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 试行)

合集下载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血 清 T Fd水 平 在 上 述 不 同病 期 出现 不 同 变 G.

2 董仓荣 , 方福德. 生长 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 临床检验 中的 应用 . 国外 医学 临 床 生 物化 学 与 检 验学 分 册 ,0 1 2 2 0 ,2
( )1- 1 :61 7
收稿 日期 :0 61 -3 2 0 —02
考虑。
级标 准 ( 主要 用 于女性 成 人 、 性 参 照 执行 ) 男 。④ 经 会议 讨论 , 考世 界 卫 生 组 织 ( 参 WHO) 的标 准 , 合 结
2 基本手段 : . ①判 断骨密度减少尽可能以骨矿 含量和脊 椎 x 线 片相 结 合。本 标 准 目前 主要 以 D A( 能 x线 吸收法 ) X 双 为手 段制 定 , 排除 多种 方 不 法 的应 用 。② 尚无 骨密 度 仪 的单 位 , 以用 x线 片 可 初步诊断骨质疏松 , 一般常用脊 椎 , 可 以用股骨 也 颈、 骨、 跟 管状 骨 x 线 片 。③ 用 骨 矿 含 量 诊 断 及 分
肿瘤 细胞 的这 种性 能使 血 清 T F仅水 平 不 断升 高 。 G一
至于这种肿瘤微环境 中高水平 的 T FB 与肿瘤细 G -
胞 活跃 增殖 的 矛盾 现 象 , 用 以下 机 制 解 释 : 可 头
与 中/ 高分化 比较 , P< .5 0 0
颈肿瘤 细 胞 缺 失 或 不 表 达 T R, 此 其 增 殖 不 被 3 1 因 T FB下调 。当肿瘤细 胞不 受控 制 性 的生长 、 润 , G. 浸 破坏 正 常 细胞 , 发 免 疫 反 应 , 小 板 和 T淋 巴细 激 血 胞被趋 化 至炎 症部位 , 分 泌 T FB试 图下 调 肿 瘤 并 G- 细胞 的增 殖 。但 由于 特 异 性 的 受体 异 常 , 使 肿 瘤 致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前国内外公认⾻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世界卫⽣组织(WTO)推荐的,即根据双能X线⾻密度测量仪(DXA)测量腰椎和股⾻近端所得的T值,加以判定受检者是正常、低⾻量或⾻质疏松。

具体判定标准是:
T值⼤于或等于-1(T值≥-1)为正常;
T值⼩于-1并⼤于-2.5(-2.5<T值<-1)为低⾻量;
T值⼩于或等于-2.5(T-值≤-2.5)为⾻质疏松;
如患者患有⼀处或多处⾻折、其T值⼩于或等于-2.5可诊为严重⾻质疏松。

值得指出的是:DXA腰椎和股⾻近端的报告通常有3个部位(感兴趣区)的T值,分别是腰1-4、股⾻颈和全髋部位的T值,上述判断标准中的T值是⽤3个T值中选最低的T值加以判定的。

骨质疏松ct值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ct值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ct值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它会导致骨骼变薄、变弱,
增加骨折的风险。

骨质疏松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骨密度测量,其中
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CT值(CT number)的测量,可以
帮助医生判断骨骼的密度和质量,从而诊断骨质疏松。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骨质疏松的诊断主要依据骨
密度测量T值(T-score)和Z值(Z-score)。

T值是患者的骨密
度与年轻成年人平均骨密度的比较值,而Z值是患者的骨密度与同
龄人平均骨密度的比较值。

根据WHO的标准,T值在-1.0以下表示
骨质疏松,而在-2.5以下则表示骨质疏松症。

在CT扫描中,骨质疏松的诊断也是基于CT值的测量。

CT值是
通过CT扫描获得的数字,反映了组织的密度。

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通常会测量骨密度区域的CT值,根据不同的CT值范围来判断骨骼
的密度状态。

一般来说,骨密度越低,CT值越低,反之亦然。

除了单纯的CT值测量外,还可以通过CT图像来观察骨骼的结
构和形态,从而更全面地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和风险。

例如,骨质
疏松患者的骨骼可能呈现出骨小梁稀疏、骨小梁间隔增宽等特征。

总之,骨质疏松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骨密度测量、CT值和CT
图像等多方面的信息。

通过科学准确地测量和评估,可以帮助医生
更好地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降低骨折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_龟鹿二仙汤_治疗骨质疏松症45例临床观察_周修通

