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迎寸口脉法

合集下载

人迎,寸口脉,必先凝神

人迎,寸口脉,必先凝神

人迎,寸口脉,必先凝神人迎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

(《灵枢》)任脉之侧开二寸,即足阳明胃经也。

其在颈之穴名曰人迎,夹结喉两旁一寸半,乃腹部第二行次之脉也。

(马元台)按人迎气口之脉,本皆经训。

但人迎为足阳明之脉,不可以言于手,气口总手太阴而言,不可以分左右。

如《动输》、《本输》、《经脉》等篇,明指人迎为结喉旁胃经动脉。

盖上古诊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诊周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脏腑之气。

然则人迎,自有其位,《脉经》乃扯人迎于左手,而分气口于右手,不知何据而云然?愚初惑之,及见《纲目》释云∶人迎在结喉两旁,足阳明之脉也;又见庞安常《论脉》曰∶何谓人迎,喉旁取之。

近见徐东皋曰∶《脉经》谓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误也。

若此数君,已觉吾之先觉矣。

(《类经》)气口寸口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素问》)《一难》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难经》)按寸口、气口、脉口之义,历考经文,乃统两手而言,非独指两寸为寸口。

右手为气口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

是名虽三,而实则手太阴肺经一脉也。

王叔和未详经旨,突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以致后人俱指两寸为寸口,右关为气口,而不复知统两手而言矣。

(《景岳全书》)寸、关、尺,辄名心脉、肺脉、肝脉、脾脉、肾脉者非也,此手太阴肺经之动脉,分其部以候他脏之气耳。

李时珍曰∶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脉行始于肺,终于肝,而复会于肺。

肺为气所出入之门户,故名曰气口,而为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种,主要是通过观察人体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它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人迎寸口诊法的相关内容。

人迎、寸口,指的是脉搏的两个部位。

人迎脉指的是人中下,寸口脉指的是手腕处。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触诊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根据变化的情况,医生可以判断病人是属于实证还是虚证,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观察面色在中医诊断中,观察面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人的面色可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通过观察面色,医生可以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判断病人属于实证还是虚证。

面色红润、气色鲜明的人,往往是体内有热,阳气过盛,属于实证;而面色苍白、气色晦暗的人,则可能是气血不足,阳气不足,属于虚证。

观察舌苔舌苔是人体的生理反应之一,也可以反映出疾病的情况。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度等情况,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

舌苔白腻、湿润的人,往往是体内有湿热,消化功能减弱,属于湿热证;而舌苔淡白、干燥的人,则可能是气血不足,阴液亏虚,属于虚证。

观察脉象脉象也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观察脉象的速度、强弱、有无等情况,可以判断出病人的病情。

脉象沉细数而弦的人,往往是气血不足,阳气亏虚,属于虚证;而脉象弦数而滑的人,则可能是肝郁气滞,阴寒证等。

人迎寸口诊法是一种全面细致的诊断方法,在观察人迎、寸口、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都需要非常仔细地观察和分析。

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准确性高:由于人迎寸口诊法多方面综合分析,因此在诊断准确性上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病人的病情。

灵活性强:人迎寸口诊法不局限于一种疾病,而是适用于各种疾病类型,因此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病情。

适用范围广:人迎寸口诊法可以用于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包括感冒、发烧、胃肠炎、慢性病等,适用范围广泛。

【诊断】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

【诊断】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

【诊断】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人迎寸口脉诊法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诊脉方法之一,包含理论依据、临床指导等。

该脉法可通过寸口脉与人迎脉的脉象相互对比,指导经脉辨证及针灸临床治疗。

但由于历代医家对于人迎脉所在的诊脉位置见解不一,使得对该脉法的应用造成障碍。

故笔者着眼于古典文献,从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探析人迎寸口脉诊法,以验于临床。

1诊脉位置在应用人迎寸口脉诊法前应首先对其历史源流进行梳理。

后世医家对人迎寸口脉法的诊脉位置有2种认知:一种观点认为人迎脉诊脉位置位于颈部喉结旁的动脉处,气口即寸口;另一种观点源自《脉经》,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脉诊脉位置,右手关前一分为寸口脉诊脉位置,由于该脉法诊脉位置的不确定,导致了历代医家对人迎脉诊脉位置各抒己见,使该脉法应用混乱。

1人迎脉诊脉于颈部《灵枢·本输》曰:“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灵枢·寒热病》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1]。

《内经》已经指出人迎为颈部动脉,位于足阳明胃经。

故后世医家多认为此脉法中的人迎脉位于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而寸口脉位于双手的肺经寸口脉。

