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 秘而不宣的脉法 人迎气口诊脉法

合集下载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医针灸的常用脉学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人迎气口的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气机运行情况,进而判断病情和辅助诊断疾病。

人迎气口位于颈部的两侧,距离颈椎横突约3寸,即颈椎下缘处。

触摸人迎气口时,应用中指贴近颈椎后,由上往下滑动,当感觉到颈动脉搏动的地方即为人迎气口。

在诊断中,医生会观察人迎气口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滑动感等特征,进一步判断病情。

常见的脉象有沉、浮、紧、弦、细、数、缓、急等。

人迎气口脉法主要用于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等特点,可以辅助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但需要指出的是,人迎气口脉法仅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不能替代其他现代医疗技术和方法,如影像学检查等。

中医绝技:秘而不宣的脉诊,能预知疾病的脉象

中医绝技:秘而不宣的脉诊,能预知疾病的脉象

中医绝技:秘而不宣的脉诊,能预知疾病的脉象脉诊,中医之绝技,也是中医诊病的一大特色,放眼整个医学界,她都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珍宝,仅凭三部九候之脉,便能知五脏六腑之病,令很多人觉得神奇无比。

中医是如何通过脉诊来看病的?凭借的就是对脉象的辨别!脉象该如何辨别、如何判断呢?且一起来看看吧!饮食入胃,腐化消磨,足太阴散其精华,化生气血,上归于肺,游溢经络,现于气口,是为脉。

气口即手太阴肺经之动脉,在太渊之分。

气血周流,内而灌溉五脏六腑,外而煦濡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毛发。

所以五脏六腑之坚脆,五官九窍之通塞,四肢百骸之刚柔,皮肉毛发之荣枯,无不形之于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乃至理明言。

”天地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人之脉象与四季相应,随四季寒热温凉而变化。

阳气主生长,故脉现升浮,所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阴气主收藏,故脉现沉降,所以秋之脉降,冬之脉沉。

升降浮沉随时令而变化,毫发不爽。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天地之变,阴阳相应……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仲景曰:“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亦然。

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极;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遂沉;沉者,降之极。

”概而言之,春脉沉而微浮,夏脉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脉全沉。

肺主气,而朝百脉,故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故气口为脉之大会,十二经气血之盛衰悉现于此,所以独取气口,可察五脏六腑。

故《灵枢·经脉》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所以气口独为五脏主也。

”气口即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尺为阴而寸为阳,关为阴阳之中气。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与胆候于左关;脾与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三焦、心包均属相火,随水下蛰,所以亦候于两尺。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完整版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完整版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

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

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

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

二盛,病在太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已上为关阴。

”(《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

《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流传千年却秘而不宣?亦是失传已久?人迎、寸口脉法探秘

流传千年却秘而不宣?亦是失传已久?人迎、寸口脉法探秘

流传千年却秘而不宣?亦是失传已久?人迎、寸口脉法探秘导言:在码这篇文章的时候,脑袋里一直有这么一句话:“假的传千里,真的没人理”,号称是80后注明作家韩寒的格言,不知读完此文,各位是不是也这么想。

今天本想接着讲讲上次那篇黄帝内经剩余四分之三的答案的,没看过此文的朋友请看如下链接:经典“黄帝内经”并不完整,只透露了最多四分之一的人体机密但是这个答案确实比较烧脑,估计也会编辑的比较痛苦,最近事情也比较多,一直拖着没下笔,而且也有不少朋友留言,其实是知道答案的,这里就先公布一下,答案在一本书里:祝华英道长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此书讲述的是祝道长在进入道家内丹、胎息功态时内观到人体经络运行的奥秘,并根据祝道长行医几十年经验,结合内经所着的一本经验之书,其中道理笔者深以为然,并在孜孜不倦的研究实践中。

非常建议各位都花点时间来读一读此书,笔者非常可惜此书在中医界似乎并没有引起轰动,这大概也足以说明本文开头的部分了吧,笔者能力有限,以后也会把自己的实践和领悟,逐渐融汇在今后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

也就是在这本书中,对人迎、寸口的古脉法做了了解,其实此脉法在内经中早有描述,配合灵枢的大篇幅针刺讲解,实在应该是针刺之前的必备程序。

以下是人迎脉位置:以下是常见的寸口脉位置:笔者以前介绍过如何切脉的,其实就是切的寸口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此文,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仰望岐黄”在关键索引里查阅此文:全文 - 10分钟教会你把脉 - 贫号是如何自学脉诊的笔者不禁惊诧,为何如此简单明了之古脉法没有流传下来,别说人迎脉了,现在很多面诊的中医甚至连寸口脉都不把了,同样的病症有不同的病机,这是必须要依靠比如舌诊、脉诊来辅佐诊断的,笔者甚至认为,上工可以仅凭脉法、刺法,就可初步调定阴阳平衡,小病自去也。

