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脉和涩脉
张胜兵教你学中医之脉学绝技之滑脉与涩脉

张胜兵教你学中医之脉学绝技之滑脉与涩脉张胜兵张胜兵中医滑涩滑与涩对,脉之往来,一则流利,一则艰滞,滑涩形状,对面看来便见。
滑:滑脉走如珠,往来极流利。
气虚多生痰,女得反为吉。
(沈薇垣曰:“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
亦有呕吐、蓄血、宿食而脉滑者。
”万氏云:“脉尺数关滑而寸盛,为有胎。
”)涩:涩脉往来艰,参差应指端。
只缘精血少,时热或纯寒。
(《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艰,短而散,或一止复来。
”《素问》云:“参伍不调。
”按血不流通,故脉往来艰滞。
——《三指禅》)1.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辗转回旋,浮、沉诊得,一息五至,稍数有力之象。
滑而不滞手,为滑,而不任重按,按之则无脉,为真元已衰,预后不良。
滑脉极其滑利,态势流畅,像一颗颗圆溜溜的珠子,不断从指下滚过,往来十分流利,又有旋转感。
来去流利,圆滑,如珠般的旋转滚动,应于指下,有一股流畅、轻快、活泼、旋转的感觉,以其特异的形态显示体状,其势略强,亦有其势以滑的脉搏形象,但属少见。
滑脉虽流畅,似带数象,但其速率并无明显过快迹象,同时也不受三部影响,浮、沉皆可,其行动如珠子向前滚动、旋转的状态,使人指下有真实不假,屡试皆然之感。
(1)特点:①滑脉如珠,往来流利,圆活自如(形),如珠走盘,搏动有力(势),至数稍快,一息四五至(数),浮、中、沉三部诊取(位),指下有一种活泼流畅,轻动轻快的感觉,节律均匀规整。
②滑脉有生理之象(平性),凡人健康,无甚疾患,脉见圆滑如珠,流利和缓,乃荣血充沛,胃气健旺,此属平性滑脉。
③妊娠之兆,已婚妇女,经停脉滑,乃是妊娠之兆,气血偏旺,胎气充盛,故知有孕,初孕妇女更当明显。
《脉诊》经停之后,面、唇色泽荣华,脉见寸沉尺滑,再参以早妊反应,如头时晕,四肢懒,时乏呕,乳晕黑,则可断为妊娠。
平人脉滑,则从容和缓,并无滑溜之象;孕妇脉滑,滑溜流利;病性脉滑,自尺上趋于寸,流利无甚起伏,多由中气郁结,痰食停滞所致。
(2)脉理:①邪气壅实于内,气盛血涌,流速加快,冲击脉道,辗转旋动,奄而沉,故脉应指流利如珠而见滑象。
看图学脉诊,基础篇(涩脉)

看图学脉诊,基础篇(涩脉)涩脉在临床也是相当的多见。
正好和滑脉相对。
是一种不通畅、不流利、不盈润的脉象。
这个脉象很多脉诊书描述得很好:如轻刀刮竹,如雨粘沙。
但是当具体到临床的时候,却又不仅是这些。
这是一个脉形脉气相合的脉象。
通常脉形细而脉气不流利、流动艰难。
原因总体来说,一个是推动力不足,一个是阻力太大,一个是太过粘稠,一个是太过枯涩。
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每种情况所代表的病机都不尽相同。
下面我们结合临床分析,具体地描述一下:一、里气不足导致表气不荣、瘀积不畅濡浮涩用更形象的图片来表达,如下图这种脉象常见于胸背部长疹粒的患者。
这种涩脉的特点是不数,缺乏力量,是推动力不足导致的。
曾经看多一个女性患者,背部长满小粒红疹,偶有痒痛。
我把脉发现脉大而脉气缓弱乏力,但是在脉的表层却有涩细不畅而无力的表现。
我当时给她开的处方是桂枝汤原方加血蝎。
其中桂枝和白芍都是30克,血蝎用了3克。
因为患者脉气濡弱且脉大,表现得非常典型,所以就选用了桂枝汤。
患者服药后不久反馈,只吃了一副药,背后的小红疹就全部消退了。
用这个思路去理解,有些顽固的皮肤疾病,其实就是这种脉气濡弱,表气不荣,流动无力,导致瘀滞化为疹热。
如果兼有水气或者湿气停留,那么不就是湿疹渗液不止吗?很多小孩子湿疹体质以及蚊虫叮咬后出现大包久久不能消,其实就是这种体质。
所以临床上皮肤病出现濡缓大脉,就可以使用这个思路。
即使脉表层摸不到涩的感觉,也一样可以考虑用。
因为在表层的细涩弱脉是很容易被掩盖掉的。
脉的表皮过于弦或者过于紧都可以轻易的将这个涩细弱的脉像掩盖掉。
二、在表的燥热伤津,导致枯涩不畅都是出现在脉管的表层。
看似基本类似的脉象。
但是在细涩不畅之外,表现得偏数,有力,有一种小沙粒刺手的感觉。
并且,脉管不一定大,脉气也不濡弱。
这是燥热伤津导致枯涩的表现。
病机却大不相同。
前面的是因为里气的虚弱导致表气的瘀滞。
而这个是在表的燥热伤津。
里气却不一定虚弱。
有点类似于脏腑辩证中的肺表燥热证。
