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辩寸口人迎脉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种,主要是通过观察人体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它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人迎寸口诊法的相关内容。
人迎、寸口,指的是脉搏的两个部位。
人迎脉指的是人中下,寸口脉指的是手腕处。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触诊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根据变化的情况,医生可以判断病人是属于实证还是虚证,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观察面色在中医诊断中,观察面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人的面色可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通过观察面色,医生可以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判断病人属于实证还是虚证。
面色红润、气色鲜明的人,往往是体内有热,阳气过盛,属于实证;而面色苍白、气色晦暗的人,则可能是气血不足,阳气不足,属于虚证。
观察舌苔舌苔是人体的生理反应之一,也可以反映出疾病的情况。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度等情况,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
舌苔白腻、湿润的人,往往是体内有湿热,消化功能减弱,属于湿热证;而舌苔淡白、干燥的人,则可能是气血不足,阴液亏虚,属于虚证。
观察脉象脉象也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观察脉象的速度、强弱、有无等情况,可以判断出病人的病情。
脉象沉细数而弦的人,往往是气血不足,阳气亏虚,属于虚证;而脉象弦数而滑的人,则可能是肝郁气滞,阴寒证等。
人迎寸口诊法是一种全面细致的诊断方法,在观察人迎、寸口、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都需要非常仔细地观察和分析。
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准确性高:由于人迎寸口诊法多方面综合分析,因此在诊断准确性上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病人的病情。
灵活性强:人迎寸口诊法不局限于一种疾病,而是适用于各种疾病类型,因此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病情。
适用范围广:人迎寸口诊法可以用于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包括感冒、发烧、胃肠炎、慢性病等,适用范围广泛。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医针灸的常用脉学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人迎气口的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气机运行情况,进而判断病情和辅助诊断疾病。
人迎气口位于颈部的两侧,距离颈椎横突约3寸,即颈椎下缘处。
触摸人迎气口时,应用中指贴近颈椎后,由上往下滑动,当感觉到颈动脉搏动的地方即为人迎气口。
在诊断中,医生会观察人迎气口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滑动感等特征,进一步判断病情。
常见的脉象有沉、浮、紧、弦、细、数、缓、急等。
人迎气口脉法主要用于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等特点,可以辅助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但需要指出的是,人迎气口脉法仅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不能替代其他现代医疗技术和方法,如影像学检查等。
六腑化谷、 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 三部九候脉法

六腑化谷、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三部九候脉法四圣心源卷三[原文]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生死。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
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着。
既迷惘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使踟躅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
顾此悢悢,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翻译】六腑消化谷物,津液分散传播,沿着经络流泻,交会在气口,五脏六腑气口成寸,用来判断生死。
微妙在脉,不可不仔细研究。
医法没有流传,脉理于是埋没,宝贵的书简长久的封存,珍贵的文字永远的埋没。
记载或论述方剂的著作叠放在书架上,七诊的道理没有听见,医书册籍久别,九候诊法没有着落。
既迷惘于心中,又糊涂于指下,心中犹疑之外,性命饱受浅陋妄为的庸医毒手。
看到这些令人悲伤的事,放下书抒发情怀,作脉法的解释。
{解读}黄师悲天悯人,可敬可叹!七诊九候: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者病,是谓七诊;人有上中下三部脉,每部有天地人三诊,三三为九,是谓九候。
脉法解寸口脉法[原文]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
