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表解太阴药方解说

合集下载

伤寒医诀串解——太阴篇

伤寒医诀串解——太阴篇

伤寒医诀串解——太阴篇#伤寒论浅识#太阴篇原文比较少,陈先生说的也比较少,但是他认为,太阴病里仲景已经把需要说的都说了。

太阴属于湿土和阳明阳土燥气不一样,分为从阴化(理中丸、四逆汤)和从阳化(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汤)。

太阴病表现为腹满不能实。

1.太阴为湿土纯阴之脏也.病入太阴.从阴化者多.从阳化者少.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腹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时腹自痛.是也.宜理中丸汤主之.不愈.宜四逆辈.何谓太阴之邪从阳化.发汗后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也.又曰.腹满时痛.属太阴也.时痛者.谓腹时痛时止.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大便坚实而痛.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太阴从本.太阴为开。

四逆汤为治内正法.桂枝汤为治外正法.伤寒论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曰辈者.凡理中汤通脉四逆汤吴茱萸汤之类.皆在其中.太阴证和伤于寒为热病.腹满嗌干证不同.这是寒湿为病.以四逆汤为治内正法.桂枝汤为治外正法.太阴湿土.不与寒合而与热合.若小便利.则不发黄.若暴烦下利.则腐秽当去.是常证之外.总而言之.四逆辈桂枝汤.及桂枝加芍药.桂枝加大黄汤.皆太阴病之要剂.若不渴则四逆辈必须.若脉弱则芍黄等慎用.脉浮有向外之势.桂枝汤之利导最宜.烦疼当未愈之时.桂枝加芍药汤亦可通用.3.阳明和太阴的区别和联系,阳明病胃家实,太阴病腹满不能实阳明为阳土.阳道实.故病则胃家实而非满也.太阴为阴土.阴道虚.故病则腹满而不能实也.凡风燥热三阳邪犯阳明.寒与温二阴邪犯太阴.阳邪犯阳则能食而不呕.阴邪犯阴则不能食而吐.阳邪犯阳则不大便.阴邪犯阴则自利.证俱相反可认.若误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在阳邪则懊而烦.在阴邪则胸下结硬.倘再误攻.必致利不止而死.此太阴病之提纲.凡称太阴.俱指腹满.太阴主脾所生病.脾主湿.又主输.故提纲中主腹满时痛而吐利.皆是里虚不固.湿胜外溢之证也.脾虚则胃亦虚.食不下者.胃不主纳也.要知胃家不实.便是太阴病。

伤寒论太阴病版-V1

伤寒论太阴病版-V1

伤寒论太阴病版-V1正文:伤寒论太阴病版是针对太阴病的一种中医经典,它忠实记录了多年来中医界对太阴病的理解和治疗经验,对于现代中医学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伤寒论太阴病版进行重新整理和解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内容和应用。

一、什么是伤寒论太阴病版伤寒论太阴病版是在《伤寒论》经典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专门针对太阴病的版本。

太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热病,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恶风、头痛、身疼、手足厥冷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脱水和休克。

伤寒论太阴病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来缓解患者的症状,并减少对身体的损伤。

二、伤寒论太阴病版的特点和用途伤寒论太阴病版作为一种专门研究太阴病的经典,有以下几个特点和用途:1.理论严密:伤寒论太阴病版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的理论基础非常严密。

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治疗理论,对于太阴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丰富的诊断手段:由于太阴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因此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伤寒论太阴病版提供了丰富的诊断手段,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等,为医生诊断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综合治疗方案:伤寒论太阴病版提供了综合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拔罐等,这些方法是治疗太阴病的关键。

三、伤寒论太阴病版的应用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伤寒论太阴病版的应用,在这里我们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一位患者因为突然感觉头痛、发热、四肢乏力,就诊于医院。

经过诊断,医生确认其患上了太阴病。

他的舌头上有黄苔,脉搏浮紧。

通过了解患者的情况,医生开出了以下的治疗方案:1.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药: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生石膏、知母等。

