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之长脉的介绍
中医把脉原理技巧汇总

第一部分一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衣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都说中医把脉很⽞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直被沿⽤传承⾄现在,⾜以可见它的强⼤⽣命⼒和科学性。
中医⾃古便有号脉这⼀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个⾮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指触按病⼈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了解病情的⼀种诊断⽅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个西医病名,⽽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药。
健康⼈的脉要了⽣病的脉象,⾸先得了解健康⼈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般是不浮不沉,不⼤不⼩,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数清楚,⼀息(即⼀呼⼀吸)之间四⾄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脉跳越快,婴⼉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童常为⼀息六⾄,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年⽼⼈体弱,脉来较弱;成年⼈⼥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略快;瘦⼈脉较浮,胖⼈脉多沉;重体⼒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有⼒,饥饿时则脉较弱。
1、⼤⼩:管察⽓:⼤⽓旺,⼩⽓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
3、硬软:管察⽕:硬⽕多,软⽕少。
4、浮沉:管表⾥:[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命及⼼脏平安,乱则⽣命及⼼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变弱。
⼀般情况下,提⽰病邪在表。
脉浮⽽有⼒者为表实,浮⽽⽆⼒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证,沉⽽有⼒者为⾥实证,沉⽽⽆⼒者为⾥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流速度减慢。
迟⽽有⼒者为冷积实证,迟⽽⽆⼒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中医)正常脉象

(中医)正常脉象
正常人体的生理脉象,称为“常脉”,又称“平脉”。
诊脉,首先要熟练掌握平脉,以常衡变,才能准确辨别各种复杂的病脉。
平脉,一息4~5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快不慢,脉来和缓,节律均匀。
其中以三部有脉、应指和缓最为重要。
平脉可因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因素而存在差异。
如年龄越小,脉的至数越快,5~6岁的小儿脉常一息5~6至。
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老年体弱脉来亦弱。
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一般脉来弱。
身高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
瘦小的人,脉常较浮;肥盛的人,脉常稍沉。
性急之人,脉常数,性缓之人,脉常迟。
凡人体常见六脉沉细相等,而无病象的为“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同等,而无病象的为“六阳脉”。
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饮酒饱餐,或情绪激动时,脉多急数有力;疲劳饥饿时,脉多较弱。
此外,尚有个别人的脉象不见于寸口部位,而见于关后的,叫“反关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的,叫“斜飞脉”,这都是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不作病脉论。
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反映在脉象上亦有不同的变异,春季脉象见弦,夏季脉象见洪,秋季脉象轻虛浮软而见浮如毛,冬季脉象沉潜有力,如石沉水底。
28种脉象(各种脉与主病)

1、各种脉与主病:(1)浮脉浮脉脉图[脉象]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主病] 表证。
亦主虚证。
[说明] 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
邪袭肌腠,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
但久病体虚,也有见浮脉的,多浮大无力,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2)沉脉沉脉脉图[脉象]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说明] 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脉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
(3)迟脉迟脉脉图[脉象]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主病] 寒证。
