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略谈

合集下载

陈老脉诊心得

陈老脉诊心得

脉诊心得(一)脉象的本质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桡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脉象的浮沉、迟数、大小、弛张、滑涩、结代及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素问·玉版论要》、《素问·脉要精微论》就有记载,经历3000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

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经脉出现异常,才会出现不同脉证。

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

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脉象变化的本质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

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

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

如果血络松弛则呈濡、缓;紧张则呈弦、紧;痉挛则呈结、代等等。

只有将固定的心脉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联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从气的虚滞言之: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谷气,肺系吸入的清气,(共同)注入心脏,成为心脏活动的能源。

脾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虚数无力。

中医脉诊入门及常见病辨治pdf

中医脉诊入门及常见病辨治pdf

中医脉诊⼊⻔及常⻅病辨治⼀、中医脉诊⼊⻔中医脉诊,也称为切脉,是中医学中⼀种独特的诊断⽅法。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脉搏的跳动情况,来诊断⼈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性质。

以下将简要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和⽅法。

1.脉诊的重要性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切脉,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脏腑功能等情况,从⽽为治疗提供依据。

脉诊还可以帮助医⽣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预后转归,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2.脉诊的基本⽅法切脉时,医⽣会将⻝指、中指、⽆名指并排放在患者的⼿腕动脉搏动处,这⾥的⽳位称为“⼨⼝”。

医⽣会⽤指腹轻轻按压,感受脉搏的跳动,观察其强弱、快慢、节律等情况。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弦、滑、沉、细等不同的脉象。

3.常⻅脉象与意义(1)浮脉:脉象浮在⽪肤表⾯,表示病在表,病情轻浅。

(2)沉脉:脉象沉在深处,表示病在⾥,病情较重。

(3)弦脉:脉象绷紧如弦,多⻅于肝胆疾病、疼痛等。

(4)滑脉:脉象滑利如珠,常⻅于痰湿、⻝积等。

(5)细脉:脉象细⼩如线,常⻅于⽓⾎虚弱、阴虚等。

⼆、常⻅病辨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案。

以下将介绍⼏种常⻅病的中医辨治⽅法。

1.感冒感冒是常⻅的外感疾病,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寒或⻛热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浮脉或数脉,伴随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治疗感冒应以解表散寒或疏⻛散热为主,常⽤⽅剂有麻⻩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2.咳嗽咳嗽是肺部疾病的常⻅症状,中医认为咳嗽多由肺⽓上逆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弦滑或细数,伴随咳痰、喘息等症状。

治疗咳嗽应以宣肺⽌咳或降逆⽌咳为主,常⽤⽅剂有桑菊饮、杏苏散、⽌嗽散等。

3.胃痛胃痛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症状,中医认为胃痛多由脾胃不和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弦紧或沉缓,伴随胃胀、嗳⽓、泛酸等症状。

治疗胃痛应以和胃⽌痛或健脾和胃为主,常⽤⽅剂有⾹砂六君⼦汤、健脾丸、保和丸等。

4.失眠失眠是神经系统的常⻅疾病,中医认为失眠多由⼼神不宁引起。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妇人脉诊探究

妇人脉诊探究

妇人脉诊探究妇人脉诊亦遵循脉诊的一般原则,但因妇人有经、带、胎、产等特有的生理变化和疾病,脉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千金翼方》日:“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

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

”丹溪亦云:“男子病,右脉充于左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女子病,左脉充于右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

”《四诊抉微》载:“按诊者,诊男先诊左,诊女先诊右。

非男女经脉有别也,从其阴阳,以察其盛衰也。

”吾师亦认为,一般妇人脉较男子略濡弱,而且右脉大于左脉,诊脉时顺序以先右后左为宜。

1、月经脉女子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见心烦乳胀,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的表现;经血来潮,脉象转缓。

月经先期、经血过多,脉来洪大或滑数,此为冲任有热,可用四物汤加黄芩、石膏等以清冲任之热;经水先期、经血少,脉来细数,多为肾中火旺而阴水亏也,可拟知柏地黄丸加减;月经先期,量多色淡,神疲,懒言,脉细弱,此为脾虚不固,可用圣愈汤加减;月经后期,经血过少,脉来沉细而弱,为阳虚内寒而致,可用大营煎加减;月经先后无定期,脉弦,此为肝气郁结也,可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

