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教案

合集下载

脉诊的实践教学设计(3篇)

脉诊的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实践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部位、次数、时间等;了解脉象的分类、特点、临床意义;熟悉常见脉象的识别与鉴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脉诊方法进行临床诊断的能力,提高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水平。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严谨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医德医风。

二、实践教学内容1. 脉诊的基本原理(1)脉象的形成:脉象是心脏搏动通过血管传递到体表的反映,是气血运行的反映。

(2)脉诊的方法:通过触摸脉搏,观察脉搏的次数、节律、强弱、速度、形态等,判断病情。

2. 脉诊的部位(1)寸口脉:位于手腕横纹上,腕后桡骨茎突内侧凹陷处。

(2)关脉:位于寸口脉上,腕横纹上。

(3)尺脉:位于腕横纹下,尺骨茎突内侧凹陷处。

3. 脉诊的次数和时间(1)次数:通常以每分钟脉搏的次数表示,正常成人为60-100次。

(2)时间:通常以手指触摸脉搏的时间来表示,一般为1-2分钟。

4. 脉象的分类、特点、临床意义(1)脉象的分类:分为浮、沉、迟、数、滑、涩、弦、紧、虚、实等。

(2)脉象的特点:根据脉象的次数、节律、强弱、速度、形态等,判断病情。

(3)脉象的临床意义:根据脉象的变化,判断病情的虚实、寒热、气血、脏腑等。

5. 常见脉象的识别与鉴别(1)浮脉:脉象轻浅,搏动于皮肤表面。

(2)沉脉:脉象深沉,搏动于筋骨之间。

(3)迟脉:脉象缓慢,每分钟脉搏次数少于60次。

(4)数脉:脉象急促,每分钟脉搏次数超过100次。

(5)滑脉:脉象滑利,搏动有力。

(6)涩脉:脉象涩滞,搏动不匀。

(7)弦脉:脉象弦紧,搏动有力。

(8)紧脉:脉象紧张,搏动有力。

(9)虚脉:脉象无力,搏动微弱。

(10)实脉:脉象有力,搏动充实。

三、实践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部位、次数、时间、分类、特点、临床意义等。

2. 演示法:教师通过触摸脉搏,展示不同脉象的特点。

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脉象变化与病情的关系。

临床把脉教学大纲模板

临床把脉教学大纲模板

一、教学目标1. 掌握把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3. 培养临床诊断思维,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中医脉诊基本理论(1)脉诊的历史渊源与发展(2)脉诊的基本原理(3)脉诊的分类与命名2. 脉象观察方法(1)脉位、脉形、脉势的观察(2)脉管的硬度、弹性、紧张度、流速等观察(3)脉象变化与疾病关系的分析3.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1)正常脉象(2)异常脉象:浮、沉、迟、数、滑、涩、弦、紧、洪、细、弱、虚、实、结、代等(3)常见脉象组合及其临床意义4. 脉诊临床应用(1)脉诊在内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脉诊在妇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3)脉诊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4)脉诊在针灸、推拿等治疗中的应用5. 脉诊注意事项(1)脉诊前准备(2)脉诊过程中注意事项(3)脉诊后分析与总结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脉诊基本理论、脉象观察方法、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等。

2. 示范法:教师现场示范脉诊技巧,学生跟随学习。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病例,分析脉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4.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脉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进度安排(一)第一周1. 讲授:中医脉诊基本理论2. 实践:脉诊前准备、脉诊技巧(二)第二周1. 讲授:脉象观察方法、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2. 实践:脉诊练习、病例分析(三)第三周1. 讲授:脉诊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2. 实践:脉诊练习、病例分析(四)第四周1. 讲授:脉诊在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 实践:脉诊练习、病例分析五、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30%2. 脉诊技巧掌握程度:30%3. 病例分析能力:20%4. 考核论文:20%六、教学资源1. 中医脉诊教材2. 脉诊教学视频3. 常见脉象图谱4. 临床病例资料注:以上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
时间: 诊脉必平旦(清晨)。 五十动:每次诊脉时间必满五十动。(以2—3分
钟为宜)
5. 正常脉象(平脉):
形态: 位---不浮不沉,三部有脉 数---一息四至,闰以五至 形---不大不小, 势---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沉取不绝。
特点: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 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浮脉类:---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脉位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沉脉、伏脉、弱脉、牢脉
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至数
迟脉、缓脉、涩脉、结脉
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疾脉、促脉、动脉
虚脉类:应指无力
脉形
虚脉、细脉、微脉、代脉、短脉
脉势
实脉类:应指有力
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脉
浮脉类: 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表证
洪脉-脉来阔大,来盛去衰-热盛 濡脉-浮细而软无力-虚证,湿证 散脉-浮大无力,至数不齐-元气耗散,脏气将绝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亡血,失精,崩漏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寻最明显的脉动部位,调节合适的指力以取脉。 循--沿脉道的轴向移动,体会脉体长短和脉势虚实。 推--以指目按脉脊,左右内外微微推动。
2)总按、单按 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总体辨别脉象。 单按---用一指诊察寸关尺寸某一部脉象。
注意事项平息、五十动。
平息:医生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 息计数;并集中思想。
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始得-邪闭,厥证,痛极 弱脉-极软而沉细-气血两虚 牢脉-沉按实大弦长-阴寒内积,疝气,癥瘕

