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职业教育制度嬗变的历史考察_楼世洲

合集下载

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与未来

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与未来
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第一小组
目录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的发展历史与演进 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三.发达国家的典型职业教育模式 四.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 五.中国职业教育的未来之路

概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作为独立的体系,形成于1904年
清末的“癸卯学制”。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大致经历 了借鉴与初创(1902-1912年)、承袭与探索(1912-1949 年)、改造与受挫(1949-1978年)和完善与创新(1978年 至今)四个阶段。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中国职业教育体系 依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逐步形成了 中国特色。 1.借鉴与初创(1902—1912年)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致使清政府内部掀起 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866年,左宗棠奏设的福建船政 学堂创立,此后各地新式学堂纷纷建立。这些新式学堂基 本上规模很小,层次单一,还谈不上什么体系。但是,这 些新式学堂的建立,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 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 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 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 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至此,在中央的大力提倡和政策支持下,1978-2008年的 30年里,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与创新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高等教育
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2008年3月,全国高职高专院 校已达1168所,占普通高校的 60%,有近880万的在校生,700 多种专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教育思路普遍 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 路”。 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在新型工业 化、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职业教育30年发展历程

我国职业教育30年发展历程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30年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波澜起伏,通过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回顾三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对于深入认识中国要不要发展职业教育、中国需要发展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怎样发展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历史回顾(一)恢复阶段( 1978-1984 年)文革期间,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被破坏,其中,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倾向尤为明显。

到 1976 年,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由中专和技校构成,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中师)共计 3710 所,在校生 91 万多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重由 1965 年的 52.6% 降至 6.1% ,高中阶段普职比为15.4 ∶ 1 . [1] 因此,本阶段国家职业教育政策重点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1 .确立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目标并初见成效。

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考虑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专、技校的比例。

由此,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被提到政策制订的日程上来。

1980 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以下简称《改革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中职教育的倾斜政策。

到 1985 年,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分别比 1980 年增长了 26.4% 、9.1% 和 4.8 倍,总人数达到 415.6 万人。

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 35.9% ,比1980 年提高了 17.2 个百分点。

2 .形成了多部门、多行业共办职业教育的途径与格局。

《改革报告》提出,要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

这项政策的一个明显效果在于,在促使中专、技校数量增长的同时,促成了一种新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由普通中学改办而成的职业高中。

1983 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途径,并提出对教育部门主办的职业教育每年追加一次补助。

