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把脉_基础知识 ,

合集下载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作为孩子时期最熟悉的脉象,中医把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它是中医中最重要的四个基本诊断方法之一(问、看、听、摸),并且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对于常人来说,初步了解中医把脉的方法和技巧,将会为我们自我保健和治疗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

中医把脉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检查人体的脉搏,了解患者体内的病情和疾病类型。

具体来说,把脉需要触碰患者的肉体,集中于手腕和脚踝的位置。

尤其是手腕上的脉搏,是中医诊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位之一。

中医把脉需要注意什么?中医把脉技术要求触碰到患者的肉体,因此必须在做到以下几点。

1. 关注手的温度:使用手的对区域保持温暖,使之可以便于触摸到患者的脉搏。

同时,如果你的手比患者的手暖,那将会影响到脉搏的判断,并且错误地判定患者的情况。

2. 注意脉搏的强度:通过触摸呈现在手臂和手腕上的脉搏,需要掌握一定的力度和方法,使之不至于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也要让患者感到舒适,而不是感到强烈的不适。

3. 观察动脉的位置:在触摸患者的手部或脚踝时,需要注意动脉的位置,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脉搏的位置,同时也不至于对患者造成疼痛或惊恐。

那么初学者应该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中医把脉呢?中医把脉有很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了解基本的中医知识:中医把脉离不开中医五脏六腑和经络的知识。

因此,初学者建议多了解中医理论和中医的基本分类和概念。

2. 多训练和实践:只有不断实践和训练,才能够掌握中医把脉技术的方法和技巧。

3. 接受专家的指导:如何准确的触摸患者的脉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并且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指导,因此初学者可以寻找有经验的中医专家,接受指导和帮助。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中医把脉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比如,如果你在夜间经常容易醒来或患有内分泌失调等疾病,应该注意检查患者的脉搏,从而了解到患者的身体情况,并在遵医嘱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治疗。

总而言之,中医把脉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接受过训练并且能够掌握把脉之法的人,将会在自己的职业或个人生活中受益非浅。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把脉原理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反映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系统总结把脉原理的知识点,包括把脉的方法、脉象的判断和脉搏的特点等内容。

一、把脉的方法1. 位置:把脉通常是在患者的两只手腕处进行,包括尺、联、中三脉。

2. 姿势:患者应保持平静的状态,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尽量松弛肌肉,不要有过分的紧张状态。

3. 把脉手法:中医把脉的手法包括三种基本手法,即一指禅、三指禅和对禅。

医师在诊断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手法。

在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人可以选择一门中医诊断学科。

二、脉象的判断1. 脉象的分类:中医把脉包括脉息、脉数、脉缓、脉洪、脉细、脉粗、脉滑、脉涩、脉弦、脉弱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和体质。

2. 脉象的意义:脉象的判断不仅仅是对患者病情的一个反映,更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一个认知。

医师通过把脉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脉搏的特点1. 有节律性: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跳动。

2. 有力度:脉搏的有力度可以反映体质的强弱。

3. 有速度:脉搏的快慢也可以反映体质的变化。

四、把脉的作用把脉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医师提供重要信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在中医治疗中,把脉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通过把脉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把脉也可以对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仔细的把脉,医生可以获取大量有关患者的信息,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把脉原理的认知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中医的传统诊疗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又称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医者可以获取患者身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信息,从而判断病情。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口诀是入门的关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一、脉象要素脉象要素包括位、数、形、势四个方面。

“位”指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

浮脉位浅,轻取即得;沉脉位深,重按始得。

“数”指脉搏的频率。

快为数脉,一息五六至;慢为迟脉,一息三至。

“形”指脉搏的形状。

如洪脉宽大,状如洪水;细脉如线,细小而软。

“势”指脉搏的力量和趋势。

实脉有力,应指充实;虚脉无力,按之空虚。

二、常见脉象口诀1、浮脉浮脉轻取即可得,外感风邪表证多。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是表虚。

