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礼教授临证应用药引心得

合集下载

读经典用经方临证经验体会

读经典用经方临证经验体会

读经典用经方临证经验体会作者:张景祖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年第12期【摘要】总结《伤寒杂病论》中经方治疗实喘、泄泻、颤证、胃痛、淋证、呃逆的临证经验。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临证经验;小青龙汤;乌梅丸;真武汤;半夏泻心汤;当归芍药散;旋覆代赭汤[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2-00-03Experience in Reading Classics and Using PrescriptionsZHANG Jing-zu(Changyuan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 Changyuan Henan 53400, China)[Abstract]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treatment of excess asthma, diarrhea,tremor, stomachache, gonorrhea and hiccup 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Key words] Treatise on Typhoid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Clinical Experience; Xiaoqinglong Decoction; Wumei Pill; Zhenwu Decoction;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Danggui Shaoyao Powder; Xuanfu Daizhe Decoction《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其将古代中医理论与当时临证经验相结合,集理、法、方、药于一身,创立了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体系,为古代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尊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

老中医的药对应用心得,难得一见

老中医的药对应用心得,难得一见

老中医的药对应用心得,难得一见陈宝贵教授临证五十年,在中药的临床应用方面经验丰富,尤其应用对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每效如桴鼓。

陈宝贵教授的一些运用对药的经验总结如下。

1.苍术配白术脾主运化水湿而恶湿邪,故湿邪最易困脾,脾虚亦最易生湿。

脾气或脾阳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反而滋生水湿之邪,导致湿邪内困,临床表现为腹胀便溏、纳呆食少、气短懒言、四肢倦怠、畏寒肢冷、身形浮肿等症状。

脾虚不仅生内湿,又易感受外湿,湿邪困脾,又可导致脾虚。

针对脾虚湿困证,陈教授喜用苍术、白术,其中,白术甘缓苦燥,功善补气健脾,扶植脾胃以消食除痞;苍术辛香燥烈,走而不守,健脾胃以燥湿,除秽浊以悦脾。

《玉楸药解》云:“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

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

”所以,白术、苍术二药合用,有补有泻,健脾燥湿之力颇强。

2.半夏配川黄连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本品具有温燥之性,能燥湿化痰,并具有止咳作用,为治湿痰的要药,半夏既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辛散消痞。

川黄连,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呕吐等。

黄连去中焦湿热,并具有解毒作用,脾胃病患病日久,多见寒热错杂,病机复杂,而半夏、黄连相伍,一寒一温,清热而不患寒,散寒而不忧热,二者相反相成,相激相制,从而平衡阴阳,使气机调畅。

3.柴胡配白芍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贾所学:“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泄。

”张锡纯:“柴胡,味微苦,性平。

禀少阳生发之气,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

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胆火甚炽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阳者,又能助其转输以透膈升出之,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寒热,寒热者少阳外感之邪也。

又谓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诚以五行之理,木能疏土,为柴胡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

张家礼教授讲座——学用《金匮》方临床治验体会

张家礼教授讲座——学用《金匮》方临床治验体会

张家礼教授讲座——学用《金匮》方临床治验体会一、抓主症,审病机(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方面——辨治面瘫案)1.小续命汤案1972年,余在成都中医学院附院(四道街)门诊,一小伙子携一女青年求治。

