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与展望

合集下载

202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认识与探索

202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认识与探索

202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认识与探索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首次提出〃健康老龄化〃,联合国大会亦宣布2023-2030年为〃健康老龄化十年〃,骨质疏松症(oste。

PoroSiS,OP)作为最常见的增龄性骨骼肌肉疾病,其带来的困难与挑战愈发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难题[1-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oSteOPorOSiS,POP)是由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的骨重建失衡,其特点是骨小梁微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及骨折风险增加,主要包括骨量减少(OSteOPenia)、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1osteoporosis,PMOP)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1eosteoporosis,SOP)[3]o目前对于POP的具体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等相关认知已日趋完善。

随着中医药防治POP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将在总结中医药防治POP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黄宏兴教授诊治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探索,对POP的中医认识进行总结概括。

1一个病名-骨痿按症状及体征而言,POP可属中医学中〃骨折"〃骨痿〃〃腰痛〃〃骨痹〃等病名范畴⑷。

随着对PoP病因和病理认识的不断加深,目前研究认为〃骨痿〃这一病名的内涵、定性及定位更为准确⑸。

《素问•痿论》首次提出〃骨枯而髓减〃为〃骨痿〃的基本病理变化,其中〃骨枯〃相当于现代研究的骨组织结构损坏、骨强度下降「髓减〃则相当于骨髓基质中多种活性物质减少而造成的骨矿物质丢失[6]。

〃骨痿〃的〃腰脊不举、足不任身〃等症,与患者腰膝酸软无力、腰背疼痛等症状高度一致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3年11月发布新版《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8],〃骨质疏松症〃正式成为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术语类目代码为〃A03.06.04.07"。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使用〃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对提高中医医疗行业标准化水平有着积极意义,而〃骨痿〃则仍旧在中医理论研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和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和研究进展

型 ,治 以温补 肾肝 ,兼养 精血 , 自拟方 用骨疏 康 I号加 减 (肉桂、巴戟天 、鹿角胶 、山茱萸 、炒 杜仲 、当归 、枸 杞、 续断、狗脊 、熟地黄 、山药等 );脾虚 血少 ,气滞血瘀 型 , 治以健脾 补血 ,活血 行滞 ,自拟方 骨 疏康 2号加 减 (党 参 、炒 自 、炙黄芪 、山药 、金锁 匙 、蓬 莪术 、当归 、防 术 风 、藿香梗 、白茯苓 、独活 、木 香 、酒川 芎等 );两 型均 用 自拟方骨疏康外敷 ,以温补 肾精 ,活血通 络。刘 峰等 将骨质疏 松患者 分 为 四型 :阳虚 型 、血 瘀 型 、风寒 湿 型 、 阴虚型 ,分别用 右归 丸加 四物 汤加 减 、补 肾 活血 汤加 减 、 独活寄生汤 加减 、左 归丸 加 四物 汤加 减治 疗 ,效 果 明显。 王太红等 将 16例老年性髋 部骨折合 并骨质疏 松患者分 2 为 :肾阳虚型,治 以温补 肾阳 ,以金 匮 肾气 丸加 减 ,常加 用鹿角胶 ,紫河车 等血 性 品 ;。 肾阴虚 型,治 以滋 阴补 肾 , 以知柏地黄丸加 减 ,常加用龟 板胶 、枸杞 等益 精填髓 ;气 滞血瘀型 ,治 以活血化瘀兼补气行血 ,以桃红 四物汤加减 , 常加用黄芪 、乳香 、没药等 ;脾 胃虚弱 型,治 以健 脾和 胃, 以四君子 汤加 减 ,常 加用 黄 芪、砂仁 、陈皮 、刺 五加 等。 费震宇等 治疗骨质疏松 症分 5型:。 不足 ,治 以填精 肾精 益髓 ,补肾壮骨 ,药用虎潜 丸或河 车大 造丸加 减 ;脾 肾气 虚 ,治 以益气健脾 ,补 肾壮骨 ,药用 右归丸合 四君 子汤 或 理 中丸加减 ;肝 肾阴虚 ,治 以滋补肝 肾 ,强筋 壮骨 ,药用 左归丸合虎潜 丸加减 ;气滞 血瘀 ,治 以活血化 瘀 ,行气 止 痛, 药用身痛逐瘀汤 加减 ;寒 湿侵袭 , 以祛 风除湿 ,温 治 肾止痛 ,药用独活寄生 汤加 减。王军等 将 骨质疏松分 为 肝 肾阴虚 、肾 阳虚、气血 两 虚 、风 寒湿 凝 滞 筋骨 等 4种 , 治疗上 以滋补肝肾 ,填精生 髓 ,温补肾 阳,强壮筋骨为 主 , 苏培基等 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 肾阳虚、肾阴虚、 兼以益气养 血 ,祛风散寒 除湿 ,通 络止痛 的治疗方 法 ;肝 脾肾阳虚 、肝肾 阴虚、气 血亏 虚、淤血 阻络 6型进行 辨证 肾阴虚型给 以六 味地黄丸 、左 归丸、虎潜 丸、补肾地 黄丸 论治。徐祖健等 通过临 床调查 发现 ,在其 临床调查 对象 等方加减 ,或 自拟骨 质疏 松 I ;肾 阳虚型治 以金 匮肾气 方 中,中医证型分布 规律为 肝肾 阴虚 型 占 4.5 ,肾阴虚 丸 、右归丸、十补丸 加减 ,或 自拟骨质 疏松 Ⅲ方 ;气 血两 72% 风 型 占 1. 8 ,肾 阳 虚 型 占 1 .9 ,脾 肾 阳 虚 型 占 64 % 09% 虚治 以八珍 汤 、人参 养荣汤 、归脾 汤加减 ; 寒湿凝 滞筋 骨型治 以独活寄生汤 、三痹汤 加减。黄辉等 将中老年骨 98 % ,脾 胃虚弱型 占 5 4 % ,其他 类型 占 9 8 % 。方朝 .9 .9 .9 晖等 对 10 6 0 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 临床观察 ,根 质疏松患者分为脾气 虚型和 肾阴虚型 ,分 别用参苓 白术散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也被称为“脆骨病”。

