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

合集下载

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

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

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来源:浙江中医杂志2009年6期摘要作者把以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奠基时期、理论发展时期和理论完善时期;同时,对注释、勘订《通俗伤寒论》的医家同“绍派伤寒”创始人之间的学术传承关系加以梳理,以便使我们对“绍派伤寒”的学术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关键词绍派伤寒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中医学术发掘“绍派伤寒”医学流派,主要是指以浙江绍兴地区为主的医家,在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和人文条件下,以温热外感病,尤其是湿温病,作为研究的对象,把伤寒学与温病学理论相互融合,探究广义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医学流派。

这一流派以俞根初所著的《通俗伤寒论》而得名。

由于历史的沿袭,浙江绍地尤其把伤寒划为一个独立的专科,治疗外感病无论在理法方药上,都有着专门的理论体系。

浙东绍兴地区,以张景岳为首的“温补学派”和以俞根初为首的“绍派伤寒”,与以朱丹溪为首的“滋阴学派”、以张遂辰、张志聪为首的“钱塘医派”、以陈无择、王硕为首的“永嘉医派”相互辉映,相互借鉴,造就了浙江一带中医学术流派林立,学术思想活跃的繁荣局面。

1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阶段“绍派伤寒”的医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大致可分为理论奠基时期、理论发展时期和理论完善时期三个阶段。

1.1 理论奠基时期:重要的人物有张景岳、俞根初、何秀山、高学山、任漏波、章虚谷等。

绍派伤寒的理论渊源可上溯至《内经》、《伤寒论》及明代张景岳的《伤寒典》。

绍人张景岳在治外感病时常宗张仲景《伤寒论》,然其师古而不泥古,强调因地制宜,活法圆机。

其治内伤杂病,尤重视温补调理,认为南方人体质本弱,不宜苦寒攻伐,应以培补元阳为法,被后世推为“绍派伤寒”之开山鼻祖。

至清代俞根初著成《通俗伤寒论》一书,主张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相结合,病名上统称一切外感时病为“伤寒病”,大大丰富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内涵口]。

何秀山为《通俗伤寒论》酌加按语,并把自己的临证心得融入其中,使其医学理论更趋明晰。

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治疫思想探析

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治疫思想探析

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治疫思想探析
宋双莹;苏金峰;李富震;张福利;李文辉;金鑫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2024(42)1
【摘要】俞根初是绍派伤寒奠基人,其所著《通俗伤寒论》论述四时外感疾病,提倡寒温融合,包含治疫思想。

俞氏提出“三焦赅疫证”,认为疫病感则迅速传变三焦,治从通调三焦入手。

书中内容涉及温疫、寒疫、杂疫,主张舌脉合参预判疫病转归,针对性创制新方开达膜原,和解三焦;下法逐毒,通利三焦;寒疫则审时求因,对症立方。

同时配合多种外治法以求速功,强调祛邪务尽,善后务细,疫病后期善用鲜药养阴及通风调护。

俞氏论治疫病的思想对于现代临床传染病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宋双莹;苏金峰;李富震;张福利;李文辉;金鑫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
【相关文献】
1.浅谈俞根初对《伤寒论》伤寒阳明证治的发挥
2.绍派伤寒大家俞根初的用药特色
3.俞根初治伤寒重祛邪思想探析
4.浅谈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
5.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腹诊特色举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俗伤寒派的集大成者俞根初及其“绍派伤寒”

通俗伤寒派的集大成者俞根初及其“绍派伤寒”

通俗伤寒派的集大成者俞根初及其“绍派伤寒”在通俗伤寒派中最值得推祟和研究的,是著名的《通俗伤寒论》的作者俞根初。

俞根初,清代乾嘉年间绍兴名医,人称俞三先生,擅伤寒专科,日诊百数十人,一时大名鼎鼎少妇孺咸知。

其学本于仲景,参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又可、张景岳诸家,著有《通俗伤寒论》(1835)一书,皆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法,加以荟萃多年临床经验而成。

