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经络的属性

合集下载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一、十二经络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布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脏,阳经属腑络腑,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1、手太阴肺经(1)、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一、基础知识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

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

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

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

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

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

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

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

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

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 '循经治疗'。

人体十二经络详解

人体十二经络详解

人体十二经络详解提到经络,相信很多的伙伴都看过电视或者武侠小说,像什么任督二脉啊,练功时头顶冒烟啊,气沉丹田啊,什么哭穴和笑穴啊,相信这些大家都不会陌生。

其实很多的武侠小说都给中医和经络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我们揭开后就能发现其中那些很实用、很重要的经络和穴位.人体内的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有“径"的含义,也就是路,指的是大并且深的直行主干;络,有“网”的意思,指的是分支,小并且浅的横行支脉。

二者合称为经络,就像纵横交错的道路,运行着体内的气血,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在中医看来,很多人老是头痛、腰腿痛、肩颈痛或者老觉得身体的某个地方发酸、发麻等、运动后手臂酸痛等,通过各种刺激(针法、灸法、推拿)后很快就恢复了,就是因为通过刺激穴位或者沿着经络按揉恢复了经络的畅通,使人身体的气血能正常地流通,从而各种症状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或者减弱,达到了通则不痛的目的。

为了预防我们身体疾病的发生,为了及时知道身体哪儿堵住了,我们就得知道经络到底在哪里。

人体的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经络的命名是结合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脏,有储藏人体内一切营养物质的作用,属阴,共有六个,即心、肝、脾、肺、肾、心包;腑,有消化、输送、排泄的功能,共有六个,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

如手太阴肺经等。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的称阳经,属腑。

经脉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具体方向:手之三阴胸走手、手之三阳手走头、足之三阳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胸.每一条经络都对应着每一个时辰:1、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五行经络是什么

五行经络是什么

五行经络是什么现在人都很注重个人的身体健康状态,在人体内有经络,经络与五行也是存在着关系的,你知道五行经络的意思吗?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五行经络,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五行经络的意思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可以根据五行特性而分类,比如我们熟悉的五脏、五音、五味、五方等。

对于我们的身体,五行对应的五脏就是指肺、肝、肾、心、脾。

五行经络就是人体五脏的经脉和络脉的统称。

人的全身一共有十四条经络围绕,每条经络上都有一些重要穴位。

据中医理论所说,很多病邪都是通过经络和穴位由表及里地侵袭人体。

在冬季,通过对这些经络穴位进行捶、搓、揉、压等按摩护理,可以有效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重拾人体自我调节气血能力,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比如是按压肺经上的鱼际穴和大肠经的曲池、迎香穴,可以起到润肺清热的作用;按压肾经上的涌泉穴,可以治愈口干、咽喉肿痛、泄泻和小便不利等症状;按压肝经上的太阳穴,可以祛除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各时辰当令的经络子时(夜里11-1点)---胆经当令丑时(夜里1-3点)---肝经当令寅时(夜里3-5点)---肺经当令卯时(早晨5-7点)---大肠经当令辰时(早晨7-9点)---胃经当令已时(上午9-11点)---脾主运化午时(上午11-13点)---心经当令未时(下午13-15点)---小肠经当令申时(下午15-17点)---膀胱经当令酉时(下午17-19点)---肾经当令戌时(晚上19-21点)---心包经当令亥时(晚上21-23点)---三焦经当令中医五行养生黑色咸味主肾:紫芝、黑芝麻、荞麦、海带、紫菜、黑豆、香菇、黑木耳;红色苦味主心:红葡萄、红萝卜、红蕃茄、红苹果、草莓、红椒、红豆等;黄色甜味主脾:豆浆、酸奶、黄豆、玉米、蛋类、南瓜、黄豆芽、豆制品、红薯、小米、南瓜子、葵花子、腰果、杏仁、松子及各种植物种子等;绿色酸味主肝:绿茶、绿色蔬菜、椰菜、芦笋、苦瓜、黄瓜、芥兰、莴笋、青椒、龙须菜、芹菜、荷兰豆、猕猴桃等;白色辛味主肺:全谷类、粗米、小麦、燕麦、面包、地瓜、莲藕、莲子、白薯、山药、土豆、梨、白萝卜、银耳等。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经络的概念1.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流注气血的通道。

2. 经络的分类:根据经络的属性,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络脏腑、表里相通、防御外邪等作用。

