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流派如何传承

中医学术流派如何传承
中医学术流派如何传承

中医学术流派如何传承

由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联合主办的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日前在广州举办。出席论坛的专家围绕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等话题展开了开放式对话。

学术流派有传而不承之虞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振国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现象,一位老名医往往能够培养出一批新的名医,并在周围地域相对集中,从而形成“名医圈”现象。如比较著名的明清时期大江地区的吴中医派、孟河医派以及皖南的新安医派、浙江的绍派伤寒等。目前,这种地域性的学术流派虽已不十分明显,但以名老中医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成为新型学术流派的雏形却已形成。

教育模式一元化导致中医学术流派特色日趋淡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兴办中医药高等学校,使得传承了几千年的“师徒授受”和家传方式嬗变为一元化的院校培养模式。中医院校在继承中医药文化、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以及中医药临床和现代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立了一整套颇具规模的教学体系。很多中医院校还承担了涉外教学、培训和临床工作,培养了很多外籍中医人才,对传播中医文化、扩大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作出了贡献。

但由于中医药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统一化的教育模式,造就出来的人才本身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淡薄,加这现代医院管理、科研方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导致了目前中医学术特色日趋淡化、诸多优势逐渐消失,中医各科独特的学术流派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和脱节,有的甚至逐渐消亡。

过度“西化”导致群众信任度和临床疗效下降

许多一元化的院校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医,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熄风……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医生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往往就借助于西医的手段进行治疗,如果因此而获效,则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此弊积重难返,久而不觉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流派传承的生力军民间中医良莠不齐

中医起源于民间,历史上闻名于世的医学家,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一不是来自于民间、成名于民间的;当代的中医名家如岳美中、吕炳奎、董建华、李聪甫等也都是来自于民间;中医经典菱中记载的方药、技术,也都是来源于民间中医的的方药、技术。

民是中医中不乏刻苦钻研、立志成才者,不乏身怀绝技、享誉一方的名医,他们掌握许多特技疗法,给老百姓看病价廉效佳。但民间中医之中也不乏滥竽充数者,他们缺乏系统学习培训,把行医作为谋生的手段,不谋求提高和发展,有部分人思想保守、缺乏技术交流,因而他们的临床经验时时有失传之虞。

目前没有正规学历而仅靠师徒相授的中医几乎不可能获得行医资格。而这些民间中医,特别是那些颇有声望的师承祖传老中医,若被取缔,恐将造成中医学宝贵资源的流失。

师承是关键

国医大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朱良春

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有过很多流派。在汉代就把中医归类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类,各门派之下,分别有若干家。后来又逐渐开创了伤寒、温病、杂病、临床各科、大小方脉等不同分科之学,各有名家,学说众多,蔚为大观。

中医学博大精深,仅凭个人力量的传承,其发展将是艰难而曲折的。于是,学校教育应运而生。现代学历教育传授知识系统、规范,是一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好方法。但是,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仅仅是一个基础,必须在实践之中再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变成自己的学问和经验,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把学历教育与师授带徒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元并举,体系完整地传承中医。

与此同时,还必须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这是中医药存在和发展的土壤,是中医基础的基础。没有了中华文化,中医药就断了地气,也就脱离了群众。人民大众养生治病,如果不首先选择,或者只是在西医无效之后才选择中医,那么,中医药的生存空间就会受到限制。通过中医文化宣传活动,让人民大众知道中医治病为何必须辨证论治,中药治病与西医药有何不同,很有必要。

我认为,中医院校也要抓住“师传”这一关键,才能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少走弯路。在实习阶段

就要有意识地找到一两位老师,对老师在诊治病人时的辨治思路,用药技巧,要加以分析体悟,这样往往能举一反三,得到真传。张仲景、金元四大家都有师传的记载。清代叶天士先后拜师17位之多,兼收并畜,才能成为大家。每一位老中医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积累,都有独到的经验,这些活的经验,是很宝贵的,我们不仅要认真地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我们老一辈中医,愿意为青年一代的成长竭尽绵薄之力。在有生之年,能为中医传承工作添砖加瓦,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疗效评价是瓶颈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

对于影响当代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和发展的问题,学术界从教育模式、医疗模式、临床疗效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从独特疗效是学术流派的灵魂和前提的角度来看,目前不适宜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可能是制约当代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和发展的瓶颈的问题。