中医脉诊ppt教案共50页

中医脉诊ppt教案共50页

END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中医脉诊ppt教案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中医馆把脉教学设计方案

中医馆把脉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把脉的基本方法,包括脉位、脉象、脉速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医脉诊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和实践操作能力。

4. 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对象中医专业学生、中医爱好者、中医馆工作人员。

三、教学内容1. 脉诊基础知识:脉位、脉象、脉速、脉形等。

2. 常见脉象辨识:浮、沉、迟、数、滑、涩、弦、紧等。

3. 脉诊临床应用:根据脉象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4. 脉诊操作技巧:如何正确把脉、如何观察脉象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由经验丰富的中医老师讲解脉诊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2. 实操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把脉练习,老师现场点评和指导。

3. 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医生与患者的交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第一阶段:理论讲解(2课时)1. 讲解脉诊的基本概念、脉位、脉象、脉速等基础知识。

2. 分析常见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第二阶段:实操练习(4课时)1.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把脉练习,老师现场点评和指导。

2. 分组练习,模拟医生与患者的交流,提高沟通能力。

第三阶段:案例分析(2课时)1. 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四阶段:总结与考核(1课时)1.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 老师进行考核,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互动性。

2. 实操技能:评价学生在实操练习中的表现。

3. 案例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总结与考核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诊断学》2. 辅助材料:脉诊模型、病例资料、教学视频等。

3. 教学场所:中医馆的把脉室。

八、教学保障1. 确保教学质量,邀请经验丰富的中医老师授课。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 脉诊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 脉诊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目的要求]掌握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组合与主病规律;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了解妇人脉、小儿脉和真脏脉的特点。

[教学内容]1.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

2.诊脉部位: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诊法。

3.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举按寻、平息、五十动,脉象要素。

4.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

5.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6.相似脉的鉴别比较。

相兼脉及其主病规律。

真脏脉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

7.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

小儿脉诊的方法和特点。

8.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教学要求]一、脉诊概说1.了解脉象、脉诊的含义;心脏搏动、脉道、气血直接影响脉象;脏腑组织的作用与脉象的形成间接相关。

2.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方法、三部九候和分候脏腑。

了解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

3.掌握诊脉的时间、体位和指法。

熟悉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名词的含义。

4.熟悉脉象要素(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的含义与意义。

二、正常脉象2.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有胃、有神、有根脉象的特征。

3.熟悉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特征与胃、神、根的关系;内外环境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三、常见病脉1.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等1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熟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等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熟悉模拟脉、对举脉的含义;常见模拟脉与对举脉的内容。

3.熟悉相兼脉的含义;脉象相兼的原理。

掌握脉象相兼的原则;脉象相兼所主病证的规律。

4.了解真脏脉的含义;“十怪脉”的名称、特点及临床意义。

5.了解妇人妊娠脉象、临床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小儿脉象的意义。

中医把脉培训教学计划

中医把脉培训教学计划

中医把脉培训教学计划一、前言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可以了解患者身体的状况,指导医生进行治疗。

因此,对中医医生来说,掌握把脉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套中医把脉培训教学计划,旨在帮助中医医生提高把脉的技术水平,提升临床诊断能力。

二、培训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中医把脉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脉搏的性质、脉象的分类、把脉的方法和技巧等;2. 技术水平:掌握把脉的基本技能,能准确地感知、辨别和描述患者的脉象;3. 临床应用:能将把脉的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教学内容本次培训教学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具体内容如下:1. 理论学习(1)脉搏的性质:包括脉搏的频率、强弱、节律、形态等;(2)脉象的分类:包括沉细、浮大、弦数等不同类型的脉象;(3)把脉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探测脉搏的部位、手法、触诊的力度等;(4)把脉的注意事项:包括把脉时应注意的环境、姿势、心理状态等;(5)临床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病例,探讨把脉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2. 实践操作(1)脉象感知训练:通过模拟患者的脉搏,让学员练习感知不同类型的脉象;(2)脉象辨别训练:通过对模拟脉象的触诊,让学员练习辨别不同类型的脉象;(3)临床实践:到临床实习基地,参与医生的把脉工作,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真实病例。