二、经络的走向1. 经络的走向特点:经络走向顺应人体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12经脉的走向及分布: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胆经。

3. 别经及奇经的特点:别经主要指与正经相连的支脉,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

4. 经脉的走向规律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经络的特点与功能1. 经络的渗透性:经络具有渗透性,能够影响体内外的生理活动。

2. 经络的传导性:经络通过气血的运行进行传导,起到联络脏腑和表里相通的作用。

3. 经络的敏感性:经络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可以通过经络的刺激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经络与疾病1.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在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疾病都与经络有一定的关系。

2.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出现痹痛、气血不畅、阻滞等病理变化时,容易导致相关脏腑器官的疾病。

3. 经络的治疗作用: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经络学与临床应用1. 经络学在临床中的作用:临床上,经络学的知识经常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中医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经络穴位的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治疗相关疾病。

3. 经络理疗的应用:经络理疗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经络理疗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状况。

总结: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掌握经络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日后的临床工作以及对中医学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十二条经络及功能详细

十二条经络及功能详细

手厥阴心包经
• 从胸走手 起始于天池穴结束 于中冲穴
主治疾病
• 主治心血管近病的心慌、心动过缓、心动过 速;其他的恶心、中暑、休克、小儿中风、 呕吐。
主要的穴位
• 天泉 位置腋内横纹、臂中心下2寸
作用胸痛、心悸、突然害怕、心跳很快 • 曲泽 位置肘内横纹中间
作用胸闷、憋气,高血压、头旋晕,胸口发憋 • 郄门 腕内横纹上约10公分的臂正中
• 迎香 位置鼻头旁 作用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
气味,鼻出血
小贴士
• 牙痛:右侧牙痛时就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 反之,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 右侧痛掐右侧耳垂一分钟,左侧痛掐左侧耳 垂。
足阳明胃经
功能 • 胃主消化,胃为后天之本。
足阳明胃经
由头走脚,起始于四百穴,结束于厉兑穴
主治疾病 :
膀胱经主要的穴位
• 睛明 位置鼻根两侧 作用预防近视眼和眼部疲劳 (按揉方法宜右
手扶头后右上方,左手中指向右手方向) • 肺俞 位置沿后背肩胛骨内侧
作用治疗胸闷,可以预防心梗、心绞痛、冠心病 • 厥阴俞 位置沿后背肩胛骨内侧
作用治疗胸闷,可以预防心梗、心绞痛、冠心病 • 心俞 位置沿后背肩胛骨内侧
手太阳小肠经
起始于小指外侧的少泽穴,结束于耳旁后的听宫穴
治疗疾病
• 治疗肩背、颈椎等关节肌肉痛, 脸部、耳朵 等五官病。
小肠经主要的穴位
• 少泽 位置小指指甲跟外侧 作用热症,如咽喉痛、发烧、牙肿 (用刺血的方
法效果最好) • 后溪 位置掌横纹末端骨下凹陷处骨缝中
作用落枕、肩膀痛、腰椎间盘突出、腰痛、神志 不清、记忆力差
• 阴谷 位置膝后横纹内端骨侧内窝
作用尿潴留症,不孕症,阳痿早泄,利尿祛湿,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细目一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要点一经脉与络脉的区别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有一定的循行径路;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要点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一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走向规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同名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要点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头面部位:阳明面额部;少阳头侧部;手太阳面颊部,足太阳头顶及头后部2.四肢部位:内侧为三阴,外侧为三阳。

肢内侧:太阴前、厥阴中、少阴后;(足内踝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中)肢外侧:阳明前、少阳中、太阳后。

3.躯干部位:足三阳:阳明前;少阳侧面;太阳后。

手三阳:肩胛部;手三阴:腋部腹面内向外:肾、胃、脾,肝。

要点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要点四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如此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心包焦胆肝。

(费大卫劈心小段,旁神细心包交胆肝)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特点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经八脉与正经有所不同:一是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二是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属络关系;三是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要点二督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1.督脉的循行部位主干: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说经络的属性
金、木、水、火、土"为中医的五行学说,经络的属性可分为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

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即"五输穴"。

"输"就是传导的意思,经络的传导可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

"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

"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

"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

"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

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

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

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

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

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

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

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

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

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

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

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海"。

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

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祛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

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

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

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

俞穴具有健脾祛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还是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

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

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