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合集下载

脉象仪的发展现状与思考_张晓然

脉象仪的发展现状与思考_张晓然

形成不同心理紊乱状态的基础。

3.2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与情志相关情志,泛指精神、情绪、思维、等心理现象和过程,又称作/五志0,人类的情志活动是机体对外界的精神刺激或既往刺激痕迹的一种/应答性反应0, 5内经6将其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简称/七情0。

陈无择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6首倡七情内伤病因论,/三因学说0将七情内伤作为独立的致病因素加以讨论,指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内脏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

0情志内伤发病的条件包括情志刺激的强度和时间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喜、怒、悲、恐以刺激量大且突然为致病的主要条件,多由外界刺激因素猝然而至,即夹有/惊0的成分,故发病较快,可使机体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病理变化;以作用时间长为致病条件者多系否定性情绪,如悲、忧、怒等,而且多与思相兼为患。

因而,情志因素是引发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发病的条件。

个性和情志因素二者的结合才能够产生特定的心理紊乱状态。

某种特定的情志改变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和持续一定的时间,导致了机体的脏腑、阴阳和气血的失调,根据个体的个性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心理状态紊乱变化,而这种的心理紊乱状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进而产生对机体的/形0和/神0持续一定时间的主导性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失眠的患者普遍存在着中医心理状态的紊乱,各种心理状态的形成又与患者的个性、七情变化和阴阳、脏腑、气血所存在的特定病理损害密切相关。

既往传统的对失眠的认识,过分注重睡眠失调的本身,而忽视了患者昼日存在的心理状态的紊乱,因而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失眠患者所存在的心理状态的紊乱才是导致失眠持续存在和加重的关键环节,因此,从中医心理状态入手对失眠症进行重新的诠释,将对包括失眠在内的许多心身疾患的临床辨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简介滕晶(1972-),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后,讲师,主要从事中医神经信息学的研究及中医内科学教学。

收稿日期:2008-01-16(编辑张大明)文章编号:1001-6910(2008)05-0003-04#学术探讨#脉象仪的发展现状与思考张晓然1,李素香1,张勤善2(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2.焦作大学,河南焦作454000)摘要通过对现有的几种脉象仪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其优缺点,并提出当前开发脉象仪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中医脉象信息检测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中医脉象信息检测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中医脉象信息检测⽅法研究的新进展中医脉象信息检测⽅法研究的新进展3蔡 骏1? 周昌乐1 黄 旭1综述 张志枫2审校1(厦门⼤学计算机科学系⼈⼯智能研究所,厦门 361005)2(上海中医药⼤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摘要 概括了⽤于脉象信息描述的相关物理量,在此基础上对脉象信息的单触头压⼒检测⽅法、多触头压⼒检测⽅法和⾮压⼒检测⽅法进⾏了综述。

认为脉象信息全⽅位、动态采集和分析的实现有赖于脉象形成机理和脉象信息特征的进⼀步研究,以及脉象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建⽴。

关键词 脉诊客观化 中医脉象信息检测 中医脉象传感器Curren t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M ea sur i ng Sphygm us I nforma tionCa i Jun1 Zhou Changle1 Huang Xu1 Zhang Zh ifeng21(Institu te of A rtif icia l In tellig ence,D ep a rt m en t of Co mp u ter S cience,X iam en U n iversity,X iam en 361005,Ch ina) 2(S chool of B asic M ed ica l S ciences,S hang ha i U n iversity of T.C.M.,S hang ha i 201203,Ch ina)Abstract Based on summ arizing the physical features to describe the sphygm us info r m ati on in traditi onal Ch inese m edicine(TC M),th is paper surveys the m ethodo logies of sphygm us m easuring,such as single2p robe m easurem ent and m ulti2p robe m easurem ent based on p ressure senso rs,as w ell as m easurem ent m ethods based on non2p ressure senso rs.It is concluded that to ach ieve the comp rehensiveness on the sphygm us info r m ati on m easurem ent andanalysis,researchers need to do further studies of the underlying m echanis m and the info r m ati on p roperties of the sphygm us.In additi on,the sphygm us system should be modeled physically and m athem atically.Key words Instrum entati on of TC M sphygm us diagno sis TC M sphygm us state m easurem ent Sphygm us senso r1 引 ⾔中医脉诊作为⼀种⽆创检测的⼿段和⽅法得到了⼴泛的临床应⽤。

