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要领之胃神根的介绍
切脉三要素,即有胃气,有根,有神。在了解...

切脉三要素,即有胃气,有根,有神。
在了解...
切脉三要素,即有胃气,有根,有神。
在了解这些之前,要先明白如何切脉。
首先要体会总体脉,即手指接触脉搏之后,能感觉到的最明显的脉象是什么,然后再从轻到重,由重到轻,仔细体会其中的脉象变化;其次是寸、关、尺要分部体会,要结合脏腑和三焦来各自体会。
明白了这些,那么什么脉象才是有胃气呢?它的表现就是脉象柔和,流利有力,如果这脉搏出现弦了,紧了,小了,就是胃气不行了;胃气很重要,从一个人出生后,就在化他的先天之本,而先天之本就需要后天的滋养,所以一个人如果胃气没有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李东垣的《脾胃论》讲「脾胃为后天之本」,对调理脾胃很有方法,应该好好掌握。
其次是要有根,有根的表现是寸口尺脉有力,沉取脉搏有力,根是人体的最重要的物质,就像一棵大树没有了根,也就无从谈起生长了。
最后是有神,有神的表现是脉搏有活力,它和胃气的区别就是有神的表现主要是有力,有胃气的表现主要是柔和。
掌握了三要素之后,及时要结合临床,在临床中摸索总结,进一步消化它。
诊脉要领之胃神根的介绍

诊脉要领之胃神根的介绍诊脉时,诊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脉象,才能进一步辨别异常脉象。
并且,在诊视疾病时,不仅要辨病因、病位、病机,而且还必须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进退,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健康人的正常脉象,以及患者脉中正气的反映,就是胃气、神气、根气。
这种切脉首先要审察正气的方法,为历代医家所推祟,将其列为诊脉要领之首。
如程钟龄日:“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面已。
”,博粹堂中医介绍。
1、胃。
中医学认为: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胃气旺盛,则脉道充盈,人体齐充满生执。
《黄帝内经》日:“有胃则生,无胃则死。
”可见胃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存在,有决定性的作用。
综合历代的有关论述,脉有胃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脉来从容和缓:许多医家据《黄帝内经》的“谷气来,徐而和”而认为,脉来和缓就是有胃气。
如刘河间日:“缓为胃脉。
”周学霆亦日:“缓即为有胃气”等。
并且,根据各自的经验,对缓字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如李中梓解释道:“胃气脉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
”从这里可以看到,缓绝非是一息四至的含义。
费伯雄对李中梓这段论述非常推崇,他指出:“缓者,从容和缓,所谓胃气也。
悠悠扬扬,意思欣欣,此八字最能传缓字之神。
”其他,如石寿棠解为:“和柔轻缓,匀净分明”;滑伯仁解为:“宽纵”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从容和缓的状态。
另外,缓不仅是胃气的象征,而且也是辨别其它脉象的标准。
如《三指禅》日:“将缓字口诵之,心维之,手摩之,反复详玩,久久缓归指上,以此权度诺脉,了如指掌”。
脉应四时而动:人与天地相应,胃气亦随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春季微弦,夏季微洪,状季微浮,冬季微沉。
胃气的这一特点,早已为人们所注意。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阴阳有时,与脉为期”。
脉的这种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就是有胃气的表现。
凡是这一变化的太过或不及t均为疾病以及胃气衰弱的表现。
一年四季脉象各不相同,不同的脉象中医是怎么摸出来的呢?

一年四季脉象各不相同,不同的脉象中医是怎么摸出来的呢?胃神根即胃、神、根,是中医切诊中所指的平脉这一脉象所具有的三个特点。
胃神根一词实为胃、神、根三个字的组合写法,而平脉是指正常人的脉象。
总的概括为,有胃即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即脉的跳动柔和有力;有根即尺脉沉取应指有力。
胃、神、根是中医诊脉要诀,在临证中能掌握这三者,确实能得到诊脉的要领。
古人认为,一年四季各有其脉,是谓平脉,如春多弦脉,夏多洪脉,秋多毛脉(浮而无力),冬多石脉(沉伏在下)。
这四种脉是正常脉。
如春季气候温暖,生气蓬勃,血管扩张,血液充盈,脉搏表现强而有力,是为弦脉。
夏季气候炎热,主液沸腾,血管扩张,表现洪大现象,是为洪脉。
秋季气候转凉,洪大脉象转弱,出现浮而无力现象,是为毛脉。
冬季气候转冷,血管收缩,脉象沉伏在下,如石沉水底,是为石脉。
这四种脉象,随着气候变化而变化,而胃、神、根就存在于这四种脉象中。
胃,即胃气。
古人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气即脉来悠扬和缓之意,在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中必能出现这种现象,否则就是病脉。
例如弦多胃少为肝病,洪多胃少为心病,毛多胃少为肺病,石多胃少为肾病,如见弦、洪、毛、石,而胃气全无者,其病情必危重。
神,即神气,见于浮中沉之中,即手指不轻不重得之。
临症:“中候有力,则有神矣。
”如为寒热之病,脉中有力,温之寒去,清之热退。
如果寒热偏胜,中候无力,为神气不足,病情较重。
根,即根气,重按乃得,且有力,两尺为根中之根。
《脉诀》云:“寸关虽无,尺犹未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这几句话,洵非虚语,夫人之有脉,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带未坏,则生意不息。
因此诊脉之法,必求其根,而总其要领,不外乎胃、神、根三者而已。
本人临床所遇到的各种脉象,不论浮、沉、迟、数……只要表现和缓有力,搏动有神,按之有根,则不致出现危候。
胃、神、根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同时存在的,有胃就有神,有神就有根。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浅义脉之胃神根

