴阳,才能继续辨别其它。
二、左右比较脉同异,缓急来微调查之。
把脉时,一定要始终贯彻左右比较的原则,不同体现出来的不同感觉,提醒我们注意疾病的缓急、病位以及寒热等不同情况,能够帮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三、盯上道下四脉把,归根经常要细察。
把诊是要抓住四个关键部位,即足厥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太阳,通过把诊掌握疾病的中心和局部,就可以明确真相,进一步推断出疾病的病因和后果。
四、远中近三类脉,远为风木最难准。
远端、中部和近端三类脉,其中最难以准确诊断的就是远端的脉象,需要观察患者平常所处的气氛,面色,以及一些生活细节,以达到更准确的把诊结果。
五、总之脉来问病,四见缓急状况是。
把脉还不能局限于阳,阴,比较,关键部位和难以诊断的地方,而更复杂的病态应该视为风险项,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收集症状信息,搜寻病灶,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解读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综上所述,掌握把脉口诀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但把脉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诊断过程。
中医领域丰富的把诊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精通才能准确把握,从而确诊疾病,并正确制定治疗方案。
一秒把脉的方法

一秒把脉的方法一秒把脉的方法在中医学中,把脉是诊断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
传统的把脉需要医师利用双手按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搏的节律规律、脉气的强弱等指标,以辅助诊断患者的病情和寻找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虽然准确性高,但需要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细的手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不方便传播和推广。
为此,一些中医医师开发了一些快速的“一秒把脉”手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诊断,达到快速、便捷、高效的效果。
一、握手诊脉法握手诊脉法属于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范畴。
它把脉与身体其他的变化联系起来,让人通过外观的观察就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这个方法的关键点是“脉不离手”,即通过分析患者的手骨和手肉的状态来判断他的脉搏情况,从而得出病情的辨证诊断和治疗方案。
方法:在握手的过程中,观察患者手骨和手肉的柔软度、温度、容积等指标来推断其脉搏情况。
手骨柔软、手肉温暖、手指活动自如,说明患者脉气顺畅、气血充盈;反之则表明患者脉气疏松、气血不足。
二、两手观脉法两手观脉法是在传统把脉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一种快速把脉法。
它的关键点是通过观察患者两手脉搏的情况,来推断患者的身体情况。
这种方法不需要医师直接碰触病人的身体,较为卫生方便。
方法:医师站在患者旁边,在观察患者手部的同时,会比较手脉搏的情况。
如果患者两手的脉搏节奏、幅度、强度等指标相同,则表明患者脾胃肝肾等脏器健康状况良好;反之,则表明患者身体有异常情况需进一步检查。
三、一指诊脉法一指诊脉法是把脉中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当医师的嗅、望、问、切四诊无法检查出患者的病情时,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判断病情。
这个方法需要医师精准的指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良好的医德,才能做到一秒钟准确分辨。
方法:医师用食指轻轻地按压患者的尺脉,然后突然松手。
通过观察患者鼻部的气息是否变化、感受患者的上下体温变化,以此来推断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一秒把脉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医师的视、听、嗅、问、切五感,观察患者身体表现的状态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把脉方法
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
(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
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这个表竖着去记,横着去用。
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你说的那个
口诀我不知道,把这个五行归类表给你截过去,希望对你有用。
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常脉,其
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夏秋冬,相信
书里也不
泛记载。
知道了常脉,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脉象,即浮,沉,迟,数,
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
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
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
下一步,需要回到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
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
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
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
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
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
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
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
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
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
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
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
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
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
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再说就是生男生女的问题,书上说左手脉疾为男,反之为女,老师也这么讲的,
我的经验是在40天左右时很准几乎不差,过了4,5个月准确率就不那么高了,也就
6,7成准吧,也许还要提高水平,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
别是以脉诊著名的。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利用科
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
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
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
法。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
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
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
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
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
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
右关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
左关为肝脉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是否服药同样的证辨证意义完全不同
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
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
辨证运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
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
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
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犹将军之不怒自威】
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犹太极高手表面柔和内里刚劲敌强我愈强】
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如何区别?
短时用阳者【说话运动用神等等】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
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类于用阳】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
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
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
痒耳鸣——脉而知之
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
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
力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