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一)

合集下载

伤寒学派的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伤寒学派的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伤寒学派的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1.戈维城戈维城,字存橘,明姑苏(今苏州)人,生平不详。

著有《伤寒补天石》二卷、《续伤寒补天石》二卷,撰于清·顺治元年(1644),共四卷。

《伤寒补天石》为较早从辨证论治角度研究《伤寒论》的著作,以“由证以立法” 的方法重新编次注解《伤寒论》,论伤寒外感诸病,对伤寒证治多有发挥。

虽脱胎于《伤寒论》,却不拘泥于仲景之方,博采后世各家方论以治伤寒之证,如治表里之寒证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积散”;治戴阳证用陶华之“益元汤”。

更闸四时外感之证治,有“时行疫证、寒疫伤寒、温疟、风温、温毒、温疫”等多篇皆为阐释外感热病之证治,对于杂证诸病的发热则认为“发热虽与伤寒相似,其实不可一概以伤寒证之显然继承了易水学派脏腑辨证之思,其更用李呆之“补中益气汤”治疗暑伤元气之证。

2. 喻昌喻昌(1585-1664' ),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明末清初江西新建(今南昌)人,后寓居常熟至终老。

年少时从文,明崇祯年间以贡生名上书朝廷以寻求诏征,未能如愿。

后“披剃为僧,复蓄发游江南”,同时致力医学,“顺治初至常熟”寓居至终老,在常熟时传授弟子陈骥、蒋师仁等人,蒋师仁之孙蒋昊培亦传祖业行医。

著有《尚论篇》四卷、《尚论后篇》四卷、《医门法律》六卷、《寓意草》四卷、《(痘疹)生民切要》等。

喻昌在研究《伤寒论》时,秉方有执错简重订之论,批王叔和、林亿、成无己之失,“取方中行《条辨》,重加辨释作”,而成《尚论篇》及《尚论后篇》。

杂症之论治则“参究仲景《金匾》之遗,分门析类,定为杂证《法律》十卷”,即《医学法律》一书。

喻昌在继承方有执之错简论,在方氏以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寒为太阳三纲的学说之上,进一步提出“春夏秋之伤温、伤热,明以冬月伤寒为大纲矣。

至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的三纲鼎立学说。

更对王叔和、林亿、成无己等人的编次、校注之失一一论述。

从《伤寒论翼》看柯韵伯在学术上的创见

从《伤寒论翼》看柯韵伯在学术上的创见

溪县 丈亭 乡 人 ,后 迁 居 江 苏 常 熟 。其 生 卒 年 代 不 详 ,有 的 医 史 资 料 记 载 生 于 16 62年 卒 于 13 75年 , 有 的 ( 中国医学 人 名 录》 《 )认 为生 于 明末 。其 著 作 有 《 内经合 璧 》 ( 已亡 佚 )和 《 伤寒 来 苏集 》 。 《 伤寒 来 苏 集 》 是 柯 氏 的 代 表 作 , 由 《 寒 论 伤 注》 伤寒论翼》和 《 、《 伤寒附翼》三部组成 。其 中 《 伤寒论注》四卷撰于 16 年 ,内容主要是柯 氏对 69 《 寒 论 》 条 文 进 行 从 新 编 次 ,采 用 “ 方 名 证 , 伤 以 以证 为纲 ” 的编排 方法 将 伤寒 论 原 文进 行 归 类 ,是 《 伤寒来苏集》的主要部分 。《 伤寒论翼》两卷撰 于 17 64年 ,是 柯 氏对 《 寒论 注 》 的补 充 。上 卷论 述 伤 全论 大法 、六 经 、合 并 、风 寒 、温 暑 、痉 湿 、平 脉 法 ;下卷 系 统论 述六 经 病 的病 机 、脉 证 、治 法 和转 归 ,并讨 论 了治疗 大 法 。 《 寒 附翼 》 两 卷 ,撰 写 伤 年 代不 详 。该书 专论 伤 寒论 方 ,以六 经 类 方 。 每经 先 列 总论 ,对 本 经各 方剂 作 了综 合 性 介 绍 ,然 后结 合 病 因病 机 及脉证 阐 明方义 及适 应 症 ,包 括 用 药意 义及具体运用方法。《 伤寒论翼》特点是将 《 内经》 理 论 与 《 寒论 》 的 内容 紧密结 合 ,又 不 泥 于 《 伤 内 经 》 的条 文 而人 云亦 云 。往往 能发 前 人 之 未 备 ,令 人折服。笔者仅就 《 伤寒论翼》 的读后感简述之 。
热论 作 序例 ,以冠 仲 景 之 书 ,而 混 其 六 经 之 症 治 ,

