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冢敬节伤寒论解说(1)

合集下载

伤寒论原序及译文

伤寒论原序及译文

伤寒论原序及译文【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冬至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辛年七月中指魏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迎春九月节指鲁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膝节十二,中气存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间苯二甲酸七十二候,决病命运,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解】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于”通在“冽”,寒冷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够特别注意无为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慨侮辱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珍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迭,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播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着急,地气以明……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毋扰乎阳。

”这就是古人从自然界寒暑替变,阴阳消长的现象,认识到人体生长珍藏的生理动态,必须随着气候的转型而调节适应环境,才不致受六淫的影响而出现疾病。

大塚敬节腹诊医案选(十五):三黄(大黄黄连)泻心汤腹证

大塚敬节腹诊医案选(十五):三黄(大黄黄连)泻心汤腹证

大塚敬节腹诊医案选(十五):三黄(大黄黄连)泻心汤腹证大塚敬节腹诊医案选(十五) :三黄(大黄黄连)泻心汤腹证大塚敬节原著王宁元译1 鼻衄不止的患者有一年岁末的一天,接到了一位很早以前就熟识的患者的电报,称“鼻血不止,很严重,请速来”。

于是就急忙出诊了。

该患者为五十一岁男性,十几年前因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诊,其后稍微有些不适便来就诊。

这次是在公司上班时突然出现鼻衄,就近在医院做简单治疗后回家,请附近的医生到家里诊治。

该医生给予药物纱条压迫鼻腔、注射止血药物治疗,并嘱其尽量多食动物胶质。

但四天过去了,鼻衄仍不止,患者非常不安,恐怕这样下去会有生命危险。

这种不安感也是使用泻心汤的指征之一。

患者肤色偏白,鼻头部压以冰袋,但颜面仍潮红,脉浮大。

进流食,大便每天一次。

因为一活动鼻血加重,便卧床不起,连小便也使用便器。

即使不进食也有心下痞塞感,但无胸胁苦满和腹直肌的拘挛。

因为具有这些症状,便投予了三黄泻心汤。

服药三四天便基本上治愈。

三天后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患者派人来取药,说还有少量出血,便又给予三天药物。

正月初六,收到了患者的贺年卡,写有一首俳句:“未成骸骨去,庆幸合掌举额前,元旦之日出。

”三黄泻心汤可应用于伴有颜面潮红、轰热感和不安感的出血症,但出血时宜冷服。

如果服用刚煎好的热药,有时会发生出血加剧的情况。

前些年,我也曾患鼻衄,服用刚煎好的三黄泻心汤,好像加了一把火,出血犹如喷出,势头很猛,一直流到喉咙里。

另外一例是一位妇人肺结核的咯血,服热药后,一时出血量反而增加了。

三黄泻心汤里的大黄,比起泻下作用,更主要的治疗目的在于疏导炎症和充血状态,宜以此为着眼点来加减使用。

2 因脑出血而行走困难、言语蹇涩的患者患者为颜面发红、身体呈结实体型的五十六岁男性,由夫人搀扶着来诊。

主诉三年前患轻度脑出血,其后便行走不自由,左手麻木,话语不能流畅地说出。

另外,整日烦躁不安,容易发火。

脉弦大,全腹部呈紧张状态。

投予三黄泻心汤治疗。

大塚敬节讲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大塚敬节讲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大塚敬节讲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第二十三条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