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

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脉象是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常见脉象种类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脉象的种类特点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优于,按之不足。
见于表证,虚阳外越证,瘦人,秋季脉。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主里证,亦见于肥胖者,六阴脉,冬季脉。
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
多见于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之里实热证(特指阳明腑实证)。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
多见于热证,亦可见于里虚证(主要指心气血虚证)。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痰湿医|学教育网整理、食积和实热,青壮年人及妇人妊娠。
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胃气衰败、老年人、春季脉。
脉象要素脉象要素,指脉象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位、数、形、势等四个方面。
脉象的辨识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觉。
脉象的种类很多,中医文献常从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它与脉搏的频率、节律,呈现的部位、长度、宽度,脉管的充盈度、紧张度,血流的通畅流利度,心脏搏动的强弱等因素有关。
掌握脉象要素,对于理解各种脉象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一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长短。
正常脉搏的部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
如脉位表浅者为浮脉;脉位深沉者为沉脉等;脉搏超过寸、关、尺三部者为长脉,脉动不及寸、尺者为短脉。
二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频率快慢和节律是否均匀。
正常成人,脉搏的频率约为每分钟70-90次,且节律均匀,没有歇止。
如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等;一息不满四至为迟脉;出现歇止者,有促脉、结脉、代脉等脉的不同;脉律快慢不匀者,为三五不调,有散脉、涩脉等。
三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中医把脉是一种古老的诊病方法,凭借医师在脉搏的形态、质地、频率、节律等方面的观察和判断,确定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把脉口诀是中医把脉的基本指南,掌握这些基本的口诀有助于医师更加准确地诊断与治疗。
1、寸口脉:中医把脉的第一处是寸口脉,位于手腕正中,即拇指根部和腕横横轮之间突出的部位。
寸口脉班相应脏腑,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标志。
常见寸口脉口诀:弦脉:(硬而有弹性)多见于感冒或其他疾病的初期,病情较轻。
涩脉:(脉搏有力、有节律)多见于病情严重或病程较长者。
细脉:(与硬脉不同的是质地较为柔软)多见于气血亏虚、营养不良或贫血等病症。
弱脉:(脉搏较弱、无力、无节律)多见于虚弱、贫血等疾病。
滑脉:(脉搏捷而滑)多见于肝胆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2、关口脉:关口脉是指在手腕正中线上,寸口脉的上方两个横指的位置。
