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寸部、尺郁诊脉法有哪些

合集下载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右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令狐采学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诊脉秘笈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

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这样,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学脉诊要靠自己去体会,脉书上所指示的脉诊,方法诀窍很多,但都只是一个大概,是一些规矩。

良匠授人以规矩准绳,不能使人巧。

所以学习脉学和锻炼脉诊,主要是全靠自己去体会,才能够领悟它,和不断的发现它。

诊脉秘笈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

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切脉的同时要先“看”,看病人的“动”、“静”,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观察病人气色、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分清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心、肺、头、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肾、下焦”。

通过舌苔的厚薄,以及脉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里”,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分清患者的“虚实”。

诊脉秘笈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中医切脉方法

中医切脉方法

中医切脉方法左手右手寸口——心寸口——肺闭上——肝闭上——脾尺中——肾尺中——命门(右肾)左手脉象心脉: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肝脉:正常不弱不强,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说明大多有胃炎之类的病。

尺脉: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是头痛或头脑不清楚,有时分不清楚就是有痛病。

右手脉象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虚,有便溏腹痛问题。

右手尺脉:太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脉大小:主管察气。

脉大气望,脉小气虚。

2、脉快慢:主管察精。

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3、脉硬软:主管察火。

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1、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太子参:补气生津。

党参:益气,生津,养血。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大枣:补充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

黄芪(qi):补气生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

2、补阳药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巴戟(qi)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仙茅:温肾壮阳,强筋骨,祛寒湿。

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

益智仁:暖身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tuo)。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补血安胎,疗伤续折。

蛤(ge)蚧: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

冬虫夏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

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淫羊藿: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寸关尺脉法

寸关尺脉法

寸关尺脉法[卷第一] 平寸口脉法寸口脉沉紧。

苦心下有寒。

时痛。

即有积邪。

寸口脉偏绝。

则臂偏不遂。

其人两手俱绝者。

不可治。

寸口脉如羹上肥。

阳气微。

寸口脉连连如蜘蛛丝。

阴气衰。

寸口脉沉而紧。

病在中。

浮而盛。

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

寒中疝瘕。

小腹痛。

寸口脉滑而迟。

不沉不浮。

不长不短者。

为无病。

寸口脉沉大而滑。

沉即为血实。

滑即为气实。

血气相搏。

入脏即死。

入腑自愈。

寸口脉弦而紧。

弦即卫气不行。

卫气不行即恶寒。

水下流走肠间。

寸口脉紧或浮。

膈上有寒。

肺下有水气。

寸口脉沉滑者。

中有水气。

血实目肿。

寸口脉双弦。

两胁下拘急而痛。

淅淅恶寒。

寸口脉浮而滑。

头中痛。

寸口脉缓而迟。

缓即为虚。

迟则为寒。

虚寒相搏则欲温食。

食冷即咽痛。

寸口脉迟而涩。

迟即为寒。

涩为少血。

寸口脉浮大。

按之反涩。

尺中亦微而涩。

故知有滞气宿食。

寸口脉动而弱。

动即为惊。

弱即为悸。

寸口脉微弱。

气血俱虚。

男子即吐血。

妇人即下血。

寸口脉浮。

中风发热头痛。

寸口脉紧。

伤寒头痛。

寸口脉缓。

皮肤顽痹不仁。

风寒入肌肉。

寸口脉滑。

阳气实。

胸中壅满。

吐逆。

寸口脉弦。

心中。

微头痛。

胃脘痛。

心下有水气。

寸口脉弱。

阳气虚。

自汗出。

寸口脉涩。

是胃气少虚竭不足。

寸口脉芤。

即吐血。

微芤者衄血。

寸口脉伏。

胸中逆气。

噎塞不通。

是诸气上冲胸中也。

寸口脉沉。

胸中引胁痛。

胸膈有水气。

寸口脉软弱。

汗自出。

是虚损病。

寸口脉迟。

上焦有寒。

寸口脉实。

上焦生热。

[卷第一] 平关脉法关脉时来时去。

乍大乍小。

乍疏乍数者。

胃中寒热羸弱。

不欲食。

如疟状。

关脉涩坚大实。

按之不减有力。

为中焦实。

有伏结在胃中。

关脉滑。

乍大乍小不匀。

必吐逆。

关脉浮大。

风在胃中。

张口肩息。

心下澹澹。

食即欲呕。

关脉微浮。

有积热在胃中。

呕吐蛔(音回)虫。

心神健忘。

关脉弦而长。

有痛如刀刺之状。

在脐左右上下。

关脉浮。

气虚腹满。

不欲饮食。

关脉紧。

心下苦满痛。

脉紧为实也。

关脉微。

胃中有冷气。

心下拘急。

关脉数。

胃中有客热。

关脉缓弱。

脾胃气不足。

不能食。

关脉浮滑。

脉诊寸关尺:经方三部脉证纲要!

脉诊寸关尺:经方三部脉证纲要!