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
关者,阴阳之中气也。
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翻译】吃喝的东西进入胃里,腐熟消化研磨,手太阴经散发精华,沿着经络游溢,以运化气血。
气血环绕流动,显现于气口,形成尺脉和寸脉。
气口,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
关,是阴阳的中气。
寸口在鱼际穴处划分,关上在太渊穴处划分,尺中在经渠穴处划分。
{解读}王叔和说道:“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寸口脉中寸关尺三部脉,是以两手的桡骨茎突处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以便三指按切,这是后世医家常用的一种方法。
[原文]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
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人迎大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

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人迎大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黄帝内经》关于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汤泼雪的讲义第七章是色脉,前面说的是看气色诊病,后边介绍了三种《黄帝内经》的诊脉方法。
脉搏因为藏在身体皮肤以内,和浮于表面的气色相比属阴,今天就先说说人迎寸口脉法。
所谓人迎寸口就是两个脉搏的名字。
人迎脉在喉结外侧颈动脉搏动处,属于足阳明胃经而在头,是地的阳气迎合于天的交界处,又有迎接贵人的含义。
寸口脉在手寸关尺三部脉中,最大者,属于手太阴肺经,是天的阴气下降于地的交界处,也是天地气交,阴阳界交之处。
人迎寸口脉的诊脉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比较两个脉搏的大小来指导临床:1、人迎和寸口脉大小相一致的,说明阴阳平调。
2、人迎大于寸口一倍的,说明少阳之气太过,病在足少阳,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少阳。
3、人迎大于寸口两倍的,说明太阳之气太过,病在足太阳,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太阳。
4、人迎大于寸口三倍的,说明阳明之气太过,病在足阳明,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阳明。
5、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的,说明厥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厥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厥阴。
6、寸口大于人迎两倍的,说明少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少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少阴。
7、寸口大于人迎三倍的,说明太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太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太阴。
8、如果人迎和寸口脉的差距达到了四倍,离死亡就很接近了。
人迎脉位于喉结两旁一寸五分处,为阳明胃脉,主要以诊察在外的六腑病变,所谓“人迎主外”。
人迎寸口脉法对比其实就是阴阳对比,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理念。
人迎脉在上,为天为阳,寸口脉在下,为地为阴。
《灵枢·五色》中解释了诊脉的原理:人迎盛坚者,伤于寒。
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学习了这一个诊脉方法后,还是有所疑问,《黄帝内经》也说过,天不满西北。
地不足东南。
人体的左右不一致非常正常。
人迎寸口脉左右都有,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会出现左侧人迎大于寸口,同时右侧人迎小于寸口,或两侧人迎同时大于寸口,反之亦然,各种各样的情况,那么在上面几种情况下,以哪一边为准呢?我又从网上找到了一些论述,其中有一篇《脉法赞》说的是,所传以分左右寸口为人迎气口者,实乃分左右阴阳之意。
脉诊要领之人迎气口诊法

脉诊要领之人迎气口诊法人迎气口诊法与《黄帝内经》的喉手相应诊法不同,此法源于《脉经·脉法赞》,其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日人迎,右日气口”。
是以寸口脉的关前一分之处分别为人迎与气口。
并仿《黄帝内经》“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之意,以左之人迎诊外感之脉变,以右之气口诊内伤之脉变。
此法自东垣侣用之后大行于世,对脉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随之带来了许多争议。
关于“关前一分”究竟在什么部位的争议,这里就不详加分析了。
此法的要点,可以认为是左右对比法,以左主诊候外感,右主诊候内伤。
如李东垣日:“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内伤饮食及劳役不节,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
对此,有许多医家持反对意见。
如张景岳即连称不妥。
其日:“以左手脉辨外感,右脉辨内伤,岂左无内伤、右无外感乎?谬甚!谬甚!”而近世何希时亦日:“关前一分,如何能诊得,又何以别于关脉,无实用意义。
”并批评王叔和“以左手寸口为人迎,右手寸口为气口,关日关上,两手尺中日神门,多立名目甚无用也。
”,博粹堂中医介绍。
且不谈这些争议的曲直。
然而,仅从实用意义来看,虽然不可绝对地以左右手区别外感与内伤,但此法也绝非毫无用处。
