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有感之“中医经络的真相”
“经络”之谜(一)

“经络”之谜(一)前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将《黄帝内经》的大致情况稍稍交代了一下,涉及到的东西也很浅显。
但是本着探究到底的精神,上一篇文章(解剖不出来的经络二)中提出来的“经络”的发展问题,今天就来简单的谈谈这个“谜”。
“经络”的往事经络起源于何时何地,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在中国5千年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记载。
它不像我们所熟知的中草药或者像西方的解剖学那样都有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以及有个比较完善的发展历程。
我们知道谈到中草药时,我们都能说说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或者相关的有历史记载的事迹。
图片来源于网络比如在面对后世时,我们会告诉他们:中国人民对中草药的探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相传啊,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神农被尊为“药皇”。
在秦汉时期,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逐渐为内陆医家所采用。
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这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了。
当时在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也就是现在的《灵枢》)、《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
西晋医家皇甫谧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等等。
类似于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但是转过头说说《内经》中运用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理论——经络学说。
不论历史还是当下,都没有对于经络发展历史的相关记载。
我们所知晓的都是经络成熟后被后世运用的典故。
图片来源于网络目前来看“经络”,就像是一个外来之物一样,突然出现在世人面前。
查阅各种历史资料,翻遍各朝各代的古墓,对于经络发展的记载没有一点相关讯息。
如今我们有的只是一些猜想和一些比较靠谱的推理。
“经络”的推想据《内经》中的记载我们知道,经络学说是从远古时代留传下来的,《黄帝内经·素问经》中说,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这些全都是人所共知,医生所遵循使用的。
探索·发现解密皇帝内经(三)经络谜踪

探索·发现解密皇帝内经(三)经络谜踪探索·发现解密皇帝内经(三)经络谜踪经络迷踪经络是中医理论基础中最为神奇的学说。
经络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是以什么形式存在于人体中呢?经络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经络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书中专门论述经络内容的文章共计二十五篇,涉及到的有六十余篇,是《黄帝内经》中最重要的理论系统。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系统是由经络组织连接成的一个整体,在内部连着腑脏,在表层则连着筋肉和皮肤。
而这种连接的完成是通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来实现的。
因此,经络被中医看成是人生命机体的网络系统。
同时,经络又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支,分别为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加上独立的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
在分布上经脉处于人身体两侧的深层部位,手经运行于上肢,足经则行于下肢;每条经脉的起始位置和循行路线各不相同。
可是,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在中国历史上纷纷扰扰了几千年。
直到2003年,专家们利用先进的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运用三维定位的方法,显示出了经脉气血运行的清晰路线。
这一结果表明经脉具有一种流体通道的特性,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科学家张维波在这一基础上,把经络的研究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他认为经络就是人体中的组织液。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维波介绍:中医讲气如雾露之溉,而组织液实际上就是一种像雾露状的小水滴,在人体当中的一些缝隙里存在着一些小水颗粒。
在同位素试验中经络的流动可以携带同位素分子做循经运动,于是他大胆地推测如果液体中有能够刺激神经兴奋的物质,就可以产生循经感传。
另外,液体是导电的,因此有低电阻特性,于是他断定经络一定是可以流动的一种液体。
黄帝内经读后感800字

黄帝内经读后感800字《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部经典融合了古代医学、哲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思想,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阐述和理论体系。
读完《黄帝内经》,我深感受益匪浅,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对《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生理的阐述印象深刻。
在《素问》部分,对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有着详细的描述,涉及到经络、脏腑、气血等方面的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也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例如,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着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的运行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这对于中医针灸和按摩疗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外,《灵枢》部分对于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方面也有着深入的探讨,这些理论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我对《黄帝内经》中关于病理的阐述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素问》和《灵枢》部分,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着详细的论述,涉及到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方面的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也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例如,病因病机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外界环境、内部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这对于中医辨证论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外,病理变化理论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理论对于中医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我对《黄帝内经》中关于诊断和治疗的阐述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素问》和《灵枢》部分,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着详细的论述,涉及到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也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例如,望闻问切理论认为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病位、病性,这对于中医诊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外,辨证论治理论对于中医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理论对于中医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典。