一
脉 诊 , 中 医 诊 断 学 中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于 疾 是 对
气 的方 法 , 历 代 医 家 所 推 崇 , 其 列 为 诊 脉 要 点 之 为 将
首 。如 程 钟 龄 日 : 脉 有 要 决 , 神 根 三 字 而 已。 “ 胃 ” 1 脉 以 胃 气 为 本 中 医 学 认 为 , 为 后 天 之 本 , 血 生 化 之 源 。 胃 胃 气
也 ( 脉指 南) 日 : 辨 亦 “胃气 本 不 可 拟 , 欲 拟 示 人 , 而 不 过 拟 其 略 似 耳 。 昔 人 拟 以 依 依 杨 柳 , 又 日 : 口 中 ” “ 咄 出重 气 , 浑 浑 缓 缓 , 名 可 拟 者 是 也 。 盖 二 十 八 若 无 脉 皆为 病 脉 , 有 可 拟 便 非 胃气 。 其 实 , 内经 ) 已 一 ” ( 早 指 出 , 胃者 , 人 之 常 气 也 。 蝗康 无 病 之 人 , 中 自 “ 平 ” 脉 有 胃气 。 所 谓 无 形 可 拟 者 , 是 这 平 人 常 气 。 所 谓 正 拟 其 略 似 者 . 因 为 缓 脉 与 胃气 相 似 。 所 以 . 以 睦 正 若 康 人 论 之 , 不 必 求 于 形 . “ 病 人 论 之 , 在 从 容 则 若 则 和 缓 之 中
气 来 也 紧 而 疾 , 气 来 也 徐 而 和 。 指 出 脉 有 胃 气 的 谷 ” 特 点 是 徐 合 从 容 。 许 多 医 家 据 此 而 认 为 , 来 和 瑷 脉
【张锡纯:诊脉经验】

【张锡纯:诊脉经验】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
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
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
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
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
”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一)三部总看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1)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
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
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
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脉论》之五,诊脉论(胃、神、根)

《脉论》之五,诊脉论(胃、神、根)《脉论》之五,诊脉论(胃、神、根)我们掌握了二十八种病脉脉象(实为三十三种)和十种怪脉之后,对脉象的认识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然而在诊脉之时,则需要对各脏腑部位的正常生理脉象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部九侯论》上说:“必先知经脉,而后知病脉。
”所谓经脉就是指经常之脉、平脉、无病之脉。
只有掌握了这些经常的正常脉象,才能及时发现脉象的病理性异常变化,常言道“知常才能达变”,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反应的脉象也就有所不同。
《医学传心录.诊脉总要》中,将各脏腑正常的脉象分别记述为:“左寸心脉浮大散,左关肝胆脉长弦。
右寸肺脉浮涩短,右关脾胃缓大兼。
两尺属肾宜沉软,此为无病体安然。
”这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们必须将它牢记熟背,才不致临症忙乱,心中无数。
尽管这些正常脉象各有特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代表全身机体安和的基本形态,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脉中之“胃气”。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脉象以“胃气”的有无代表机体各部位功能的健康和正气的存在。
这是因为各脏腑均依赖于“胃气”的禀养而生存。
古人云:“谷气入胃,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平人之常气禀于胃。
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到于手太阴”寸口脉处。
所以脉中“胃气”的有无,就直接代表着各脏腑功能活动的成败。
古人论脉,每每言其能决生死,定凶吉,根据就在于“胃气”的有无。
《医学源流论》上,综合了前人的经验,对这一点作了如下的论述:“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两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动,即能决其生死,何其近乎诬耶!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哉?其大要则以胃气为本。
盖人之所以生,本乎饮食。
灵枢云:谷入于胃,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寸口属肺经,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间,融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此为有胃气,得者生,失者死,其大较也。
★精★切脉入门口诀

