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有的奥秘全集结于这一动作
脚后跟的奥秘-----颠脚跟

脚后跟的奥秘-----颠脚跟脚后跟的奥秘-----颠脚跟分类:个⼈⽇志 为了保持健康,很多朋友在养⽣这条道路上做了很多尝试:有的不惜重⾦寻求名贵的药材,有的不辞⾟苦拜访名家指点,还有的朋友不计寒暑每天坚持锻炼……或许都或多或少收到⼀些效果,可是养⽣⼀定要这么⼤费周章才能显⽰诚意吗?其实,只要道理正确,我们采⽤⼀些简单易⾏的⽅法就可以很好地进⾏养⽣,今天介绍给⼤家的就是这样⼀种⽅法——练脚跟。
不过,⾸先有⼀句话要送给⼤家:养⽣当先明理。
明⽩了其中的道理,简单的动作就蕴含着养⽣的精髓。
俗话说“树⽼先⽼根,⼈⽼先⽼脚”。
道法⾃然,从动物⾝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当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物往往可以牺牲⼀些局部的、不重要的部位来保全⾃⼰的⽣命。
我们⾝上⽓⾎不⾜的时候,机体也会为了保证重要脏器的功能和维持⽣命,⽽牺牲末梢。
⽼年⼈的体会⽐较深:⼀上了年纪,胃⼝可能没有什么变化,⼿脚先觉得不灵便了。
从中医来讲,脚是很重要的部位,其中脚后跟⼜具有相当关键的地位。
流经脚后跟的经络有⾜太阳膀胱经和奇经⼋脉之阳跷脉、阴跷脉,⾜少阴肾经也有⼀⽀别⼊脚后跟。
所以,运动脚后跟会对这些经络的⽓⾎运⾏起到⾮常显著的促进作⽤。
脚后跟有⼒的⼈,他的肾中阴精往往也是很充⾜的。
中医讲“⼼肾相交”、“⽔⽕相济”就是讲的⼼与肾的正常关系。
肾阴充⾜,⼼⽕不会亢盛,⼈也会很平静;肾虚了,⼼⽕没办法被克制,就会出现烦躁、易怒甚⾄失神的表现。
很多没有外伤⽽有脚跟痛的⼈其实就是肾虚引起的,可以因为年⽼⽓衰、性⽣活过度等很多原因。
这中间有些因果关系可以梳理⼀下,有些朋友是因为肾虚⽽反映出脚跟痛这样的⽑病,⽽反过来呢,脚后跟有问题了也会导致肾的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来⾃⼥性朋友的⾼跟鞋。
脱掉您的⾼跟鞋 平时我们谈到⾼跟鞋的危害时,往往提到的只是对局部肌⾁的劳损和对⾻盆架构的长期影响。
事实上,让脚后跟长期保持离地状态对我们的肾精是有很⼤损耗的。
脚后跟有肾经的⼀个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脚后跟⼲裂的⼈⾝体都不怎么好,所以,要想肾强的话⼀定要注意脚后跟的保养。
[转载]法术和中医的奥秘
![[转载]法术和中医的奥秘](https://img.taocdn.com/s3/m/ce23eb63a98271fe910ef930.png)
学道之人要精研易学,参考奇门堪舆之学。否则内丹难成,因为丹道修炼要侣财法地,其中的地就要是负阴抱阳,藏风聚气之地。太乙玄门真传法术,道家有六甲、六壬之法。六甲是阳法,用于役天上之神;六壬是阴法,用于使地下之鬼。有奇门法术,有六壬法术,学成可以呼风唤雨,天目地耳,插木成林、画地成江、穿墙而过,五行遁法、足下生云、果中去核、画地遁形,墙上画门能走,冬天花开,是玄学符箓的应用,施法者手持剑诀,脚踩七星阵,进行划符念咒的仪式,或施行土遁、云遁、水遁,等等。奇门术数之学,失传已久,只有道家的昆仑派,四川的剑仙派,本门还有南宫宗有秘传。李淳风有法术著作《金锁流珠引》传世。法术是有损于道的,法术的修炼,对生命是无益的,尤其邪法,多不是自己修练出来的神通,而是鬼通。修炼者将为修炼邪法付出代价,因为帮助别人又作了违缘。比如一些事情是本来是定数之中,因为你的行为而改变了,那么结果亦简单得很——那就是你自己为整个事件所产生的后果“买单”!昔时即便精于道术,绝顶聪明的诸葛孔明,亦为延汉室之运势,用道术作种种违缘,结果终丧于五丈原。还有我们看过许多神话故事中,一些能通灵的人(大多是少男少女),为保族人一脉,将一些灵界的信息报给了亲人,自己却化成了石头等,日日受风刀之苦。其实并非无原由的“惩罚”,亦逃不过因果之报。当然舍已救人是善举,最终还当受善报的。只是这一世受苦,表现在元神,有人问一个学大六壬金口诀的高人说:命中有的事情能改吗?答曰:“能改。奇门可以改,不过很费劲,且易伤施术人。”那么袁了凡(不了解的朋友请参看《了凡四训》)他是怎么改的命呢?他说袁了凡所谓的改命虽然跳出了小圈圈,但还在大圈圈之内,就是说他命中注定要碰着个老道士提醒他,注定要碰着个老和尚解救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宿世的缘,躲不掉的。用奇门即便改了运,从穷命变富命了,那也是将下辈子的钱提前支取挪用到现世来用,刘德华有个电影叫《大块头有大智慧》这个电影的确是很有智慧的!我说这些,有很多人以为我在宣扬迷信的!有的武学也是要结合法术修炼,比如武当松溪派的空明掌,武当太和门的五毒雷电手,武当字门的二十四路狗脚迹,又叫做五把钳,其中就有法打兵符阴五雷法术,五百钱秘功手葫芦丹,阴阳合钱,等等。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详细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绪论客观性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确立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为中国医药发展奠定基础的著作是哪部?()①《黄帝内经》②《伤寒杂病论》③《神农本草经》④《难经》【题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