在古代,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是辨证论治中的一个环节,主要是在个体的临床效果评价是经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来检验的。这种临床评价方法为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当代,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已经被现代临床评价方法所取代。几十年来中医药界使用随机对照所开展的临床研究报道不断增加,为中医药疗效得到学术界公认,直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单纯使用现代临床评价方法来评价中医疗效的方法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医临床发展的要求。对于有流派性质的临床效果如何评价,也给临床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代临床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途径是将实验条件下的模式生物、尸体解剖的基础研究中所获得的干预方法,放在理想条件的自愿者中进行临床验证,再将已临床验证的结果推广应用到真实世界的临床实际中去,与这一途径相一致建立了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以及转化医学等理念和方法,保证其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中医药学从人体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入手,建立了其方法学体系和理论体系,“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是其主要的研究途径和研究模式。与西医学研究途径的差异,使中医临床研究的关键要素如“受试者、干预、效果、对照、随访、研究者、研究场所”等,在内涵上与西医学的临床研究有许多差异。如果完全照搬西医在其学科基础上所创建的临床评价方法,则很难客观地评价中医药的疗效。

根据中医药临床评价的实际,我们提出“两法并举、两条腿走路”的研究策略。一是按照国际公认的临床研究方法,对中医药的疗效进行随机对照的验证研究,用满意终点来彰显中医药的公认度。二是建立“真实世界”即在临床实际条件下开展临床研究的方法学。以临床实际诊疗数据为基础,以临床

疗效为导向,证、治、效紧密相关,以观察研究为主与实验研究交替,定性与定量结合,阶梯递进增强疗效证据链。为中医新方法、新技术、新流派的产生、发展提供支撑。

现代临床评价方法可以解决中医学术流派临床效果不被公认的问题,但解决不了医学流派形成与不断发展、提高的问题。而“真实世界”的临床评价方法,可以解决学术流派不断形成、分化、发展、完善的问题。此法是学术流派的基础和支撑,如果将两法结合应用,学术流派才会在现代新的环境中持续健康地发展。

搭建争鸣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

翻开科学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科学新理论、新常说的诞生以及科学的新进步都伴随着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学术争鸣和质疑对科学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涌现了众多名医,与他们在继承前人实践和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质疑和争鸣并不断创新不无关系。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30——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还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中医学术发展需要民主和自由的学术讨论的精神,抓住历史机遇、突破传统文化中的相对保守,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珠江论坛提倡并实行学术民主、青老平等、自由深入讨论、多学科自由碰撞,这种讨论和碰撞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最有效方法,也是中医药界所迫切需要的,可以说珠江论坛将在我国中医药界开创一个新学风。

如今,中医药发展面临很多机遇,但也面对很多困境和挑战,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医药的继承与发展,是每一个从事中医药研究的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医药在学术流派传承、疗效评价、中西医结合等关键问题上,都迫切需要各门类专家汇集一堂,心无芥蒂、敞开胸怀的讨论。

中医药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古代传统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运用现代科技的成果,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我们要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取我所需,为我所用。

中医界要广交朋友,积极促进交叉学科的参与,认真听取其他学科的声音。科学史表明,许多重大科学成果都产生在学科交叉的边缘上,没有任何一门上学科的发展不需要从其他学科的参与,促进中医学与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推动中医药的推广,推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我们要鼓励更多的中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讨论,为他们发表学术成果提供渠道和平台,令更多的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对学术流派研究的三点建议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严世芸

在中医学术发展的长河中,继《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之后,出现过不少创新的医学理论和学说,临床医学也随之得以不断发展,涌现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医学人物及其传承者。历史地、客观地科学研究中医学术流派的特征和规律,将对推动中医学的现代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建议一:规范学术流派研究中医学术流派也规范化、科学化的问题,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组织。最近我评审的一份标书,课题名称竟是“……传承家传派的研究”。可见,放任自流,容易陷入混乱。

建议二:积极组织学术流派的研究学术流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不仅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层面的因素,也涉及学术创新及学术流派的概念、内涵、界定、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此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对中医学术流派本身的学术问题缺乏科学的、缜密的、权威的表述,亟待解决。

建议三:建立中医学术流派的申报及评审制建立中医学术流派的申报及评审制度,可以克服当前存在中医学术流派的随意性和疏于内涵界定的倾向。

经方医学传承面临严峻局面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煌

经方医学强调方证相应,重视药物及其配伍的研究,重视临床技术的研究,以擅用经方大剂为临床特色,学术修改非常鲜明。

上世纪末开始,随着李克绐、陈亦人、刘渡舟、陈瑞春等向位著名《伤寒论》研究专家教授相继去世,经方派传人渐少,经方医学从主流中医领域逐渐淡出,原本在中医高校中就已经不响亮的经方之声更加微弱,经方医学传承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

民间热高校冷网上热临床冷海外热国内冷

近年来,经方中的姜附剂被人们重视,以民间医生李可为代表的“火神派”非常活跃,这是经方派的一支。经方出版物日渐增多,如《张仲景50味药证》已经再版三次,印刷10次,发行3万余册。但是,高校对经方依然冷漠,尚无经方教材,《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课程学时不足,教学力量匮乏。

现代网络给经方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用google引擎搜索“经方”,有23·8万个结果。我国

