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派

合集下载

中医历来派别

中医历来派别

中医历来派别古往今来,一共分为以下十大门派:伤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温补派、攻邪派、温病派、汇通派,滋阴派,火神派,阴阳派一、伤寒派经方派----第一次大总结创派祖师:张仲景着作:伤寒杂病论古名金匮玉函经,后世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特点:二千年前,地球上的环境远远要比现在冷得多,而且人的保暖措施以及衣着的保暖程度都远不及今天,所以那个年代,在河南及湖南地区以寒为主要病因的疾病占据了所有疾病的大多数,而张仲景则是活跃在河南及湖南的医生,他根据当时的气候及地域特点,认为应当以温热药来治疗当时多见的寒性疾病,所以提出很多重要理论,用药讲究“当以温药和之”.他在中医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抵相当于射雕英雄传里的王重阳的位置,中国和日本都把他称为“医圣”,他的着作被称为“方书之祖”,他的镇派之宝桂枝汤被称为“祖方”,而他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中的两部.名方:桂枝汤、白虎汤Tips: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变化治疗风湿、脾胃病、过敏性疾病、自汗、体虚等病症.Tips:白虎汤组成: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功效: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肺炎、牙痛以及瘟病时疫等具有传染类型的疾病,如乙脑流行等,皆被任为重要的治疗方药.该方被后世的温病派充分发挥利用,成为治疗温病四大证的重要方剂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工作的道路并不平坦.建国初期,卫生部门受余云岫思想的影响还比较深,余云岫本人仍受器重注:余云岫是民国时期力主废除中医药的始作俑者,若非全国中医界的奋力求生,中医则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了,而与其同气相求的卫生部领导王斌也说“中医只能在农民面前起到精神上治疗的安慰作用”、“封建社会封建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取消中医的措施.后为党中央所觉察,给予批判.但这并不是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代表了一种认为中医不科学的思潮,扭转一种思潮,并不容易.十年浩劫更提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唯一道路”这一口号,实际上否定了中医药学自身的特色.在这一口号下,中医机构受到裁并,老中医人员下放;中医临床技术的发掘整理、抢救老中医经验等工作也落了空.正如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先生所说:“中医实际上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尤其是“”的十年,中医事业遭到严重地摧残,造成中医的日趋衰落,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在这个事关中医存亡的生死之秋,中医的命运因一首方剂而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当时,恰逢毛泽东主席染病发高热,主席是不喜欢吃中药的,也从不找中医诊治.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主席一直是采用的西医的抗生素及解热等对症治疗手段.病情并不见好,反而呈加重趋势,接近昏迷状态,当时所有的西医都已束手无策.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时间刻不容缓.国家在万般无奈时,只得求助中医.在那个中医最困难的时期,给普通人看病都需要很谨慎,更何况是国家主席了.有一位非常有名望的老中医,不顾各种压力,挺身而出.在为主席摸完脉后,诊断出了此系阳明经证,开出了中医界治疗阳明经证的名方----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一付药后,便热退神清,继续调理,不久便完全恢复健康.主席从此才开始对中医有了新的看法,大力推动中医的发展.这与主席在1958年提出的“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时的本意已是不一样了.这就是蒲辅周一付白虎汤救中医的故事.效按:白虎汤是中医七大门派中伤寒派的名方之一,擅长清热,治疗热证,后被温病派传承,被立为温病派“卫气营血”四大病症“气分热”的重要方剂,是温病派的镇派之宝.临床效果非常好.亦可由于治疗胃火比较大的牙痛.历史及现状:历史时期,伤寒派曾极度辉煌,被尊为四大经典着作之一,研习者甚多,高手如云,但苦于祖师的水平太高,所有的门人都很类似于全真七子而无一能够超过祖师的,这一门派到了今日,由于西医所占份额的逐渐加重,该派已经呈萎缩状态,派中高手数量明显减少,很多号称是“伤寒高手”的“教授”们已经可怜到居然使不出伤寒招数的地步,真是可悲之极.笔者由于受到伤寒熏陶较多,自始至终从于伤寒门下,每逢诊病,多半方剂是伤寒方,或是伤寒法,多应手而效,想来伤寒真的是一门很好的学派.想起恩师当年一句话“经方能治大病,经方能治怪病”其中经方指伤寒方,每不感慨.二、千金派创派祖师:孙思邈着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特点:千金派的创派是在古代最强大的大唐帝国时期,物质文明达到极其发达状态,自然而然,人类就要回归良性的心态,所以千金派对于高尚医德的追求也是中医史上的顶点,孙思邈在着作中提出了千古名篇大医精诚篇和大医习业篇,强调医生的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比之现代动不动就开数千元药费的医生要强出很多.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也是千金派得名的缘由.名方:苇茎汤时至今日,仍是中医非手术治疗危重肺病的重要方剂Tips:苇茎汤组成: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功效: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主治:肺痈,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脉滑数.