以后,同郡名医何秀山选按,何廉臣逐条勘证,并加发挥,曹炳章续完之。

近人徐荣斋重订之。

现通行的《通俗伤寒论》实凝聚着俞根初、何秀山、何廉臣等医家学术经验的结晶。

崇尚六经,包蕴三焦辨证,酌古而斟今,是俞氏等的主导思想。

他们认为伤寒是外感病的互词,《伤寒论》是通论外感病的典籍,六经辨证适用于外感百病,《通俗伤寒论》以六经来分形层,所谓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主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

以六经分司体腔,所谓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膈中,阳明内部主脘中,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

以及以六经分主病证、脉象、舌苔、治法、方药,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而在其中也参杂了温病的三焦辨证。

他们认为三焦辨证仅适用于疫证,因疫邪分布充斥,无复六经可辨。

故上焦升逐,中焦疏通,下焦决逐,而无不注重解毒,故治疫从三焦乃治外感证的变通之法,只能灵活应用。

所谓:“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诀。

”(俞根初)“定六经以治百病,乃古来历圣相传之定法。

以三焦以治时证,为后贤别开生面之治法。

”(何廉臣)“六经为感证传变之路径,三焦为感证传变之归宿。

”(何秀山)由此,他们对温热派只讲三焦而废六经颇多异议。

认为“温热病只定三焦,不讲六经,故属妄言,仲景之六经,百病不出其范围,岂有伤寒之类、反与伤寒截然两途乎?”(何庥臣)“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何秀山)“吴氏(鞠通)《条辨》峙立三焦,远不逮俞氏发明六经之精详,包括三焦而一无遗憾。

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一)

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一)

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一)【摘要】《伤寒论》代表了前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温病学代表了后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在伤寒与温病的论争中,绍派伤寒又代表了对外感病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时期。

绍派伤寒的寒温一统说可谓异帜独张,它与温病学派的主张存在多方面的不同,并在不断的学术争鸣中得到完善。

【关键词】绍派伤寒;寒温一统说;伤寒学说;温病学说;通俗伤寒论Abstract:“TreatiseonFebrileDisease”representsthegeneraltheoryofexopathydiseaseofthetimesbefore;EpidemicDiseaserepresentsthetheoryoflaterperiod.Inthedisputebetweenfebrilediseaseandepide micdisease,the“FebrileDisease”ofShaoschoolagainrepresentsaperiodoffurthe rrecognitiontotheexopathydisea se.TheunificationoffebrileandpestilenceofShaoschoolmaybeunique,whichhasmanydifferencesfrompropositionsofpestilenceschool,andbeingcontinuallyperfectedinsuccessiveacademiccontention.Keywords:febrilediseaseofShaosc hool;unificationoffebrileandpestilence;TreatiseofFebrileDisease;PestilenceDoctrine;CommonFebrileDisease绍派伤寒,始于明代,盛于清、民国时期,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之一。

浅述清代名医赵晴初生平与学术传承

浅述清代名医赵晴初生平与学术传承

浅述清代名医赵晴初生平与学术传承黄雪莲;叶新苗【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0)005【摘要】[目的]考证清代名医赵晴初的生平,并研究其学术传承。

[方法]通过查阅中医古今文献资料,考证赵晴初的生平及其学术传承。

[结果]赵晴初之学兼绍派、李士材、江苏尤氏中医等多家之长,著有《存存斋医稿》、《存存斋医话稿》等15本著述,具有多方面学术成就。

[结论]赵晴初是绍派伤寒的重要临床实践者,赵氏一生医绩卓著,在医坛影响颇深,值得后人进一步研究与参考借鉴。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ifetime and scholarly inheriting of Zhao Qingchu. [Method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literatures, to investi-gate the lifetime and scholar inheriting of Zhao Qingchu. [Results] Zhao Qingchu learned from Zhang Zhongjing and JiangSu Mr.You and emulated their medical theory, he had many academic achievements such as writing"Cun Cun Zhai Yi Gao","Cun Cun Zhai Yi Hua Gao", and so on. [Conclusion]Zhao Qingchu was an important clinical practice of Shaoxing febrile disease school, his reputation was very high as he had made great effort on the medical com-munity, worthy further researching.【总页数】3页(P524-526)【作者】黄雪莲;叶新苗【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相关文献】1.清代名医赵晴初诊疗特点浅述 [J], 黄雪莲;叶新苗2.清代名医庄一夔生平补遗与考证 [J], 丁洁韵;徐贻珏3.清代名医蔡宗玉生平考略 [J], 谷峰;朱鹏举;陈士玉4.浅述丁甘仁学术传承 [J], 徐左北5.浅述燕京名医赵绍琴之《温病讲座》对中医重症医学之启示意义 [J], 陈腾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