2.采用针灸疗法:采用穴位麻黄、肺俞、太渊、足三里、合谷等进行针灸治疗。

3.进行拔火罐:采用拔火罐的方法对患者的背部、肩部和臀部进行拔罐治疗,以起到扩张毛孔、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湿气等作用。

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舌苔变白,脉搏也变得柔和有力。

太阴病的主药-苍术和白术

太阴病的主药-苍术和白术

太阴病的主药-苍术和白术太阴病本质虚寒,呈现一系列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的现象,但是太阴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及不同的发病部位所表现的证候还是有差别的。

所以在肯定它的共性和治疗原则的基础上,临床要根据具体病位、病证辨证治之,以达到具体病变具体治疗的目的。

阳病清泄,阴病温补。

里部太阴虚寒,病在脾胃,治疗原则由于病位不同,立法有异,故将温胃健脾列为太阴病的治疗大法。

《伤寒论》叙述太阴病者共8条,除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之外,没有提出治疗太阴病的方剂。

治太阴病主方,是从《金匮要略》中选出。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云:“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分,甘姜苓术汤主之。

”太阴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就是小肠吸收功能降低,中医称为“脾虚证”。

在2600多味中药中,只有苍术、白术促进小肠吸收,苍术比白术的功效大。

在古方中,苍、白二术不分,以“术”为名。

苍术生长在安徽黄山居多,白术生长在浙江一带。

张仲景居住南阳,据考证,书中之术当是苍术,而非白术,故在太阴病的主方中更为苍术。

苍术健脾燥湿,促进小肠吸收,通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吸收功能实乃脾上升作用,用苍术解决了吸收功能之后,水进入组织增多,需用茯苓,一吸一排,共同完成燥湿利水之功,故临床多苓、术并用。

如果水分在体内只吸收不排泄,就会出现身重或水肿,故应用苍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水,用干姜、甘草以温补脾胃,提高里部温度,增加吸收能力,四药共用,担负着太阴病的主治。

苍术芳香燥湿,长于健脾温中,亦温亦补,故为太阴病主药;苍术虽温,但由于太阴虚寒且常有吐利,使阳更虚,仅靠苍术之温是不足的,必须配伍干姜加强温热力量,干姜温中之功最强,故用之为副主药。

组方后,为突出术、姜的作用,将甘姜苓术汤更名为苍术干姜。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0)——太阴病其它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0)——太阴病其它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0)——太阴病其它方证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0)第四章、太阴病第二节太阴病方证五、其它11、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着汤)【组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该方主寒湿下侵,腰部冷痛沉重,脉沉迟或沉缓。

该方虽苓术并用,但有甘草干姜,故反治小便自利。

因治腰以下冷痛,故称肾着汤。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16: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注】:所谓小便自利,不是指正常的小便顺畅,而是小便频数频利的意思。

水气病一般小便不利,但本条因中下焦虚寒而致排尿功能衰弱,于是小便频数而利,同时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这个病劳作过度者多,和关节炎是一个道理,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肾着汤中甘草、干姜温中去寒,振奋肌体功能,所以虽有苓术排除水气,反而治小便频数频利。

该方可以联系29条的甘草干姜汤,那条没有茯苓白术,因为那条不涉及水气。

如果小便利的症状比较厉害,就要考虑加附子了,附子更有利于振兴机体功能。

如果又有血虚,可以再加上当归芍药。

22、蜀漆散【组方】: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份。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

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该方证用于牝疟,也就是寒多的疟疾。

蜀漆即常山苗,味辛,平,引吐除饮,为截疟要药。

金匮·疟病5: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注】:牡者,阳也。

多寒如何以阳名?心为牡脏,其性属阳,若疟病为心寒痰阻所郁遏,则心阳不能外达,则多寒少热,因称之为牝疟,凡是寒多热少,或者但寒无热的疟疾都叫做“牡疟”。

牡疟往往不光恶寒,还有心惊、恐惧、心动、心悸。

宜以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之病理:为水浊积于三焦之中,水运不畅,内外纷争而见寒虐之证。