历史及现状:孙思邈医德极其高尚,并且更为重视医德,提出“大医精诚”篇来警示业医的后人,让医德如此差的今天的医生们惭愧不已.他的两本着作集唐代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了不杀生灵,而从不使用动物类药诸如蛇类、蜈蚣、蝎子、羊肉、鸡内金等,而一概使用毒副作用较低的植物类药品.被后世尊为“药王”,不耻下问,书中记录了很多外国的方药和少数民族的方药,并且精于养生术,卒年百余岁,由于擅长养生,长寿百岁,后世又成为“孙真人”,当逐渐趋于养生一派,其实如果能够通过养生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倒也达到了中医“治未病”的最高目的了.现代的好多“养生学家”或是“教授”都出于千金派,在中医养生的圈子里,其余各派也只能甘拜下风了.三、局方派创派祖师:宋朝名医众人,但是执笔为裴宗元、陈师文着作: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特点:宋朝的合剂局前身是惠民局,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中成药总公司一样的企业,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类似同仁堂规模的中成药制造企业,是属于国家创办的中成药制作的企业,国家为了统一制作规范及流程、配料等,特地编制了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一书,该书在全国范围内征收各地名医的经验名方,然后去粗存精,经过试验,最终在数万张处方中保留了不到800首名家的名方.而该书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成药典.名方:藿香正气散Tips:藿香正气散组成: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生姜、大枣.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上吐下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脉缓.后世多用于肠胃型感冒、急性腹泻、急性肠炎、过度肥胖等历史及现状:历史时期,如果想做一个好的医生,你只要把局方派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这本书好好背一背就可以了,毕竟它上面所载的方药全部是从成千上万的中医高手们的看家绝招出来的,想想令狐冲用来对付五岳剑派所使用的招法也不过就是十个魔教长老的精华而已,那么这么多的中医高手打造出来的一本书的价值又有多少呢,答案是无穷无尽,笔者最爱用的方子里面有一首就是其中的,用来治一种病,几乎没有不见效的,就是这么神奇.所以很多中医后来都成了局方派,一直到今天也是有很多医生也是.局方派有个致命的缺点,如果你的基础很好,不妨使用里面的方剂,自可左右逢源;如果基础一般或是太差,那么,就常常不能明白高手们出招的深意了,更多情况下,反而弊大于利.四、温补派创派祖师:李东垣李杲——温补脾胃四大流派之一张景岳张介宾——温补命门着作:李东垣脾胃论张景岳景岳全书特点:二人虽同是温补派开派祖师,但二人根据自己对于黄帝内经等知识的把握和临床经验的侧重,而一个专攻于脾胃的阳气的温煦,一个专门在意命门之火旺盛.派中的观点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生存,全是阳气的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活人和一个死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体温相差个十几度,就是这么点儿的温度差,一个生命就此结束,可见阳气温煦我们身体的重要作用.小孩子阳气旺盛,所以总是上窜下跳的不老实,所以会长个子,长到一定时期,就可以繁殖下一代,而逐渐的阳气衰退后,人也就变的老了,所以阳气少的老年人是不爱动的,同时也因为阳气的减少而怕冷起来.而温补派就是始终强调着阳气的极端重要性,不管从诊断疾病还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或药材,都一般偏向于使用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来补益人体,临床效果较好.尤其是张景岳,把兵法和阵法融入到中医对付疾病的方法内,颇具深意,值得细玩.名方: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张景岳——右归丸Tips: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身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食少困倦,便溏少气;气虚下陷,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等;气虚发热证等.Tips:右归丸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附子功效: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主治:肾阳不足,名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或宫寒,脉沉而迟.历史及现状:随着地球在逐渐变暖,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随之改变,我们因为阳气虚弱而患的疾病在理论上是比较少了,看似温补派不会再占据主要地位了.实际不然,现代男性的的阳痿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女性宫寒的比率也在上涨等等新的寒邪所致的疾病仍然需要我们的温补派来出手相援.历史时期,由于瘟疫肆虐导致了温病学派的出现,从而终止了温补派在中医历史上的绝对主导地位,一直到今天,除了像东北三省等局部省份外,温补派中医的势力都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了五、攻邪派创派祖师:张子和张从正四大流派之一着作:儒门事亲,该书并非张从正本人所写,而是其私淑弟子等人编写.特点:攻邪派的张子和无论是看病还是用药都很邪,熟知中医的人都知道张子和的诊断和各种治法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很中规中矩的黄帝法,但是作为老百姓以及一般水平的庸医们,往往就不能理解张子和的相对高深的功夫了.