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

合集下载

脉诊

脉诊

3. 脉力类
虚脉 —搏指无力或按之无根 濡弱微脉 濡脉 —浮而细软 细软无力 弱脉 —沉而细软 微脉 —极其细软,应指模糊 虚散芤革 散脉 —浮散无根 均浮大无 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根或中空 革脉 —浮弦中空,如按鼓皮
3. 脉力类
实脉 ——长大有力,浮沉皆然,来去俱盛 滑脉 ——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 紧脉 ——脉势紧张有力,状如牵绳转索 长脉 ——超逾三部,脉力逊于洪、实脉 弦脉 ——端直以长,应指紧张有力 洪脉 ——浮大有力,来盛去衰
亦见痹病疼痛,七情过极,跌打损伤(代而有力)


脉来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特征: 脉率较速或快慢不定, 有不规则的歇止 主阳盛实热,或气血痰食停滞(促而有力) 意义: 亦见于脏器衰败(促而无力) 正常人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用浓茶,偶见
五、脉象鉴别、相兼脉和真脏脉
(一)相似脉象的鉴别
比类法
特征: 沉而实大弦长,坚牢不移,即沉弦实脉。 意义: 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瘕之实证。


【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
【意义】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亦可见于邪热结聚的里实热证。 生理性迟脉-运动员、入睡后。
【类脉】缓脉


特征: 一息4至(每分钟60-70次) 。 意义:
生理缓脉 ——脉来和缓(平缓脉) 见于正常人 病理缓脉 ——脉势纵缓无力。
斜飞脉 ——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反关脉 ——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
“四季平脉”
练习题
1.寸口诊法的三部是_____,三候是_____。 2.左手寸关尺候_____,右手寸关尺候_____。 3.正常脉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4.脉有胃气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 5.脉之有神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 6.脉之有根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 7.四季平脉的特征是:春__,夏__,秋__,冬__。

脉诊的实践教学设计(3篇)

脉诊的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实践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部位、次数、时间等;了解脉象的分类、特点、临床意义;熟悉常见脉象的识别与鉴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脉诊方法进行临床诊断的能力,提高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水平。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严谨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医德医风。

二、实践教学内容1. 脉诊的基本原理(1)脉象的形成:脉象是心脏搏动通过血管传递到体表的反映,是气血运行的反映。

(2)脉诊的方法:通过触摸脉搏,观察脉搏的次数、节律、强弱、速度、形态等,判断病情。

2. 脉诊的部位(1)寸口脉:位于手腕横纹上,腕后桡骨茎突内侧凹陷处。

(2)关脉:位于寸口脉上,腕横纹上。

(3)尺脉:位于腕横纹下,尺骨茎突内侧凹陷处。

3. 脉诊的次数和时间(1)次数:通常以每分钟脉搏的次数表示,正常成人为60-100次。

(2)时间:通常以手指触摸脉搏的时间来表示,一般为1-2分钟。

4. 脉象的分类、特点、临床意义(1)脉象的分类:分为浮、沉、迟、数、滑、涩、弦、紧、虚、实等。

(2)脉象的特点:根据脉象的次数、节律、强弱、速度、形态等,判断病情。

(3)脉象的临床意义:根据脉象的变化,判断病情的虚实、寒热、气血、脏腑等。

5. 常见脉象的识别与鉴别(1)浮脉:脉象轻浅,搏动于皮肤表面。

(2)沉脉:脉象深沉,搏动于筋骨之间。

(3)迟脉:脉象缓慢,每分钟脉搏次数少于60次。

(4)数脉:脉象急促,每分钟脉搏次数超过100次。

(5)滑脉:脉象滑利,搏动有力。

(6)涩脉:脉象涩滞,搏动不匀。

(7)弦脉:脉象弦紧,搏动有力。

(8)紧脉:脉象紧张,搏动有力。

(9)虚脉:脉象无力,搏动微弱。

(10)实脉:脉象有力,搏动充实。

三、实践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部位、次数、时间、分类、特点、临床意义等。

2. 演示法:教师通过触摸脉搏,展示不同脉象的特点。

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脉象变化与病情的关系。

脉诊

脉诊

(1)浮紧脉:多见于外感寒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2)浮缓脉:多见于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3)浮数脉:多见于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4)浮滑脉:多见于表证夹痰,常见于素体多痰湿而又感受外邪者。

