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证应用思考

合集下载

伤寒论临床发挥

伤寒论临床发挥

伤寒论临床发挥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它详细记载了伤寒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治疗方法,对于临床医生的指导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伤寒论在临床中的发挥,并介绍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1. 诊断依据的应用伤寒论详细描述了伤寒的临床表现,为医生提供了诊断依据。

其中最重要的症状是寒热交替发作、口渴喜饮、汗出恶风等。

医生在接触病人时,可以根据这些典型症状做出初步判断,然后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来确诊。

例如,一个病人出现了高热后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汗水和恶寒,医生可以根据伤寒论中的描述,判断其可能患上了伤寒。

2. 针对不同证型的治疗策略伤寒论将伤寒分为不同的证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

根据伤寒论的指导,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和体征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阳明证型的伤寒患者,其主要症状是高热、汗出恶风、口渴喜饮等,医生可以选择清热解毒的中药来治疗;而对于太阳证型的患者,其主要症状是高热、恶风畏寒、头痛等,医生可以选择发汗解表的方法来治疗。

3. 药物应用的临床实践伤寒论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药物的应用,并提供了具体的用药方法。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伤寒论的指导,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治疗患者。

例如,伤寒论中提到了黄连、黄芩等苦寒药的应用,这些药物可以清热解毒。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苦寒药进行治疗。

4. 预防和防控措施伤寒论还提出了一些预防和防控措施,对于疾病的预防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伤寒论中提到了水土清洁、饮食卫生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伤寒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伤寒论的指导,向患者提供相关的预防措施,帮助他们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结起来,伤寒论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经典,其在临床中的发挥不容忽视。

医生可以通过借鉴伤寒论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诊断、治疗和预防伤寒等相关疾病,提高临床医学的水平和质量。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也应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病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伤寒论解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伤寒论解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伤寒论解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从《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对其效果的评估进行解说。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作为中医经典之一,《伤寒论》是研究伤寒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

伤寒病是由伤寒毒邪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发病较突然,病程较快,病情较重。

《伤寒论》中对于伤寒病的病程、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阐述,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依据:《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病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诊断伤寒病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和应用,临床医生能够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是否患有伤寒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治疗指导:《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和原则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如“不出其表而治其里”,“按下取之”等。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伤寒论》中的治疗指导,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及辩证施治的原则,制定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方案,以促进患者康复。

3. 临床应用案例:《伤寒论》中记载了很多临床应用案例,这些案例是前人治疗伤寒病的经验总结,对于后来的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通过研读和应用这些案例,临床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伤寒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水平。

接下来,我们来评估《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

评估的效果可以从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和医生应用的角度进行考量。

首先是临床疗效。

临床实践中使用《伤寒论》进行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医生能够正确地应用《伤寒论》中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那么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加速患者的康复。

其次是患者满意度。

作为患者,最关心的是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如果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身体状况逐渐恢复,那么他们会对医生和《伤寒论》的应用表示满意。

《伤寒论》辨证方药临床运用探析

《伤寒论》辨证方药临床运用探析

《伤寒论》辨证方药临床运用探析前言《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伤寒学的圣典,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基础。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而《伤寒论》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应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篇文章将围绕《伤寒论》中的辨证方药展开讨论,从临床运用的角度进行探析,以期对中医临床实践有所帮助。

一、辨证方药在《伤寒论》中的地位和作用《伤寒论》是以辨证施治为核心的医书。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指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结合病史、症状、舌诊、脉诊等一系列临床检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以及治疗方案。

而方药是辨证施治的具体体现,通过选择不同的方药,对不同的病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在《伤寒论》中,辨证方药的临床运用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伤寒论》中收录的方药,大多数是由作者张仲景根据其临床经验和对于疾病的认识所总结出来的,因此这些方药被广泛地临床使用,并在后来的医学发展中不断演化、完善和丰富。

《伤寒论》中的方药,大多数都是中药方剂,而其中也涵盖了一些加减方或增减药的方剂。

这些方剂在临床运用时,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达到尽量精准的治疗效果。

二、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临床应用《伤寒论》中的辨证方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对病情的准确判断中医辨证施治的前提是对病情的准确判断。

在选择方药时,需要针对患者的病情特点以及疾病的发展规律进行辨证论治,以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熟悉方剂的配伍和剂量在使用《伤寒论》中的方剂时,需要熟悉方剂的配伍和各药的剂量。