绍派伤寒诊法特色述要

绍派伤寒诊法特色述要

绍派伤寒诊法特色述要
沈元良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1(046)010
【摘要】绍兴伤寒学派,主张六经钤百病,以三焦为变通之法,融六经、三焦于一炉,创立寒温一统论.由叶天士辨治温病所总结的辨舌、验齿、察斑疹、白(瘠),是对外感热病诊法的创新.绍派医家诊治富有特色,俞根初辨治伤寒,主张四诊合参,望、切二诊,尤以注重观目、按胸腹为要,其观舌察脉亦与众不同,俞氏谓:"凡诊伤寒时病,须先观病人两目,次看口舌,已后以两手按其胸脘至小腹."这是俞氏的创新,亦是绍派诊察伤寒时病的一大特色.
【总页数】1页(P731)
【作者】沈元良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浙江绍兴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陈祖皋传承绍派伤寒诊治外感发热疾病学术特点述要 [J], 吴国水
2.疏调气机助湿运化汗利两解辟邪出路——"绍派伤寒"名医何炳元对湿温病的特色论治 [J], 张宏瑛
3.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腹诊特色举要 [J], 卢建珍;裴静波
4.绍派伤寒的特色调护探要 [J], 沈元良
5.绍派伤寒用药特色考释 [J], 沈元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

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

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来源:浙江中医杂志2009年6期摘要作者把以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奠基时期、理论发展时期和理论完善时期;同时,对注释、勘订《通俗伤寒论》的医家同“绍派伤寒”创始人之间的学术传承关系加以梳理,以便使我们对“绍派伤寒”的学术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关键词绍派伤寒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中医学术发掘“绍派伤寒”医学流派,主要是指以浙江绍兴地区为主的医家,在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和人文条件下,以温热外感病,尤其是湿温病,作为研究的对象,把伤寒学与温病学理论相互融合,探究广义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医学流派。

这一流派以俞根初所著的《通俗伤寒论》而得名。

由于历史的沿袭,浙江绍地尤其把伤寒划为一个独立的专科,治疗外感病无论在理法方药上,都有着专门的理论体系。

浙东绍兴地区,以张景岳为首的“温补学派”和以俞根初为首的“绍派伤寒”,与以朱丹溪为首的“滋阴学派”、以张遂辰、张志聪为首的“钱塘医派”、以陈无择、王硕为首的“永嘉医派”相互辉映,相互借鉴,造就了浙江一带中医学术流派林立,学术思想活跃的繁荣局面。

1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阶段“绍派伤寒”的医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大致可分为理论奠基时期、理论发展时期和理论完善时期三个阶段。

1.1 理论奠基时期:重要的人物有张景岳、俞根初、何秀山、高学山、任漏波、章虚谷等。

绍派伤寒的理论渊源可上溯至《内经》、《伤寒论》及明代张景岳的《伤寒典》。

绍人张景岳在治外感病时常宗张仲景《伤寒论》,然其师古而不泥古,强调因地制宜,活法圆机。

其治内伤杂病,尤重视温补调理,认为南方人体质本弱,不宜苦寒攻伐,应以培补元阳为法,被后世推为“绍派伤寒”之开山鼻祖。

至清代俞根初著成《通俗伤寒论》一书,主张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相结合,病名上统称一切外感时病为“伤寒病”,大大丰富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内涵口]。