中外教育史论文题目

中外教育史论文题目

1现代欧美教育科学化运动的一个基石李国庆著教育史2 在摇摆中寻求超越徐征著外国教育史3 公立学校的一次变革杨梅著教育史4 中学与大学关系的重构杨捷著教育史5 中国近代私立大学教育经费问题研究王彦才著教育史6 制度生成与变革黄立志著教育史7 20世纪美国大学课程思想演变郭德红著教育史8 二战后加拿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侯建国著教育史9 苏格兰大学发展研究张薇著外国教育史10 中国环境教育思想溯源及发展现状邓彤著中国教育史11 改革开放25年中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王慧著教育史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财政发展史论纲杨会良著教育史13 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 刘毅玮著中国教育史14 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王金霞著中国教育史15 近代私塾改良研究秦玉清著教育史16 复性书院考论刘继青著中国教育史17 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王增科著教育史18 英国中小学课程的历史演进与发展(1944... 许立新著教育史19 20世纪美国教师教育思想的历史分析刘静著教育20 中国古代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肖学平著中国教育史1宋代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研究李娟著教育史2 现代新儒学教育思潮与流派研究洪明著中国教育史3西欧的知识传统与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孙益著外国教育史4 民国时期书院现象之研究周雪敏著教育史5 清末民国时期历史教学法研究张逸红著教育史6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程斯辉著教育史7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教育交流研究赵霞著教育史8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兰军著教育史9 元教育史学研究郭娅著教育史10守土经营与模范治理的双重变奏-阎锡山与山...申国昌著教育史11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陈晴著教育史12 族群性和地域性:四川客家教育研究严奇岩著教育史13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高惠蓉著教育史14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范远波著中国教育史15 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赵鑫著教育史16 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张济洲著教育史17 加拿大公共教育发展史研究许江媛著教育史18 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王凤玉著教育史19 知识,传承与教化李世宏著教育20 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崔玉婷著教育史1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马云著教育史2 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研究常国良著教育史3 一个阶层的消失蒋纯焦著教育史4 嵌入村庄的学校司洪昌著教育史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王彩霞著教育史6 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曾毅著教育史7 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许瑞芳著教育史8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育的命运张正江著教育史9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李海云著教育史10 近代中国教育如何可能郑新华著教育史11 学术与教育互动王喜旺著教育史12 朱熹“《诗》教”思想研究王倩著教育史13 中国近代职业补习教育发展研究汪光华著教育史14 冷战与美国大学的学术研究於荣著教育史15 布赖恩·西蒙与二战后的英国教育史学研究延建林著教育史16 民国时期高等法律教育论争之研究李建美著中国教育史17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考制度发展研究蒋丽珠著教育史1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众教育研究周慧梅著中国教育史19 1949年前德国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孙立峰著教育史20 近代江浙沪职业教育考察(1866-193...楼世洲著教育史1 文化战争王璞著教育史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研究陈英杰著教育史3 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研究吴玉伦著教育史4 社会变迁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孙广勇著教育史5 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翟海魂著外国教育史6 美国基础教育财政发展史研究高建民著教育史7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欧美教育的...张莅颖著外国教育史8 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宪法权利保障探...马立武著外国教育史9 走向自由教育学董标著教育史10 教育期刊与中国近代教育周晔著教育史11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吴民祥著教育史12 《诗经》教本考论张蕊著教育史13 印光教育思想研究杜钢著教育史14 商会与中国教育研究李忠著教育史15 中国近代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研究郭德侠著教育史16 教育政策与两党政治许建美著教育史17 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李彦荣著教育史18 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钟文芳著教育史19 从卡伯莱到克雷明周采著外国教育史20 国家和教会之间一道隔离的墙? 姚运标著教育史1 20世纪英国中等教育政策研究易红郡著外国教育史2 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谷忠玉著中国教育史3 经学与两汉教育米靖著教育史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中国化”研究吴冬梅著教育史5 新中国中小学教师法规研究涂怀京著教育史6 自觉·知识·境界徐卫红著教育史7 九品官人法研究胡淑云著教育史8 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南钢著教育史9 迈向学习社会赵红亚著外国教育史10 新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何红玲著教育史11 职员阶层的兴起刘德恩著教育史12 美国大学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和震著外国教育史13 美国学术自由的变迁李子江著外国教育史14 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研究储朝晖著中国教育史15 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张素玲著中国教育史16 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张雪蓉著教育史17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社会机制研究傅林著外国教育史18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性教育思想与实践王雪峰著中国教育史19 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朱宗顺著教育史20 西方国民教育思想的缘起与演变张宏著外国教育史11895-1945:中日教育关系研究杨晓著教育史2 传承与嫁接章小谦著教育史3 教育盛衰论姜国钧著教育史4 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研究刘静著教育史5 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研究王冬凌著教育史6 李贽明德教育思想研究秦学智著教育史7 先秦两汉教化研究卜然然著教育史8 警察职业变革与警察教育李涛著教育史9 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杨建华著教育史10 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游戏研究李屏著教育史11西方大学理想中的保守理智结构:从纽曼到布...