不同的方剂之间,可能会有一些相互冲突的成分,甚至会存在配伍禁忌。

此外,药量过大或过小也可能会影响疗效。

因此,在使用方剂时,需要仔细阅读配方,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3. 注意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中药方剂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因此在应用中需要注意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选用中药材和制剂时,需要选择来自正规渠道的品牌和产品,尽量避免使用真伪不分、来源不明的“神秘药方”。

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其中详细记载了伤寒的临床表现、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将探讨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评估。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头痛、恶寒、寒战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等并发症。

伤寒论中详细描述了伤寒的病程演变及治疗方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常常参考伤寒论对于伤寒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首先,根据伤寒论中的病因病机理论,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属于伤寒病,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详细的分型和辨证。

其次,伤寒论中还记载了大量的治疗方案,如汤剂、丸药、散剂等,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伤寒论还强调了对患者的支持治疗,如调整饮食、保持体力等,以增强患者的抵抗能力。

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首先,伤寒论中提供的辨证论治方法,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精准的治疗。

其次,伤寒论中所记载的治疗方案经过临床实践验证,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

例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被广泛用于治疗伤寒热证,并被证实具有显著疗效。

此外,伤寒论在治疗复杂疾病时的治疗原则,如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等,也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然而,也有部分患者对传统中医治疗持怀疑态度,对伤寒论的应用效果表示质疑。

这主要是因为伤寒论基于古代经验总结而来,其理论依据与现代医学存在一定差异。

此外,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中药的煎煮繁琐,对患者的口服药物依从性较差等问题也限制了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根据伤寒论进行辨证施治,有助于医生对伤寒患者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

伤寒论中的治疗方案经过临床实践验证,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不过,也需要重视伤寒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注重治疗方法的科学性和个性化,提高中医临床实践的疗效和质量。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伤寒论》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张仲景创作。

这部医学巨著对伤寒(一种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下面是临床应用伤寒论的一些解说:1. 理解伤寒的病因:伤寒论首先明确了伤寒的病因,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引起的。

外邪侵入体表,通过六经脏腑的传变,最终影响到人体的正气。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通过分辨病人的症状,了解患者的外感病程,判断伤寒的具体病位和病理变化,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施治:伤寒论提倡辨证施治的理念,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辨别病机的不同阶段,从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辨证施治,医生可以精准地选择药物和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3. 温疏解表:伤寒论主张外感病应及时解表,采用温解表法。

对于初发病程,患者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可选用温热的中药,如麻黄汤、桂枝汤等,以促使邪气从体表排出。

4. 寒凉解里:伤寒论在治疗过程中,也注重寒凉解里,即通过清凉的药物来调理体内的热邪。

对于邪热内郁,引起的诸如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可选用寒凉的中药,如大青龙汤、小柴胡汤等,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

5. 阐发汗:伤寒论中提到,对于邪气初束表而未入里的病程,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解表。

这一原则在临床中常常运用,特别是在感冒初期,通过适度发汗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6. 保护阴阳平衡:伤寒论中重视阴阳平衡的观念,治疗上讲究调和阴阳,防止阳气过虚或阴寒过盛。

在具体应用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理变化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运用药物和治疗方法,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人体的目的。

总体而言,《伤寒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思路,对于理解和应对外感病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论在临床应用中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经验总结

伤寒论在临床应用中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经验总结

伤寒论在临床应用中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经验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医诊断学的圣经。

作为中医临床诊疗的宝库,伤寒论深入探讨了伤寒病的病因、病理、病机以及诊治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总结其中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经验。

首先,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病因病理有着深入的剖析。

伤寒病是由伤寒毒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恶寒、腹泻等。

伤寒论指出,伤寒病的病因与季节、气候、饮食、日常生活等有关。

其次,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病理变化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伤寒病主要侵犯肠胃道,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

此外,伤寒病还会对人体的气血、津液等造成损伤,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进一步加重病情。

其次,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病机有独到的见解。

伤寒论认为,伤寒病主要是由于外邪侵袭引起的,因此强调了外邪与病机的关系。

外邪主要是指外界的寒、热、湿、燥等病邪,当这些外邪侵入人体时,如果人体的抵抗力较弱,就会导致伤寒病的发生。

此外,伤寒论还强调了内伤与病机的关系。

内伤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规律、劳累过度等因素导致的,当这些内伤因素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时,也会引起伤寒病发作。

伤寒论还为临床提供了许多诊断和治疗经验。

诊断方面,伤寒论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

对于发热恶寒、头痛、腹泻等症状,可以根据病邪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来进行辨证论治,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面,伤寒论强调了适度发汗、清热解毒、和解餐食等治疗原则。