5.1.1伤寒方剂太阴篇(12013001

5.1.1伤寒方剂太阴篇(12013001

5.1.1伤寒方剂太阴篇(12013001分用一般咳嗽篇里面治杂病的咳嗽的方比较自由的加加减减来来收工哦,这样子。

那还有没有什么新鲜的感冒讲给我听听啊?(老师,我想问下感冒到最后然后已经快好了,但是呼吸有点喘,然后我开那个炙甘草汤可以吗?)呃,呼吸有点喘是不是?(对)那你可不可以告诉我(喉咙不太舒服)喘的感觉哦,是,是吸气比较困难还是吐气比较困难?(好像是吸气)那吸气比较困难的那种喘哦,通常用补肾药会比较有效,所以这个时候的收工药反而是真武汤加生脉散。

那如果你确定邪气已经蛮干净了,你也可以直接用肾气丸。

就是,因为感冒打得还,已经清得算干净了,你用肾气丸收工都是可以的,哦,反正就是用补肾药收工对喘是比较适当的。

那炙甘草汤它是肺微咳嗽对不对,那炙甘草汤的咳嗽是一直咳,一直咳的时候有那种稀稀的口水痰流出来,可是喉咙却同时觉得很干很渴,那,有这样的主症框的时候用炙甘草汤才好用,哦。

那还有没有什么,哦,对了,讲到咳嗽的药,我觉得我之前教咳嗽篇的时候,那个麦门冬汤我岔题岔掉了,就是麦门冬汤我只在那边,一直在那边讲说,哦,古时候麦门冬放那么多,现在放的不多,然后不知道现在药效怎么样,就是在那边将一些好像批评性的话,那麦门冬汤的主症到底是什么好像忘记讲了。

就是它的火大逆上气或者说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哦,那种咳嗽就是,它,以那个人的主观感觉会觉得有一点好像有痰咳不出来的感觉,然后他咳嗽的状况是它可能有一两个钟头都不咳,忽然咳起来就咳得像疯狂一样,哗啦啦一直咳一直咳,然后咳咳咳咳咳,然后狂咳一阵,然后“噗”吐出一小口黄痰,然后又停下来,就是这样子的咳嗽用麦门冬汤是很对道的,好不好啊,就是,平常好像不是那么的,一直咳,但是那个一下子冲上来就咳得很凶很凶,然后吐一点痰,然后就停下来,啊,这种时候用麦门冬汤比较,比较好用。

啊,那,这个,不过说是我这放假期间都在休息。

其实也有一些些小事情没有休息到哦,比如说,呃,有三个,我身边就发生了三起乌头中毒的案件哦,所以,就是,就是我有个朋友他生不出小孩嘛,那我就觉得男生要补精的话用天雄汤比较有用,那就,我还,我还,因为是我的老朋友,那我就希望他能够用好一点的天雄,就叫他到大陆哦,网购那个,就是天然野生天雄那种,就是,比较,就是比较好的,可是呢,你知道天雄分岔就变乌头了对不对,所以买回来的天雄可能有几株是已经分岔的。

《伤寒论》太阴病篇学习摘要

《伤寒论》太阴病篇学习摘要

《伤寒论》太阴病篇学习摘要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太阴叫做始阴,少阴是阴之中,厥阴是阴之尽,阴的尽头,刚开始进到少阴,到了厥阴还没治好就危险了,中医就是想尽办法让三阴不受邪,刚开始都是太阴,开处方时,不管病进入少阴、厥阴,随时都顾虑到太阴的问题,始受病在太阴。

太阴就是脾脏,病会进入脾脏,一般来说是胃弱掉的人,中医的观念脾胃相表里,脾胃是后天之主,后天好的人脾胃就很好,免疫系统就是在这里,所以免疫系统始萌在脾胃,吃到食物下来到胃里面,脾脏开始蠕动,胃一撑满把脾脏压小了,脾脏一压小,脾脏的血就跑到胃下方的甜肉,就是胰脏,胰脏一充血时,血就跑到胃的下方,胃就开始蠕动,一蠕动产生热能,胃热起来就开始消化食物,然后把食物灌到四肢为身体所受用,这胃也包括小肠。