浅谈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
关键词 : 俞根初 ; 通俗伤寒论 ; 绍派伤寒 ; 温病 ; 证治特 点 ; 寒温并用 中图分类号 : R 2 2 1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5 0 9 { 2 0 1 3 ) 1 0 - 1 1 8 2
Di s c u s s i o n o n Fe b r i l e Di s e a s e Sy nd r o me a n d Tr e at me nt Ch a r a c t e is r i t c s i n “ Co m mo n Tr e at is e o fFe b il r e is D e a s e s ’ ' o f Yu Ge ne hu Xi o n g  ̄1 l i a 2  ̄ g
i d e a o f Zh o n g j i n g a n d i n t e g r a t e s wi h t t h e t h e o i r e s o f he t d o c t o r s o f f e b r i l e d i s e s a e s , r e l f e c i t n g Yu Ge n c h u ’ S a c a d e mi c i d e a o f c o l d — w ̄ r l l l c o mb i n a i t o n a n d
s c h o l a r o fy o u ng e r a g e , we s h o u l d k no w i t i s g e n e r a l i z e d “ t y p h o i d f e v e r ” , wh i c h s i t h e n a me o f s e so a n a l e x o g e n o u s d i s e a s e . Th e b o o k e x p l a i n s he t o r i g i n l a

中医-绍派伤寒

中医-绍派伤寒

绍派伤寒以俞根初、何廉臣为代表医家的绍派伤寒以六经统摄三焦,提出寒温一统新论,为平息伤寒、温病派之争做出贡献。

望诊尤重望目,首创腹诊,用药轻清,为医林重视。

清代温病流行,吴中叶天士、薛生白、吴瑭诸家,提出外感热病由温邪所致,首创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形成了温病学派。

其间,在越地诞生了“绍派伤寒”。

绍派伤寒,以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而得名。

《通俗伤寒论》何秀山序曰:“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

”从其发展过程看,可分奠基和发展两个阶段。

在奠基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医家有张景岳、俞根初、高学山、任沨波、何秀山等人。

俞根初是绍派伤寒的开山鼻祖,《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的代表作。

何廉臣著《重订广温热论》《感证宝筏》,变化《伤寒论》成法,继则给《通俗伤寒论》逐条勘证并加以发挥,使该书内容大增,为绍派伤寒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曹炳章补何氏之未竟,增订《通俗伤寒论》中卷之下及下卷,编《历代伤寒书目考》。

徐荣斋著《重订通俗伤寒论》,在理论研究及编辑整理绍派伤寒医著方面贡献卓著。

绍派伤寒的主要内容:1.学术观点: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认为伤寒派与温病派并不是冰火不容,只是由于两派各执一端、人为对立罢了,提出寒温一统新论。

2.诊断特点:望诊重观目,辨苔划分六经,首创腹诊。

3.用药特色: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用药轻灵。

4.调养专法:专设瘥后调理诸法,示人治养并重之规范。

绍派伤寒对中医学的贡献:1.绍派伤寒的形成标志着中医学对外感热病认识和治法上的又一创新。

它包含的六经融合三焦、寒温自成一统的观点,不是对伤寒派、温病派的简单折中,而是对伤寒经典的深刻理解,对外感病实质的深入钻研,汲取吴中温病学派的学术精髓,结合绍地特殊的地理人文特点后提出的,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辨证用药方法,丰富了祖国医学理论宝库,为平息伤寒、温病派之争做出了贡献。

