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人迎大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

合集下载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诊脉理论,您认为正确吗?华夏中医论坛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诊脉理论,您认为正确吗?华夏中医论坛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诊脉理论,您认为正确吗?华夏中医论坛⑸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人迎一盛]人迎与寸口合诊之说,《终始》、《经脉》、《禁服》、《脉度》等篇中均有论及,其说大意是:寸口主内,主五藏,为阴;人迎主外主六腑为阳。

春夏阳盛故人迎微大,秋冬阴盛故寸口微大。

这就是所谓‘脉口人迎应四时’的实际意义。

及其发病,则有虚实之分。

寸口候阴,凡阴经实证,寸口皆大于人迎,大一倍,病在厥阴;二倍,病在少阴;三倍,病在太阴。

反之,人迎候阳,凡阳经实证人迎皆大于寸口,大一倍,病在少阳;二倍,病在太阳;三倍,病在阳明。

阴经虚证则寸口小于人迎,阳经虚证则人迎小于寸口。

如果寸口大四倍于人迎,且大且数,叫做溢阴,溢阴为内关。

如果人迎大四倍于寸口,且大且数,叫做溢阳,溢阳为外格。

不论内关和外格,都是危证。

在治疗上,根据寸口人迎盛衰情况,或泻阳补阴,或泻阴补阳。

如果关格之脉,同时并见,就会死不旋踵了,义详有关各篇。

这是人迎寸口的诊断施治大法。

但本篇与《终始》篇,较之其它各篇,尚微有不同:⑴.只言人迎寸口几盛,不言此盛于彼或彼盛于此。

⑵.都有‘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句。

⑶.《终始》篇更有‘内关不通’、‘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等句。

天雄按:人迎是足阳明结喉两旁动脉,《灵·寒热病》篇已有说明;寸口即气口,是手太阴腕部动脉,观‘人迎与太阴脉口’句,明明指出脉口属太阴,则后世‘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理论上没有根据,必另有见解。

其次,正常人迎之脉,本来就大于寸口,《经脉》、《禁服》等篇所说的彼此大小几倍,寸口脉一般是不会大于人迎的。

可能是后人妄形加工所致,此处一盛二盛,按《终始》及本篇来理解,应该是对其本身而言,并非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否则,‘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句,将无法比较。

其三,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且大且数,叫做关格。

此时阳盛于外,阴盛于内,阴阳不得相荣,有彼此离决之势,故为死候。

理论上虽如此说,但事实上盛大几倍,并无客观标准。

六腑化谷、 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 三部九候脉法

六腑化谷、 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 三部九候脉法

六腑化谷、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三部九候脉法四圣心源卷三[原文]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生死。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

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着。

既迷惘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使踟躅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

顾此悢悢,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翻译】六腑消化谷物,津液分散传播,沿着经络流泻,交会在气口,五脏六腑气口成寸,用来判断生死。

微妙在脉,不可不仔细研究。

医法没有流传,脉理于是埋没,宝贵的书简长久的封存,珍贵的文字永远的埋没。

记载或论述方剂的著作叠放在书架上,七诊的道理没有听见,医书册籍久别,九候诊法没有着落。

既迷惘于心中,又糊涂于指下,心中犹疑之外,性命饱受浅陋妄为的庸医毒手。

看到这些令人悲伤的事,放下书抒发情怀,作脉法的解释。

{解读}黄师悲天悯人,可敬可叹!七诊九候: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者病,是谓七诊;人有上中下三部脉,每部有天地人三诊,三三为九,是谓九候。

脉法解寸口脉法[原文]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

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

关者,阴阳之中气也。

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翻译】吃喝的东西进入胃里,腐熟消化研磨,手太阴经散发精华,沿着经络游溢,以运化气血。

气血环绕流动,显现于气口,形成尺脉和寸脉。

气口,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

关,是阴阳的中气。

寸口在鱼际穴处划分,关上在太渊穴处划分,尺中在经渠穴处划分。

{解读}王叔和说道:“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寸口脉中寸关尺三部脉,是以两手的桡骨茎突处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以便三指按切,这是后世医家常用的一种方法。