【校勘】成本无“不可服之”之“之”字,宋本、成本、玉函“眴”字后有“此为逆也”四字,康平本此四字作旁注,今从原文中删削。

康平本“烦躁”作“烦燥”,今从宋本、成本。

玉函“身”字后有“体”字,“烦躁”后有“头痛”二字,“烦躁”后与“恶风”后无“者”字,无“不可服之”之“之”字,亦无“厥逆”之“逆”字。

【注释】(159)不汗出一与“汗不出”不同。

汗不出,为身体不出汗之意。

不汗出,为发汗使之出汗而不出之意。

所以,此处为使用麻黄汤发汗,但汗却不出之意。

(160)厥逆—指四肢厥冷程度重。

(161)筋惕肉—为肌肉惕之意。

惕,指因恐惧而颤栗发抖状。

瞤,为目瞤之意。

筋惕肉瞤 ,指肌肉跳动和痉挛之状。

【解说】本条举出太阳中风的重症、类似于伤寒者的证治。

下一条举出伤寒之变证、类似于中风者,提示应当互相紧随其证,临机应变而施治。

那么,太阳中风证,如第二条和第四条所论述,以“脉浮缓,发热,恶风,汗出”为正证,为桂枝汤主治之证。

但在这里,缓脉变为紧脉,恶风变为恶寒,身体疼痛,成为类似伤寒的状态。

从以上症状判断,可以考虑类似麻黄汤证,于是给予麻黄汤,汗却不出,而出现烦躁。

本条的着眼点,在于不汗出而烦躁。

麻黄汤,本来用于表之热实证,其功用为通过发汗来发散表邪,但本条所述的场合,表之热实证剧烈,伴有里热,必须在清解里热的同时发散表邪必要使用配伍清解里热药物石膏的大青龙汤。

烦,为热烦,因热而致烦闷之意。

躁,指手足频频不安扰动、痛苦的状态。

烦与躁有时分别出现。

有言曰,烦而致躁者治,躁而致烦者死。

较之于烦,燥是一种更加险恶的症状。

躁而不烦者,病重,因其已无烦之感觉。

本条为烦燥、苦闷的状态。

该烦躁的有无,成为与麻黄汤的鉴别点。

在这种场合,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而烦躁者,为少阴病阳气衰亡的征候,所以不可用大青龙汤使之发汗。

日本著名经方家大冢敬节先生的6个经方使用经验总结

日本著名经方家大冢敬节先生的6个经方使用经验总结

日本著名经方家大冢敬节先生的6个经方使用经验总结■ 专业内容,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请勿自行操作!为大家整理6个大冢敬杰先生的经方使用经验,分别是,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归芪建中汤。

一、桂枝汤之使用经验桂枝汤是伤寒论中出现的第1个方剂,用于有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且脉象浮弱者。

在伤寒论中,出现这些症状称为有表证。

桂枝汤常用于感冒初起,但有时也用于长期有发热、恶寒症状而无其他明显异常者。

使用麻黄汤和葛根汤,虽然汗出,但是仍有发热、恶寒不能去除时,有时也宜于使用桂枝汤。

这种情况下,脉浮弱是指征之一。

浮脉如水漂木,一按就躲开,不应指腹。

桂枝汤有强壮的作用。

古人认为它有改善气血循环,调和阴阳的作用。

比起体力充实者,桂枝汤用于衰弱者较多。

名古屋玄医(1628-1696,日本江户时期医家译者注)经常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减应用于各种疾病。

他认为疾病是由于阴阳不调和引起的,所以宜于用桂枝汤来调和。

桂枝麻黄各半汤是将桂枝汤和麻黄汤合二为一的处方,用麻黄汤发汗但脉太弱,用桂枝汤又虑其药力不足时为其使用指征。

桂枝麻黄各半汤亦用于感冒缠绵不愈者。

柴胡桂枝汤用于恶寒、发热关节痛、头痛、腹痛等主诉者,与小柴胡汤证相似。

所以不仅用于感冒缠绵不愈者,也用于胃炎、胃溃疡、胆囊炎、阑尾炎等。

二、桂枝加芍药汤之使用经验桂枝加芍药汤虽然只是将桂枝汤中芍药的用量增大,但其用途却与桂枝汤有了很大不同。

古人用桂枝助阳,用芍药助阴,桂枝汤是太阳病的治疗方剂,但增大了芍药用量的桂枝加芍药汤成为太阴病的治疗方剂。

桂枝加芍药汤用于腹部膨满、呕吐、腹泻、时有腹痛,但也可用于无呕吐腹泻者。

腹部膨满便秘时,有实证也有虚证。

虚证的情况下,即使腹胀,但腹部缺乏弹力和底力,脉亦无力,此时若使用大承气汤等方,会出现剧烈腹痛、腹泻、乏力。

在腹部有底力的实证情况下,腹有弹力,脉亦有力,才可以使用泻下剂。

所谓脉缓意味着疾病为轻证,缓脉为浮软而无力,来去缓慢。

【胡希恕:临床医案细讲-感冒】

【胡希恕:临床医案细讲-感冒】

【胡希恕:临床医案细讲-感冒】第一篇感冒论治。

第一小节,感冒本属外感病,治病亦当用六经。

就说感冒本来就是外感的病,我们要用六经辨证来应对。

这里面列举了三个医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

陈某,男,24岁,病案号97771。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9日:昨天打篮球后用凉水洗澡,今早感恶寒身热(T38.6℃)、无汗、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此属太阳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与麻黄汤。