但是,人迎脉诊脉位置若位于颈旁动脉则会给临床操作带来诸多不便。

人迎脉位于颈部动脉,则左右皆有人迎脉、寸口脉。

虽然《灵枢·动输》中记载:“阴阳上下,其动一也。

”但在实际临床中,由于病情的多变复杂,很可能会出现左右人迎寸口大小相反,甚至出现左右寸口脉相差非常大的情况,这时该如何诊脉,则无法确定。

历史上认同人迎位于颈旁动脉的学者也未能对此做出较为合理的解答。

2诊脉位置位于左右手首次将人迎寸口脉法赋予新的含义的是《脉经》,王叔和于《脉经·卷第一·两手六部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云:“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2]分析其内容可知,其中关于人迎、气口的定位应为关前一分。

后世医家孙思邈、陈无择等也认同“左人迎,右寸口”的观点,临床上很多医生以此作为依据也取得了显著疗效,说明也有其理论以及临床意义。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医针灸的常用脉学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人迎气口的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气机运行情况,进而判断病情和辅助诊断疾病。

人迎气口位于颈部的两侧,距离颈椎横突约3寸,即颈椎下缘处。

触摸人迎气口时,应用中指贴近颈椎后,由上往下滑动,当感觉到颈动脉搏动的地方即为人迎气口。

在诊断中,医生会观察人迎气口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滑动感等特征,进一步判断病情。

常见的脉象有沉、浮、紧、弦、细、数、缓、急等。

人迎气口脉法主要用于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等特点,可以辅助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但需要指出的是,人迎气口脉法仅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不能替代其他现代医疗技术和方法,如影像学检查等。

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人迎大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

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人迎大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

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人迎大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黄帝内经》关于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汤泼雪的讲义第七章是色脉,前面说的是看气色诊病,后边介绍了三种《黄帝内经》的诊脉方法。

脉搏因为藏在身体皮肤以内,和浮于表面的气色相比属阴,今天就先说说人迎寸口脉法。

所谓人迎寸口就是两个脉搏的名字。

人迎脉在喉结外侧颈动脉搏动处,属于足阳明胃经而在头,是地的阳气迎合于天的交界处,又有迎接贵人的含义。

寸口脉在手寸关尺三部脉中,最大者,属于手太阴肺经,是天的阴气下降于地的交界处,也是天地气交,阴阳界交之处。

人迎寸口脉的诊脉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比较两个脉搏的大小来指导临床:1、人迎和寸口脉大小相一致的,说明阴阳平调。

2、人迎大于寸口一倍的,说明少阳之气太过,病在足少阳,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少阳。

3、人迎大于寸口两倍的,说明太阳之气太过,病在足太阳,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太阳。

4、人迎大于寸口三倍的,说明阳明之气太过,病在足阳明,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阳明。

5、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的,说明厥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厥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厥阴。

6、寸口大于人迎两倍的,说明少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少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少阴。

7、寸口大于人迎三倍的,说明太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太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太阴。

8、如果人迎和寸口脉的差距达到了四倍,离死亡就很接近了。

人迎脉位于喉结两旁一寸五分处,为阳明胃脉,主要以诊察在外的六腑病变,所谓“人迎主外”。

人迎寸口脉法对比其实就是阴阳对比,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理念。

人迎脉在上,为天为阳,寸口脉在下,为地为阴。

《灵枢·五色》中解释了诊脉的原理:人迎盛坚者,伤于寒。

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学习了这一个诊脉方法后,还是有所疑问,《黄帝内经》也说过,天不满西北。

地不足东南。

人体的左右不一致非常正常。

人迎寸口脉左右都有,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会出现左侧人迎大于寸口,同时右侧人迎小于寸口,或两侧人迎同时大于寸口,反之亦然,各种各样的情况,那么在上面几种情况下,以哪一边为准呢?我又从网上找到了一些论述,其中有一篇《脉法赞》说的是,所传以分左右寸口为人迎气口者,实乃分左右阴阳之意。

流传千年却秘而不宣?亦是失传已久?人迎、寸口脉法探秘

流传千年却秘而不宣?亦是失传已久?人迎、寸口脉法探秘

流传千年却秘而不宣?亦是失传已久?人迎、寸口脉法探秘导言:在码这篇文章的时候,脑袋里一直有这么一句话:“假的传千里,真的没人理”,号称是80后注明作家韩寒的格言,不知读完此文,各位是不是也这么想。

今天本想接着讲讲上次那篇黄帝内经剩余四分之三的答案的,没看过此文的朋友请看如下链接:经典“黄帝内经”并不完整,只透露了最多四分之一的人体机密但是这个答案确实比较烧脑,估计也会编辑的比较痛苦,最近事情也比较多,一直拖着没下笔,而且也有不少朋友留言,其实是知道答案的,这里就先公布一下,答案在一本书里:祝华英道长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此书讲述的是祝道长在进入道家内丹、胎息功态时内观到人体经络运行的奥秘,并根据祝道长行医几十年经验,结合内经所着的一本经验之书,其中道理笔者深以为然,并在孜孜不倦的研究实践中。

