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种,主要是通过观察人体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它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人迎寸口诊法的相关内容。
人迎、寸口,指的是脉搏的两个部位。
人迎脉指的是人中下,寸口脉指的是手腕处。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触诊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根据变化的情况,医生可以判断病人是属于实证还是虚证,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观察面色在中医诊断中,观察面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人的面色可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通过观察面色,医生可以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判断病人属于实证还是虚证。
面色红润、气色鲜明的人,往往是体内有热,阳气过盛,属于实证;而面色苍白、气色晦暗的人,则可能是气血不足,阳气不足,属于虚证。
观察舌苔舌苔是人体的生理反应之一,也可以反映出疾病的情况。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度等情况,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
舌苔白腻、湿润的人,往往是体内有湿热,消化功能减弱,属于湿热证;而舌苔淡白、干燥的人,则可能是气血不足,阴液亏虚,属于虚证。
观察脉象脉象也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观察脉象的速度、强弱、有无等情况,可以判断出病人的病情。
脉象沉细数而弦的人,往往是气血不足,阳气亏虚,属于虚证;而脉象弦数而滑的人,则可能是肝郁气滞,阴寒证等。
人迎寸口诊法是一种全面细致的诊断方法,在观察人迎、寸口、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都需要非常仔细地观察和分析。
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准确性高:由于人迎寸口诊法多方面综合分析,因此在诊断准确性上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病人的病情。
灵活性强:人迎寸口诊法不局限于一种疾病,而是适用于各种疾病类型,因此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病情。
适用范围广:人迎寸口诊法可以用于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包括感冒、发烧、胃肠炎、慢性病等,适用范围广泛。
脉法针灸之人迎寸口针法

脉法针灸之人迎寸口针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开篇即将脉法针刺放在了重要地位。
观今人之针刺,非但未做到仲景所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更是将脉法抛之尽净。
有感于此,临床针刺发奋研究脉法,为古脉法针灸重新绽放出光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针刺的脉法很多,(以后我也会对主要的一些脉法进行阐述),但《灵枢》中反复提及到,记载较详实的还当属人迎寸口脉。
《灵枢.终始》篇记载有“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此处脉口即是寸口)寸口人迎分别代表人体阴阳之气,若是阴阳失衡,即代表某些经络出现了问题,所以《终始》篇就有“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燥,病在手少阳。
”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人迎脉博力度或者说宽度大一倍于寸口脉,那么病变在足少阳经上,脉博一倍而躁动,那么病变在手少阳经。
当然一倍,二倍,三倍,需要临床上医师自己去体会。
二倍大就在足太阳,三倍大则在足阳明。
若脉加躁动即在相应的手经。
同样寸口若大于人迎,说明病位较深,已入阴经。
寸口一倍于人迎,在足厥阴,二倍在足少阴,三倍在足太阴,若脉加躁动,即病在相应的手经。
所以人迎寸口脉法可以准确定位到经络病变。
对于治法,《终始》篇中同样有相关的论述“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足厥阴,二泻一补”。
即是说如果人迎大一倍寸口,那么可以泻胆经,补肝经,泻用两个穴位,补用一个穴位。
”补泻穴位运用还是五输穴运用的较多。
当然也可以用五输穴以外的穴位。
临床上遇病人主诉臀部牵涉腿外侧疼痛一周,持其寸口人迎,寸口一倍人迎,补胆经风市,阳陵泉,泻太冲,次日疼痛即明显好转。
临床此类病例较多。
脉诊的优势在于我们能够判断出疾病治疗是否有效。
治疗后”必切而验之,竦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
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
”扎完再号脉,人迎寸口平衡了,虚脉变有力了,实脉变无力了。
疾病即能好转。
然而我们在临床上很多疾病号脉人迎寸口没有太大差异又该怎么办呢,内经中同样讲到“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脉诊绝学:“人迎寸口脉法”

脉诊绝学:“人迎寸口脉法”导读:脉诊一直被很多人视为中医里面难掌握的部分,若是拿捏不准,指下难明,临证势必有尴尬。