男曰:“我们刚从西昌乘火车到成都,途中因开窗受风,她病了,我则平安无事。

”视其女口向左边歪斜,自述恶风寒,无汗,头痛,望其舌苔白滑,舌质淡胖,切脉弦而缓。

断为阳气不足,风寒中经之面瘫,用温经复阳,扶正祛风散寒法。

处方:桂枝12g制附片15g(先煎) 川芎12g 麻黄12g 党参15g 白芍12g 防风12g 杏仁12g 黄芩10g 木防己12g 炙甘草3g。

2剂。

此方乃《金匮要略》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之化裁。

三天后复诊谓面瘫痊愈。

2.甘麦大枣汤案1985年9月,余在四川广安县中医院带习,诊治一患儿(4岁)。

其母代诉:半月以来,小儿或哭或笑之际,口与双眼均向右歪斜,平时则面容端正无异样,曾服中药未效。

望患儿面色淡白少华,舌苔薄白尚有津,舌质淡红、舌体胖,诊脉弦而缓。

乃断为面瘫(阵发性),属《金匮》“风中于络”(阳明少阳)并兼心脾两虚,治当祛风活络、补益心脾、条畅枢机。

处方:僵蚕6g 全蝎6g 蜈蚣2条炙甘草3g 浮小麦10g 大枣6g 泡参6g 黄芩6g 法夏6g 2剂。

三天后患儿之母笑逐颜开,谓药后患儿哭笑时口眼再不歪斜,求方巩固,余曰:“效不更方”,嘱原方复进两剂。

二.既识病,又辨证1.泽泻汤加味治眩晕、耳鸣、耳聋案广安县某女教师,年近50。

自述患高血压病已10余年,舒张压13.3kpa(100mmHg),曾服用不少如天麻、龙胆草、夏枯草、菊花之类的清热平肝药,效亦不佳,乃求治于余。

症见头晕闷重且目眩,舌苔水滑,舌体大而胖嫩,切脉弦而缓。

忆及《金匮》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遂重用泽泻60g白术30g以利水健脾,合二陈汤温化痰饮。

药后2剂,复诊时患者欣然谓曰:“服药多年,从未感到如此头目清爽”。

经方临床应用心得体会

经方临床应用心得体会

经方临床应用心得体会作为医学生,经方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经方是中医奇宝,具有历史悠久、疗效显著、适应范围广、应用方便等优点,是传统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经方对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我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经方的一些体会心得。

一、经方在临床应用中有其独特的优点传统中医药学的定义中,经方是指通过前人对于药物的认识、提炼、总结、归纳、整理和文献记载形成的治疗疾病的方剂。

在临床中,经方应用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性高。

经方的组成方剂比较稳定,不易出现副作用。

与单味药相比,经方的治疗效果可能在剂型、剂量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

2. 治疗意义明确。

经方中的复合方剂,能够起到相互协同、促进药效和改善患者症状等多种作用。

且有神形俱备、以病论治等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临床症状采取不同的方剂组合进行治疗。

3. 应用方法多样。

经方可以通过口服、饮片、外敷、减法等多种方式进行应用,且操作简便、费用较少,适用范围广,容易推广。

二、经方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1. 湿热邪毒病。

湿热邪毒病在中医中属于湿邪为主、热邪为次的外感病性质,主要以发热、头痛、咽喉不适、肢体酸疼、口干舌燥、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为主。

在治疗这类疾病中,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祛湿利水、和中培肺等方剂,例如葛根清肺汤、大黄甘草汤等。

2. 脾胃虚弱病。

脾胃虚弱病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佳、腹胀腹泻、口干舌燥等症状,这类疾病适合使用调和脾胃、健脾益胃、温中散寒等方剂进行治疗,例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3. 肝肾亏损病。

肝肾亏损病主要表现为腰痛、肢体酸软、头晕失眠、性功能下降等症状,这类疾病适合使用滋补肝肾、益精补血、温补腰膝等方剂进行治疗,例如金匮肾气丸、补骨脂饮等。

三、经方在临床中的注意事项1. 剂量酌情变化。

经方在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综合因素进行合理的剂量调整,以达到药效最佳。

2. 搭配合理。

在经方应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搭配不同的方剂,避免形似而功效不同的副作用。

病理性低血压辨证治疗经验琐谈

病理性低血压辨证治疗经验琐谈

2011年第12卷第1期病理性低血压辨证治疗经验琐谈杨传华1,林家茂2,李运伦1(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关键词病理性低血压;眩晕;治疗经验中图分类号:R5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258(2011)01-0041-03[基金项目]“高血压病”国家中医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作者简介]杨传华,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收稿日期]2010-10-15病理性低血压是临床的常见病,常伴有头晕目眩、精神倦怠、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心慌气短、肢冷畏寒、懒言纳差、舌淡苔薄、脉沉细弱等症状和体征,属于中医“眩晕”的范畴[1-3]。