2.在绍派伤寒学术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临床经验丰富,又有创新精神的医家。

伤寒派简介

伤寒派简介

伤寒派简介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解•4参考资料•附:o1古籍中的伤寒派1拼音shāng hán pài2英文参考school in favour of the doctrine of exogneous febrile diseas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3注解伤寒派为古代医学的一个学术流派[1]。

自从汉代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以来,后世医家,对该书加以注释、发挥者颇多[1]。

使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得以不断发展[1]。

明清以来,温病学说逐渐兴起并形成独立的学术派别[1]。

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学术争鸣推动了伤寒学的发展[1]。

对外感热病尊张仲景伤寒学说的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1]。

4参考资料1.^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3.古籍中的伤寒派•《读医随笔》:[卷五方药类]仲景方当分四派以该全书之旨耶?窃尝反复《伤寒》一部,其方当分四派∶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细辛为一派,是发表之法...•《伤寒悬解》:[卷二脉法下编]脉法下编提纲贱解此章之义则以下诸章决生断死之方起死回生之法悉具于此矣《伤寒悬解》清黄元御公元16441911年...•《重订通俗伤寒论》:前序吾绍伤寒有专科。

名曰绍派。

先任波而负盛名者。

曰俞根初。

行三。

凡男妇老少就诊者。

统称俞三先生。

日诊百数...•《伤寒括要》:自序伤寒证治。

自古难之。

始于仲景。

后贤纂述。

无虑百家。

而在人耳目间者。

十有余种。

不患。

畴能千支万派。

汇...•《伤寒心法要诀》:[卷三]易愈生证变凶也,乃邪正交争,生战汗之候,为将愈之兆也。

凡伤寒渴者,多阳证易愈,若忽然饮多寻常,消散无停,知酿...•更多古籍中的伤寒派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

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2009年6期摘要作者把以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奠基时期、理论发展时期和理论完善时期;同时,对注释、勘订《通俗伤寒论》的医家同“绍派伤寒”创始人之间的学术传承关系加以梳理,以便使我们对“绍派伤寒”的学术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关键词绍派伤寒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中医学术发掘
“绍派伤寒”医学流派,主要是指以浙江绍兴地区为主的医家,在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和人文条件下,以温热外感病,尤其是湿温病,作为研究的对象,把伤寒学与温病学理论相互融合,探究广义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医学流派。

这一流派以俞根初所著的《通俗伤寒论》而得名。

由于历史的沿袭,浙江绍地尤其把伤寒划为一个独立的专科,治疗外感病无论在理法方药上,都有着专门的理论体系。

浙东绍兴地区,以张景岳为首的“温补学派”和以俞根初为首的“绍派伤寒”,与以朱丹溪为首的“滋阴学派”、以张遂辰、张志聪为首的“钱塘医派”、以陈无择、王硕为首的“永嘉医派”相互辉映,相互借鉴,造就了浙江一带中医学术流派林立,学术思想活跃的繁荣局面。

1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阶段
“绍派伤寒”的医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大致可分为理论奠基时期、理论发展时期和理论完善时期三个阶段。

1.1 理论奠基时期:重要的人物有张景岳、俞根初、何秀山、高学山、任漏波、章虚谷等。

绍派伤寒的理论渊源可上溯至《内经》、《伤寒论》及明代张景岳的《伤寒典》。

绍人张景岳在治外感病时常宗张仲景《伤寒论》,然其师古而不泥古,强调因地制宜,活法圆机。

其治内伤杂病,尤重视温补调理,认为南方人体质本弱,不宜苦寒攻伐,应以培补元阳为法,被后世推为“绍派伤寒”之开山鼻祖。

至清代俞根初著成《通俗伤寒论》一书,主张六经辨证
与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相结合,病名上统称一切外感时病为“伤寒病”,大大丰富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内涵口]。

何秀山为《通俗伤寒论》酌加按语,并把自己的临证心得融入其中,使其医学理论更趋明晰。

高学山对喻嘉言《尚论篇》条文加以辨注,任漏波著《医学心源》,章虚谷撰《伤寒论本旨》,为伤寒与温病学理论的进一步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2理论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何廉臣、邵兰荪、胡宝书等。