它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我国古代医学文化的精髓。
这部经典蕴含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结,对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阅读《黄帝内经》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和人文关怀,对中医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黄帝内经》以对话的形式,记载了黄帝与岐伯、雷公等医学大家的问答交流,内容涵盖了医学、哲学、人文等多个领域。
其中,对中医理论的阐述尤为精辟,如“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气血运行”等理论,都是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深刻总结。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学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为千百年来的中医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阅读《黄帝内经》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体的细致观察。
在古代医学家看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命活动是在阴阳、五行、气血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
因此,中医治疗强调的是“调和阴阳”,“调理气血”,而非仅仅对症治疗。
这种治疗理念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的细致观察和综合分析,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而非仅仅消除症状。
在阅读《黄帝内经》的过程中,我还深刻感受到了中医医学的人文关怀。
古代医学家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注重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情感关怀。
在《素问》中,有关于“医者敬而远之”的论述,强调了医者应当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这种人文关怀的医学理念,对当今社会医疗行业的发展和医患关系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黄帝内经》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和人文关怀,对我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不断汲取其中的营养,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懂《黄帝内经》,领悟其中的医学智慧和人文情怀,让中医学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3)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3)
《黄帝内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医学智慧的结晶和浓缩,在临床实践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读《黄帝内经》的体会之一就是“诊病要从脉象入手”,也就是诊断患者的病情应从观察患者的脉象开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诊断以实践为主,而不是盲目推断。
其次,《黄帝内经》也强调“外治补内,内
治补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预防为主。
这表明,预防
性的保健活动以及针灸治疗以及中药治疗的实效更高。
再者,读《黄帝内经》的体会之三是关于平衡的理念,也就是阴阳、五行、气血、脏腑之间的平衡。
《黄帝内经》中将这件理念表达的非常清晰,当人的身体出现失衡时,医生应该从本源来看待病情,即重新建立正常的阴阳、五行、气血、脏腑平衡,而不是忽视病因而采用非系统性的手法来治疗病症。
最后,读《黄帝内经》也能感受到中医关注细节的特点,也就是中医有一种超越西医理论框架的超越性思想,它认为,把所有的细节都考虑到,找到一个下标系统而总体的疗法,从而实现全面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处理表面的症状。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带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它的核心思想是从实践出发,从体检的细节出发,从病因和病症的根本原因出发,从阴阳、五行、气血、脏腑之间的平衡原则出发,从一个全局视野把握疾病治疗的方法,从而实现真正的治愈。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典,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部经典以黄帝为名,传说是黄帝亲自问诊医仙伏羲,记录下了医仙的治病经验和医学理论,成为后世医学家所学习借鉴的宝贵资料。
在阅读《黄帝内经》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深刻的医学思想。
这部经典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体、疾病和治疗方法的认识和探讨。
通过对阴阳、五行、经络等理论的阐述,它揭示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规律,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黄帝内经》中,黄帝和伏羲的对话使我感受到了医者对病人的关爱和责任。
医者应当以慈悲之心对待病人,用医学知识和技术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医者不仅要治疗病人的疾病,更要关注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从根本上预防疾病的发生。
另外,我也从《黄帝内经》中学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原则。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不仅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更要从整体出发,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气血畅通,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中医学注重预防和调理,倡导“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注重饮食、运动、精神调节等方面的平衡,以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
总的来说,读完《黄帝内经》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健康和生命。
希望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将中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远离疾病的困扰。
愿我们都能像黄帝和伏羲一样,用医学的智慧和慈悲之心帮助他人,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读后感【前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和研究。