废话少说,下面来介绍下人迎、寸口脉法。

该诊法最早出自《灵枢·终始》:“持其脉口(即寸口脉)人迎(即人迎脉),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ﻫ中医把脉口诀表分类: 中医保健字号:大中小订阅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

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

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

动苦头痛面赤。

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

足胫痹。

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

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

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

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

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

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

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

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

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

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

《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脉诊要领之人迎气口诊法

脉诊要领之人迎气口诊法

脉诊要领之人迎气口诊法人迎气口诊法与《黄帝内经》的喉手相应诊法不同,此法源于《脉经·脉法赞》,其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日人迎,右日气口”。

是以寸口脉的关前一分之处分别为人迎与气口。

并仿《黄帝内经》“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之意,以左之人迎诊外感之脉变,以右之气口诊内伤之脉变。

此法自东垣侣用之后大行于世,对脉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随之带来了许多争议。

关于“关前一分”究竟在什么部位的争议,这里就不详加分析了。

此法的要点,可以认为是左右对比法,以左主诊候外感,右主诊候内伤。

如李东垣日:“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内伤饮食及劳役不节,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

对此,有许多医家持反对意见。

如张景岳即连称不妥。

其日:“以左手脉辨外感,右脉辨内伤,岂左无内伤、右无外感乎?谬甚!谬甚!”而近世何希时亦日:“关前一分,如何能诊得,又何以别于关脉,无实用意义。

”并批评王叔和“以左手寸口为人迎,右手寸口为气口,关日关上,两手尺中日神门,多立名目甚无用也。

”,博粹堂中医介绍。

且不谈这些争议的曲直。

然而,仅从实用意义来看,虽然不可绝对地以左右手区别外感与内伤,但此法也绝非毫无用处。

临诊时,常可见到,左右两脉出现大小强弱不等的情况,这无疑是传达了身体内部病变的信息,对此认真进行体察与分析,对于疾病的诊断会有相当的帮助。

如《王氏医存》中,就有关于“左右强弱主病”之论述。

王氏指出:“凡左脉弱,右脉强,主汗多,遗精,肝郁等证;右脉弱,左脉强,主易怒,腹痛及误服补火丸散,必生肝热、滑精诸证。

右脉盛,左手无脉,主痰结,气虚。

左脉盛,右手无脉,主食滞,肝郁。

”这是临诊心得之总结,千万不可忽视。

而清人医案中,这种左右对比诊法的运用,更比比皆是,其心得体会充溢于字里行间。

近人萧通吾运用人迎气口诊法、颇有心得,他认为:“人迎脉多见有浮、紧、虚、细、洪、数、滑这七种脉象”。

而气口脉则常见“濡、涩、结、紧、沉、动、滑大、虚大等八脉脉象”。

中医诊断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断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断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断脉象的方法主要包括遍诊法、三部脉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是通过对头、手、足三个部位进行切脉的治疗方法。

三部脉包括人迎、寸口、趺阳,通过对这三个部位进行诊脉,可以了解具体患病情况。

寸口诊法指的是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是临床应用中最常用的方法。

在危急的病症和两手无脉时,会在人迎、太溪等穴位诊脉,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此外,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在临床上,脉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医生在诊脉时,需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

同时,需要了解健康人脉象
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人迎、气口脉介绍

人迎、气口脉介绍

人迎、气口脉介绍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医切诊中的人迎、气口脉介绍,供中医爱好者们学习讨论。

《太素·人迎脉日诊》:“黄帝日:“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小大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此者名日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少阳;人迎二倍,病在太阳;人迎三倍,病在阳明。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微,名日外格,死不治。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厥阴;寸口二倍,病在少阴;寸口三倍,病在太阴……寸口四倍,名日内关。

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素问·六节脏象论》:“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大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日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

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灵枢·禁服篇》:“黄帝日: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寸口大于人迎—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病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病在手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阴……”《灵枢·四时气篇》:“……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

诸经实者,病三日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

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

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

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

二盛,病在太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已上为关阴。

”(《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
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

