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之滑脉的介绍

合集下载

何为滑脉?深度解析中医经典脉象·滑脉

何为滑脉?深度解析中医经典脉象·滑脉

何为滑脉?深度解析中医经典脉象·滑脉切脉 要说滑脉,先了解我国中医学中对脉诊的认识,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诊”的内容,我国第⼀部脉学专著《脉经》产⽣于晋朝。

其中的诊脉⽅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

脉诊是中医四诊体系中最有特⾊的内容之⼀,滑脉是临床常见的脉象,现在的脉学专著及教材对滑脉的描述主要为:往来流利、如盘⾛珠、应指圆滑,其病脉主痰饮、⾷积、和实热。

滑脉⽰意图 现在临床有些医⽣诊脉,只要脉来流利、且数,都会认为是滑脉。

我认为这样的⽅法有悖古⼈所⾔、滑脉之本义,古医所⾔滑脉之象应是其搏指如球应为其形,如盘⾛珠,荷上露,位置四处滑动不定为其外,或脉来⼀次,搏指如雀鸟,快速连续啄⾷仅为痰饮、⾷积。

学习脉象要深刻理解和领悟古⼈对脉象的描述,且要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揣摩体会,逐步达到既有理论⼜有技巧,熟练应⽤于临床辨证的⾼度。

切脉当今中医学书籍教材对滑脉的认识及疑惑滑脉是28种脉象之⼀,现在的脉学专著及教材⼤都是这样描述滑脉的形态和临床意义:往来流利、如盘⾛珠、应指圆滑,是⽓⾎充盈之象,⽓充则脉流畅,⾎盛则脉道充盈,妇⼥妊娠见滑脉,也是⽓⾎充盛⽽调的表现,此乃平脉之脉理,病脉主痰饮、⾷积和实热,其脉理为邪⽓壅盛于内,正⽓不盛,⽓实⾎涌故脉来甚为流利,应指圆滑(《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上⾯对滑脉的认识作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脉象的描述不易理解,不能完整准确的表达前⼈对滑脉的认识。

2.病脉主实热,热病与脉理⽭盾,且缺乏主要依据。

滑脉是现代主义临床描述的较多脉相之⼀,临床上凡病⼈脉象流利较快,常会被认为是滑脉,这是对滑脉脉相认识不完善,有悖本意,这样认识滑脉往往会给诊脉判断疾病及其预后转归带来误判,因⽽影响外⽅⽤药及临床疗效。

怎样认识滑脉才能更加贴近滑脉的本来⾯⽬呢?且看前⼈对滑脉的论述。

中医打脉便知生男生女图解教你自家打脉不求人

中医打脉便知生男生女图解教你自家打脉不求人

中医打脉便知生男生女图解教你自家打脉不求人中医打脉便知生男生女图解教你自家打脉不求人一、首先要认识怀孕的脉象:滑脉把脉是中医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中的切,即用手指放在被诊断者的手腕上,通过对动脉搏动来判断被诊断者的身体状况。

脉象一般分为平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促脉、结脉、代脉。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

怀孕的脉象通常是滑脉。

1“滑脉,即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

”把脉时,如果是滑脉,就像有一排气泡,或者一个个小铁珠依次经过把脉者的无名指、中指和食指,速度较快,一个接着一个。

滑脉脉象跳动有力,因为怀孕后孕妇体内的血流量比平常增加20%以上,因此脉搏的跳动会比普通人的有力,这是最明显的区别,因此怀孕的脉象通常是滑脉。

二、要找准把脉的位置:寸、关、尺把脉的部位一般是寸口脉,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把手平伸出来,自然的放在桌子上,手腕的地方会看到一个突起的骨头,在大拇指的一侧,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这个突起上,在突起的内侧边缘上,能感觉的到动脉波动,这个部位就是“关”,关上(指尖方向)就是寸,关下就是尺。

具体如下图所示。

滑脉的脉象,寸关尺都跳三、关键时刻来了:怀孕脉/滑脉怎么把?“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按照上述方法把食指,中指,无名指放在被把脉者的寸、关、尺三部部位,无名指按的地方是“寸”,中指是“关”,食指是“尺”。

