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农家的暮ppt
合集下载
田舍PPT

注释:
篆、隶、行、草、飞白,尤长于画竹。有
7.烟坡:烟气弥漫的山坡。 《丹渊集》。
8.豚蹄:猪蹄子。
3.晓气:清晨的雾气。
9.祷赛:古时农事完毕后举 4.篱巷:篱笆围出的小巷。
行谢神的祭祀。祈神报赛。 5.石窦:石穴。
赛, 指举办祭祀酬报神灵。 6.碓:duì,舂米的用具。用于去掉稻壳的
10.龟壳:龟甲。
尾联写乡村的丰年之乐。诗人从听觉入手,写整个小村落中雄鸡 长鸣黄犬懒吠,侧面表现了乡村安静、和谐、殷实的丰年之景,也 浸透着诗人对乡村浓烈真挚的喜爱之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围绕“田舍”展开描写,展现农家生活情景,暗含对官场生活 的厌恶。 B.无论晨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反映出农家的祥 和美好。 C.颔联视觉与听觉结合,描摹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写出丰年的来 之不易。 D.颈联写乡亲们祭祀祈祷、占卜问事,写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追求。
17.(1)余嘉其能行古道(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4)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每空1分)
18.①应运而生 ②独辟蹊径 ③陆陆续续/接二连三 19.应改为: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也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 “鲁迅”这一笔名。(“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语序不当,“却”关联词使用不 当,每处2分) 20.①原文运用“直到”“才”一组关联词,使前后句语意更连贯,并且突出 “成为”之前的时间之长。(2分)②原文鲁迅前增加定语“我们熟悉的”,突出 “鲁迅”这一称呼的影响力之大。(2分) 21.B【解析】文中“独领风骚”的引号表示强调;A项,“白棉被”是比喻,引 号表示特殊含义;B项,“之”是火把排列的形状,用引号表示强调论述对象;C 项,“你管得着吗”是引用他人话语,表引用;D项,“电子蛙眼”是对人类模仿 蛙眼发明的物品的名称,表特殊称谓。 22.①就会发现《诗经》一直存在于文化之中。(就会发现《诗经》一直在我们 的生活之中)(2分)②“风”指《诗经》中的《国风》。(2分)③这首诗旨在 提倡诗歌创作要创新(这首诗反对机械模仿古人创作)。(2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

比如看戏归来,和一群农家
如梦令 月夜归航
小伙伴月夜偷豆,就给鲁迅先生
留下永恒的记忆,先生把它写进
常记看戏归路,
了写小了说一《首青社词戏:春》中年。老少师是据此人仿 生最美好月的夜不时觉光饥。入在。这段时
光中,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停泊采摘豆,
犹豫谁家宜偷。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快位速古,快代速少。女的青春
6、整首词描述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词中刻画了一群年轻女子在溪 边亭子里饮酒、对诗、赏景,因陶 醉而留连忘返.在莲荷池中荡舟嬉 戏,惊飞栖息鸥鹭的欢乐场景.
品读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读词不能只理解字面 上的意思,更要去感受 词语描写的情景。这是 一首很美的词,每一句
词的分类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比如看戏归来,和一群农家 小伙伴月夜偷豆,就给鲁迅先生 留下永恒的记忆,先生把它写进
读 了小说《社戏》中。老师据此仿
写了一首词:
请同学们 用斜线分节 奏、感受节 奏美。
如梦如令梦令 月夜归航
常李记清看照戏归路, 常沉记醉溪不亭知月停日归夜泊暮路不采,。觉摘饥 豆入 ,。 兴尽晚回犹舟豫,谁家宜偷。 误入藕花快深速处,。快速。
停泊采摘豆,
停泊采摘豆, 犹豫谁家宜偷。
犹豫谁家宜偷。 快速,快速,
快速,快速。
消去半船柴木。 踩踏片片,
消费半船柴木。
比如看戏归来,和一群农家
小伙伴月夜偷豆,就给鲁迅先生
小练笔 留下永恒的记忆,先生把它写进
了小说《社戏》中。老师据此仿 写了一首词:
如梦同事学。们老也师试相着信写你停犹快一们泊豫速首采谁,一词摘家快定豆 宜 速,写, 偷 。记得。下很你好童。
如梦令 月夜归航
小伙伴月夜偷豆,就给鲁迅先生
留下永恒的记忆,先生把它写进
常记看戏归路,
了写小了说一《首青社词戏:春》中年。老少师是据此人仿 生最美好月的夜不时觉光饥。入在。这段时
光中,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停泊采摘豆,
犹豫谁家宜偷。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快位速古,快代速少。女的青春
6、整首词描述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词中刻画了一群年轻女子在溪 边亭子里饮酒、对诗、赏景,因陶 醉而留连忘返.在莲荷池中荡舟嬉 戏,惊飞栖息鸥鹭的欢乐场景.