但中医脉学就是神秘又富有玄机,三指下的微妙,几人能言明?秘而不宣的“人迎寸口脉法”,也是个性鲜明的脉法之一,今天我们和您一起来学习下“人迎寸口脉法”,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临床遇到双手亢越脉,可以根据主症的不同来选择治疗方法,但在主症不突出或者太过复杂的时候,就必须依靠具体脉象的不同来选择治疗方法了。
到底应该怎样根据具体脉象的不同来判断选择方子呢?脉诊历来是中医里面最难掌握的一个内容。
一者是小小的寸关尺之处,包含了太多的信息;二来是脉象只能通过自己的手指来感知,无法形象地直接看到,我们学过的有关脉学的理论,大都是作者自己的理解,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时候根本难辨谁是谁非;三是每个人手指的敏感性不一样,每个人对每种脉的感知都不一样;四是每个人的中医理论修养不一样,对摸出来的脉理解也就不一样。
所以,曾经有人专门做过试验,找来十个水平很高的老中医,给同一个病人摸脉,结果几乎每个人对脉的看法都不一样,但是开出方子来后,理法又大致都相同。
他们虽然对脉的描述不同,但是都能正确地把自己摸到的脉和自己的理论以及经验结合起来,指导临床。
可见,脉诊是具有个性化特点的。
每个人脉诊的特点都有可能不一样。
简单易学的人迎寸口脉法怎样才能使得脉诊简单化和普遍化,以便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呢?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
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
六经之脉,不结动也。
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
形肉气血,必相称也。
是谓平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厥阴。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观察人体脉搏的方式判断身体
健康状况。
其中,“人迎”位于颈部,是主动脉不分支的起始处,“寸口”位于手腕部,
即手掌腕背部指内侧的一条动脉。
通过按压这两个部位,中医师可以观察脉象的性状,从
而判断疾病的原因和症状,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人迎寸口”诊法源于《黄帝内经》。
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了“刺人迎”,即通过刺激人迎位来观察脉象,了解身体状况,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素问·灵
兰秘典论》中提到,“春夏之交,南北之时,常以点人迎为常,强身固形,不令肝气乘高,肺气太虚,强阴固阳,疏水消肿。
”
在现代医学中,人迎寸口诊法被广泛应用。
常用来检查血压、脉搏和心率等生命体征,也用于诊断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脑梗塞等疾病。
在中医临床上,通过观察人
迎和寸口位的脉搏变化,中医师可以判断人体内各种脏腑的功能状态,例如肝、心、肾等,进而制定中医治疗方案。
人迎寸口诊法非常简单易学,但需要精准、细致地观察和感受脉搏的变化。
在观察人
迎位时,需注意不要按压太过用力,避免刺激颈动脉而造成疼痛或其他不适。
在观察寸口
位时,需避开发育不良者、妊娠期、肥胖、手部受伤或血管畸形者等情况。
此外,也需要
注意按压的力度和时间,避免产生误诊。
总之,“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检查方法。
通过准确地观察人体脉搏的变化,可以帮助中医师诊断各种疾病,并制定治疗方案,
是中医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重要手段。
秘而不宣的古脉法“人迎气口脉法”,知此脉法可定伤寒论六经病位

秘而不宣的古脉法“人迎气口脉法”,知此脉法可定伤寒论六经病位本文转自《拔开迷雾学中医》作者王伟中医诊脉玄妙而神奇,关于治病用药的医书那是不计其数,但关于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的医书却为数不多,今天小编将把人迎气口脉法详细介绍给大家,一睹中医诊脉的精髓。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
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
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
二盛,病在太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已上为关阴。
”(《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
《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
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
任应秋解析《黄帝内经》:寸口人迎脉辨

任应秋解析《黄帝内经》:寸口人迎脉辨小编导读脉诊是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之一,《内经》脉法中有一种神奇的脉法——人迎寸口脉法。
人迎寸口脉法,不但可以用来诊察疾病,对于指导辨证和补泻,监测效果与预后都有很大意义,是临床上不可多得的脉诊法。
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名家品读经典,聆听名家通俗讲解“寸口人迎脉辨”。
1寸口人迎常脉【原文】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提要】寸口人迎的正常脉象。
【讲解】“人迎”主外“寸口”主中,两者虽有不同,但“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是说正常人的人迎、寸口脉象基本是一致的,可随四时变化,秋冬寸口微大,春夏人迎微大。