目前最大的经典网站《伤寒论坛》,每天有数千人在线。我的个人网站“黄煌经方沙龙”开办了5年多,点击数也超过了72万。但是,临床使用经方的医生还很少,甚至有人视开经方者为异端邪说。

经方医学在海外持续升温。日本早就将仲景方的许多制剂纳入医疗保险,其临床及药理研究均深入细致,经方的出版物也有很多。《伤寒论》已经有英文版,澳洲著名的中医杂志《天窗》(lantem)经常发表有关经方的文章,《中医十大类方》、《张仲景50味药证》等经方医学书籍已译成外文。

不知用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

很多年轻中医,大多没有经过经方教育,根本不知道中医学中还有经方这一派。教材《中国医学史》仅仅笼统地介绍各国时期的医学成就和代表医家,《中医各家学说》提到的经方家为数甚少。

长久以来,大多数临床中医生已经习惯了一些用药套路,气虚则黄芪、党参,血虚则当归、熟地,治疗腹泻则山楂炭、石榴皮、马齿苋,久泻则四神丸,失眠则夜交藤、珍珠母,咳嗽则贝母、前胡,冠心病用丹参,心律失常用苦参,转氨酶高用五味子,或简单套用传统的用药经验,或根据药理研究的结论,采取普通的对症处理,疗效一般,而对于精准高效的经方辨证却全然不知。

经方用药大多比较峻烈,如麻黄、附子、大黄、细辛等略有毒性,许多医生怕用不好产生不良反应,引发法律风险。不敢用说到底还是不会用。

鉴于目前我国经方医学人才匮乏、文献及临床研究不足、经方研究民间化而国外经方逐渐产业化的趋向,经方研究必须坚持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文献研究与临床观察相结合、民间与官方相结合的原则,不求其全、但求其真,立足临床,唯求实效,扩大经方医学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中西医临床医生了解经方,掌握经方。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书

附件1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中医传承与创新,发挥中医学术流派学术与临床特色优势,加快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与复兴,培育一批学术影响深远、临床疗效显著、特色优势明显、传人梯队完备、辐射功能强大、资源横向整合的中医学术流派,探索建立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展的创新模式,提升中医整体学术与临床水平,开创中医传承发展的新局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开展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以下简称“流派工作室”)。为做好流派工作室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规律表明,“一源多流、流派纷呈”是中医临床与学术传承创新的基本特征,是贯穿于中医发展史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中医临床特色优势的体现,也是打造名医和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的重要途径。历史上一大批临床疗效显著、学术底蕴深厚、特色优势明显、群众推崇公认、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医学术流派有力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和临床诊疗体系的丰富发展。进一步加快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中医

学术流派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推进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更深层次揭示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内外部规律,开展流派工作室建设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建设原则 传承学术思想,发扬流派特色优势;立足临床实践,提高流派临床疗效;培养传承人才,打造流派人才群体;宣传特色文化,扩大流派辐射影响;整合传承资源,创新流派发展机制。 三、建设目标 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传承三代以上、临床疗效显著、学术特色鲜明、社会影响深远的中医学术流派。通过工作室建设,涌现一批流派学术成果,应用一批流派特色技术,建设一批流派示范门诊,培育一批流派传承人才,宣传一批流派特色文化,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为全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工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学术整理,推动流派传承。 通过历代文献的挖掘整理,梳理流派传承脉络、完善流派学术思想、提炼流派诊疗技术,推动流派学术传承。 1.梳理流派传承脉络。深入挖掘整理流派历代传人传记及代表性著作、流派典籍、医话医论、方志记载、历史实物等文史资料,梳理清晰的流派传承脉络。 2.完善流派学术思想。比较历代传人学术观点、学术论著,探索流派思想学说的历史发展演化规律,挖掘对当代中医药学术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摘要:中医医学史学术流派中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 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成因与判断标准,命名,类别以及重点介绍了新安流派。 关键词:中医学学术流派新安流派 正文: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 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辞海》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关于中医的学派,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3]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 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对此,我国中医界历来的认识与观点不尽统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说。有的认为,学说与师承是基本条件;有的认为,学说才是根本标准,师承关系只能作为参考;还有的认为,除了学说和师承外,还必须要有传世之作以影响后人,等等。其实,这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标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与详略不一而异。综合各种论点,全面地分析中医发展史上著名学术流派的成因,可以这样认识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要条件,或者说判断标准,即,第一,首先要有代表人物。这个或这些人物可以是宗师,也可以是其继承者。但这个或这些人物必须是其鲜明学术观点的提出者,是一个或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第二,要有一批传承和发展其学说的人物。因为学术流派要“流”,不“流”则何谈对后世影响;再说,既是“派”,总得有几个人物,个人何以成派。但这些传承者不必非是亲炙或私淑