①辨别病证的部位: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
②辨别病证的性质:如迟脉、紧脉主寒,数脉、滑脉主热。
③辨别邪正的盛衰:如虚脉主正气虚,实脉主邪气实。
④辨别病证的进退:如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像。
2、中医切脉的特点
探阴阳之偏 究五行失常 综合求病理 归病于证候
病因病机明 以平和为期 按纠偏复正 形调平思路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
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
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
浮沉数迟纲 轻按可得浮 重按可得沉 数迟在心率
正常之心率 成人儿童分 成人正常率 一息为四至
儿童正常率 一息为六至 正常之太过 一息若六至
成人即为数 一息若三至 成人即为迟 一息若八至
儿童即为数 一息若四至 儿童即为迟 心率测定后
再断浮和沉 沉浮即阴阳 之后测脏腑 脏腑正常脉
牢脉 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
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 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
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 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
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迟脉 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
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 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
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 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
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脉要领之胃神根的介绍
诊脉时,诊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脉象,才能进一步辨别异常脉象。
并且,在诊视疾病时,不仅要辨病因、病位、病机,而且还必须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进退,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健康人的正常脉象,以及患者脉中正气的反映,就是胃气、神气、根气。
这种切脉首先要审察正气的方法,为历代医家所推祟,将其列为诊脉要领之首。
如程钟龄日:“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面已。
”,博粹堂中医介绍。
1、胃。
中医学认为: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胃气旺盛,则脉道充盈,人体齐充满生执。
《黄帝内经》日:“有胃则生,无胃则死。
”可见胃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存在,有决定性的作用。
综合历代的有关论述,脉有胃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脉来从容和缓:许多医家据《黄帝内经》的“谷气来,徐而和”而认为,脉来和缓就是有胃气。
如刘河间日:“缓为胃脉。
”周学霆亦日:“缓即为有胃气”等。
并且,根据各自的经验,对缓字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如李中梓解释道:“胃气脉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
”从这里可以看到,缓绝非是一息四至的含义。
费伯雄对李中梓这段论述非常推崇,他指出:“缓者,从容和缓,所谓胃气也。
悠悠扬扬,意思欣欣,此八字最能传缓字之神。
”其他,如石寿棠解为:“和柔轻缓,匀净分明”;滑伯仁解为:“宽纵”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从容和缓的状态。
另外,缓不仅是胃气的象征,而且也是辨别其它脉象的标准。
如《三指禅》日:“将缓字口诵之,心维之,手摩之,反复详玩,久久缓归指上,以此权度诺脉,了如指掌”。
脉应四时而动:人与天地相应,胃气亦随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春季微弦,夏季微洪,状季微浮,冬季微沉。
胃气的这一特点,早已为人们所注意。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阴阳有时,与脉为期”。
脉的这种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就是有胃气的表现。
凡是这一变化的太过或不及t均为疾病以及胃气衰弱的表现。
故《医学入门》指出:“凡人得应时之脉者,无病也口”《脉理求真》亦日:“胃气中和,旺于四季,其在春宜微弦而和,夏宜微洪而和,状宜微浮而和,冬宜微实而和。
”这种脉应四时而变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了胃气的充沛,同时,由于弦洪浮沉,是五脏之气应时而旺的表现,因而,另一方而又说明,胃气是五脏之气的综合表现。
《索问·平人气象论》日:“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也是针对此而言的。