王晨著教育史12 高等教育与社会公正杨克瑞著教育史13 抗战以前中国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孙崇文著教育史14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慕景强著教育史15 中国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与初步建构研究吴慧芳著教育史16 解读上海外语教育赵鲁平著教育史17 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但昭彬著教育史18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及其行政制度研究广少奎著中国教育史19 知识演变与美国现代大学的确立黄宇红著教育史20 自我统摄下的心理与行为胡志坚著教育史1 20世纪前半期中国杜威教育学派研究王颖著教育史2 20世纪我国教学媒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庄榕霞著教育史3 1949-1976:中苏教育关系研究李涛著教育史4 从专业协会到教师工会龚兵著教育史5 “教育活化石”的考释原青林著教育史6 美国“国际教育”:历史、理论与政策李爱萍著教育史7 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王有英著教育史8 伙伴关系的形成韦国锋著教育史9 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关松林著教育史10 美国教师教育认可标准的变革与发展周钧著教育史11 两汉的“孝教”思想研究(韩)李庚子著教育史12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中日教育发展比较熊庆年著中国教育史13 体用之辨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曹运耕著中国教育史14 继承与创新吴明海著外国教育史15 融合与创新葛新斌著教育史16 晚清教育改革之研究刘绍春著中国教育史17 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巨瑛梅著外国教育史18 效率与民主陈如平著外国教育史19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郑国民著中国教育史20 教育立法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李罡著中国教育史1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道德教育变革与发展研究苏立增著外国教育史2 元代书院研究徐勇著中国教育史3 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王保星著外国教育史4 儒学的变古冯小林著中国教育史5 留美学生与抗战前的中国教育谢长法著中国教育史6 近代华侨教育研究别必亮著中国教育史7 近代英国、法国和德国对美国教育的影响贺国庆著外国教育史8 十九世纪美国公共教育运动张国连著外国教育史9 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语文教...黄小燕著中国教育史10 清代书院与汉学的互动研究王建梁著教育史11 来源·争论·特性顾春著教育史12 知识、教化与欲望周勇著教育史13 共和国教育财政史研究赵会可著教育史14 中国近代几种教育思潮研究吴洪成著中国教育史15 康有为教育思想研究李剑萍著中国教育史16 乐教源流新探金忠明著中国教育史17 魏晋南北朝玄学、儒学教育理论研究李军著中国教育史18 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张建仁著中国教育史19 朱熹教育思想体系发微于述胜著中国教育史20 明代书院发展史研究柳光敏著中国教育史1中国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吴霓著中国教育史2 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研究胡艳著中国教育史3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前期欧美国民教育理...朱旭东著外国教育史4 格龙维与丹麦民众高等学校王德林著外国教育史5 美国通才教育的发展王定华著外国教育史6 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宋大川著中国教育史7 教育观念的变革褚洪启著外国教育史8 教育会社与中国近代教育张伟平著中国教育史9 明代小学教育研究池小芳著中国古代教育史10 明清家庭教育研究马镛著中国古代教育史11 隋唐五代儒学教育思想研究程方平著中国教育史12 江户时代日本教育研究杨孔炽著外国教育史13 古代社学教育研究施克灿著中国教育史14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刘桂林著中国教育史15 二程的义利观与教育哲学思想黄明喜著中国教育史16 早期儒家学习范畴研究杜成宪著中国教育史17 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研究毕诚著中国教育史18 先秦儒道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丁钢著中国教育史19 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廖其发著中国教育史20 先秦法家教育思想研究姚能海著中国教育史1 黄宗羲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研究金林祥著中国教育史2 论我国近代普通中学课程渊源与沿革及其历史... 吕达著中国教育史3 儒墨的义利观与教育哲学思想陈超群著中国教育史4 致良知之学赖忠先著中国教育史5 美国现代课程研究的探索吴国珍著外国教育史6 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周谷平著中国教育史7 二程教育哲学研究吴宣德著中国教育史8 程朱学派教育思想研究黄书光著中国教育史9 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张蓉著教育史10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王伦信著教育史11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张平海著教育史12 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研究(韩)张静互(Cha...中国教育史13 隋唐道教教育研究李永贤著中国教育史14 近代文化变迁与学校德育改革郑航著中国教育史15 定县模式与邹平模式周逸先著中国教育史16 自由主义视野中的杜威及其教育思想向蓓莉著外国教育史17 美国公立学校发展的历史、分析与启示季苹著外国教育史18 工业化时期英国教育变迁的历史研究李立国著外国教育史19 独尊儒术与汉代教育俞启定著中国教育史20 登州文会馆与燕京大学史静寰著中国教育史1 中国近代知识阶层与近代教育叶富贵著教育史2 西方高等教育人文精神重构的历史诠释王晓华著外国教育史3 中国近代教育立法之研究李露著教育史4 新中国幼儿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研究牟映雪著教育史5 李鸿章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周瑾著教育史6 中国当代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史研究庞守兴著教育史7 民国时期上海女子教育研究杨洁著中国教育史8 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朱文富著外国教育史9 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农工学院的发展研究李素敏著外国教育史10 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张斌贤著外国教育史11 美国高等教育探微郭健著教育史12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续润华著外国教育史13 徽商与明清徽州地区教育发展李琳琦著中国教育史14 理学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佛学关系研究张学强著中国教育史15 宋代教育政策的演变与两浙地区教育的发展顾宏义著中国教育史16 传统教育哲学的初步转换施扣柱著中国教育史17 自治与干预的动态平衡张婷姝著教育史18 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与专门学校发展研究(日)角野雅彦著外国教育史19 模仿、自立与创新李文英著外国教育史20 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张立新著外国教育史1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李建强著外国教育史2 从种族隔离到学校一体化屈书杰著外国教育史3 美国教师专业规范历史研究郭志明著外国教育史4 民族国家、政治现代化和教育世俗化郑崧著外国教育史5 清末民国时期我国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研究冯卫斌著中国教育史6 香港学制演变邓城锋著教育史7 近代中国商人与教育阎广芬著教育史8 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刘正伟著中国教育史9 中国教育财政近代化研究商丽浩教育史著10 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王雷著教育史11 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新论李庚靖著教育史。