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

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

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作者:刘磊吴秋峰张宏志张大鹏王宽全来源:《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3年第03期摘要:在传统中医学中脉诊这项诊断方式已经成功沿用几千年,中医大夫利用手指感觉人体手腕脉搏的跳动,由于脉搏信号中包含了能够反映人身体健康程度的重要信息。

因此,中医大夫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然而,脉诊的准确性则要完全依赖于中医大夫的经验和技能,不同的大夫在诊断同一患者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诊断结果。

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一种标准化、客观化脉诊的方法。

关键词:脉搏信号;疾病诊断;信号处理中图分类号: TP39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3)03-0020-050 引言中医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文化的奇玮瑰宝,为华夏民族的繁衍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传统中医学中,脉诊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脉诊的历史渊源流长。

脉诊最初源起于经络,并且早期还包括有色诊的一部分,也就是针对“浮络”、“孙络”,诊经即诊脉“气”(脉动)与诊络共同组成当时通行的“脉法”,后来诊脉动逐步独立,成为脉诊,而诊络的方法则演变成为目前色诊的一部分。

最终,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逐步地将诊断方法和脉形表现确定下来,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从古至今,传统中医都是用手指感觉脉动获取人体脉搏信息,从而判断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历代传统名医无不是诊脉高手,而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则常常被称为庸医。

根据经典中医理论可知人体脉搏汇集于桡动脉处,其包含了大量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信息,脉搏的搏动与心气的盛衰、气血的盈亏和脉道的通利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通过诊脉能够得到人体全身阴阳、气血、内部脏腑功能的综合信息;从现在医学角度来看,脉诊实际上是对整个人体血脉的全面诊察,脉搏信号源于心脏,流经身体各个脏器,最终汇聚在桡动脉处,使其不但包含了心脏血流血管信息,而且还包含了其它脏器血流血管及相应微循环信息;由此可知,在临床诊断中脉诊将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传统中医脉象仪的问题与展望

传统中医脉象仪的问题与展望

传统中医脉象仪的问题与展望传统中医脉象仪的问题与展望尽管有多种脉象仪在中医研究中发挥作用,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款脉象仪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1.脉象仪的研发与应用脱节不少单位热衷于在实验室研究脉象仪,在研制时很少考虑临床应用问题,致使研究成果与临床脱节,研制出的脉象仪或者操作复杂,应用不便,或价值昂贵临床单位很难采用,脉象检查结果如何分析,缺乏专业指导,大部分中医不明白脉图的含义,也就很难在临床上普及推广。

有的专家只管研究,很多的产品一旦研发告一段落,马上躺进仓库从而无人问津。

任何一种医疗仪器如果不能在临床接受检验,进行完善就不会有生命力,脉象仪的研究也是如此。

研发应面向临床,只有经得起临床检验的脉象仪,才会在临床中不断成熟,不断得到完善。

2.脉象仪的评价标准缺失脉象仪的目的是准确记录患者的脉象表现,尽可能准确地提供量化数据。

目前对脉象仪优劣的评定标准缺失,很多人误以为脉象仪的使命是辨别28种脉象,其实这是脉象仪很难完成的任务。

一个患者的脉象凡位中医专家去摸,结果可能有所不同,就如同一张x光片几名西医专家意见不一一样自然。

从现代医学仪器的使用情况看,结果判读不是仪器的责任。

CT、核磁共振技术十分先进,但病变还要靠专家判读,一张片子几个专家常常各有各的见解,这是很正常的,心电图的自动判读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还远远不够完善,更何况是凝聚了全身各脏腑信息的脉象了,一个好的脉象仪应该提供可靠的经得起重复的脉象信息,为专家判读脉象提供基础数据。

古人在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通过分解脉象要素制定的脉象种类是引导我们认识解决脉象应用的钥匙,而不是束缚脉象研究的禁地。