有一天胃太弱了,消化力不好,微弱的原因就是脾脏跑到胃下方的血热度不够了,动能不够,食物在胃里面蒸化腐化掉了,可是并没有完全吸收,谷物盖起来发酵后成白白的津液,是人能吸收的津液,如果滤过性病毒跑到脾脏里,食物磨碎没有完全消化,旧的食物停着,新的食物下不去,胃口就不好,脾在横膈膜的中间,脾脏在右边,肝脏在左边,病毒进入三焦淋巴系统还没有好时,就进入脾脏,旧的食物产生的营养,身体又不能受用,这白色的津液越积越多,累积起来,脾湿就越来越大,脾脏就越来越大,一肿大,恶性循环,胃就越来越小,胃被剂小了,所以脾脏大的人会恶心,吐出来都是白色的津液,下利也是湿的、溏的,就是津液没有办法消化,就是西医讲的高蛋白,所以腹水的水都是营养液,因为功能丧失掉了,吸收不了,这功能丧失是日积月累下来的,十几二十年得病还没有死,把这津液排出去,就是治脾的观念,排津液的同时,要把胃加强起来,胃弱会让脾脏的功能变的不好,脾脏肿大会让胃弱,这是恶性循环,肇事就是先病在少阳没有治好,让它进来,所以平常胃不好的人就要调理好,刚开始就用小建中汤调理,不要等到脾肿大才去治疗。

二百八十七、「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若下之,必胸下结鞕,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伤寒论》条辩二九零: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条辩二九零: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条辩二九零: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条辩二九零(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提要:太阴病表证的治疗。

太阴病,如果见到表证而脉浮的,可用桂枝汤解肌发汗。

本条没有说明证状,仅举出脉浮,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太阴病本属里虚寒证,以理推测当为沉脉,今脉不沉而见浮象,是邪在表的明征。

邪在表即应从表施治,故用桂枝汤。

《阳明篇》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可与本条互参。

然而本证既用桂枝汤治疗,那么以药测证,自当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桂枝汤见证,文中虽未说明,我们也绝对不能忽视。

假使不问其证状如何,仅据脉浮即用桂枝汤,那是不够妥切的。

如果里虚兼有表证,以治里为急。

如果里虚不严重,应该表里同治,不可以只治其表而不治其里,这是仲景对表病里虚者,规定的治疗原则。

浮脉为病邪在表,应当见到四肢烦疼等证,故主用桂枝汤,尚属有理,有前世医家主张当以理中为主,内加桂枝两相合治,均有阐发,可以并存作为参考。

不论是太阴、少阳、阳明,只要脉浮的就代表当有表证,所以用桂枝汤解表。

太阴病脉浮者,可以发汗。

所以即使有太阴病,肚子胀,腹部胀满不减的,也可以发汗,用桂枝汤也可以,但是,可以让他好得决一点,加点白术、茯苓。

刘渡舟讲《伤寒论》:太阴病提纲

刘渡舟讲《伤寒论》:太阴病提纲

刘渡舟讲《伤寒论》:太阴病提纲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意味着邪气由六腑往五脏方面发展了。

因为三阳经属于六腑的病,三阴经属于五脏的病,五脏的病比六腑的病要重一些。

太阴主要表现在脾和胃,脾胃的功能虚衰了,阳气不足了,就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了,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这是它的病理部分。

证候表现主要是有肚子胀满,呕吐,不能吃东西,腹泄,肚子有时候还要疼痛,所以它的证候表现和病理变化是一致的,反映了脾阳虚衰、寒湿伤脾的特点。

太阴病的病因也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有时就是直接出现太阴病,不经过其他经传变的过程,我们叫原发的太阴病。