痛经一证,临床所见,虚少而实多,实证多为气滞、血瘀所致,虚证多为气血虚弱所致。

行经时少腹胀痛,脉弦者,此为肝气郁结也,可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治之。

而血瘀一证,又有属寒属热之不同。

大凡寒凝血脉者,经行多后期,少腹冷痛,经水中有紫黯色瘀块,脉来沉迟或涩,可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汤调治;瘀热痛经,常见经行前期,少腹疼痛拒按,经水中有紫红色瘀块,脉来实大而数,吾师以自制之二丹桃红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加丹皮、丹参)治之。

妇人闭经有虚实之分,脉来细涩,或细弱,或尺脉微,多为冲任虚亏、精血不足的虚闭证,可用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脉来弦涩,多为邪气阻滞之实闭证,可用桃红四物汤或下瘀血汤等加减治疗。

血崩不止,脉多见芤,可用独参汤以救之;漏下不止,量多色淡,脉来细弱,可用归脾汤或圣愈汤之属治之;漏下不止,五心烦热,脉来细数,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

老中医脉诊经验

老中医脉诊经验

老中医脉诊经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老中医们经验丰富的重要表现之一。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以下是老中医脉诊经验的一些分享。

1. 观察脉象脉象是指脉搏的质和量,是脉诊的重要依据之一。

老中医们通过观察脉象的强弱、快慢、紧松、浮沉等特征,可以初步了解病人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变部位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象弦紧,说明肝气郁结;如果脉象细弱,说明气血不足;如果脉象滑数,说明湿热内蕴;如果脉象沉迟,说明寒凝血滞等。

2. 区分左右脉左右脉的区分也是老中医们的一个经验。

在脉诊过程中,要分别触摸左手和右手的脉搏,以了解不同侧身体的情况。

例如,左手的脉象反映肝、脾、肾、胆等脏腑的情况,右手的脉象反映心、肺、胃、小肠等脏腑的情况。

左右脉的差异也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偏盛偏衰、疾病的左右不对称等情况。

3. 观察脉搏的节律脉搏的节律也是脉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老中医们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可以了解病人的心脏功能、心情状况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搏的节律不齐,可能是心脏存在问题;如果脉搏的节律过快或过慢,可能是心情紧张或疲劳等。

4. 感知脉搏的温度脉搏的温度也是老中医们需要感知的一项内容。

通过触摸脉搏的温度,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气血运行状况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搏温度较高,可能是体内阳气偏盛;如果脉搏温度较低,可能是体内阴气偏盛;如果脉搏温度不均匀,可能是气血不畅或病变部位存在问题等。

5. 结合其他诊断手段脉诊虽然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并不是万能的。

老中医们在脉诊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手段,如望、闻、问等,综合分析判断病情。

例如,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病人的面色、舌苔等情况;通过闻诊可以了解病人的气味等情况;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情况。

结合这些信息,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老中医们的脉诊经验丰富,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脉诊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更好地保持健康。

龙江名医华庭芳先生脉诊经验谈

龙江名医华庭芳先生脉诊经验谈

龙江名医华庭芳先生脉诊经验谈肖相如按:这是我的研究生杨云松整理的华庭芳先生脉诊的经验,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脉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也是最容易神秘化的方法之一,很多人将脉诊神秘化,无非是为了招摇撞骗,应该引起学术界的警惕。

华老一生精究医理,勤修医技,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一方百姓的称颂。

他淡泊名利,热衷教育,成为我辈后学者之楷模。

由于整日忙于诊务,无暇著书立说,后人只能从他留下的医案中感悟和体会医道的玄妙和精深。

华老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床皆有很多治验和特色,它辨析脉象尤其精细,主张脉症参合考虑,处方用药有规有矩,方圆机活,可见,他对于脉诊有独到的理解和体会。

1. 同一疾病,症状相同,脉象不同在中医临床上,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出相同的症状,这是经常可见的事情,按理说,我们是否应该采用完全一样的治疗呢?但是,事实上这样做的效果是不令人满意的。

中医强调治病求本,也就是说,临床治疗只有切合这个疾病根本才能有效。

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唯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其中,脉诊历来就被医家所重视,并且它们都一致强调脉症结合进行辨证。

所以,同样一种疾病,即便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出相似或相同的症状,如果脉象有差别,说明二者的疾病本质还是有差别的。