所以感觉起来他有些像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老邪,凡事不合世理,不按章法,不循常规.估计张老先生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邪性,所以名字里的“从正”二字恐怕也含有“改邪从正”的意味吧.张氏强调凡病都是因为邪气入侵身体所导致的,所以强调治病一定要先驱除外邪,邪去后正气自然平安邪去则正安,即“攘外必先安内”,外不攘,内必不安.也和中国拳术名言“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的道理暗合.擅长使用汗法、吐法、下法治疗病人,效果非常理想,但是由于这三种方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或多或少的让病人不愿接受,所以相对来讲,如果大病、重病、怪病、疾病、难病,患者相对不愿接受.名方:禹功散Tips:禹功散组成:黑牵牛、茴香、生姜汁功效:逐水通便,行气消肿主治:阳水水肿,遍身水肿,腹胀喘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沉有力.后世应用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历史及现状:人就是这样,病中渴望好转,即使承受些痛苦,也不算什么,稍微好转后,就不愿忍受治疗的痛苦了,比如针灸、比如手术、比如呕吐、剧烈腹泻等,所以这个流派只是仗着非常好的临床疗效才得以延续到今天,但是其中很多的精彩技术也已不复存在了,很多好的技术也被别的门派所吸收六、温病派寒凉派---第二次大的总结,其实是对第一次的重要补充,代表应该是叶天士创派祖师:刘完素四大流派之一,后世派中高手颇多诸如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一瓢、王孟英等.着作: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瘟疫论等特点:自打祖师开派以来,强调人的各种疾病,和“火”沾边的占多数,比如情绪会转变为火,季节的气候不合时宜会转变为火,饮食辛辣肥腻甜食过多都会转变为火,而且认为一般的病的转归转为火的居多,且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所以人体就像干柴,容易收到火热的侵害,用药讲究以寒凉药物为主,并且注意维护人体的阴气和阴血,从而起到防止火热性疾病发生的目的.诊断上非常重视舌象,并可以从舌像上观察出人体内阴液的充盈匮乏程度,以及火热的充斥程度和对人造成的损害程度,这一点不同于伤寒派“重视脉象而忽略舌像的争端方法”.名方:安宫牛黄丸Tips:安宫牛黄丸组成:牛黄、郁金、黄连、朱砂、山栀、雄黄、黄芩、水牛角、冰片、麝香、珍珠、金箔功效:清热开窍,豁痰解毒.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干舌燥,痰涎壅盛,脉数.后世还用于治疗:中风昏迷、小儿惊厥、高热等.历史及现状:历史时期,每当瘟疫流行时期,起到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的医学家们往往以温病派的为多.总的来说,温病派的专家对于温病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其他疾病的效果就稍显逊色了,现代温病派的高手主要以北京和广东、上海较多.七、汇通派创派祖师:唐宗海、张锡纯、朱沛文、恽铁樵四人,几乎是同一时代,年纪以唐氏较长.着作:血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等特点:祖先们主张的并非完全是中西医结合,而是“洋为中用”、“夷为华用”,就像“游击队之歌”里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一个道理,驴和马只能生出骡子,而骡子是永远都没有后代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古人很懂,所以先人们不是硬生生的要把西医和中医结合到一起,而是在那个洋人凌辱中国文化的年代,要闯出一条如何利用西医来武装中医,而能够使中医可以更好的生存并发展下去,所以那个年代的中西汇通很不同于今天的中西医结合.名方:方剂较多,知名的较少,其中早期比较有先驱意义的方药有石膏阿司匹林汤Tips:石膏阿司匹林汤组成:石膏、阿司匹林片功效:解热退热主治:高热不退妄加评论:两味药物一中一西,分别是中药和西药里退烧性质很好的中药,但是退烧机理完全不一样,而古人张锡纯苦思再四,终于大胆的迈出了一步,尝试着让具有类似功效的中药和西药出现在一个处方当中来互相增强疗效治疗.当年看起来很好笑的一件事,现在被广泛的应用到全世界的制药行业里,不光是中国的中成药掺西药,西药里也多少的掺了些中药的成分.历史及现状:提到汇通派,大家一定很陌生,但是如果提到“中西医结合”的专家,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的,对于这一类专家,实在是很难提出什么适当的形容词.其实当如三国名言“分久必和,和久必分”一样,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它们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的必然的、客观的产物,它们到了该结合或是该分离的阶段就会按着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而然的,哪怕只有一丁点的勉强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现代中西医结合是比较不成功的,很多西医连中医是怎么一回事都不清楚,就敢给人开中药,很多西医为了更快的晋升职称,摇身一变,变成了中医.这种披着中医外套的“伪中医”就像当年日寇时期的汉奸一样,是中医灭亡的最主要原因.多么可怕啊.八,滋阴派创派祖师:朱丹溪四大流派之一着作: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九,火神派创派祖师:郑钦安着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十,阴阳派----第三次大总结,将伤寒和温病这两大中医支柱科学的融合在一起创派祖师:中医鬼谷子着作:中医鬼谷子遗书该书为其弟子张胜兵整理其实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医的门派远远不止这十个,一些小门派里,诸如眼科傅仁宇、伤科蔺道人刘涓子、针灸科的王惟一、杨继洲,儿科的钱乙,妇科的傅青主,内科的华佗,李时珍,外科的吴师机,等等以及解放后的中国四大名医:蒲辅周、岳美中、赵锡武、冉雪峰,老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施今墨、肖龙友、汪逢春等都是各有千秋。

