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合集下载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先生伤寒讲座录文字整理稿---------------------------------------------------------------------------------------------------网上搜索资料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

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

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

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

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

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

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

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

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

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

经方大师胡希恕

经方大师胡希恕

经方大师胡希恕经方大师胡希恕近拜读《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书?胡希恕》(以下简称《胡希恕》)一书,欣喜万分。

笔者被胡老先生研究《伤寒论》的丰硕成果所吸引,同时折服于其独特的临床经验,故撷其精华于同道一起赏析。

一、胡希恕生平简介胡希恕,1898年生于沈阳,清末太医之学生王详徵的弟子。

1936年悬壶于京城,1952年约陈慎吾、谢海洲共同开设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1984年病逝,享年86岁。

胡先生行医50余载,早年即以“经方派”著称。

20世纪60年代初,其“《伤寒论》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的报告,《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解决“历代医学家缺乏论述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中医界称赞胡老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一书由胡先生的弟子冯世伦、李惠治等整理而成,汇集了胡老一生的理论建树与临证验案,对于后人学习、研究与运用《伤寒杂病论》有颇多启迪,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佳作。

二、胡希恕对《伤寒论》的阐释胡先生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提出如下独特的见解:其一,胡先生认为《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为最古三大流派(神农本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的神农本草派。

其根据为: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称“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宋刻《伤寒论》序也有“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的记载;从药物理论来看,更能看出《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本一脉相承。

他指出,研究伤寒应重视它与《黄帝内经》体系有别。

其二,胡先生指出《伤寒论》于三阳篇,先太阳、次阳明、而后少阳,于三阴篇,也是先太阴、次少阴、而后厥阴,均把半表半里置于最末,这是论述上的需要或安排,但并不代表传变次序如此,临证也绝无阳明再传少阳,尤其传变又复回太阳之证。

他强调厥阴不是伤寒的最后阶段,只是重要的转归或枢纽。

其三,胡先生提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
肿转筋阴狐
疝蛔虫病脉
证治第十九
01
第二十四章
水气病脉证
并治第十四
05
03
第二十六章
惊悸吐血下
血胸满瘀血
病脉证并治
第十六
第二十八章
疮痈肠痈浸
淫病脉证并
治第十八
第三十一章妇人产
后病脉证治第二十

第三十章妇人妊娠
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三十二章妇人杂
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一、痉
二、湿
三、暍
著。近几年来,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科等病,药简而效彰。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并治
第九章辨霍乱病脉证
并治
第十章辨阴阳易差后
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加人参汤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麻黄汤
小柴胡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干姜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4
第十八章奔豚
气病脉证治第

5
第十九章胸痹
心痛短气病脉
证治第九
第二十章腹满寒疝宿
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二十一章五脏风寒
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

第二十二章痰饮咳嗽
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经方理论体系

经方理论体系

经方范畴。
---------胡希恕、冯世纶等
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
1.经方难-----条文读不懂、记不住、不理解。 辨证不会辨、易辨错、不是证 用是方 方证对应” “药简力专 疗效好”
“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 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 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料, 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中医名家-----刘渡舟
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
一、胡希恕临床医学的思维----先辨六经 继辨方证。
二、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的基本特点有三: ①明确指出《伤寒论》代表的经方医学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代表的
医经体系。 ②六经来自于八纲,六经实质是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的三阴三
阳;辨六经就是辨八纲。 ③临床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六步辨证分析 第一步:详细而准确地采集四诊信息。伤寒七日,病程长 短不是诊断外感还是内伤的绝对指征,我们只看具体症 状。什么症状?发热、无汗、微恶寒、身体疼痛,咯痰、 痰色黄。
第二步:辨病位。如果用术语归纳总结一下,具有发热、 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的症状。依据表证诊断标准,能 够辨认出这是表证。同时有咯痰、痰色黄,已经不是单
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
证法 方
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
病案分析: 本人 男 34岁 3天前夜间因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清涕、打喷嚏,伴咽痛、咽 痒,偶有头痛,现自觉恶寒,无发热、汗出,大便略溏,小便正常,舌淡红 苔白腻,脉沉。
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
范左,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强痛,两脉 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麻黄一钱,桂枝一钱,炙草八分,杏仁三 钱。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 六步辨证分析: 4.辨六经。本案为病位在表的阳证,即太阳病。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原文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原文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原文前言胡希恕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对于《伤寒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本文将通过对其讲座原文的整理,为大家介绍胡希恕对于《伤寒论》的解读和看法。