_龟鹿二仙汤_治疗骨质疏松症45例临床观察_周修通

“龟鹿二仙汤”治疗骨质疏松症45例临床观察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200237) 周修通 关键词 龟鹿二仙汤 骨质疏松症 临床观察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根据“肾主骨,生髓”的中医理论,笔者近年来采用“龟鹿二仙汤”对45例患者进行对比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85例均为徐汇区春华社区及门诊60岁以上老年女性患者。

临床上具有腰背酸痛、骨痛、弓背,甚至有骨折;X 线显示骨质稀松及边缘骨质增生。

使用No rland 公司的XR —36型双能X 线骨密度仪测出患者的腰椎(L 2~4)骨密度(BM D)值(g /cm ),参照上海地区正常值,根据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试行),即低于同性别、同部位峰值BM D 2个标准差而确诊,〔1〕并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

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

年龄60~72岁,平均65.5±5.3岁。

治疗前两组间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 选用碳酸钙片300mg /日口服。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所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自拟龟鹿二仙汤治疗。

药物组成:龟版12g ,鹿角片12g ,仙灵脾12g ,威灵仙12g ,熟地12g ,肉苁蓉12g ,巴戟天12g ,黄芪12g ,党参12g ,当归12g ,红花3g 。

每日1剂,分2次煎服。

以上治疗6个月为l 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骨密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统计数值采用均值±标准差(x ±s )表示,数值间比较采用t 检验。

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拟定。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BM D 值明显增高;有效:临床症状改善,BM D 值有增高;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BM D 值不变或下降。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3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88%。

1994年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1994年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1994年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骨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质密度降低和骨质微结构异常,易导致骨折。

2.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给医疗保健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

3. 1994年WHO制定了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通过测量骨密度来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判断患者的骨折风险。

4. 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骨密度T值与年轻成人的平均骨密度进行比较,T值在-1.0以下表示骨量减少,-2.5以下为骨质疏松。

5. 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尤其是髋关节、脊柱和桡骨的骨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极大影响。

6. 除了骨密度测定外,WHO诊断标准还考虑了骨折史、年龄、性别、家族史、糖尿病、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危险因素。

7. 诊断骨质疏松症时,临床医生应该综合评估患者的全面情况,包括临床症状、疾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8.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对于预防骨折、延缓骨密度减少至关重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9. 除了药物治疗外,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还包括适度运动、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戒烟限酒等保健措施。

10. 总的来说,1994年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的诊断依据,有助于及时发现骨质疏松,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

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1]。

骨质疏松症典型症状表现为骨痛、肌无力、脊柱变形、身材缩短及骨折等。

临床上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包括两方面,即确定是否为骨质疏松症和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诊断标准主要基于骨密度测量结果和/或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

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为骨质疏松症防治的基本需要,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重要的环节,常需要足疗程。

一、定义与分类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1]。

骨质疏松症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1]。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本指南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二、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一)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后者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

1.不可控因素:主要有种族(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高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

2.可控因素:(1)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日照减少、营养不良等。

(2)影响骨代谢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腹泻、吸收不良、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卒中和慢性心、肺、肾疾病等[1]。

(3)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肿瘤化疗药物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壮骨胶囊

壮骨胶囊

壮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60例提要为观察补肾健脾活血中药“壮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证明补肾健脾活血法的正确性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将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强骨胶囊为照组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显示壮骨胶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显效率为76%。

临床主要症状有明显改善,肾虚积分均有明显下降,但两组无明显差异,实验室检查血清骨钙素显著上升,尿吡啶酚显著下降,两组亦均无差异。

表明壮骨胶囊具有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作用。

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效, 并说明补肾健脾活血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治则, 有一定科学性和临床意义。

主题词骨质疏松症中医药疗法壮骨胶囊治疗应用临床观察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1],属中医的“骨痿”范畴[2]。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社会的到来, 其发病率不断提高,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我们根据目前的研究文献及中医“肾主骨”、“脾肾相关论”,“血瘀论”的观点,根据刘庆思教授主编的中西医结合防诒骨质疏松症书中提到的辨证分型和方药,进行了以壮骨胶囊合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自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门诊的60例患者进行了初步临床观察,取得一定的疗效。

现报告而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临床观察60例,依照随机对照法,将观察病例分为壮骨胶囊治疗组和强骨胶囊对照组。

治疗组30例,平均年龄62.5岁。

对照组为20例,平均年龄60.5岁。

经t检验P>0.05。

两组的年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患者绝经时间为2~27年,壮骨胶囊治疗组平均13.8年,强骨胶囊对照组平均12.6年,经t检验P>0.0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2.1 骨密度:根据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1999年1月制定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1],骨密度值与当地同性别的峰值骨密度相比(BMD%):基本正常减少1%~12%;骨量减少减少13%~24%;骨质疏松减少≥25%。