麻黄三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二钱,杏仁三钱。

结果:上药急煎即服,并加盖棉被得微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两天自愈。

这个例子是比较典型的,胡老辩证为太阳表实证,治以麻黄汤。

那我们先看看什么叫麻黄汤。

《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这是麻黄汤的主条文。

首先,它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大家要明确一点,太阳病分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两种,而本例即是太阳伤寒表实证,既然是实证,不虚,那就不能用桂枝汤,直接发汗就好,这叫表实证,是病在表的实证。

胡希恕强调的重点是,先辨六经再辨方证。

本案来说辨六经是在太阳,因为他恶寒又发热,对吧。

依据是《伤寒论》第一条,也是太阳病的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紧接着,病案上面说,口不渴,为何强调这一点?实际上,这是告诉你患者的病没有传经到阳明,没到阳明没化热所以不渴,那就还尙在太阳,也就不用考虑太阳和阳明的合病与并病了。

好,后文又说,脉浮紧,那是太阳伤寒的典型的脉象,依据是《伤寒论》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好,至此,辨六经,病在太阳,属于太阳伤寒。

接下来,辩方证,为什么说它一定是麻黄汤证呢,咱们再回看35条,麻黄汤证的主要特点就是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大家注意,张仲景在写伤寒的时候是很省字的,但是对于麻黄汤他提了疼呀痛的,共三条呀,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你就可想而知,麻黄汤证的一个特别典型的症状就是全身疼痛难受。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伤寒论--娄绍昆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伤寒论--娄绍昆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读《伤寒论》的琐记娄绍昆一临床医生阅读《伤寒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疗效,正像古人说的:要把《伤寒论》当做病案来分析,同时在临床上要把每一个病案当做《伤寒论》来解读。

这句话朴实无华,揭示了在一个文本阅读的空间中,人怎样才能触及临床实在的面庞;在临床具体的病案面前,人怎样才能寻找仲景当时的身影。

这样,则在阅读与临床、抽象与具体、文本与病人的巨大反差中给人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这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挖掘去表达,并理性地展示出来。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熟练运用的问题。

陆渊雷认为,理解《伤寒论》懂其原理的人未必能够熟练运用;能够熟练运用的人,又未必理解《伤寒论》懂得《伤寒论》的原理。

我们更应该警惕前者,一刻也不能离开临床实践。

因为临床医生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一日不练口生,二日不练手生。

二《伤寒论》虽然传承自《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但它以更周密、更深入、更构造性地展开,所以仍属于一种创造性文本。

《伤寒论》实际上是把张仲景独创性思想——方证辨证是如何展开的?---- 作了跨时空的发挥和深入的论证。

它把视野扩展到了人类疾病的整体,以全新的角度鸟瞰人类疾病存在、演化和诊治的秘密。

全书以此为主线,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时空分析。

它以六(经)病及其演变为经纬,以风寒袭人致病,作用于不同体质而引出临床不同诊治为例,一一道来。

它同时对比了外感病和内妇等科疾病,反复讨论了方证辨证的可行性。

论叙具体,文理严谨,行文规范,遣词造句,精练含蓄,前后照应,互文见义;既大刀阔斧又细腻非凡,从而赋有极大的论叙魅力。

《伤寒论》就像一把钥匙,掌握了它,才能开启生命医学中那一扇不轻易开启的大门。

三张仲景除了临床专业的经验外,还有他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

所谓经验,牵涉到的都是一种较长时期的积累。

社会生活经验是你在所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你的眼睛、耳朵、鼻子所感受到的那些,是与你周围的人们共同分享的,甚至无须特别用语言来加以沟通,是人们之间的密码和暗号。