[原文]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

《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相关经文摘录

《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相关经文摘录

《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相关经文摘录《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相关经文摘录分类:脉经学习《灵枢·禁服第四十八》:“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

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脉急则引,脉代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

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脉诊绝学:“人迎寸口脉法”

脉诊绝学:“人迎寸口脉法”

脉诊绝学:“人迎寸口脉法”导读:脉诊一直被很多人视为中医里面难掌握的部分,若是拿捏不准,指下难明,临证势必有尴尬。

但中医脉学就是神秘又富有玄机,三指下的微妙,几人能言明?秘而不宣的“人迎寸口脉法”,也是个性鲜明的脉法之一,今天我们和您一起来学习下“人迎寸口脉法”,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临床遇到双手亢越脉,可以根据主症的不同来选择治疗方法,但在主症不突出或者太过复杂的时候,就必须依靠具体脉象的不同来选择治疗方法了。

到底应该怎样根据具体脉象的不同来判断选择方子呢?脉诊历来是中医里面最难掌握的一个内容。

一者是小小的寸关尺之处,包含了太多的信息;二来是脉象只能通过自己的手指来感知,无法形象地直接看到,我们学过的有关脉学的理论,大都是作者自己的理解,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时候根本难辨谁是谁非;三是每个人手指的敏感性不一样,每个人对每种脉的感知都不一样;四是每个人的中医理论修养不一样,对摸出来的脉理解也就不一样。

所以,曾经有人专门做过试验,找来十个水平很高的老中医,给同一个病人摸脉,结果几乎每个人对脉的看法都不一样,但是开出方子来后,理法又大致都相同。

他们虽然对脉的描述不同,但是都能正确地把自己摸到的脉和自己的理论以及经验结合起来,指导临床。

可见,脉诊是具有个性化特点的。

每个人脉诊的特点都有可能不一样。

简单易学的人迎寸口脉法怎样才能使得脉诊简单化和普遍化,以便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呢?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

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

六经之脉,不结动也。

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

形肉气血,必相称也。

是谓平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厥阴。

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

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

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内经》经文①《素问·六节藏象论》:“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②《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③《灵枢·终始篇第九》:“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⑷《灵枢·经脉篇第十》:“肺手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内集·卷一诊脉-气口人迎脉诀