它主要通过骨密度下降和骨质疏松,导致骨骼易碎和易发生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治疗方法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骨的生理功能中医药认为骨骼不仅仅是机械支撑结构,还具有生理功能。

骨骼通过骨髓、骨缘的生成、新陈代谢等参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和养生。

2. 肝肾阴阳失衡中医药认为骨骼与肝、肾有关联,若肝肾阴阳失衡,会导致骨骼疏松、易碎。

3. 气血运行不畅中医药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若气血运行不畅,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理功能。

以上理论基础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方法。

二、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疗法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疗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药物。

1.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激活骨细胞的生长、增殖,促进骨骼新陈代谢和骨骼组织修复。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骨碎补、阿胶等,这些中药能够调理肝肾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的症状。

2. 外用药物外用药物是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外用药物主要通过贴敷、按摩等方式将中药有效成分直接应用于患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骨骼组织修复能力。

常用的外用药物有砂莲子、红糖等,对改善骨质疏松的症状有显著效果。

三、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非药物疗法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药也提倡非药物疗法来辅助治疗骨质疏松。

1.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饮食调理对骨质疏松的治疗和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适当增加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摄入,减少咖啡因、碳酸饮料、盐等对骨质的不良影响,对骨质疏松的康复至关重要。

2. 中医体育疗法中医体育疗法包括太极拳、气功和针灸等,这些疗法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可以起到改善骨质疏松的作用。

中医疗法临床治疗54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析研究

中医疗法临床治疗54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析研究

中医疗法临床治疗54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析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疗法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共选取54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采用了中药治疗方式。

结果显示,中医疗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中医疗法;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治疗效果一、引言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质疏松、骨密度低下、骨骼易损伤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临床上通常表现为骨折、疼痛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目前,西医治疗作用有限,副作用较大,因此需要寻求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资料与方法2.1 患者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54例。

男21例,女33例;年龄范围50-80岁,平均年龄65岁。

均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2.2 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为中药煎煮冲服,每日3次,每次30分钟后饮水。