另一个方面,有的是由少阳传于太阴,“阳去入阴故也”,有的是在太阳病误治,误用发汗,泻下,伤了太阴脾阳,出现了太阴病。

传经的也好,误治的也好,这个都叫继发的太阴病。

太阴病也是这么两类,一个叫经证,一个叫脏证。

经证有脉浮、四肢烦痛,治疗用桂枝汤。

脏证主要反映中寒脾阳虚衰,肚子疼,肚子胀,自利而不口渴,要用四逆辈如四逆汤、理中汤这样的温法来治疗。

另外也有一种脾病,既不是寒证,也不是热证,而是脾脏本身的阴阳、气血不和出现的腹满时痛,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和阳明为表里,脾与胃是相联系的。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所以太阴病里也有外迫阳明的证候出现。

为什么叫外迫阳明?因为太阴是属里的,阳明是属外的,阳在外,阴在内,所以注家就称其为外迫阳明。

外迫阳明就出现肚子胀满,疼痛比较重,原文叫大实、大满、大痛,和脾的虚寒的疼痛相比要重一些,同时还有不大便,要用桂枝加芍药或加大黄汤来治疗。

太阴病出现了肚子实满大痛,也可以用大黄泻下。

这是说太阴和阳明的关系问题,在发病当中有一个表里影响的问题。

太阴病还有一种湿热病。

太阴主湿,湿寒者用四逆辈。

湿热到七八天,如果出现了暴烦下利,反映脾阳比较健旺,它和湿热之邪互相斗争,所以就发烦,不用治疗,湿热之邪就被脾的正气抵抗,不能够羁留,随下利排出体外,这也是一个作解的机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傷寒表解太陰藥方解說
★太陰方
屬性:論雲:太陰之為病。

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若下之,必心下結硬。

此總論太陰氣之為病也。

湯。

論雲:白利不渴者,屬太陰也。

其髒有寒故也。

當溫之,宜四逆輩。

此二節,言太陰病在外者宜桂枝以解肌;在內者不渴,無中見之燥化,屬本髒有寒,宜四逆輩。

曰“輩”者,理中湯、丸等溫劑俱在其中也。

論雲;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

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

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此言太陰寒證外亦有熱證也。

經雲;太陰之上,濕氣主之,中見陽明。

若不得中見之化,則為髒寒之病;若中見太過,濕熱相並,又為發黃之證。

小便自利者不發黃。

至七八日,驟得陽熱之化故暴煩,陰濕在內故下利,然下利雖甚亦當自止。

所以然者,乙太陰中見熱化,脾家實,倉廩之腐穢,當自去也。

淪雲: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以腹滿時痛者,屆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桂枝加大黃主之。

此言誤下轉屬之證也。

又雲,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弱易動故也。

此承上節脾家實宜芍藥、大黃以行腐穢,而脈弱者,大便陸續而利出,宜減芍藥、大黃以存胃氣。

甚矣!傷寒之治,首重在胃氣。

太陰…本證
★四逆輩
太陰…兼變證…太陰兼表證
★桂枝湯
治自汗惡風,頭疼體痛,發熱,脈浮緩,名曰中風。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

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病症猶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傷寒表解太陰藥方解說 1
蔚按,桂枝辛溫陽也,芍藥苦平陰也,桂枝又得生薑之辛,同氣相求,可恃之以調周身之陽養氣。

芍藥而得大棗、甘草,苦甘合化,可恃之以滋周身之陰液。

師取大補陰陽之品,養其汗源。

為勝邪之本,又啜粥以助之,取水之津以為汗,汗後毫不受傷,所謂立身於不敗之地,以圖萬全也。

太陰…兼變證…太陰腹痛證
★桂枝加芍藥湯
屬性: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桂枝加大黃湯
屬性: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而大實痛者。

即前方加大黃(二兩)。

歌曰:桂枝倍芍轉輸脾,泄滿升邪止痛宜,大實痛因反下誤,黃加二兩下無疑。

述桂枝加芍藥湯,倍用芍藥之苦降,能令桂枝深入于至陰之分,舉誤陷之邪,而腹痛自止。

桂枝加大黃者,以桂、薑升邪,倍芍藥引入太陰,鼓其陷邪,加大黃運其中樞,通地道,去實滿,棗、草助轉輸,使其邪悉從外解下行,各不相背。

太陰…兼變證…太陰發黃證
傷寒表解太陰藥方解說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