何廉臣继承了张景岳、俞根初的医学思想,从实践出发,发展“绍派伤寒”理论。

何氏倡导寒温兼融,主张以六经辨温热病,并商榷叶天士卫气营血学说,融伤寒、温病理论于一炉,在寒温辨治两法的融合上有其独到的经验。

邵兰荪、胡宝书等人亦毕生致力于运用、发展“绍派伤寒”理论,亦为“绍派伤寒”的代表人物。

1.3理论完善时期:代表人物有何幼廉、何筱廉、曹炳章、徐荣斋、连建伟等。

由何幼廉、何筱廉、曹炳章共同编校、补苴,1934年3月,《通俗伤寒论》十二卷本由上海六也堂书局刊出。

在曹炳章先生的指导下,徐荣斋对《通俗伤寒论》按照“点缀者删削之,繁杂者合并之,罅漏者补正之,并加按语以发明之”的原则进行了重订,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于1956年1月,由杭州新医书局、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此后,徐氏又采纳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反馈意见,对全书加以修订,个别文字加以修润,于1959年2月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一时风靡全国中医学界。

连建伟以此为底本进行了再一次修订,名为《三订通俗伤寒论》。

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努力,使得《通俗伤寒论》理论体系更为合理、系统而缜密,以《通俗伤寒论》为理论依托的“绍派伤寒”更趋完善。

2绍派伤寒的学术传承——绍派伤寒的创始人及注解、勘订《通俗伤寒论》的医家
“绍派伤寒”的理论渊源可上溯至《内经》、《伤寒论》及明代张景岳的《伤寒典》。

绍人张景岳治疗外感病,在宗张仲景《伤寒论》的同时,又强调要灵活变通,被后世推为“绍派伤寒”之开山鼻祖。

清乾隆、嘉庆年间,俞根初所著的《通俗伤寒论》,其取法源于仲景,而又汲取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又可、张景岳等诸家思想,融入仲景经典理论之中,为
“绍派伤寒”的真正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俗伤寒论》后经绍地名医何秀山对其逐条酌加按语,何廉臣重新校勘,何廉臣之子何幼廉、何筱廉及门人曹炳章共同编校、补苴,徐荣斋对《通俗伤寒论》十二卷本进行重订,编撰成《重订通俗伤寒论》。

后由连建伟修订《重订通俗伤寒论》为《三订通俗伤寒论》。

2.1俞根初:俞根初(1734—1799),名肇源,清末绍兴陶里乡名医。

俞氏之先祖世代习医,至根初已历十数代。

俞氏医名显赫,治验颇丰。

由于江浙历来重视对仲景《伤寒论》的研习,祖祖辈辈在传承伤寒理论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俞根初受前辈的影响,对《伤寒论》研究颇深,他结合前人的医学理论及自己四十余年的临证心得,著成《通俗伤寒论》一书,用六经辨证的思想统论所有的外感疾病。

书中他所提出的六经钤百病,治病尚六法,四诊重胸腹,外感审兼夹,传经辨三化,治病分层次,数法常并用,治疗畅气机,施治主清化,用药多轻灵,病后宜护理等内容,奠定了“绍派伤寒”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曾说:“治伤寒兼证稍难,治伤寒夹证较难,治伤寒变证更难,治伤寒坏证最难。

盖其间寒热杂感,湿燥互见,虚实混淆,阴阳疑似,非富于经验而手敏心灵、随机应变者,决不当此重任,日与伤寒证战”。

其高超之医学境界由此可见一斑。

2.2何秀山:何秀山为俞根初之挚友,绍地长乐乡名医。

何氏在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三卷手抄本基础上,逐条酌加按语,或作阐发,或作补正,使俞氏一生辨证用药之卓识雄心,昭然若发,其发蒙“绍派伤寒”思想之功实不可没。

何氏对《伤寒论》的研究有着很高的造诣,亦为治外感时病之高手。

其临证常以六经钤百病,在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基础上,根据疾病兼证、夹证、变证、坏证之不同,“凡遇纯实证,每参以张子和法;纯虚证,每参以张景岳法;实中夹虚证,虚中夹实证,每参以张石顽法。