这里的寸和尺暗含离手掌最近的是“寸”,最远的是“尺”。

非滑脉脉象,“尺”无跳动如果怀孕了,无名指,中指和食指三个指头都能清晰的把到跳动得很欢快的脉象,而且从“寸”至“尺”有如行云流水,依次跳来。

如果没有怀孕,那“尺”的脉象一般把不到。

用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如果怀孕了,无名指,中指和食指三个指头都能清晰的感觉到很欢快的跳动脉象,如果三个手指有一个没感觉到跳动,就不是怀孕的脉象。

四、把脉能知道胎儿性别?我国古典医书有记载,“胎息之脉……左疾为男,右疾为女。

张胜兵教你学中医之脉学绝技之滑脉与涩脉

张胜兵教你学中医之脉学绝技之滑脉与涩脉

张胜兵教你学中医之脉学绝技之滑脉与涩脉张胜兵张胜兵中医滑涩滑与涩对,脉之往来,一则流利,一则艰滞,滑涩形状,对面看来便见。

滑:滑脉走如珠,往来极流利。

气虚多生痰,女得反为吉。

(沈薇垣曰:“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

亦有呕吐、蓄血、宿食而脉滑者。

”万氏云:“脉尺数关滑而寸盛,为有胎。

”)涩:涩脉往来艰,参差应指端。

只缘精血少,时热或纯寒。

(《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艰,短而散,或一止复来。

”《素问》云:“参伍不调。

”按血不流通,故脉往来艰滞。

——《三指禅》)1.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辗转回旋,浮、沉诊得,一息五至,稍数有力之象。

滑而不滞手,为滑,而不任重按,按之则无脉,为真元已衰,预后不良。

滑脉极其滑利,态势流畅,像一颗颗圆溜溜的珠子,不断从指下滚过,往来十分流利,又有旋转感。

来去流利,圆滑,如珠般的旋转滚动,应于指下,有一股流畅、轻快、活泼、旋转的感觉,以其特异的形态显示体状,其势略强,亦有其势以滑的脉搏形象,但属少见。

滑脉虽流畅,似带数象,但其速率并无明显过快迹象,同时也不受三部影响,浮、沉皆可,其行动如珠子向前滚动、旋转的状态,使人指下有真实不假,屡试皆然之感。

(1)特点:①滑脉如珠,往来流利,圆活自如(形),如珠走盘,搏动有力(势),至数稍快,一息四五至(数),浮、中、沉三部诊取(位),指下有一种活泼流畅,轻动轻快的感觉,节律均匀规整。