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

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

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作者:晨曦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3年第12期晨曦中医流派是历史的产物,是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医界后人万分珍视。

伤寒学派:创立于东汉之际。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

其书被奉为经典,其人被尊为医圣。

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的伤寒学派。

寒凉学派:又称河间派,金元大家刘完素主攻火热病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创“火热论”,疗疾多用寒凉药物。

他不仅对中医病机理论的提高有很大贡献,并对后世创立温病学说大有启迪。

因刘氏家住河间,又称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金代医家张元素,河北易水人,在《内经》、《中藏经》的启示下,以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的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归纳用药,执简驭繁,创立了“脏腑病机学说”,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

攻邪学派:金元大家张从正,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治愈)病”,主张治疗应以驱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对滥用补法。

从一个侧面深化了中医治则理论,并丰富了临床经验。

补土学派:又称温补学派,金元大家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独重后天脾胃,创立“脾胃论”,长于温补之法。

滋阴学派:金元大家朱丹溪受到刘完素“火热论”的影响,又接受李杲“内伤论”的观点,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新论,治病多用滋阴降火之法。

温补学派:明代薛已、张介宾、赵献可、孙一奎、李中梓诸医家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

探讨脏腑病机逐渐侧重于虚损病证,形成了善用温补的特点。

充实发展了命门学说,使中医理论有所突破。

温病学派:明代末年,温疫流行,用伤寒治法无效,以明代吴又可为开创,清代叶天士、吴瑭为中坚,对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温疫病机和温病学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七大医学流派,成为祖国医学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链条与脉络,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医发展、演变、日臻完善的轨迹。

推拿流派的分类有哪些方法

推拿流派的分类有哪些方法

推拿流派的分类有哪些方法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流派。

根据传承和技法的差异,推拿流派可以分为多个分类,以下将详细介绍推拿流派的分类方法。

一、按照历史和传承划分1. 伤寒派:伤寒派源于古代的伤寒学派,把该学派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推拿治疗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寒热病等。

2. 针灸派:针灸派是受到针灸理论启发而形成的推拿流派,它采用按揉、拍打、敲击等手法与经络穴位相结合,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骨伤派:骨伤派是以治疗骨伤病症为主要特点的推拿流派,它通过按压、推拿等手法来恢复骨骼的正常功能。

4. 中药派:中药派是以中药理论为基础的推拿流派,它运用中草药制成的药物来进行推拿治疗,以增强疗效。

二、按照技法和手法划分1. 揉捏推拿:揉捏推拿是最常见的推拿手法之一,它通过手的运动来对人体经络和穴位进行揉捏和按摩,以调理气血。

2. 摩擦推拿:摩擦推拿是一种通过双手摩擦的方式来刺激穴位和经络,以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

3. 敲打推拿:敲打推拿是指用手掌或拳头等部位轻敲或重击身体部位,通过震荡作用来舒筋活血。

4. 按压推拿:按压推拿是一种以手指、掌心等部位用力按压穴位或经络的手法,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

三、按照推拿的部位划分1. 头部推拿:头部推拿主要用于缓解头痛、失眠等与头部相关的疼痛和不适症状。

2. 颈部推拿:颈部推拿主要用于缓解颈部僵硬、颈椎病等症状,有效改善颈部不适。

3. 脊柱推拿:脊柱推拿是指对脊柱进行按摩和调整,用于治疗脊柱疾病,改善身体的姿势和脊椎的健康。

4. 肩部推拿:肩部推拿主要用于缓解肩部酸痛、僵硬等问题,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

5. 手臂推拿:手臂推拿主要用于缓解手臂疲劳、手指麻木等问题,改善手臂的血液循环。

6. 腿部推拿:腿部推拿主要用于缓解腿部酸痛、疲劳等问题,促进腿部肌肉的放松和血液循环的改善。

7. 足部推拿:足部推拿是指针对足底的穴位进行按摩和刺激,以改善脚部的血液循环和舒缓足部疲劳。

岭南伤寒流派:学术争鸣,求是创新

岭南伤寒流派:学术争鸣,求是创新

岭南伤寒流派:学术争鸣,求是创新学界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其以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仲景⽅列为经⽅,伤寒学派有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三派的学术争鸣。

岭南伤寒学术流派,是当代学者依据明清治伤寒学的流派背景、岭南伤寒名家医著、岭南伤寒学科讲义、伤寒专业论⽂等学术载体分析⽽定。

据现存⽂献资料显⽰,伤寒岭南学术流派研究始于清初,与明清伤寒三派有关联。

其以清初南海何梦瑶《伤寒论近⾔》、郭元峰《伤寒论》,为早期伤寒岭南流派名著。

清代中叶以降,岭南研究仲景学说者⽇多,有⽂献可徵著作存世者,东莞陈焕堂、⾹⼭麦乃求;清末民初新会陈伯坛、顺德黎庇留、南海谭彤晖、鹤⼭易巨荪,号称“四⼤⾦刚”,⼴东近代经⽅派四⼤家;民国时期番禺陈庆保、东莞卢觉愚等,也属于伤寒岭南流派学之余绪;⽽中医教学编撰《伤寒论讲义》,影响较⼤的有南海冯瑞鎏、番禺邓柏游、开平许振庆、台⼭伍律宁等;同时,民国时期⼴东地区中医杂志创办活跃,值得⼀提的是⼴州医药专门学校出版的《杏林医学⽉报》,连续出版⼋年半时间,共101期,其中关于《伤寒论》研究的⽂章更是从没间断过,陈应期、张确余等⼀批伤寒岭南流派医家脱颖⽽出。