内集·卷一诊脉-气口人迎脉诀

内集·卷一诊脉-气口人迎脉诀气口人迎脉诀此即上古诊法其二也。

气口,右手关前一分,以候七情,及房劳、任务勤苦与饮食无节,皆为内伤不足之症。

其所以名气口者,五脏之气,必因胃气而升于手太阴故也。

人迎,左手关前一分,以候六淫及起居失宜,感冒时行不正之气,皆为外感有余之症。

其所以名人迎者,外邪必因虚而入故也。

若脏气平者,邪自难犯,故先气口而后人迎也。

汉论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

然七情蕴郁,正由宿食助发。

若专伤食而无七情,则不应气口。

又论伤寒皆自太阳始,然经云,风喜伤肝,寒喜伤肾,暑喜伤心胞,湿喜伤脾,热喜伤心,燥喜伤肺,以类推之。

风当自少阳,湿当自阳明,暑当自三焦,寒当自太阳,此丹溪独得经旨,发仲景未发也。

其外非六淫、内非七情而病者,谓之不内外因,本经自病也。

非若气口人迎传变乘克,但三因皆以胃气为主。

经云∶气口,太阴也,兼属脾。

又云∶人迎亦胃脉也。

脉赞云∶关前一分人命之生。

故取李仲南三因歌括于前,而以丹溪图说之。

喜则伤心脉必虚,喜则气缓,脉散而虚。

甚则神庭融溢,而心脉反沉。

盖喜甚则火盛侮金;肾水复母仇而克心。

暴喜暴怒,多有暴中之患,亦此意也。

思伤脾脉结中居;思则气凝,脉短而结。

甚则意舍不宁,而脾脉反弦。

因忧伤肺脉必涩,忧则气滞而脉沉涩,甚则魄户不闭,而肺脉反洪。

怒气伤肝脉定濡;怒则气逆而脉濡,或激甚则魂门弛长,而肝脉反涩。

恐伤于肾脉沉是,恐则气下,怯而脉沉,甚则志室不遂,而肾脉反濡。

濡属土也,或疑神庭、志室等穴,皆属太阳。

殊不知五脏系背,诸穴于五脏则为有形之经络,于太阳则为无形经之络,特其过脉耳。

缘惊伤胆动相胥;惊则气乱而脉动,甚则入肝脉散,小儿泻青,大人面青。

又,大惊入心者,尿血怔忡。

脉紧因悲伤胞络,悲则气急而脉紧缩,甚则心胸络与肺系气消而脉虚。

七情气口内因之。

凡七情伤之浅者,惟气口紧盛而已。

伤之深者,必审何部相应,何脏传次,何脏相克。

克脉胜而本脏脉脱者,死。

噫!七情为患如此。

和乐以养中和,实养德养身急务也。

王正龙,脉学通俗讲话,全文,人迎是底下、气口是上边,人迎是尺、气口是寸。关脉是中间

王正龙,脉学通俗讲话,全文,人迎是底下、气口是上边,人迎是尺、气口是寸。关脉是中间

王正龙,脉学通俗讲话,全文,人迎是底下、气口是上边,人迎是尺、气口是寸。

关脉是中间不空前,但绝后维也纳金色大厅每年的乐曲表演不都是斯特劳斯、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吗?因为他的水平就到那个地步了,后来的人没有一个人超过这个水平的。

所以说,我不空前,但是我绝后。

咱们听唱歌,这第一个人先唱完了以后,到后来的人,谁都是模仿前边的。

但是,再唱的都不是这个味道了。

说的这个意思就是给大家的心中先留一个固定的概念。

现在开始讲脉学,脉学就是讲人迎、寸口,“细把人迎寸口分”:人迎:真阳元气为里、为根左沉尺里。

寸口:真阴脏腑为表、为叶右浮寸表。

令左属右什么上下前后,就那么去“辨”吧!平时大家学的哲学,就是只能在侃大山的时候用一下。

辩论的时候,辨不过人家就想耍赖,心中就是我不服你,我不能输给你。

你给他说什么,他都是用:“这也不一定、事物都是相对的……”。

你就是到山里边去,人家老农夫都会这样儿讲,那个不讲原则的样子还不如老农夫呢!以前我在家中的时候,不管我说什么,不论是说的对还是错,我的父母都会用话来噎我:这也不一定、那也不一定、事物都是相对的。

后来请了个保姆刚进门第一天,也开始对我“这也不一定”了。

现在就需要你们的聪明才智来“辩证”了。

人迎就是左、或者为下。

“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属”就是“倾注”的意思,这个是在古汉语中的意思。

从左边往右边倾注,从左边真阳里边发出来阳气,倾注到右边的真阴脏腑里边去。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未病”是什么呢?就是“左”。

左边足了,就会往右边推。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右主推之”“右”是什么呀就是真阴而“持”就是把脏腑的邪气我都给你管住了,驾驭住,驾驭这个邪气。

一日而御十二女看这个东西,哎哟!把这个东西学了以后,一天能睡十二个女人。

你看这个秘诀多棒呀,真带劲!根本就不是你想的那么回事儿!话先说到这儿。

你一日而御十二女的话,那么你自己身体里边也就能管住自己的阳气、精气而让它不外泄,对吧?用它来保命长生!所以说:房中术中的“一日而御十二女”就是说你自己能够“御住”自己的意念和真精,房中术的意思是这个样子。

中医《禁服》人迎寸口脉法

中医《禁服》人迎寸口脉法

中医《禁服》人迎寸口脉法如前所述,《禁服》文字古朴,成篇较早,是考察人迎气口脉法应该首先着眼的一篇,其明确提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关于人迎脉的位置,《内经》十分明确:“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灵枢经・寒热》)“一次任脉例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灵枢经・本输》);“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灵枢经・动输》),也就是说《内经》中对于人迎脉的认识较为一致,都是指阳明胃经颈部人迎穴脉动处。

然而对于脉口或寸口,在《内经》之前,古人认为体表所能摸到的动脉搏动都是脉口,或称之为气口、寸口。

因为中医的地域性,《内经》对于脉动处的称谓或者所指多有出入。

古人认为经脉气血所发之处即为该条经脉的气口,《灵枢经・五阅五使》概括为“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