3000字-中医跟师-总结

3000字,中医跟师,总结 中医师承总结 当今世界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最主要成分,而科技竞争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中医要在竞争中与时俱进,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同样在于人才。我院在XXX院长数年来,清楚的认识到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新思路,不断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证,督管上严肃。营造中医氛围,在学习中强化;推动中医进步,在实践中深化。采取多种多样师承模式,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医,努力培养一批中医后继人才。 一、开展层次分明的师承培养模式 1、对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有针对的进行相应的学术继承和发展研究,力争全面继承,重点突破,繁荣中医学术。从相关专业科室选拨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医师,以学术继承人的身份学习中医。以学术继承人为骨干,以所在临床科室为依托,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继承工作,并进行中医相关学术经验的研究。人才梯队合理,专兼职人员分工合作,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目的是使专科中青年骨干医师的中医学术基础进一步巩固,方向进一步明确,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经验进一步丰富。并以此带动全院中医师承的学习热潮,对推动中医学术的繁荣昌盛起到积极作用。

2、根据市卫生局制定的规划要求,实施全市优秀左右两侧研修项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思想的继承工作,我院积极响应, 率先开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职能部门专人管理,每年对学术经验的传授人和继承人进行相关考核,确保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真正的得以传承。 3、开展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在全省选拨中青年临床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我院共有1人入选该项目学习。我院根据省中医药局对于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学院的跟师情况进行月查岗考勤,并进行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种中医理论培训班及网上学习等等。我院该项工作高质量的实施,对我市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起到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 4、培养院优秀中医临床重点人才和青苗人才,通过全院范围公开考评,择优录取青年中医作为培养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训教育考核,最终选取优秀人员作为院内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借此营造中医学术氛围,推动中医学术进步,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为确保方案实施,在院长领导下,院内成立考评专家组,成员由院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院长任考评组组长。主要

中医学术流派如何传承

中医学术流派如何传承 由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联合主办的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日前在广州举办。出席论坛的专家围绕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等话题展开了开放式对话。 学术流派有传而不承之虞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振国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现象,一位老名医往往能够培养出一批新的名医,并在周围地域相对集中,从而形成“名医圈”现象。如比较著名的明清时期大江地区的吴中医派、孟河医派以及皖南的新安医派、浙江的绍派伤寒等。目前,这种地域性的学术流派虽已不十分明显,但以名老中医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成为新型学术流派的雏形却已形成。 教育模式一元化导致中医学术流派特色日趋淡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兴办中医药高等学校,使得传承了几千年的“师徒授受”和家传方式嬗变为一元化的院校培养模式。中医院校在继承中医药文化、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以及中医药临床和现代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立了一整套颇具规模的教学体系。很多中医院校还承担了涉外教学、培训和临床工作,培养了很多外籍中医人才,对传播中医文化、扩大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作出了贡献。 但由于中医药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统一化的教育模式,造就出来的人才本身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淡薄,加这现代医院管理、科研方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导致了目前中医学术特色日趋淡化、诸多优势逐渐消失,中医各科独特的学术流派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和脱节,有的甚至逐渐消亡。 过度“西化”导致群众信任度和临床疗效下降 许多一元化的院校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医,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熄风……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医生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往往就借助于西医的手段进行治疗,如果因此而获效,则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此弊积重难返,久而不觉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流派传承人管理办法

精心整理宁夏张氏回医正骨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传承人管理办法 为大力推进中医传承与创新,发挥中医学术流派学术与临床特色优势,提高流派临床疗效,培养传承人才,宣传特色回医药文化,扩大流派辐射影响,根据《中 一、 (1) (2) (3) 毕业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具有两年及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可列为后备传承人;在此跟师期间可根据学习情况及相关考核晋升为传承人。二、继承人职责: 尊师守纪,保证跟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时间。虚心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作好跟师笔

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研究、提升,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高质量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继承教学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传承人的学习方式 (1)通过师承教育培养人才 在张氏回医正骨疗法流派主要传承人张宝玉主任医师是“自治区级第二 际操作经验。 (1)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专业继承人提交100份正规病历,是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案书写规范》(或(中西医结合病案书写规范》、《藏医病案书写规范》、《蒙医病案书写规范》)统一规定的病历要求和格式书写的病历,可以是门诊病历,也可以是住院病历,每份病历应是一个诊疗全过程。这些病历必须是跟师临床的真实记录,并能反映指导老师的主要经验和专长。

中药、民族药专业继承人提交的总结材料,必须系统完整、真实可信,除了文字材料之外,某些专业(如中药栽培),可以提供录像、录音、照片等有关音像资料以真实反映继承学习的过程和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2)继承人撰写的论文必须是整理总结指导老师的经验和专长的内容;同一指导老师所带两名继承人应分别选定不同的专题各自完成,避免重复整理。 (3)结业论文由继承人独立完成,选题不得雷同重复,字数不少于1.5万字(少数 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平时考核表》和月记。平时考核要能反映每对师生继承教学的实施情况及其效果。对继承教学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解决。阶段考核由单位指定负责该项工作小组进行考核。 六、关于待遇 1.在继承教学期间,指导老师带1名继承人每月发给50元带教津贴。带两名继承人每月发给80元。