及⾄建国之初,岭南伤寒名家有番禺邓鹤芝、中⼭程祖培、⼤埔何志雄、新会钟耀奎等⼀批⼴东省名⽼中医及熊曼琪等⼴东省名中医。

(⼀)南海何梦瑶《伤寒论近⾔》何梦瑶(1693-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清初南海⼈,岭南著名医家,著有《医碥》、《伤寒论近⾔》等医学著作。

其中,《伤寒论近⾔》为其研究伤寒之专著,但因传世量少⽽鲜为⼈知。

直⾄2012年⼴东科技出版社将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藏《伤寒论近⾔》清乾隆⼆⼗四年⼄卯(1759年)乐只堂刻本影印出版,研读者⽅⽇渐以增。

何梦瑶赞同“伤寒例”为王叔和所作,并将“平脉法”、“辨脉法”改置篇末,⼜重编伤寒条⽂次序,均与错简重订派观点相同;但⼜反对该派主要观点“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之三纲⿍⽴说,并肯定王叔和《伤寒例》的学术贡献,认为诸家对其攻击太过。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

6、宋·许叔微
字知可,著《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 等。其于《伤寒论》的八纲辨证 最有研究,主张以阴阳为纲,统 领表里寒热虚实,并把六经分证 和八纲辨证紧密地结合起来。其 《百证歌》《发微论》均体现了 这一思想。
许氏对伤寒方证的临床 应用十分娴熟,其《伤寒九 十论》就是他临床应用仲景 方的验案汇编,共收集其临 床伤寒治验90例。其辨证、 方治及论说皆本于《伤寒 论》,颇具启发性。该书既 是一部伤寒验案集,又是我 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 有一定学术价值。
中医各家学说
一总论 二 伤寒学派 三 河间学派 四 易水学派 五 攻邪学派
六 丹溪学派 七 温补学派 八 温病学派 九 中西医汇通学派
各家学说 总论
学说、假说、理论
学说:学术上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 假说: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说明。 理论: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的
知识的有系统的总结。
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伤寒论》进行各种研究 和发挥,形成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2.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晋唐收集整理阶段 宋金深入研究阶段 明清发展兴盛阶段
伤寒学派发端于晋唐,形成于宋金,兴盛于明清, 现在正处于大发展阶段。任应秋先生将其概括为宋金以 前八大家,明清三大派,近代五大家。 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
其又强调人的体质强弱、宿 病之寒热、地域之南北高下、季 节气候寒温对伤寒发病与转归的 影响,颇具临床指导意义。
庞安时讨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
时乖戾之气而发,具有流行性、传染 性。其辨治既与伤寒大异,也不同于 一般温病。其结合发病时节与证候, 将天行温病按孙思邈《备急干金要方》 中的命名分为五种。曰青筋牵、赤脉 拂,黄肉随、白气狸,黑骨温,各系 以主治方药,大率以清热解毒为法, 重用石膏组方。虽其证治方药均取材 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然其汇 集成篇,以示有别于伤寒,亦属高人 之见者,对后世余师愚治疫不无影响。

中医-绍派伤寒

中医-绍派伤寒

绍派伤寒以俞根初、何廉臣为代表医家的绍派伤寒以六经统摄三焦,提出寒温一统新论,为平息伤寒、温病派之争做出贡献。

望诊尤重望目,首创腹诊,用药轻清,为医林重视。

清代温病流行,吴中叶天士、薛生白、吴瑭诸家,提出外感热病由温邪所致,首创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形成了温病学派。

其间,在越地诞生了“绍派伤寒”。

绍派伤寒,以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而得名。

《通俗伤寒论》何秀山序曰:“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

”从其发展过程看,可分奠基和发展两个阶段。

在奠基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医家有张景岳、俞根初、高学山、任沨波、何秀山等人。

俞根初是绍派伤寒的开山鼻祖,《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的代表作。

何廉臣著《重订广温热论》《感证宝筏》,变化《伤寒论》成法,继则给《通俗伤寒论》逐条勘证并加以发挥,使该书内容大增,为绍派伤寒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曹炳章补何氏之未竟,增订《通俗伤寒论》中卷之下及下卷,编《历代伤寒书目考》。

徐荣斋著《重订通俗伤寒论》,在理论研究及编辑整理绍派伤寒医著方面贡献卓著。

绍派伤寒的主要内容:1.学术观点: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认为伤寒派与温病派并不是冰火不容,只是由于两派各执一端、人为对立罢了,提出寒温一统新论。