(5)沉迟脉:多见于里寒证。

(6)沉弦脉:多见于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7)沉涩脉:多见于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8)沉缓脉:多见于脾虚,水湿停留。

(9)沉细数脉: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

(10)弦紧脉:多见于寒证、痛证,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等所致的疼痛等。

(11)弦数脉: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12)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病证。

(13)弦细脉:多见于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14)滑数脉:多见于痰热(火)、湿热或食积内热。

(15)洪数脉:多见于阳明经证、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真脏脉要点真脏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1.无胃之脉(1)如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称偃刀脉。

(2)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为转豆脉。

(3)急促而坚硬,如弹石,称弹石脉。

2.无神之脉(1)如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称雀啄脉。

(2)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者,称屋漏脉。

(3)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称解索脉。

3.无根之脉(1)若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称釜沸脉,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

(2)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称鱼翔脉。

(3)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称虾游脉。

要点一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2~3岁的小儿,脉动6~7次为常脉;5~10岁的小儿,脉动6次为常脉,4~5至为迟脉。

要点二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辨病证的表、里、寒、热,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

1.浮脉—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2.沉脉—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名词解释 中医的脉

名词解释 中医的脉

名词解释中医的脉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体系,其独特之处之一就是脉诊。

脉搏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平衡,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和疗愈身体。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深受中医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脉搏是指心脏搏动所产生的血液传导到末梢血管的冲击。

在中医的理论中,脉搏是人体阴阳气血的运动情况的反映。

中医将体表的十二个经络分别与人体的脏腑联系起来,通过触诊判断经络脉搏的变化来辨别疾病,察知疾病的病情及病因,从而进行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体表有365个腧穴,这些穴位分布在十二个经络上。

经络的运行情况与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息息相关。

通过触摸这些腧穴,中医医生能够感知到人体腧穴的脉搏变化,并据此得出中医诊断结果。

中医脉诊的原理是通过触诊脉搏,了解脉搏的弦紧韵和运动状况,再结合病史和症状等信息,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而且,中医脉诊还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如判断体内哪些器官存在问题,推测病情的发展趋势等等。

因此,中医脉诊被誉为“摸病”。

在中医诊断中,观察脉搏有四个主要标准:寸口脉、关元脉、尺泽脉和尺骨脉。

其中,寸口脉是最常被触诊的脉搏。

寸口脉位于人体手腕正中,能够反映人体的全身状况。

而关元脉,则位于下腹部,主要反映人体的生殖和泌尿系统的健康情况。

尺泽脉和尺骨脉则分布在手臂上,是判断体内气血和心脏状况的重要依据。

中医脉诊有其固定的诊断方法。

首先,通过触摸患者的寸口脉,医生会感知到脉搏的速度和规律性,如是缓慢或紊乱。

其次,医生会观察脉搏的紧张程度和韵律性,如是紧绷或不规则。

最后,医生还会观察脉搏的厚度和滚动程度,以判断经络的通畅程度和疏通情况。

脉诊不仅能诊断疾病,还可以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许多疾病的早期症状会在脉搏中显现出来。

通过定期触诊脉搏,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维护健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脉诊并非是一种完全准确的诊断方法。

脉搏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情绪、气候等。

中医脉诊

中医脉诊

(19) 微脉
1、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2、临床意义:气血虚甚,阳气衰微。
36
切 诊
(20) 伏脉
1、脉象特征: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比沉脉更深。
2、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 力)
37
切 诊
(21) 牢脉
1、脉象特征:
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牢不移。 2、临床意义: 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50
二、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一)按诊的方法:触、摸、按、叩。 (二)注意事项 态度认真、举止大方,遵守医德; 手法轻柔、熟练敏捷,避免刺激; 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密切观察。
51
二、按诊的内容
按肌肤 按胸胁 按脘腹
按俞穴
52
1、按 肌 肤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2、临床意义:主阳明气分热盛。 正常人夏季脉较洪。
25
切 诊
(8) 细脉
1、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2、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 湿邪为病。
26
切 诊
(9) 滑脉
1、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 珠。 2、临床意义:主痰饮、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主妇人的孕脉 见于青壮年
27
切 诊
(10) 涩脉
55
3、按胸腹
(1)按虚里: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胸胁:
56
(3)按腹部
辨疼痛:拒按——实; 喜按——虚;

把脉;号脉;诊脉;脉诊!