原因在于《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答案】①2、标志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确立,为临床中医学发展的奠基之作是哪部?()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④《金匮要略》【题解】《伤寒杂病论》在《内》、《难》等理论基础上,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辩证论治方法,成为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研究和处理疾病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方法。
《金匮要略》是晋代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编纂整理,一分为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故《金匮要略》作为标准答案不全面。
【答案】③3、中医学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隋代巢元方等著的什么书?()①《神农本草经》②《脉经》③《诸病源候论》④《温病条辨》【题解】《诸病源候论》详尽地记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与症状,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答案】③(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1、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标志是什么?()()()()()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神农本草经》④《伤寒杂病论》⑤《黄帝内经素问》【题解】《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国医学基本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四部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国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郝万山--中医五行的奥秘

郝万山中医五行的奥秘中医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含义:自然界气运运动的五种状态。
一、五行运行规律:季节运行的规律。
春季:气的运动是向四周展发的,从中间向四周展发。
人们就用“木”字代表气的展发运动。
树木的枝叶喜欢向上伸展,吸收更多的雨露和阳光。
所以从树木的生长状况来说,它代表气的出的运动,所以“木”字就代表展发。
夏季:夏季气候炎热,我们看到什么呢?树木的根部不怎么生长,而枝叶繁茂的生长,营养向植物的顶端输送,这不就是自然界的气的一种上升运动,支配着生物的生命活动吗?上升运动用什么字来代表,用“火”来代表。
大家都知道火性炎上,“火”字在五形中是代表气的上升运动。
秋季:到了秋天的时候,根的末梢干枯了,枝叶的末梢干枯了,那植物的营养上哪里去了呢?向果实和种子内去了。
所以用什么字代表气的内收运动呢?用金属的“金”,为什么呢?因为金属的密度大、质量重,它象征着收敛、密集。
所以“金”字在五行里头代表气的内收运动。
冬季:种子掉在地上,埋在土里,不能生根发芽,停止了生长。
用什么样的字代表下降、潜藏运动呢?用“水”。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们都知道。
所以“水”在五行中是指气的下降运动。
这就是所谓的升、降、出、入中医里的五行与生活中的五材(五重物质)有着什么关系:中医的五行是自然界运动的五种状态,而生活中的五行是五种物质、五种材质。
在《皇帝内径》里加了一个长夏,也就是夏季的最后18天,是气的升降平衡、出入平衡的时候,就用“土”来命名。
所以“土”代表气的升降、出入相平衡的状态。
二、五行对应着五种颜色颜色是什么,颜色是光照在这个物体上,这个物体反射出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我们视觉器官中的反映。
既然波长不同,对我们人的气的运动就会有影响。
如果你在草原上生活,你会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的草地,在遥远的天边和蓝天白云相接,你会感觉到特别的舒展,所以草原上很少得抑郁症。
特别舒展,这不就是气的展发吗?所以就把这种青色就和气的展发运动的“木”行划归在一起。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易错题52【精选100题】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易错题1、《灵枢•本藏》“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主要取决于A.营卫和调B.卫气和利C.宗气充盛D.营气和利E.元气充盛【答案】B2、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运化无力形成的病理变化是A.由虚转实B.真实假虚C.虚中夹实D.真虚假实E.因实致虚【答案】D3、最能全面反映伦理学概念内涵的是A.研究政治道德现象的科学B.研究人类文明现象的科学C.研究道德现象的科学D.研究家庭道德现象的科学E.研究经济关系的科学【答案】C4、痛痹针灸治疗在主穴的基础上配A.肾俞.关元B.阴陵泉.足三里C.大椎.曲池D.膈俞.血海E.丰隆.曲池【答案】A5、白芷在五积散中的主要治疗作用是A.发汗解表B.通窍止痛C.除湿止带D.活血排脓E.祛风散结【答案】A6、疳肿胀的病机是A.脾病及心B.脾病及肺C.脾病及肝D.阳虚水泛E.脾病及肾【答案】D7、患者神志恍惚,谵语,烦躁不安,咳逆喘促,咯痰不爽,继则嗜睡,昏迷,抽搐,舌质暗红,苔腻,脉细滑数。