湖南省高中历史学考复习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南省高中历史学考复习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新人教版必修2

2015年湖南省高二历史学考复习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和主要成就(识记)1、时间:2、主要成就:①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进行改造。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中共八大(理解):1、背景:年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矛盾的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3、评价:路线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未能坚持下来。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理解)1、内容:①“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2、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判断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以为中心。

②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反对“左”倾冒进,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1、内容:①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岳麓版必修2

1 234 5 6 7
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提出:“从 1953—1956 年短短的
几年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对全社会各种行业的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
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这里的“国有化”或“集体化运动”是指(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答题术语 1.“一五”计划的实施,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2.1956 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 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也基本建立起来。 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建设遭 到严重挫折。
当堂达标 固双基
——《六十年国事纪要》
[解读] 对比分析史料二中①②处的关键信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改造后与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在经济领域有哪些改变?
【提示】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A [图片中的 B 点介于“1958—1963 年”,国内生产总值处于最低 谷,主要原因是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严重发展,故选 A 项。]
1 234 567
5.“一五”计划就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而言,实质上属于( ) A.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B.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C.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有机统一 D.发展科学教育与独立的统一 B [“一五”计划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故选 B 项;“一五”计划没有涉及上层建筑的变革,故 A 项错误;“一五”计划 也未涉及法制建设,故 C 项错误;“一五”计划和发展科学教育、取得民族 独立无关,故 D 项错误。]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国现代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群众传播媒体的开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用纵向、横向比拟论述的方法编制表格,掌握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的史实。

2.用社会史观来分析对待社会生活的巨变。

3.辩证地分析理解互联网的影响。

知识点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开展水平不仅落后于欧美兴旺国家,也不及一些开展中国家。

(2)到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列很多开展中国家之后。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

中国经济总量的排名,1990年为世界第十,在开展中国家中第二;2001年为世界第六,在开展中国家中第一;2006年为世界第四,超过法国和英国。

(1)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场向小康迈进。

(2)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增强开展协调性,确保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知识点二城市化进程加快1.含义: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

(1)改革开放前,进程十分缓慢。

(2)改革开放后,进程加快。

(3)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入高速开展阶段。

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开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

(1)特点: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京城市群。

(2)作用: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展提供依托。

知识点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政府的大力支持(2)社会的开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1995年中国全面开展因特网业务;此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打破时空界限,使信息、知识更快地传递、共享。