何秀山为《通俗伤寒论》酌加按语,并把自己的临证心得融入其中,使其医学理论更趋明晰。

2020智慧树,知到《伤寒解惑九法》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伤寒解惑九法》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伤寒解惑九法》章节测试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伤寒解惑九法》章节测试答案绪论单元测试1、单选题:提出李克绍先生“活泼泼地注疏通解了活泼泼的《伤寒论》”的是选项:A:李树沛B:王新陆C:谷越D:李心机答案: 【王新陆】2、判断题:2012年以李克绍先生为创建人的齐鲁伤寒流派,成为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批准建设的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多选题:李克绍先生参与编写的伤寒研究著作有:选项:A:《伤寒论串讲》B:《伤寒论语释》C:《伤寒百问》D:《胃肠病漫话》答案: 【《伤寒论串讲》;《伤寒论语释》;《伤寒百问》】4、判断题:由于《伤寒解惑论》提出众多反传统的学术观点,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为伤寒学术的争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多选题:《伤寒解惑论》的学术特色主要有选项:A:传授方法B:创新学术C:结合案例D:随证治之答案: 【传授方法;创新学术;结合案例】第一章1、《内经▪热论》所说的“伤寒有五”不包括()A:中风B:湿温C:疫病D:热病答案: 疫病2、不能够体现《伤寒论》的内容包括温病的证据有():A:“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这实际来源于《伤寒论》中的桂枝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和猪苓汤B:吴鞠通依据伤寒论证治思想著《温病条辨》C:温病学的化斑汤,就是《伤寒论》中白虎汤的加味D:《伤寒论》的治法中有清泄热邪、通下实热、育阴清热、急下存阴及清热生津等答案:“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这实际来源于《伤寒论》中的桂枝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和猪苓汤 3、关于《伤寒论》六经的涵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就是三阴三阳 B:专指经络C: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D: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答案: 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4、下列哪一不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A:分步治疗B:调整阴阳C:标本缓急D:表里先后答案: 分步治疗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93条“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而自愈。

通俗伤寒派的集大成者俞根初及其“绍派伤寒”

通俗伤寒派的集大成者俞根初及其“绍派伤寒”

通俗伤寒派的集大成者俞根初及其“绍派伤寒”在通俗伤寒派中最值得推祟和研究的,是著名的《通俗伤寒论》的作者俞根初。

俞根初,清代乾嘉年间绍兴名医,人称俞三先生,擅伤寒专科,日诊百数十人,一时大名鼎鼎少妇孺咸知。

其学本于仲景,参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又可、张景岳诸家,著有《通俗伤寒论》(1835)一书,皆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法,加以荟萃多年临床经验而成。

以后,同郡名医何秀山选按,何廉臣逐条勘证,并加发挥,曹炳章续完之。

近人徐荣斋重订之。

现通行的《通俗伤寒论》实凝聚着俞根初、何秀山、何廉臣等医家学术经验的结晶。

崇尚六经,包蕴三焦辨证,酌古而斟今,是俞氏等的主导思想。

他们认为伤寒是外感病的互词,《伤寒论》是通论外感病的典籍,六经辨证适用于外感百病,《通俗伤寒论》以六经来分形层,所谓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主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

以六经分司体腔,所谓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膈中,阳明内部主脘中,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

以及以六经分主病证、脉象、舌苔、治法、方药,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而在其中也参杂了温病的三焦辨证。

他们认为三焦辨证仅适用于疫证,因疫邪分布充斥,无复六经可辨。

故上焦升逐,中焦疏通,下焦决逐,而无不注重解毒,故治疫从三焦乃治外感证的变通之法,只能灵活应用。

所谓:“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诀。

”(俞根初)“定六经以治百病,乃古来历圣相传之定法。

以三焦以治时证,为后贤别开生面之治法。

”(何廉臣)“六经为感证传变之路径,三焦为感证传变之归宿。

”(何秀山)由此,他们对温热派只讲三焦而废六经颇多异议。

认为“温热病只定三焦,不讲六经,故属妄言,仲景之六经,百病不出其范围,岂有伤寒之类、反与伤寒截然两途乎?”(何庥臣)“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何秀山)“吴氏(鞠通)《条辨》峙立三焦,远不逮俞氏发明六经之精详,包括三焦而一无遗憾。