把脉;号脉;诊脉;脉诊!

把脉;号脉;诊脉;脉诊!把脉的概念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於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於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把脉的部位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著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把脉的方法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

《素问。

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 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a: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与脉脉道通,,搏以动及行气血血 的 盛 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3/4/21
三脾其生血他统脏血腑—与—营脉气象养形血成,摄的血于关脉系中。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呼供吸调,血朝量百脉;脾胃为气 血肾藏生精化化之血—源—,脾精为统化血血;之本肝,合藏营血以,生贮血血, 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 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 有关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 脉 有 力,沉 取 不 绝。

(医学)教你把脉脉诊图文

(医学)教你把脉脉诊图文

沉脉Deep pulse-示意图-浮中沉-如水沉石-脉图贝春花女18岁-脉象特点: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位深在,如石投水病: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相似脉象:伏脉、牢脉
示意图-伏脉-浮中沉-脉图秦学贤女26岁-左上肢无脉症,左动脉触不到,左寸口脉呈伏脉-脉象特点: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 见-主-病:邪闭,厥证,痛极
示意图-涩脉Uneven pulse-浮中沉-如轻刀刮竹-脉图-劳国光男50岁下壁心梗-脉象特点:往来艰难,涩滞不畅-为轻 刮竹,病蚕食叶-主-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桡动脉radial artery-寸一一寸内九分-三部长度-关一一尺寸之间-可诊之脉为-称寸口-寸九分-又称气口-尺一一尺 一寸-脉口-寸关尺部位图-可寸口诊法(寸口脉又分为寸、关、尺三部)
“独取寸口”的原因:-寸口--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肺朝百脉
2、寸口的脏腑分属-左手-沙心-牙-多-右手:-关醇-尺
二、诊脉的部位-1、诊脉的部位-遍诊法-仲景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诊法
太阳上候头角之气-耳门(中)侯耳目之气(上部)-巨婆(下)候口齿之气-人迎-++-寸口(上)候-神门(中)候心-合谷下候中 气::-五里(上)候肝-门(中)候脾(胃)-米一一g-i-中部-神阳-太冲-遍诊法切脉部位示意图-仲进景三部脉祛示意图-三 诊法
平脉的特点是有胃、有神、有根。-正常脉象受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性别、年龄、体-格、情绪、劳逸、饮 、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桡动脉解剖异常:斜飞-脉、反关脉。
第二节-病理脉象-一、构成脉象的因素及分类
脉位分类:浮脉散脉芤脉-脉紧张度分类紧脉弦脉革脉牢脉-沉脉伏脉-缓脉濡脉-脉率分类:迟脉-脉均匀度分类:促脉-数脉疾脉-结 代脉-常见病脉分类-脉流利度分类:滑脉-脉力度分类:虚脉-涩脉-实脉-脉宽度分类:洪脉-脉长度分类:长脉-细脉弱脉微脉-短 动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四诊合参与养生”训练大纲
一、中医的神奇
二、如何用号脉的方式确定肿瘤体质
三、首先要掌握的两个理论
1.藏象学说
A、所有外在的不健康的现象,都与内在的脏腑病变有关。

B、藏象学说举例。

2.五行学说
A、中医的“中”字的含义。

B、如何利用五行学说简化诊断环节。

四、人为什么会生病
1.外邪
风、寒、暑、湿、燥、火、污染
2.内邪
喜、怒、忧、思、悲、恐、惊
3.内邪不举、外邪难入
五、情绪对人体的伤害
1.大喜伤心
2.大怒伤肝
3.大思伤脾
4.大悲(忧)伤肺
5.大恐(惊)伤肾
六、脉诊的发展历史及分类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的“三部九候”脉诊法是指,诊脉部位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所以称之为“三部九候法”。

