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张小飞之四圣心源卷三寸口人迎脉法
中医张小飞之四圣心源卷三寸口脉法

寸口脉法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
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
关者,阴阳之中气也。
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
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
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
《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
胁也。
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
候脾,两关部也。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
部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
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
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已也。
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
《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藏主也。
气口即寸口。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府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
与心肺同候于两寸。
越人十难,实为定法。
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
【诊断】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

【诊断】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人迎寸口脉诊法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诊脉方法之一,包含理论依据、临床指导等。
该脉法可通过寸口脉与人迎脉的脉象相互对比,指导经脉辨证及针灸临床治疗。
但由于历代医家对于人迎脉所在的诊脉位置见解不一,使得对该脉法的应用造成障碍。
故笔者着眼于古典文献,从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探析人迎寸口脉诊法,以验于临床。
1诊脉位置在应用人迎寸口脉诊法前应首先对其历史源流进行梳理。
后世医家对人迎寸口脉法的诊脉位置有2种认知:一种观点认为人迎脉诊脉位置位于颈部喉结旁的动脉处,气口即寸口;另一种观点源自《脉经》,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脉诊脉位置,右手关前一分为寸口脉诊脉位置,由于该脉法诊脉位置的不确定,导致了历代医家对人迎脉诊脉位置各抒己见,使该脉法应用混乱。
1人迎脉诊脉于颈部《灵枢·本输》曰:“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灵枢·寒热病》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1]。
《内经》已经指出人迎为颈部动脉,位于足阳明胃经。
故后世医家多认为此脉法中的人迎脉位于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而寸口脉位于双手的肺经寸口脉。
但是,人迎脉诊脉位置若位于颈旁动脉则会给临床操作带来诸多不便。
人迎脉位于颈部动脉,则左右皆有人迎脉、寸口脉。
虽然《灵枢·动输》中记载:“阴阳上下,其动一也。
”但在实际临床中,由于病情的多变复杂,很可能会出现左右人迎寸口大小相反,甚至出现左右寸口脉相差非常大的情况,这时该如何诊脉,则无法确定。
历史上认同人迎位于颈旁动脉的学者也未能对此做出较为合理的解答。
2诊脉位置位于左右手首次将人迎寸口脉法赋予新的含义的是《脉经》,王叔和于《脉经·卷第一·两手六部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云:“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2]分析其内容可知,其中关于人迎、气口的定位应为关前一分。
后世医家孙思邈、陈无择等也认同“左人迎,右寸口”的观点,临床上很多医生以此作为依据也取得了显著疗效,说明也有其理论以及临床意义。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医针灸的常用脉学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人迎气口的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气机运行情况,进而判断病情和辅助诊断疾病。
人迎气口位于颈部的两侧,距离颈椎横突约3寸,即颈椎下缘处。
触摸人迎气口时,应用中指贴近颈椎后,由上往下滑动,当感觉到颈动脉搏动的地方即为人迎气口。
在诊断中,医生会观察人迎气口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滑动感等特征,进一步判断病情。
常见的脉象有沉、浮、紧、弦、细、数、缓、急等。
人迎气口脉法主要用于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等特点,可以辅助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但需要指出的是,人迎气口脉法仅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不能替代其他现代医疗技术和方法,如影像学检查等。
《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学术
口
心源
核心
理论
变化
五行生克
原文
黄元御
中医 根源
精神
白话
气血 杂病 气
七五官
生成
九阳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四圣心源》是清代中医一代宗师黄元御的精华之作,是黄师中医学术的核心思想的体现。黄元御所尊四圣: 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所尊四部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四圣 心源》阐发四圣要旨,其学术以脾胃中气为核心,兼顾四旁(心、肺、肝、肾),提出了脾升胃降的脏腑整体循 环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极具指导价值。本书补充了望闻问切的诊断基础内容,并画龙点睛的讲出了黄元御脏腑循 环和三焦循环的核心理论,比原著内容多出两卷,更浅显易懂,更易于读者学习,特别是易于初学者入门。
4
九伤风根源
5
十齁喘根源
二鼻口根源
一耳目根源
三咽喉
四声音
五须发
一痈疽根源 二瘰疬根源
三癞风根源 四痔漏根源
一经脉根源 二杂病根源
三胎妊解 四产后根源
附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01
一六气名目
02
二六气从化
03
三六气偏见
04
四圣心源脉法解