因此,在治疗用药上虽有大同,也有小异。

这一点从华老的临证实践中可见一斑。

比如同是小儿麻疹一病,两位病人都表现出发热、出疹、自汗、咳嗽,食欲不振,小便黄等相同症状,但是脉象有差别:一位病人诊得脉细数,一位病人诊得脉数。

华老给病人开出的方药基本相同,然而方中有几味药的用量有差别。

脉细数者,用丹皮一钱、黄芩二钱、寸冬二钱;脉数者,用丹皮二钱、黄芩三钱、寸冬一钱,同时添加了犀角、黄连、栀子。

理由是什么呢?华老认为,脉数者,气分热势尚盛,故当加重清解气分的药物,以防热入心营,扰乱心神。

加用麦冬一钱是为了顾护心营。

而脉细数说明心营已经耗损,邪热已经离开气分直奔营分,清解不可取,唯有透热转气,急急顾护心营,方为上上之策。

脉诊一学就会

脉诊一学就会

脉诊一学就会东华子:资料从手机中摘得,供参考。

切脉是中医四诊之一.《濒湖脉学》以二十八脉辨证,论述虽详,但有许多脉象都颇相似,很难分辨,初学者难于掌握.其实只须谨记浮沉分表里,迟数定寒热,有力无力分虚实,则是脉诊大纲.今在此奉献供作参考.1.浮脉风寒束表→卫气为御邪侵,充于肌表→脉随气浮于外→轻按即得→谓之浮脉.2.沉脉病在脏腑→脉位深藏,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谓之沉脉.有力为实,无力为虚.3.迟脉阴盛阳衰→心功减退,搏动迟缓→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谓之迟脉.阴盛为寒,阳衰为虚.4.数脉表卫闭郁,气郁化热,或由气入血,气血两燔→心动亢进→一息六至,多于常脉→谓之数脉.亦有心气虚衰→搏动无力→每次输出血量不足,心动加速以求代偿→成为虚数.5.细脉气血两虚,阴虚偏甚→气虚则输出量少→加之血虚脉失血充,则脉细如线→谓之细脉.6.微脉阳气衰微,气血俱虚→脉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谓之微脉.7.弱脉气血两虚→气虚无力鼓动血行,血虚无以充盈于脉→极软沉细按之乃得,轻取难寻→谓之弱脉.8.实脉三焦实热或腑气不通→心动亢进→搏指有力→谓之实脉.9.洪脉气郁化热,气分热盛→心功亢进→按之洪大有力→谓之洪脉.若大而虚,按之无力是壮火食气,心气已虚.10.弦脉肝肾阴虚→水津亏损,脉失津濡→脉络紧张→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谓之弦脉.少阴阳虚,气化失常→水停三焦,充于脉内及其夹层脉络为之紧张,触之如按琴弦→谓之弦脉.肝胆气郁→脉之气束,不能舒张→如按琴弦→亦可成为弦脉.11.紧脉风寒束表→脉络收引脉形如索,轻按即得→谓之浮紧;寒中三阴→脉络收引→其形如索,重按始得→谓之沉紧.12.滑脉痰食妊娠,停阻经隧→所阻部位脉络紧张→血流受阻聚集如珠,流于脉内→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园滑→谓之滑脉.13.涩脉气滞、血瘀、痰凝→脉络传导受阻,微挛→血流不畅→按脉犹如轻刀刮竹→谓之涩脉.14.濡脉水湿阻滞→脉因受湿而弛→按之无力,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谓之濡脉.气血阴阳亏损,生化无源→脉无血充→亦呈濡脉.15.芤脉突然大量失血→脉失血充→形如葱管,按之中空→谓之芤脉.16.结脉心系阴阳亏损→脉络痉挛→传导阻滞→脉律不匀,时有止歇→谓之结脉.迟止定期,谓之代脉.。

脉诊学习心得

脉诊学习心得

脉诊学习心得在学习脉诊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脉搏的重要性和它对人体健康的指示作用。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触诊患者的搏动情况,可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脉诊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我发现脉搏对中医诊断具有直观、准确的作用。

中医将人体的脉象分为舌脉、手脉和足脉三大类,其中手脉是最常被使用的。

通过触诊患者的手脉,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

例如,患者的手脉弦细有力,可能表明其气血充盈,身体健康;而手脉沉细无力,则可能说明其气血不足,身体虚弱。

因此,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身体状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学习脉诊的关键在于熟悉脉搏的不同类型和脉象的变化。

脉诊有六诊要素,即寸、关、尺、舌、证和脏腑。

每个脉象的具体指标和诊断意义都需要掌握。

例如,寸口脉可分为细、弦、滑、虚、数等多种类型,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身体情况。