2.诊断特点:望诊重观目,辨苔划分六经,首创腹诊。

3.用药特色: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用药轻灵。

4.调养专法:专设瘥后调理诸法,示人治养并重之规范。

绍派伤寒对中医学的贡献:1.绍派伤寒的形成标志着中医学对外感热病认识和治法上的又一创新。

它包含的六经融合三焦、寒温自成一统的观点,不是对伤寒派、温病派的简单折中,而是对伤寒经典的深刻理解,对外感病实质的深入钻研,汲取吴中温病学派的学术精髓,结合绍地特殊的地理人文特点后提出的,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辨证用药方法,丰富了祖国医学理论宝库,为平息伤寒、温病派之争做出了贡献。

2.在绍派伤寒学术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临床经验丰富,又有创新精神的医家。

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

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

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介绍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由于其病程长、病情复杂而备受关注。

腹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部分,在伤寒的诊断、治疗和病程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伤寒派腹诊方法和经方应用,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伤寒。

腹诊方法伤寒派腹诊方法包括按、揉、抓、点等手法,以及收缩肌肉、抬举腹壁等技巧。

按摩腹部能够逐渐调整腹部血流,对于伤寒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伤寒派腹诊方法。

按按是腹诊的基本手法之一,能够帮助诊断脏腑的位置和大小、腹痛的性质和部位。

具体来说,按四肢关节、小腿后、颈部、气管后,可以辨别伤寒个别症状,如耳聋、胸胁、头痛等。

按腹壁则可以辨别病灶是否到达肝、脾、胃等脏器,以及疾病是否进入大肠、小肠等部位。

揉揉是通过慢慢地旋转手指,达到刺激腹部的目的。

揉腹可以辨别脾胃糜烂、坚硬与否,也可以判断肿块是否有溃烂、渗出等情况。

揉胆经可以辨别肝胆大小是否符合常规,揉阴器窝则可以辨别是否有内外疝等情况。

抓抓是通过好像肩膀撕烤式地抓腹部肌肉,加大刺激力度,以加深诊断结果。

抓腹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胃脘的大小、硬度,抓肠络则可以辨别结肠是否有坚硬、厚壁等情况。

点点是通过用手指头直接点在腹部的局部来测试压痛性。

点按可以辨别炎症、囊性结节等。

收缩肌肉在进行揉、抓、点手法时,需要要求患者主动收缩腹肌。

这样能够增强手法的比例,更容易发现异常情况。

经方应用对于伤寒的治疗,中医有自己的药物治疗方案,主要应用在治疗伤寒合并症和疑难病的治疗上。

常见的中药有芍药、桂枝、苍术等,在配方中不同方法使用不同的药材。

伤寒解毒法伤寒解毒方是治疗初期伤寒的重要方法。

主要药物有黄芩、黄连、半夏等。

这些药物能够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等,为治疗初期伤寒提供了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案。

清热解毒法在治疗较重的伤寒时,清热解毒方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清热解毒方主要包括银翘散、凉吕四物汤等。

这些药材主要针对伤寒高热、大汗等症状。

赤痢停泻法赤痢停泻方是治疗伤寒后期高热、腹泻等症状的有效方法。

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据2009年4月27日的《中国中医药报》报道,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诞辰110周年暨 学术思想研讨会4月26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隆重举行。胡老逝世25年,出版了关于胡老学 术研究的著作多达15部,在学术界掀起了“胡希恕研究热潮”。胡老是何许人也?他对《伤 寒论》研究有何独到之处呢?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早年学 医于当地名医王祥徵先生,尽得其传。1936年,拜河南儒医朱壶山先生(唐宗海入室弟子) 为师,解放前,在北京自设诊所行医,擅用经方,疗效卓著,活人无数。解放后,曾自办“求 实中医学校”主讲仲景学说,填补了当时北京中医教育的空白。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 院任教,任中医内科副教授、教授,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胡老对仲景学说研讨较深, 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伤寒 金匮约言录》、《温病条辨按》等书。晚年,曾指导日本留学生考察团,颇受日本行友的欢 迎。日本汉方医学界赞誉胡老为“中国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者 和经方家。”1984年3月1日与世长辞。2006年1月25日安葬于燕山塔陵。是全国中医学 术界公认的经方理论家、临床家和教育家。
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要:胡希恕先生,生于1898年3月10日,卒于1984年3月1日,享年86岁,早年 学医于清末进士王祥徵先生和河南儒医朱壶山先生,与伤寒名家陈慎吾先生相互问难,对日 本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有精深的研究,又吸收了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应学说,加上对理论 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了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科学论断,终生研究《伤寒论》,提出《伤 寒论》是承自《汤液经法》而有别于《内经》,揭示《伤寒论》入经的实质是六证,认为六 经源于八纲,而非脏腑经络,名同实异,不可趋附《内经》。确认辨证论治具体实践的方法, 即辨六经一一析八纲一一再辨方证,提出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临床疗效关健在于辨方证,其 最善用桂枝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是举世公认的经方大师,从而开创了胡氏伤寒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学派●在中医各家学说领域里,将历史上不同时期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并卓有成就的众多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该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学派●伤寒学派诸家以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指归,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发挥,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伤寒八家●从晋迄宋,研究伤寒最有成就者约有八大家,他们是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一)王叔和的学术贡献●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所言:“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佚,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余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