(2)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

教育史博士论文题目国图

教育史博士论文题目国图

教育史博士论文题目国图1现代欧美教育科学化运动的一个基石李国庆著教育史2 在摇摆中寻求超越徐征著外国教育史3 公立学校的一次变革杨梅著教育史4 中学与大学关系的重构杨捷著教育史5 中国近代私立大学教育经费问题研究王彦才著教育史6 制度生成与变革黄立志著教育史7 20世纪美国大学课程思想演变郭德红著教育史8 二战后加拿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侯建国著教育史9 苏格兰大学发展研究张薇著外国教育史10 中国环境教育思想溯源及发展现状邓彤著中国教育史11 改革开放25年中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王慧著教育史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财政发展史论纲杨会良著教育史13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刘毅玮著中国教育史14 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王金霞著中国教育史15 近代私塾改良研究秦玉清著教育史16 复性书院考论刘继青著中国教育史17 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王增科著教育史18 英国中小学课程的历史演进与发展(1944... 许立新著教育史19 20世纪美国教师教育思想的历史分析刘静著教育史20 中国古代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肖学平著中国教育史1宋代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研究李娟著教育史2现代新儒学教育思潮与流派研究洪明著中国教育史3西欧的知识传统与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孙益著外国教育史4 民国时期书院现象之研究周雪敏著教育史5清末民国时期历史教学法研究张逸红著教育史6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程斯辉著教育史7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教育交流研究赵霞著教育史8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兰军著教育史9 元教育史学研究郭娅著教育史10守土经营与模范治理的双重变奏-阎锡山与山...申国昌著教育史11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陈晴著教育史12族群性和地域性:四川客家教育研究严奇岩著教育史13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高惠蓉著教育史14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范远波著中国教育史15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赵鑫著教育史16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张济洲著教育史17 加拿大公共教育发展史研究许江媛著教育史18 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王凤玉著教育史19 知识,传承与教化李世宏著教育史20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崔玉婷著教育史1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马云著教育史2 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研究常国良著教育史3 一个阶层的消失蒋纯焦著教育史4 嵌入村庄的学校司洪昌著教育史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王彩霞著教育史究6 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曾毅著教育史7 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许瑞芳著教育史8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育的命运张正江著教育史9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李海云著教育史10 近代中国教育如何可能郑新华著教育史11 学术与教育互动王喜旺著教育史12 朱熹“《诗》教”思想研究王倩著教育史13 中国近代职业补习教育发展研究汪光华著教育史14 冷战与美国大学的学术研究於荣著教育史15 布赖恩·西蒙与二战后的英国教育史学研究延建林著教育史16 民国时期高等法律教育论争之研究李建美著中国教育史17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考制度发展研究蒋丽珠著教育史1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众教育研究周慧梅著中国教育史19 1949年前德国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孙立峰著教育史20 近代江浙沪职业教育考察(1866-193...楼世洲著教育史1 文化战争王璞著教育史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研究陈英杰著教育史3 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研究吴玉伦著教育史4 社会变迁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孙广勇著教育史5 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翟海魂著外国教育史6 美国基础教育财政发展史研究高建民著教育史7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欧美教育的...张莅颖著外国教育史8 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宪法权利保障探...马立武著外国教育史9 走向自由教育学董标著教育史10 教育期刊与中国近代教育周晔著教育史11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吴民祥著教育史12 《诗经》教本考论张蕊著教育史13 印光教育思想研究杜钢著教育史14 商会与中国教育研究李忠著教育史15 中国近代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研究郭德侠著教育史16 教育政策与两党政治许建美著教育史17 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李彦荣著教育史18 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钟文芳著教育史19 从卡伯莱到克雷明周采著外国教育史20 国家和教会之间一道隔离的墙? 姚运标著教育史1 20世纪英国中等教育政策研究易红郡著外国教育史2 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谷忠玉著中国教育史3 经学与两汉教育米靖著教育史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中国化”研究吴冬梅著教育史5 新中国中小学教师法规研究涂怀京著教育史6 自觉·知识·境界徐卫红著教育史7 九品官人法研究胡淑云著教育史8 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南钢著教育史9 迈向学习社会赵红亚著外国教育史10 新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何红玲著教育史11 职员阶层的兴起刘德恩著教育史12 美国大学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和震著外国教育史13 美国学术自由的变迁李子江著外国教育史14 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研究储朝晖著中国教育史15 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张素玲著中国教育史16 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张雪蓉著教育史17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社会机制研究傅林著外国教育史18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性教育思想与实践王雪峰著中国教育史19 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朱宗顺著教育史20 西方国民教育思想的缘起与演变张宏著外国教育史11895-1945:中日教育关系研究杨晓著教育史2 传承与嫁接章小谦著教育史3 教育盛衰论姜国钧著教育史4 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研究刘静著教育史5 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研究王冬凌著教育史6 李贽明德教育思想研究秦学智著教育史7 先秦两汉教化研究卜然然著教育史8 警察职业变革与警察教育李涛著教育史9 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杨建华著教育史10 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游戏研究李屏著教育史11西方大学理想中的保守理智结构:从纽曼到布...