学习脉诊的核心在于分清不同脉象的特点,并理解其背后的生理变化。

通过不断触诊患者的脉搏,我逐渐熟悉了不同脉象的感觉和诊断意义。

这要求我们在学习脉诊时要反复练习,多触多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触诊技巧和诊断水平。

再次,学习脉诊需要注意综合分析。

脉诊只是中医诊断学的一部分,不能仅凭脉象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触诊患者的脉搏时,我们还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象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例如,患者手脉细弦而舌苔黄,可能表明其阳气不足,体内有湿热之邪。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做出更准确的诊断,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学习脉诊时,我们要将脉象与其他病史资料结合起来,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最后,学习脉诊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

脉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触诊患者,才能逐渐掌握脉搏的感觉和诊断技巧。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触诊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诊略谈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

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

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大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

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

《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

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

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

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

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

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脉诊及脉学理论源流述要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属切诊。

切诊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诊断方法,虽居四诊之末,但它最具中医特色,是四诊中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重要诊法。

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

切诊主要指切脉,亦称脉诊。

脉诊的起源几乎与中医学的历史一样悠久,其创始者已无从查考。

现在一般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为据,认为脉诊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鹊时代。

《淮南子》指出:“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秘息脉血,知病之所从生也。

”《盐铁论》亦称:“扁鹊抚息脉而知疾之所由生,阳气盛则损乏而调阴,寒气盛则损乏而调阳。

”说明扁鹊至迟在西汉时已被公认为名闻天下的诊脉专家。

扁鹊之后,善诊脉者首推西汉初年的仓公淳于意。

《史记》称其“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

淳于意曾指出:“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

”《史记》所载仓公25则诊籍,涉及脉象20多种,后代常用脉象名几乎都可在诊籍中找到。

仓公脉学来源于其师公乘阳庆所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而其本人又以“上下经五诊”等脉学书籍教授“喜脉来学”的杜信等人。

诊籍中多处出现的“脉法”,也可能是当时流传的脉学专著。

可惜这些古脉书早已散佚,没有流传下来。

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脉书,是张家界汉墓出土的简书《阴阳脉死候》、《脉法》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脉死候》、《脉法》等。

据专家考释,这些简帛书所涉及的诊脉部位有两类:一是诊内踝上方五寸及内踝直上方的动脉处;一是诊下肢足少阴及上肢少太阴、手少阴三处动脉。

而涉及的脉象只有盈与虚、滑与涩、静与动三组六种。

此外,还有涉及预后判断的三阴脉死候脉象等。

这些脉法较之《内经》,更为单纯简略,属于仓公、《内经》之前的古脉法。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保存脉学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医学经典。

有关脉学理论及诊脉方法的专论,就有《玉版论要》、《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论疾诊尺》等篇,内容涉及脉诊方法、时间、部位及脉学的生理、病理变化等许多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是的脉学的水平。

关于诊脉的部位和方法,记有“十二经诊法”、“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以及“尺肤诊”、“色脉诊”、“色脉尺诊”与色诊相结合的诊法等。

《内经》记载的脉象远比后世复杂得多。

典型的脉名就有: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疏、格关溢覆等,再加上非典型的、复合的以及一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总数有近百种。

这些复杂的脉名,一方面反映了《内经》细大不捐,搜罗广播,是脉法形成阶段的集大成之作,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内经》脉法急需规范统一完善的机括。

关于脉象主病,《内经》的论述也很详瞻,涉及各个方面。

在形式上它以四时脉、真脏脉、平脉、病脉等进行分析说明,不仅明确地论述了脉象形态及临床意义,而且还对生活起居、气候环境、时令季节、昼夜变化等因素对脉学的影响也作了交代。

总之,《内经》虽非脉学专著,但它所记载的丰富多彩的脉法内容,既是对脉学形成早期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又为脉学的规范发展准备了充足的素材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内经》作为最古老的脉学经典,既具有史料价值,又是中医脉学发展的奠基之作,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理论和临床上的实际意义。

上乘《内经》,下启《脉经》,对脉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伪托秦越人所撰的《难经》。

《难经》内容简洁,篇幅不大,但其论述脉诊的内容却十分丰富。

全书专论脉学的部分就有22难,加上其他兼论脉学的部分,大约占了全书的1/3。

所论脉学内容,包括脉诊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正常反常脉象等。

特别是书中首先提出并基本完成的“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不论在方法还是理论上,都是对《内经》脉法的重大突破和超越。

客观地说,《内经》已对寸口脉给予了高度重视,,“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均和寸口相关联,为脉诊独取寸口提供了理论基础。