医学课件张锡纯学术思想及其《伤寒论讲义》(77页)

医学课件张锡纯学术思想及其《伤寒论讲义》(77页)
2.独立新论 A\六经包含手足六经,少阳为游部 B\仲景论伤寒又论温病
· 3.详述药物: · 石膏 · 赭石 · 龙骨 · 牡蛎 · 柴胡 · 桂枝
石膏:
A\主张性微寒而非大寒 B\主张生用而非煅用
不知则“竟将金丹变鸠毒” C\主张重用,但非一成不变
少则二三两,多则七八两。但也有特例,如在搜风 汤中只用八钱,清解汤中六钱,加味越婢加半夏汤 中仅用三钱。 D\应用广泛,但终离不开“热” 。 外感实热,内伤杂病。咳吐脓血,神昏癫狂,暴发 眼疾,头痛齿痛,咽喉红肿,疟疾,膨胀,腹痛。
2.邻国日本明治维新医学改革的成功,增强 了国内反对中医的力度。
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以及工业的改革成功。
医学全盘西化的彻底:废止汉医学校、西医取代汉 医掌握医政大权,实行西医七科考,自然淘汰汉医 学;大力发展西医事业,兴建学校、医院;派员留 学。
3.中国国内反对中医呼声渐劣
清朝末年严复,梁启超,虞和钦,吴汝纶等。 民国时期汪大燮,汪精卫,余云岫,汪企张等;
足经中也。 C\六经之命名,手足皆同,然有因手经发源之府而命名者。
如阳明经病,足阳明胃经,白虎汤是也,手阳明大肠经, 承气汤是也。
2.传经
A\传经无定期 B\内伤是根本
3.太阳病
A\太阳经以胸中为府——有赖营卫的保护
B\太阳为巨阳。推原其热力之由来,不外君、相二火。是以其 经不但以膀胱为府,而亦以胸中为府,观《伤寒论》陷胸诸 汤、丸及泻心诸汤,皆列于太阳篇中可知也。
· ——志诚堂医案,医案篇第六期,共5卷。临证五 十年来验案,有的发表,有的珍藏家室,经后人系 统归纳而成。另有诗作《种菊轩诗草》曾附编于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期。
· ——《伤寒论讲义》等,伤寒论篇第七期,共4卷。 晚年力作,经其儿子张荫潮整理而成,内容包括张 氏生前所著的《伤寒论》讲义及未完成的温病遗方 十一首等。

温病学派对伤寒的传承与创新PPT课件

温病学派对伤寒的传承与创新PPT课件

6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西中医医院
(三)代表人物:
温病学派对伤寒学的传承与创新
➢ 历史上著名伤寒大家及著作: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成 无己《注解伤寒论》;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王肯堂 《伤寒证治准绳》;张志聪《伤寒论集注》、柯琴《伤寒 来苏集》;钱潢《伤寒溯源集》;尤怡《伤寒贯珠集》;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山田正真《伤寒论集成》。
1.病因:温热之邪,多从口鼻而入(热性传染病)。
➢ 流行性感冒、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 疟疾、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卫气营血辨证)。
➢ 伤寒和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感 染性腹泻。(三焦辨证)
➢ 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
发热伴畏寒寒战、咳嗽、气短、肌肉酸痛。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表 现也较为常见)。
➢ 现代伤寒大家:胡希恕、刘渡舟、郝万山、 何廉臣、 陈亦 人、柯雪帆、李培生、倪海厦。
7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西中医医院
倪海厦:
温病学派对伤寒学的传承与创新
➢ “善用仲景方的方是经方家,不能用麻黄、桂枝、附子、石 膏、皂、硝、黄、甘遂、乌头等的,且视之如猛虎的,就是 温病派,或学而无成的经方家。”
➢ 气分证:以发热不恶寒,舌苔转黄为特点。多从卫分证转来,或由伏热 内发。如热结胃肠则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下利;湿热交阻中焦脾胃, 则胸闷脘满、舌苔腻滞;热郁于肺则鼻煽气促、咳嗽痰黄,或热毒壅盛 (与阳明病相似)
➢ 营分证: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质红降,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 脉细而数。
➢ 血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更见躁扰不宁,神昏谵语,舌降紫,脉 弦数;或更见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更见四 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一)【摘要】《伤寒论》代表了前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温病学代表了后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在伤寒与温病的论争中,绍派伤寒又代表了对外感病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时期。