2人迎之外格脉【原文】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提要】人迎的“外格”脉象。
3寸口之内关脉【原文】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縻、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提要】寸口的“内关”脉象。
版权声明。
浅述人迎寸口脉法及其历史发展

1 《 内经》 时 代
描 述最 多 , 如《 灵枢 ・ 终始 》 中有 “ 人迎一盛 , 泻 足 少 阳而补 足厥 阴” 等 的说 法 , 又“ 人 迎候 阳” , 按 经 文 理 解 则人 迎 盛则泻 阳经 。“ 盛” 在《 说 文解 字 》 里引 申为 丰满之 意 _ 3 ] , 则“ 盛” 可理解 为脉 象 如溢满 之状 , 可推 测“ 大” 为“ 盛” 之意 。而 二脉 相 比较 的倍 数关 系则可 能是 通 过 经 脉 气 血 的 多 少 来 定 所 病 之 经 脉 。《 素 问 ・ 血气 形 志篇 》 云: “ 太 阳常多 血少 气 , 少 阳常少血 多气 , 阳明常 多气 多 血 , 少 阴常 少 血 多气 , 厥 阴 常 多 血少 气 , 太 阴常多 气少 血 。 ” ¨ 2 ] 1 ∞因此 , 大 于一 倍 则在 少 阳经 或厥 阴经 , 大 于二倍 在太 阳经 或少 阴经 , 大 三 倍 则在 阳 明经或 太 阴经 , 而大 四倍则 为 “ 内关 ” 或“ 外 格” 。《 灵 枢 ・脉 度 》 云: “ 阴气太盛 , 则 阳气 不 能 荣 也, 故 日关 。 阳气 太 盛 , 则 阴气 弗 能 荣 也 , 故 日格。 阴 阳俱 盛 , 不得 相荣 , 故 日关 格 。 ,  ̄ [ 1 1 5 2 - 5 3 可见 , “ 关” 是 阴气 过盛 , 格 阳于外 , 又 因“ 寸 口主 中” , 病在 内 , 则称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好大点事2016-01-31 11:05 来自QQ空间日志根据2016年1月29日晚8:00时在成哥内经针法交流群中的讲座整理而成。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晚上好!讲课之前几点申明:一、本群为内经针法交流群,以学习分享和交流为宗旨,禁止相互攻击!二、本群为技术交流群,群友应真诚友善,务必修改群名片为实名,格式如:达州-施传成,还没有修改群名片者请立即修改,否则将被清除。
三、本次讲座毫无保留系统完整地公开分享本人多年来对《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实践研究成果,有缘者自会珍惜有加。
本群已满,外面还有很多朋友焦急等待加不进来,请加群动机不纯者(如:持门户之见拒绝他人意见,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得了宝贝还出言不逊口吐唾沫及窃取成果拒为己有出售或培训赚钱等)请自行退群,把机会让给那些真正想学习交流的朋友。
上周五给大家分享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部分内容,今晚讲课之前先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以加深朋友们的理解,同时也更好的衔接下面的内容。
因每个问题都要给大家详细讲解,争取让所有听课的朋友都能很好地实战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占用的时间比较长,可能今晚讲不完,但时间服从效果,讲不完的话,下周五继续。
成哥版人迎寸口脉针法的起源:复原《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历经艰辛,来之不易,有缘得到者应珍惜!如何理解和处理人迎寸口脉针法与其他疗法的关系:人迎寸口脉针法调和阴阳稳定人体内环境,可为其他治疗打下良好基础,可与其他任何治疗方法相兼容,结合应用将事半功倍。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凡人迎、寸口脉不平者均为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禁忌症: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者,禁止使用人迎寸口脉针法。
如何应用人迎寸口脉定病变及补泻经脉:人迎一盛,足少阳实证,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人迎二盛,足太阳实证,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人迎三盛,足阳明实证,泻足阳明补足太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人迎寸口脉诊法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诊脉方法之一,包含理论依据、临床指导等。
该脉法可通过寸口脉与人迎脉的脉象相互对比,指导经脉辨证及针灸临床治疗。
但由于历代医家对于人迎脉所在的诊脉位置见解不一,使得对该脉法的应用造成障碍。
故笔者着眼于古典文献,从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探析人迎寸口脉诊法,以验于临床。
1诊脉位置在应用人迎寸口脉诊法前应首先对其历史源流进行梳理。
后世医家对人迎寸口脉法的诊脉位置有2种认知:一种观点认为人迎脉诊脉位置位于颈部喉结旁的动脉处,气口即寸口;另一种观点源自《脉经》,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脉诊脉位置,右手关前一分为寸口脉诊脉位置,由于该脉法诊脉位置的不确定,导致了历代医家对人迎脉诊脉位置各抒己见,使该脉法应用混乱。
1人迎脉诊脉于颈部《灵枢·本输》曰:“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灵枢·寒热病》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1]。
《内经》已经指出人迎为颈部动脉,位于足阳明胃经。