一、胡希恕对于《伤寒论》的重要性的认识在胡希恕看来,《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胡希恕指出,伤寒论以其独到的理论和精湛的治疗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认为,学习和领悟《伤寒论》对于中医临床实践以及疾病的诊治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二、《伤寒论》的基本理论1.伤寒的概念《伤寒论》中明确了伤寒的概念,指出伤寒是因感受外邪而导致的疾病。

胡希恕在讲座中解释道,外邪入侵人体后,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病症。

2.病因与发病机制《伤寒论》中详细阐述了伤寒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胡希恕根据其研究发现,伤寒的病因主要与病人的体质、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则与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密切相关。

3.诊断与治疗原则胡希恕认为,《伤寒论》中的诊断与治疗原则是十分重要的。

诊断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了解病情,而治疗则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调理气血运行等途径来实现。

三、胡希恕对《伤寒论》的解读在胡希恕的讲座中,他对于《伤寒论》的解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辨证施治胡希恕强调,《伤寒论》中的治疗方法是基于辨证施治的原则。

他认为,只有正确辨证,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2.体系化的理论体系胡希恕指出,《伤寒论》通过对病证的描述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将伤寒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医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3.应对个体差异胡希恕指出,不同人的体质、病情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伤寒论》中的治疗原则可以作为参考,但需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施治。

四、结语通过对胡希恕讲座原文的整理,我们了解到了他对《伤寒论》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该经典的解读和看法。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全集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全集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全集第一讲:背景和起源1.1 胡希恕简介胡希恕(1891年-1962年),字棠江,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中医学家。

他是近代中国中医药研究、教育和医疗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胡希恕先生青年时代曾先后师从孙仲谋、翁天赞、黄元御等名中医大师,后毅然放弃耽于典籍的功名心态,单刀直入地直接学习了许多中医药大家的心得,成为了一名精通前人医论,并能有很深的见解的中医大咖。

1.2 《伤寒论》的背景和意义《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巨著,由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总结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奠定了中医学的体系和临床疗法的基础。

胡希恕认为,《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精华之一,掌握了《伤寒论》的精神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学。

第二讲:《伤寒论》的基本内容2.1 《伤寒论》的分类《伤寒论》共分为八篇,包括伤寒论、伤寒论方论、伤寒论奇病论、伤寒论比拟病论、伤寒论九气论、伤寒论本传、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宗法、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独法。

2.2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主要介绍了伤寒的病因、病理、证候和治疗方法。

其中,《伤寒论方论》详细介绍了50多种针对伤寒病的方剂,包括经验方、奇方等。

通过详细的论述和案例,张仲景在这部书中提出了许多中医的重要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讲:胡希恕对《伤寒论》的解读3.1 胡希恕的解读方法胡希恕对《伤寒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学术研究和解读,主要采用了文献学、证据学、辨证论治学等方法,从而深入揭示了《伤寒论》的精髓和思想。

他强调了对于原文的深入研读和精细分析,注重传统医学经典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病案中实际案例的研究和总结。

3.2 胡希恕的研究成果胡希恕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包括《胡希恕医案选》、《胡希恕医案选补编》、《伤寒论直解》、《方剂关键钥匙》等。