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

2.3 评价指标(1)骨密度检测:采用骨密度仪进行检测,以T值、Z值等参数作为骨密度监测的评估指标。

(2)疗效评价: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及临床症状,采用中国医学联合会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中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2.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以描述性统计和非参数检验为主要方法进行分析。

三、结果3.1 骨密度变化治疗后,患者的骨密度均有所提高。

其中T值、Z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具体数据见下表。

(表格略)治疗结束后,根据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显效8例,有效28例,无效18例。

总有效率为70.37%。

3.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仅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的消化不适,经调整用药后症状即可缓解。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疗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患者的骨密度均有所提高,疗效评价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70.37%。

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骨代谢障碍的疾病,属于祖国医学“骨萎”、“骨痹”的范畴。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呈明显上升趋势,人们对骨质疏松的防治越来越重视,各种新的治疗方法相继应用于临床,特别是许多传统中医药疗法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概括来讲,中医药疗法可以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疗法关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1.1单味中药治疗目前有研究证明很多中药具有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例如淫羊藿、黄芪、丹参、骨碎补、补骨脂、续断、蛇床子、红曲[1]等药物均有实验证明其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具有不同的药理学作用。

但大多数报道均为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其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报道尚少,并且由于实验条件不同,各研究者观察指标不统一,缺少中医理论的指导,结果缺乏科学性、可比较性,尚难以满足临床需要。

1.2 中药复方治疗中药复方制剂在骨质疏松的治疗上应用较普遍,实验及临床研究报道较多,效果较好。

韦大文[2]等运用补肾方治疗去势雌鼠骨质疏松,观察股骨关节软骨下松质骨组织的病理变化。

结果显示补肾方有明显抗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

徐世涛[3]等观察自制抗骨质疏松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将5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服用抗骨质疏松丸5 g/次,3 次/日;钙剂1000 mg/天;维生素D3 400 IU/d。

B组患者服用阿仑膦酸钠( 福善美,70 mg/片) 70 mg/周或依替膦酸钠( 依替膦酸二钠片, 200 mg/片)200 mg/次,2 次/日。

B组钙剂、维生素D3用法用量同A组。

6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研究结果表明抗骨质疏松丸可以增加骨密度,明显减轻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

张龙生[4]等采用对照研究方法观察壮骨汤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主要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等类型,有研究提出在年龄超出40岁的群体中,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该病由于骨皮质变薄、骨量及骨小梁降低而导致骨脆性增长,可诱发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并引发骨折、脊柱变形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1-2]。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理论不断发展,对于辅助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日趋丰富,其可通过内治及外治等方式缓解临床症状,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3-4]。

1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归为“骨痿”范畴,其主张瘀毒及脏腑虚衰是骨质疏松致病的影响原因,其中脏腑虚衰是引发骨痿的根本因素,且肾虚是较为常见的病因之一,肾主藏精,精生髓化血以养骨,肾和骨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若肾精充沛,那么可见骨骼强健,若肾精缺乏,则骨髓则可能为无水之源,髓不养骨。

有文献报道提出,肾虚证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下,肾虚则会影响钙磷代谢,继而引发骨质疏松;脾胃化生气血,是后天骨髓之本,如果患者脾虚不运,血无以化精,先天之精难以获取充养,可能会导致骨髓失养[5-6]。

在现代医学分析中,其认为脾不仅具有消化系统的相关功能,同时参与了人体免疫、物质代谢、神经调节等过程,利用这些途径能够对磷、骨钙等矿物质的吸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引起骨质疏松。

此外,骨痿的发病率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升高,这可能和高龄者虚、瘀等体质相关,且虚、瘀均为骨痿发病的重要病机,两者互为因果,若患者脏腑虚衰,则无力行血,血滞则疲成,新血不生,导致虚更虚,促使肌肉、筋脉和骨髓难以获取营养,进一步引发痿废、疼痛等,加剧骨痿。

2骨质疏松的中医药应用2.1…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现代研究认为多种中药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可取得确切疗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见中药包括当归、骨碎补、熟地黄、牛膝、淫羊藿等。