中医流派精解

中医流派精解 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伤寒,等等。不统一反映了多样性,故不必强求一致。 中医学术流派的类别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据是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近代中医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大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古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

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当时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影响,医家在临床中就有偏重针灸、主用方药和强调切脉的三个流派。任应秋先生认为,汉代已有“医经”和“经方”学派。〔4〕《汉书·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中医学术流派,可谓说法纷纭。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中医各家学说》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 查阅近几年发表的论述中医学术流派的文献,基本上还是沿袭五、六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说法。仔细分析起

中医学术流派

浅论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发扬 邹勇邵丽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264000) 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且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中医药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创新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传承、吸收和充实。“中国医药学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各个学术流派发展的历史。”[1] 是“每个医学流派在对《内经》等经典著作和各家学说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临床经验积累与总结,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或在理论上进行发挥,或在临床上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并将其上升为理论。”[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要求,要全面系统地整理、发掘、总结各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培养中医学术流派新一代传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药学术流派项目,必将有力推动我国中医药学术向前发展,更将是我国中医药界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如何深入做好中医药学术流派工作,提出浅见,以求斧正。 以传承为基础,以提高为目的,标本兼顾,多法并举,为全面推进中医药学术流派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抓手。 学者徐锦堂曾说,大凡学术繁荣昌盛的时代,学术流派就会生成。近年来,中医药学术流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心和扶持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正昂首阔步地挺进全面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医药学术流派犹如雨后春笋,不断开花结果。整理、挖掘、使之系统化,是目前大家正在做的而且容易做到了的,但这与全面繁荣中医药学术流派的要求,还相去甚远。繁荣中医药学术流派,应在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提高”这一根本性目的,标本兼顾,多法并举,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医药学术流派全面繁荣昌盛。 一、着眼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开展文献研究 孔子在《论语·八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纵观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史,各类传世文献、辑佚文献、出土文献、海外文献等古籍功不可没,在传承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深入开展古代文献研究已成为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中医文献学工作在前辈们辛勤努力下,取得丰硕成果。但不容乐观的是,我们的流派传承中存在严重的“拿来主义“。文献的研究仅停留在翻译版本和白话版本中,对中医文献的源流研究较为忽视。这对于系统、全面传承中医药学术流派工作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深入开展中医文献源流研究刻不容缓。 二、着眼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本质要求,大力推广文化研究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曾经说过:“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受自然疾疫情况、地理环境条件、时代背景、社会人文景观等因素的影响,历代诸多名家、流派的学术主张大都颇具特色。因此,从文化角度研究中医药学术流派,将有助于深刻领会中医药学术流派的真谛;有助于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养;有助于传承人形成中医学的思维方式。[3]对待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我们不仅要求传承其宝贵的学术经验,亦不可以忽视传承研究学术流派中的人文精神,包括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精神品格等,更不可以偏盖全,否定甚至扼杀的区域文化。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大道小道都要抓,大道小道都要过硬,在融合发展中实现学术经验传承与文化传承的互惠双赢。 三、着眼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时代要求,注重利用技术研究 习近平主席指出,近代史证明中国每一次受屈辱,并不是因为经济体量不够大,而是科技不够强大,没有起到支撑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时代对中医药界、中医药学术流派提出了强化信息技术的新的要求。中医药界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中医药学术流派要实现更高水平的跨越,必须注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中医学术流派的科学研究,这不仅有利于理论的升华和创新,而且对于发现现代科学依据的疾病证治规律发现、疾病诊疗技术的与时俱进和推陈出新大有裨益。应建立健全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传承人破茧创新,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密切科研等技术机构与中医学术流派的沟通交流,为全面推动中医学术流派的技术研究夯实基础。 四、着眼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强化学术研究 《论语》中有个关于“正名”的典故。一日子路问孔子,假如卫国君叫你做宰相为政,你第一步是什么?孔子说,假定有这件事,第一件事是正名。子路用非常怀疑的口气问道,正名有这样重要吗?正名是虚的,老师你真是个迂夫子。孔子却说,你真野蛮,不文明。孔子所讲的正名,用现在话说就是,必须重视“核”思想建设。他所讲的“正名”的重点就是“思想的中心”。孔子强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孔子提到,如果不正名,就会“民无所措手足”,老百姓无所适从,不知道走哪条路好,那问题就大了。对于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也应首先“正名”。奉行“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战略,适度调整学术研究的方向点,将学术流派的“思想中心”旗帜鲜明地树立起来,并结合时代特征和国家政策、体制机制要求,继承、丰富和发展,从而为中医药学术流派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行动纲领。 五、着眼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质量要求,加速成熟技术理论的教材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量变的积累是质变。许多事物的发展,在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实现质的飞跃。中医药学术流派的研究,亦严格遵守着这一定律,也是在量变——质变——量变——质变的循环过程螺旋上升发展。因此,如何选择和培育量变向质变转换的临界点,是中医药学术流派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医药学术流派惟有紧随时代发展,因势利导,丰富和发展理论才能实现研究的升华,也才能为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其中,加速成熟技术理论的教材化进程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一方面可以为传承人提供强大理论支援,提高传承人业务水平和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为后人留下珍贵源流资料。应摈弃传统观念束缚,高层次着眼,低门槛入手,不以事小而不为,自觉把成熟理论教材化的事项列入议事日程,切实为中医药学术流派的研究工作的质的飞跃提供有力“临界点”。 以组织机构为载体,以内涵发展为范式,进一步夯实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发扬基础。 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三大历史时期意义重大。“秦汉时期四大经典奠定了中医药学校形成与发展基础;宋金元时期四大家开创了中医学理论和时间进一步拓展深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中医学理论进一步完善。”[④]在这三大历史时期,中医药学快速发展,持续光大,是我国中医药学发展史上极具意义的时期。剖析这段时期,各家流派的积极传承功不可没,而这一积极的态度几近同步指向于组织机构和内涵式发展。正因为组织机构的发展,才为各家流派创造优良环境。因为有了内涵式发展的范式,才会奠定三大历史时期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斗转星移,适逢今日,我们亦应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以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为载体,以内涵式发展为范式,实现中医药学发展的“第四次”飞跃。 一、立足发扬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刚性需求,建立健全工作室体制机制 “组织”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指将“丝麻织成布帛”,即“组合编织”的意思。在西方来源于“器官”,是自成系统的,实际上是指由相互依赖和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组织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具体目标、内在秩序和外在形式以及人、财、物等要素构成的整体,具有汇聚功能、转换功能和释放功能,它能汇聚个人能量转变成一个具有新的能量的整体,