《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

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

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

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

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

这期间不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全释放出来了,学习到的大量知识重新有条理地排列起来,
对以前很多看不上眼的医论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如果没有亲历过痛苦的思考,无论我怎么强调这套脉法的重要性你都不会有感觉,但当你真的掌握了这套脉法,就可以轻松准确地判断六经病的病位,临床疗效便有了质的飞跃。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魂、魄、壳、神,皆见寸口。

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诸经损减,各随其部。

察按阴阳,谁与先后。

阴病治官,阳病治府。

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真的太感谢王叔和了,如果没有他,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人迎与气口的位置,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懂人迎气口脉法。

在这里我不禁要为王叔和抱不平:后世医家在注解《伤寒论》时,只要解释不通,就把责任推到王叔和身上,说是王叔和乱改导致后世看不懂《伤寒论》。

其实仔细阅读《脉经》就可以知道王叔和对文献的收录很重视原貌,《脉经》中可以看到很多古朴的文字,这些文字未经润色,从此可知王叔和更不会乱改张仲景的文字。

王叔和对中医的贡献非常大,他在《脉经》中收录了大量失传的古脉法。

很多脉法由于年代久远,失于传承,基本定义已不可知,很难应用于临床。

在《脉经》中,有一篇失传了
的《脉法赞》,从文字上看,很古朴,类似这种古朴的文字在《内经》里很多见,故可知《脉法赞》的成书很早,这篇文献对人迎与气口的定位记载是: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

现在明白了人迎、气口位置,便很容易分出阳病与阴病:左右手关前一分比较,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右手脉大就是阴病。

下面解释一下何为一盛、二盛、三盛:“盛”字下为“皿”字,为器皿之意,上为象形,代表高高耸起的谷物,其原始意思为器皿中放满了满溢的谷物等祭祀用品,后来演变成一种计量单位。

一盛、二盛、三盛即是脉搏小、中、大三种衡量标准,通过关前一分的大小判断病在哪一经。

如果关前一分很小就是少阳病或厥阴病;关前一分中等大小就是太阳病或少阴病;关前一分特别大就是阳明病或太阴病。

这么理解的话问题又出现了:人有高低胖瘦之分,针灸取穴所用尺寸的长度因人而异,关前一分的盛数如何因人而异?究竟关前一分多大是标准的一盛大?这个问题我在经典中
没有找到答案,带着这个疑问上临床,我提出过无数种假设,否定了很多想法,最终找到了答案: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

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则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则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为三盛。

下面详细说一下人迎气口脉法的具体操作细节。

以高骨定关,高骨到腕有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长度为一寸,因此叫寸口。

一寸分十份,只要过了高骨,刚到缺口的位置便是关前一分。

诊脉时先通过左右手关前一分大小的对比,判断病人是在阳病还是在阴病,如果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如果右手脉大就是阴病。

然后将盛的一侧关前一分与关脉比较,判断病人具体病变所在。

以左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少阳;
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太阳;
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阳明。

以右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厥阴;
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少阴;
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太阴。

可以画一个脉形图来表示,每一对中,上为寸下为尺,左为左手脉,右为右手脉。

根据这套脉法,临床便可精确判断六经病,无论病人将自己的病诉说得多么复杂,只要摸到了这个脉象,再有相应的症状作为判断依据,便可以对病情掌握得很清楚、处方多半可以“一剂知,数剂已”。

假设来了个
病人,主诉头晕,一摸脉,整体脉弦,并且人迎一盛,初步可以判断为少阳病,就可以按照这个方向进行问诊,可以问是否兼有口苦、胸胁支满等,但见一证便是,就可放胆开小柴胡汤,并根据病人具体病情适当加减。

如果病人主诉为头晕,一摸脉整体脉也是弦脉,但同时气口二盛,我们便可初步判断为少阴病,再进行方向性的问诊如是否没精神、怕冷等,如果证状又能证明是少阴病,则就可以应用真武汤加减。

当我将人迎气口诊法应用于临床时,我的疗效有了质的飞跃。

后来再翻看后世医家的书,真是后悔自己的眼睛被知识蒙蔽了太长时间。

我以前看到的金元四大家的医书与现在看到的完全不同,李东垣、朱丹溪都用人迎气口脉法,而且人迎气口的定位都在关前一分,只是我以前看到他们写的书时总想对他们做一下评价或从他们的医学体系中抽出部分对自己有用的医论,而不是真正想深入完整地学习,因此对这些人迎气口的记载都持批判态度或观望态度。

有了这种临床的实际体验,更加坚定了我学习经典的信心,下面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放空自己,继续读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