因此经脉的脉诊部位又称为气口。

气口是一段脉诊部位,自然有其大致的长度。

这个长度《素问·经脉别论》认为“权衡以平,气口成寸”;《难经》则认为“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又称其为寸口。

据笔者考察,四大经典中的脉诊处长短差不多都在一寸左右,因此可以推断,古人之所以称脉诊处为寸口,应该是据它的长度而命名的。

事实上,脉口、气口、寸口称谓的混乱,也肇端于《内经》时代,例如:“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

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

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

”(《灵枢经・五色》)可以看出,脉口在这篇文献中又称作寸口。

《禁服》篇在表达与《五色》“脉口主中”相同的思想时写作“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同样的内容在《四时气》却写作“气口候阴,人迎候阳”,而在《终始》篇中又表达为“脉口主中”。

这种同是对脉诊处的不同称谓在《内经》中屡见不鲜。

这说明古人对于气口脉口、寸口的称谓,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出现了较为混乱的情况。

虽然现在所说的脉口也好、气口也好,也包括寸ロ在内,都特指手腕桡侧脉动处,但是在汉以前,脉口、气口及寸口,并非都特指手太阴寸口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人迎大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
《黄帝内经》关于人迎寸口脉法的表述
汤泼雪的讲义第七章是色脉,前面说的是看气色诊病,后边介绍了三种《黄帝内经》的诊脉方法。

脉搏因为藏在身体皮肤以内,和浮于表面的气色相比属阴,今天就先说说人迎寸口脉法。

所谓人迎寸口就是两个脉搏的名字。

人迎脉在喉结外侧颈动脉搏动处,属于足阳明胃经而在头,是地的阳气迎合于天的交界处,又有迎接贵人的含义。

寸口脉在手寸关尺三部脉中,最大者,属于手太阴肺经,是天的阴气下降于地的交界处,也是天地气交,阴阳界交之处。

人迎寸口脉的诊脉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比较两个脉搏的大小来指导临床:
1、人迎和寸口脉大小相一致的,说明阴阳平调。

2、人迎大于寸口一倍的,说明少阳之气太过,病在足少阳,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少阳。

3、人迎大于寸口两倍的,说明太阳之气太过,病在足太阳,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太阳。

4、人迎大于寸口三倍的,说明阳明之气太过,病在足阳明,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阳明。

5、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的,说明厥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厥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厥阴。

6、寸口大于人迎两倍的,说明少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少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少阴。

7、寸口大于人迎三倍的,说明太阴之气太过,病在足太阴,如果再加上躁气,病在手太阴。

8、如果人迎和寸口脉的差距达到了四倍,离死亡就很接近了。

人迎脉位于喉结两旁一寸五分处,为阳明胃脉,主要以诊察在外
的六腑病变,所谓“人迎主外”。

人迎寸口脉法对比其实就是阴阳对比,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理念。

人迎脉在上,为天为阳,寸口脉在下,为地为阴。

《灵枢·五色》中解释了诊脉的原理:人迎盛坚者,伤于寒。

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学习了这一个诊脉方法后,还是有所疑问,《黄帝内经》也说过,天不满西北。

地不足东南。

人体的左右不一致非常正常。

人迎寸口脉左右都有,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会出现左侧人迎大于寸口,同时右侧人迎小于寸口,或两侧人迎同时大于寸口,反之亦然,各种各样的情况,那么在上面几种情况下,以哪一边为准呢?
我又从网上找到了一些论述,其中有一篇《脉法赞》说的是,所传以分左右寸口为人迎气口者,实乃分左右阴阳之意。

左名人迎,乃阳。

右为气口,乃阴。

此乃阳从左路团团转,右从阴路转相通之意。

阳为男,阴为女,故《脉法赞》以人迎气口分左右阴阳为二,其自有奥秘在内。

那么应同时要求双手同时诊脉,右手摸左边的人迎脉,左右摸右手的寸口脉,细心体会。

(对于这个解释,因为不是出于内经,具体的理论我也不懂,还是持有怀疑态度。

可能也是因为理论不充分,现代流传的主流脉法还是寸口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