据中医理论,关口脉是心经气血的所在处。
在诊断患者时,医师需要触摸这个区域,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常见关口脉口诀:紧脉:(节律强有力)多见于急性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弱脉:(脉搏微弱,不连贯)多见于营养不良、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
滑脉:(脉搏捷而滑)多见于肝胆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细脉:(脉搏细小、脆弱)多见于营养不良、脾虚等疾病。
弦脉:(有弹性的脉搏)多见于感冒、过劳等疾病。
3、尺口脉:尺口脉位于前臂掌面的掌背动脉旁边,医师通常用中、食指来摸尺脉,并根据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病情。
常见尺口脉口诀:滑脉:(心气灵活、开阔)多见于健康人或情绪愉悦的人。
弱脉:(脉弱而无力)多见于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
涩脉:(按压过程中有力度的脉搏)多见于病情严重者。
细脉:(质地较柔细)多见于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
坚脉:(质地较硬,有强有力的脉搏)多见于病情严重者,如癌症等。
以上是中医把脉的主要口诀,每一种口诀均有着特殊的诊断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把脉是一门综合性诊断技能,医师需要结合其他症状、体征和病史等综合情况,才能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濒湖脉学》之滑脉

《濒湖脉学》之滑脉滑脉跟濇脉一定要对照着学习,这两个脉正好是相反的。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
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
脉者,血之府也。
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
实际上大家不用记那么多,只要体会一下这个脉就像一个珠子似的在你手指下滑动、滚动,因为滑脉是阴气有余,所以特别流利,因为血就是阴气。
《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
』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当然这个脉诀李时珍是非常反对的,他认为这个脉诀说的不对。
1.【体状相类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滑脉就像珠子在你手底下滚动,特别流利,不濇滞,有一种滚动感。
“往来流利却还前”说的就是一种滚动感。
同时数脉也是很流利的,所以说“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但是数脉没有滑脉如珠滚盘的这种滚动转动感,这是数脉所没有的,数脉就是快。
按照脉率来说,每分钟跳动60次以下叫迟脉,60-85次为平脉,为不数不迟。
每分钟85次以上叫数脉。
这是根据钟表来定,初入门的人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古人没有钟表,他们根据大夫的呼吸,以大夫的一呼一吸为一息,前提是大夫没病,身体正常,而且有功夫,入静呼吸很平很匀,所以他的呼吸就可以代替钟表。
当然现在用不着,现在用时钟。
上次我们讲迟脉、滑脉,它们是按照寸、关、尺分部的,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三部脉都是一根脉管,为什么寸、关、尺还要分部呢?你们想过没有?实际诊脉中,有人寸脉数,关脉不数,尺脉也不数,这是怎么回事?因为上焦有热。
那么问题来了,一根脉管的寸、关、尺他们都是一块跳的,如果拿着钟表来数的话,只能三个手指头一块数,不可能光数寸脉。
所以我个人认为数脉、迟脉都是手指下的一种感觉。
你的三个手指头可能感觉寸脉数,但是关脉就是不数。
它们三部脉虽然一块跳,但是关脉就是不数,这是很常见的。
因为人有热,不见得三焦都有热。