适度发汗是指根据病情的轻重,采取温开水、药物等方法进行发汗,以排除体内的病邪。

清热解毒则是通过药物治疗,清除体内的病邪,以恢复人体的正常状态。

和解餐食则是指在治疗过程中适当调节患者的饮食,保证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的顺利进行。

总体来说,伤寒论在临床应用中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经验非常丰富。

它对于伤寒病的病因病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临床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同时,伤寒论提供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伤寒论在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伤寒论在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伤寒论在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它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本文将从《伤寒论》在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效果评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伤寒论》在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伤寒论》主要讲述了各种病理情况下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以及药物选择等内容。

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中医医师主要依靠问诊、望闻问切等切实观察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辨证施治。

而《伤寒论》为中医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基础,帮助中医医师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辨证施治的原则以及药物的应用。

因此,《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伤寒论》的应用涉及到多个疾病领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伤寒病的治疗。

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病情严重且易于传播。

传统中医中,使用中药进行辨证施治是治疗伤寒病的主要方法。

根据《伤寒论》的指导,中医医师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不同的辨证施治,如辨证论治、刺血法治疗、清热解毒法等等。

这些治疗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应用,证明了其在治疗伤寒病方面的显著疗效。

除了伤寒病外,《伤寒论》还适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如温病、传染病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病夏治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根据《伤寒论》的原则,中医医师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包括辨证施治、药物选择以及饮食调理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

接下来,我们来评估《伤寒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效果。

由于《伤寒论》的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其疗效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验证。

相关研究表明,按照《伤寒论》的原则进行治疗,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并提高治愈率。

这主要得益于该经典中提供的治疗方法和遵循的辨证施治原则,能够针对不同的病人和疾病病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提高了治愈效果。

此外,基于《伤寒论》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和副作用,不仅考虑了病人的病情特点,也兼顾了整体健康和自然平衡。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浅谈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浅谈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浅谈《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素有众方之祖的称誉。

其方配伍严谨,用法精当,疗效确切。

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也适用于内伤杂病,同时对中医临床各科诊治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指导意义。

若能正确掌握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则如仲景在自序中所言”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也”.本文就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祈望同道斧正。

一、抓住主证是关键《伤寒论》每一方剂的组成,都是以六经辨证施治思想为指导的,都建立在”方从法立,以法统方的基础上。

因此要想准确有效地运用其方,首先必须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因主证反映了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在,故而对疾病的病因、病性、病机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对此仲景在《伤寒论》中作了很好的示范,论中首先以六经辨证为纲,把疾病划分为六个阶段,阐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兼夹等关系。

六经提纲证即是对疾病六个阶段的高度概括。

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接下来《伤寒论》又将每经病作逐层分解,最后判定具体的方证。

如有以发热、汗出、恶风为主的桂枝汤主证;以恶寒、无汗、身痛、气喘为主的麻黄汤主证;以口苦、喜呕、胁痛胸满、往来寒热为主的小柴胡汤主证;以烦渴、汗出、高热、脉大为主的白虎汤主证;以不大便、腹满痛、潮热谵语为主的大承气汤主证;以吐利腹满、饮食不振、自利益甚为主的理中汤主证;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为主的四逆汤主证;以消渴、气上撞心、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为主的乌梅丸主证。

可见六经方证的主证,是辨证的关键。

它反映了疾病的基本规律,是最可靠的临床辨证依据。

只有抓住主证,才符合辨证的思维方法,才能进一步认清兼证和变证,分清辨证的层次,从而使辨证的程序井然有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临证应用思考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的李建民。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伤寒论》临床应用方面的思考。

1987年,我考入陕西中医学院,拜当今著名伤寒学家杜雨茂教授为师,然后攻读硕士学位,进行三年《伤寒论》专业学习,受杜老影响,硕士毕业以后,一直从事经方治疗慢性肾脏病和临床杂病的研究。

98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药免疫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从事肾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运用经方及时方辨证治疗慢性肾病,特别是糖尿病肾病。

在学习《伤寒论》几十年的过程中,从熟记《伤寒论》398条,包括金匮和四大经典,到临床上综合辨证分析,体会到经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确可以称作中医典型的临床应用模式。

但是由于《伤寒论》整个用药偏温,所以在后世用药加减中,我也参考了后世时方的运用,与临床进行了方方面面的结合,今天我把这一点学习体会跟大家做一个沟通交流。

今天交流的内容:第一,学习《伤寒论》要明确“六经”的概念;第二,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善于抓主证;第三,《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体系主要教会了我们辨证论治,首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体会六经辨证的体系;第四,运用经方重点还是进行方证关键核心病机的把握,认识疾病的证,认识经方在临床的应用,进行综合评估。