2、沉脉沉脉重按始应指,里证常见此脉形。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里虚寒。

3、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阴盛气血寒。

4、数脉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阳盛或虚劳。

5、洪脉洪脉来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热盛阳明气分证,脉洪有力为真实。

6、细脉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多常见。

7、滑脉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痰食实热多常见,妇女妊娠亦可见。

8、涩脉涩脉细迟往来难,短且散止又复还。

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亦相干。

9、弦脉弦脉端直似琴弦,肝经病主痛与寒。

10、濡脉濡脉浮细软而棉,气血不足湿邪缠。

11、促脉促脉数而时一止,阳盛实热阴血瘀。

12、结脉结脉缓而时一止,阴盛气结寒痰瘀。

13、代脉代脉动而中止时,良久方还元气亏。

三、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实脉多主实证,虚脉多主虚证。

但脉象的诊断并非单一依靠某一种脉象,而是需要综合多种脉象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进行全面分析。

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脉象,或者不同的疾病可能会出现相同的脉象。

因此,中医把脉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观察。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哎呀,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你们知道吗?中医把脉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那么,如何学好中医把脉呢?这里就有一个简单易懂的口诀,叫做“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跟着我一起来学习吧!1. 1.1 观察手腕: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手腕,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哦!要用两只手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然后轻轻地摆动一下,这样对方就会自然地伸出手臂。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仔细观察对方的手腕了。

手腕上有三条主要的血管,分别是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三条血管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2 1.2 轻触皮肤:接下来,我们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触碰对方的手指关节处的皮肤。

这里的皮肤是人体最薄的地方,也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

通过轻触皮肤,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血液流动情况,从而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3 1.3 比较搏动:当我们轻触对方的皮肤时,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的这三条血管的搏动应该是均匀、稳定、有力的。

如果搏动过快、过慢或者无力,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健康问题。

1.4 1.4 感受心律:除了观察血管的搏动情况,我们还可以尝试感受对方的心律。

方法很简单,就是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按在对方的手腕上,然后慢慢地数数对方的心跳次数。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

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1.5 1.5 注意呼吸: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呼吸情况。

健康的人的呼吸应该是平稳、有规律的。

如果呼吸急促、浅表或者有喘息声,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呼吸系统问题。

2. 2.1 询问病史: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对方询问一些关于病史的问题。

比如说,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有没有失眠、头痛等症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中医把脉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知识点总结
一、把脉的基本方法和常用脉象
1. 把脉的方法
(1)取脉的位置:中医把脉主要取脉位包括两脉三关十二经主脉等等,最常用的是两脉(尺、搏动动脉)、三关(尺、关、尚)和十二经脉。

(2)取脉的方法:中医取脉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取脉、间接取脉、双手并用取脉等方法。

2. 常用脉象
(1)脉象的分类:中医脉象分为浮脉、沉脉、缓脉、数脉、结脉、滑脉、长脉、短脉等
多种类型。

(2)脉象的诊断:通过观察脉象的频率、强度、和谐度、均匀度等来诊断疾病的性质、
部位和进展趋势。

如脉浮为表、脉沉为里等。

二、把脉的注意事项
1. 环境要安静:把脉时要求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干扰。

2. 时间要充分:把脉时应该足够时间,才能观察脉搏的形态和变化。

3. 力度要均匀:取脉时用力度要轻缓均匀,避免引起患者的不适。

4. 饮食要控制:把脉之前患者应该避免饮食刺激,如饮酒、饮浓茶等。

三、把脉的临床应用
1. 疾病辨证:把脉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脉象来辨别疾病的性质和归类。

2. 病情判断:把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3. 药物选择:把脉可以根据脉象的不同来选择对应的药物,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 观察疗效:治疗后通过把脉可以观察病情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以上就是中医把脉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然,把脉是一门高深的医
学技术,需要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系统的中医知识来进行准确诊断。

希望大家能够多加
练习,掌握把脉的技术,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把脉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式,来了解病人身体的情况。