庶几博采众法,法法不离古人,而实未尝执古人之成法也。


2.3何廉臣、何幼廉、何筱廉:何廉臣(1861—1929),名炳元,为何秀山之孙,何氏祖孙二人在完善与传播“绍派伤寒”理论过程中,都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何廉臣重订戴天章之《广温热论》、吴贞之《伤寒指掌》(后更名为《感证宝筏》);何氏不辞辛苦,收集当时全国名医经验,编撰成《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并逐案附以按语,褒评之余穿插个人见解;
继则给《通俗伤寒论》逐条勘证,变化《伤寒论》之成法,并加以发挥,使该书内容大增,从三卷扩充到十二卷,可以说是“绍派伤寒”理论的第一次大集成;尔后,又编著《湿温时疫治疗法》、《增订时病论》,校刊许叔微《伤寒百证歌注》、日本丹波氏《伤寒广要》、《伤寒论述义》,浅田栗园的《伤寒论识》,进一步阐发和补充了“绍派伤寒”的学术观点。

他认为:临证中时病多于杂病,伏气多于新感,在时病中,类湿、寒包火者居多;其辨证中重视湿邪与伏气,用药喜芳淡清透。

何氏在俞根初治疗六经病证发汗剂、和解剂、攻下剂、温热剂、清凉剂、滋补剂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樊开周的临证经验、诸家名医的特色方剂及西医学理论,发展为治疗温热病八法,即发表法、攻里法、和解法、开透法、清凉法、温燥法、消化法、补益法。

何幼廉、何筱廉为何廉臣之子,何廉臣校勘《通俗伤寒论》,初稿曾在《绍兴医药学报》“大增刊”发表,后因何廉臣先生逝世而暂停。

民国二十一年(1932),受上海六也堂书局之邀,遗稿由何廉臣之子何幼廉、何筱廉,门人曹炳章共同编校,并由曹炳章执笔,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冬补苴续成。

民国二十三年(1934)三月,由上海六也堂书局刊出《通俗伤寒论》十二卷本。

2.4曹炳章:曹炳章(1878 1956),字赤电,又名彬章、琳笙,浙江鄞县人。

14岁随父显卿迁居绍兴,进药铺学徒,学徒期满后从医,师从于方晓安。

何廉臣为曹氏之间业师,二人共同创办《绍兴医药学报》,曹氏任编辑。

他提出“统一病名”及编印“中医处方新衡旧称对照表”等建议,得到业界好评。

曹氏精内、妇、儿科,尤擅喉证,临证精通舌诊。

临床用药主张加减变通,遇疑难危病,往往独具慧眼,或补或泻,进退自如。

其专心著述,已出版者有《喉痧证治要略》、《暑病证治要略》、《秋瘟证治要略》、《彩图辨舌指南》、《瘟痧证治要略》等。

补注、批校、增订者,有《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临证医案笔记》等。

主编《中国医学大成》,选辑历代珍本、善本医著及自撰医药论说计365种,惜因战乱,刊印未半即停。

曹炳章补何氏未竟之《增订通俗伤寒论》中卷之下及下卷,撰写《通俗伤寒论绪言》,并编《历代伤寒书目考》,在理论研究及编辑整理“绍派伤寒”医著方面,贡献尤殊。

2.5徐荣斋:徐荣斋(1911—1982),在曹炳章先生的指导下,徐荣斋结合了一些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对《通俗伤寒论》十二卷本进行了重订,对原书第二章六经方药中周越铭附入的方歌及第六章增附的“六经舌苔歌”,第十二章第四节“情欲调理法”予以删除,六经部分
补入陈逊斋的“六经病理”;脉象部分补入姜白鸥的“脉理新解”,其他节目有重复的,均予适当合并,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

徐荣斋著《重订通俗伤寒论》,并撰写其他有关研究“绍派伤寒”的学术论文,为扩大“绍派伤寒”学术思想在中医学界的影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绍派伤寒”的医家一代代秉承了“绍派伤寒”的医学理念,并不断融入各自的医学心悟,从而使“绍派伤寒”医学真正成为切实好用、疗效确切的实际之学。

这些成果与这些医家毕生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绍派伤寒”源于经典,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值得后人认真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