王晨著教育史12 高等教育与社会公正杨克瑞著教育史13抗战以前中国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孙崇文著教育史14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慕景强著教育史15中国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与初步建构研究吴慧芳著教育史16 解读上海外语教育赵鲁平著教育史17 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但昭彬著教育史18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及其行政制度研究广少奎著中国教育史19 知识演变与美国现代大学的确立黄宇红著教育史20 自我统摄下的心理与行为胡志坚著教育史120世纪前半期中国杜威教育学派研究王颖著教育史220世纪我国教学媒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庄榕霞著教育史3 1949-1976:中苏教育关系研究李涛著教育史4 从专业协会到教师工会龚兵著教育史5 “教育活化石”的考释原青林著教育史6 美国“国际教育”:历史、理论与政策李爱萍著教育史7 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王有英著教育史8 伙伴关系的形成韦国锋著教育史9 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关松林著教育史10 美国教师教育认可标准的变革与发展周钧著教育史11 两汉的“孝教”思想研究(韩)李庚子著教育史12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中日教育发展比较熊庆年著中国教育史13 体用之辨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曹运耕著中国教育史14 继承与创新吴明海著外国教育史15 融合与创新葛新斌著教育史16 晚清教育改革之研究刘绍春著中国教育史17 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巨瑛梅著外国教育史18 效率与民主陈如平著外国教育史19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郑国民著中国教育史20 教育立法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李罡著中国教育史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道德教育变革与发展研究苏立增著外国教育史2 元代书院研究徐勇著中国教育史3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王保星著外国教育史4 儒学的变古冯小林著中国教育史5 留美学生与抗战前的中国教育谢长法著中国教育史6 近代华侨教育研究别必亮著中国教育史7近代英国、法国和德国对美国教育的影响贺国庆著外国教育史8 十九世纪美国公共教育运动张国连著外国教育史9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语文教...黄小燕著中国教育史10 清代书院与汉学的互动研究王建梁著教育史11 来源·争论·特性顾春著教育史12 知识、教化与欲望周勇著教育史13 共和国教育财政史研究赵会可著教育史14 中国近代几种教育思潮研究吴洪成著中国教育史15 康有为教育思想研究李剑萍著中国教育史16 乐教源流新探金忠明著中国教育史17 魏晋南北朝玄学、儒学教育理论研究李军著中国教育史18 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张建仁著中国教育史19 朱熹教育思想体系发微于述胜著中国教育史20 明代书院发展史研究柳光敏著中国教育史1中国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吴霓著中国教育史2 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研究胡艳著中国教育史3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前期欧美国民教育理...朱旭东著外国教育史4 格龙维与丹麦民众高等学校王德林著外国教育史5 美国通才教育的发展王定华著外国教育史6 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宋大川著中国教育史7 教育观念的变革褚洪启著外国教育史8 教育会社与中国近代教育张伟平著中国教育史9 明代小学教育研究池小芳著中国古代教育史10 明清家庭教育研究马镛著中国古代教育史11 隋唐五代儒学教育思想研究程方平著中国教育史12 江户时代日本教育研究杨孔炽著外国教育史13 古代社学教育研究施克灿著中国教育史14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刘桂林著中国教育史15 二程的义利观与教育哲学思想黄明喜著中国教育史16 早期儒家学习范畴研究杜成宪著中国教育史17 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研究毕诚著中国教育史18 先秦儒道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丁钢著中国教育史19 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廖其发著中国教育史20 先秦法家教育思想研究姚能海著中国教育史1 黄宗羲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研究金林祥著中国教育史2 论我国近代普通中学课程渊源与沿革及其历史... 吕达著中国教育史3 儒墨的义利观与教育哲学思想陈超群著中国教育史4 致良知之学赖忠先著中国教育史5 美国现代课程研究的探索吴国珍著外国教育史6 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周谷平著中国教育史7 二程教育哲学研究吴宣德著中国教育史8 程朱学派教育思想研究黄书光著中国教育史9 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张蓉著教育史10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王伦信著教育史11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张平海著教育史12 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研究(韩)张静互(Cha...中国教育史13 隋唐道教教育研究李永贤著中国教育史14 近代文化变迁与学校德育改革郑航著中国教育史15 定县模式与邹平模式周逸先著中国教育史16 自由主义视野中的杜威及其教育思想向蓓莉著外国教育史17 美国公立学校发展的历史、分析与启示季苹著外国教育史18 工业化时期英国教育变迁的历史研究李立国著外国教育史19 独尊儒术与汉代教育俞启定著中国教育史20 登州文会馆与燕京大学史静寰著中国教育史1中国近代知识阶层与近代教育叶富贵著教育史2 西方高等教育人文精神重构的历史诠释王晓华著外国教育史3 中国近代教育立法之研究李露著教育史4 新中国幼儿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研究牟映雪著教育史5 李鸿章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周瑾著教育史6 中国当代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史研究庞守兴著教育史7 民国时期上海女子教育研究杨洁著中国教育史8 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朱文富著外国教育史9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农工学院的发展研究李素敏著外国教育史10 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张斌贤著外国教育史11 美国高等教育探微郭健著教育史12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续润华著外国教育史13 徽商与明清徽州地区教育发展李琳琦著中国教育史14 理学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佛学关系研究张学强著中国教育史15 宋代教育政策的演变与两浙地区教育的发展顾宏义著中国教育史16 传统教育哲学的初步转换施扣柱著中国教育史17 自治与干预的动态平衡张婷姝著教育史18 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与专门学校发展研究(日)角野雅彦著外国教育史19 模仿、自立与创新李文英著外国教育史20 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张立新著外国教育史1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李建强著外国教育史2 从种族隔离到学校一体化屈书杰著外国教育史3 美国教师专业规范历史研究郭志明著外国教育史4 民族国家、政治现代化和教育世俗化郑崧著外国教育史5清末民国时期我国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研究冯卫斌著中国教育史6 香港学制演变邓城锋著教育史7 近代中国商人与教育阎广芬著教育史8 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刘正伟著中国教育史9 中国教育财政近代化研究商丽浩著教育史10 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王雷著教育史11 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新论李庚靖著教育史。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