桃花汤方证新辨与临床应用

桃花汤方证新辨与临床应用

1412 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23,Vol.16,No.7㊃争鸣㊃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首都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专项(Z191100006619022);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1⁃5)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张传龙(博士研究生)],国际医疗部(庞博)作者简介:张传龙(1994-),202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肿瘤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方法学研究㊂E⁃mail:zcl163yxzh@通信作者:庞博(1983-),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肿瘤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方法学研究㊂E⁃mail:drpangbo@桃花汤方证新辨与临床应用张传龙 庞博【摘要】 桃花汤首见于‘伤寒论“,为张仲景治疗 下利,便脓血”之经典名方㊂后世医家对于桃花汤证的病机,有持 下焦不约”者,有持 火热”之端者,有主以 阴寒” 湿寒” 肠寒”者,更有认为 气滞血瘀”者等等,然以上诸说均有难以释通之处㊂ 下焦不约”之说难释小便不利, 火热”之说难释方中无寒凉之药, 诸寒”之说难释便血等㊂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第306条条文中 二三日至四五日”与 便脓血”的深入辨析,以 脓”是否由热所致与 二三日至四五日”是否为虚词为切入点,回归张仲景原文,指出 二三日至四五日”非虚词代指阳明太阴之别,是 太阴受病”, 脓”非 肉腐之脓”,为 痰湿粘液”㊂最终总结出桃花汤证实质为在少阴病阴阳俱虚的基础上而出现的 脾受病”,因此桃花汤中赤石脂㊁干姜与粳米三者治本重在温脾,治标重在止利㊂检索现代研究与名家经验,综述目前桃花汤临床应用,为参悟张仲景用甘药㊁温药治疗 便脓血”之法提供依据,以期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㊂【关键词】 桃花汤; 伤寒杂病论; 便脓血; 脾受病; 张仲景【中图分类号】 R2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07.024 桃花汤始见于‘伤寒论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1],306条云: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㊂”307条云: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㊂”‘金匮要略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2]曰: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㊂”桃花汤作为一首‘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均出现过的方剂,后世医家对其方证病机进行过不同的阐述㊂然争议颇多,诸家观点有寒热之分,虚实之异,众说纷纭㊂本文通过对桃花汤证相关的古现代文献梳理,对诸家之说提出疑问㊂以 少阴病”冠首切入,对306条条文中 二三日至四五日”与 便脓血”进行深入分析,尝试探讨最符合张仲景本意的解释,以期为桃花汤的临床应用提供有益参考㊂1 桃花汤证诸家之论对于桃花汤证的病机,在诸医家之中有持 下焦不约”者,有持 火热”之端者,有主以 阴寒” 湿寒” 肠寒”者,更有认为 气滞血瘀” 下致脓血”者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㊂以下对于桃花汤方证的诸家代表性学说进行汇总,并提出存在疑问之处㊂1.1 下焦不约”之说难释小便不利‘注解伤寒论“[3]载: 阳病下利便脓血者,协热也;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下焦不约而里寒也㊂与桃花汤,固下散寒㊂”‘伤寒活人指掌图㊃指掌图“[4]释: 脓为陈积,血为新积,故协热者谓之肠垢,协寒者谓之下焦不约㊂热则当清其肠,寒则当固其下也㊂”可见成无己与吴恕将桃花汤证与208条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比较,而认为桃花汤证便脓血之机为下焦不约㊂然下焦不约为何小便不利,其说尚有不通之处㊂1.2 火热”之说难释方中无寒凉之药喻嘉言先生[5]曰: 自三阳传来者,纯是热症,盖少阴肾水也,主禁固二便,肾水为火所烁,火热克伐大肠,故下利㊁便脓血也㊂”‘伤寒来苏集㊃桃花汤“[6]言: 此便脓血,是为有火气矣 土得其令,则火退位也㊂”然若为传经热邪方中为何无一味寒凉之药?