品读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读词不能只理解字面 上的意思,更要去感受 词语描写的情景。这是 一首很美的词,每一句
词的分类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比如看戏归来,和一群农家 小伙伴月夜偷豆,就给鲁迅先生 留下永恒的记忆,先生把它写进
读 了小说《社戏》中。老师据此仿
写了一首词:
请同学们 用斜线分节 奏、感受节 奏美。
如梦如令梦令 月夜归航
常李记清看照戏归路, 常沉记醉溪不亭知月停日归夜泊暮路不采,。觉摘饥 豆入 ,。 兴尽晚回犹舟豫,谁家宜偷。 误入藕花快深速处,。快速。
停泊采摘豆,
停泊采摘豆, 犹豫谁家宜偷。
犹豫谁家宜偷。 快速,快速,
快速,快速。
消去半船柴木。 踩踏片片,
消费半船柴木。
比如看戏归来,和一群农家
小伙伴月夜偷豆,就给鲁迅先生
小练笔 留下永恒的记忆,先生把它写进
了小说《社戏》中。老师据此仿 写了一首词:
如梦同事学。们老也师试相着信写你停犹快一们泊豫速首采谁,一词摘家快定豆 宜 速,写, 偷 。记得。下很你好童。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

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
村生活。这样写,与作者此时身在
国外,思念祖国、思念故乡有关。
美文连接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
作者简介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 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 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 文的倡导者。他积极主张写新诗和应 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 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 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 今。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通过色彩变化,表现出妻子容貌美丽、 性情温柔贤淑、内心良善的特点。
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丈夫简朴勤劳、 善良可亲,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特 点。
3、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 上星多月不亮。”这话有什么深意?
代表大众的心声,对苍生艰难生活 的申诉。
4、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 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
思考与讨论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哪 几个画面?请依据这几幅图说说这个小农家 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 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 屋舍自然简单、朴实温馨; 生活其乐融融、自给自足、温暖安康; 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好。
思考与讨论
2、透过诗歌的文字,你觉得妻子和丈夫 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二略读 也许 ——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歌——给暖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略读
也许 ——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
篇目一 也许——葬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本 名家骅,湖北浠水人。曾留学美国,学美术、 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 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诗集《红烛》《死 水》,表现了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和对黑暗现 实的憎恶和抗议。在形式上其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 的均齐”,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风秾丽深沉, 结构整饬谨严。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点拨] 诗句间接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世上的生活是 如此痛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真切地表现了身 为人父的诗人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与无奈。
3.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 根须吸水。 [点拨] 松树是常常种在坟墓前的树木。取小孩睡觉需要听 摇篮曲的特点,用“也许”猜测孩子可能会喜欢听“蚯蚓 翻泥”“根须吸水”的声音。
[课文主旨]
《一个小农家的暮》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 的细节,再现了三个恬淡的农家生活画面:“农妇夜炊 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为我们展现了静 穆、和谐、朴拙的农家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田 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语意分析]
1.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灶门里嫣红的 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点拨]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妇夜炊图”:她在灶下 煮饭,灶里燃烧着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散发着诱人 的清香;山柴熊熊,从灶门透出“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 的脸庞,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在这幅夜炊图中,诗人实写 了 夜炊 时的 声响 (“ 必必 剥剥 的响”)和光 色 (“ 嫣红 的火 光”“青布的衣裳”),虚写了味感(即我们能联想到山柴的 清香和弥漫的饭香),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 这就从总体上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调。“嫣红” 和“青布”颜色对比鲜明,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 动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细腻的厨房场景。
略读
也许 ——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
篇目一 也许——葬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本 名家骅,湖北浠水人。曾留学美国,学美术、 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 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诗集《红烛》《死 水》,表现了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和对黑暗现 实的憎恶和抗议。在形式上其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 的均齐”,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风秾丽深沉, 结构整饬谨严。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点拨] 诗句间接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世上的生活是 如此痛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真切地表现了身 为人父的诗人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与无奈。