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说明] 寒凝气滞,阳失健运,故脉象见迟,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属虚寒。
但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见迟脉,但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故脉迟不可概认为寒证,当脉症合参。
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迟而有力,则不属病脉。
(4)数脉数脉脉图[脉象]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 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说明] 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必数而无力;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必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上述三者鉴别,还当脉症合参。
(5)洪脉(附大脉)[脉象] 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 气分热盛。
[说明] 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大脉,脉体阔大,但无汹涌之势,这是与洪脉区别的要点。
脉大主邪盛病进,又主虚。
辨邪正的盛衰,区别在于大脉的有力无力。
(6)微脉微脉脉图[脉象]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病] 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
[说明] 阳衰气微,无力鼓动,故见微脉。
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
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
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 脉。
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
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
脉象示意图,将正常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6 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表示。
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 脉。
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
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
脉象示意图,将正常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6 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表示浮、中、沉,每部脉象分别用三图表示之。
代表诊脉时浮中沉三候。
正常人脉的宽度,假设作两个单位计算,在示意图中于脉搏升波的基底部用两个黑格表示,如脉细则填画一个或一个半横格,大脉、洪脉较正常为宽则填画两个半或三个格,以示比正常脉象宽的倍数。
正常脉的波峰,假设为7 个波,为正常人脉搏跳动的次数。
1.浮脉(一)脉象:轻按即得,浮泛于皮肤之表。
举之则泛泛流利,按之则稍减而不空。
(二)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三)图解:以浮取上边之黑线为皮层,其波峰透出黑线,表示脉搏浮泛于皮肤之上,其脉力浮取脉力较猛,正常脉力一般为五个脉力单位,在最上大黑线中为五个小黑格。
浮脉的脉力,浮取超过正常,故浮取黑线中为6格;中取较弱,故在中取部位为5 格;重取有的为4 个脉力单位,在沉取部位画4 格。
脉形一般不宽,故在起波基底横线上,绘两个格。
说明浮脉脉力,浮取较猛,中取稍软,而重取显弱。
而浮脉在持脉时毫不加压,即明显的泛泛于皮肤之上。
若轻按不显,中取方见,重取明显,即非浮脉。
(四)主病:浮脉主表,为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当外邪侵袭肌表,人体之气血为扞卫机体,而趋向于表,故脉应之而浮。
浮脉虽属外邪袭表之征,但有虚实之分,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不论表实表虚,只要脉现浮象,必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表证。
表实者可发汗以宣邪,麻黄汤主之。
二十四脉象

二十四脉象通过二十四脉象,就可把各疾病精确诊断出来。
浮脉:主表证,浮而有力,正气尚强,浮大无力,体虚衰弱;芤脉: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洪脉:指来盛去衰的脉搏,常见于邪热亢盛之证;实脉: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长脉: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亦是气血充盛,气机条畅的反映;短脉:主气病。
短而有力为气郁、气滞 ; 短而无力为肺气虚,中气不足;散脉:有散脉者一般是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病情危重。
孕妇临产时出现散脉,为即将分娩的征候;如未至产期,便为即将坠胎之征;沉脉: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微脉: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
多见于心肾阳衰及暴脱的病人,或慢性虚弱病后元气大虚;伏脉:极重按之,着骨乃得。