四、培训方法为了使学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把脉的技能,我们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让学员了解把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要点;2. 演示:由专业医生进行把脉的现场演示,让学员观摩学习;3. 实践:通过模拟训练和临床实习,让学员亲自操作,巩固和提高技能;4. 案例讨论:通过临床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学员对把脉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五、培训评估培训过程中,我们将对学员进行定期的学习情况评估和技能水平测试,以及最终的综合考核:1. 学习情况评估:包括课堂学习情况、模拟训练情况、临床实习情况等;2. 技能水平测试:对学员进行脉象感知、辨别和描述的测试,以及临床案例分析的测试;3. 综合考核:将综合学习情况、技能水平测试结果和实际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脉诊教学课件(69页)

脉诊教学课件(69页)

独特的脉诊
▪ 5,内外推寻,上下求索,欲有进展此点尤为重要!仅 浮.中.层取是达不到一定脉诊高度的,充其量比不 会脉诊者悄强而矣!濒湖脉学言;脉有七诊.浮.中. 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 部浮沉,各候五动。实际遇特殊.特弱之脉各候五动 (脉动50次)都难以体察明白,因而脉诊确需一定 诊候时间,张仲景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夫欲 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强调诊候时间的重要性,到底 多少适当呢?需依人.依医者感受清楚时为定,少则 脉动100次.多者1000次不为多,当三部脉有独异 (特殊变化)时,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以寻找 真实情况
独特的脉诊
老师独特的脉诊
▪ 老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感受将弦脉分了七 个层次,即:(弦、微弦、略弦、稍弦、 稍许弦、点弦、点点弦)。涩脉分了五个 层次,即:(似点点涩,点涩,点稍涩,稍许涩, 稍涩五个脉度,)其强弱程度不同往往预示 病症的差别,也可以前后对比,发现病症 的好转或更为严重,进而也可用于检验用 药后的效果。
独特的脉诊
▪ 认为的涩脉是指: ▪ 1、顺正常血流方向,按中取强度取脉,(与
弦脉要求不一样) ▪ 脉速快慢不一,但每一次尾端力度较大突停,
紧接着以低強度向前散进,距离长短因人因 病情轻重而不一,重者长而轻者短
独特的脉诊
▪ 2、逆正常血流方向,按中取強度取脉,脉速快慢不 一,但脉速一般快(流利)尾端力度较大突停,紧接 着向來向返还,无人何人复來距离决短于此前距离, 依复來长短定病情与轻重。
独特的脉诊
▪ 左关弦主肝脏,胆囊有病,但弦的程度不一样, 病情也就会有不一样。比如:左关弦,微弦、略 弦,加轮廓乳头凸起等等症状,应建议其查乙肝 三系,肝功能,此类病人往往考虑已患乙肝。舌 头菌状乳头不凸,而舌腹静脉末梢又出现了紫色, 红色丝状或淤点时则要考虑为血吸虫病肝(少数 为脂肪肝,酒精肝)。这里要考虑居住史、现居 住地,应建议检查血吸虫。亦可两种特点同有则 同时患有乙肝和血吸虫病肝,如果在此基础上此 类病人又出现涩脉的话,就需查甲胎球蛋白排除 肝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脉诊教案词目:脉象拼音:maì xìang基本解释[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详细解释中医学名词。

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

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

晋王叔和《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

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

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相关分类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1]编辑本段正常脉象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

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

称为有胃,神,根。

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

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

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

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

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

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

这都不属于病脉。

编辑本段影响因素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

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

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

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

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

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

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编辑本段其他相关脉象口诀歌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

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

(五芤:气、血、痰、饮、食)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

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2]脉象辨识脉象辨识病脉时,还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1)象多兼见:脉诊时单一脉象较少见,多为几种脉象如“浮数”、“沉迟”、“沉细弦”,“沉细迟涩”等混合并见。

这些兼见脉象,必须结合其它诊察资料,才能对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盛衰作出判断。

(2)有关脉与证的取舍问题:当脉象与证候不相符合时,可考虑“舍脉从证”(即舍去脉的假象而以真实的证候为诊断依据)或“舍证从脉”(即舍去证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实的脉象作为诊断依据)。

例如,心腹急痛,脉见沉伏(见于疼痛性休克时),当舍脉从证;胃腹胀满,脉象微弱(因脾不健运而有虚胀),当舍证从脉。

一般情况下,应是脉证相符;在特殊情况下,则须全面考虑,去伪存真。

(3)四诊合参:诊断不能单靠切脉,而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切不可不问病情,单凭切脉就主观臆断。

(4)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对待两手寸、关、尺(共六部)分主脏腑的规定,而应全面地从脉象主病出发,参考其它三诊,对病证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