中医师承总结

中医xx总结 当今世界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最主要成分,而科技竞争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中医要在竞争中与时俱进,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同样在于人才。我院在XXX院长数年来,清楚的认识到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新思路,不断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证,督管上严肃。营造中医氛围,在学习中强化;推动中医进步,在实践中深化。采取多种多样师承模式,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医,努力培养一批中医后继人才。 一、开展层次分明的xx培养模式 1、对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有针对的进行相应的学术继承和发展研究,力争全面继承,重点突破,繁荣中医学术。从相关专业科室选拨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医师,以学术继承人的身份学习中医。以学术继承人为骨干,以所在临床科室为依托,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继承工作,并进行中医相关学术经验的研究。人才梯队合理,专兼职人员分工合作,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目的是使专科中青年骨干医师的中医学术基础进一步巩固,方向进一步明确,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经验进一步丰富。 并以此带动全院中医师承的学习热潮,对推动中医学术的繁荣昌盛起到积极作用。 2、根据市卫生局制定的规划要求,实施全市优秀左右两侧研修项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思想的继承工作,我院积极响应,率先开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职能部门专人管理,每年对学术经验的传授人和继承人进行相关考核,确保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真正的得以传承。 3、开展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在全省选拨中青年临床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我院共有1人入选该项目学习。我院根据省中医药局对于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学院的跟师情况进行月查岗考勤,并进行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种中医理论培训班及网上学习等等。我院该项工作高