肾水为火所克,津液当不足却为何下利不止?1.3 诸寒”之说难释便血‘伤寒溯源集“[7]: 桃花汤 盖所以治阴寒虚滑之剂也㊂”虽柯琴认识到该方为培土之剂,但培土以制火的解释过于牵强㊂彭子益先生[8]认为: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㊁腹痛㊁小便不利,此因火败而病湿寒㊂”‘伤寒论译释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9]云: 本条是属于少阴病虚寒性的下利便脓血,其原因是由于脾肾阳气不足,肠胃虚寒,下焦不能固摄所致㊂”大塚敬节先生在‘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㊃少阴病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23,Vol.16,No.71413篇“[10]中亦解说桃花汤证为 虚寒下利”㊂李克绍先生于‘伤寒解惑论“[11]中认为桃花汤证为 寒湿郁滞在小肠”㊂无论 阴寒” 湿寒” 肠寒”,可见上述医家均认为,桃花汤证的病机为 寒”㊂然少阴病下焦虚有寒当 小便色白”,为何会出现小便不利?阴寒虚滑㊁病湿寒㊁肠胃虚寒为何会便血?1.4 其他医家之说李心机在‘伤寒论通释“[12]中解释此 脓”为 肠道气机失调,气滞血瘀,瘀血与肠道中秽浊之气相博,血败肉腐而化为脓”,仅释义 便脓血”一证,而未明析他证,令人云雾不清㊂毕虹博等[13]认为桃花汤证为少阴病寒化重证, 便脓血”为少阴病而强用攻下法,故致血从下出而形成㊂苦寒下法确有损伤脾胃之祸,然张仲景关于 下法”为何只字未提? 2 桃花汤证条文析疑2.1 析 二三日至四五日”2.1.1 日数非虚词,代指阳明太阴之别 ‘伤寒杂病论“中的日数极易被忽视,历代常以此为虚词㊂少阴病篇共计有45条条文,其中涉及日数的条文即有14条,可见张仲景对日数的重视㊂320条中 口燥咽干者”一话,点明了 传”的事实㊂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㊂”乃张仲景用日数提示病已传至阳明,而予以大承气汤急下㊂ 二三日至四五日”更非虚词,用日数代指阳明太阴之别㊂2.1.2 二三日至四五日”太阴受病 ‘素问㊃热病论篇“中言: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㊂”‘伤寒论㊃伤寒例“中亦言: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㊂”此时为太阴脾受病之时,‘伤寒论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384条: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㊂”四五日病至阴经上,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故而才有308条云: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㊂”可刺的原因为防止疾病往更深处传变㊂此外,此时为脾受病,刺肝经 期门”之穴亦可奏泻肝扶脾之效㊂关于桃花汤之命名,亦有深意㊂桃花于春季开放,取春和日丽之意[6],肝木柔和,则脾土不受克犯㊂与传统认知中 寒邪内入,脾肾阳衰”不同[14],桃花汤证的病机中并不存在 外邪”,更不单纯是 脾肾阳衰”㊂其实质是在少阴病阴阳俱虚的基础上而出现的 脾受病”,是脾生理功能的全面衰退㊂‘灵枢㊃经脉第十“载: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㊂”可见, 脾受病”既会出现腹痛,下利,又可出现小便不利,与桃花汤证契合㊂2.2 析 脓”2.2.1 脓”是否由热所致 下利,便脓血”作为桃花汤的主症,其病机颇受争议㊂诸多医家皆因无法认识 脓血”本质,而未能得张仲景之要㊂纵观‘伤寒杂病论“一书, 脓血”一词共计出现19处,有 吐脓血” 便脓血” 圊脓血”与 唾脓血”之不同㊂‘伤寒论字词句大辞典“[15]中解释脓血为: 脓与血相夹杂并见 其证机是邪热与血相搏相结,血为热所灼腐而为痈脓㊂”‘血证论㊃便脓“[16]言: 内痈 在下焦者,或少腹痈㊁小肠痈㊁胁痈㊁肝痈,脓血均从大便泻出㊂”可见,在传统的认知中, 脓血”中的 脓”与 痈”关系密切,而常因 热”所致㊂然而在桃花汤证中 便脓血”是否由 热”所致?2.2.2 脓”非由热所致之 肉腐之脓” 如若是热,当应用白头翁汤之类的方剂㊂桃花汤证出现在‘伤寒论“中少阴病篇,冠首 少阴病”即提示我们患者的机体处于阴阳俱虚状态㊂众所周知,少阴病治疗大法为温煦之法,是 少火生气”缓和的温煦,而非 壮火食气”㊂温煦者,即温而不散也㊂在张仲景的意识中, 少阴病”三字即代表着 脉微细,但欲寐”㊂此时唯有用温煦之法治疗,使脉象慢慢鼓动,由尺脉开始恢复,逐渐延展至寸脉,才能达到脉 微续者生”㊂‘灵枢㊃痈疽“载: 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㊂”‘灵枢㊃玉版“亦云: 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㊂”从此两条来看, 脓”的产生必须依靠 热”的力量㊂然而在 少阴病”阴阳俱虚的大背景中,难以生 热”㊂因此,桃花汤证的 脓”并非传统认知中 肉腐之脓”㊂正如‘温病条辨㊃第二十二条“记载[16]: 温病脉,法当数,今反不数而濡小者,热撤里虚也㊂里虚下利稀水,或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㊂”指出桃花汤证的 下利,便脓血”为 热撤里虚”,并非有热㊂2.2.3 脓”为 痰湿粘液” 对于桃花汤证中的 脓”,笔者认为是有形之 痰湿粘液”㊂‘释名“载: 脓,醲也,汁醲厚也㊂”脾的生理功能之一为运化水谷, 脾受病”谷运化异常则而见水谷不分,出现 下利” 小便不利”㊂ 脾受病”水运化异常而酿生 痰湿”,积聚不化可形成具有重㊁浊㊁黏㊁滞为主要特征的似胶似涕之物,与白头翁汤由热所致色赤之 赤脓”不同,桃花汤证之 脓”为 白脓”㊂‘薛立斋医学全书“[18]云: 心主血,肝藏血,而其统在血㊂”唐容川[16]更言: 