这些著作深入地探讨了《伤寒论》的内容和思想,并结合胡希恕的临床经验和传统中医文化,给出了许多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摘要:胡希恕为我国近代著名经方家,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其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对其六经辨证体系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胡希恕;六经辨证【中图分类号】R 249. 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87-01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受其重要思想影响,运用于临床,深感执简驭繁,疗效卓越。

现就胡希恕先生六经辨证体系进行分析。

1.胡希恕生平简介胡希恕出生于1898年,中学时代开始学习中医,1952年开始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自己编纂教材,并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等,并通过对中外中医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提出《伤寒论》中的六经不是《内经》经络的概念,而是一种辩证体系(六经辨证)是六大病证总纲。

后来的八纲是在此基础上总结的,但失去了六经辨证的灵魂。

胡希恕先后培养了近千人学生,有效弥补了该阶段中医学教学空白,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弟子将其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并整理成册,编成《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经方传真》等。

2.胡希恕对于《伤寒论》的认知胡希恕对于《伤寒论》认识与阐述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分别为:2.1 《伤寒论》与《伊尹汤液经》胡希恕经过对古代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确定《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曾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

而宋刻《伤寒论》中也曾记载:“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

”古典文献均说明,《伤寒论》主要取法于《伊尹汤液经》,属于神农本草经一脉,为经方医学一派,与医经学派《黄帝内经》不同,其理论与辩证用药均自成体系。

2.2 三阳篇与三阴篇胡希恕通过对《伤寒论》进行研究发现,三阳篇、三阴篇中半表半里虽在太阳阳明或太阴少阴后论述,但该种顺序并非为传变次序,而是论述上的安排和需要,即先讲表证、再讲里证、除去表里所余者属于半表半里证,而实际上疾病是按照由表传半表半里、由半表半里传里的顺序发展的。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