[讲解]中医诊断学46讲病理脉象:滑、涩、弦、紧脉
![[讲解]中医诊断学46讲病理脉象:滑、涩、弦、紧脉](https://img.taocdn.com/s3/m/8c47b01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2.png)
中医诊断学46讲病理脉象:滑、涩、弦、紧脉好,我们上课。
上次我们讲了脉诊的浮脉类、沉脉类、迟脉类、数脉类、虚脉类、实脉类,今天我们讲第九个脉,滑脉。
滑脉的脉象特征:我们都很熟了,书上描述很多,如盘走珠,如珠滚盘,如荷叶承露,手如握鳅,如鱼在波,反正总的说是一个很滑,要捉坭鳅很难捉住,露水在荷叶上面是很容易、稍微一晃动(就跑掉了),北方没有荷叶,南方荷叶很多,稍微一晃动,那个水就跑掉了,所以很圆滑的意思,非常流利、圆滑,总的特点来说是流利、圆滑。
这种流利、圆滑的脉,它在脉图上面的表现,整个脉搏显得很流畅,正常的脉应当也和这种脉差不多,像这个和正常的脉更显得流畅一些,搏动很流畅,这样一种特点。
它有一个什么意思呢?脉形,就是说整个血液流动得快,而不是讲的它的次数快,滑有数意,滑伯仁就讲过“滑有数意”,这个数不是讲的它的次数1分钟100次以上,而是讲它的血液流动的速度比较快。
当然,滑和数脉可以合在一起成为滑数脉,那是两个脉的复合脉。
临床意义:主痰湿、食积、实热,实证。
主实证,痰、湿、火热这些邪气聚蓄的时候,这个情况下有实邪,一定抵抗力是强盛的,注意啊,虽然有实邪而见到滑脉,一定是抵抗力比较旺盛,正气强盛,因此它才能够滑得起来,如果正气不足,它不会滑。
所以,滑脉除了可见于病证以外,健康人、孕妇、青壮年可以见到滑脉,它的条件都是身体健康、气血旺盛,这种气血旺盛的表现。
邪实正不虚,才能够显出滑脉来,所以脉滑而和缓,本身滑就是一种和缓的表现,说明是气血旺,血液流速快,脉管内充盈,管壁柔软,管外没有邪气的包围,这样一些特点才能够形成滑脉,这就是滑脉的特点,我们强调的是圆滑、流利,搏跳起来非常流畅。
主实证,痰、湿、热、食积,或者是健康人、身体健康,或者孕妇,气血旺盛的时候才出现这种情况,应该说见到滑脉是比较好的,无病的时候说明身体健康,有病说明正气也不虚。
和滑脉相类似的脉。
有一个叫做动脉。
动脉的特点:只见于关部,寸脉和尺脉都不明显,尺脉不明显,寸脉也不太明显,而关脉又跳得非常明显,关脉明显,寸脉和尺脉脉搏都不太明显。
中医号脉的八个要点

中医号脉的八个要点中医把脉不是说把手放在脉跳的位置就成了,除了位置正确外,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是把脉的八个步骤。
中医把脉之八个要点千百年来中医诊病就像一场考试,求诊的人在医生面前把手一伸,医生摸摸左手脉,摸摸右手脉,看看舌苔,反复询问病人症状、感觉,然后大夫就会将患者的病证清清楚楚地讲出来,如果患者信服,这场考试就算通过了。
医生是如何通过摸脉来判断病证的呢?专家指导说将自己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放在右手手腕后寸口的位置,感觉脉搏的活动。
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第三点是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四点是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
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第五点是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第六点是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第七点是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第八点是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在感受过脉搏的各种应指形象后,专家说,几千年来,中医大夫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不断验证,不断修正,最终建立了脉诊的理论体系,将可以感受的外在脉象与内在病证建立联系,结合望、闻、问等其他方法,共同诊断病情。