【全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第一部分

【全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第一部分

骨重建过程
骨骼的完整性由不断重复、时空偶联的骨吸收和骨形成过程维持,此过程称为“骨重建” 骨重建由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等组成的骨骼基本多细胞单位(Basic Multicellular Unit,BMU) 实施
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发生机制
国内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细胞衰老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 发病机制
3. 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 折的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新增:低骨密度、既往脆性骨折史 更新:更新IOF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 更详细介绍了需要治疗的FRAX®阈值与局限性
跌倒及其危险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因素)
4.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检查
新增:PET-CT、PET-MRI及放射吸收法(RA)等影像学 检查
(2001 NIH)
骨质疏松症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Ⅰ型)
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
老年骨质疏松症 (Ⅱ型)
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或 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千万,其中女性约7千万
关于疗程的建议;关于骨折后应用抗骨质疏松药 物;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和序贯治疗
新增:高骨折风险、极高骨折风险患者如何区分,不同骨 折风险的患者如何进行药物选择

指南更新 2022版 vs. 2017版
更新内容
12. 关于疗程的建议
2022版
更新:双膦酸盐及短效药物的疗程;药物假期的内容做了更新
2017版
我国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64亿(约占总人口的18.7%), 65岁以上人口超过1.9亿(约占总人口的13.5%) 来自2018及2021年公布的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 32.1%,男性为6.9%;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其中女性为51.6%,男性为10.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
组长:刘忠厚 副组长:杨定焯
成员:朱汉民 王洪复 张柳
秘书:张柳(兼) 唐海 赵燕玲
主件
一、诊断原则
诊断骨质疏松以骨密度减少为基本依据,在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同时,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可参考病史、生化和骨折进行综合考虑。

二、基本手段
11判断骨密度减少尽可能以骨矿含量和脊椎X 线片相结合,本标准目前主要以DXA (双能X 线吸收法)为手段制定,不排除多种方法的应用。

21尚无骨密度仪的单位,可以用X 线片初步诊断骨质疏松,一般常用脊椎,也可以用股骨颈、跟骨、管状骨X 线片。

三、用骨矿含量诊断及分级标准(主要用于女性成人、男性参照执行)
11经本次会议讨论,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 HO )的标准,结合我国国情,以种族、性别、地区的峰值骨量(均值为M )为依据:
>M -1SD 正常
M -1SD ~2SD 骨量减少
M -2SD
骨质疏松症(根据诊治的要求分为轻、中二级)M -2SD
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21参考日本1996年改动版的标准,自己尚未作峰值骨密度调查,亦或自己作了一些调查,但SD 不便应用时,可用骨量丢失百分率(%)诊断法。

>M -12% 正常
M -13%~24%骨量减少
M -25%
骨质疏松症(根据诊治的要求分为轻、中二级)M -25%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四、X 片诊断要求
11照片质量:除跟骨仅照侧位片外,其他部位骨结构应照正位片。

照片的清晰度、对比度、细致度较高,软组织、骨组织层次结构清楚。

21脊椎骨密度估计,建议用下列方法:I 度 纵向骨小梁明显;II 度 纵向骨小梁变稀疏;III 度1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9年2月第5卷第1期
2CH I N ESE JOU RNAL O F O ST EO PORO S IS V o l.5N o.11999
纵向骨小梁不明显;同等发生压缩骨折者,应测量楔型指数。

楔型指数=(椎体前高-后高) 后高31股骨颈可以用Singh指数法。

在III度以下定为骨质疏松。

41跟骨Jham aria分度法,在III度定为可疑,在III度以下定为骨质疏松。

51管状骨皮质指数法,常用在四肢长骨、第二掌骨及锁骨等部位,皮质指数=中点皮质厚度 该点骨横径;指数<014为可疑,<0135诊断为骨质疏松。

附件
一、骨质疏松症(O steopo ro sis:O P)的定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病(A system ic skeletal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low bone m ass and m icroar2 ch itectu ral deteri o rati on of bone tissue,w ith a con sequen t increase in bone fragility and su scep ti2 b ility to fractu re)。

对O P定义的理解和认识:①骨量减少:应包括骨矿物质和其基质等比例的减少。

②骨微结构退变:由于骨组织吸收和形成失衡等原因所致,表现为骨小梁结构破坏、变细和断裂。

③骨的脆性增高、骨力学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对载荷承受力降低而易于发生微细骨折或完全骨折。