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

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

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

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辩方证。
受巴甫洛夫神经反应学说的影响,胡老提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新观点。和挚友陈慎吾先 生的相互影响,被他们共同的朋友,当代已故著名中医学家谢洲先生称为北京市中医药界的 双雄“焦赞孟良”,相互问难使两人共成大家。 独立思考,悟性超常,终成经方大师,从胡老的学习中医,研究伤寒,使用经方,终成 经方大师的成才之路,不难发现古今医学大家成才的共同规律: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熔合 提炼,自成一家。 理论研究有建树 胡老经过几十年潜心地读书,临证,在《伤寒论》理论研究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观点和认 识: 一、《内经》,《伤寒》体系异 《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黄帝内经》的医经派体系不同,《伤寒论》 本身有其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二、辨证论证寻规律 胡老学习了《西医病理生理学.》据其有“一般规律反应的论述”,促进了他对辨证施 治的认识,因而总结出中医辩证施治的实质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 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三、经方辨证体系是人经八纲辨证与辨方证的统一。 1.六经八纲是辨方证的总纲,既能辨外感、内伤,又能辨伤寒、温病。 2.《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其实质是八纲辨证。 3.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尖端,笔者将其总结为:六经的实质是六证,辨 方证是辩证的尖端。胡老认为《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辨。八纲,
术研究的著作多达15部,在学术界掀起了“胡希恕研究热潮”。胡老是何许人也?他对《伤 寒论》研究有何独到之处呢?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早年学 医于当地名医王祥徵先生,尽得其传。1936年,拜河南儒医朱壶山先生(唐宗海入室弟子) 为师,解放前,在北京自设诊所行医,擅用经方,疗效卓著,活人无数。解放后,曾自办“求 实中医学校”主讲仲景学说,填补了当时北京中医教育的空白。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 院任教,任中医内科副教授、教授,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胡老对仲景学说研讨较深, 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伤寒 金匮约言录》、《温病条辨按》等书。晚年,曾指导日本留学生考察团,颇受日本行友的欢
胡老弟子中的著名代表人物有: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张长恩教授,代表著作:《中
国汤液方证》又名《张仲景方证学》,《中国汤液方证续编》义名《金匮要略方证学》,《张 仲景用药解析》。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代表著作:《经方传真》,《中国汤液经方》又名《伤 寒杂病论传真》, 《张仲景用药解析》,《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胡希恕病位类方解》、 《解读张仲景医学》又
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石应轩康淑香 巩义市孝南新村诊所,河南省巩义市451200
摘要:胡希恕先生,生于1898年3月10日,卒于1984年3月1日,享年86岁,早年 学医于清末进士王祥徵先生和河南儒医朱壶山先生,与伤寒名家陈慎吾先生相互问难,对日 本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有精深的研究,又吸收了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应学说,加上对理论 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了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科学论断,终生研究《伤寒论》,提出《伤 寒论》是承自《汤液经法》而有别于《内经》,揭示《伤寒论》入经的实质是六证,认为六 经源于八纲,而非脏腑经络,名同实异,不可趋附《内经》。确认辨证论治具体实践的方法, 即辨六经一一析八纲一一再辨方证,提出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临床疗效关健在于辨方证,其 最善用桂枝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是举世公认的经方大师,从而开创了胡氏伤寒学派。 关健词:胡希恕;伤寒学派;简介 目前,在全国中医学术界,由于国家统编教材一统天下,逐渐形成了千人一面的景象,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和研究的特色渐趋弱化,中医的发展活力正在减弱。谚日:一花独放不是 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中医的危急存亡之秋,中华中医药学会高瞻远瞩,提出举办全国性
有无疗效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代表著作,早期著作《伤寒约言录》被收录于《中国汤液经
方》, 《金匮约言录》,目前尚未找到, 《经方传真》又名《经方理论与实践》。1994年4 月第一版,2008年6月第二版(修订版),删掉了《绪论》,可惜己-.1HN貌,根据胡老晚 年的讲课录言整理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和《朗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学术传人:据恩师张长恩教授讲,胡老解放初期曾创办“求实”私立中医学校,共办三 期,曾邀请谢海洲先生(后任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等医学名家参与办学,传授中医学术, 1952年市卫生局批准做为中医教育试点,直至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成立,先后培养学员近 千人,填补了中医教育这一阶段的空白。