②滑脉有生理之象(平性),凡人健康,无甚疾患,脉见圆滑如珠,流利和缓,乃荣血充沛,胃气健旺,此属平性滑脉。

③妊娠之兆,已婚妇女,经停脉滑,乃是妊娠之兆,气血偏旺,胎气充盛,故知有孕,初孕妇女更当明显。

《脉诊》经停之后,面、唇色泽荣华,脉见寸沉尺滑,再参以早妊反应,如头时晕,四肢懒,时乏呕,乳晕黑,则可断为妊娠。

平人脉滑,则从容和缓,并无滑溜之象;孕妇脉滑,滑溜流利;病性脉滑,自尺上趋于寸,流利无甚起伏,多由中气郁结,痰食停滞所致。

(2)脉理:①邪气壅实于内,气盛血涌,流速加快,冲击脉道,辗转旋动,奄而沉,故脉应指流利如珠而见滑象。

常用脉象简述

常用脉象简述
1. 脉形特征
《脉经》:“数脉,去来急促。”
《诊家正眼》:“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数脉在指下的跳动,依据脉率就可以作出判断。即:一呼一吸之间,寸口脉跳动六次,我们就称之为数脉。
2.主证
数脉也有虚实之分,其虚实性质的判断,也以寸口脉跳动的有力和无力来区分。数而有力为实,数而无力为虚。
(2)主里证:从内伤致病来看,寸口脉出现了浮的情况,这往往说明是里证。比如,《脉理求真》所认为的:“浮为虚不足”“浮而兼滑,则为宿食;浮而兼缓,则为湿滞;浮而兼芤,则为失血;……浮而兼洪,则为狂躁,然总不越有力无力,有神无神,以为区别。若使神力俱有,是为有余 ,或为火发,或为气壅,或为热越,可类推也;神力俱无,是为不足,或为精衰,或为气损,可因明也。”如果是因为内伤,出现了脉浮的情况,其虚实性质的判断,可以通过脉的跳动有力或无力来判断,而以脉的有力或无力作为判断疾病虚实的标准,需要依靠脉之胃气来衡量,即是否具有和缓的特性,是否具有“谷气之来徐而缓”的特征。《脉说》云:“脉之由沉而浮也,阴气上升,从阴交阳也,阴之所以能上升,有阳气以鼓动也。脉之由浮而沉也,阳气下降,从阳和阴也。阳之所以能下降,有阴气以吸引之也。浮为阳脉,有阴实而拒阳于外者,有阴虚而阳越于上者。阴实者寒盛于内,治以重用温散,或导其水,或攻其实,或形气瘀血凝痰,力开结塞,略加清肃,以助浮阳之内合者是也。阴虚者阴力薄不能吸阳,宜温润,填补精血,略佐辛热,从阴中透出和光,接纳阳气归根者是也。”在内伤杂病的诊治过程中,当出现脉浮的情况时,总宜辨其虚实,分别对待之。
(2)主气血俱虚:《脉理求真》云:“涩为气血俱虚之候,故症多见拘挛麻木,忧郁,失血伤精,厥逆少食等症。”
(3)主郁证:郁证的形成或是由于无形之邪,如情志不畅等,或是由于有形之邪,如痰食停滞阻滞气机。由于肝主疏泄,所以,涩脉的形成往往也与肝的情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脉诀阐微》云:“涩则郁塞”“六部见此象俱能成病,而尤于肝经不宜。一见涩脉,即以解郁通塞之药急治之,则手见其功也。”肝藏血,肝病而出现涩脉,一味地补气血又往往不能使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如果通过疏肝解郁的方法来治疗,效果往往能不同凡响,就很能说明问题。

中医所说的脉象都有哪些?老中医说,这八种脉象各有不同

中医所说的脉象都有哪些?老中医说,这八种脉象各有不同

中医所说的脉象都有哪些?老中医说,这八种脉象各有不同
1、实脉。

脉搏跳动有力,表示体内气血充盈,正气充足。

2、滑脉。

脉搏跳动流利,间隔较短,如同按着滚珠一般,是气血充盈的表现。

3、洪脉。

脉搏跳动激烈而有力,来盛去衰。

一般常见于体内阳热过盛,因而导致脉道扩张,脉形宽大,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4、细脉。

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要因虚证导致,多见于阴虚、血虚。

也与湿病有关,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5、弦脉。

脉象如同琴弦一般,端直而长。

主要因肝胆相关的病症导致。

内息紊乱肝失疏泄,导致体内气机运转不畅,出现弦脉。

6、促脉。

脉象急促,过程中不定时会突然停止,有不规则的间歇。

一般常见于体内阳热过盛,或是气血痰食瘀滞,多为热证的相关表现。

7、结脉。

脉搏跳动缓慢,和促脉一样会有不规则的间歇。

一般见于体内阴气过盛,阴寒积累或气血瘀滞导致的气衰血虚。

虚劳久病者和各类心脏病患者比较常见这种脉象。

8、代脉。

脉搏跳动到一定程度后会歇止一次,和结脉不同的是,代脉歇止较有规律,而且间隔时间较长,良久复动。

常见于脏气衰微的表症,亦可因心律失常导致。

滑脉:中医诊断中的良性脉象

滑脉:中医诊断中的良性脉象

滑脉:中医诊断中的良性脉象
滑脉 (shuāng mài) 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名词,指的是脉搏在滑动的同时带有涩感,如同滑行在沙地上的触感。

滑脉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脉象,表明患者的气血流畅,身体机能正常。

在中医理论中,滑脉被认为是一种“有痰”、“有湿”的表现。

这是因为滑脉往往与气血不足、血脉不畅等情况有关,而痰浊、湿邪等病理产物则可以阻碍气血的流通,导致滑脉的出现。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滑脉往往被看作是一种需要进行化痰、祛湿等调理的表现。

除了中医诊断学外,滑脉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作为一种判断身体健康状况的指标。

例如,一些营养师和医学专家认为,滑脉可能与营养不良、贫血等因素有关,需要加强营养摄入和体育锻炼。

滑脉并不是中医诊断学中所有的脉象之一,其他常见的脉象包括弦脉、濡脉、缓脉等。

在中医理论中,不同的脉象可以反映不同的病情和病机,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讲解]中医诊断学46讲病理脉象:滑、涩、弦、紧脉