可悄然发生腰椎压迫性骨折,或在不大的外力下发生桡骨远端、股骨近端和肱骨上端骨折。

二、用百分率法诊断骨质疏松的理由
11用SD表示的诊断标准适合于腰椎,判定腰椎以外的部位(如桡骨、第二掌骨、股骨颈、跟骨)需要变动。

用%表示时,各部位标准一样。

21用百分率法表示比用SD表示容易理解,而且运用中简便。

三、骨质疏松的分类:
第一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I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I型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第二类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A 内分泌性疾病;B 骨髓增生性疾病;C 药物性骨量减少; D 营养缺乏性疾病;E 慢性疾病(明显的实质器官疾病,结缔组织疾病);F 先天性疾病;G 废用性骨丢失;H 其他能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和因素。

第三类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A 青少年骨质疏松;B 轻壮年成人骨质疏松症。

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
11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21其他低骨量的疾病:a、各种骨软化症(钙与维生素D缺乏症、肾小管酸中毒等);b、原发性、继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c、恶性肿瘤的骨转移;d、多发性骨髓瘤;e、脊椎血管瘤;f、化脓性脊椎炎;
g、其他。

五、统一技术方法
参加诊断标准研究骨密度调查的单位应统一技术方法:
11统一设计问卷和查体表
21精确度由拥有仪器的单位,每日晨作一次体模的BM D,连续5日求CV(变异系数)
31以统一的体模标定仪器的准确度,达不到者乘以一个系数校正。

41骨折阈值统一资料分析(各单位的片子集中使用后归还)。

51测量方法标准化和排除不利因素。

1)下述情况之一者不参与测量骨密度:脊柱侧弯畸形者、
驼背者、脊椎手术者、脊椎唇变增生者、脊椎外伤压迫者、全身实质器官明显疾病者(含内分泌疾病)。

2)凡参与诊断标准测量骨密度者,应测量腰椎和股骨颈两个部位。

测量股骨颈除按要求固定测量外,为保证股骨内旋15度,还应在该足外侧加沙袋压迫。

六、今后的展望
本次会议就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很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的讨论,但要形成一个普遍性、统一性、有指导意义的、科学和便于操作的诊断标准,还需全国骨质疏松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不同部位骨矿含量的数据及各种机型的数据还不十分充分。

用标准的密度体模,对全国不同地域、不同仪器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以便制定中国人的骨密度正常参考值。

在积累大量骨密度值数据基础上,可综合分析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中国人的全身不同部位骨骼随年龄增加,其骨矿含量和骨组织结构的变化,找出最有代表性的、用较简便方法就能检测的、较为可靠的骨密度值,作为全国统一的诊断标准参考值。

在数据统计处理中,应以5岁为一个年龄组,防止因10岁一组造成年龄组过大,数据过于分散的现象。

第一届全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研究班会议简介
新年伊始,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第一届全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研究班于1999年1月9日~1月10日在北京召开。

68位来自全国的代表及厂家代表出席了会议。

大会由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忠厚教授主持。

他首先介绍了我国骨质疏松事业的发展和制定中国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的重要意义,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

杨定焯教授、朱汉民教授、王洪复教授、张柳博士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参考国外资料做了重点发言,为制定《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奠定了基础。

会上代表们就制定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依据、建议和发布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暂行意见)等项议题作了积极的发言和热烈的讨论。

代表们普遍认为,经过骨质疏松领域的研究人员10多年的大量研究,目前建立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是非常必要和适时的,必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骨质疏松事业的发展。

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的建立是我国骨质疏松临床及研究领域中的一件大事。

国家卫生部在1986年和1991年两次批示要求制定中国人群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及防治措施,并列为国家“七五”、“九五”攻关项目。

根据卫生部1986年批示,80年代中、末期,首先由刘忠厚教授组织全国13个省市以
SPA 骨密度测量仪对4万人群的桡、
尺骨骨密度进行了调查。

10多年来,全国大中城市普遍开展了骨密度测量工作,为建立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提供了基础。

根据大量的人群调查分析,确立了女性以峰值骨量减少210s 作为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男性可参照执行。

该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W HO )1994年推荐的标准同样是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及易于发生骨折为诊断依据的。

不同之处在于W HO 选用s 为215。

W HO 标准适用于西方人群,如用在中国人群中,会造成一定数量的骨质疏松患者的漏诊。

我国标准选用210s 是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

《标准》除主件外还有附件,较为详细的列出了诊断骨质疏松其他应考虑的问题,供从事骨质疏松医学的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工作中应用及参考。

骨质疏松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新兴科学,它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骨质疏松相关学科的不断深入,我国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也会更加充实和完善。

会上代表们从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对建立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提出许多建议。

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3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9年2月第5卷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