即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而言。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认为天下万病,病 位的反应,只有表、里、半表半里三者。阴阳、寒热、虚实六者都是病情的反应。这样,表 阳热实即是太阳;表阴寒虚,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寒虚则为太阴,半表半里 之阳热实即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阴寒虚则为厥阴。所以,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 阳两类不同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伤寒论》 所谓的“六经病”。由此可知,六经出自八纲。胡老在此基础上,又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 尖端的科学论断,认为临床治疗有无疗效就在丁二方证是否相应。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体现在 方证的运用上,方证即方剂的适应证。某方的适应证,就称为某方证。辨方证是在辨六经八 纲一般规律指导下的具体运用。如太阳病若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桂枝汤证,若 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恶风而喘、脉紧者是麻黄汤证,若见项背强急、无汗、恶风者是 葛根汤证,若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是大青龙汤证,分别应用桂枝汤、 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才能治愈.如果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轻者变证蜂起, 重者坏证丛生,此即论中所谓“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由此可见,辩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 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因此,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 有无疗效,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正确,潜心玩索,自有所得。 笔者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使用经方三步曲,即一定病位,二辨病性,三辨方证,即可轻 松准确地完成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的疗效。如:王某,男,48岁。河南省偃师市山化乡入, 2006年9月1日,自述感冒半年,久治不愈,耗资近两千元,经病友介绍,求治于余,症 见,口干苦,头晕,大便难,浑身乏力,但欲寐,舌红、苔黄厚腻、脉沉弦数,辨为三阳少 阴合病。与大柴胡、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方药如下:柴胡249黄芩lOg半夏lOg白芍lOg 大黄lOg枳实lOg麻黄lOg制附子lOg细辛69甘草lOg生姜三片大枣四枚引,三剂,水煎 服,药后诸症减,惟口微干苦,头晕,便溏,左侧偏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沉弦。与柴胡桂枝 干姜汤合犬黄附子汤,方药如下:柴胡129黄芩lOg桂枝lOg干姜lOg天花粉lOg生龙牡各 lOg大黄69制附子lOg细辛log甘草lOg生姜三片大枣四枚引,三剂,水煎服,诸症痊愈。 花费不足五十元,后介绍多位病人前来就诊。由此证明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真实不虚。 4.古方(经方)完全能够治今病。 5.少阴病是表阴证。 6.厥阴病篇释疑惑。 7.可用排除法确认半表半里证。 8.阐述六经表里相传和阴阳传变规律,当以临床表现的脉证为准,强调太阴病是疾病的 最后阶段一一死在太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而不是厥阴病。 9.脉学研究见解新。 10.强调病症的发生发展是以人体自身内在抗病功能为主导,阐明中医辨证施治是适应 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原因疗法。 11.合方治疗疑难病。 总而言之,经过胡老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临床实践,使《伤寒论》真正回归了临床,其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学术体系,成为中医学人“一通百通”用伤寒的高效捷径。 学术贡献简评价 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 《伤寒论》研究有几大流派:1.维护旧论派2.错简重订派3.辨
名《六经方证直解》,表著作《陈慎吾伤寒论讲义》。 樊正伦教授是胡老晚年的弟子,现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部主任,已主编撰写了数百 部中医古典医籍和中医科学论著,现被聘为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校长,高级教师段治钧先生,代表著作《胡希恕越辩越明用伤寒》。 还有北京市中医院,李惠治教授,胡老的女儿胡跃女士,河北石家庄市张舒君先生参加 了胡老多部遗著的整理工作。 再传弟子中知名的有:王利军,彭景章,张立,张峥,赵丽,曹利,石应轩,邹芷均, 闫志安,鲍艳举,赵厚睿,李海天,李清峰,刘观涛,许明星,孙彦鹏,肇永前,廖立行, 陈思颖,洪裕峰等数十人,他们正在张、冯、段诸老师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提高疗效,志 在将胡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胡(希恕)氏伤寒学派完全符合上述条件,可以非常自豪地认 为胡氏伤寒学派已经正式形成了,并在成长壮大之中。 学术思想探渊源 受业师王祥徵先生的影响:胡老早年随河北乐亭的国文教师王祥徵先生学医,王系清末 迸士曾学医于某太医,王师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推崇唐容川,陈 修园的学术观点。胡老1919年参办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为胡老成为经方 大师奠定了理论基础。
的中医学术流派研讨会,作为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亲传弟子冯世纶、张长恩、陈大启、 樊正伦诸教授的入室弟子,不揣浅陋,斗胆在中医学术界首次提出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的 观点,请教于海内外的方家: 据2009年4月27日的《中国中医药报》报道,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诞辰110周年暨
学术思想研讨会4月26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隆重举行。胡老逝世25年,出版了关于胡老学
脖子病人,诸症状不支持用柴芩剂,转变思路,思《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第 十条文“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乃选小建中汤加减,十付左右,诸症悉减,辨证思路: 思其贫穷,食不果腹,长年累积,乃成此病,虚劳里急,当建其中,故能显效:三部经典为 方证相应,直接提供模板。同时要善于将病人的主诉翻译成经典医学术语,有助于方证相应, 曾有病人形容“起床头晕,卧床减轻,站立不稳,常要跌倒”,经翻译成“起则头眩,身明 动,振振欲擗地”,用真武汤,一剂知,二剂已;再如患者叙述“查肾结水,饮水则呕”,经 翻泽成“水入则吐,名日水逆”,五苓散,三付,症状消失,积水缩小。 经方的核心是剂量 导师仝小林教授重视对经方剂量的研究,集近三十年的临床实践提出随症施量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