[讲解]中医诊断学46讲病理脉象:滑、涩、弦、紧脉

中医诊断学46讲病理脉象:滑、涩、弦、紧脉好,我们上课。

上次我们讲了脉诊的浮脉类、沉脉类、迟脉类、数脉类、虚脉类、实脉类,今天我们讲第九个脉,滑脉。

滑脉的脉象特征:我们都很熟了,书上描述很多,如盘走珠,如珠滚盘,如荷叶承露,手如握鳅,如鱼在波,反正总的说是一个很滑,要捉坭鳅很难捉住,露水在荷叶上面是很容易、稍微一晃动(就跑掉了),北方没有荷叶,南方荷叶很多,稍微一晃动,那个水就跑掉了,所以很圆滑的意思,非常流利、圆滑,总的特点来说是流利、圆滑。

这种流利、圆滑的脉,它在脉图上面的表现,整个脉搏显得很流畅,正常的脉应当也和这种脉差不多,像这个和正常的脉更显得流畅一些,搏动很流畅,这样一种特点。

它有一个什么意思呢?脉形,就是说整个血液流动得快,而不是讲的它的次数快,滑有数意,滑伯仁就讲过“滑有数意”,这个数不是讲的它的次数1分钟100次以上,而是讲它的血液流动的速度比较快。

当然,滑和数脉可以合在一起成为滑数脉,那是两个脉的复合脉。

临床意义:主痰湿、食积、实热,实证。

主实证,痰、湿、火热这些邪气聚蓄的时候,这个情况下有实邪,一定抵抗力是强盛的,注意啊,虽然有实邪而见到滑脉,一定是抵抗力比较旺盛,正气强盛,因此它才能够滑得起来,如果正气不足,它不会滑。

所以,滑脉除了可见于病证以外,健康人、孕妇、青壮年可以见到滑脉,它的条件都是身体健康、气血旺盛,这种气血旺盛的表现。

邪实正不虚,才能够显出滑脉来,所以脉滑而和缓,本身滑就是一种和缓的表现,说明是气血旺,血液流速快,脉管内充盈,管壁柔软,管外没有邪气的包围,这样一些特点才能够形成滑脉,这就是滑脉的特点,我们强调的是圆滑、流利,搏跳起来非常流畅。

主实证,痰、湿、热、食积,或者是健康人、身体健康,或者孕妇,气血旺盛的时候才出现这种情况,应该说见到滑脉是比较好的,无病的时候说明身体健康,有病说明正气也不虚。

和滑脉相类似的脉。

有一个叫做动脉。

动脉的特点:只见于关部,寸脉和尺脉都不明显,尺脉不明显,寸脉也不太明显,而关脉又跳得非常明显,关脉明显,寸脉和尺脉脉搏都不太明显。

28种脉象(各种脉与主病)

28种脉象(各种脉与主病)

28种脉象(各种脉与主病)脉象与主病的关系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

不同的脉象反映不同的病情,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以下是常见的七种脉象及其主要病证: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表证和虚证都有可能出现浮脉。

浮脉主要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但久病体虚也会出现浮脉,多为浮大无力,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沉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内困,脉象才会沉而有力。

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脉象则会沉而无力。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迟脉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寒凝气滞,阳失健运,脉象才会出现迟。

但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会出现迟脉,但迟而有力,按之必实。

4.数脉: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数脉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脉象才会出现数。

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会出现数,必数而无力。

5.洪脉(附大脉):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洪脉主要反映气分热盛。

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才会出现洪脉。

但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也会出现洪脉,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6.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微脉多见于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

阳衰气微,无力鼓动,脉象才会出现微脉。

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

但邪不太深重者,或尚可救。

7.细脉(小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细脉主要反映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脉细如线,说明气血运行不畅,阻滞于脉中。

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细脉是由气血两虚引起的,营血亏虚导致脉道无法充盈,气不足则无法鼓动血液运行,因此脉体变得细小而软弱无力。

另外,湿邪阻压脉道也会导致细脉。

如果在温热病昏谵时出现细数脉,这可能是热邪深入营血或邪陷心包的证候。

小脉也就是细脉,XXX曾说:“小与大相反名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脉象之滑脉的介绍
滑脉亦是单因素并且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流利。