四圣心源脉法解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
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著,既迷罔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使踟蹰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
顾此恨恨,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寸口脉法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
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
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大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
《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
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营运十二经中,周而复始。
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己也。
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
《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脏主也。
气口即寸口。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腑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越人十难,实为定法。
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寸口人迎脉法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
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腑。
以太阴为五脏之首,阳明为六腑之长也。
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人迎大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

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人迎大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黄帝内经》关于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汤泼雪的讲义第七章是色脉,前面说的是看气色诊病,后边介绍了三种《黄帝内经》的诊脉方法。
脉搏因为藏在身体皮肤以内,和浮于表面的气色相比属阴,今天就先说说人迎寸口脉法。
所谓人迎寸口就是两个脉搏的名字。
人迎脉在喉结外侧颈动脉搏动处,属于足阳明胃经而在头,是地的阳气迎合于天的交界处,又有迎接贵人的含义。
寸口脉在手寸关尺三部脉中,最大者,属于手太阴肺经,是天的阴气下降于地的交界处,也是天地气交,阴阳界交之处。
人迎寸口脉的诊脉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比较两个脉搏的大小来指导临床:1、人迎和寸口脉大小相一致的,说明阴阳平调。
2、人迎大于寸口一倍的,说明少阳之气太过,病在足少阳,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少阳。
3、人迎大于寸口两倍的,说明太阳之气太过,病在足太阳,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太阳。
4、人迎大于寸口三倍的,说明阳明之气太过,病在足阳明,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阳明。
5、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的,说明厥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厥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厥阴。
6、寸口大于人迎两倍的,说明少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少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少阴。
7、寸口大于人迎三倍的,说明太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太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太阴。
8、如果人迎和寸口脉的差距达到了四倍,离死亡就很接近了。
人迎脉位于喉结两旁一寸五分处,为阳明胃脉,主要以诊察在外的六腑病变,所谓“人迎主外”。
人迎寸口脉法对比其实就是阴阳对比,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理念。
人迎脉在上,为天为阳,寸口脉在下,为地为阴。
《灵枢·五色》中解释了诊脉的原理:人迎盛坚者,伤于寒。
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学习了这一个诊脉方法后,还是有所疑问,《黄帝内经》也说过,天不满西北。
地不足东南。
人体的左右不一致非常正常。
人迎寸口脉左右都有,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会出现左侧人迎大于寸口,同时右侧人迎小于寸口,或两侧人迎同时大于寸口,反之亦然,各种各样的情况,那么在上面几种情况下,以哪一边为准呢?我又从网上找到了一些论述,其中有一篇《脉法赞》说的是,所传以分左右寸口为人迎气口者,实乃分左右阴阳之意。
流传千年却秘而不宣?亦是失传已久?人迎、寸口脉法探秘