其治法是A.豁痰息风B.息风通络镇痉C.清热化痰开窍D.开窍息风E.豁痰顺气平肝【答案】D8、患儿近日常感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佳,并诉右上腹隐痛。
检查:面色黄,肝于肋缘下3cm可触及,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
应首先考虑的是A.蚕豆病B.胃炎C.胆道蛔虫症D.急性病毒性肝炎E.胆结石【答案】D9、小儿夏季热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A.体质因素B.先天不足C.气候炎热D.病后失调E.暑邪所伤【答案】A10、胁痛的辨证要点,当以何者为主A.肝胆B.气血C.表里D.虚实E.阴阳【答案】B11、患者,男,43岁。
患乙型肝炎半年余,症见两胁胀满,口苦,食欲不振,有时欲呕,咽喉发干,舌苔薄白,脉弦。
宜选何方治疗A.四逆散B.大柴胡汤C.柴胡疏肝散D.小柴胡汤E.逍遥散【答案】D12、患儿,2岁。
不能言语,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发稀萎黄,四肢萎软,口角流涎,纳食欠佳,大便秘结,舌淡胖,苔少,指纹色淡。
人体是棵倒立的树

人体是棵倒立的树道家说,人是一小宇宙,藏天地万物之象,这话很有意思,从中医象的思维角度看,还真是这么回事。
一个小孩,生下来就一白纸,这张白纸留待以后小孩在长大的过程中自己填写,有什么样的人生轨迹,白纸上就有什么样的答案。
但作为学习中医学的我,更想从源头上去了解一些人的内在生理规律,以期能对人的无穷奥秘有所探究。
这是一篇十年前写的文章,之所以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是觉得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研究人体,了解人的正常规律,才能对病理状态下的非正常规律进行准确判断。
人体是棵倒立的树,这个提法并非凭空得来,而是有一些相关证据的。
中医源于道,道是什么?老子说: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道!这些想法就是得于自然之启示。
别看西医借助现代科学的方法手段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但对于人体奥秘上一些显而易见的一些事实,还存在许多盲区,从未进行过合理的解释。
而中医经典,似乎已经将答案隐藏其中。
1 为什么说手足为“诸阳之末”?首先来解释一下,这个末是什么意思?末,古之本意指树之末梢(见辞海词条),中医所说的诸阳之末,也是指人体的末梢部位,就像树木的末梢,离主干、根部较远,同样的道理,手足为诸阳之末,是指手足离人的躯干较远。
如果将人体倒立,人就像一棵树一样,那么手足自然就处于最远端。
由于手足是人体离主干根部最远的位置,因此手足也就像树木的树梢特点一样,易不超过活动。
2 “脑为髓海”中医有脑为髓海之说,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皆属于脑”,说是妈是这个意思。
中医诸髓皆属于脑的说法,若是将现代医学解剖学得到的结论相比较,它是高度吻合一致的——人体的骨髓大部位都集中在脑部。
但是,细细玩味中医这个论述,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它与整个的中医理论是否存在冲突?最大的矛盾是什么呢?是骨髓由肾所主。
中医说肾主骨,髓为肾之精髓。
可是肾主收藏,肾的特性是润下的呀,有润下特性的肾,为什么它的精髓物质不藏于下,反而藏在属于人体阳部的头上呢这是不是与肾的润下特性相反了吗?反过来我们又有问题,若是肾水润下与脑为髓海这二个中医论述并不矛盾,那么肾所主的骨髓为何大部分会向人的脑部聚集?肾所主的骨髓向人脑部的运动动力又是什么呢?此问题唯一的解释是:1)人体是棵倒立的树,头为树之根,身为树之干,手足为树之末;2)人体是个重力系统,手足为此重力系统的上部、外部,身躯为此重力系统的中部,头为此重力系统的下部(关于人体是个与宇宙自然物质分布相同、系统结构相同、物质运动规律相同的重力系统的论述,参见本人发表于《陕西中医药》杂志2003、2004年的其它几篇文章)。
武家医道之两仪(四)

10(接上期)第七节 吐纳吐纳,即呼吸。
吐为阳,纳为阴,一吐一纳,一阴阳,一太极也。
吐尽而纳,阳极转阴;纳尽而吐,阴极转阳。
周而复始,绵绵不息,阴阳转化不断进行。
呼吸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活动。
正因为它基本,所以不会引起大部分人的过多关注,然而呼吸却是一门大学问。
庄子云:“圣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调息是武家的必修课。
在武术运动中,长呼短吸或长吸短呼常常与武术动作一致,相辅相成。