而张景岳可谓独具慧眼,参透了《内经》之玄机,其日:“胃气即人之阳气,阳气衰则胃气弱,阳气败则胃气败,此即死生之大本也”。
所谓凡阳有五者,即五脏之阳也,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濡,故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所诺二十五阳也。
是可见无往而非阳气,亦无往而非胃气。
无胃气,即真脏独见,故日死。
”可见,任何一脏的偏盛或偏衰,均可使胃气受到损害,反之五脏之气冲和,胃气亦充沛。
故丹波元简简洁地指出:“胃脉和平,正知脏腑之和平。
”脏腑和平,则脉亦必然随四时而动。
胃气无形:尽管前人反复地、不厌其详地描述胃气的形态,然而,却总感到,意犹未尽,难以用笔墨形容。
为此,一些医家干脆提出:胃脉无形。
凡欲得胃气之真实形态,全在心领神会。
如祝如穹曰:“其在脉中,难取形状。
诊脉者,指下浑浑缓缓,尤形可拟者为平脉也。
”《辨脉指南》亦日:“胃气本不可拟,而欲拟示人,不可拟其略似耳。
昔人拟以依依扬柳,又日口中吐出重气,若浑浑缓缓,无名可拟者是也。
盖二十八脉俱为
病脉,一有可拟便非胃气。
”如此论胃气,的确更进一层,发人神思。
其实,《黄帝内经》早巳指出:“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健康无病之人,脉中自有胃气。
所谓,无形可拟者,正是这平人常气。
所谓拟其略似者,正是因为缓脉与胃气相似。
所以,若以健康人论之,则不必求其形,若以病人论之,则在从容和缓之中。
总之,脉有胃气,在健康人是随四时而动的平脉,无形可拟。
在病人则是从容和缓,至数匀齐的状态。
只要熟知此两者,则二十八脉亦了如指掌。
2、神。
神从广义而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具体到诊脉,则脉中亦贵有神。
如张景岳日:“善为脉者,贵在察神,不在察形。
察形者,形干形万不得其要,察神者,惟一惟精,独见其真也。
”可见诊脉时,于脉中求神,亦是不可忽视的要领。
历来对脉中之神的认识,有如下几种:胃气即神:《灵枢·平人绝谷篇》日:“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水谷之精气也,就是胃气。
《医原》则曰:“有胃即是有神。
”由于许多医家都以缓字论胃气,所以,《三指禅》则日:“缓即为有神。
”而孙光裕则论之更详,其曰:“所谓神,滋生胃气之神也。
于浮沉迟数之中有一段冲和神气,不疾不徐,虽病无虞,以百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也。
”所以,有胃气就是脉中有神。
脉有力为神:李东垣曰:“脉中有力,即有神也。
”自从此说倡行以来,不少医家皆以有力为有神,如龚廷贤、刘河间、吴山甫等等。
但也有一些医家持有异议。
如《三指禅》驳之日:“岂知有力未必有神,而有神正不定在有力。
”有些医家甚至将“脉中有力”的“中”解释为浮中沉之中。
如《医学心悟》日:“当于中候求其神气,中候有力则有神矣。
”这是说,有力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有力。
并不是凡有力者皆有神。
其实,程氏的这段议论,已隐约透出,胃气为神的含义了。
就一般情况而论,平人不当以有力为神。
对此,李东垣自己也已谈到了,其日:“脉之不病,其神不言当自有也。
”只是这段话为一些医家所忽略。
若在病脉之中,以有力为有禅,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至数匀齐为有神:陈士铎曾将有神分为三等。
其中至数匀齐是首要的标志。
其曰:“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充实而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谓有神。
”所以,脉若见结促代止,叁伍不调,甚至见十怪脉都属无神。
总之,脉有神就是有胃气,在疾病状态下,还可以从有力无力,至数匀齐与否中辨察神之衰旺。
近人时逸人曾将脉有神概括为:形体柔和,来去从容,来去如一,应指有力四端,并日:“四项同耐见之,方得谓之有神。
”可谓要言不烦。
3、根。
脉贵有根这一思想,在《难经》时期就已明确地提示了。
其曰:“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夫脉之有根,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
”故脉之有根与否,是肾中元气盛衰的重要标志。
后世认为:脉根有二,一为尺部,二为沉候。
如《医宗必读》日:“两尺为肾部,沉候之六脉皆肾也。
然两尺之无根与沉取之无根,总之,肾水绝也。
”另外,也有一些医家认为男女之根脉应有区别,如《医学人门》谓:“男子以右尺为根,女子以左尺为根。
”然而不论怎样区别,仍然是以尺脉为根。
需要指出,临床经常可见,尺脉欲绝之患者,并非根本之败,而仅仅是肾气衰弱,或者邪气为之阻遏等证。
近人张琪曾明确指出:“如下焦邪实壅阻之症,多尺脉不见,不能骤然认为无根,迨邪气去则脉自出。
在妇科中,亦有寒气内结胞官,而尺部无脉者,寒湿得湿化则脉自出。
”
因此,脉根与胃气相比,远不如胃气更重要。
《医学准绳六要》即歌臼:“尺中弱甚似无根,脾胃与今脉尚存,大脏色黄犹进食,斯人终不赴幽冥”。
当然,若沉候全无,举之浮大在久病重病之人,绝非吉兆,多是正气衰竭的表现。
可见,
脉根之有无,在脉诊之中仍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脉贵有胃神根,这三者密不可分,并且以胃气为统帅,胃气存则神与根自然存在,无论脉象怎样变化,只要见到从容和缓,匀齐有力,就是有胃神根。
所以,不少医家从实践经验出发,将三者混同而论。
如《三指禅》以一缓字统之;《医原》则以圆字统之,其日:“此一圆字,又得胃神根之神髓矣。
”缓字已释之于前。
然何为圆?《医原》日:“圆则气血通调、精神贯注。
”高士宗则与缓连称其日:“圆缓者,脉来应指,至数匀调。
“可以说:识得圆缓二字,即得诊家之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