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在《内经》中屡见,滑与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不流利及其程度,博粹堂中医介绍。

滑脉是流利的脉象,向来是与涩脉对举而言的,从《内经》起总是与涩先后并列,后世脉学书亦往往与涩相比较的说明滑脉。

如《医宗说约》说:“滑脉行动不涩也。

”对于这个问题《医学探骊》说得清楚:“滑与涩对,以体状言。

”所以说它的性质只是脉的流利程度而不应当含有其他性质,这是滑脉的定义和界限,如果随领在滑脉中加入其他素质条件等则必将引起概念的混淆,这会影响滑脉指标的标准性。

由于滑脉是具有独主、单一素质的脉象,所以它亦是一个纲领性的脉象,领如戴启宗、滑寿等人就用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作为脉象的纲领。

通过历代脉学书籍对滑脉脉形的形容,可以看出在《脉经》的说法是:“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一日“浮中如有力”,一日:“漉漉如欲脱啬”)《脉经》指出了滑是流利的这一点很重要,其他则除:“浮中如有力”这句话以外我们可以认为都是流利的说解,《脉经》这个“流利”的解释成为对滑脉的权威性解释,后来的脉学书籍如《千金方》、《活人书》、崔氏《脉诀》、《察病指南》、《诊家枢要》、《难经集注》引杨玄操、《外科精义》、《脉诀刊说》、《脉诀指掌》、《医学人门》、《濒湖脉学》、《四言举要》、《景岳全书》、《通雅》、《医宗说约》、《脉诀汇辨》、《四明心法》、诊家正眼》、《新着四言脉诀》、《医学真传》、《四诊抉微》、《医学心悟》、《洄溪脉学》、《脉诀启悟》、舒诏《辨脉篇》、《脉法统宗》、《三指弹》、《脉理求真》、《医醇剩义》、《医悟》、《医学探骊》、《脉如》、《医学实在易》、《诊脉三十二辨》、《脉论要篇》、《医述》、《中医脉学研究》等都采用了这个说法,这是因为流利之说既道出了滑脉的性质,又在脉形和指感方面提供了基本条件。

滑脉的形容除了《脉经》的“前却”、“展转”、“替替然”、“漉漉如欲脱”等具有说明流利这个原则说法的意义并为若干脉学书籍采用以外(多为《干金方》等早期着作),孙思邈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如动珠子”,后人继承了这种说法如宋崔紫虚《脉诀》说:“如珠”亦有人再补充为“珠走玉盘”、“如珠走盘”、“荷珠”、“荷露”等等来形容滑脉的流利与指感,很生动形象,在学习中也容易掌握多了,因为这些都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客观的感受去反映滑脉的脉形,同时滑脉在指下亦确实有如珠滚动向前的感觉,因而成为滑脉脉形最主要的描述。

自崔氏《脉诀》以后有《察病指南》、《诊家枢要》、《医经小学》、《医学人门》、《太素脉秘诀》、《濒湖脉学》、《脉语》、《景岳全书》、《通雅》、《医宗说约》、《脉诀汇辨》、《诊家正服》、《医学真传》、《四诊抉微》、《医宗金鉴》、《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脉确》、《沈氏尊生书》、《脉法统宗》、《三指禅》、《医学探骊》、《渗脉三十二辨》、《脉论要篇》、《脉如》等,其中如徐灵胎在《脉诀启悟注释》中说:“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黄琳的《脉确》说::“流利如珠便是滑。

”都很生动具体简要,尤其以康应辰的《脉学探骊》说:“往来流利,如珠应指,比拟最妙。

”又说:“通行流动贯如珠,一串牟尼指下摸,营血根深能胜气,去来滑利自无拘。

”将指下如珠的感觉形容得淋漓尽致。

通观各脉学书以《濒湖脉学》形容的,“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为最全而,且少语病。

并解释说:“滑为阳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
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亦平正通达无疵。

滑脉虽然是常见脉,但历代脉学书亦有若干对脉形的说解不当的问题,其中如伪撰《脉诀》说:“滑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珠动,按之即状,不进不退。