非常建议各位都花点时间来读一读此书,笔者非常可惜此书在中医界似乎并没有引起轰动,这大概也足以说明本文开头的部分了吧,笔者能力有限,以后也会把自己的实践和领悟,逐渐融汇在今后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

也就是在这本书中,对人迎、寸口的古脉法做了了解,其实此脉法在内经中早有描述,配合灵枢的大篇幅针刺讲解,实在应该是针刺之前的必备程序。

以下是人迎脉位置:以下是常见的寸口脉位置:笔者以前介绍过如何切脉的,其实就是切的寸口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此文,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仰望岐黄”在关键索引里查阅此文:全文 - 10分钟教会你把脉 - 贫号是如何自学脉诊的笔者不禁惊诧,为何如此简单明了之古脉法没有流传下来,别说人迎脉了,现在很多面诊的中医甚至连寸口脉都不把了,同样的病症有不同的病机,这是必须要依靠比如舌诊、脉诊来辅佐诊断的,笔者甚至认为,上工可以仅凭脉法、刺法,就可初步调定阴阳平衡,小病自去也。

废话少说,下面来介绍下人迎、寸口脉法。

该诊法最早出自《灵枢·终始》:“持其脉口(即寸口脉)人迎(即人迎脉),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

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

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内经》经文①《素问·六节藏象论》:“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②《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③《灵枢·终始篇第九》:“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⑷《灵枢·经脉篇第十》:“肺手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关前一分,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左人迎,右寸口

关前一分,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左人迎,右寸口

关前一分,左为人迎,右为寸口。

左人迎,右寸口
人迎寸口脉法,关前一分,左为人迎,右为寸口。

通过比较人迎寸口脉的大小,来确定是人体阳病还是阴病。

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病在阳。

若寸口脉大于人迎脉,病在阴。

确定了阴阳之后。

再比较关前一分和关的大小判断是一盛二盛三盛,这样可以判断是哪一脏或者经络病变。

举例说明:偌候得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可以确定是阳病,再通过关前一分脉和关的脉大小做比较,如果关前一分和关大小相仿,则是足膀胱经盛,足少阴肾经虚。

如果关前一分和关前一分比较为一盛,则为足少阳胆经盛,足厥阴肝经虚。

若关前一分和关比较三盛,则为足阳明胃经盛,而足太阴脾经虚。

然后通过针灸,就可以调整两经及脏腑的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为何古人却不用(此脉法)呢?……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对比不能诊断六经病。

……
人迎寸口脉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懂了这套脉法,那是我欣喜若狂……如果没有亲历过痛苦的思考,无论我怎么强调这套脉法的重要性你都不会有感觉,但当你掌握了这套脉法,就可以轻松准确地判断六经病的病位,临床疗效便有了质的飞跃。

“《脉法赞》云:心肝出左……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真的太感谢王叔和了,如果没有他,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人迎与气口的位置,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懂人迎气口脉法……这篇文献的定位是: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关前一分为气口……
左手关前一分比较,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右手脉大就是阴病……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

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为三盛……
诊脉时先通过左右手关前一分大小的对比,判断病是在阳病还是在阴病,左手脉大为阳病,反之为阴病。

然后将盛的一侧关前一分与关脉比较,判断病人具体病变所在。

以左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少阳;如大小差不多,病在太阳;如明显大于关,病在阳明。

以右手脉大而言,右手关前小于关,病在厥阴;如大小差不多,病在少阴,如明显大于关,病在太阴……
根据这套脉法,临床便可精确判断六经病……如果病人主诉头晕,一摸脉整体也是弦脉,但同时气口二盛,我便可初步判断为少阴病,再进行方向性的问诊如是否没精神、怕冷等,如果证状又能证明是少阴病,就可以应用真武汤加减。

人迎气口脉法是快速判断人体状态的一个纲领性的脉诊方法,分出六经并不是脉诊的全部,而是脉诊的开始,我用人迎气口脉诊法分出六经后,必须还要参考整体脉的大小、虚实、滑涩等,还要参业寸脉与尺脉。

寸以候表,尺以候里。

寸脉可以反映病人表的虚实情况,尺脉可以反映内里的虚实情况。

以发汗为例,用麻黄汤发汗必须要表里都实才可,寸尺任何一部虚都不可用麻黄汤;用桂枝汤发汗,尺脉不能大虚,尺脉过虚只能通过补益的方法使其自汗。

当我将人迎寸口脉法应用于临床,我的疗效有了质的飞跃……我用大量的临床来验证过这套脉法,精准无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