下面我从以上四个方面谈一谈临床学习的思考。

◆◆◆《伤寒论》是一切疾病辨证论治的总纲在大学学习《伤寒论》时,都说《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疾病的专著。

实际上,《伤寒论》在仲景自序中称《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杂病未曾分书,是王叔和把伤寒和金匮进行了分类编著,把伤寒认为偏于治疗外感性疾病,金匮偏于内伤杂病。

实际上,这种分类并不合仲景原书之意。

所以柯韵伯说“凡条中不冠伤寒者,皆与杂病同义”,就是这个道理。

“如太阳之头痛发热,阳明之胃家实,少阳病之口苦咽干目眩,太阴之腹满而吐食不下,少阴之脉微细但欲寐,厥阴之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是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证而立法也,盖伤寒之外皆杂病,伤寒之中最多杂病,故合伤寒杂病而论之”,这是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对《伤寒论》一书进行的论述。

现代著名中医学者任应秋教授在《伤寒论证治类诠》中说“《伤寒论》就是疾病总论,是凡指一切疾病辨证论治的总纲或者叫大纲”,正因为它是总则和大纲,所以不管什么病都要用《伤寒论》的道理来衡量。

任应秋教授这种论证可以说和柯韵伯的这种观点同树一旗。

所以,《伤寒论》并不是单论外感疾病的治疗,而是各种疾病治疗的总论,一切疾病辨证论治的总纲。

《伤寒论》教会我们辨证论治的原则,也提醒我们在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如何实行理法方药的一致,然后才能取得真正的中医临床疗效。

《伤寒论》首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就是这个道理。

日本的汉方医界一代宗师汤本求真对《伤寒论》高度评价,他说“以伤寒之诊断、疗法,推述万病之证治,能悟其真髓,则万病之治如示诸掌”,“由于六经辨证贯穿着八纲而联系于脏腑经络,尤其是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变化为基础,从而使辨证言之有物,而不是空中楼阁。

”仲景著伤寒千古之绝唱,后学参六经百家争鸣,自古伤寒杂病注解方大概四百余家,加上现在各种学者,注解的《伤寒论》大概近千余家,这些观点都是非常清楚的。

近代医家岳美中教授运用《伤寒论》颇有心得,他说“仲景《伤寒论》言证侯而不言病理,因为证侯是客观存在的,至近一千五百余年,证侯不变;出方剂而不言药性,由实践而来,有是证用是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万古常新。

”岳老专门论述古方治今病,经方治今病,认为仲景《伤寒论》中只言证侯不言病机,因为证侯是客观存在的,证侯不变至今一千五百年,阴阳虚实寒热这种变化是永远不变的,这是中医之道。

◆◆◆六经的概念近代学者阎德润在《伤寒论评释》中说“《伤寒论》之本意非重于病因论,而重于治疗法则也。

阴阳病证中,于善恶缓急上,惴其病位所在,依类相从分为三种,以为用药之大纲,此六经所由分也”。

近代中医大家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中说“六经之名,其源甚古。

而其意所指,递有不同。

最初盖指经络,六经分手足为十二经,最后则指热病之症候群,素问热论及《伤寒论》是也。

惟三阴三阳之异,可以略说。

凡真气充足,抗病力强者为阳,抗病力弱者为阴;属实热者为阳,属虚寒者为阴。

此本论三阴三阳之本意也。

”《伤寒论》三阴三阳与六经的结合是辨证思维的基础。

六经最初指的是经络,在《素问·热论》是论述热证、实证的,而《伤寒论》是阴阳虚实寒热俱有。

所以我们仔细琢磨,《伤寒论》的六经是否来源于素问热论的六经?我个人认为两者是同名同源。

《伤寒论》的六经就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就是我们说的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源于中医自古以来的阴阳学说。

在内经中是如何论述三阴三阳呢?“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它以阳气与阴气的气量的多少不同而论。

从三阳而论,太,大也,为三阳,也称为巨阳,是阳气最多之经;阳明是为著者,也称二阳,两阳相合为阳明,所以阳气稍微多一些;而少阳是少则小也,为一阳,又称为稚阳。

就三阴而言,三阴是太阴,又称至阴,是阴气较多;少阴为二阴,阴气较少;厥阴为一阴,两阴交尽为厥阴,而且阴气最少之经。

根据阳气的多少、阴气的多少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三阴三阳这种概念是非常清楚的。

《伤寒论》六经的本意就是源于内经对于六经的论述。

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足六经理论的发展。

通过内经同时代及其以前的文献研究来看,早期的经脉理论强调足六经,如《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都是先从足脉进行论述。