邹平县礼参中学2021-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每一小题只有一项是哪一项正确选项。

〔25题,每一小题2分,一共50分〕1、HY的炮声惊醒了古老的中华帝国的迷梦,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开场了。

你知道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HY侵华战争2.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贺活动。

1894—1895年,清HY在战争中惨败。

针对此事,有人在城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HY败绩,割地求和。

〞“三HY败绩〞指的是中国在哪次战争中失败?A.鸦片3.某外国企业家在征得清政府同意后,在创办了一家工厂,你认为此事最早有可能发生在哪个条约签订以后?A.?条约?B.?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HY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局部。

近代史上,割让HY的不平等条约是A.?条约?B.?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使我国领土主权遭到无法挽回损失的是哪一条约?A.中英?条约?B.HY?瑷珲条约?C.中日?马关条约?D.HY?条约?6.?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涉及到的内容是A.割地B.赔款C.开放通商口岸D.开设工厂7.在央视青年歌手大赛“知识问答〞中,题板给选手的提示如右图,根据提示你会选择的历史人物是A.侯德榜B.魏源C.詹天佑D.张謇9.HY曾说:“〔在中国〕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

这主要指张之洞创办了10.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

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是A.内HY械所B.织布局C.江南制造总局D.船政局11.他放弃了逃生的时机,愿以自己的流血牺牲来唤醒民族觉悟,他在刑场上悲愤地朗读了自己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大方就义,他是谁12.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突出作用是A.挽救了民族危亡B.促进了思想启蒙13.为了更多地理解近代历史,教师向同学们推荐了四部影视作品,请你按历史开展进程安排观看顺序①?鸦片战争? ②?武昌首义? ③?火烧圆明园? ④?甲午风云?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①③④②14“中国人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是,认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是坚船利炮,而是西方的制度,这批先进的“中国人“进而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掀起了洋务运动C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D发起了新文化运动15HY指导创立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HY是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16.你见过老照片吗?那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承载着历史遗迹,记录着历史,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回忆和遐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卷 第1期教育学报Vo l 3,No 12007年2月Journal Of Educati onal Studies F eb 2007收稿日期:2006-08-28作者简介:楼世洲(1957 ),男,汉族,浙江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6届博士毕业生,导师为俞启定教授,本文系作者博士论文一部分。

我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职业教育制度嬗变的历史考察*楼世洲(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实际上是沿着两条轨迹发展,即移植西方的现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的进化并存。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 实业学堂的兴办 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 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 三个大的过程。

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沿着:现代工业移植 手工业改造 区域性的产业集聚的道路演变的。

因此,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嬗变对近代工业化进程有明显的 路径依赖 。

近代职业教育嬗变的第一个层面是职业学校的演变,第二个层面是传统手工业的师徒制向工厂师徒制和职业补习教育的演变过程。

影响这种路径选择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结构和就业方式;二是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构成;三是职业分化和社会分层。

推动这一过程的动力是工业化,决定演变模式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业化;制度嬗变中图分类号:G719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07)01-0082-07在我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新式工业部门和新式工业技术以区域化的形式集聚在沿海城市和长江流域的中心地区,在工业布局方面,1937年前,全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的少数几个大城市中。

另一方面,近代工业化也促进了全国范围的传统手工业向商品化和工场手工业的转变。

沿海城市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与内陆乡村及其农业与手工业之间形成一个 两极分化 的发展格局,这就是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化差异的历史根源。

从发展阶段来说,手工业 现代工业 产业集聚(城市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三个发展阶段,由于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非均衡性,导致在时间序列上的不同发展阶段,却在不同区域的空间中同时存在。

同样,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不是中国社会自然演变的产物,而是从西方引进的教育制度。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不是在充分大规模工业化基础上,而是在分散零碎薄弱的工业基础上产生的。

当时的民族工业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近代工业,不仅在生产力上仍停留在手工作坊时期,而且在生产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封建宗法关系。

而职业教育恰恰是近代工业的产物。

[1]近代工业化进程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这种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与传统师徒制之间没有形成传承关系,传统师徒制不仅没有被职业教育制度所替代,而且传统师徒制的演变与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步发生,与手工业和近代工业的关系一样,形成一种 二元化 的格局,传统师徒制不仅存在于手工业中,也广泛地存在于近代工业中;二是从整体上近代工业化过程促进了实业教育的分化和职业教育体制的形成,但并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近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在近代教育制度下构建的,并没有按照我国工业化的实际需要来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工厂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上,产业工人始终没有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对工人和学徒的职业补习教育也只是以文化教育为主;三是以职业学校、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构成的近代教育制度虽然形成,但是这一制度的社会基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从我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来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这种职业教育在全国推行的条件并不具备,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职业教育实践的成效低下。

一、我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劳动力结构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从我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看,近代大工业不是近代手工业演变产生的。

中国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不是发生在机器大工业出现之前,而是发生第1期我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职业教育制度嬗变的历史考察83在机器大工业已经出现乃至 树立了根基 之后。

[2]当近代机器大工厂在中国设立之时,传统工业只有少数行业、少数地区有一些萌而不发的现代工业的萌芽。

同西方的家庭工业 大作坊或工场 机器工厂的发展过程截然不同,历史的发展非但没有能从作坊工场中产生出现代工业,反而是新式工业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生,大工厂与作坊工场几乎是并驾齐驱地发展,虽有极少部分手工工场转化为机器工业,但主要的还是现代大工业对传统工业的影响。

[3]因此,以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取代师徒制的条件并没有形成,我国工业中的技术教育形式仍然是以师徒制为主体,构成一条从手工业师徒制 工厂学徒制 职工补习教育自然演变的路径。

近代职业教育嬗变的第一个层面是职业学校的演变。

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这种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是现代工业化社会和机器化大生产的需要。

现代大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反映在两个层面:一是生产工艺人才,二是技术和管理专门人才。

这样就产生了两个层面的职业教育:一是面向普通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工艺人才;二是面向专门人才的工程技术教育,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者。