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㊂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㊂”是故脾为至阴,络脉不固而统摄无权, 脾受病”可见 血内溢则后血”之症,与 湿浊粘液”一同排出而形成 脓血便”㊂正如‘诸病源候论㊃脓血痢侯“中所言: 诊其脾脉微涩者,为内溃,多下血脓㊂”3 桃花汤证方药分析3.1 治本重在温脾‘伤寒杂病论“中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㊂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㊂若一服愈,余勿服㊂”‘绛雪园古方选注“[20]云: 夫脾既寒矣,肠既泻矣㊂”若要止泻,先应温脾,适其寒温,则脾可活矣㊂‘医学衷中参西录㊃少阴病桃花汤证“[21]言: 石脂原为土质,其性微温,故善温养脾胃㊂为其具有土质,颇有粘涩之力,故又善治肠澼下脓血㊂”故赤石脂之功重在温脾,现代药理学证实,赤石脂既可止血㊁抗炎,又可止泻㊁保护消化道黏膜,还具有吸附作用[22]㊂‘神农本草经“[23]记载干姜: 味辛,温㊂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㊂”指出干姜1414 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23,Vol.16,No.7既可止血,亦可主治肠澼㊁下利㊂干姜仅用一两,乃因为此证发于少阴病基础之上,如李东垣所言: 多用能耗元气,壮火食气故也㊂”少阴病最忌壮火㊂‘长沙药解“[24]中言: 粳米,味甘,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培土和中,分清泌浊,生津而止燥渴,利水而通热涩㊂”由此可以看出,赤石脂㊁干姜与粳米三者的主要功能均为 脾”营造 温”的大环境,进而促进脾功能的恢复,使运化正常㊁统摄有权㊁痰湿不生,可窥张仲景用药之考究㊂3.2 治标重在止利桃花汤方中赤石脂一半用以煎汤服,一半为末服,乃因筛末服下可令药物粘附于消化系统之膜,而奏迅速止泻之效㊂现代研究表明,桃花汤进入患者的肠道内后,会形成硅酸盐和水合氧化铝,吸附有害物质[25]㊂可见赤石脂之用既可温脾以治本,又可快速止泻以治标,且可吸附 痰湿粘液”(脓)㊂‘医学举要㊃卷一“[26]中指出: 干姜粳米辛甘相得,取其守中,治下利不止,便脓血者㊂”干姜配伍粳米重在治下利与便脓血㊂粳米止泻之功,现代研究亦有明证,杨丽萍等[27]发现粳米米汤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为止泻之关键㊂此外,应用赤石脂㊁石膏等均为矿石类药物,加用粳米可保护消化器官的黏膜[28],且可改善汤药的口感㊂张仲景用心良苦,不可不察㊂方后注中 若一服愈,余勿服”乃提醒医者,此方为治标之剂,应用宜中病即止㊂笔者认为判断桃花汤是否已达药效,应以 利止”为准㊂此时治疗当转遵 缓则治其本”,辨证选用健脾补虚之方㊂4 桃花汤证临床应用时代的发展与医学理论的完善,使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㊂基于上述对桃花汤的论述,笔者认为对于机体处于阴阳俱虚状态下,而出现的腹痛㊁腹泻㊁便脓血㊁小便不利等症状的患者,均可以选用桃花汤 救其标”㊂朴炳奎全国名中医在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腹痛㊁腹泻㊁便血等症状方面颇有心得,常处方以白术㊁山药㊁枳壳㊁益智仁[29]㊂虽未以桃花汤方之药,而用以桃花汤方健脾之法㊂正如冉雪峰所言, 法之方无穷,方之法有尽㊂”中医药对于放疗㊁化疗等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方式的 毒性”具有制约作用,在治疗放射性肠炎㊁化疗相关性腹泻出现的腹痛㊁腹泻㊁便血等症状时,亦是重在益气健脾和中,扶正消积[30]㊂冉雪峰[31]先生以此方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效果确切㊂邱复亮[32]用桃花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周全荣[33]用该方治疗重型菌痢,临床均取得良好疗效㊂现代药理证明桃花汤具有调节Th1和Th17细胞因子的作用,进而抑制了促炎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而发挥治疗克罗恩病的功效[34]㊂何雅芬等[25]应用桃花汤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证实桃花汤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腹痛和腹泻,且可清除肠道黏膜上的病变斑块㊂陆渊雷[35]认为此方为治疗肠出血之效方㊂此外,妇女功能性子宫出现也有较好疗效,张宽智[36]曾报道桃花汤可以治疗妇人月经淋漓不断之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服用汤剂6剂即愈㊂5 结语本文通过辨析经典名方桃花汤方证的证㊁方㊁治,提出该方乃少阴病基础上而出现的 脾受病”,其症状均因脾伤而见㊂该方对于现代消化系统慢性炎症㊁肿瘤和息肉等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㊂经典方剂最经典之处,非于方药,而经典于法㊂对于经典的传承非仅为方药之传,更多时候应从纷杂的处方中窥探经典辨治之法㊂诸多医家忽视桃花汤证冠首以 少阴病”,而终未能得张仲景之要㊂脱离辨病单纯辨证论治难免存在片面性,辨证论治虽不可取代,但亦不该过度夸大㊂如若仅盯着 下利,便脓血”的症状,临床极易误诊误治㊂疾病谱的更替更加提醒吾辈同道,遵前贤 治病之法”,而非只顾前贤 所载之证”,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经典与名方对临床的指导作用㊂参考文献[1] 汉㊃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汉㊃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宋㊃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4] 元㊃吴恕.