中医学术流派简介

中医学术流派简介 学派,是指一门学问中由观点、主张相同的众多学者形成的派别,而不必有具体的组织形式。中医史上影响深远的学派有: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七大学派,形成中医学术发展的主流。这些学派之间,或学派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由于学术观点、主张不同,展开的学术争鸣蔚为风尚,有时异常激烈,针锋相对。例如,丹溪学派提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后来温补学派主张“阳常不足,阴本无余”与之争辨:在温补学派中,薛立斋有“补肾不如补脾”之说,而赵献可则倡言“补脾不如补肾”与之论争。如此等等,各派医家依据自己的实践提出的不同认识,实际是互相启发、补充与完善的问题,一般不存在谁是谁非,客观上推动了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可以说,中医学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学术争鸣史。必须指出,中医史上这七大学派是在“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学术环境中形成,其学术争鸣也是在传统中医框架内进行。随着外在学术环境的变迁和中医学术传授方式(教育)的改变,导致现代新学派的兴起,古代七大学派早已不复存在了。 本文所指的学术流派是中医学术领域现实存在的“经典派”、“现代派”和“结合派”。这些新学派的兴起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学术上各有特点、优点和误区,它们各自发挥,多少年后,殊途同归,形成后现代科学的医学形态,而对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学派形成的客观需要与必然 众所周知,医学科学原本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也必然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为导向而不断地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且由少到多,逐步居于主流地位,其中虽有某些人为因素,但毕竟是适应社会之所需。而在中西医学激烈碰撞中,中医学蒙受非议、蔑视、误解甚至否定达百余年之久,虽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使其在国内地位不断下降,但毕竟卓然自立迄今,近年来还以迅猛之势流传国外,越来越被世人青睐,都是需要使然。社会为什么需要西医?因为西医不断融纳现代科技,揭示了许多疾病的病因本质和病理损伤,疗效卓著,不可替代。社会为什么还需要中医?因为有许多疾病西医治不了,翻开西医的内科学看,大约80%左的疾病都是这样描述的:本病原因不明,缺乏特效治疗。这就给中医留下了存在的广阔空间。中医有几千年的积淀,不仅能治一般常见病症,还能治某些西医不能治的疑难病症,而且中医治法方药没有什么毒副作用,对人体基本无伤害,疗效卓著,同样不可替代。然而,还有一大批疾病,单用西医或者中医都难治,疗效都不好,即使对有一定疗效的疾病来说,也要不断提高疗效,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日益攀高的需要。处在同一环境,针对相同对象(疾病),遇上相同问题(疗效)的中西医学,在择善而从的社会选择过程中,显示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提高疗效的探索,原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于是有“结合派”的出现。早在清末至民国初年,前辈中医如唐宗海倡导“中西汇通”,恽铁樵主张“中体西用”,张锡纯提出“衷中参西”等,都是“结合派”形成之前,力图沟通中西的尝试,而张锡纯那张阿斯匹林加石膏治疗感冒发热的处方,则是中药加西药的代表,也有点取长补短的意

南少林骨伤流派学术传承与发展

南少林骨伤流派学术传承与发展 福建中医药大学王和鸣 福建少林寺长期以来在海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由于福建地处南方,故相对于北方的嵩山少林寺,故人们习惯上又称为“南少林”。 南少林在传承过程中集“禅”“武”“医”之大成。武术,同中国古代哲学、军事、艺术各方面有着种种联系,而与伤科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密。武术的拳种主要是由搏击格斗的实战要求而在长期社会发展中演变而来的,武者经常受伤,必需具备防伤治伤技能,因此“少林伤科”早已成为中医骨伤科的重要学术流派。 一、历史渊源 康熙十三年,西鲁国入侵国境,朝臣官兵抵挡不住,朝廷张贴皇榜招募天下勇士,许诺退兵者封侯赐爵。南少林寺僧自愿揭榜请缨,奋勇杀敌卫国。不料得胜回朝后,康熙却火烧少林寺,屠杀僧人,至此南少林逐渐销声匿迹。有关南少林的具体位置的疑议由来已久,本世纪三十年代,体育史学家唐豪曾为此做过大量的考证工作,后由于历史原因,南少林的问题被搁置下来。现代,关于南少林的研究,在南少林的发源地福建,被一批有识之士重新提到桌面。古城泉州早在

上世纪80年代初,借助武术热的兴起,搞起了泉州南少林研究,并在东禅寺挂匾确认。1988年,历史上被尊为南少林祖地的莆田,开始着手南少林的查证工作,发现一批与南少林有关的文物古迹,并成立南少林研究会。1991年,莆田对外宣布林泉院为南少林遗址,一时间倍受武林界关注。1993年7月13日,《福建侨报》发表《福清也有少林寺》一文,由此引出福建省境内的第三座少林寺—福清少林寺。福清少林寺坐落在福清市东张镇新宁里肖林村。肖林村原名少林,《八闽通志》、《三山志》、《福州府志》等均有福清少林寺的记载。 二、学术传承 近代南少林骨伤流派,出现一批名家,对学术传承作出重大贡献。 1、林如高(1888~1986) 福建省福州市人,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生前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华中医学会福建分会常务理事、福州市中医学会名誉会长、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科顾问、研究生导师、福州市林如高正骨医院名誉院长等职。 清代道光年间,林如高的祖父——林达年拜南少林高僧铁珠为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尤其以“金狮拳”闻名遐迩,冠魁闽中。在习武同时,寺僧还传授正骨治伤秘法,林达年潜心学习,并通读历代骨伤经典著作,打下牢固的医学基础。1884年中法海战在福州马尾港爆发,林达年出自爱国义愤,