内经的经脉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形成了足六经分类辨证的方法。

《素问·热论》阐述热病以六经概念进行分类,是足六经理论应用于临床疾病辨证的表现之一。

所以《伤寒论》俨然是传承了《素问·热论》的理论,《伤寒论》六经辨证仍然属于这一结论的延续与发展,《伤寒论》六经最初的解释应该是源自于足六经理论。

◆◆◆六经辨证的提出与六经名实之争在《伤寒论》中是没有六经辨证这个概念的,不管是六经辨证或者三阴三阳辨证,这些概念在伤寒杂病论的原著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三阴三阳辨证最早见于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又称《南阳活人书》。

朱氏以经络理论解释了《伤寒论》证侯发生的机理,强调治伤寒先需识经络,不识经络,不知邪气之所在。

同时提出了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之论,认为《伤寒论》六经对应为足六经的经络辨证。

由于《类证活人书》简明通俗,在当时广为流传,因此后人逐渐沿用朱肱的这种说法,以六经病或者六经辨证理念来解释《伤寒论》的证治方药,所以六经辨证就成为后世医家研究《伤寒论》的主要思维。

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也是他首先提出来的。

六经辨证的起源,哪些思维出自于哪个朝代,我们把这些东西弄清楚才能真正认识六经的概念。

朱肱提出了三阴三阳病就是六经病这个概念,但六经的名实之争源于明朝的方有执,提出“犹儒家六经之经,犹言部也。

部,犹今之六部之部。

……天下之大,事物之众,六部尽之矣。

人身之有,百骸之多,六经尽之矣。

由此观之,则百病皆可得而原委”,由于方有执只取“六经”以概“三阴三阳”,从而引发了六经名实之争。

仔细分析,从《黄帝内经》六经指的是经脉,而朱肱的六经也是指经脉,方有执的这种六经之争实属没有必要。

可以这样说,张仲景创造性地继承了六经的内涵,六经辨证的方法可以说是从内经六经分证发展而来,但内经的六经证治,只说了六经的热证和实证,并没有论及六经的虚证和寒证。

从治疗的方法上来看,内经对六经的分证治疗是提出可汗和可泻,没有列出具体的方药。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我们祖国医学对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伤寒论》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加以打磨发挥。

《伤寒论》创造性的运用了六经辨证,不仅详述了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转归和传变规律,而且在辨证方法上也体现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规律性,从治法上具备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里面的方更是经方组成,被后世医家称为方剂之祖。

全论既有法,又有方,更有药,可谓是理法方药之齐全,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强有力的现代基础。

◆◆◆区分六经、六经病和六经辨证三个概念我们要认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首先要知道六经的概念。

六经就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学的概念。

第二是六经病的概念。

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是对人体感受外邪后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概况的结果。

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相对独立的,是病理学的概念。

《伤寒论》是以外感疾病作为举例,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

六经辨证就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了各种疾病在临床证治过程中,包括了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段等理论的临床应用,以及各种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合的临床辨证体系。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并非为伤寒立法,而为百病立法,即是此意。

在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六经、六经病和六经辨证三个概念区分开来,这样才能正确的认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六经提纲三阳之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太阳病基本为外感风寒初期的阶段,病位在表,在足太阳膀胱经;病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疗上,以汗法为主;方剂上中风者选桂枝汤,中寒者选麻黄汤。

我们在外感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识清楚“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病是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热盛极的阶段,病位在里,在胃肠;病机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疗上以清下为主,阳明经热证用白虎汤,阳明腑实证用承气汤。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但也要清楚243条所论“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还有一个阳明虚寒证不可不知。

少阳病是疾病的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从属于胆与三焦,半表半里是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提出的概念;病机为胆气内郁,三焦失疏;治疗以和法为主,方剂代表为柴胡类。

少阳经证选小柴胡汤,而少阳腑证可选大柴胡汤。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其辨证之纲领。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疾病在里,正衰邪胜太阴病是疾病的后期阶段,常常涉及到脾胃的虚弱,病位在里、在脾;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所以“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整个表现以脾阳不足,寒湿内阻为关键症状和关键病机。

少阴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阶段,也是临床上之危急重症阶段。

唯独在少阴病上,它明确地提出了少阴的六死证。

所以少阴之证,病位是在里、在心、在肾;病机是心肾虚衰;治疗方法上是以回阳救逆,或者是育阴清热;在方剂选择上,回阳救逆用四逆辈,养阴清热用黄连阿胶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