故后世医家多认为此脉法中的人迎脉位于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而寸口脉位于双手的肺经寸口脉。
但是,人迎脉诊脉位置若位于颈旁动脉则会给临床操作带来诸多不便。
人迎脉位于颈部动脉,则左右皆有人迎脉、寸口脉。
虽然《灵枢·动输》中记载:“阴阳上下,其动一也。
”但在实际临床中,由于病情的多变复杂,很可能会出现左右人迎寸口大小相反,甚至出现左右寸口脉相差非常大的情况,这时该如何诊脉,则无法确定。
历史上认同人迎位于颈旁动脉的学者也未能对此做出较为合理的解答。
2诊脉位置位于左右手首次将人迎寸口脉法赋予新的含义的是《脉经》,王叔和于《脉经·卷第一·两手六部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云:“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2]分析其内容可知,其中关于人迎、气口的定位应为关前一分。
后世医家孙思邈、陈无择等也认同“左人迎,右寸口”的观点,临床上很多医生以此作为依据也取得了显著疗效,说明也有其理论以及临床意义。
东方为木,在藏为肝;其气主升,属阳。
西方为金,在藏为肺;其气主降,属阴。
东方对应人体之左,西方对应人体之右[3]。
从气机升降角度以及“左为阳右为阴”的阴阳思想来分析该脉法后发现,与人迎脉位于颈部的脉法相比,其中蕴涵的阴阳思想是一致的。
故该脉法经过后世演变后亦可应用于临床,并非无稽之谈。
古人发现不同脉口病变均可反映到一处脉口上,这就促使了中医遍诊法逐渐整合到在手太阴寸口处诊断,人迎寸口脉法诊脉位置的演变原理与这种由繁及简的演变过程原理基本相似,且无论人迎诊脉位置在颈部,还是左手关前一分,其本质都是先别阴阳后别经脉。
从理论依据来看,当临床使用诊脉位置变为左右手的人迎寸口脉诊法的确有据可循。
故笔者认为人迎脉诊脉位置位于左手“关前一分”,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并为古今医家所重视。
2“关前一分”定位若要将后世演变的人迎寸口脉诊法应用于临床,则需明确其关键诊脉位置“关前一分”所在之处,在《脉经》中并未阐述“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后世脉学著作《三指禅》认为关前一分为左右寸。
但据《脉经》所诉的“人迎紧盛,伤于风寒,气口紧盛,伤于饮食”,则无法对其原理解释。
对于关前一分的界定,于《医宗必读》有云:“寸关尺各三分,前中后各一分,共计九分”[4]。
此处所说“关前一分”,当为关部的前一分。
左寸关前一分实为肝部之脉,而肝为风木之脏;右寸关前一分正当脾胃部,而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
故曰“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中”。
也暗合《内经》中“人迎主外,寸口主中”的说法。
故后世所用人迎寸口分主表里也并不是无稽之谈,与《内经》经文无异,只是位置的改变,犹之足少阴肾气本于太溪诊之,今诊于两尺同理。
3人迎寸口脉诊法临床应用1定病位《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类似的论述在《内经》中并不少见。
据此可知脉诊比较标准应当为“一盛、二盛、三盛”,故如何辨别和定义“一盛、二盛、三盛”则为应用关键。
当病患处于“阴阳俱溢”以及“人迎气口俱盛三倍以上”的状态时,则无法通过左右手脉象互相对比进行判断,因为双手同时大于对方三倍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王伟[5]据《脉经·脉法赞》发现:《灵枢·终始》篇的“盛”字实为“关前一分”与关部脉的大小进行比较。
其具体的比较方法是首先将双手根据阴阳属性分为人迎脉和气口脉,然后将“关前一分”与其相应的关部脉进行大小的比较。
如“关前一分”较关部弱,则为“一盛”,病在少阳或厥阴;两者持平,则为“二盛”,病在太阳或是少阴;“关前一分”较关部偏大,则病在阳明或太阴。
有人认为这种诊断方法太过简单,诊断结果仅为病在其中一经,与临床实际不符。
但《素问·示从容论篇》有云:“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
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
”《内经》中并不是没有意识到临床疾病表现的复杂性,而是认为“病在一脏”更加符合法则。
2辨经络虚实人迎寸口脉诊法定病位方法看似仅能反映实证,至于手足经脉的虚证该如何诊断,仅在《灵枢·经脉》粗略提及。
如临床根据经脉病变的症状辨证为手少阳经病变,人迎脉应当为“一盛”于寸口,并伴有“燥”的情况。
若此时人迎脉反小于寸口,则为虚,正如《灵枢·经脉》云:“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12次。
人迎反小于寸口应当有2种可能,根据《灵枢·终始》《灵枢·禁服》有关人迎寸口脉法倍数的条文来看,以及脏腑表里关系和流注顺序可知,如手少阳三焦经气虚,应为寸口“一盛”于人迎,此时心包经邪盛,余经脉病变皆仿此。
这就是心包经及其他经络在虚损状态时人迎寸口脉相应的反应,这种情况下应采取补益的方法,即“虚则补之”。
但《灵枢·终始》载:“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
”在人迎脉、寸口脉同时出现虚的情况时,说明人体的阴阳皆虚,这时则不可采用针、灸以及猛药来治疗,只可以用甘味的药进行调养[6]。
4人迎脉指导针法操作1指导补泻之数《内经》对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的针刺补泻之数有明确规定:“人迎一盛……故可日二取之也。
”无论经络病变阴阳虚实,仅取3穴,与经筋病变“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相比,大大减少了患者针刺的痛苦。
人迎盛,二泻一补,阳气盛多泻少补。
例如,“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即泻足少阳经上2个穴,而补足厥阴经上1个穴。
寸口盛,二补一泻,阴气盛多补少泻。