传承学术流派精髓,推动中医事业发展

传承学术流派精髓推动中医事业发展 【摘要】中医学术流派继承创新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江苏省一家地市级三甲中医医院为例,围绕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创新工作展开深入思考,并总结提炼了中医学术流派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及路径框架,提出必须精管理重规范,精传承重培养,精研究重创新,精运用重疗效,精品牌重发展,方能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中医的和谐相融,从根本上指导与带动中医药供给侧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传承,学术流派,中医事业,发展 中医学术流派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医院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中之重。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无锡市中医医院始终把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流派作为责任和使命,探索建立符合地域流派自身特点的管理机制,重点开展经典医案、学术经验的挖掘传承和学术骨干培养,精管理重规范,精传承重培养,精研究重创新,精运用重疗效,精品牌重发展,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中医的和谐相融,指导与带动中医药供给侧服务能力的提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 1 医院中医学术流派发展概况 2012年,国家中管局确定了全国首批64个中医学术流派,无锡市中医医院致力于“龙砂医学流派”及“无锡黄氏喉科疗法流派”两大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医院现建有“黄氏喉科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同时由无锡市编办编批设置“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与医院实施一套班子管理。该研究所承担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和研究工作,聘请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为所长,代表性传承人黄煌为首席研究员;国医大师朱良春、颜德馨为终身名誉所长;国医大师夏桂成为高级学术顾问;医院领导亲自挂帅主抓具体工作。 1

龙砂医学流派,是宋末元初“东南宗师”陆文圭于江阴创立,迄今有700多年历史。精于“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诊疗”、“运用中医经方诊治疾病”、“膏方养生治未病”三大特色技术,对中医养生保健和临床防治疾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福泽苍生万民,赢得广泛赞誉。 无锡黄氏喉科疗法流派,是无锡斗山黄文炳于清雍正年间创立,传承十代,迄今有300多年历史。由其祖传验方“响声方”研制而成的“黄氏响声丸”享誉海内外。黄氏方药诊治咽喉部慢性疾病特色显著,于锡城内外久负盛名,家喻户晓。 2012-2014年,医院黄氏喉科、龙砂医学诊疗方法等5个项目先后入列“无锡市非遗项目名录”;2016年,黄氏喉科、龙砂医学诊疗方法等4个项目入列“江苏省非遗项目名录”;2016年底,两大流派传承工作室顺利通过国家中管局项目考核验收。 2 学术流派传承创新的实践及路径 2.1 精管理重规范,健全学术流派建设及管理机制 医院高度重视中医学术流派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定位,明确将“龙砂医学流派”作为无锡地区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志,将“黄氏喉科疗法流派”作为推进医院中医内涵建设的重点工作,同时组建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流派规范化管理,推进各项建设举措有序开展。 2.1.1 完善管理构架,明确职责定位。医院专设中医学术流派管理办公室,为一级职能机构,设专职管理干部1名,专职干事2名,主攻学术流派溯源、发展脉络、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等重要资料的挖掘整理、研究运用及阐扬推广。 2.1.2 编制发展规划,明晰目标任务。2016年初,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及省、市各级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精神,结合医院中医药文化及学术流派发展现状,科学编制了无锡市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医学术流派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及《龙砂医学流派五年建设规划》,高起点谋划学术流派建设工作,明确未来五年目标任务。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三要点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三要点 当前关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流派传承研究问题成为中医学界的热点,对于传承研究的要点不外乎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以及人文精神等三个方面,这似已成共识。但对于这三者内涵的认识未必一致,以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传承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学术思想研究 在整理研究名老中医(或学术流派)学术思想过程中,经常看到以下一些表述:“提倡中西医结合,共谋发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重视女子以肝为先天”,“尊岐黄理论,循仲景学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时俱进”,“注重审证求因,把握标本缓急”,“扶正祛邪,法在其中”,“重视经络切诊,注重针刺手法”……。上述表达似乎没有大错,但仔细分析存在以下问题:①没有真正弄明白什么是学术思想,有的像政治口号,有的像工作方法;②用“临床经验”代替“学术思想”;③用众所周知的观点代表个人的学术思想,没有新意。 那么,什么叫学术思想?所谓学术,是指具有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实践经验总结,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理论抽象。《辞海》说,学术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所谓思想,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但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思想,只有理

性的认识即对事物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才能称为思想。据此,所谓学术思想,就是把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提炼成对事物本质及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中医学术思想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提炼、升华成为对人体、生死、疾病、健康、养生、治疗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和基本观念。名老中医(或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应该是老中医在长期防治疾病的医疗实践中在知识和经验 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升华成为的理性认识,并经过反复实践检验才形成的反映事物规律的认识。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反映或部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③具有独创性;④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例如,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宋金元时期,刘完素在治疗热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盛”的“火热论”。张从正提出“攻邪论”,主张“治病当论药攻”,用汗、吐、下三法以祛邪,其目的为了使“邪去而元气自复”。上述学界公认的学术思想来源于实践,是对临床经验的抽象,反映了防治疾病的某些规律,能够很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达尔文曾经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名老中医经过几十年临床实践积累了许多防治疾病的宝贵经验,但不一定形成了独到的学术思想,或者虽然具有丰富经验但尚未抽象升华为理性认识,这就需要传承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