《难经》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完成了脉诊方法的改革。

独取寸口的诊脉法不仅诊察方便,易行实用,关键还在于它能准确地解决脉诊的定性问题,而这点又恰好是辩证施治最简要的指标。

此后一千多年,脉诊就是沿着独取寸口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以脉诊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确立了脉证合参,辩证施治的原则,对临床医学发展影响很大。

张仲景的脉学思想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各种脉象划分为阴和阳两大类,对于临证辨别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具有重要意义。

其诊脉方法以寸口脉为主,而又有所发挥,还经常结合不同病证诊察“趺阳”、“太溪”脉,合称为仲景三部脉法。

观察三部脉象可以推测肾气盛衰及胃气的存亡情况,对判断病情的吉凶逆顺可以提供可靠的依据。

书中论及的脉象多达七八十种,单纯脉近20种,后代的常见脉名几乎都可以在两书中找到。

因此,仲景之书虽非脉学专著,但在改进诊脉方法和在脉证结合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

与张仲景同时的华佗,精通脉法,“治其病,手脉之候,其验若神”(《三国志·魏志》),也是脉学发展的有功之士。

传世的《中藏经》虽非华佗亲著,但书中保存了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与经验是肯定无疑的。

反映在《中藏经》一书中的脉学成就,有几点值得注意的:一是提出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脉法,并有较系统阐述;二是丰富发展了阴阳、脏腑脉法,使其更趋完善、系统;三是区分寸关尺三部,明确了其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四是在脉象论述中不仅以阴阳学说为指导,还广泛运用了五行学说,这是与仲景脉法显著不同的。

华佗脉法是《脉经》诞生之前,脉学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对脉学的规范统一和继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脉学发展到魏晋时代,不仅内容更为丰富充实,诊法更为简便实用,而且凭脉辨证、脉证并重,其临床意义越来越大,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是,丰富的脉学内容散见于各家的著作之中,难免互兹偏见,混乱不一,况且“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学习掌握,传播教授,均很困难。

因此,如何将分散混乱的脉学内容规范统一起来,使其自成体系,将深奥的脉学知识加以科学整理,阐释发挥,晰其奥,阐其微,使其通俗易懂,便于学习掌握,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西晋王叔和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顺应时代的需要,撰写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脉经》的脉学成就是巨大的,它不仅辑集载录了《黄帝内经》以来,扁鹊、张仲景、华佗以及“王、阮、傅、戴、关、葛、吕、张”等历代诸家的脉法论述,而且通过其分析归纳,系统整理,对诊脉方法、脉学理论及脉诊临床意义作出了统一规范或明确阐释,使脉学更趋科学实用。

在诊脉部位和方法上,《脉经》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独取寸口”的诊法,首次提出腕后高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这一寸口三部定位法,清楚地划分了寸关尺的部位和各占的长度,并且明确了左手寸关尺分主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主肺脾命门等人体生理、病理反应,这不仅解决了寸口脉诊的有关技术问题,而且使独诊寸口法在分布主病方面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内容。

在脉学理论的建设方面,《脉经》重点对脉象的名称和形态描述加以规范统一,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并且对每种脉象的形态作出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对各种反常脉的病理意义亦作出比较详细的论述。

这样,《脉经》所载脉象由于名称划一,指标明确,临证实用,易于推广,因而得到广泛承认,并成为后世脉法的准则。

在脉诊临床联系上,《脉经》把脉象主病与证候辨识结合起来,使脉法成为临床使用的诊断技术,使脉象成为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从而提高了脉诊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后来脉诊几乎成为中医诊病的标帜,这与《脉经》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总之,《脉经》的撰成,完成了对古脉法的改革和完善,使脉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因而《脉经》被誉为脉学之圭臬、脉学发展的里程碑,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脉经》所确立的脉法规则及原则,沿用至今近两千年,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此外,《脉经》收载编辑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除《内经》、《难经》及仲景、华佗之书外,尚有《脉法赞》、《四时经》等,其中有的原书已经散佚,幸赖此书得以存其吉光片羽。

因此本书对于研究古代脉学,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脉经》不但对中国医学有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早已流传阿拉伯、土耳其、朝鲜、日本等国,对世界医学也有很大影响。

《脉经》以后,脉学长期处于继承、补充的状态,有时略有发展,但始终没有重大的前进和突破。

《脉经》以后出现了不少脉学专书,虽无超越《脉经》之作,但在普及和完善脉学知识方面,亦有许多可观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