例如,“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
在此要注意阴阳经脉补泻取穴的区别,即人迎寸口脉针法进行补泻的穴位数为3个(单侧),即无论补泻,阴经均取1个穴位,而阳经均取2个穴位。
2顺序和选穴《灵枢·终始》载:“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
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病变经脉无论发生在阴经阳经,补泻的顺序均为先补后泻。
瘦人、老人、久病之人即使有邪气亢盛的体征,也需要以补为主,以泻为辅。
“燥取之上”谓取手经穴位,因其阳气盛于足经,根据人迎寸口脉法,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规律:阴盛以补为主,阳盛以泻为主。
通过考察《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以及《难经·六十六难》所言:“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
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郑志杰等[7]认为人迎寸口脉针法取穴应该是《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阐述的原穴,但是,每条经脉原穴只有1个,明显不符合《灵枢·终始》所阐述的取穴之数。
《灵枢·禁服》有云:“通其荥输,乃可传于大数。
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此为在《灵枢·本输》中讲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
至于五输穴具体如何选穴,《内经》并未提及,根据《难经》原文“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以及王利等[8]采用五腧穴之母子补泻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据本经五输穴经气流注规律、五行属性的相生相克关系进行选择,整理为下表。
即阳经病变用泻法针刺与本经属性一致的穴位及子穴,用补法针刺其表里经的母穴;阴经病变泻其子穴,用补法针刺其表里经属性一致的穴位及母穴。
(见表1)3针刺频率针刺频率与经脉气血多少有关。
当足少阳经脉发生病变时需每日针刺1次,足太阳经隔日针刺1次,即“二日一取之”,足阳明则需每日针刺2次。
当阴经发生病变时,其针刺频率与之相表里的阳经相同,病变经脉不同,则针刺频率亦不同。
对足阳明、太阴的针刺频率解释,《内经》有云:“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阴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4检查效果《灵枢·小针解》载:“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
”这里清楚地指出,所谓“气至”,就是针刺补泻后的“气调”[9]。
《灵枢·终始》云:“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适虽言快,病未去也。
”在进行针刺补泻后,观察“气至”的关键是检查脉象是否发生变化。
这里所指的“气至”应为观察脉搏的力度变化,而不是观察其脉形的变化。
如在临床上用针刺泻其实邪,治疗后其脉形未变,但脉搏动之力減弱,这就是“气至”。
反之,若治疗后脉搏并未发生改变,则是“气未至也”,需调至“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
5结语关于人迎寸口脉法的解释,历代医家观点均有矛盾之处,笔者根据文献及经典,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后世演变的于双手部进行诊断的人迎寸口脉法存在其诊断意义,并重新定义“关前一分”的位置,并对人迎寸口脉法指导针灸临床进行补充。
因此,临床不应局限于诊脉位置,应分析其本质,从而避免诊断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1] 灵枢[M].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25.[2] 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3] 张久亮.左右寸口脉阴阳属性的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2):370.[4] 李中梓.医宗必读[M].王卫,张艳军,徐立,等,点校.王云凯,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 王伟.拨开迷雾学中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7.[6] 熊大昌.人迎寸口对比诊断法临证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0):86-87.[7] 郑志杰,赖新生.人迎寸口脉诊法的文献与临床研究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5):990-993.[8] 王利,闺德英.母子补泻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5):309-311.[9] 刘炜,王朝阳,陈思思.《内经》针刺补泻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2):73-76.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佟鑫,田宇,弓明燕,王洪武.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9,25(18):62-64.作者:佟鑫,田宇,弓明燕,王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