3.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 根须吸水。 [点拨] 松树是常常种在坟墓前的树木。取小孩睡觉需要听 摇篮曲的特点,用“也许”猜测孩子可能会喜欢听“蚯蚓 翻泥”“根须吸水”的声音。
[课文主旨]
《一个小农家的暮》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 的细节,再现了三个恬淡的农家生活画面:“农妇夜炊 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为我们展现了静 穆、和谐、朴拙的农家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田 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语意分析]
1.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灶门里嫣红的 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点拨]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妇夜炊图”:她在灶下 煮饭,灶里燃烧着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散发着诱人 的清香;山柴熊熊,从灶门透出“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 的脸庞,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在这幅夜炊图中,诗人实写 了 夜炊 时的 声响 (“ 必必 剥剥 的响”)和光 色 (“ 嫣红 的火 光”“青布的衣裳”),虚写了味感(即我们能联想到山柴的 清香和弥漫的饭香),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 这就从总体上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调。“嫣红” 和“青布”颜色对比鲜明,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 动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细腻的厨房场景。
【整合】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 (共28张PPT)(优秀课件)

诗人的视点又从屋里转到屋外,摄入诗人镜头 的是农村常见的自然景物:青山、松树、月亮…… 在这静谧美丽的景色中,孩子们在月亮下面出现了: 他们举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数着天上的星星,唱着 动人的儿歌……在这幅“孩子观月图”中,居于中 心位置的物象是月亮。景色中的核心是月亮──无月 则不见青山与松林;而数天上的星星则是看月的连 带动作;最后所唱儿歌同样也是以月亮为比喻的喻 象的。就诗中孩子本身而言,他们稚气未脱,过着 悠然无碍的生活(看月数星)。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哪几个 画面?请依据这几幅图说明这个小农家有什么 特点。 【答】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农妇夜炊图、 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说明了屋舍自然 简单、朴实温馨、生活其乐融融、自给自足、 温暖安康。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好。
2.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到妻子和丈夫分别 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教学目标
•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把握情感; • 2.培养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的能力; • 3. 体悟诗人对祖国深情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通过诵读把握情感,进而准确解 读诗歌的内容。 • 【难点】理解诗人审美情感的人性化价值 和社会化价值。
走近作者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 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著名的诗人、 翻译家、语言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 书局编辑。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 《新青年》创刊伊始,即为之撰稿,并一度 参加编辑工作。
走近作者
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 黎大学专攻语音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 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26年 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 系主任。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 等职。1934年7月14日在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 搜集民谣途中病逝。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2《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等ppt课件

2.相关知识 (1)撼人心魄的舐犊深情 ——《也许 ——葬歌》 这首诗的主人公就是闻一多年仅四岁的长女闻立瑛。据说她相当 聪敏,当时已识不少字,只是身体虚弱单薄,闻一多对她怜爱至极。 1926 年夏,闻一多在北京不堪时任校长挤兑欺凌,愤然辞职南归,携 病中女儿上路,一路折腾,返回老家浠水时,孩子病情加重。但为生 存,闻一多又不得不离家求职,在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训导长。期间, 病中的立瑛经常呼唤“爸爸,爸爸”。闻一多得知后却抽不出时间回 家看望孩子,只能寄一张照片回家。立瑛看着照片边叫边哭,并于同 年冬天不幸夭折, 至死也没有再见到她的爸爸。 等闻一多赶回老家时, 见到的只是萋萋墓草。
(3)
简介:痖弦,本名王庆麟。河南省南阳人。 成就:在写作生涯早期,提出“新民族诗型”的观点,主张追求 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一再地回响着汉语古典 诗歌的声音的《秋歌》可看作是对这一观点的实践。
主要作品:诗集有《痖弦诗抄》 《深渊》 《盐》 《痖弦自选集》 《痖 弦诗集》等。
(4)简介: 江非, 本名王学涛, 1974 年生, 山东临沂人, 是中国“ 70 后诗人群”代表诗人之一。 2004 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驻 校诗人,也是中国首位驻校诗人。 主要作品: 代表作有 《傍晚的三种事物》 《水是怎样抽上来的》 《中 秋节》 《到北方去》 《一只蚂蚁上路了》等。
há o hà o
2.辨字形
嗽 漱 嫣 蔫
咳嗽 漱口 嫣红 蔫了
荫 阴 辫 辩
荫蔽 树阴 辫子 辩证
3.积词语 辽远、广阔 ⑴辽夐: ________________ 。 ⑵声嘶力竭:嗓子喊哑,力气用尽,形容拼命叫喊、呼号 ________________。 ⑶尔虞我诈:彼此猜疑,互相欺骗 ________________。 ⑷呼天抢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痛 ________________。 用拳头打胸部,用脚跺地,形容非常焦急、 ⑸捶胸顿足:懊丧或极度悲痛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
1-2-2《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

【略读】 《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妈妈》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解析】
本题用比较的方式考查概念的含义。第一个