笔者近年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病理性低血压,渐渐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方法,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抓住本质,治以补气为要病理性低血压(眩晕)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虽有虚实之分,但以气虚为基本病机,临床表现亦多以虚证为主,本虚标实证亦不少见,单纯实证却寥寥无几。

原因在于:病理性低血压(眩晕)多为劳逸失调、思虑过度、饮食不节或禀赋不足,损伤心脾,致中焦亏虚,心脉乏力,气血不充,清阳不升,脑络失养所致。

而气虚日久,必然会波及到阳气、营血、脉络等组织,产生阴血亏虚、阳气不足、气陷不升、血脉瘀滞的症状。

但审症观舌,仔细辨别,病情仍以气虚为根本,其他病理表现为枝末。

所以心脾气虚不仅是病理性低血压的基本病机,而且是决定病理性低血压发展预后的关键枢纽。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为之顿减。

若其气虚且陷,或下陷过甚者,其人即呼吸顿停,昏然罔觉。

”患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疲乏无力、精神倦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心慌失眠、畏风自汗、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虚濡。

治疗当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以补益心脾之气为第一要旨,以四君子汤、保元汤为基本方,通过甘温补气的方法,健旺心脾,补益气血,进而升压定眩。

【中医】临证用药心得

【中医】临证用药心得

【中医】临证用药心得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一、肝病1 旱莲草早年治疗一慢性肝炎病人,阴虚体质,证见乏力,肢体困重,肝区隐痛,尿黄,舌苔微黄腻,给予补气,解毒,清利湿热药,效果不甚明显,10日后,又出现咽干,腰膝酸软,乏力依旧,此为利湿伤阴之象,因生地,麦冬之类对肝病属湿者实为不利,遂加旱莲草50g一味,想不到用药第2日,症状明显减轻,第3日,症状消失,此药的用与不用差别太大。

中药药理学认为,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

而此药针对阴虚湿热病人,可以有效的解决矛盾问题。

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

2 白矾通常情况,降酶退黄治疗比较容易,但也有顽固者,对于转氨酶持续不降的,我曾试过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这是我知道的降酶中药里,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 黄芪慢肝病人多数都有乏力等气虚症状,所以黄芪在此处显得很重要,但我要提示的是它的剂量,我一般用100g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g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扶正以祛邪,对于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 鳖甲众所周知,鳖甲治疗肝硬化,2年前,我曾以此一味药治愈一个肝硬化腹水病人,后来做B超提示,肝回声均匀正常,西医们很是震惊,海藻等也可以软坚,但效果远不及鳖甲,且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 蒲公英对于肝炎病人,有人喜欢用芩连等苦寒之品,有人喜欢用大黄泻下排毒,我个人认为,久服苦寒之品易伤脾,久服大黄泻下易伤正,对急性病暂用可以,但对长期服药不太适宜,久服药需要无毒低毒,寒热偏度不大比较合适,蒲公英为我的首选药,用于临床效果很是满意,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加味止嗽散临证运用心得