调息还有平衡阴阳的功效,以呼疗冷证,治阴病;以吹疗热证,治阳病。
《素问》遗篇刺法论曰:“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静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无数。
”津以生精,本法补肾阴不足,吐纳之间便成滋肾水之方便法门。
武家认为,肺活量与人的力量有关,肺活量大者,力量大,反之则小,故武家注重吐纳,要求吐惟细细,纳惟绵绵,并在武术运动中采用逆腹式呼吸。
常人之呼吸为顺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突出,呼气时腹部凹入,这武家医道之两仪(四)文/周至譓种呼吸亦称自然腹式呼吸。
而逆腹式呼吸正好相反,吸气时腹部凹入,呼气时腹部突出,故亦称“改造自然反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为变容呼吸。
逆腹式呼吸通过改变腹腔容积,使积聚于中脘的阳气生降、鼓荡。
武家于气有三致,一曰养气,二曰练气,三曰补气。
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则神清,神清始元神见,元神见则元阳元阴生。
故养气者,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
练气者,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
补气者,以本草为饵,以日精月华为食,以服气为常。
【练气的方法】于每日清晨,太阳升起后,未进食时,择空气清新的开阔场所,采用骑马式,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脚面平行,以鼻呼吸,忌闻呼吸声。
吸气时,双手上捧至胸前,腹部尽量收缩,胸廓尽量扩张,如图1。
呼气时,双手反掌下按,腹部尽量突出,如图2。
以上练功方法有四忌,由慧猛禅师提出。
一忌进时之太猛。
初时以呼吸四十九度为则,后乃缓缓增加,但不得过百度。
中医里神奇的“左病右治”你可知道?

中医里神奇的“左病右治”你可知道?中医有很多神奇的疗法,“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就是其中的一种。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并不是说所有左边的病,都在右边治;右边的病都左边治,而是主要针对经络针法而言。
此外还有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素问》:“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灵枢》:“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虽然《内经》中没有对左右病互治的明确说法,但是由于人体的经络骨骼都是左右对称的,所以一直有“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针灸方法。
李可老中医的弟子刘力红先生在推广他的“导引疗法”时就说到:“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治疗思路,源于“阴中求阳,阳中引阴”的道理。
阴阳互生,互根,在一定条件下还相互转化。
在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右为阳,左为阴。
所以才化生出了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方法。
比如说在中医里,头顶痛可以扎脚上的太冲穴,因为头顶是肝经循行的地方,头顶痛归肝经管。
而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可以治疗肝经引起的头痛、头晕、目赤肿痛、胁肋痛等上半身的病症。
再比如说,你有虚火上炎的症状:咽喉炎、口腔溃疡、眼睛赤痛、痘痘,就可以取脚底板的肾经涌泉穴,用按压、艾灸、或者贴大蒜瓣儿的办法,引火下行来进行治疗。
而左右病互治,最常用在四肢扭伤方面。
比如说左脚脚踝崴了,这时候你千万不要用力去揉患处,有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瘀血和肿痛,此时你要做的就是按揉右脚相对应的部位。
因为两边的经络是完全一致并相通的,你疏通右边的经络和气血的时候,左边也会跟着恢复,但绝对不会加重病情。
这种方法我用过很多次,一般情况下,即使是非常严重的脚扭伤,也能奇迹般地很快恢复。
我有个关系很好的姐姐,前阵子在锻炼的时候不小心崴了左脚,可她并没有在意,还接着继续暴走,结果晚上回家后脚踝越来越疼,肿的非常厉害,碰都不能碰,更别说下地了。
我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正在用雪糕冰敷患处,因为家里找不到冰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所有的奥秘全集结于这一动作
对于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人都赞不绝口,其实这些治疗方法都是需要依赖于又快又准的诊断方法,那么中医是如何诊断疾病的呢?答案就是把脉,也称作切脉,就是通过用手轻轻的按压患者的动脉,根据脉象即可知道患者的并且。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医把脉的原理有哪些!