“负责”的含义可根据第三段中“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 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 晶”“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这两句话来归 纳。第二个“负责”的含义可根据第四段中“其次是除有负 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 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 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这一部分来归纳。
【略读】 《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妈妈》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1927 年任武汉北伐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国 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 年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 等人编《新月》月刊和《诗》月刊。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 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2 年秋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开始和朱自清同事论 学。抗战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日本投降后 任中国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云南支部宣传委员, 《民主周刊》 社社长,1946 年 7 月 15 日发表《最后一次演讲》 ,当晚即被 国民党特务杀害。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望海潮
东南形胜
宋·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①都会,钱塘 ②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 帘翠幕,参差③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 ④ 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 叠山献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⑦。千骑拥高牙⑧,乘醉听箫鼓,吟 赏烟霞。异日图 将好景,归去凤池 夸。
4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 秋思 课件(共21张PPT).ppt

寓情于景
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 “枯藤、老树、昏鸦、西 风、瘦马、夕阳”等景物 中,充分表达了漂泊天涯 的孤寂愁苦之情。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 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 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 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 术特征。 表达了作者孤寂愁苦、 思念家乡之情。
意象并列 用九种景物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 整的画面,没有动词、关联词,给读者 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自由。
为什么马致远的小令似乎更能打动人?
因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情绪、情感特点(惆怅、忧愁、悲苦)鲜明,这 和曲中的一系列富有这类情调而且妙合无痕的事物有着密切关系。其他三首比 较模糊,甚至不统一,如白朴描绘的画面色调与抒发的情感大相径庭。“断肠 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三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 句使全曲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上或较多地停留在 视觉图景的表层。
原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
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
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 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 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 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 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 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 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 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个 小 农 家 的 暮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 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1907年入常州 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1917年任北京大学 预科国文教员。《新青年》创刊伊始,即为之撰稿,并一度参 加编辑工作。1918年和钱玄同合作演双簧戏,争辩关于白话文 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白话文运动。是最早发表白话新诗的诗 人之一。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 专攻语音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 文系教授。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 系主任。同年诗人将自己多年来在诗歌创作上的成果结集出版, 分别是《瓦釜集》(诗集中对民歌形式的利用作了有益的探 索)、《扬鞭集》。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 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1934年7月14日 在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 觉得自己做的到和做不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 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未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他积极主
张写新诗和应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导文学作品 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 今。
农妇夜炊图
声响 光 色 虚写了味感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之所以这样写,也与作者此时在国外,思念头祖国、
思念故乡的情怀有关。距离,使诗人把记忆中的农村生 活的表象修缮了,变得更加美好,更加让人思念。
鲁迅与刘半农
“我最懒于通信,Βιβλιοθήκη 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1926年春天,刘半农为重印 《何典》,请鲁迅写序。鲁迅 在短序中说:
我看了样本,以为校勘稍 迂,空格令人气闷。
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 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