淫羊藿作为一种补益中药,淫羊藿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可发挥强筋健骨、温阳补肾、祛风除湿等效用。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药研究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药研究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专题·中西医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专家简介:李双蕾,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广西名中医;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基金项目。

Email:lslei66@126.com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60784)作者简介:翟琳娜,副主任医师,Email:nana_zhaiay@163.com通信作者:李双蕾,主任医师,教授,Email:lslei66@126.com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药研究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翟琳娜,陈文辉,李双蕾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南宁530022[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我国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骨质疏松症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带来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明显。

针对骨质疏松症诊疗过程的复杂性,该文从中医角度出发,通过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目前中医学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热点,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出新的诊疗思路。

[关键词] 骨质疏松;中医药疗法;诊断技术和方法;辨证论治DOI:10.3969/J.issn.1672 6790.2023.05.003Analysisofthecurrentstatu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earchonprimaryosteoporosisandcorrespond ingstrategiesZhaiLinna,ChenWenhui,LiShuangleiDepartmentofEndocrinolog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x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ning530022,ChinaCorrespondingauthor:LiShuanglei,Email:lslei66@126.com[Abstract] Withthepopulationaging,theprevalencerateofsenileosteoporosisand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inChinaisbeinghigherandhigher.Therefore,theimpactofosteoporosisonthehealthstatusofthepopulationandtheeconomicburdenarebecomingmoreandmoreobvious.Inviewofthecomplexityofthediagnosisandtreatmentprocessofosteoporosis,thisarticlestartsfromtheperspectiv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roughtheanalysisofthepatho genesisandcurrentresearchstatusofosteoporosis,thispapersummarizesthecurrentresearchhotspotsoftraditionalChi nesemedicinein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osteoporosis,andproposenewideasfor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osteoporosis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eywords] Osteoporosi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rapy;Diagnostictechniquesandprocedures;Treat ment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复杂,雌激素缺乏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还包括增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维生素D缺乏等。

骨质疏松的中药治疗方案研究

骨质疏松的中药治疗方案研究
骨质疏松的中药治疗 方案研究
汇报人:XX 2024-01-26
目录
• 引言 • 骨质疏松概述 •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方案 • 实验设计与方法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骨质疏松现状及危害
01
02
03
发病率高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 骼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中 发病率较高。
危害严重
骨质疏松易导致骨折,严 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 至危及生命。
结果呈现
通过图表等形式直观展示各组数 据之间的差异和变化趋势,为实 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提供有力支 持。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具有显著疗效
通过大量临床实验证明,中药治疗骨质疏松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骨密度,降低骨 折风险。
中药治疗方案多样化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患者,中药治疗方案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能够 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
国际认可和推广。
THANKS
感谢观看
骨折风险增加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更易发生 骨折,且骨折愈合速度较慢,符合骨质疏松患者 的临床表现。
中药治疗效果评价
中药组方显著改善骨密度和骨质量
01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治疗,实验动物的骨密度和骨质量得到显
著提高,骨小梁排列更加紧密,骨皮质厚度增加。
骨折风险降低
02
中药治疗后的实验动物在受到相同外力作用时,骨折发生率明
社会负担重
骨质疏松的治疗和康复需 要耗费大量医疗资源和社 会成本。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优势
整体调节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可改善患者全身症状,提 高生活质量。
副作用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刘海全,秦佳佳,赵王林,付海燕,杨海韵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医药;化学药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和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

由于相应的骨量减少、骨质量的降低及老年人对创伤的易感性等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59.89%,而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者约为9.6%,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认识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定性、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

“骨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痿论》中亦有关于“骨痿”的论述。

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骨痿》中进一步指出了“骨痿”与“骨痹”间的差异,认为“骨痹”是“骨痿”的进一步发展,其后张从正则从临床症状角度谈到了两者的不同,他在《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无说》中指出两者应分而论治。

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当属于“骨痿”。

2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即以肾虚为主,同时伴有脾虚、肝虚、血淤之候的多虚多淤的疾病。