3.缺乏脉象仪的研发平台中医的脉象仪研究多少年来一直是各单位孤军奋战,缺乏一个能够交流共建的研发平台,致使大量的工作是低水平的重复,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用户与研发单位信息沟通不便,想使用的不知到何处去找,研发成功的产品不知谁想应用,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共同的研发与信息交流平台,让各种类型的脉象仪集中展示,让使用者自行比较,择优选用,让研发者能取长补短,完善各自的产品,满足中医发展的需要。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施诚一.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与特点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景岳全书》“脉者,血气之神,邪气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

”总之,中医对脉诊是十分重视的,认为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以探测病因、病位、预测疗效等。

从近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循环系统承担着协调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代谢,输送氧气、营养物质,运走代谢废物等重要的工作,还承担运送抗体、激素等物质以协调整体的动态平衡。

从整体的角度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显然循环系统的信息将占很重要的比重;从整个循环系统来看桡动脉介于大动脉与小动脉之间,由于心脏的舒缩、内脏血容量的变化、血管端点阻抗、管道内脉波的反射、血液的粘滞性、血管壁的粘弹性等因素使脉象携带着有关心脏运动、内脏循环、外周循环等丰富的心血管系统及整体的动态信息。

因此脉诊的临床意义很大,它的机理是急待于我们进行研究的。

不过目前西医对脉象的认识仅停留在频率、节律、振幅等的分析上,主要用来辅助诊断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无脉证等疾病。

总的看来,西医对脉象的认识是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局部解剖等为基础,以此来剖析心血管系统疾病确切的病变位置及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将脉象信息提高到整体角度或与其它脏腑相关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这种认识观对目前的中医脉象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临床上中医通过对寸关尺、浮中沈脉象的判别,结合体征、舌象及主诉等来分析机体当时的动态趋势(阴阳、表里、虚实、气血的盛衰、邪正斗争的趋势、脏腑的动态变化等),即描绘出一幅机体当时整个机体的动态特征图--证。

中医脉象所反映的病理信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为基础的,是用来鉴别整体的某种动态性质的。

中医脉诊研究进展

中医脉诊研究进展

中医脉诊研究进展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

近年除文献及临床研究外,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脉诊研究中亦取得一定成果。

本文从古代文献、脉学理论、临床应用、客观化、标准化及教学方法方面,对近年脉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Abstract:Pulse diagnosis is a kind of unique diagnosis methods of TCM. In addition to literature and clinic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ulse diagnosis also achieved some result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about pulse diagnosis from the aspects of ancient literature,pulse theories,clinical application,objectification,standardization,and teaching methods.Keywords:TCM;pulse diagnosis;review中医诊断疾病讲究四诊合参,即充分运用人体自身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用眼看、耳听、鼻闻、口问、触摸等方法搜集疾病信息,并经过综合分析,得出主要病因及相关证候诊断。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切”多指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

关于脉诊,自古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可见相比于其他诊法,脉诊显得更难以把握。

然而,由于脉诊在中医四诊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从古至今,对其研究层出不穷。

除文献及临床研究外,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脉诊研究中亦取得一定成果。

兹就近年来中医脉诊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古代文献陈欣然等[1]系统整理古代史书以及先秦传世医学文献及出土文献中相关脉的内容,分析血脉、脉气、经脉、脉象、切脉不同概念在早期中医理论范畴的衍生与运用。

脉诊研究报告

脉诊研究报告

脉诊研究报告
脉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其病机所在。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一直备受关注和研究。

脉象是指脉搏的形态和特征,包括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滑涩等,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象,可以推断出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机。

近年来,脉诊研究在医学界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研究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脉象特征与疾病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观察和总结,研究者探究脉象特征与不同疾病之间的联系,以便提出更准确的脉象诊断方法。

2. 脉象变化的研究:通过监测患者的脉象变化,研究者试图找到脉象变化与疾病发展的规律,以便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干预治疗。

3. 脉象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理论,研究者通过将脉象与辨证相结合,探索脉象与辨证的关系,以及脉诊在指导中医治疗上的作用。