临诊时,常可见到,左右两脉出现大小强弱不等的情况,这无疑是传达了身体内部病变的信息,对此认真进行体察与分析,对于疾病的诊断会有相当的帮助。
如《王氏医存》中,就有关于“左右强弱主病”之论述。
王氏指出:“凡左脉弱,右脉强,主汗多,遗精,肝郁等证;右脉弱,左脉强,主易怒,腹痛及误服补火丸散,必生肝热、滑精诸证。
右脉盛,左手无脉,主痰结,气虚。
左脉盛,右手无脉,主食滞,肝郁。
”这是临诊心得之总结,千万不可忽视。
而清人医案中,这种左右对比诊法的运用,更比比皆是,其心得体会充溢于字里行间。
近人萧通吾运用人迎气口诊法、颇有心得,他认为:“人迎脉多见有浮、紧、虚、细、洪、数、滑这七种脉象”。
而气口脉则常见“濡、涩、结、紧、沉、动、滑大、虚大等八脉脉象”。
黄帝内经中寸口脉的诊脉法

黄帝内经中寸口脉的诊脉法展开全文黄帝内经中寸口脉的诊脉法所在栏目:黄帝内经分享:782次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寸口脉的诊脉法【原文】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寸口脉中手促上击(1)者,曰肩背痛。
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
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脉沉而横(2),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寸口脉沉而喘(3),曰寒热。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
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坚曰胀。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4),曰难已。
【注释】(1)促上击:急促有力,上搏指下。
(2)横:即脉有中断之象。
(3)喘:有动甚的意思。
(4)不间脏:是指相克而传,如新病传肺,是火克金。
【白话详解】诊脉要懂得从寸口脉的太过和不及来辨识疾病,寸口脉象应手而短,主头痛。
寸口脉应手而长,主足胫痛。
寸口应手急促而有力,上搏指下,主肩背痛。
寸口脉沉而坚硬,主病在内。
寸口脉浮而盛大,主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主寒热、疝瘕少腹疼痛。
寸口脉沉而强硬,主胁下有积病,或腹中有硬积疼痛。
寸口脉沉而动甚,主病寒热。
脉盛大滑而坚,主病在外。
脉小实而坚,主病在内。
脉小弱而涩,是为久病。
脉来滑利浮而疾数,是为新病。
脉来紧急,主疝瘕少腹疼痛。
脉来滑利,主病风。
脉来涩滞,主痹证。
脉来缓而滑利,为脾胃有热,主病热中。
脉来盛紧,为寒气痞满,主胀病。
脉与病之阴阳相一致,如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病易愈;脉与病之阴阳相反,如阳病见阴脉,阴病见阳脉,病难愈。
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即使患病,亦无什么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及不间脏而传变的,病难愈。
【按语】本段主要论述了寸口脉的诊脉法。
在《内经》中,寸口脉诊脉法与三部九候(天、地、人)诊脉法及阴阳(人迎,寸口)脉诊法并存,至王叔和《脉经》对寸口脉诊脉法有较大的发挥,也是目前的主要诊脉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观察人体脉搏的方式判断身体
健康状况。
其中,“人迎”位于颈部,是主动脉不分支的起始处,“寸口”位于手腕部,
即手掌腕背部指内侧的一条动脉。
通过按压这两个部位,中医师可以观察脉象的性状,从
而判断疾病的原因和症状,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人迎寸口”诊法源于《黄帝内经》。
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了“刺人迎”,即通过刺激人迎位来观察脉象,了解身体状况,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素问·灵
兰秘典论》中提到,“春夏之交,南北之时,常以点人迎为常,强身固形,不令肝气乘高,肺气太虚,强阴固阳,疏水消肿。
”
在现代医学中,人迎寸口诊法被广泛应用。
常用来检查血压、脉搏和心率等生命体征,也用于诊断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脑梗塞等疾病。
在中医临床上,通过观察人
迎和寸口位的脉搏变化,中医师可以判断人体内各种脏腑的功能状态,例如肝、心、肾等,进而制定中医治疗方案。
人迎寸口诊法非常简单易学,但需要精准、细致地观察和感受脉搏的变化。
在观察人
迎位时,需注意不要按压太过用力,避免刺激颈动脉而造成疼痛或其他不适。
在观察寸口
位时,需避开发育不良者、妊娠期、肥胖、手部受伤或血管畸形者等情况。
此外,也需要
注意按压的力度和时间,避免产生误诊。
总之,“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检查方法。
通过准确地观察人体脉搏的变化,可以帮助中医师诊断各种疾病,并制定治疗方案,
是中医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重要手段。
带你认识:“人迎寸口脉法”

带你认识:“人迎寸口脉法”
脉诊一直被很多人视为中医里面难掌握的部分,若是拿捏不准,指下难明,临证势必有尴尬。
但中医脉学就是神秘又富有玄机,三指下的微妙,几人能言明?秘而不宣的“人迎寸口脉法”,也是个性鲜明的脉法之一,带大家来认识“人迎寸口脉法”,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
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
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
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
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府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