★把脉的原理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时候,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的例子,并且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这可以充分的证明了中医把脉的强大生命力和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
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
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
显然,脉象是有其
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
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
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人体血管的舒缩运动,充分的反映了血液中流动的质与量以及速度等信息的变化。
而且血管的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病变,例如动脉硬化等等都可以反映在脉象上通过把脉诊断出来。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
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
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
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把脉的方法
★1.选指
医师在给患者诊断的时候应该用左手来给患者的右手进行
诊断或者用右手给患者的左手进行诊断。
诊断的时候三根手指的指端要一样平齐,手指稍微呈现出弓形倾斜,并且和受诊者的体表保持月45度角为宜,因为这样的角度可以让手指的指目紧紧的贴于脉搏搏动的部位以便于诊脉。
★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
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3.运指
医生运指概括为7种。
(1)举法:指医生用较轻的力量按在皮肤上察脉的方法。
又称为“浮取”、“轻取”。
(2)按法:指医生用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体察脉的方法。
又称为“沉取”、“重取”。
(3)寻法:有两层意思:其一,寻即寻找,指医生手指用
力可轻可重,左右推按,仔细体察脉象,寻找脉搏跳动最明显的部位。
其二,是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取脉的方法,即“中取为寻”。
(4)循法:指用指目沿着脉道的轴上下移动来取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体察脉搏的长短。
(5)推法:指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内外推动以体察脉象快慢、力量、趋势的一种方法。
(6)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
(7)单按:用单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数、形、势等变化特征。
★中医是怎么把脉的
(1)首先要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2)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3)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4)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
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5)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6)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
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7)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8)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常见脉象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为阳,为表。
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浮而中空为芤,有边无中,如以指著葱之象,主失血;浮而搏指为革,中空外坚,似以手指按鼓皮之状,相比芤脉中更空而外更坚,主阴阳不交;浮而不聚为散,按之散而不聚,来去不明,主失血。
★2.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为阴,为里。
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按至肌肉以下。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沉而几无为伏,著骨始得,较沉更甚,主邪闭;沉而有力为牢,沉而强直搏指,主内实。
脉搏缓慢,一息三至或二至[2] (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结脉:脉来缓慢,有不规律的间歇。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淤血。
分析:阴寒内结,脉道气机受阻,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
寒痰淤血,气结不疏,脉气阻滞,故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结而无力。
迟而更代为代脉:缓中一止,不能自还而更代,主气绝,亦主经隧有阻,妊妇见之不妨。
脉有歇止,止有定数。
主病:脏气衰微。
分析:脏气衰弱,元气不足,使脉气不能衔接。
迟而时止为结脉:脉来缓慢,有不规律的间歇。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淤血。
分析:阴寒内结,脉道气机受阻,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
寒痰淤血,气结不疏,脉气阻滞,故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结而无力。
★4.数脉
脉搏急促,一息五至、六至(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除迟、结、代三脉外其他都可见。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5.虚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6.实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7.滑脉
应指圆滑,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主病:痰饮,食积,实热诸证.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8.洪脉
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来大去长。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9.细脉
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10.弦脉
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总结:通过上述的文章对把脉的原理,把脉的方法,常见脉象以及中医是怎么把脉的等有关内容的具体介绍,大家对于中医把脉为什么会那么快,那么准应该都非常了解了吧。
中医的很多手法都是来源实践经验,所以中医诊断才能够做到又快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