伤寒活人指掌图[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5] 陈熠.喻嘉言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 清㊃柯琴.伤寒来苏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7] 清㊃钱潢.伤寒溯源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8] 清㊃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9]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0] 日㊃大塚敬节.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 李克绍.伤寒解惑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2] 李心机.伤寒论通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毕虹博,张国骏.‘伤寒论“第306条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1133⁃1134.[14] 李培生.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 王付.伤寒论字词句大辞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6] 清㊃唐宗海.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7] 清㊃吴塘.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7(4):1⁃8.[19] 盛维忠.薛立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 清㊃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1]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22] 孙文君,周灵君,丁安伟.矿物药赤石脂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0,38(11):39⁃41.[23] 神农本草经[M].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4] 清㊃黄元御.长沙药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23,Vol.16,No.71415[25] 何雅芬,汤涛.桃花汤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及肠镜病理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6):2660⁃2662.[26] 清㊃徐玉台.医学举要[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27] 杨丽萍,胡瑶,苏芯,等.粳米米汤止泻物质基础及其机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5):559⁃562. [28] 王宏凯.伤寒论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9] 张孝刚,胡帅航,田培裕.朴炳奎治疗肿瘤常用药组探析[J].中医杂志,2021,62(16):1395⁃1399.[30] 黄飞华,徐建锋.健脾补肾中药治疗胃癌术后替吉奥辅助化疗相关腹泻的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11):1443⁃1445.[31] 冉雪峰.加减桃花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J].中国乡村医生,2000,16(4):39.[32] 邱复亮.桃花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2):113.[33] 周全荣.桃花汤治疗重型菌痢1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9,21(S1):76.[34] 孔鹏飞,魏先鹏,唐学贵.桃花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对克罗恩病Th1和Th17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24):54⁃59.[35]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6] 张宽智.桃花汤在妇科临证的运用[J].中医杂志,1986,32(7):66.(收稿日期:2022⁃07⁃08)(本文编辑:王馨瑶)。