见于邪闭、厥证、痛极等病证;弱脉:脉来细软而沉,柔弱而滑,多见于气血不足的虚证;虚脉:为无力脉的总称,多为气血不足或脏腑虚证;牢脉:脉来实大弦长,浮取、中取不应,沉取始得,坚牢不移,搏动有力,主阴寒积聚的病症,如症瘕、痞块、疝气等;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迟脉:主寒证,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还可见于急性心肌梗塞、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症等;缓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结脉: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郁不调,症瘕积聚;代脉: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歇止,如每跳五次停一次,或每跳三次停一次,甚至有每跳二次停一次的,代脉主脏气衰微,其病危重;有时痛证、惊恐也可出现代脉;涩脉: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
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数脉:脉搏来去快速,可见于发热性疾病、各种贫血、急性心肌梗塞、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疾脉:脉来异常急速,多因阳热极盛、阴气欲竭所致,见于热性病热邪极盛的阶段或如严重的结核病、心肌炎等。
二十七种脉及脉象鉴别

二十七种脉及脉象鉴别1.浮脉手指轻轻地按上,便觉得脉搏有力;稍加重按,就显得没有力量了。
须与之鉴别的是:芤脉——浮而显大,稍重按中间有种空虚感觉。
洪脉——浮而拍拍搏动有力。
虚脉——搏动迟缓,虽觉稍大,却空豁无力。
软脉——浮而柔弱细小。
散脉——浮而无根蒂。
去来不明,好像飞散杨花。
2.沉脉加重手指的力量,直按到筋骨之间才能触到它的搏动。
须与之鉴别的是:伏脉——比沉脉还深在,必须用手指用力推移筋骨才能摸到。
弱脉——沉而细软如棉。
牢脉——沉而弦大有力。
3.迟脉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在一息的时间内,脉的搏动仅有三至,说明脉搏的起落过程是极其缓慢的,所以叫做“迟”脉。
须与之鉴别的是:缓脉——比迟脉稍微快一点。
涩脉——比迟脉还细小无力,并有一种不流动的感觉。
虚脉——比迟脉显得浮大而软。
4.数脉一呼一吸,脉来六至,说明脉搏动速度极快,脉搏来势紧急,好像绞转绳索而左右动弹不已。
须与之鉴别的是:紧脉——至数不到明显的六至。
促脉——脉数而有歇止。
动脉——脉数而独显于关部。
5.滑脉一往一来,一前一后,都是极其流利的,令人有一种反复旋转、圆活自如的感觉。
它与数脉的鉴别是:滑脉——搏动的流利好比圆珠。
数脉——至数的增加。
6.涩脉细小而短,搏动往来迟滞,极不流利。
须与之鉴别的是:散脉——漫无根蒂。
歇止脉——脉有关歇。
7.虚脉脉浮大而软,搏动迟缓,稍加重按,便全然无力,指下有空虚感。
它与芤脉的鉴别是:虚脉——愈加重按,显得软弱。
芤脉——浮大之中,却似葱管那样边实中空。
8.实脉无论脉浮部或沉部都可以出现,脉大而长带弦,它的搏动指下颇有坚实的感觉。
须与之鉴别的是;紧脉——脉来紧急,好像绞转绳索,有频紧的左右弹动感。
牢脉——实大微弦而长,它仅在筋骨沉部出现,不出现于浮部。
9.长脉脉象不大不小,脉动虽长,具有柔和安定的状态。
它与弦脉的鉴别是:长脉——往往超越了寸、尺部位。
弦脉——充分紧张感觉。
10.短脉与长脉相反,它在寸、尺部位表现为不满足,或是寸部不满足,或是尺部不满足,搏动短暂。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收藏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收藏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1、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脉象之长脉的介绍
长脉亦是具有单因素的一个脉象,它的特点是脉体长。
长脉见于古籍亦很早,尽管早期没有记载它的指征,但《内经》、《难经》中是屡屡提及的,说明它是一个重要常见的脉,博粹堂中医介绍。
在《内经》提到季节脉时已见到长脉的一些端倪,例如在《索问·平人气象论》上说:“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日肝平,……如循长竿,日肝病……”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日弦,……”《难经·第五难》的提法亦大致相同,当然这种说法还不能与弦脉完全分开,正式提出长脉在《内经》上亦不少,例如:“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肺脉搏坚而长……,肝脉搏坚而长,……胃脉搏坚而长……,脾脉搏坚而长……,肾脉搏坚而长……”(《素问,脉要精馓论》)。
在《难经》上有“……然牢而长者,肝也。
……谓浮、沉、长、短、滑、涩也……”(《难经·第四难》)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长;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
”(《难经-第七难》)。
按此文亦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但阙三阴经之文。
又如:“诊病若闭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弦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难经-第十七难》)“……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难经·第二十难》)
《内经》、《难经》虽然没有正式提出长脉脉形,但一些联系和沦述亦给后人以启发,因而迢迢、长竿等都为后人作为长脉脉形的解释了,在《脉经》的二十四脉中没长短二脉,这可能是在内、难中长与弦联系密切有分有合,而短又极易与涩脉相台,故尔《脉经》就没有另立长短二脉,但揆诸实际,长短二脉还是有它们独立意义的,故而后世脉书多数是有长短二脉的。
正式提出长短二脉并记载了它们的脉形是自《中藏经》开始的,说是“长人脉长”,这还不能算是很具体的对病脉的解释,另外《中藏经》是宋人伪撰,亦非华佗所着,再就是伪撰《脉诀》提出:“长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持竿之状,举之有余,日长。
过于本位亦日长。
”除“举之有余”不确当以外,基本上对脉形的说解还是对的。
李时珍的解释是:“不小不大迢迢自若,如循长竿末梢为平。