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小亦相一致。
按照《内经》的认识,在正常情况下,春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二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如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者名为'外格’,大而数者是危重的证候。
反之,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二倍、三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寸口脉四倍于人迎脉者名为'内关’,大而数者亦为危重征象。
人迎寸口诊法是用二部相互参照来进行诊断,其实就是阴阳对比,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理念。
人迎脉(喉结外侧颈动脉搏动处)和寸口脉(手寸关尺三部脉中,取其最大者)的大小对比来指导临床,人迎和寸口脉大小相一致的,说明阴阳平调。
人迎达于寸口一倍的,说明少阳之气太过,从少阳论治。
人迎大于寸口两倍的,说明太阳之气太过,从太阳论治。
人迎大于寸口三倍的,说明阳明之气太过,从阳明论治。
(刘泉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辩寸口人迎脉法
原文地址:辩寸口人迎脉法作者:假如明天来临
自仲景以后中医医者对于寸口人迎脉法争论不休,无法统一,只得自立标准指为脉法,真是一笔糊涂账。
一.有以左右手分人迎寸口
《脉经》:“脉法赞云:……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此言关格之脉,而决其为死也。
上文言十一脏之脏象矣,然胃、胆、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之脉,现于左手寸部曰人迎;肝、心、脾、肺、肾之脉,现于右手寸部曰气口。
”
吴昆《素问吴注》:“此言六节脉象也。
此家脉法,法象阳左阴右,自为一家。
左手关上为人迎,若脉一盛少阳有余,二盛太阳有余,三盛阳明有余,四盛则阳气过极,谓之格阳。
格阳者,食不得入。
右手关上为寸口,若脉一盛厥阴有余,二盛少阴有余,三盛太阴有余,四盛则阴气过极,谓之关阴。
关阴者,不得小便。
阴阳相离不复相营,则俱盛四倍而为关格,一有此脉,则阴阳羸败。
”
张志聪《素问集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盖阳气从左而行于右,阴气从右而行于左,故以人迎以候三阳之气。
……寸口,手太阴之两脉口,以候三阴之气也。
”
二、有以人迎脉为颈旁颈总动脉,寸口为手太阴脉动。
持此种观点的医家占绝大多数。
现代的赵京生教授专门做过这类人迎寸口比对法诊疗的研究,并发表了《人迎寸口脉法及其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人迎寸口脉法经脉辨证意义的研究》、《据人迎寸口脉法实施针刺补泻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等论文。
但是亦有医家持反对态度,如何梦瑶《医碥·卷之五·四诊切脉·人迎气口》:“再按结喉旁人迎脉,怕大于两手寸口脉数倍,从无寸口反大于人迎者(经谓平人春夏人迎微大,秋来气口微大,恐非),此后人所以改候人迎
于左关,以与右关较大小也。
”
结合现代解剖学的观点,人迎脉即颈总动脉,寸口脉即桡动脉,一般情况下,无论从解剖管径、血管的充盈度,还是脉搏跳动力量、血液流量,颈动脉是大于桡动脉的。
如此说来,寸口脉是不能大于人迎脉的,而“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说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者等怎么出现的?
看看这些专家教授,所谓名医连诊个脉都稀里糊涂,怎不叫患者心里打颤,怎不叫西医耻笑。
其实只要你心中有六爻卦模型,那么看似混乱的脉法其实条分缕析,先贤都一一讲明了。
看下图:
《灵枢·终始》:“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脉经》“关前一分(开),人命之主(寸口也),左(口)为人迎,右(口)为气口”。
《素问·六节藏象论》“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伤寒论》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故知灵枢所言脉口人迎即后世扁鹊所传之寸尺也。
脉口为气口内经中也称寸口后世为尺,内经人迎是后世寸口的概念,所谓“独取寸口”其实是后世的寸部和尺部也。
关键是后世一称寸关尺则与内经混淆也。
《伤寒论》“脉有三部,尺寸及关。
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
下二刻,一周循环。
当复寸口”“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
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
这是脉上的三部分法,你可以理解为横向分法。
还有纵向三部,即“平脉大法,脉分三部。
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
《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故皮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
《素问·六节脏象论》岐伯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灵枢·经脉篇第十》:“肺手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
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以上皮部,经脉篇及脏象论讲的就是平脉大法,以辩邪是否入脏腑也,明白了尺寸概念,自然一目了然。
邪盛则入脏腑,关于五脏胜复的论述参看论冬至后得甲子少阳旺-五脏胜复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