加味止嗽散临证运用心得

诊。患者咳嗽半年余 ,伴气促一月余加重 两天入我 院求治 。
证见咳嗽痰多 色 白而 粘 ,头晕 ,胸 闷气促 ,纳 差 ,二 便 尚 可 ,舌质淡 ,苔 白稍厚 腻 ,脉 细滑 。辨 证 属肺 脾气 虚 ,痰
咳,调和诸药 为佐使 药 。诸 药合 用 ,使 肺气 顺 畅 ,邪散 痰 消 ,诸证 自愈 。正 如 《 医学 心悟 》 谓之 日 : “ 本方 温润 和
皮 、甘草炒 。用法 :共为末 ,每服三钱 ,开水 调下 ,食后 ,
临卧服 。初感 风寒 ,生 姜汤 调下 。功效 止 咳化痰 ,疏风 宣
加味止嗽散方药组 成 :紫菀 1 2 g 、百部 1 0 g 、桔梗 1 2 g 、
荆芥 1 0 g 、白前 l O g 、杏仁 9 g 、川 I 贝9 g 、陈皮 1 0 g 、甘 草 6 g , 每 日一剂 煎两次 分服 。随证加 减 :风寒 加麻 黄 、桂 枝 、苏 叶 、生姜 ;风热加 桑叶、菊花 、连翘 、薄荷 ;风 燥加沙参 、 玉竹 、枇杷 叶 ;风痰 、热 痰加 胆 南 星、天竺 黄 、黄 芩 、瓜 蒌仁 ;湿盛加半夏 、茯苓 、化橘 红 ;久 咳肺 虚 加黄 芪 、太
,、 ● ● , _ ●●- ; - , :,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e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E x p e ie r n c e Co mmu n i c a t e
两天后即咳 嗽 ,咳痰 ,鼻 流清涕 ,当即到本 地 乡村 医生处
治 疗 ,经 四天 西 药 治 疗 未 见 明 显 好 转 ,遂 入 我 院 要 求 服 用

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陈家礼老中医祖籍江苏省徐州市,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曾师从朱良春先生,是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山西省名中医。

临床40余年来,致力于教学、临床、科研事业,成果颇丰。

在学术上崇尚经典学派,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又学古不泥,与时俱进,为中医事业默默奋斗。

40年如一日,勤读书,多临床。

侍诊中,感受到陈老不仅具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工作、生活中和蔼可亲,作风严谨,一丝不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年的侍诊和学习,不仅看到了陈老对中医事业的孜孜一求,更是感受到陈老扎实的中医内涵和独特的诊疗技术,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方面是对陈老学术渊源的概述。

陈老不仅吸纳了《内经》中对脾胃有关生理、病理以及与其他脏腑关系方面的学说,且对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等其他医家关于脾胃学说的思想进行了归纳,并按照各医家的学说特点,指出要深刻理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饯行脾胃论思想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第二方面是对陈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跟师学习三年,随诊和整理陈老病案,认为陈老学术思想:一是脾统四脏,脾旺不受邪。

二是审病问诊重脾胃。

三是诊法合参重舌诊。

四是治病崇脾治。

五是善用调气,燮理中焦。

临床上从问诊到治疗总不离脾胃。

如“脾统四脏”,治病崇脾。

陈老特别推崇李东垣之说:“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

认为脾胃受损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临证时从机体的整体观出发,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以脾胃为本,脾统四脏,治病当崇脾治,注重脾胃中气,处处以运脾和胃为法度,调补脾胃,顾护脾胃。

诊病辨证重脾胃。

陈老受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学术思想影响,在脏腑辨证中形成了“以调理脾胃为核心”的诊疗体系。

四诊合参重舌诊。

陈老指出舌象是疾病的一种比较敏感体征,“舌为脾胃之外侯,苔受胃气所熏蒸”,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开窍于口,从舌诊即可辨脾胃。

在用药上,陈老认为凡脾胃虚弱,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或起居失宜,令中焦沤渍功能失常,则寒、热、食、湿、痰、瘀等病理产物内蕴,往往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气虚气滞、阴虚夹湿等多种复杂临床症候,临床善以对药处理;认为利用药引的功效,即可以引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又可以照顾兼病兼症、固护正气、降低毒性、矫除药物异味等;在制方用药上灵活加减升麻、柴胡、苍术、羌活、人参(或党参),升脾胃之阳,燮理中焦,扭转枢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