”●1.王叔和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

●1)基于临床实践,突出实用。

●2)引经据典3)突出寒邪为病●《伤寒例》着重指出:“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并强调“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79条),从而揭示了仲景突出以寒为主的发病学思想的真谛。

4)脉法专论●对仲景脉法作了专门论述(如卷五《张仲景论脉》一章),提出了浮、沉、紧、弦、数等脉与表里、三焦、脏腑的关系,实为《伤寒论》脉法之基础。

5)指明六经病脉●6)理论探讨●在《伤寒例》中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寒毒发病,引《内经》以例伤寒三阴三阳,重申风伤卫、寒伤营等,皆为首倡,而对后世学术研究起到了导向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7)王叔和对温病学的贡献●王叔和编写的《伤寒例》对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分类上有所创新,从而为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王叔和之前都把温病括在广义伤寒之中。

王叔和以时气病总括外感性热病,在具体分类上,划分为伤寒、温病、风温、中暑、温疟、湿温、冬温、温毒、温疫九个类型。

◆提出伏邪温病的最早理论根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一语,始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王叔和首先作注:“冬伤于寒,即时而发为伤寒,未即时而发,寒毒潜藏于体内,至春发为温病。

” 还进一步阐发说“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也”…。

这一认识为后世“伏邪温病”之先导。

◆阐发温病与时疫理论。

、◆首创时行之说●“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气应凉,而反大寒;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二)孙思邈对伤寒派发展的成就●1、整理伤寒集百家言●2.创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以揭示伤寒六经辨治的规律。

这种研究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研究之先河,也为其他多种分类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

●推崇太阳病桂枝、麻黄、青龙三法的运用。

明代方有执、喻嘉言宗其说而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成为错简重订派的主要观点之一。

3.三阴三阳编排论述●《千金翼方》有独立的六经分经辨证的篇幅,按三阴三阳排列,只对太阳病进行了改易, 更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

4.三方为纲通论伤寒●孙思邈通过潜研《伤寒论》全文, 提出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三方通治伤寒的理论。

疗伤寒不外“一则麻黄、二则桂枝、三则小青龙”。

5 补充妇儿伤寒妇人伤寒,其证虽与男子相同,但妇人有经带胎产之生理特点,故其治法应当有别于男子。

6 发展经方●孙思邈遵仲景制方之法而又不泥于仲景之方,在经方的基础上化裁了不少新方如三黄汤、苇茎汤、麻黄醇酒汤等,弥补了《伤寒论》某些有法无方的不足,还对一些经方的主治作了补充。

韩祗和(北宋)●是第一位阐发《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医家,较成无己还早50余年。

代表作:《伤寒微旨论》伤寒学术成就1、强调脉证合参伤寒:脉为先,证为后。

“伤寒既病之后,变动不常,未见于证先形于脉”杂病:证为先,脉为后2.伏阳化温(热)●寒冬之时,体内阳气蛰伏不动,若此时感受寒邪,则体内之阳为寒邪所困,深夹于骨髓之间而不得宣畅;至春升阳动之时,其内伏之阳得以发泄则为病也。

若感寒邪较轻则成温病,感寒邪较重则成热病。

3.提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韩氏以经络释六经,首次提出了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的观点。

认为“身半以上同天之阳,身半以下同地之阴,或四时有不常之气。

阳邪为病则伤于手经也,阴邪为病则伤于足经也。

故冬毒之气则中于足经矣。

”(《伤寒微旨论·伤寒源篇》)4. 言汗下之法则●对汗法,他认为“治伤寒病见证不见脉未可投药,见脉不见证虽少投药也无害也”。

并列出诸多发汗之方剂,如调脉汤、葛根柴胡汤、人参桔梗汤、薄荷汤、香芎汤、六物麻黄汤、石膏汤、知母汤等共计15首。

●凡阳盛阴虚者,用大小承气汤以助阴消阳;潮热者以调胃承气汤主之;阴阳气俱实者,宜黄芩汤和之;反对用巴豆、水银、砒霜、甘遂等有毒之药。

5. 创辛凉解表治法●自创辛凉解表方药,各方之中多有柴胡、薄荷、葛根、桔梗、防风、前胡、石膏、知母等偏于辛凉清解之品,实为辛凉解表。

6. 重视温中之法●有感于仲景对三阴病证治的不足,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多首温中方剂,丰富了伤寒三阴病的证治。

如胃中寒用温中汤、橘皮汤、七物理中丸治疗。

7.治病注重节气,因时制宜●治疗伤寒之病,分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三个不同节气,分别以不同的方剂治疗疾病。

庞安时●字安常,北宋医家(1042-1099)●代表著作:《伤寒总病论》●学术特色:寒毒说、异气说•(1)庞安时对伤寒病因的认识广义伤寒病因是冬伤于寒毒。

即病者为伤寒,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至长夏发为湿病。

•庞氏认为一切外感热病有一个共同的病因一“寒毒”。

这一认识源于《伤寒例》:“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2)庞安时对温病的认识庞氏认为温病有两种:其一是一般温病,广义伤寒的一种,发病是冬时感受寒毒,春分至夏至前发病。