”这种形容显然有不少问题,戴启宗《脉诀刊误》辩之说:“《脉经》曰:‘轻手得之为浮滑,重手得之为沉滑。

’其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若珠之隐指。

今《脉诀》日:‘按之即伏,不进不退。

’则是有浮滑面无沉滑也”。

《脉经》日:“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

”(按指《难经》)是沉中亦有滑也,故王裳言《脉诀》论表不及里也且脉有独见于一部者,有通见三部者,今曰:“三关如珠动。

”非也。

“按之即伏,不进不退”,则是脉不往来而定,岂所谓滑乎?李时珍亦说:“《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这些分析批判都是对的。

《脉经》所提出的滑脉脉形亦不是完美无疵的,例如说:“与数相似。

”就不适当,滑脉只是与数相兼的机会多,出现率亦高,但数不能构成滑脉的条件,《脉经》亦提出了:“滑与数相类:”愈是相类愈不容许相混,这个问题是很明显的,实践中常见有缓滑脉可证。

数不是构成滑脉的条件,在《脉诀刊误》上引的就不同而是:“与数珠相似。

”《濒湖脉学》引的是:“如珠之应指。

”传世《脉经》屡经整理,宋刊本亦非尽为叔和之旧,但“与数相似”这句话《千金方》、《活人书》所弓是如此,可见就是有讹文亦在唐以前,因而考据问题,由于文献不足,只可存疑了。

元明以降由于《脉诀刊误》与《濒湖脉学》两书权威性很大,故尔言脉者一般亦就强调滑与数相似的问题了。

另外,《脉经》说:“浮中如有力。

”这句话亦被《脉诀刊误》删去不用,并且还说明了一下:“今取《脉经》所载,而去其,浮中而有力之语,盖此语只言浮滑,亦一偏之言。

”后人亦遂不再引用浮中有力之说,这亦是合理的。

后世脉书有的受《脉经》“与数相似”的影响,提出数为构成滑脉的一个条件如《医学入门》说:“滑似累珠来往疾。

”《医学实在易》说:“数而流利。

”这只是个别情况。

《通雅脉考》说:“一息五至”将滑脉的至数定死,亦是不对的。

又因为滑是阳脉就有人与。

度大相混,例如《外科精义》说:“滑脉之诊,实大相兼。

”《太素脉秘诀》说:“起而有力,见源如珠。

”《寿世保元》说:“沉而有力为滑。

”《诊脉三十二辨》说:“实则往来流利,如珠走盘,而中有力。

”这些有力、实、大等说显然是不对的,因为滑可以有力可以大,但亦可以无力,亦可以小,至于实是一个特定脉名,它的脉形有具体规定,其中并不包含有滑的因素,在滑脉中牵扯到实脉是概念上的混淆,如果就是指强有力等等一般性的形容,亦不恰当。

近世周学海对脉学研讨精深,但在《诊家直诀》中说滑脉:“短而剐强,动滑也。

”这种形容亦是语有未当的。

另外关于滑脉还有两个问题,一是仲景《伤寒论》“平脉法”中提到:“翕奄沉,名日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台,故令脉滑。

”叉说:“滑者,紧之浮名也。

”翕奄沉,名日滑,《脉经》不引,浮紧名日滑,《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他条文中不见此意,故而关于这类条文只有存疑待考,不必强作解人。

但后来亦有人据此为解,如《诊宗三昧》就说:“言忽浮忽沉。

”形容流利之状,无以过之,黄宫绣《脉理求真》说:“滑则往来流利,举之浮紧,按之滑石。

”或者所释并不实际,语涉玄虚令人有莫测高深之感,最为言脉者之所忌或依经作解(尽管“平脉法”这部分资料并不见得都可靠,从本质上歪曲了滑脉的脉形并且混淆了滑脉与其他脉象的关系,这种盲目的复古作法都是不足取的)。

还有滑脉须与《内经》等书的“尺滑”等相区别,因为一是脉滑,一是肤滑,两者不同。

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并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拟订滑脉的传统脉形指标为:
1、滑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

2、滑脉只以脉象的流利程度言,较正常脉象为流利即可构成不同程度的滑脉,不应当含有其他因素。

3、滑脉之指感为流利感,古人提出的流利展转,如珠走玉盘、滚珠、如荷露等带有客观性质的形容,都可以参照帮助说明滑脉的性质和指下的感觉。

4、滑脉被一部分文献定为纲领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