二十八脉象1)浮脉: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举止泛泛而有余。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3)迟脉:一息脉来不足四至。
4)数脉:一息脉来超过五至。
5)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6)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7)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8)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
《脉论》之三:脉象论(2)

《脉论》之三:脉象论(2)三、脉象论(2)20、滞脉:滞脉是脉势和脉动的组合。
它主要表现在脉博动波的运行过程中,好象脉搏动波被某种潜在的力量拽着,使它向前运行之势显的困难迟滞,有阻力感,但脉搏动又不象迟脉那样缓慢。
滞脉是别的医书上从没有谈到的脉象,是我家传的脉诀中独有的脉象,是从涩脉和迟脉中分出来的新脉象,并又区别于这两种脉象。
它与脉形、脉体、脉位无关,是在脉搏动势过程中,因为气郁、气滞所造成的血行不利的一种病理反映。
过去大多数医书都认为涩脉主气滞,弦脉主气郁。
但通过我们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这两种脉象都不能表现气滞,气郁的主要病因,所以主气滞、气郁就应该有它的专一脉象—滞脉。
我们在研究涩脉和迟脉的时候发现了这种脉象,故将其列出,请大家体验鉴别。
21、涩脉:涩脉则是单纯的质体脉,它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在脉管壁上。
脉来之时,只要指下感觉到脉管壁并不光滑丰润,而是粗糙蹇涩,麻麻拉拉,就象生过锈的铁丝表面,既可断为涩脉。
涩脉一般常见于细弱或缓的脉象之中,但有时弦长脉中也较多见,更有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滑脉当中也能出现涩脉。
因为涩脉只表现在脉管壁上,而滑脉则是血流与脉管内壁之间产生的,所以二者产生部位不同,故能同时并见。
涩脉是因为阴血精津不能濡养筋脉,使筋脉本身失去滋养润泽而出现的病理现象。
所以任何能造成筋脉失去濡润的因素,都能使脉象出现涩滞的感觉,不独是阴精损耗一种原因,如热伤津的脉:涩数而大;寒涸滞的脉:涩迟而紧;枯槁不荣的脉:涩细而弱等。
22、散脉:散脉与涩脉一样,其形象感主要也是表现在脉体上。
涩脉的脉体是粗糙不平,脉管壁上好象有许多坑凹不平的小麻点,在血流动的质感过程中,脉管壁显得很毛糙,不平坦光滑。
而散脉的脉管壁则好象是由许多细长而涩滞的细纤维所组成,指下感觉到脉管壁并不是一个浑若一体富有弹性的软管,而是一条擦过松香,有许多根马尾组成拉琴的弓弦一样的束状物。
散脉是因体内阴精不足以温润,阳气不足以敛形,所造成的气散形亦散的一种病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小组讨论的是“为何滑脉和涩脉这两种脉象相反的脉,主证中却都有主痰饮、食积”
把脉中医的一大象征
望闻问
铝锅
不锈钢砂锅
(古人用砂锅是因为只有铁锅和砂锅,而铁锅容易起化学反应,所以只要是稳定的,铝锅和不锈钢都行)
而就像脉诊并不是非要先把脉才能知道患者的疾病,通过望闻问都可以的出结论,而脉诊是用于辅助诊断的
但现在的患者望、闻、问、切(患者有时候会可以隐瞒自己的情况,而脉诊是客观
实时的)
可假只真
脉诊最常用的方法为:寸口脉诊(来自《脉经》)
寸关尺(有手太阴肺经通过)
肺朝百脉(为十二经脉气血的聚散点)
脉诊的意义:感受病人脉管中脉气流通的动态变化形式
摸脉游泳(在河中游泳随着你动作的不同,河流时快时慢力量是大是小)
喜脉(脉象就像河流有灵气、欢快像顽皮的小孩)例如滑脉(饱满圆滑)
主痰饮的滑脉(脉象就像河流中有泥沙、污垢)
滑脉涩脉
血盛而气虚血虚而气盛
肝藏血肺藏气
肝脉滑肺脉涩
木生发金收敛
鼎沸燥热伤津鼎锅之水沸腾故滑
滑
盘珠津液滋多如盘走珠故滑
(而孕脉、痰饮均属于津液滋多)
《脉诀汇辨》:凡痰饮、呕逆、伤食等证,皆上中二焦之病,以滑水之物兼有之象也
血少(左)血少津枯
涩
阳虚(右)津液生于阳气也,阳虚则津枯
最后的结论:痰饮、伤食确实是滑脉的主证之一而涩脉的主证为血少和阳虚,所谓的痰饮和伤食只是其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