1)寸脉寸脉浮,辨虚实。

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

宜桂枝汤;浮实,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

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咳剧者,宜厚朴麻黄汤。

咽喉痛者,属温病,宜银翘马勃散。

双寸脉浮滑或浮数,瘀热在里,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紧,苦头痛骨肉疼,当发汗,太阳病中寒。

宜麻黄汤;三关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

寸脉微,分左右。

左寸微,头晕、头侧隐痛,颈项不利,脑血管痉挛或大脑供血不足,少阴病。

心悸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汗多者,宜桂枝加附子汤;四肢凉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右寸微,咽喉干痛,喑哑,短气、胸闷,太阴病。

多见于喉痹,宜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喜唾者宜理中丸。

左右寸皆微者,少阴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寸脉数,烦热,热在上焦,喉咽不利,口舌生疮,太阳阳明病。

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泻心汤,黄连上清丸。

黄连、栀子脉。

寸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心动过缓,太阴病。

宜桂枝加附子汤。

寸脉滑,内热,咯痰,胸中壅满,甚则吐逆,阳明病。

宜千金苇茎汤、射干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为寒饮,太阳病。

宜小青龙汤、茯苓甘草汤。

寸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太阴病。

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脉。

寸脉涩,咽喉干,少津液,是胃气不足,太阴病。

宜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生地黄脉。

寸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阳明病,宜白虎加人参汤、也可生脉饮加三七。

寸脉伏,胸中逆气,噎寒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太阳病。

宜旋覆代赭汤、奔豚汤。

寸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太阳太阴合病。

宜服泽漆汤、十枣汤。

寸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太阴病。

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薯蓣丸。

寸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欲呕吐,太阴少阴合病。

宜服黄连汤,或附子汤、理中汤加黄连寸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阳明病;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太阴病。

诊脉的轻重指法

诊脉的轻重指法

诊脉的轻重指法
诊脉有一定规则,即左脉寸关尺,对应心肝肾;右脉寸关尺,对应肺脾肾。

寸关尺三部脉,各有浮中沉三种诊法,三三得九,又称三部九侯法。

每部的浮中沉取脉法(轻取、中取、重取)又有那些区别呢?《难经》给出了答案:1、轻取法:1)、用指摸脉的力量,就像三颗大豆的重量,触及皮毛,以侯肺部疾病。

2)、用指摸脉的力量,就像六颗大豆的重量,触及血脉,以候心部疾病。

2、中取法:用指摸脉的力量,就像九颗大豆的重量,触及肌肉,以侯脾部疾病。

3、重取法:1)、用指摸脉的力量,就像十二颗大豆的重量,触及筋膜。

以候肝部疾病。

2)、用指摸脉的力量,(就像十五颗大豆的重量)触及骨骼,以候肾部疾病。

肺主皮毛,所以侯肺部疾病要摸到皮毛即可;心主身之血脉,所以侯心部疾病要摸到血脉;脾主身之肌肉,所以侯脾部疾病要摸到肌肉;肝主筋,所以侯肝部疾病要摸到筋膜即可;肾主骨,所以侯肾部疾病要摸到骨骼。

古人示人以方法,摸到皮毛的力量相当于3颗大豆的重量,摸到血脉要用六颗大豆重量的力量,摸到肌肉要用九颗大豆重量的力量,摸到筋膜,要用十二颗大豆重量的力量,摸到骨骼,要用十五颗大豆重量的力量。

请问:今天的摸脉人做到了吗?。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察觉脉搏的变化来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状况可以通过脉搏的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寻找脉搏的特征对于判断疾病的种类和程度非常重要。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是指医生在诊断病人时,会用手指按住病人的腕部(寸口)察看脉搏的变化。

具体的寸口包括左右手的尺部、中部、关部三个区域。

医生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仔细观察、感觉脉搏,并将观察到的变化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来进行诊断。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因为脉搏的变化很微小,容易被忽略或误判。

而且不同疾病的脉搏特征也不尽相同,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总之,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说是中医医术的精髓所在。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寸部、尺郁诊脉法有哪些
1、寸微尺弱“问日: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日: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答日:假令寸日脉微,名日阳不足,阴气上人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日:何谓阴不足?答日:尺脉弱,名日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寸部主阳、主表、卫外之阳不足则恶寒,其脉微;尺部主阴、主里,阴气不足,则阴虚内热,其脉弱,此以寸、尺对比法,辨别阴阳失调所致恶寒,发热证,博粹堂中医介绍。

2、寸浮数尺涩“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寸脉浮数为阳热气盛,尺脉涩为热伤阴血,血络受损,则为下利脓血,与寸脉沉迟之虚寒下利不同。

3、尺、寸浮大“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浮为正气虚,大为邪气盛,但寸部浮大为格,病在上焦、阳气不降而格于上;尺中浮大为关,病在下焦,阴气关于下,不能上交,如尺、寸俱浮大为关格,上则吐逆,下则不得小便。

4、寸微尺紧“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脉微为亡阳,故大汗出,尺脉紧为阴弋盛,证属阴盛亡阳,故称“不见阳”。

5、寸浮尺涩“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寸口脉浮大为阳气盛,胃有热,尺中涩为气滞食积,脾呆不运,故见涩脉,非为涩弱无力之脉,故知腹中有食,宜大承气汤主治。

6、寸沉尺微“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口咽手足痹,其而翕热,如醉状”。

痰饮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服小青龙汤后,饮邪未去而出现各种变证,饮邪在上则寸脉沉,下焦真阳不足,故尺脉微。

7、寸或尺脉独见“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

寸脉主阳而独见不及关部,为上焦心肺之气不降,有升无降;尺脉主阴而独见不及关部,为肝肾不升,有降无升,故寸脉不及为阳绝。

尺脉不及为阴绝,阴阳离绝,其病不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