绍派伤寒的寒温一统说可谓异帜独张,它与温病学派的主张存在多方面的不同,并在不断的学术争鸣中得到完善。

【关键词】绍派伤寒;寒温一统说;伤寒学说;温病学说;通俗伤寒论Abstract:“TreatiseonFebrileDisease”representsthegeneraltheoryofexopathydiseaseofthetimesbefore;EpidemicDiseaserepresentsthetheoryoflaterperiod.Inthedisputebetweenfebrilediseaseandepide micdisease,the“FebrileDisease”ofShaoschoolagainrepresentsaperiodoffurthe rrecognitiontotheexopathydisea se.TheunificationoffebrileandpestilenceofShaoschoolmaybeunique,whichhasmanydifferencesfrompropositionsofpestilenceschool,andbeingcontinuallyperfectedinsuccessiveacademiccontention.Keywords:febrilediseaseofShaosc hool;unificationoffebrileandpestilence;TreatiseofFebrileDisease;PestilenceDoctrine;CommonFebrileDisease绍派伤寒,始于明代,盛于清、民国时期,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之一。

这一学派阐扬补充了张机六经辨证体系,又吸收了叶、薛、吴、王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体系,独张异帜于浙江绍兴,其原因及其复杂。

学术上的医圣六经辨证地位、温热类传染病的多次流行、吴又可《温疫论》的出版、叶薛吴王温病四大家的相继崛起、经方与时方的争论、伤寒与温病的争鸣、对四时外感病临证经验的不断结累、及绍派医家的勤践苦学与思考探索等等,这些均为绍派伤寒的形成、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场景。

可以说,《伤寒论》代表了前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温病学代表了后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在伤寒与温病的论争中,绍派伤寒又代表了对外感病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时期。

1伤寒论时期伤寒概温病《内经》、《伤寒论》有温病之名,晋宋以降,代有补充发挥,但终不越《伤寒论》樊篱。

观念上宗“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论;治疗上则以六经证治体系为实施准绳,温病附于伤寒之中。

晋·王叔和《脉经》例五种伤寒,除伤寒、重暍外,其中就有热病、风温、湿温。

《难经》也言伤寒有五,归温病、热病、湿温于伤寒麾下。

晋·陈延之稍有发挥,别天行、温疫于伤寒,《小品方·热病门》指出:“古今相传……云伤寒是雅士之辞,云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

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惜不为时人所重。

以后《巢氏病源》于温病又间有发挥,在《时气令不相染易候》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多相染易”。

明确指出“乖戾之气”这一外界有害物质为传染病发病及流行的原因,但囿于议论简略,缺乏论证。

《千金》仍以温病附伤寒,《外台》叙天行温疫证候,也几与伤寒同,直至北宋官修《太平圣惠方》时,干脆不为温病另立门户,而散于热病诸门。

这种情况,诚如《世补斋医书》所说:“《伤寒论》是五种伤寒之总论”。

温病没有大的发展,然温病的发生及流行却有增无减。

据笔者统计,北宋疫病流行13次,明公元1408~1643年间,大疫流行19次,清267年中,疫病流行竟达64次。

正由于此,六经证治体系,面临着温病的挑战。

六朝时《深师方》指出:“伤寒已八九日,三焦生热,其脉滑数,昏愦身热,沉重拘急,或时呻吟,欲攻内,则沉重拘急,由表未解;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呈现对热病表里同病治疗上的困惑。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也对温病治用伤寒法颇多感概:“四种温病(即王叔和归入伤寒的四种温病),败坏之候,自王叔和后,鲜有炯然详辨者,故医家一例(律)作伤寒行汗下”,“四种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