另一种是天行温病,是由于感受“异气”或“乖气”、“疫气”,具有流行性、传染性。

“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将天行温病按孙思邈的命名分为五种,即青筋牵、赤脉攒、黄肉随、白气狸、黑骨温,各系以主治方药。

•(3)庞安时强调体质、宿病、地域、季节对发病和预后的影响。

用药特点•《伤寒总病论·暑病表证》中明确指出:“暑温表证当汗解,但不能拘泥于辛温发汗,须在辛温剂中加入苦寒之品,方为对证。

”庞氏组方常在麻黄、桂枝、葛根、芍药等辛温药中加重剂石膏及黄芩、知母、芒硝、桅子、生地等清热生津、凉血解毒之品。

朱肱(1050—1125),●宋代浙江吴兴人。

字翼中,号无求子,元祐三年(1088)进士,因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

●徐大椿赞曰:“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

”●著作:《南阳活人书》(《伤寒百问》)《无求子伤寒活人书》《伤寒类证活人书》学术特色:●(1)重视经络作用:《南阳活人书》开篇即云:“治伤寒须先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反攻少阴,证是厥阴,乃和少阳,寒邪未除,真气受毙。

”●(2)提出六经本质:三阴三阳即足六经,并用它来解释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

认为伤寒病就是经络受病。

●(3)认识病证关系:“因病识证”,以病类证,首倡辨病辨证相结合。

(4)重视问诊●《南阳活人书》卷一云:“伤寒看外证为多,未诊先问,最为有准。

”故《活人书》的前半部分是伤寒百问,除少量脉诊问题外,其它均是“问而知之”的内容。

(5)强调脉证合参●“治伤寒先须识脉,若不识脉,则表里不分,虚实不辨。

大抵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

证之与脉不可偏废。

”(6)治伤寒必须辨表里阴阳伤寒有表证,有里证,初起见“发热恶寒身疼,而脉浮者为表证也。

”表证者,恶寒是也”。

若“不恶寒,反恶热,手掌心并腋下汗出,胃中干涸,燥粪结聚,潮热,大便硬,小便如常,腹满而喘,或谵语,脉沉而滑者,里证也。

”成无己●宋金聊摄人(1063-1156)今山东聊城县西北十五里。

●著作:《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学术特色:结合《内经》注解《伤寒论》;强调辨证明理,鉴别症状异同;详析方剂,阐述入微成无己对伤寒学派的贡献●1.开注解之先河成氏注解《伤寒论》的特点●1)以经解论●以仲景自序中“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为线索,采取索本求源之法,直接引用《内经》、《难经》之文,来阐明《伤寒论》之理,并且忠于仲景原意,不擅自为说,朴实简明,解释透彻。

2)以“经”释“论”中方药●成无己在注解调胃承气汤时云:“《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

”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甘草甘平,助二物推陈而缓中。

”3)强调辨证明理,鉴别症状异同●《伤寒明理论》共三卷,凡五十篇。

从“发热”至“劳复”共论五十个证候。

成氏论证方法,而有定体,分形、明证、辨非等层次。

因此,他明伤寒、辨证候、质难析疑,独树一帜。

4)详析方剂,阐述入微●在自序中说:“然自古诸方,历岁浸远,难可考评,惟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一百一十二方之内,择其医门常用者,方二十首,因以方制之法明之,庶几少发古人之用心焉”。

●许叔微●宋代真州白沙(江苏仪征)人。

●著作:《许氏伤寒论著三种》●学术特色:1、论治伤寒以表里虚实为辨证纲领“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

表实—麻黄汤;里实—承气类;表虚—桂枝汤;里虚—四逆、理中类。

2、虚人受邪,易留而成实体质虚弱之人感受外邪,邪气容易留着而成正虚邪实之证,治疗当先驱逐邪气,邪尽后,方可言补正虚。

3、治疗伤寒病时时顾护真气真气完固,身常无病;即使受邪,也易用药。

“真气完壮者易医,真气虚损者难治”。

元气不固,身体多病;疾病深重,难于治疗。

4、注重先天和后天之本的治疗治疗脾胃以资气血之化源;重视肾中真火,用药戒刚燥,力主温润。

三、明清时期伤寒三派1.错简重订派代表人物:方有执、喻昌代表著作:《伤寒论条辨》《伤寒尚论篇》方有执明·歙县人。

( 1152年,卒年不详)●学术特色1、力主错简重订论;2、风寒中伤营卫说。

⑴卫中风:桂枝汤及其兼变证。

⑵营伤寒:麻黄汤及其兼变证。

⑶“营卫俱中伤风寒”:青龙汤及其变证。

重订法--- 削●方氏认为《伤寒论》第三篇《伤寒例》,纯系叔和伪造,虽经成无己注释,终非仲景原文,应当首先削去。

重订法---“改”对《伤寒论》之《太阳篇》大加改订,分为“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三篇.●凡桂枝汤证及其变证一类的条文,列于“卫中风篇”,共六十六条,二十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