通过阅读此书,我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智慧和深邃。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分享我的读书感悟。
【第一章:论医道】在第一章中,黄帝内经揭示了医道的重要性以及医者应当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它让我明白,医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服务和救助他人的使命。
医者要有悉心照料患者的精神,同时要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第二章: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理论是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
它通过对天地自然和人体的观察,总结出了阴阳相互作用和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我深感这一理论的独特性和科学性,它不仅能够用于医学诊断,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农业、天文等。
【第三章:气血津液】本章介绍了气血津液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以及其运行规律。
黄帝内经指出,气血津液的平衡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可以治疗和预防许多疾病。
我对于气血津液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认识到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第四章:脏腑经络】脏腑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和血液循环通道。
黄帝内经详细介绍了各个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通过对这一章节的阅读,我对人体脏腑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认识到脏腑功能的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五章:病因病机】本章介绍了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因。
黄帝内经认为疾病的本质是人体阴阳失衡和气血津液运行不畅。
通过对病因病机的理解,可以从根本上治愈疾病,而不仅仅是治疗症状。
这给我带来了深思,同时也为我未来的医学研究提供了方向。
【第六章:诊断与治疗】黄帝内经强调了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性,这是医生判断疾病的重要方法。
同时,它还介绍了许多医学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应用。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对于医学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明白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第七章:养生与预防】本章介绍了如何通过养生和预防保持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认为,养生是久病防备大病的重要手段。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500字(精选3篇)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500字(精选3篇)《黄帝内经》500字篇1《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很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行中医中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
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
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
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
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
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别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较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
如果有个中医经验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也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根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判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善于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神奇为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有感之“中医经络的真相”
经络是中国数千年中医最为神秘的谜团之一,也是中医的根。
但在近现代数百年的中西方研究和探索过程中却始终无法真正找到它,似乎它仅为古人凭空想象一般。
当下的解剖技术不可谓不发达,我们可以从细胞的层面来看待生理病理等各类疾病问题,如果经脉真的存在,是不可能发现不了的。
因此,当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名流如司马南等、西医专家、广大民众等都开始黑中医,将中医和巫术放到同一个层面。
甚至很大部分中医人士也开始对其产生动摇,放弃中医而转投西医。
大家都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本身便就是人体解剖下的血管,经脉循环系统就是血液循环。
仔细看《内经》,中医专家也真的没办法反驳,《内经》书中在论述经络的时候,确实很大部分讲的就是现代的血管。
这一困扰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这本书中,刘丰润老师移精变气下重新启动经络循环后,才发现经络在正常人身体上是先天闭合的。
正常人只有单一的血液循环系统,而经络则为组织液的循环网络。
至此,其在书中指出《内经》中的经络应该为体表诱发的组织液流行通道、筋膜循经感传张力线和解剖下血液流动所在的血管通道三者的合一体。
《内经》中流行于经络中的“血”本身便包含体表诱发的经络组织液和血管中的血液两大部分。
中国古人在体表艾灸、砭石或移精变气刺激过程中,发现了人体胸腹部所出现的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感和流动音,便通过解剖生理来加以印证这一发现物,从而发现了遍布周身的血管及其中流动的血液。
经络中的组织液无色、也没有固定的流通管道,解剖下无法发现便是很有可能的。
刘丰润作者的这些理论也得到了目前已知最早的经脉学著作《足臂十一灸经》和《阴阳十一灸经》中的进一步印证。
这两本最早经络书籍中记载了古代医学者通过四肢末端的艾灸刺激从而发现了人体经脉气血向心性流动的现象。
此外,还有《内经》中的五输穴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古代中医学家在人体体表确实发现了某一特殊气血物质的周身流动现象,不过受限于时代粗解剖因素而只能将其和血管相混淆。
这一乌龙,
一下子迷惑了千年,严重阻碍了人类医学的发展进程。
中国古时的中医在体表发现的经络中的气体流动感和流动声,但气本身便是看不到、摸不到的,解剖下就更不用说了。
古人为了自圆其说便创立了营气经肺入脉与血并行的理论,从而与体表经脉中的“气血”相互对应。
因此,《内经》时期的古人在人体共发现了体表组织液经脉循环系统和解剖下的血液循环系统两大循环体系。
而这个明显比现代医学单一的血液循环系统要超前的多。
看完这本书,就感觉经络是肯定存在的,经络建立后的生命现象是否就如同医佛道三家所说的那个,这个尚且需要实证。
但经络的发现对人类现有的医学研究却指明了方向,众多癌症、渐冻症等不治之症或许会迎来生的希望。
人类生命潜能开发,也将迎来新的高度。
感谢刘丰润老师的无私分享,大爱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