4. 脉诊仪器的研究和开发:脉诊仪器的发展可以提高脉诊的客观性和精确性,许多研究致力于开发出更先进的脉诊仪器,以提高脉诊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性。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脉诊在中医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脉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人认为脉诊只是主观的观察和摸诊,并没有科学依据,而且脉象的解读也存在主观性和个体差异。

总的来说,脉诊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课题,需要综合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期进一步探索和发展脉诊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性。

中医脉象采集及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医脉象采集及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医脉象采集及处理方法研究进展引言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及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脉诊作为诊断病情的依据之一。

但是,中医诊脉主要依靠医生指尖的感觉,其对脉象的表述也都采用比喻、想象等方法,这就造成了脉象描述界限不清,意义不明,而且医生手感不一,理解有异,因而脉诊很难建立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大大影响了诊断的精度,同时严重制约了脉诊学的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传统的诊脉方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中医的逐渐势微,脉诊的客观化研究迫在眉睫。

脉诊客观化是现代脉诊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利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对脉象数据进行测量、记录、分析、量化,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以起到辅助诊断、。

脉象的研究如今主要集中在“硬”和“软”——即脉象采集传感器和数据处理方法——两个方面。

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脉搏和脉象与心血管系统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同时在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人体平衡调控系统的作用下,综合反映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信息,.是人体各器官功能的间接体现,不同部位、不同器官、不同系统一旦受到病理因素的影响,人体的自然平衡就会出现倾斜,这些系统就会从生理上做出调节,病理上做出反应,而这些功能的发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心血管系统及脉象呈现出与之对应的表现。

脉象正是通过心血管系统这一信息平台,综合来自全身各系统的信息,反映全身的生理病理改变〔19]。

但是,脉搏信号和传统的中医脉象不尽相同,脉搏波在人体表面的很多部位都可以取到,它不仅仅反应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体机能的集中反应,“一寸口是脉之大要会,为阴阳十二经络会合的要点,”“心主血脉”,血靠心气的推动沿脉道循环周身,内至腑脏经络,外达四肢百骸,腑脏之气也,通过血脉而输布全身。

所以脉象信号包含很丰富的生理病理信息,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搏动而已〔州。

故而,在中医脉象的形成机制方面很多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施诚
一.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与特点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景岳全书》“脉者,血气之神,邪气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

”总之,中医对脉诊是十分重视的,认为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以探测病因、病位、预测疗效等。

从近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循环系统承担着协调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代谢,输送氧气、营养物质,运走代谢废物等重要的工作,还承担运送抗体、激素等物质以协调整体的动态平衡。

从整体的角度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显然循环系统的信息将占很重要的比重;从整个循环系统来看桡动脉介于大动脉与小动脉之间,由于心脏的舒缩、内脏血容量的变化、血管端点阻抗、管道内脉波的反射、血液的粘滞性、血管壁的粘弹性等因素使脉象携带着有关心脏运动、内脏循环、外周循环等丰富的心血管系统及整体的动态信息。

因此脉诊的临床意义很大,它的机理是急待于我们进行研究的。

不过目前西医对脉象的认识仅停留在频率、节律、振幅等的分析上,主要用来辅助诊断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无脉证等疾病。

总的看来,西医对脉象的认识是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局部解剖等为基础,以此来剖析心血管系统疾病确切的病变位置及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将脉象信息提高到整体角度或与其它脏腑相关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这种认识观对目前的中医脉象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临床上中医通过对寸关尺、浮中沈脉象的判别,结合体征、舌象及主诉等来分析机体当时的动态趋势(阴阳、表里、虚实、气血的盛衰、邪正斗争的趋势、脏腑的动态变化等),即描绘出一幅机体当时整个机体的动态特征图--证。

中医脉象所反映的病理信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为基础的,是用来鉴别整体的某种动态性质的。

由此可见,中医脉诊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之上的,研究中医脉象必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石,必须建立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