六经证治体系难以解释温病,难以指导临证。

以后的韩祗和、朱肱、刘完素等人虽着意探索温病,然与现实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明初王履《医经溯洄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曾评说:仲景所叙伤寒三阴寒证,祗和“求对于春夏温、暑之病”,须“知温暑本无寒证矣”。

“朱奉仪(名肱)作《活人书》,累数万言,于仲景《伤寒论》多有发明”,但惜其“每每以伤寒温暑混杂议论,竟无所别……自奉仪此说行,而天下后世蒙害者不无矣”。

“至于刘守真出,亦以温暑作伤寒立论……也不无桂枝、麻黄难用之惑也……故其《原病式》有曰‘夏热用麻黄、桂枝之类热药发表,须加寒药,不然,则热甚发黄,或斑出矣。

”王氏最后感慨道:近代先觉,竟“不示伤寒、温、暑异治之端绪”。

王氏虽创伤寒温病异治之说,但却有伤寒温病混称之嫌,他以伤于寒即病与不即病二种情况分伤寒与温暑其类,又据“由其原(病因)不殊,故一以伤寒而为称”统温病,事实上也不清楚温病的病因也别于伤寒,因此直至明末,温病的治疗尚无多少的改善。

明末吴又可《温疫论·序》说:“崇祯辛已,疫气流行,……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

”“不死于病,乃死于医”的现实,孕育着温病学的新发展。

2温病学时期温病成学说明末·吴又可着《温疫论》,率先发明“戾气”为温(疫)病的病因,推出“戾气学说”。

后通过周扬俊、刘奎、舒诏等人的研究,刷新了人们对温病的认识。

温病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

事实上,在吴又可及王履以前,温病伤寒已开始分道。

北宋庞安时首开温病门户,将温病分为二类,一是由伤寒复感异气而变成的温病,二是具有传染性自受乖气而成的天行温病,如青筋牵、赤脉攒、白气狸、黑骨温、黄肉随等。

继庞氏《伤寒总病论》后,朱肱《活人书》也提出了“温、热”不同于伤寒的论证。

温热之别,是由二者风热之多少为义。

温病还有新感、伏气之异。

南宋以后,温病学又增加了新内容。

郭壅《伤寒补亡论》提出新感温病之说:“春时触冒,自感风寒而病,发热头疼身痛,既非伤寒,又非疫气,故称春温或春感。

”还一再辨明冬感与春感之异,云春感“不传经”、“皆以温气治之”等。

宋金时北方,因传染病流行,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等人虽都未放弃伤寒名号,但其论病之因,已有主寒、主热、主虚、主实之异,尤其是刘河间主火说,主用寒凉药,以治所谓“伤寒”,实际上已启温病治疗之端。

明·王履推崇刘完素表里双解的方子,倡温病邪气“自内而外说”,而更重视温病攻里法:“治温热病,虽误攻其里,亦无大害,误发其表,变不可言”。

“温病……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

把温病研究提高到了新阶段。

自从王履提出温病伤寒不论在病候上或治疗上都有不同的特点后,人们逐渐改变了伤寒的概念,《温疫论·序》说:“是以业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及其临证,悉见温疫,求其真伤寒,百无一二”。

即如伤寒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喻昌,亦在《尚论春三月温证·自序》中说:“况于触冒寒邪之病少,感发温气之病多,寒邪伤人十之三,温病伤人十之七”。