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
”又说:“过于本位脉名长。
”(《濒湖脉学》)李时珍肯定了过于本位这个提法是很正确的。
因为长脉亦和缓脉有相类似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是正常脉,亦可以是病脉,故尔在正常脉形的基础上,加上过于本位是正常人出现的长脉不算病脉,且果既过于本位,力度又强则是长脉的病脉,李时珍说:“实、牢、弦、紧皆兼长。
”实际这些脉不一定都有过于本位的脉形,实、牢、紧兼有弦的因素是肯定的,前人所提实、牢等脉的长是受古人弦长不甚分别的影响,因此亦认为与弦紧都兼有长了,紧确实是弦再加上一些条件所构成的。
历代脉学书籍所说长脉脉形,虽然有简有繁,但大多与《脉诀》、《脉学》相似。
如崔氏《脉诀》说:“过于本位,相引日长。
”《诊家枢要》说:“长,不短也,指下有余,过于本位。
”《脉诀图说》说:“长脉,不小不大,迢迢自若。
”《医学入门》说:“长脉过指出位外。
”《太素脉秘诀》说,“过于本位,通流而长。
”《脉诀汇辨》说:“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医碥》说:“溢出三指之外为长。
”《医灯续焰》说:“脉位有三,寸关尺也,长则透出本位,唯其
透出,乃见长象。
”可见长脉的特点主要是过于本位。
有很多书指出过于本位这一条件就不一一列举了。
经脉本来是如绳无端的,但临床诊察时脉象又确有长、短的现象出现,对此何梦瑶在《医碥》中曾说:“长,溢出三指之外,按扣之脉,由胸中行至大指端,非有断截,本无长短可言。
然脉体有现有不现,不现者按之止见其动于三指之内,现者见其长出于三指之外,则长短直分矣。
”确实是道出了这一事实,有现有不现是由于生理、病理等原因所致,亦是征诸实际凿然可信的。
长脉,亦有一些不准确,或带有错误的说法见于历代书籍,例如:长脉诸家多不按寸关尺分部,如要分部亦只可能是见于寸和尺,不能见于关脉,这道理与短脉是一致的。
但有些书却有关脉的长脉,《脉诀刊误》说:“过于本位,谓或尺,或关,或寸过于一指之外,此各部之长脉。
”《脉诀》说:“三关如持竿之状。
“是寸关尺连超来说当然可以,如果分开来则关没有出现长脉之理,戴同父刊《脉诀》之误,此处却是《脉诀》不误,他自己误了其后如《古今医统》、《诊家正眼》等书亦有关脉的长脉,当然亦是不对的。
长脉的条件是惟一的,因为它是个单因素脉,有的书上提到其他条件是不对的。
如《脉诀》提出:“举有之余”这是羼人了浮的因素。
《外科精义》提出:“提之则洪大而长。
”这是羼人了洪脉的因素。
《脉诀指掌》、《医经小学》提出了“流利”,这是羼人了滑脉的因素。
《古今医统》提出:“长为气治,兼诸濡滑为平。
”这是羼了濡滑二脉的内容,原于《素问·玉机真脏论》的“软弱轻虚而滑”等说而来的,但那是说春天的季节脉不是说典型的脉,都无补于长脉的说解,而且混淆了长脉的形象。
关于长脉还有三个具体问题须要分析说明,一是长脉究竟多长的问题;一是搏指与否的问题;一是余韵的问题。
长脉究竟应该有多长,应当说是在指下有过于本位的情况就算长脉,但后世医家有缘《难经·第二难》中“覆溢”二脉为说的,《难经》原文为:“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日太过,减者法日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一寸而沉,过者法日太过,减者法日不及,遂人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日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说明上鱼人尺是真脏脉,长脉是正常脉或一般的病脉,从形象到性质它都是没有这么严重的,但亦许“好古”吧,有些书还引用了《难经》的说法,如《四明心诀》说:“如无病而上鱼际,寸与尺等露而不陷也。
”《脉理求真》说:“长则指下迢迢,上溢鱼际,下通尺泽。
”它们将上鱼,人尺作为长脉必备条件是不适当的,但临床上偶尔确可见到上至鱼际的长脉,尤其是弦长脉,病情亦不一定像《难经》说的那么严重,而下尺的问题恐无可能,因为自尺脉以下动脉血管隐伏内里很难设想能像寸关尺那样,直到臂弯仍然摸得很清楚,像长短、浮沉,迟数、滑涩等脉本来就都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是到一定程度就能做为定脉的根据,如六至为数,三至为迟等,长脉亦是这样过于本位就是长脉,极个别的可以上至鱼际,但不能将上鱼人尺定为必具条件,那样就会漏掉许多临床上的长脉。
何况这个条件还是不可能的。
关于长脉搏指与否的问题,后世诸家有的说是搏指有的说是不搏指,例如《通雅-脉考》说:“长如长竿,过于本位,而不搏指。
”黄琳的《脉确》说:“迢迢自苫指间长,倘带搏坚便失常。
”这可能是根据《内经》所提出的“搏坚而长”为病脉(见前文引《素问。
脉要精微论》)。
若然,凡搏者,搏坚为病脉之长,不搏
指则为正常人可见之长脉,这可供临床分析参考。
另外,高鼓晦的《四明心法》上提出了一个长脉的余韵的问题。
说:“有往来之长,谓来有余韵也,此脉最善。
”这个说法得到一些医家的同意和称誉,例如何梦瑶曾说:“高鼓峰云:‘有形体之长,有往来之长,有往之长谓来有余韵也。
’案高说甚善,长短本言形体,而凡脉之以神气悠长为贵者,固可因此说而想见其状矣。
”
《脉如》亦引用了高氏之说,但无分析与新的进展。
高氏余韵之说有些“超以象外”的味道,无法用具体形象说明,但结合何氏的“神气悠长”和“此脉最善”来看,可以说是像“琴有余韵”、“诗有余意”等等,是在长这个原则下的好的、理想的表现,我们知道脉来骤起骤落,甚者如弹石、如鸟啄是不好的,而起落之际有连绵之感(如《新着四言脉诀》就提到过长脉的有连绵的表现,最好的)。
因而可以说形体之长是空间的,往来之长是时间的,高氏此说确是精辟。
不过一般说的长脉和带有长脉因素的复合脉如实、牢等都是指前者而非后者。
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经验体会拟订长脉的传统指标应为:
1、长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
2、长脉的脉形只以指下感觉的长度言,不包含其他因素,长脉与短脉及正常脉的长度感觉构成不同长度之脉度。
3、长脉只能于寸尺两部见到,关脉不可能有长脉。
4、长脉可以是正常脉,亦可以是病脉过长(上出鱼际,下及尺泽)及力度过强有失冲和(搏指)为病脉。
5、长脉的指感为寸尺两端过于本位,迢迢自若。
6、长脉的客观形象描写的“长竿末梢”等原为春季季节脉的形象描绘之一,有一与弦脉相混之弊,只能供参考不能过执。
7、长脉可以与其他有关脉象组成非单因素之脉象(如实、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