应用整体概念来研究中医脉象是中医脉象研究的一大特点。

中医脉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定性分析。

脉象的滑与涩、弦与濡、洪与细等均属于定性的范畴,就拿脉象的迟数来看,中医临床上认为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约每分钟少于60次,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每分钟超过100次,粗粗一看,脉象的迟数的概念是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的,其实不然,临床上并不重视一定范围内脉搏次数上精确的差异,例如每分钟62次,有时64次也可能定为迟脉,实际上从60次到72次的过程中,判断为迟的可能性随之减少,不过通过四诊合参,结合中医寒证的特点均有可能判断为迟脉,中医脉学中“迟”的概念是一种模糊的属性概念,是与四诊合参及辨证中的综合评判融合在一起的[1]。

几千年来,中医一直依靠指面感觉细胞来体会患者桡动脉搏动时所提供的脉象信息,在判别脉象的属性方面仅停留在一些形象化的概念上,例如替替然如珠之应指;如微风吹鸟背上的毛厌厌聂聂;如捻葱叶等[27]。

临床脉诊时对某一脉象的认识是以医生指下的体会结合该医生对脉象概念的领会来加以鉴别与区分。

由于概念本身较笼统,具体的判别标准又很模糊,内中还掺杂了医生的判别经验及指面感觉等很多主观因素,因此中医脉象在教学中困难较大,临床脉诊时分歧较多。

难怪《脉经》作者王叔和也不得不承认:“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28]。

为了让中医走向世界,中医脉诊客观化、现代化势在必行,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是近代中医脉象研究的一大特点。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概况及中医脉诊机理研究方面的概况。

二、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概况
在脉诊客观化研究方面,按研究特点,可以分为仪器研制、临床研究、参数分析等三个方面,这中间仪器设计与研制是首当其冲,它是临床脉诊客观化的基础。

(一)仪器研制:早在1860年Vierordt创建了第一台杠杆式脉搏描记仪,国内50年代初朱颜将脉搏仪引用到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方面。

此后随着机械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在研制中医脉象仪方面进展很快,尤其是70年代中期,国内天津、上海、贵州、江西、等地相继成立了垮学科的脉象研究协作组,多学科共同合作促使中医脉象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以下按脉象仪探头的形式,传感器的特点及研制者作一简单的归纳,详见表(一)。

表(一)
脉象探头式样很多,有单部、三部、单点、多点、刚性接触式、软性接触式、气压式、硅杯式、液态汞、液态水、子母式等组成脉象探头的主要原件有应变片,压晶体管、单晶硅、光敏组件、PVDF压电薄膜等,其中以单部单点应变片式为最广泛,不过近年来正在向三部多点式方向发展。

(二)临床研究:
在临床脉诊客观化方面,70年代对正常人作了大量的测试,并将脉搏波的参数按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证实不同的年龄段的脉波参数特征与应用生物力学原理推断的脉象参数变化的特征是一致的。

另外,山东、贵州、上海等地对正常人四季脉象及昼夜脉象进行跟踪测试及分析,发现脉象随昼夜阴阳消长、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其结论基本与古人对中医脉象的论述相一致。

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对正常人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脉波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脉象打下了基础。

[13][21]
在探索中医典型脉象的脉波特征方面,国内环绕弦脉与滑脉所做的工作为最多,例如对妊娠、经期、湿热等情况下,滑脉脉波的分析,对肝郁气滞、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等情况下弦脉脉波的分析,其次是对外感表证的浮脉、气虚病人的虚脉与弱脉、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及心气亏损等病人的涩、促、结、代等脉象的分析。

在临床疾病方面运用脉象仪描记得较多的疾病,有肝病(包括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胃炎等疾病。

在探索传统的寸关尺三部候脉方面,上海、广州、美国加州的 Michall Broffman,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通过临床测试发现寸口脉分配脏腑有一定的临床意义[21]。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台湾的汪叔游,他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创导了一套独特的脉波辨证方法,并首次提出“类虚里脉”的概念[22][23]。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虽然国内外在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不过在中医脉象辨识方面,目前认识比较一致的并不多,只有浮沈、迟数、促结代、弦滑涩、虚实等十多种。

(三)脉波参数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