伤寒的范围日趋缩小。

另一个颇具意味的现象是,伤寒学派内部此时还在就《伤寒论》原文是否错简、脱简等问题展开激烈的争鸣,因而此时有关伤寒的著述虽多于前朝,但多不出方有执、喻昌、徐大椿、柯琴之途。

与伤寒情况相反,温病学却在与伤寒学派的论争中迅速发展。

通过寒温之辨,罗各种传染病于温病之中,有关温病的各种研究著作日益增多。

18世纪30年代温病学又进入了新境界。

叶桂着《温热论》,发明了温邪为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建立了“卫气营血”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及温病的特殊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叶桂之学风行50年以后,又有淮阴人吴瑭根据叶氏之学和自己经验,于公元1799年着成《温病条辨》,把温病学的研究推向高潮。

他以上中下三焦为纲分别系统叙述了温病初、中、末期的症候、诊断及治疗,又根据各种温病的传变特点,将其依次分布于三焦之中,如风温系上焦,湿温布中焦等。

吴氏的三焦证治体系和叶桂卫生营血证治体系相互羽翼,支起了温病学的大厦。

除此以外,温病学尚有许多发明,如薛雪着《湿热病篇》,阐明“湿热病”的证治规律等,使温病学内容更趋丰富。

3绍派伤寒出寒温宜一统自吴又可、叶桂、吴瑭等人把温病学推至全盛以后,清嘉道以降,温病学创新已不复往昔之盛。

此时虽著述如林,但大多承袭陈言,间有发挥,如雷丰《时病论》、王士雄《温热经纬》等;或叙述一、二新病,如王士雄《霍乱论》;有些目为温病总论一类的书籍,实已偏重于一类或一种温病,如柳宝诒《温热逢源》等。

然而这些情况,并不意味着温病学已相当完备。

实际上,至清朝,许多传染病如鼠疫、真性霍乱、猩红热、白喉等相继在我国流行,这些温病都异常地凶恶,诚如扬栗山《伤寒温病条辨》言:“且夫世之凶恶大病,死生在反掌间者,尽属温病。

”对这些病,若仅用卫气营血、三焦之说以包容之,其势必有所不能。

这种情况,遂又导致了医家对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证治体系的重新审视,其中还不乏伤寒与温病的论争。

如柯琴宗陶华,既提出六经也有温病之说,又斥叶、吴诸人弃六经专三焦。

即如在治疗上趋奉叶氏的柳宝诒,也以吴瑭言三焦而弃六经为一失。

至于在治疗上的经方、时方之争则更为激烈。

根据这些争论。

及对新病防治的研究,乾隆41年(公元1777年),绍兴俞根初作《通俗伤寒论》三卷,试图将伤寒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予以统一。

他说:“以六经矜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经”,融三焦于六经的这一学术思想,为以后的绍兴籍医家任沨波、章虚谷、邵兰荪、陶晓兰、傅再扬,尤其是何秀山、何炳元、曹炳章等人的研究发扬而亨誉医林,名之曰:绍派伤寒。

考寒温一统的思想,见于《素问·热论》及《小品方》,即热病皆伤寒之类,与伤寒、天行、温疫只是名谓上的雅俗不同,而“不说病之异同”。

然而这二次主张,由于受时代局限,不但不可能提出寒温统一的具体方案,而且还只是在对温病不甚了解的前提下产生的模糊认识。

以俞氏为代表的绍派伤寒则不同,浅识以为是六经与三焦之争的,以六经为主体的调和折衷,但深析后,就会发现其既不同于张机伤寒六经,也不同于叶派温病三焦的学术特色。

有如下几个方面:(1)六经非专为伤寒而设,乃百病之六经,包容了伤寒温病在内的所有外感病,即“六经钤百病”、“三焦赅疫证”。

(2)拓展了六经的形层与机理,如言太阳主皮毛、主胸中;阳明主肌肉、主脘中等;密切了六经病理与脏腑病理学说的联系,又如言“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病理机转,实发仲景所未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