日本汉医经方大家大塚敬节和矢数道明

日本汉医经方大家大塚敬节和矢数道明

日本汉医经方大家大塚敬节和矢数道明大冢敬节投身汉方医学事业五十几年,始终坚持在临床上从事诊疗和研究,尤其在张仲景学术的研究与运用方面具有相当的造诣。

如用三黄泻心汤治疗动脉硬化症、脑充血等,症状急剧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加辰砂治疗子痫、白内障;还用本方治疗月经过多、肺结核咯血、沙眼、慢性结膜炎、晕船病、癫痫、癔病、失眠、丹毒等;用葛根汤治疗结肠炎、赤痢;眼、耳、鼻之炎症;肩部发酸、肩胛部神经痛、化脓性炎初期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神经衰弱症、癔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症、阴痿症、癫痫、动脉硬化症、脑溢血、慢性肾炎、心脏瓣膜病、小儿夜啼症、老人慢性关节风湿病、火伤后发热;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各种热性病、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腹膜炎、疟疾或疟疾样疾病、神经衰弱、经血病、失眠症、神经性心悸亢进症、脚气等;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疑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剧烈头痛;八味地黄丸治疗尿闭(产褥热);用温经汤治疗鼻塞、头痛、手掌角化症;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浮肿、呼吸困难之肾炎;大承气汤治疗月经延长、耳朵骚痒症;半夏厚朴汤治疗胃下垂、上半身浮肿、神经症;小柴胡汤治疗圆形脱发症、神经性食欲缺乏症等等。

大塚敬节半夏泻心治愈十年腹泻案患者为二十七岁未婚妇人,约从十年前起出现腹泻,一日二三次,腹泻时伴有腹痛。

腹泻症状在月经期加重。

早上醒来时必有腹痛,且腹中胀气。

无论腹泻程度轻重,均无口渴,尿量也少。

尽管一直腹泻,但患者血色良好,营养中等,腹部有弹力,右侧腹直肌略挛急。

对于这种病情,我投予了参苓白术散,服药两周未见任何变化。

然后改投真武汤,也是服药二周未见任何效果。

随即改用胃风散,也无效。

此时患者诉一天腹泻四次,体倦无力。

于是又回到参苓白术散。

但是,晨起胃里感觉非常不适,胃痛也加重。

并且有心窝部痞塞感,食欲减退。

此时终于意识到使用甘草泻心汤,患者服药后效果很显著。

星期日腹泻四次,从该日傍晚开始服药,星期一至星期四无大便,星期五有软便一次,星期六无大便,星期日大便一次,已成为软硬适度的自然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塚敬節傷寒論條文張仲景自序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

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注:音機)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

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穀,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

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

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太陽病上篇(有框框者為原書目錄原文,只是為了提示,不背可也)4.太陽中風(桂枝湯證),脈陽浮而陰弱。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5.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6.太陽病,項背強几几者,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7.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

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10.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11.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12.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13.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14.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5.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不可發大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16.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17.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姜湯與之。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復加燒針,得之者,回逆湯主之。

太陽病中篇18.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19.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20.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21.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

22.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

24.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大青龍湯主之。

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26.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

27.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28.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29.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不解,表證仍在,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麻黃湯主之。

不惡寒,如此可小發汗。

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不得越,其人短氣,但坐,更發汗則愈。

32.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到衄者,麻黃湯主之。

33.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34.發汗後,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35.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36.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37.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38.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39.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40.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回逆湯主之。

41.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42.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43.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44.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45.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渴欲飲水,水入口吐者,五苓散主之。

46.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47.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4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49.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朴湯主之。

5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51.下之後,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5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玄武湯主之。

53.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回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54.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55.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56.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57.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58.太陽病,十餘日,反二、三下之。

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

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59.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60.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61.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62.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63.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必清血,名為火邪。

64.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

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65.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66.太陽病,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

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67.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當湯主之。

68.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抵當湯主之。

69.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當下之,宜抵當丸,太陽病下篇70.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71.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72.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73.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74.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75.76.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

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小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若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白散。

77.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78.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79.往來寒熱、心煩者,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脈細者,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81.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

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十棗湯主之。

83.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按之濡,其脈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84.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85.乾嘔,心煩不得安。

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甘草瀉心湯主之。

86.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87.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

88.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寒也。

當吐之,宜瓜蒂散。

90.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91.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92.傷寒脈浮、發熱、無汗,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93.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94.95.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96.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