把脉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本文将介绍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把脉?把脉是指通过触摸病人手腕上的动脉,了解病人身体内部的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经络与经脉相通,血液循环与气血运行有关。

因此,通过触摸手腕上不同位置的动脉来判断病人身体内部气血运行是否正常,并进而确定疾病类型和治疗方案。

二、把脉需要注意什么?1. 技巧把脉需要有一定技巧,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手法。

在初学阶段,建议跟随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实践操作,并注意不要过度用力。

2. 环境在进行把脉时需要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干扰或影响判断。

3. 位置把脉的位置在手腕上,通常在桡动脉和尺动脉处。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触摸不同的位置来判断病情。

4. 时间把脉需要在病人身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进行。

例如,可以选择在早晨、晚间等较为安静的时间进行把脉。

三、把脉的方法1. 观察观察病人外貌、面色、舌苔等情况。

从这些方面可以了解到病人身体内部的情况。

2. 问诊询问病人有关疾病发生时间、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类型。

3. 把脉a) 抬手法:让病人坐直或卧床,将手臂伸直并放置在床头或桌子上。

医生用左手握住右手手掌,并用右手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压桡动脉和尺动脉,在不同位置分别感受到不同的跳动。

b) 捏法:让病人坐直或卧床,医生用左手握住右手手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捏住桡动脉和尺动脉,在不同位置分别感受到不同的跳动。

4.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病人舌苔、听取病人声音、闻病人气味等方式来了解病情。

四、把脉的分类1. 按时间分类a) 静息脉:在病人身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把脉,称为静息脉。

b) 运动脉:在病人进行运动时把脉,称为运动脉。

2. 按部位分类a) 头部:包括颈动脉和颞动脉等。

b) 胸部:包括胸骨旁的肋间动脉等。

教你给自己把脉(基础篇)

教你给自己把脉(基础篇)

教你给自己把脉(基础篇)
原创2021-05-23 12:49·无为中医李春盈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最为巧妙的方法之一指中医大夫用手搭在患者手腕部脉搏跳动处体察脉搏跳动,从而判断患者病情的一种方法。

基础的八纲脉
(阴、阳)(表、里)
(虚、实)(寒、热)
最终要得出非阴则阳
表、里或(不表不里)
虚、实或(不虚不实)
寒、热或(不寒不热)
凡脉象不表不里,不虚不实,不寒不热,称为平脉(多见于正常人)
五脏对应脉位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
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三焦命门)
通过脉搏性质可分析出具体脏腑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具体病变性质。

浮脉主表
沉脉主里
迟脉主寒
数脉主热
无力为虚
有力为实
根据脉主病来定性,一般来说八九不离十。

更重要的是随着经验的丰富对脉诊会有自己的体悟。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

下面是中医把脉的技巧:
掌握基本知识:中医把脉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比如脉搏的位置、频率、力度和节律等。

选择正确的位置:中医把脉需要选择正确的位置,比如手腕部位的尺、关、冲等脉搏点。

把脉时要注意手指的位置和用力的大小,同时要保持手指的稳定性。

注意身体姿势:在把脉时,病人应该坐直并放松身体,双手放在腿上,不要过度活动或交叉双腿,这样可以使脉搏的节律更加清晰。

注意把握时间:中医把脉需要把握正确的时间,通常在早晨、中午和晚上不同的时间段,脉搏的特征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把脉的时间。

全面观察:把脉时不仅需要观察脉搏的位置、节律和力度等,还需要全面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呼吸和声音等身体状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综合分析:中医把脉需要综合分析病人的脉搏、身体状况和病史等多方面信息,确定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把脉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需要病人配合,保持身体姿势放松,配合医生进行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怎么把脉基础知识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
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
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
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
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
右关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
左关为肝脉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是否服药同样的证辨证意义完全不同
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
辨证运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
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
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
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犹将军之不怒自威】
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犹太极高手表面柔和内里刚劲敌强我愈强】
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如何区别?
短时用阳者【说话运动用神等等】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
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类于用阳】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
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
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

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
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