《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不居集》中:“诸般腰痛皆属肾虚,……腰肢痿弱,身体疲倦,脚膝酸软,脉或大或细,痛亦隐隐而不甚,是其候也”均说明肾虚精亏,不能主骨生髓,骨失濡养而致腰脊酸痛,因其为虚痛,故痛势隐隐,绵延不绝;精舍神,精衰则神弱而致神疲乏力;精虚则不能化气,鼓动血脉无力,气血不行,痹阻经络而致腰背疼痛。

现代研究亦证实[1],肾虚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为肾精不足,骨髓、脑髓失养,表现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控失常,包括下丘脑组织的细胞因子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

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充养五脏、运行血气,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消瘦、肢体痿弱不用,久痿必致骨无所用,进而导致骨质疏松。

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体虚气弱,易受外邪侵袭,导致气机不利,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脉中,使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故老年人脾肾俱虚的同时,往往伴随血淤的存在。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除虚为主的病因病机,血淤与淤血也是其重要病因,而淤血更为重要病理[2]。

肝虚与骨质疏松症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肝藏血,肾藏精。

血的生化,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

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

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能引起肾精亏损,肾亏则髓空,骨骼虚损,而形成骨质疏松症。

3 辨证分型研究中医传统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系统是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

中医证型的划分是依据中医理论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及其发展、转归、预后等特点进行分辨和概括的结果。

江湧等[3]根据本病临床特征,把原发骨质疏松症按痿、痹、淤痉辨病分类。

以无痛为痿,疼痛为痹,外伤为淤,抽搐为痉,再根据病因病机、四诊合参辨证施治。

刘庆思[4]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积累的临床资料,对原发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归纳总结为4型,即肾阳虚衰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气滞血淤型。

苏培基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淤血阻络6型进行辨证论治[5]。

徐祖健等[6]通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其临床调查对象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肝肾阴虚型占47.25%,肾阴虚型占16.48%,肾阳虚型占10.99%,脾肾阳虚型占9.89 %,脾胃虚弱型占5.49%,其他类型占9.89%。

除上述几种辨证分型以外,国内学者根据对骨痿病因病机的认识,对本病尚有其他几种不同的辨证分型。

虽然这些辨证分型不尽相同,但其总体均以肾虚为主,并与脾虚、肝虚、血淤相关。

4 辨证论治研究中医药采用整体调整的疗法,多以补肾、健脾、活血为主要治则,辨证加减治疗本病,临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李茵等[7]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得出,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104首中药复方中,共使用106种药物1 204频次。

其中,使用频次在10
次以上的依次为熟地、淫羊藿、杜仲等34味中药,灰关联系数大小依次为山药、淫羊藿、骨碎补等;在用药中主要使用补肾、健脾、活血类中药。

4.1 单味中药
4.1.1 熟地熟地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根,性甘,微温;归肝、肾经;具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之功效。

有研究报道,熟地水煎液可抑制骨吸收,延缓去卵巢大鼠骨量丢失,对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8]。

4.1.2 淫羊藿性辛、甘、温,归肝、肾经;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之功效。

淫羊藿总黄酮系其有效部位,对实验性骨质疏松有显著作用。

其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一定剂量和适宜的条件下均能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其作用机制与提高相关成骨生长因子体液浓度有关[9];其还可以通过促进大鼠骨i型胶原蛋白的合成、抑制其水解吸收从而提高大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10]。

4.1.3 丹参性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具有活血祛淤,凉血消痈,养血安神之功效。

其明显对抗泼尼松龙对骨的生长抑制作用[11]。

丹参水提物可促进骨胶原的合成,增加成骨细胞数量、活性和降低破骨细胞数目、活性,防止去卵巢大鼠牙槽骨骨量的丢失[12]。

4.1.4 杜仲性甘、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之功效。

杜仲叶提取成分有一定的促进成骨细胞增殖、调节成骨细胞代谢的作用[13];能诱导体外分离纯化培养的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增殖,同时抑制其向脂肪细胞分化,实现双向调节作用[14]。

其可增加去卵巢大鼠体内岛含量,降低体内bgp及尿hop含量,增强去卵巢大鼠腰椎骨密度及提高胫骨抗弯曲力[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