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诗人以 欣赏的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 韵,描写一个农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 孩子,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描写平淡,而 诗意盎然。有的论者说,诗人所写的是现实中不曾有的 “世外桃源”,美化了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这是一 种误解。刘半农当时并非不知道农村的贫富对立,也并 非不知道农民生活的苦楚。应从生活的多样化去理解这 种“农家乐”。这大概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农家,两 夫妻在劳作之后晚炊时,享受一下小家庭的融融和和, 也不是不可能的。
1920年9月4日伦敦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 静谧和温暖。这就从总体上为 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 调。
农夫收工图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孩子观月图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1928年2月27日,刘半农 在《语丝》4卷9期上发表“杂 览之十六”《林则徐照会英吉 利国王公文》。刘半农在按语 中说,林则徐被英人俘虏, “明正典刑,在印度舁尸游 街”。
4月2日,鲁迅在《语丝》4卷 14期上刊登了读者洛卿的来信, 指出了这个错误。
1928年8月4日晚,李小峰及夫人在上 海万云楼请客,客人有鲁迅、许广平、周 建人、刘半农、沈尹默、郁达夫、张友松、 林语堂及夫人。鲁迅和刘半农不期相遇, 已无话可谈。
刘半农写《中国文法通论 序》,有“我情愿人家说我‘浅 陋’”的话。鲁迅说:“但他的浅, 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
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 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 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我佩服陈胡,却 亲近半农”,这是鲁迅关于刘半农的总的评价。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 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 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 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地上苍生的艰难生 活的申诉。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 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 的诗歌理念。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 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1907年入常州 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1917年任北京大学 预科国文教员。《新青年》创刊伊始,即为之撰稿,并一度参 加编辑工作。1918年和钱玄同合作演双簧戏,争辩关于白话文 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白话文运动。是最早发表白话新诗的诗 人之一。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 专攻语音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 文系教授。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 系主任。同年诗人将自己多年来在诗歌创作上的成果结集出版, 分别是《瓦釜集》(诗集中对民歌形式的利用作了有益的探 索)、《扬鞭集》。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 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1934年7月14日 在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 觉得自己做的到和做不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 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未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他积极主
张写新诗和应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导文学作品 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 今。
农妇夜炊图
声响 光 色 虚写了味感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之所以这样写,也与作者此时在国外,思念头祖国、
思念故乡的情怀有关。距离,使诗人把记忆中的农村生 活的表象修缮了,变得更加美好,更加让人思念。
鲁迅与刘半农
“我最懒于通信,Βιβλιοθήκη 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1926年春天,刘半农为重印 《何典》,请鲁迅写序。鲁迅 在短序中说:
我看了样本,以为校勘稍 迂,空格令人气闷。
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 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
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诗人以 欣赏的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 韵,描写一个农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 孩子,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描写平淡,而 诗意盎然。有的论者说,诗人所写的是现实中不曾有的 “世外桃源”,美化了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这是一 种误解。刘半农当时并非不知道农村的贫富对立,也并 非不知道农民生活的苦楚。应从生活的多样化去理解这 种“农家乐”。这大概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农家,两 夫妻在劳作之后晚炊时,享受一下小家庭的融融和和, 也不是不可能的。
1920年9月4日伦敦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 静谧和温暖。这就从总体上为 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 调。
农夫收工图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孩子观月图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1928年2月27日,刘半农 在《语丝》4卷9期上发表“杂 览之十六”《林则徐照会英吉 利国王公文》。刘半农在按语 中说,林则徐被英人俘虏, “明正典刑,在印度舁尸游 街”。
4月2日,鲁迅在《语丝》4卷 14期上刊登了读者洛卿的来信, 指出了这个错误。
1928年8月4日晚,李小峰及夫人在上 海万云楼请客,客人有鲁迅、许广平、周 建人、刘半农、沈尹默、郁达夫、张友松、 林语堂及夫人。鲁迅和刘半农不期相遇, 已无话可谈。
刘半农写《中国文法通论 序》,有“我情愿人家说我‘浅 陋’”的话。鲁迅说:“但他的浅, 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
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 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 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我佩服陈胡,却 亲近半农”,这是鲁迅关于刘半农的总的评价。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 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 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 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地上苍生的艰难生 活的申诉。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 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 的诗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