流传千年却秘而不宣?亦是失传已久?人迎、寸口脉法探秘导言:在码这篇文章的时候,脑袋里一直有这么一句话:“假的传千里,真的没人理”,号称是80后注明作家韩寒的格言,不知读完此文,各位是不是也这么想。
今天本想接着讲讲上次那篇黄帝内经剩余四分之三的答案的,没看过此文的朋友请看如下链接:经典“黄帝内经”并不完整,只透露了最多四分之一的人体机密但是这个答案确实比较烧脑,估计也会编辑的比较痛苦,最近事情也比较多,一直拖着没下笔,而且也有不少朋友留言,其实是知道答案的,这里就先公布一下,答案在一本书里:祝华英道长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此书讲述的是祝道长在进入道家内丹、胎息功态时内观到人体经络运行的奥秘,并根据祝道长行医几十年经验,结合内经所着的一本经验之书,其中道理笔者深以为然,并在孜孜不倦的研究实践中。
非常建议各位都花点时间来读一读此书,笔者非常可惜此书在中医界似乎并没有引起轰动,这大概也足以说明本文开头的部分了吧,笔者能力有限,以后也会把自己的实践和领悟,逐渐融汇在今后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
也就是在这本书中,对人迎、寸口的古脉法做了了解,其实此脉法在内经中早有描述,配合灵枢的大篇幅针刺讲解,实在应该是针刺之前的必备程序。
以下是人迎脉位置:以下是常见的寸口脉位置:笔者以前介绍过如何切脉的,其实就是切的寸口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此文,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仰望岐黄”在关键索引里查阅此文:全文 - 10分钟教会你把脉 - 贫号是如何自学脉诊的笔者不禁惊诧,为何如此简单明了之古脉法没有流传下来,别说人迎脉了,现在很多面诊的中医甚至连寸口脉都不把了,同样的病症有不同的病机,这是必须要依靠比如舌诊、脉诊来辅佐诊断的,笔者甚至认为,上工可以仅凭脉法、刺法,就可初步调定阴阳平衡,小病自去也。
废话少说,下面来介绍下人迎、寸口脉法。
该诊法最早出自《灵枢·终始》:“持其脉口(即寸口脉)人迎(即人迎脉),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脉法针灸之人迎寸口针法

脉法针灸之人迎寸口针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开篇即将脉法针刺放在了重要地位。
观今人之针刺,非但未做到仲景所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更是将脉法抛之尽净。
有感于此,临床针刺发奋研究脉法,为古脉法针灸重新绽放出光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针刺的脉法很多,(以后我也会对主要的一些脉法进行阐述),但《灵枢》中反复提及到,记载较详实的还当属人迎寸口脉。
《灵枢.终始》篇记载有“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此处脉口即是寸口)寸口人迎分别代表人体阴阳之气,若是阴阳失衡,即代表某些经络出现了问题,所以《终始》篇就有“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燥,病在手少阳。
”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人迎脉博力度或者说宽度大一倍于寸口脉,那么病变在足少阳经上,脉博一倍而躁动,那么病变在手少阳经。
当然一倍,二倍,三倍,需要临床上医师自己去体会。
二倍大就在足太阳,三倍大则在足阳明。
若脉加躁动即在相应的手经。
同样寸口若大于人迎,说明病位较深,已入阴经。
寸口一倍于人迎,在足厥阴,二倍在足少阴,三倍在足太阴,若脉加躁动,即病在相应的手经。
所以人迎寸口脉法可以准确定位到经络病变。
对于治法,《终始》篇中同样有相关的论述“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足厥阴,二泻一补”。
即是说如果人迎大一倍寸口,那么可以泻胆经,补肝经,泻用两个穴位,补用一个穴位。
”补泻穴位运用还是五输穴运用的较多。
当然也可以用五输穴以外的穴位。
临床上遇病人主诉臀部牵涉腿外侧疼痛一周,持其寸口人迎,寸口一倍人迎,补胆经风市,阳陵泉,泻太冲,次日疼痛即明显好转。
临床此类病例较多。
脉诊的优势在于我们能够判断出疾病治疗是否有效。
治疗后”必切而验之,竦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
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
”扎完再号脉,人迎寸口平衡了,虚脉变有力了,实脉变无力了。
疾病即能好转。
然而我们在临床上很多疾病号脉人迎寸口没有太大差异又该怎么办呢,内经中同样讲到“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寸口人迎脉法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
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
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
以太阴为五
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
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府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
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
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
盛则为热,
虚则为寒,紧则痛痹,代则乍甚乍间。
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死不治。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盛则胀满、
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
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
《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
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
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以气口主里,伤食则
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
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