在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需求的表现形式是不相同的。

在工业化的初期,对普通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不高,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对劳动者生产工艺的技术培训,并不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过程来完成。

因此,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对制度化职业教育的需求主要反映在第二个层面。

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要以一定的基础教育为基础。

当产业工人的绝大多数都是文盲时,他们就无法成为职业教育的对象。

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高昂的办学成本使得政府无法完全提供免费教育,求学者也不会去选择成本和收益倒挂的就学形式。

同时,工业化初期的企业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本和生产资料的投入,劳动力资源开发并未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因此,工厂也不具备举办制度化的学校职业教育的条件。

在上述背景下,近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产生和嬗变形成了独特的模式:职业教育从具有高等技术教育特色的实业学堂开始,然后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分化形成中低层次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近代职业教育的嬗变形成一种由高层面 分化 和 变异 的演变模式,而不是一种由低层次向高层发展的 进化 模式。

也就是说,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不是从师徒制中演变产生的,而是从教育体系中分化出来的。

近代职业教育嬗变的第二个层面是传统手工业的师徒制向工厂师徒制和职业补习教育的演变过程。

它是一种来自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改造和发展的过程。

在我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产业化水平低,手工业生产方式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这一转变过程相当缓慢。

在二元经济的发展格局中,以传统的手工业和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没有产生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客观需求,而在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中,由于发展的规模小、技术层次低,仍是一种依靠低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获得生产利润的阶段,也没有形成对大批具有知识和技术的劳动力的客观需求。

因此,无论是手工业生产还是机器化生产,对产业工人占主导地位的技术培养和训练方式仍沿袭自然存在的职业教育形式 师徒制。

从技术教育的功能上看,工厂师徒制比手工业师徒制更弱;从生产关系上看,工厂师徒制改造了手工业师徒制,由宗法关系演变为契约关系。

由于工厂师徒制的主要形式是包工制和养成工制,因此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这一演变过程是一种衰退而不是进化,成为工厂获得廉价劳动力的一种手段。

近代手工业和机器工业中师徒制的长期存在,也在一定层次上反映了制度化职业教育的不足。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由于职业学校的发展要受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影响,在占60%以上的劳动人口仍然是文盲的情况下,职业学校的发展缺乏社会基础。

也就是说,当制度化的职业教育无法为工业化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合格劳动力时,企业必然会在生产过程中构建满足其需要的劳动力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与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要素直接相关(如生产资料、能源、资本等),同时也与劳动用工制度密切相关。

无论是近代手工业还是工厂化生产,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必然要成为生产资本投入的对象。

如包买商设 工艺讲习所 ,工厂(场)对传统师徒制进行改造,设立 职业补习学校 等,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非形式化的职业教育方式。

这种技术教育的方式,根据生产的需要,与生产过程紧密联系,与劳动用工方式一体化,将教育成本计入生产成本。

以工具化和功利化为价值取向,强调教育成本的最低化,只要满足最低的生产需求即可。

因而这种技术传授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它作为一种劳动用工制度84 教育学报2007年具有封建色彩,但作为一种技术传承方式,它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因为许多实践操作层面的技能,是不能完全用知识学习来完成,它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

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而是对外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移植,但从工人管理方式上看,近代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的小生产方式的企业管理形式,即对工人使用简单监督和封建关系束缚的管理。

[4]因此工厂学徒制的产生,具有手工业向近代工业过渡,手工业的劳动用工制度向工厂的劳动用工制度的转变的客观必然性。

从整体上说,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包括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在内的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地区仍处在小农经济阶段。

即以个体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为主体;但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机器化大工业和区域化的产业群,如江苏省的苏、锡、常及南通等地区、山东的青济,以及广东和湖北的部分地区等;并且在部分沿海、沿江和沿路(铁路)地区还出现了城市化的发展特征,如上海、天津、汉口等。

在区域空间上呈现出发展阶段的时间延续性,即一些最发达的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时期,而广大农村和小城镇仍处在小农经济的中后期。

这种工业化进程时空上的差异性,导致了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阶段性。

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以近代浙江乡村工业为主导的 半工业化 与江苏近代以工厂制为主导的 工厂制工业化 ,两者的工业化进程具有很大的差异。

[5]8、4我国近代工业化初期形成的这两种不同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化过程中发展成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即著名的 温州模式 和 苏南模式 。

前者以乡村工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和再投入为启动要素,后者以海内外的资本投资和技术转移为先导。

[6]近代工业化的这两种模式,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劳动力就业模式。

在近代江苏工业化初期阶段,经济结构是一种 热那亚 模式,导致了具有一种垂直并融合的社会结构。

以机器化大工业为主体,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态势;在近代浙江农村工业化的 半工业化 的阶段,经济结构是一种 马格里布 模式,它导致了一种水平式的社会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