“三部九候”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

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中、沉三侯,共为“九候”。

此外,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三部”脉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故脉诊流派众多,各有所长。

七、脉(切)诊
1.滑指判断肿瘤体质的方法
八、问诊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

1.一问寒热
A.热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B.寒证:形寒、肢冷、背凉。

2.二问汗
A.自汗:温度适宜,而自身出汗,则代表肺虚,症状为肺部慢性疾病,严重
者可能患有带状疱疹等皮肤病。

3.三问头身
A.头:头疼代表体内有实症;头晕代表体内有虚症;失眠代表心虚;健忘代
表肾虚。

B.身:关节酸痛代表身体有湿,为脾虚所致,可在舌头两侧看到齿痕,齿痕
越明显则脾虚越重。

C.脾虚则用减肥药物效果很差。

D.四十岁以上女性常见周身不适,患处游走,中医称之为“身楚”,为肝郁所
致,以“小柴胡汤”、“逍遥丸”调理即可。

4.四问便
A.大便干燥,次数减少;小便变黄,次数减少;代表体内有热。

B.大便变稀,次数增加;小便变白,次数增加;代表体内有寒。

5.五问饮食
A.饮食减少代表脾虚。

B.乏力、肚涨、纳差,则有可能有早期肝病。

6.六问胸
A.心慌、胸闷、气短,则代表心肺功能下降,是冠心病的早期症状。

B.运动对心肺功能有调节作用,但要求运动时心率不得超过1.5倍。

C.劳动对心肺功能有损害,劳动不能替代运动。

7.七聋
A.耳聋、耳鸣代表肾虚。

8.八渴
A.口干、口渴代表体内有热。

9.各脉位置强弱所代表的含义补充
A.心脉强:心脑血管疾病可能、语多、小便发黄等。

B.心脉弱:心肌供血不足、体力不足等。

C.肝脉强:容易激动、发脾气、女性注意身楚等。

D.肝脉弱:情绪低落、发脾气(暗气)、免疫力差、身体容易疲劳等。

E.肾阴弱:腰酸、先天不足、大病、手术、受过惊吓等。

F.肺脉强:早晨起来鼻腔、嗓子发干、皮肤发干呼吸系统炎症、感冒前期等。

G.肺脉弱:呼吸不畅、过敏、运动少等。

H.脾脉强:容易饥饿、口干、皮肤偶尔发痒等。

I.脾脉弱:关节酸痛、少食、牙龈出血、月经不好等。

J.肾阳弱:腰疼、多梦、健忘、体力差等。

K.心脉与肺脉俱弱:缺少锻炼。

L.脾脉与肺脉俱弱:大便稀。

10.歌诀
先辨寒热后看脾,腰痛腰酸两肾虚,气大伤身尤为甚,心肺强弱最终评。

百病多因一口气,男女还需看肾阴,男肾亏弱多因病,女肾亏弱因血寒。

11.训练
九、望诊
1.望诊
A.肝脉不佳则面色发青。

B.心脉不佳则面色发赤。

C.脾脉不佳则面色发黄。

D.肺脉不佳则面色发白。

E.肾脉不佳则面色发黑。

F.肺火大的诊断方法。

G.脑血管硬化的诊断方法。

2.训练
3.食物调理原则
A.同色同补
B.同位同补
C.同形同补
十、闻诊
1.身体有浓郁的苹果香味,则代表此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更适
合在医院治疗。

2.有口气则代表此人有积食或胃热。

3.有狐臭则代表此人体内有热。

4.小便气味重,可能火过重或生殖系统有问题。

十一、如何提高养生产品的有效率
1.诊明而后用药,则事半功倍,反之则无。

2.先夺其心,而后用药。

十二、验方
1.牙疼:白芷、荜菝、良姜、细辛等量研磨。

2.打嗝:柿子三个吃下或柿子头七个煮水。

3.止血:霜打的柿子叶晒干,研磨,引用或外敷。

4.鼻炎:丝瓜秧子(干品一两或鲜品二两,煮半个小时)。

5.乌发:制首乌、灵芝泡水喝(等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